《汉书&183;艺文志》诗赋略文献研究

更新时间:2023-07-23 13:3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华中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文献研究

姓名:王晓庆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

指导教师:王齐洲

20090301

⑨博士学位论文

DOCTORALDISsl强班:f稍0N

摘要

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皇家藏书,编撰了《别录》、《七略》,是先秦至西汉后期学术的总结,也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班同删《七略》撰成《汉书 艺文志》(简称《汉志》),在保存其主要体例和内容的前提下,有所改易。前人对《汉志》诗赋略进行过许多研究,在类例、训诂、作品真伪存佚、拾补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本论文在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志》诗赋略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指出《汉志》诗赋略在体例上是独特的,反映出刘向、刘歆、班固等人的分类思想。通过对著录名目的分析,指出《汉志》诗赋略取人名书名的著录体例为后代学者考证该作品提供了依据。通过对刘氏叙录的分析,指出班固变《七略》叙录为《汉志》注释是一种创新,对读者颇有参考价值。通过对诗赋略大序的分析,指出大序虽采用了辑略,但并不是《七略》原文,班固有所增改。通过对诗赋略注“入扬雄赋八篇”的分析,指出《七略》是未竟之书,班固新增书目本于刘歆新集书目。

本论文辨析了诵、颂、歌、辞、成相、隐书等名称的由来,指出它们均与赋体关系密切,均可包括在广义的赋体之中,并从赋之溯源和《汉志》赋之界定,考察汉人眼中之“赋”及其特征,对荀卿赋、孔臧赋的真伪存佚进行了考证。

《汉志》诗赋略并未全部著录西汉及以前的所有诗赋,有不少失收之书,本论文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补遗。

《汉志》诗赋略首次将文学文献单独著录,是文学目录的肇始。诗赋略别成一略及其著录方式对集部及总集、别集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但不能说诗赋略中已有总集、别集之书。诗赋略在《汉志》中的次位,反映著者“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编撰思想,也反映了诗赋在汉代学术中的地位。

关键词:《汉书 艺文志》、《七略》、诗赋略

⑨博士学位论文

DOCTORAI.DISSE】阴Ⅺ10N

Abstract

WesternofThelastyearsofHanDynasty,LiuXiangandLiuXin,therelationshipbetween

fatherandson,hadmanagedimperialfamilycollectionofbooks,andcompiled“BieLu’’and”SevenSummaries”.Thecontentsof

HanDynastylaterstagethetwobooksWasthesummaryfromtheQindynastytOtheWesternZhi".Helearning.Ban

aGudeleted“SevenSummaries’’andwrote“Hartonchanged“SevenSummaries”indegreethebasisofmaintainingthemaincontentandstyle.

Thethesisproposedsortingout

FuLueisuniquein

Based

inspecting

criticismonandresearchingCanfullyon“HanZhi”ShiFuLue.“HanZhi’’Shistyle,andthebookreflectLiuXin’Sclassificationthoughtmost.theBoundaryof“Fu’’andthedefinitionoftheFuof“HanZhi”.thethesisproposedOiltheeyeoftheHanpeopleishitbythe”Fu”andit’Scharacteristic,andcarryouttextualontheFuwrittenbyXunQing,KongZang,andSiMaXiangRu.

a”HanZhi”ShiFuLuehasthebookofcollectingbit.Accordingtothis,thesiscarriesout

ChuTuaddendum

work,takefromthetwoaspects,ChuanShidocumentsanddocuments.InthecourseofthisDongfangShuoasexample,Idiscussthereasonofunseeing.

‘‘HanZhi’’ShiFuLuefirstlyputliteraturedocumentsdowninwritinginhistory

beginningofliteraturecatalogue.ShiFuLue’’become

styleoneanditmarkstheofthe“SevenSummaries",andit’SwrittenBieJiinahaddeeplyinfluencedontheformingofZongJi

onlyreflectsthewriter’Scompileandsense.TherankofShiFuLueXuein‘‘HanZhi’’notthoughtsof‘‘BianZhangShu,KanJingYuan

Liu’’buttheacademicpositionofShiFuinHanDynasty.

KeyWords:hanshu。yiwenzhiqilueshifulue

⑨博士学位论文

D0(’TDRALDISSE】姆:f^n0N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匆也泛日期:凇罗年6月r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华中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作者签名:影也跌导师签名:

晌Ⅲ口7年M门日期:冲年√月厶日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童途塞理童卮澄卮!旦坐生;旦二生;旦三生筮生!作者签名:妙九次导师签名:日期:枷7年‘月s日嘲7年多月石目

⑨博士学位论文

DOCmRALDIsS班i:I:f^弧ON

‘绪言

《汉书 艺文志》诗赋略研究述略

《汉书 艺文志》诗赋略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 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中六略之一,排序第三,后有大序及总计部数、篇数,下分屈原赋类、陆贾赋类、苟卿赋类、杂赋类、歌诗类五种,主要是对汉及以前赋作和诗歌的记载,是现存最早的文学目录。历代《汉志》诗赋略文献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类例研究、音义训诂研究、作品存亡辨伪研究、拾补研究。

一、《汉书 艺文志》诗赋略类例研究

《汉志》作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分类体系,在目录学和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两千年来对其进行研究的代有其人。历代学者主要从目录学角度出发,着眼于文献的编目、分类等方面,探究目录学的一般原则和方法。诗赋略既然是《汉志》的构成部分,自然也是他们考察研究的对象。作为目录学之滥觞,《汉志》包涵着丰富的目录学智慧和目录学理论,历代目录学家注重展开探讨并从中汲取理论养分。

众所周知,类例是目录学的灵魂,然诗赋略下分屈原赋类、陆贾赋类、苟卿赋类、杂赋类、歌诗类五种,五种之后无小序,故类例不明,后人于此探究颇多,早在宋代,郑樵就已注意到诗赋略类例不明,其《通志 校雠略》日:“刘向父子所校经传、诸子、诗赋,冗杂不明,尽采语言,不存图谱,缘刘氏章旬之儒,胸中无伦类也。川清人章学诚也说“《汉志》分艺文为六略,每略各有总叙,论辨流别,义至详也。惟诗赋一略,区为五种,五种之后,更无叙论。”2诗赋略五种“叙论”之阙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推测,或云“不知刘班之所遗耶?抑流传之脱简耶?”3或云“按诗赋各分以体,无大义例,故录略不为小序,而班氏因之,不尽由于疏漏也”4。或云“诗赋略之体例与其他几略不同,表现在没有每部分的分论,这或者是《七略》乃至《别录》未最后完成的反映’’5。或云“五类作品既没有性质上的区别,则‘小序’应是无需、也没有作”6。小序阙如的原因,班、刘均无只言片语的交代,故今天已经无从得知了。

