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更新时间:2024-04-26 05: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导 论
?本章重点
国外旅游学研究概况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本章难点
旅游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旅游学学科发展概况
(一)国外旅游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国外旅游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 国外的旅游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鲍迪奥。 (2)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直到60年代,旅游学研究表现出明显的依赖经济学方法的时代特征,代表人物是罗马大学的马里奥蒂。
(3)二战以后,旅游研究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洲,研究方法上表现出多学科渗透的特点,初期的代表人物是柏林大学的葛留克斯曼 。 2. 国外旅游学研究的三个特点
(1)从单科独进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的综 合研究发展;
(2)重应用研究而轻理论研究;
(3)重国际旅游研究而轻国内旅游研究。 (二)国内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国内旅游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与旅游教育、旅游产业实践同时起步的。
国内旅游研究的最初阶段主要是借鉴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由于视野和资料所现,当时的切入点主要是经济视角。
已经出版的旅游学著作(教材)未能在学科建设上有重大突破。其中在研究对象
上受三要素观点的制约过深。 二、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即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旅游学研究的最基本矛盾是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矛盾。由这种矛盾还可以生发其他各种层次、各种性质、各种形态的矛盾,它们都是旅游学研究的内容。 旅游学的研究内容是极其复杂的,因为旅游这种现象具有多面性,它是一种人类经历、一种社会行为、一种地理现象、一种财源、一种商业活动、一种行业。 因此,旅游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旅游的产生以及旅游的本质、旅游体验以及旅游交往、旅游流运动、旅游效应、旅游市场供求、旅游产业规划与管理、旅游可持续发展等。
三、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
(一)旅游学具有跨学科的学科性质。旅游学是旅游专业的最基础性学科,是学好其他分支学科的前提。 (二)旅游学的学科体系。
主要以研究旅游活动为中心而构建的,旅游活动主要包括旅游产业活动和旅游者活动。其中,对旅游者活动的研究是旅游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对旅游产业活动的研究是旅游学研究的拓展领域。 四、旅游学的研究方法
(一)旅游学研究方法的形成
旅游学的研究方法来自数学方法、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断学科以及一些带头学科的渗透,来自一些平行学科的移植,也来自跨学科研究本身的融合过程。
(二)旅游学的研究方法 1. 旅游学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
有三种哲学意义的研究方法可以指导旅游学的研究:实证主义、规范主义和实用主义。
2.旅游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旅游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田野工作与社区研究、模式分析、科学实验和统计分析等。
五、为什么要学习《基础旅游学》 1、是学习旅游学科的基础课 2、是提高学科系统认识的大纲 3、是与其他学科联系的平台 4、是旅游课程的综合
5、是系统了解旅游要素的基础性课程 六、如何学好《基础旅游学》 1、按照学习规律进行学习 2、勤思、笃学 3、批判的接受
4、广泛阅读、博览百科知识
5、积极参与讨论、自主学习 本章相关概念
规范研究:一种重在阐述事物的合理状态的研究方法。它回答“应该怎么样”的问题。
田野工作: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指调查人员到调查对象所在地收集实际资料的过程。
模式分析:一种用来刻画现象的结构、形态、关系和流程的描述性分析工具。 本章重要观点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其任务是揭示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旅游学实际上就是研究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只是这种 需求与供给并不限于经济学的意义。
旅游学是一门跨学科,现有的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对旅游学研究都有理论和概念上的贡献,但把旅游业归属到其中任何一门学科当中都有勉强之处 ,旅
游学有待于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第一章 旅游的性质与特征
本章重点
旅游产生的条件;
旅游的本质;旅游的特征; 旅游的概念及与迁徙、旅行的关系 本章难点
审美意识的理解; 旅游的本质 考核要求
【识记】1、旅游的概念;2、余暇的概念 【领会】旅游产生的条件
【简单应用】旅游的本质与特征; 【综合应用】旅游与迁徙、旅行的关系
第一节 余暇、审美与旅游的起源
一、旅游产生的客观条件:余暇时间的存在 (一)余暇的概念
个人在扣除用于劳动、满足生理需要、参加必要的社会交往活动等之后剩下的可由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
(二)人类余暇时间的历史分布与结构 1、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无阶级社会
余暇 生理时间 劳动时间 2、生产力不发达的阶级社会
有闲阶级 无闲阶级
余暇 生理时间 劳动时间 3、生产力发达的阶级社会
多闲阶级 少闲阶级 余暇 生理时间 劳动时间 4、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无阶级社会
余暇 生理时间 劳动时间
二、旅游产生的主观条件:自然审美意识的出现 (一)社会审美意识的产生
