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学院2013期末—实用心理学

更新时间:2024-01-19 19: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肇庆学院2013期末—实用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一、心理学的含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的内容: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一)心理过程(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1、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

心理过程: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处于动

态变化)。

①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

②情感过程: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③意志过程: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

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三者的关系:认识是情感和意志的基础,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1、个性倾向性:是关于人的行为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

基本动力。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最核心的因素是需要。

2、个性心理特征:指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

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三、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思辨的研究:指通过列举事实材料、经验论证、总结分析等对心理现象或

规律进行探讨。

(二)描述性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得事实材料以

表明或证明某一心理规律或现象的方法。

①观察法:主要两种形式→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 ②访谈法:具有互动性和灵活性特点。 ③个案研究

(三)相关研究:主要用以探讨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对

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

(四)实验现象

第三章 认知过程(上)

一、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朝向一定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使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保持在特定对象或活动而离开其他对象或活动上的程度。

注意的功能:

①选择功能:使人们在某一时刻选择有意义的、符合当前活动需要和任务要求

的刺激或信息,同时避开、排除或抑制无关刺激或信息。

②保持功能:使心理活动较长时间的保持在所选取的刺激、信息或活动上,使

心理活动持续地对其加工处理,完成相应任务。

③调节监督功能

2、注意的种类及教学上的应用

(一)无意(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的因素包括:

客观刺激因素:①刺激的强度 ②对比 ③活动或运动变化 ④新颖性 ⑤排列方式 主体自身的因素:①需要、动机和兴趣 ②知识和经验 ③期待 ④情感 在教学中的应用:

(1)合理使用和利用无意注意的因素,吸引学生的注意。 (2)控制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二)有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影响因素:①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理解 ②对兴趣的依从性

③对活动的合理组织 ④个性特点 ⑤已有知识经验 在教学中的应用:P37

(1)要明确并突出活动的目的性与任务 (2)激发学习动机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4)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

(三)有意(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

种更高级的注意,形成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例如培养成兴趣或习惯形式)。

3、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稳定性:是指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品质特性,其标志

是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注意的高度集中。

(二)注意的广度(即注意范围):只在一瞬间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 ②活动的性质和任务 ③个体的知识经验

④个体的情绪状态(情绪越紧张,注意广度越小) (三)注意分配: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条件: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①要有熟练的技能技巧

②有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

(四)注意转移:根据当前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

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因素:①原来注意的强度 ②新注意对象的特点(人的需要和兴趣)

二、感觉与知觉

1、感觉、知觉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的觉察。

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两者关系:对同一物体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会形成对这一物体的整体认识, 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

2、感觉与知觉的种类

感觉的种类:①视觉 ②听觉 ③肤觉 ④嗅觉 ⑤味觉 ⑥运动觉 ⑦平衡觉 ⑧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知觉的种类:①物体知觉(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

②社会知觉(以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人为知觉对象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应用

(一)知觉的选择性: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之中,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对象,而其

他未能被注意的其他事物则成为背景。

(二)知觉的整体性:把分散的统一起来

(三)知觉的理解性:在一般情况下,人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来理解事物,并用词

把它们标识出来。(约定成熟的事物则无个体差异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而知觉映象相对地保持不变

的现象。

在教学中的应用:①强化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②内部感知的外化

③利用感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等良好精神品质

④利用感知培养思维力、想象力等,实现感知向高水平认知的

转化

⑤形成对感知的期待 ⑥科学利用感知规律 ⑦通过变式与比较进行感知

第四章 认知过程(下)

一、记忆

1、记忆的概念及理解:

①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② 记忆包括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 ③ 记忆是一个主动的心理过程,同时在记忆过程中信息会被加工处理,由此发生质和量的变化。

记忆的作用:

① 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在解决问题时,由记忆提供的知识经验)

② 记忆在个体心理劳动机能,就必须保持动作的经验,人们要发展语言和思维,也必须保存词和概念。

③ 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2、记忆的种类:①运动记忆 ②形象记忆 ③情绪记忆 ④情景记忆 ⑤逻辑记忆 3、记忆系统:

(一)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登记,是指记忆信息在感觉同刀内迅速被登记并

以感觉映像的形式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特点:①鲜明形象性 ②容量大,保留时间短 ③可进入短时记忆

(二)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操作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