后人对诗赋略分类标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一,风格论。认为1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35页。

2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064页。

3同上。

4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载(--十五史补编》,=i匕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529页。

5熊铁基:《刘向校书详析》,载《史学月刊》,2006年(7)。6邓谦:‘吴光兴:关于<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分类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12)。

诗赋略是按照风格来分,持这种说法的有姚振宗、刘师培、章太炎、顾实等等,如刘氏说:“分集之赋,复分三类:有写怀之赋,有骋辞之赋,有阐理之赋。写怀之赋,屈原以下二十家是也;骋辞之赋,陆贾以下二十一家是也;阐理之赋,苟卿以下二十五家是也。”1二、品级论。认为“一个作家品次的高低,是人们对其整个作品进行审美鉴赏和分析后得出的总体评价,不是按其作品的某一固定形态来评判”。诗赋略是按照作家作品的品级来分,持这种观点的有章必功、汪祚民、李士彪等。三、汉代诗学论。认为诗赋略分类义例出自汉代主流意识的诗学思想,即以风、雅、颂三体分类,持这种说法以熊良智为代表。四、工作次序论。认为诗赋略分类与刘向校书、收书、藏书的次序、位置关系很大,持这种说法的以吴光兴为代表。从姚振宗至章太炎、刘师培,再至熊良智、李士彪、吴光兴等等,诗赋略类例研究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从作家作品风格、源流向学术、文化乃至刘氏校书角度转变,逐渐跳出具体作家作品,着眼当时文化学术大背景。

二、《汉书 艺文志》诗赋略训诂研究

班固《汉书》“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为历代学者所重视。王先谦《汉书补注 叙例》亦云:“是书义蕴宏深,通贯匪易……马季长一代大儒尚命伏阁下,从孟坚女弟曹大家受读,即其难可知矣。”2其成书虽迟于《史记》,然古字古训多于《史记》。据陈直《汉书新证 自序》,“《汉书》最早之注解,当始于东汉桓帝时之延笃。”3至唐颜师古,已有汉书注家、“班氏功臣”24家之多。诗赋略为其中一篇,也为历代注家所涉及,据笔者统计,此24家中有服虔(仅一条)和颜师古涉及诗赋略。颜注20余条,集诸家之说,重视辨字、注音、释义,考地理、官职、典章制度。颜注虽邀誉甚多,但远未尽善。《四库全书总目》在《汉书艺文志考证》提要中云:“(颜注)故仅略疏姓名时代,所考证者,如庄忽奇严助之驳文之类。川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 序言》亦云:“虽以训诂精审见称,而对于学术流派论述不多。¨颜师古以降,宋、元、明人对诗赋略作注释的不多,传世之作更少。仅有明凌稚隆《汉书评林》对诗赋略内容有所涉及。清人尚考据,远师汉儒,旁征博引,治学以考证为重,故对《汉书》用力颇勤。据《中国丛书综录》,专门注解和研究《汉书》的著作有19家之多,加上清季5家,共24家。而涉及《汉书》的著作更是为数不少了。故对诗赋略有所注解的著作也有所增加,为6种,依次为:钱大昭《汉书辨疑》、沈钦韩《汉书疏证》、周寿昌《汉书注校补》、朱一新《汉书管见》、沈家本《汉书琐言》(仅一条)、王先谦《汉书补注》。清代注释家继承传统注疏体例,或摘录注疏原文,或1刘师培:《论文杂记》,载《刘申叔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14页。

2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l页。

3陈直:《汉书新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i979年,第l页。

4永珞等:(网库全书总日》,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31页。

5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页。2

⑨博士学位论文

DoCTQRALDISSERTATl0N

随文注释;注释内容也更加广泛,从字词音义、名物制度到作品的具体篇目及流传著录、到广罗版本、校勘异文;注释方法从注引前人到引《汉书》其他篇章与之互证,甚至多方引征相关内容佐证。以上诸家各具特色,如钱大昭十分重视版本校勘、且常常将诗赋略的相关内容与《汉书》其他篇章彼此参见、互相映证;沈钦韩、周寿昌比较关注作品篇名卷数及作品流传的考证;王先谦更是旁征博引,以征引资料丰富见长。至近代,注解诗赋略则以杨树达、陈直为代表。杨树达《汉书管窥》是针对同乡王先谦《汉书补注》而发,如其在《自序》所说:“《汉书补注》篇帙虽富,遗义尚多。于《补注》研读数通,颇能嘹其得失。时时泛滥文籍,凡与班书有涉,则加纂述。”1杨树达以语言文字学家兼史学家的身份,一方面在音义训诂上用力颇多,另一方面他十分重视版本校勘。总之,他在王氏基础广罗众说,重视材料的整理和爬梳,对前人有所突破,陈直曾评价他的研究“对于训诂校勘,很有参考之价值”。陈直《汉书新证》体例完全仿杨氏《管窥》,其内容除仿裴注外,亦兼仿钱大昭《汉书辨疑》。陈氏《汉书新证》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在研究中运用了新的材料,新的方法。如其在《自序》中所言:“我所引用之材料,主要在居延、敦煌两木简,汉铜器、陶器、以及封泥、汉印、货币、石刻各种。我之方法,以本文为经,以出土古物材料证明为纬,使考古为历史服务。有百分之八十,取证于古器物,其余筅见所及,一并附入。”2陈氏运用“二重证据法”或证实前人之猜测,或推翻前人猜想。如郎中臣婴齐赋十篇条,从钱大昭至张舜徽,无一人不怀疑此婴齐即《诸子略》道家婴齐,而陈氏从传世文献到出土文献,多方考证得出:道家郎中婴齐,与本文婴齐,并非一人,因郎中最通常之官,婴齐尤为最普遍之名,钱大昭之说,未可尽从。具体考证如下:以婴齐为名,始于春秋。新郑出土王子婴次庐,又假借作婴次。《经义述闻》卷二十三、《春秋名字解诂》引楚公子婴齐字子重。见宣十一年《左传》注。郑罕婴齐字子盏,见昭十六年《左传》注。王引之谓名字不相比属,未有解诂。余疑为应作婴儿齐齿解。说文:“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楚公子字子重,谓重生齿也。郑和罕字子蓍,谓齿不正也。汉代名婴齐者,除本文外,《史记仓公传》,有齐郎中婴齐,及本志道家有郎中婴齐十二篇。又按:《汉印文字徵》第十、八页,有“陈婴齐”“张婴齐”,九页有“焦婴齐”等印。西安汉城出土有“陈婴齐“‘臣婴齐”封泥,下至晋代尚有沿用以为名者。见洛阳出土永宁二年士兵孙松墓志。3总之,历代《汉书》注家是在史学整体的背景下观照诗赋略的,运用考据的方法,从音义训诂到典章制度,到作品著录流传,探赜索隐、钩沉爬梳,正是有了他们的研究,我们才能够详细确切的了解、掌握诗赋略,因此他们的研究是进行其他研究的基石,是极其重要的。