先于自然审美意识而出现,与社会生产实践分不开,最原始的社会审美意识几乎就与某种生理快感体验交织在一起。 (二)自然审美意识的出现 社会形态发展到较高阶段才出现 三、旅游的产生
(一)自由时间、休闲活动和审美意识为我们描述了旅游现象在历史上的发展脉
络,但是对于他们在历史上任何对旅游而言有意义的突变,我们不能给出确切的时间上与结构上的答案。
(二)旅游产生的历史时期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1、申葆嘉认为,旅游只有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中才能产生,换句话而言,在托马斯库克之前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旅游。
2、王宁和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旅游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3、谢彦君和国外一些学者认为,首先,个别的旅游现象出现的很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中人们已初具自由时间和审美意识并能够自主地利用自由时间进行休闲娱乐的历史阶段。其次,在我国旅游意识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是对自然美的审美意识迅速分化独立的时期。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与特征
一、旅游本质的认识框架:
旅游 旅游的本质 愉悦
社会性 休闲性 消费性 旅游的特征
异地性 暂时性
旅游行为特征
责任约束松弛 占有意识外显
道德攀高 道德弱化 文化干涉 物质摄取 旅游外部效应
二、旅游的本质规定:
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三、旅游的基本属性 (一)旅游的消费属性
1、旅游是一种消费行为而非生产行为 2、旅游消费与一般日常消费的关系 (二)旅游的休闲属性 1、目的上:自娱、休闲体验 2、时间上:发生在自由时间
3、活动构成上:众多休闲活动再组合 (三)旅游的社会属性
1、审美意识具有社会性 2、旅游需求有时代性 四、旅游的外在特征 (一)(空间上)异地性 (二)(时间上)暂时性 五、旅游者行为的特征 (一)责任约束松弛
1.消费攀高; 2.道德感弱化 (二)占有意识外显 1.文化干涉; 2.物质摄取
第三节 旅游的概念
一、传统的旅游定义 (一)早期的旅游定义
孔颖达(唐)《周易正义》释?°旅?±为?°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旅。?±而游,是指由旅游审美而达到的那种自由自在、逍遥无为的精神境界和由此而来的对待世界的审美态度。
《韦伯斯特大字典》中,旅游被解释为?°是一个人回到其出发点所经历的旅程;是一次出自商务、娱乐或教育目的所作的旅行,旅行期间通常按计划的线路访问不同的地方。
(二)被经济化了的旅游定义
奥地利经济学家herman von schullard认为,旅游是外国或外地人口进入非定居地并在其中逗留和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的总和。 (三)文化论者的旅游定义
瑞士学者汉泽克尔与克拉普夫在1942年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中定义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永久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
从事旅游文学研究的冯乃康先生认为:旅游是去异地寻求审美享受为主要内容
的一种短期生活方式。 (四)官方或半官方的定义
1、1981年,AIEST定义:旅游是由人们向既非永久定居地又非工作地旅行并在该处逗留所引起的相互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2、1993年,WTO(世界旅游组织)定义:旅游是人们出自非获取报酬以外的任何目的而向其日常环境以外的地方旅行并在该地停留不超过一年所产生的活动。 二、旅游概念的进一步探讨 (一)必要性: 概念泛化
(二)旅游的定义及其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1、旅游的定义:
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2.旅游与迁徙、旅行的关系:
旅游(概念性定义):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旅行:个人出自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前往异地并在该地做短暂停留所度过的经历。
迁徙:个人出自生活或生存的目的而移居异地的经历。
三者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并处于不同目的而发生。迁徙最大特点是离开定居地并计划不再回来。而旅游和旅行的关系是:所有的旅游都要经过旅行过程,但并非所有的旅行都是旅游。旅行包括旅游。二者最终都要回到居住地。 3.旅游与旅游业的关系:
旅游是旅游者的行为,形成旅游需求,旅游业是旅游企业的集合行为,形成旅游供给。 三、旅游的类型
(一)按内容分为: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探险旅游等各种专项旅游;
(二)按是否跨越国境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
(三)按组织形式分为:团体旅游和散客旅游 (四)按计价方式分为:包价旅游和非包价旅游
(五)按旅行方式分为:航空旅游、游船旅游、徒步 旅游等 本章重要观点
旅游是一种休闲行为,是在自由时间里完成的,因此,理解旅游的起源要首先了解自由时间对人类的意义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分布。
旅游的目的是获取愉悦。审美是获取愉悦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了解审美意识的起源有助于理解旅游的起源。
旅游的本质是由旅游的目的性规定的,而不是它的外在形式规定的。所以,旅游的本质在于追求愉悦。
从时间上看,旅游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旅游流(大众旅游现象)却是近代社会市场经济的产物。
从属性上看,旅游不是经济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不是生产过程而是消费过程;不是劳动行为而是休闲行为。
要想全面认识旅游现象,必须从本质规定性、基本属性、基本特征和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诸多层面和角度加以认识。
学术界对旅游的定义多数存在泛化的倾向。这是一种过度综合的研究方法。 给旅游下定义,可以分别给出一个概念性定义和技术性定义。 课后作业
1.旅游产生的历史根源? 2.如何理解旅游的本质与特征。
3.怎样区别旅游与其他相关范畴的关系?