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或是几分钟的记忆。

特点:①容量有限,一般为7±2 ②以听觉编码为主

③内容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 ④提取的信息是较完全的

⑤经过复述可进入到长时记忆

(三)长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 特点:①容量大,包括人所记住的一切经验

②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表)象编码两类 ③一般意识不到

3、动机冲突:

①两者都想要,但只能要一个——双趋式的动机冲突 ②两者都不想要,但必须要一个——双避式的动机冲突 ③既想要,又不敢要——趋避式的动机冲突

4、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与激发 (一)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

①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驱力成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②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趋势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 ③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④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⑤适当开展竞赛

⑥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七章 能力与智力

一、能力概述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二)能力的分类:

①按能力的倾向性,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②按能力的创造性,可分为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③按能力的功能,可分为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智力的含义及一般智力测量

智力的含义:是指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

力的核心。

一般智力测量:①斯坦福—比奈量表及测定

(P139-141) ②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及测定 ③特殊能力测验 ④创造力测试 ⑤能力测验的局限性

三、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①遗传因素 ②知识和技能 ③教育 ④社会实践 ⑤非智力因素(勤奋) 四、能力的差异与教育: (一)能力的个别差异:

①能力的类型差异:知觉、表象、记忆、言语、思维 方面上表现差异。 ②特殊能力的差异 ③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④不同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⑤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二)能力差异的因材施教: ①适应能力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②适应能力差异的教学方式 ③适应个体差异的教学手段

第八章 人格

一、人格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一)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

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 ①整体性 ②稳定性和可塑性 ③独特性和共同性 ④价值性 ⑤生物性和社会性

二、气质的概述与气质的类型、生理基础及类型特征

(一)气质: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先天性)

(二)气质的类型:

A、古希腊希波拉克拉底—体液理论 B、伯曼等激素类型说 C、德国克瑞奇米尔—体型说 D、日本古川竹二—血型说

(三)生理基础:(见书P156) (四)气质类型的特征:

①多血质: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世界,情感丰富、外露且不稳定,行动敏捷,反应迅速,言语丰富,兴趣多样但不持久,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喜欢与人交往但交情不深,适应环境比较快;做事缺乏耐性和毅力,稳定性差,容易改变想法。

②胆汁质:为人直率、真诚、表里如一,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言辞强烈,精力旺盛,行动有力,反应迅速,敢作敢当,争强好胜,冲动、易感情用事而不计后果,做事不考虑细节,方法简单。

④ 黏液质:情绪平稳且不外露,表情平淡,沉默寡言,安静稳重,耐受力高,自制力强,踏实做事,注意稳定且难以转移,喜欢沉思且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交往适度,交情深厚;行动上主动性差,缺少生机,行动迟缓。

④抑郁质: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世界,情绪体验深刻、细腻但以消极情绪为主,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丰富,善于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细节,不善交际,行为孤僻,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行动迟缓,柔弱胆小,优柔寡断。

三、性格的定义、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性格的结构

(一)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综

合。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既是相互区别,又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 相互区别:

①气质特征没有好坏之分,而性格特点有好坏之分。

②气质是先天的而性格是后天的。

③气质表现的范围较小而性格的表现范围广泛。 ④气质的稳定性较大而性格的可塑性较强。 相互制约:

① 某些气质特征会促进一些性格的形成,同时又不利于一些性格的形成。 ② 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③ 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三)性格的结构:

①态度特征:指个体对现实社会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是性格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性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②理智特征: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活动方式上的差异。

③情绪特征:是指个体在情绪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④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克服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四、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①遗传因素 ②家庭因素 ③学校因素 ④社会文化因素 ⑤早期经验

第十章 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① 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② 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所构成。 ③ 积极地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二、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见书P188-189) 三、人际沟通

(一)人际沟通的一般概述

人际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就是人们采用言语、书信、表情、通信等方式彼此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对信息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取得相互之间的了解、信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对行为的调节。

(二)人际沟通的过程

1、信息源:是掌握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是沟通过程的发起者。

2、信息:从沟通意向的角度说,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别人的观念和情感。 3、通道:是指沟通信息所传达的方式。

4、信息接受者:是指接收来自信息源的信息的人。 5、反馈:作用是使沟通成为一个交互过程。

6、障碍:足够的共同经验是沟通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

7、背景:是指沟通发生的情境,是影响整个沟通过程的关键因素。

四、提高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 ① 对自己沟通状况要有正确的评价 ② 提高沟通的准确性 ③ 主动运用身体语言 ④ 注意沟通情境的同一性 ⑤ 进行适当的自我暴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zw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