1杨树达:《汉书窥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3年,第3页。

2陈直:《汉书新证》,天津:天津人民jIj版社,1979年,第4页。

3陈直:‘汉书新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34页。3

⑨博士学位论文

DOe哟RALD王sS磁疆烈11()9呵

三、《汉书 艺文志》诗赋略作品研究

诗赋略下分五种:屈原赋类20家,361篇;陆贾赋类21家,274篇;孙卿赋类25家,136篇;杂赋类12家,233篇;歌诗类28家,314篇;总计106家,1318篇。然时代久远,古籍散失严重,今天的诗赋略为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份简单的文学目录,留下的疑问实在太多。诗赋略作品存亡残逸情况如何?存的存多少,亡的亡于何时?存的是否真伪相杂、鱼目混珠?其间情况极为复杂,有的几经变更,已非原本;有的缀合而成,真伪杂陈;有的冒名依托,名存实亡。故后世学者有必要对其作品的流传存亡、残缺疑伪情况详加考辨,整理爬梳。在这方面做过研究工作的最早有宋代王应麟,王氏著《汉书艺文志考证》十卷,主要考证《汉志》著录各书内容之真伪存佚、学术源流,同时寓补于考。如《四库全书总目》所云:“应麟始捃拾旧文,各为补注,不载汉志全文,惟以有所辩论者摘录为纲,略如《经典释文》之例。”1姚振宗评价他说:“宋以来考证是志唯王深宁氏所得为多,然其学非专门,例多驳杂。……使后之人寻流溯源,引申触类,未始不以其书为先声之导,亦何可轻。”2姚氏充分肯定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取得的成绩,认为他开启了清代讲求汉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先声。其评价颇为恰当,然而他认为“即就所作《玉海》观之,似乎所得不止于此。反复详勘,似其未成之作”,故著《汉书艺文志条理》。姚氏《条理》详细解释《汉志》所著录的文献,梳理撰人始末,本书源流,每书目大抵加按语,说明原书部次条理,征引取裁原委,注释诸家考辨。之前沈钦韩《汉书疏证》、周寿昌《汉书注校补》在注释诗赋略的基础上,也对作品的存亡疑伪进行考证,尤其留意后世艺文志、经籍志对其著录。近代顾实、姚明辉、陈国庆、张舜徽在这方面也潜研颇深。1924年,顾实出版了《汉书艺文志讲疏》,对诗赋略中作者生平、书籍性质、作品亡佚情况进行详细考证、评介,首次将存、亡、残、疑情况释于每书之下,“俾可一览而嘹,存者篇帙未亏,亡者原书已湮。残者流传有自,无间多寡。疑者论证未定,以俟博考。”3这种格式后为陈国庆所借鉴。书后又附录《见存百家真伪书表》,把《汉志》所载现存的作品分为真、伪、疑三种。《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是陈国庆的遗作,后由其子陈公柔整理,于1983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陈书比较重视书目方面的研究,“博采诸家成说,反复寻绎”4,对于现有诸书解释得较为详细,同时留意考辨,如其所言“其间亦有见于各家论著而可疑,核于载籍而未当,自认为稍有一得之见者,则用按语聊注己意于各家注释之后,于其所不知,则付诸盖阙之例~。张舜徽先生于1988年出版了《汉书艺文志通释》,集录了颜师古、姚振宗、顾实、姚明辉、沈钦韩等以往诸家对诗赋略的考注,进行比较甄别。同时与《汉书》其他部分内容对照,文史互证进行双重考证,关’永珞等:‘网库伞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31页。

2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载《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529页。

3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l页。

4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页。

5同上.4

⑨博士学位论文

DOC玎0RALDISS司对:枷(蹦

于作品真伪提出了不少独特见解。以上诸家对诗赋略的研究是放在《汉书》或《艺文志》的背景下进行的。近代一些学者专门关注诗赋略,如朱保雄于1931年在《清华中国文学会月刊》发表《汉志辞赋存目考》,段凌辰于1934年在《河南大学学报》发表《汉志诗赋略广疏》。一些辞赋研究者将文献考订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着眼辞赋真伪、篇目考查。如1987年曹淑娟的《两汉辞赋总目考》(附于所著《汉赋之写物言志传统》),1987年万光治的《汉赋今篇目叙录》(附于所著《汉赋通论》),1989年刘斯翰的《汉赋大事年表》(附于所著《汉赋:唯美文学之潮》),1992年康金声的《汉赋年表》(附于所载《汉赋纵横》),1992年程章灿的《先唐赋存目考》(附于所著《魏晋南北朝赋史》)。至于对诗赋略具体某家作品进行真伪、篇目考辨研究的著作、论文更是不计其数。