第二章 旅游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
本章重点
古代、近代旅游的特点及旅游产业形成的社会背景 本章难点
现代旅游的特点 考核要求
【识记】现代旅游的特点 【领会】旅游的萌芽与发展 【简单应用】古代、近代旅游的特点 【综合应用】现代旅游的特点
第一节 旅游的萌芽与发展
一、旅游的萌芽
原始社会人类的迁徙,三次产业分工和商人的出现 二、旅行的发展
个别:原始社会末期;普遍:南朝时期,如南朝梁诗人沈约《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产生的原因
(1)审美动机上:自然审美的出现; (2)性质上:与现代旅游一样; (3)频度上:更频繁 三、游览的出现
19世纪初,以消遣性目的而旅行外出的观光度假活动在规模上开始超过传统的贸易经商旅行。
第二节 古代旅游的形式与特点
一、古代旅游的社会背景(19世纪前) (一)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较低 (二)交通方式的落后 (三)旅游意识不高 二、古代旅行主要形式
(1)商贸旅行 ( 腓尼基人;丝绸之路;吕不韦)
(2)宗教旅行(埃及;古希腊;中国始于魏晋,盛于隋唐:法显、玄奘、鉴真) (3)公务旅行 (包括帝王巡游和官吏宦游:秦始皇、汉武帝、康熙、乾隆;张骞、郑和、“朝秦暮楚”之政治游说、“秦晋之好”之政治婚旅)
(4)求学旅行(《苏莱曼游记》、《马可2波罗游记》、孔丘周游列国) (5)科学考察旅行 (希罗多德《历史》 、《史记》、《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
(6)探险旅行(哥伦布、麦哲伦、达2伽马)
(7)观光旅游(士人漫游: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 苏轼、陆游) (8)节庆旅游(春节庙会、清明踏青、重阳登高) 三、古代旅行的表现形式 (一)代表人物与作品 1、东晋:
古代田园诗代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唐:王维:田园特色“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李白:登黄鹤楼:“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青年时代,《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豪迈)
晚年时代,漂泊、多愁《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旅游地
1、楼台(因唐宋诗人称颂而大红大紫)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崔灏《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历史遗迹:如赤壁等
杜牧《赤壁怀古》“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最优秀的记游诗)
苏轼:1)游赤壁;2)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古代旅游的特点
(一)随生产力的发展向多样化发展,公、商务旅行占主导 (二)人员缺乏普遍性 (三)缺乏旅游意识
第三节 近代旅游的兴起与特点
一、近代旅游的社会背景(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一)科技进步(蒸汽机车、汽车、内燃机、飞机) (二)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
(三)城市化进程、工作性质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旅行社的问世与发展 (一)托马斯2库克
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2库克(旅行社之父)包租火车在英国开展的团体旅游活动被看作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1845年,托马斯2库克出于商业目的组织团体旅游。 1855年,托马斯2库克采用一次性包价组织到法国旅游。 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成立。 (二)其他
1857年,英国登山俱乐部;1885年,英国帐篷俱乐部;
1890年,德国观俱乐部;
1850年,美国运通公司兼营旅行代理业务,1891年开始发售旅行支票;
20世纪初,英国托马斯2库克公司、美国运通公司和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成为世界旅行社业三大公司; (三)我国
1949年,厦门华侨服务社是新中国第一家旅行社。 三、近代旅游特点
(一)仍缺乏广泛的群众性
(二)交通工具的进步产生新的旅行方式 (三)旅游胜地得到了迅速开发和发展
第四节 旅游产业的形成
一、现代旅游社会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 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交通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
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休假增加 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教育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二、现代旅游特点 (一)旅游大众化 (二)旅游区域扩大 (三)旅游形式内容更广泛 三、旅游产业地位的确定
大众化旅游局面形成之初的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欧和北美等经济发达地区。
第五节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与发展
一、解放前
1923年,镇江人陈光蒲在他在上海开办的商业储蓄银行中开设旅游部,成为中国人
创立的第一家旅行社,1927年,陈将其改组为“中国旅行社”。 二、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1949年~改革开放前)
1949年,厦门华侨服务社是新中国第一家旅行社; 1954年4月15日,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成立;
1964年,中国旅行与游览事业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正式成立; 197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召开;
1973年,中国华侨旅行社总社恢复成立,1974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 第二阶段(1978年~)
1978年~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 80年代中期~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
1986年旅游业接待人数和创汇收入指标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1987年,国务院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
1991年,在我国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正式将旅游业的性质定为产业,并列为加快发展的第三产业中的重点。 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
1997年3月,《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出台,1997年7月1日正式实施。 课后作业
1.古代、近代旅行的发展和特点?