四、《汉书 艺文志》诗赋略拾补研究

众所周知,班固《汉书艺文志》是在刘向、歆《别录》、《七略》的基础上编定的。《别录》、《七略》是刘氏父子奉诏校书中秘府的产物,《七略》、《汉志》皆有不著录之书。具体原因姚名达、顾实、余嘉锡都有考察,总结为三:一则民间所有,秘府未收。一则国家法则、专官典守,不入校雠。一则前汉末年人著作,未入中秘者,《七略》不收,《汉志》亦遂不补。不少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做过一些补订工作。早在宋代,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就“寓补于考”,“其传记有此书名而汉志不载者,亦以类附入”1,共补入《汉志》未著录文献27部。明代胡应麟据《昭明文选》、《古文苑》、《文苑英华》、《文选补遗》、《广文选》,在《诗薮杂编》中补入《汉志》未载赋家13家。清代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通过拾遗辑佚对《汉志》也所增补。其后姚振宗著《汉书艺文志拾补》6卷,《汉书艺文志拾补》“王深宁氏但略存二十七部附入《考证》,《提要》诋为蛇足,且亦多所遗漏,未为详尽,今辑自周秦以来迄于王莽凡三百一十七部,依六略编次为六卷。”2姚振宗《汉书艺文志补注》较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不仅补入数目剧增,且所补都有典籍依凭。故近代目录学家姚名达评价为:“凡上古载籍之名目,广搜条录,殆已无遗。而后古书显,《汉志》明,诚目录学之绝作也。”3近代,随着考古工作的重大进展,出现了关于诗赋略的出土文献。如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竹简中,发现残赋一篇,简26支,计存231字,与诗赋略中赋作家唐勒有关,后经汤漳平、李学勤、朱碧莲等人考证为宋玉作品;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了一批秦简,对于研究苟子《成相》等有帮助: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发现汉简《楚辞》;1993年江苏连云港市尹湾汉墓出土文物中发现的《神乌赋》,21世纪初出现的上博简中战国楚竹简“兰赋”、“鹏赋”残简等。新材料的出现推动了诗赋略的拾补工作,1992年程章灿《先唐赋辑补》(附于所著《魏晋南北朝赋史》),在辑补秦1永珞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731页。

2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载《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532页。

3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02页。5

⑨博士擘位论文

DOc.mRAl.DIsSE】姆狐HoN

汉赋时把出土文献纳入其中。如据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汉简补入赋残篇“口橐旖北辰游”,其墓葬下葬时间不晚于文帝十五年,可见此赋为汉以前作品。汉赋补入《唐勒》和《神乌赋》。2004年李零在其所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中对西汉诗赋的出土材料做过初步的整理,其中还包括了旧敦煌汉简中的《风雨诗》。2005年骈宇骞在《中国典籍与文化》第4期上发表《出土简帛书简分类述略》(诸子略、诗赋略),对20世纪以来出土的简帛书籍中的诗赋,按照《汉书 艺文志》分类进行介绍。

总之,历代学者对诗赋略进行的研究主要是从类例、音义训诂、作品之存亡辨伪、作品之拾补几个方面展开的,每个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前人所作的研究或以整个目录学或以《汉书》或以《汉志》为研究对象,从未把诗赋略作为一个独立的描述对象,故这样的研究不够翔实、充分,还有空白。如《汉志》诗赋略独立价值及文献学地位就鲜有论述。受条件的限制,《汉志》诗赋略文献补遗工作也不够充分,另由于其他原因,传统研究还存在一些失误和瑕疵,如“屈原赋二十五篇”条,王应麟《考证》引《地理志》日;“始楚贤臣屈原被馋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汉兴,吴王濞招致娱游,子游,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淮南王安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卖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1“子游”乃“子弟”之误。又“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条,王先谦《汉书补注》引周寿昌日:“《古文苑》有《屏风赋》。”其实,周寿昌并无此语,其说见沈钦韩《汉书疏证》,王氏《汉书补注》张冠李戴。

1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载‘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420页。6

⑨博士学位论文

DOC玎oRALDISSE磷陷=丌aN

第一章《汉书 艺文志》诗赋略的体例与分类

第一节《汉书 艺文志》与《七略》

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主持了我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校理群书活动,并撰写《别录》。哀帝时,刘向去世,其子刘歆嗣其业,撰成我国古代目录学巨著<七略》。东汉初年,著名的史学家班固创作《汉书》,直接采用《七略》作《汉书 艺文志》(简称《汉志》),其序记载:

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

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成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数术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1:

《隋书 经籍志》亦载日:

至于孝成,秘藏之书,颇有亡散,乃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命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成校数术,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就,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向卒后,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业。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歆遂总括群篇,撮其指要,著为《七略》:一日《集略》,二日《六艺略》,三日((诸子略》,四日嵌诗赋略》,五日《兵书略》,六曰《术数略》,七日《方技略》.大凡三7)-F-千九十卷.(中略)校书郎班固、传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Ⅸ汉书 艺文志》。2

对于班固借鉴刘氏父子校书成果,后代学者褒贬不一。唐代刘知几认为:“《艺文》取刘歆《七’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01页。

2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905页。7

⑨博士学位论文

D10Crc躐AI,DIsSE爵陷11a晴

略》,因人成事,其目遂多。’’1宋代郑樵指责“孟坚初无独断之学,惟依缘他人以成门户。纪志传则司马之踺,律历、艺文则蹑刘氏之迹。’’2近人程会昌亦批评:“班氏取《七略》旧文以成书,事等钞胥,难言著述,时有小善,未有大雅。’’3不过,近代目录学家来新夏认为:“这些评论未免过苛,班固依据《七略》撰成《汉书 艺文志》,确是事实,但他是作了声明,并且也付出了剪裁、编次的劳动,表现了自己的特色。”4“《汉志》并非完全因袭《七略》,而是自有主张,并对学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5至现代,类似这样肯定班固贡献的学者为数不少,如吕绍虞说:“班固据《七略》而成《汉书 艺文志》,如前所述,也曾下过一番功夫,其中有删、有改、有注,还有出入和增省,若非具有相当的目录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办不到的。川余庆蓉、王晋卿说:“班固虽根据《七略》编《汉书 艺文志》,但非完全抄袭……班固编撰《艺文志》有目的、有思想、有观点、有发明、有创新。他根据史书的体裁和要求,利用艺文志的形式来反映学术史,在改编的过程中,他做了不少‘删去浮冗,取其指要’的工作。”7这样的持论颇为公允,班固虽然采用了刘氏父子校书的成果,但亦有异于刘氏之处,且特别注明。如清人章宗源指出:“班固因《七略》而志艺文,其与歆异者,特注其出、入,使后人可考刘氏原本。”8当然,《汉志》别于《七略》之处不尽见于班固自注,后代学者对《七略》、《汉志》之异颇为关注,如章宗源、孙德谦、程千帆、吕绍虞、来新夏、赵忠邑诸家都有论述,笔者在诸家的基础上,把二者之异总结为四个主要方面:

一、《汉志》著录书名与《七略》不同。章宗源对此作过疏理,论说如下:

《史记正义》《管子》十八篇在法家,《晏子春秋》七篇在儒家(《管晏传》)。《新语》

二卷,陆贾撰(《陆贾传》)。考《汉志》法家无《管子》,惟兵家注云:“省管子”。儒家《晏子》八篇,又削“春秋”二字(《史记论》日:余读《晏子春秋》.是知“春秋”二字非汉以后所加).《陆贾》二十三篇不言《新语》,俱异Ⅸ七略》之旧.’

二、《汉志》删略《七略》题解。《汉志》序日:“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刘向每校完一本书均为之撰写了叙录,班固取《七略》撰《汉志》时,出于史志篇幅与体例的考虑将各叙录一一删去。章宗源对此也有所述及:

1刘知几撰,张振佩笺注:《史通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3页。

2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35页。

3程会昌:‘目录学从考》,上海:中华书局,1939年,第32页。

4来新夏:《古典目录学》,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97页。

5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l页.

6】R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台北:丹青图书有限公司,1986年,第43页。

7余庆蓉、王晋卿:《中国目录学思想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2页。

8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载《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5003页。

9同上。8

⑨博士学位论文

DOCroRALDISSE】R1A兀ON

<文选势注《邹子》有终始五德,言土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

水德次之。(《文选 魏都赋》注、应贞《华林园集诗》注.)乃《邹子终始》解题.又雅琴,琴之言禁也,雅之言正也,君子守正,以自禁也.(《文选 长门赋》注)乃《雅琴赵氏》等解题。《太平御览 职官部》孝宣皇帝重《申不害 君臣篇》,使黄门郎张子乔正其字.(《(御览》二百二十一)乃《申子》解题。此类Ⅸ汉志》皆未取。1

三、《汉志》各序引《七略》文字有所改易者,《七略》日》

Ⅸ诗》以言情,情者,性之符也;《书》以决断,断者,义之证也.(《初学记》二十一、

《御览》六百九。)2

《汉志》作:

《诗》以正言,义之用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

又《艺文类聚》卷十二“帝王部”汉武帝条引《七略》总序日:

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故外则有太常、太

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e..#I-.3

《汉志》改动为: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

喟然而称日:“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四、《汉志》对(--L略》著录书目有所删增,章宗源指出:

书入刘向《稽疑》,礼入《司马法》,乐出淮南、刘向等《琴颂》。春秋省《太史公》,

小学入扬雄、杜林。儒家入扬雄。杂家入兵法。诸子出《蹴鞠》,兵权谋省《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鹃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出《司马法》入礼,1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载<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5003页。

2同上。

3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231页。9

兵技巧省Ⅸ墨子》,入《蹴鞠》.1

孙德谦也曾述及书目删增问题,并详细统计删增篇数:

吾观班氏《艺文志》,其于刘《七略》七篇,则颇有出入矣.《书》家云:入刘向(<稽疑》一篇。((礼》家云:入《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乐》家云:出淮南、刘向等((琴颂》七篇。小学家云:入扬雄、杜林二家三篇.儒家云:入扬雄一家三十八篇。杂家云:入兵家.赋家云:入扬雄八篇。兵权谋家云:出《司马法》入礼也.兵技巧家云:入(<蹴鞠》也。而于每略总数后,又重言以申明之.在班氏亦可谓不惮烦矣.2

《汉志 六艺略》书类日:“入刘向《稽疑》一篇”颜师古注:“此凡言入者,谓《七略》之外,班氏新入之也,其云出者,与此同。”3然章学诚认为:“注出入者,刘录于此,而班录于彼也。”4颜、章二人,孰是孰非?据“班《志》本文,言入者七,言出者三~,称出入者,应不是“刘录于此,而班录于彼”宜作删增观。

第二节《汉书 艺文志》诗赋略体例特点

班固因《七略》撰《汉志》,作了很多删节、移动、修改工作。从《七略》至《汉志》,诗赋略又有哪些改变?上文比较了《汉志》与《七略》之异同,主要有四个方面,我们也在这个前提下考察诗赋略体例特点。

一、名目

名目是任何目录要著录的一项内容,也是每位读者了解书籍时首先接触的。名目项包括书名、篇卷数、作者三方面。先秦两汉时代,学者之著书作文与现代创作有所不同,著书缘于事物的需要,出于不得不发,因此不像当今的创作先命题再写作,而是先将自己的思想或要表达的意见写出来,其书名的产生则在写作之后。《史记 韩非传》记载韩非子作品时说:“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十余万言。”6《汉书 司马相如传》亦记载司马相如著作说:“而相如己死,家无遗书,问其妻,对日:‘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1同l。

2孙德谦:<汉书艺文志举例》,载1--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702页。

3班同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06页。

4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004页。

5程会昌:‘目录学丛考》,上海:中华书局,1939年,第17页。

6司马迁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147页.10

⑨博士学位论文

DOCTORALDISSE襞I.觚ON

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日有使者来求书,奏之。”1从上可知,韩非、司马相如写成的书当时都没有书名。没有名称,不便于流通。为了方便称呼,世人往往以其名题其书,《史记 虞卿传》记日:“(虞卿)不得意,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日《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讽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日《虞氏春秋》。”2《汉书 陆贾传》亦日:“贾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日《新语》。”3可见,《虞氏春秋》、《新语》都不是著者自己命名的,而是世传之书者为之命名。由于是传其书者名之,往往容易出现一书多名,称名不统一的现象。这样图书在流传中容易产生混乱。于是需要整理图书,确定书名。书名的辨明、著录,是目录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目录的重要内容。故刘向校雠之时,对那些一书多名的著作或选其一,或重新命名。刘向《战国策书录》说:“中书本号,或日《国策》,或日《国事》,或日《短长》,或日《事语》,或日《长书》,或日《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4《战国策》一书,有《战国策书》、《国事》、《短长》等七个名称,刘向定名为《战国策》。先秦、汉初更是大量存在这种著书不定书名的状况。