2.为什么将托马斯2库克尊为旅游业的先驱? 3.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特点?
4.简述我国旅游业的市场经营变化与演进情况?
第三章 旅 游 者
课前思考:
以下情况中的人是否能称之为旅游者:
1.一个利用整个下午驱车到50公里以外的景点观光的人; 2. 一个到英国跟客户谈生意的人;
3.一个坐在轮船上一路白天上岸观光而晚上回船睡觉的人,当他白天上岸观光时,有关的国家应不应该把他统计成该国的入境旅游者; 本章重点 旅游者的定义
旅游者与旅行者、迁徙者的关系 本章难点
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 考核要求
【识记】1、旅游者的概念;2、旅游流的概念 【领会】旅游者旅游条件及其基本运动模式 【简单应用】旅游需求的特点和一般规律 【综合应用】旅游动机及影响旅游流运动的因素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念与类型
一、旅游者传统定义 (一)国际旅游者的定义
1.临时国际联盟统计委员会的定义(1937年)
外国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2.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的定义(1950年)
定义了短途国际旅游者(到另一个国家访问不超过24小时的人),将修学形式的学生视为旅游者。
3.联合国有关机构的定义(1963年、1967年、1976年)(了解1976年的定义) 1963年定义,在IUOTO定义的基础上,对逗留时间超过24小时的旅游者(tourists)和逗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旅游者(excursionists)进行了区别。
1967年定义,除为获得一个有报酬的职业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非定居国访
问的人。
1976年定义,进一步明确了tourists和excursionists的区别,并统一于visitors一词。
(二)国内旅游者的定义 1.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过夜旅游者(domestic tourists)超过24小时而少于一年;不过夜旅游者 (domestic excursionists)不足24小时。 2.北美国家的定义:以出行距离为标准 3.欧洲国家的定义:以逗留时间长短为标准 二、本课程关于旅游者的定义 (一)概念性定义:
旅游者是指出自寻求审美愉悦的目的而前往异地并在该地做短暂停留的个人。 (二)技术性定义:
旅游者是出自寻求审美愉悦的目的而前往异地并在该地停留不超过12个月的人。 旅游者(游客visitor)(广义概念) 不过夜旅游者(excursionist)停留时间≤24小时
过夜旅游者(tourist)(狭义概念)24小时≤停留时间≤12个月 三、旅游者与旅行者、迁徙者三个范畴的关系
旅游 旅游者 (游客visitor) ≤12个月:审 美愉悦为目的 目的
旅行 旅行者 (旅客traveler) ≤12个 月:除迁徙外任何目的
迁徙 迁徙者 (移民migrant) >12个月:就 业、读书、避难等 四、旅游者的分类
(一)按是否跨越国境,分为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
(二)按旅游时间的长短,分为过夜旅游者和不过夜旅游者 (三)据游客的人口统计特征分类
人口统计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收入和家庭构成等。 (四)据游客的个性心理特征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普劳格的心理类型模式,将旅游者划分为五种类型: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和多中心型,其中用保守型(psychocentric)与开放型(allocentric)来分别描述两种对立性格的人。 (五)据游客的旅游特征分类
包括旅游的组织方式(散客还是团体、包价还是支付基本价)、旅游时间 长短、旅游线路选择、旅行交通方式、住宿的类型等。
第二节 旅游动机与旅游需求
一、旅游需求含义
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旅游者愿意购买旅游产品的数量。 二、旅游需求特点 (一)弹性大 (二)敏感度强 (三)扩展性大 (四)季节性明显 (五)依赖性强 三、旅游需求一般规律 (一)需求表与需求曲线
1、 追加旅游需求与价格的关系 价格
旅游需求量 2、核心旅游需求与价格的关系 价格
旅游需求量
(二)临界点与加速度性质
各国不同,20世纪80年代美国家庭年收入15000美圆为临界点,年收入在15000美圆的家庭外出旅游的可能性是低于此收入的家庭的2倍,收入达到25000美圆/年的家庭外出旅游的可能性是年收入5000美圆以下的家庭的5倍。 (三)需求弹性
英国估测1.5;世界旅游组织估测1.88 (四)需求的替代效果 (五)需求的效用
第三节 旅游者旅游条件的形成
一、客观因素