古书之命名有多种方式:如摘首旬二字为篇名,而书只有一篇者,即以篇名为书名;或是根据文本含义取名;又先秦、两汉时期,学术以家传世,故某家某派之著作名称,往往出于其门人弟子,推本其学之所出,以人名题其书。《汉志》诗赋略著录书名的方式丰富而独特:杂赋类以主题名之,如《杂思慕悲哀死赋》;歌诗类则形式不一,主要以地名名之,如《吴楚汝南歌诗》。然最多的以人名名之,其在整个诗赋略中占十分之九之多,前三种赋70多家赋基本以人名名之,如《屈原赋》、《陆贾赋》、《扬雄赋》等等。这种以人名为书名这一独特的著录体例为后代学者考证提供了依据,如《汉志》诗赋略孙卿赋类“别栩阳赋五篇”条,王应麟日:

庾信《哀江南赋》:栩阳亭有离别之意赋,盖亭名也。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日:

庾信Ⅸ哀江南赋》称栩阳亭有离别之赋,实由误记Ⅸ艺文志》与所用桂华冯冯误读《郊

祀志》者相等,应麟乃因而附会以栩阳为汉代亭名,亦未免间失之嗜奇。‘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600页。

2司马迁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375页。3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113页。

4支Ⅱ向:《战国策书录》,载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32页。5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载《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419页。6永珞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731页。

沈涛El: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m弧oN

庾信《哀江南赋》日“栩阳亭有离别之赋,读为离别之别”.涛案:别栩阳当是姓别而

封栩阳亭侯者,若以为离别之别,则当列于杂赋而不列于赋家矣.《(志》兵家阴阳家有《别成子望军气》六篇,此人当即成子之后,古有别姓,《(元和姓纂》引《姓苑》云京兆人.1王先谦日:

前汉无亭侯志制,沈说非也,庾赋当有所本.3

钱大昭日:

庾信《哀江南赋》云,栩阳亭,有离别之赋.王伯厚遂以此栩阳为亭名.大昭谓此说非也.志中此处俱叙赋家姓名,不载篇名,信如伯厚说,当言一篇,不当有五篇,窃意姓别名栩阳耳.《广韵 十七薛 别》云离也,又姓.何氏《姓苑》云扬州人,皮列切。3顾炎武日:

庾子山《<哀江南赋》云栩阳亭有离别之赋,Ⅸ夜听捣衣曲》云栩阳离别赋。案《汉书 艺

文志》别栩阳赋五篇,详其上下文例,当是人姓名,姓别名栩阳也.以为离别之别,非也.4姚振宗日:

是篇著录之例大抵当时奏进不知其官阀者,贝IJ从而称臣,如下文臣昌市赋、臣义赋是也,其非奏御。为刘中垒所收录者,则但书其姓名,如眭孟赋及此别栩阳赋是也.《广韵》别字注云:别又姓.亭林先生之言是也.沈氏以为封栩阳亭侯,则汉志例无此称,似来可信。5王应麟以“栩阳”为亭名,乃是沿袭庾信对《汉志》的误读,四库馆臣已指明,钱大昭则从“信如伯厚说,当言一篇,不当有五篇”反驳王说。沈涛以为“别栩阳当是姓别而封栩阳亭侯者”,1沈说被王先谦转引,见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92页。

2王先谦:《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92页。

3钱大昭:‘汉书辨疑》,载徐蜀编《两汉书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175页.4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Lt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594页。

5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载‘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648页。12

⑨博士学位论文

DO(玎DRALDISSE碟溅noN

王先谦指出“前汉无亭侯志制,沈说非也”,顾炎武、姚振宗以《汉志》取人名为书名的著录体例和上下文例为据证明“别栩阳”“当是人姓名,姓别名栩阳也”,言之有据,令人信服。实际上,以人名为书名是对历史人物和当代少数名人而言,对更多的普通人则在其前加之以职官,张舜徽先生曾说:“古人为书,多为大题,著录之际,仓卒不得其书名,乃取其人姓字以当书号,复恐姓字或有雷同,遂并其职官尽载之,盖所以示区别也。”1张先生所言极是,这种“并其职官尽载之”的著录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名字雷同而造成的误会,《汉志》诗赋略“给事黄门侍郎李息赋九篇”条:钱大昭日:

《卫霍传》之李息别是一人,非作赋者.2

姚振宗日:

本书《百官表》:少府属官有中黄门.师古日:中黄门谓阉人,居禁中,在黄门之内给

事者也。案:《霍去病传))有李息,景武时人,.盖别一人也.3

又“郎中臣婴齐赋十篇”条:陈直注日:

婴齐尤为最普遍之名,……以婴齐为名,始于春秋。新郑出土王子婴次庐,又假借作

婴次。《经义述闻》卷二十三、《春秋名字解诂》引楚公子婴齐字子重.见宣十一年《左传》注。郑罕婴齐字子蓍,见昭十六年《左传)》注。王引之谓名字不相比属,未有解诂.余疑为应作婴儿齐齿解。《说文》:“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楚公子字子重,谓重生齿也.郑和罕字子蠢,谓齿不正也.汉代名婴齐者,除本文外,((史记仓公传》,有齐郎中婴齐,及本志道家有《郎中婴齐》十二篇。又按:《汉印文字徵》第十、八页,有“陈婴齐”“张婴齐”,九页有“焦婴齐”等印.西安汉城出土有“陈婴齐”“臣婴齐”封泥,下至晋代尚有沿用以为名者.见洛阳出土永宁二年士兵孙松墓志.‘

同名同姓的巧合很普遍,但同名同姓、且担任过同一官职的巧合就少之又少了,故我们能辨别“此李息”非“彼李息”也。

紧接书名的是文本的数量,或日若干篇;或日若干卷。“篇”和“卷”所表示的书写材料和单位不同,“篇”,表示书写材料为竹简、木牍,是简牍的单位。“卷”是皇家图书馆中的帛书,1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

2钱大昭:‘汉书辩疑》,载徐蜀编《两汉书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版社,2004年,第175页。3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载<--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646页。

4陈直:《汉书新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33、234页。13

⑨博士学位论文

DOCTORALDISSE联T:f^滩0N

为卷轴的单位。“《汉书》‘艺文志’中所载之书,凡以‘卷’称者,原本当是卷轴形状的帛书……由于帛的柔软特制,可以卷折。”1而在纸张出现以前,竹简和缣帛是主要的书写材料。《墨子》“明鬼篇”云:“故古者圣王必以鬼神为其务,……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2《晏子春秋》日:“景公谓晏子El:‘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毅其县十七;著之于帛,申之以策。”3西汉时期,简牍、帛书并用,因此《汉志》在著录上也是篇、卷并用,“《汉书》“艺文志”中所载的书籍,有四分之一称为‘卷’,包括一部分的儒家经典,及全部的天文、历法、医药、卜筮等著作,其他大都是称‘篇’的竹书。¨诗赋略所著录的书籍包括在剩下的四分之三内,全称“篇”。这可推断简牍是汉代诗赋的载体,且史书也有明文记载,《汉书 司马相如列传》载:“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日:

意日:‘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有是。然此乃诸侯之‘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日:

事,未足观,请为天子游猎之赋。’上令尚书给笔札。”颜师古注日:“札,木简之薄小者也。时未多用纸,故给札以书。札,音壮黠反。”5另现代亦有出土文献为证。1972年山东临沂市郊银雀山出土的《唐勒》赋、1977年出土于安徽省阜阳双古堆《离骚》与《涉江》残句、1993年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M6出土的《神乌赋》,都是书写在简牍上的。孔德明博士考证得出:简牍是汉赋最主要的载体形式,汉赋的载体多为“木简之薄小者”6。

诗赋略书名的著录方式丰富,但主要以人名(作者名)名之,以篇为单位,这与其载体主要为简牍有密切关系。《汉志》书名著录与《七略》不同者,章宗源、赵忠邑等作过疏理,未见诗赋略有异于《七略》者。

二、叙录

《汉志》序云:“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梁阮孝绪《七录》序也记载,“昔刘向校书,辄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随竞奏上,皆载在本书。时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即今之《别录》是也。”8由此可知,刘向校书时为每本书都撰写了叙录,附在各书之后。关于叙录之内容,余嘉锡在《藏同群书题记序》中说:“昔者刘向奉诏校书,所作书录,先言篇目之次第,次言以中书、外书合若干相雠校,本书多脱误以某为某,然后叙作者之行事及著书之旨意。’’9是对叙录内容的基本概括,现存较为完整的“叙录”有:《孙卿书叙录》、《战国策叙录》、《晏子叙录》、《管子叙录》、《列子叙录》、《韩非子叙录》、《说苑叙录》和刘歆附原书而行、保留了刘向叙录遗制的《上山海经表》。从余嘉锡所说和现存的叙录看,叙录内容1钱存训:‘印刷发明前的中国书和文字记录》,北京:印刷工业大学出版杜,1988年,第84页。

2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40页。

3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5页。

4钱存钥I:《印刷发明前的中国书和文字记录》,北京:印刷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85页.

5班同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33页。

6孔德明:《汉赋载体考论》,待刊。

7班嗣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0l页。

8阮孝绪:<七录序》,载释道宣<广弘明集》,‘四部备要》本.

9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页。14

方面。博士学位论文DDC∞RALDIsSE】姆Ⅺ10N大致包括:著录篇目,叙述校雠过程,介绍作家生平与思想及叙述学术源流,判定书之价值等

赵歧《孟子题辞》日,“其篇目各自有名”,焦循《正义》解释日:“如《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川然古人著书多单篇别行,不自编。故刘向校书中秘,合中外之书,除其重复,定著篇目,编次全书。“条其篇目”,言某篇第几,刘向撰写叙录使用的就是这种体例,《苟卿新书书录》首题《苟卿新书》三十二篇,次即详著篇名,自《劝学篇》第一、《修身篇》第二、《不苟篇》第三……至《赋篇》第三十二。姚振宗《别录佚文》日:“《晏子》、《苟卿子》、《列子》三书,叙奏之前,具载篇目,《艺文志》所谓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其原书体制盖如此。川又刘歆《与扬雄从取方言书》云:“属闻子云独采集先代绝言,异国殊语,以为十五卷,其所解略多矣,而不知其目。”又云:“今谨使密人奉手书,愿颇与其最目,得使入录”3余嘉锡解释说:“入录者,欲入之《七略》。”4可知刘向叙录包含全书篇目,刘歆《七略》承其遗制,《汉志》诗赋略诸家叙录亦然。从《别录》佚文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诗赋略淮南王、刘向、冯商诸家赋皆有篇目尚存。淮南王有《薰笼赋》(《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刘向《别录》云云。《白氏六帖》卷四作《芳松赋》);向有《合赋》(《太平御览》卷七一七引刘向《别传》(当为“录”)云云);待诏冯商作《灯赋》(《艺文类聚》卷八0引刘向《别传(当作“录”)》云云)。余嘉锡说“篇目,所以考一书之源流。¨一语中的,点明了篇目的重要作用,一书亡佚,根据其篇目也能推测其大致内容。

叙录的第二大内容是叙述整理校雠的过程。《史记 自序》日:“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6自秦焚书坑儒以来,大量书籍散遗民间,诗赋作品也大量流亡在外,自战国末年至汉成帝时代,已历时200年之久,其间产生的诗赋作品为数不少。仅在官方内部流传就已达千余篇(班固《两都赋序》云: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还有很大一部分诗赋在民间短暂流传后迅速夭亡以致无法著录于史册。刘氏父子校书,首先需要把作品聚集在一起,乃“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搜集、网罗“遗书”是一项庞大、艰辛的工程。因为不仅要搜罗尽可能多的作品,而且要搜罗同一作品的不同抄本以备参校。刘向在校书时所搜集、依据的版本很多。“至汉惠四年,始除挟书之律。其后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仅官府就有几种藏本。又“乃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7,还有陈农等人从民间收集不同的版本。从现存的《管子书录》记载,我们可见刘向校书所据版本之丰富。其日:

1焦循:《孟子正义》,石家庄:河北省人民}lI版社,1986年,第2页。

2姚振宗撰:t-L略别录佚文》,载《师石山房丛书》,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第2页。

3刘歆:《与扬雄从取方言书》,载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49页。4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页。

5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i|l版社,2004年,第30页。

6司马迁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319页。7阮孝绪:‘七录序》,载释道宣《广弘明集》,《四部备要》本。15

⑨博士学位论文DOCTORAl.DISSERl栅0N

所校雠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大中大夫卜圭书二十七篇,臣富参书四十一篇,

射声校尉立书十一篇,太史书九十六篇,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篇,以校除重复四-fi-:\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1

刘向校书之所以先备多种不同的底本,因为那时的书籍,无论用竹简还是用缣帛,都是传钞的,传钞就不能没有错误,而竹简繁重,丝编韦编都易断绝,编绝则简散,或脱或乱。且历时久远,中遇秦火,保存下来的也多有残缺。所以无论哪个本子,都难保全而无误。所谓“博求诸本,乃得雠正一书,则副本固将广储,以待质也。"应劭《风俗通》记载:“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一3《战国策叙录》云:“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类者多。”4《列子叙录》云:“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及在新书,有笺校雠,从中书,已定,皆以杀青,可缮写。川刘向校书采取保守、可靠的对校,发现讹误,改正讹误,最后写定清本。同样,刘氏父子也像对待先秦古书那样,对诗赋不同抄本进行了一番搜集、校定的工作。具体的搜罗、校勘的情况,诗赋略叙录中应都有记载。

叙录还包括介绍作家生平与思想,叙述学术源流,判定作品价值等等。章学诚曾说:“故其(刘向父子)校书诸叙论,既审定其篇次,又推论其生平,以书而言,谓之叙录可也。以人而言,谓之列传可也。"6指出叙录与列传有异曲同工之效。《汉志 六艺略》“冯商所续太史公七篇”条:颜师古注引《七略》云:“商,阳陵人,治易,事五鹿充宗,后事刘向,能属文,后与梁、柳俱待诏,颇序列传,未卒病死。”7短短30余字,简要介绍了作者的籍贯、师承、官职、卒因等等生平事迹,可称得冯商微型传记。故余嘉锡先生说:“叙录,所以一人之源流。”8班固取《七略》作《艺文志》,删去书录,“然尚间存作者行事于注中”9后有学者“窃疑《七略》原本书名之下皆当有传,故为书至七卷之多,班氏据之以修《艺文志》,势不得不加节略,凡志中自注之辞,盖皆取诸传中。"10章太炎更是明确说:“凡《艺文志》志所录书目及其子注,非班氏省出新入,其辞皆刘氏旧文。”¨认为班固小注来自刘向叙录,至少内容来自叙录。更有甚者,认为刘向叙录被班固直接移用入列传,刘知己《史通 采撰篇》云:“班固《汉书》,全同太史,‘刘向:《管子书录》,载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32页。2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984页。

3萧统编撰,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6页。

4刘向:《战国策叙录》,载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3l页。5刘向:《列子叙录》,载严叮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33页。6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023页。

7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15页。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9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5页。

加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I;版社,2004年,第176页.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60页.16

⑨博士学位论文

DoCmRAI.DISS翻娘肖兀ON

太初已后,杂引刘氏《新序》、‘说苑》、《七略》之辞。”1认为《汉书》太初年以后的部分列传直接引用了《七略》,刘说所据为何及具体哪些部分是为引用,《史通》并没有说明.但作为一代著名的历史家,其说应不会纯属空穴来风。我们先考察《七略》的亡佚时间,章学诚《校雠通义序》谓:“《七略》《别录》之书,久已失传。《唐志》尚存,《宋志》已逸,嗣是不得复见。”2黄绍箕跋《古文旧书考》云:“白汉刘向校定群书,为《七略别录》,子歆又撮其要为《七略》,后世目录家推为鼻祖,其书亡于唐末。”3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叙》说:“《别录》自《唐 艺文志》著录之后,后史无传焉。虽亦见于《通志 艺文略》,焦氏《经籍志》,皆虚列其目,非实有其书,盖亡于唐末五代之乱。”4谓其亡于唐末五代,故我们可以基本确定《七略》亡于唐宋之间,故刘知几应是见过《七略》,其说应有所根据。刘知己所说,班固《汉书》太初已后的内容,主要杂引刘向《新序》、《说苑》、《七略》。仔细核查对比,我们发现《班固》极少引用《新序》、《说苑》,故如余嘉锡推断“《新序》、《说苑》载汉事无多,知所取于《七略》、《别录》者不少也。川对比《七略》佚文与《汉书》列传,发现不少佚文内容包含在《汉书》列传之中。《七略》佚文:“《甘泉赋》永始三年正月待诏雄上。《羽猎赋》永始三年十二月上。《长杨赋》绥和元年上。’’6《文选》任彦升《刘先生夫人墓志》注引《七略》日:“扬雄卒,弟子侯芭负土作坟,号日玄冢。州《汉书 扬雄传》有相似记载:“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其十二月羽猎,雄从……故聊因《校猎》以讽。明年……雄从至射熊馆,还,上《长杨赋》……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侯芭为起坟。”8又《北堂书钞》卷一四四引《七略》:“孝宣皇帝,诏征被公,见诵《楚辞》。被公年衰老,每一诵辄与粥。”9《汉书 王褒传》也有类似记载:“宣帝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异之好,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10故《汉书》列传大量内容来源于《别录》、《七略》。叙录还对作品价值及作者思想进行评论,《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南朝宋裴驷《集解》注引刘向评贾谊《吊屈原赋》的佚文:“刘向《别录》日:‘因以自谕自恨也。川1毫无疑问,刘向这句话出自其《贾谊赋叙录》。

今辑录诗赋略诸家叙录佚文,如下:

淮南王有《薰笼赋》。(((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刘向《别录》云云.《白氏六帖》卷四

。刘知几撰,张振佩笺注:《史通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1页。

2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945页。

3黄绍箕:《古文l【j书考跋》,载岛IlI瀚:《汉籍善奉考》,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7页。4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载《师石山房从书》,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第l页。

5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廿l版社,2004年,第39页。

6姚振宗:《七略佚文》,载《师石山房从书》,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第15页。

7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825页。

8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522--3557页。

9虞世南:《北堂书钞》,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10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821页。

¨司马迁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4舛页。1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0s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