(一)收入水平(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 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可自由支配收入: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 纳所得税、社会性保障消费、日常必须生活消 费部分之后的剩余部分。
(二)余暇时间:1、人生时间的构成;2、余暇时间的分布
(三)其它条件:1、健康状况;2、家庭状况;3、性别;4、年龄;5、生命周期 二、主观因素
(一)旅游动机和个人需要
1、动机,激发个人行动的内驱力。
2、积极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安全-爱-受尊重-自我实现 3、消极需要:逃避的需要 (二)旅游动机的类型
麦金托什(美):身体方面;文化方面;人际方面;地位与声望方面 (三)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 帕洛格的心理类型模式
第四节 旅游流及其运动规律
一、旅游流概念
在一个区域上由于旅游需求的近似性而引起的旅游者集体性空间移位现象。 二、旅游流的基本运动模式 (一)旅游流的运动模式 1、马里奥特的两地间旅游流模型 进入路径
永久居住地 休闲路径 旅游中心 返回路径 2、康贝尔的休闲与度假模型 休闲者:游客所在城市休闲地
休闲度假者:游客所在城市与休闲度假综合区(呈非线性集聚)
度假者:游客所在城市、其他地方、休闲地区、度假服务区等(呈线性环路) 3、沙罗特模型(国家与国际尺度)
供给 需求 国内旅游 国家A国际旅游(A的需 求由B、C满足) 过渡区
国内旅游 国家B国际旅游(B的需 求由A、C满足) 过渡区
国内旅游 国家C(发展中国家) 4、兰德格林模型(关注地点而不是国家) 中心城市型旅游目的地: 周边小城市型旅游目的地: 周边乡村型旅游目的地:
自然公园——可以借助地面交通到达
自然环境旅游目的地:
遥远的野生物栖息地—乘班机到达 (二)旅游流运动的规律 1、现代人访古溯宗的偏好 2、现代人回归自然的愿望 3、区域间的差异性
讨论思考:山西旅游流有什么规律?怎么样控制和利用? 三、影响旅游流运动的因素
(一)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市场之间空间距离的远近 (二)贸易、政治、文化、军事等的国际联系的密切程度 (三)一国对其他国家旅游吸引力的大小 (四)到某一个国家的旅游费用的高低 (五)竞争或其他干涉的影响 (六)接待过的文化背景和国民素质 (七)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意向 四、国际旅游流格局
(一)由于经济发展原因,旅游重心由北向南移动
(二)旅游流的效用指向经历了由都市旅游向回归自然旅游的转化 课后作业
1. 旅游者的定义有哪些?如何评价? 2. 如何系统地对旅游者进行分类?
3. 普劳格的个性心理类型模式有什么应用价值? 4. 如何分析旅游需求的特点? 5. 成为旅游者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6. 如何理解旅游流的运动规律?
第四章 旅游资源
本章重点 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的特征 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原则 旅游资源的保护 本章难点 旅游资源的特征 旅游资源的评价 考核要求
【识记】旅游资源的概念 【领会】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简单应用】旅游资源的特征与类型
【综合应用】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和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概念与类型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愉悦价值而使旅游者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 二、旅游资源的特征
(一)可观赏性:观赏价值是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 (二)区域性:是造成人们到异地旅游的根本原因 (三)自在性:旅游资源先于旅游而客观存在 (四)潜在性:相对于旅游产品而言是潜在的 (五)不可转移性:地理位置及所有权都不发生转移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与依据
原则:同质性与差异性原则、对应性原则、递次性原则 分类的依据:
(1)按照旅游资源的成因分类
自然赋存形成的旅游资源、人类历史活动形成的旅游资源、天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旅游资源、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 (2)按照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
观光游览型(以自然风光、园林建筑、城镇风貌、古建筑、珍稀动植物为主,主要供旅游者观光游览)、
文化知识型(以历史古迹、宗教文化、社会风情、文学艺术、博物展览为主,使旅游者获得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阅历)
参与体验型(以节庆活动、宗教朝觐、民俗风情、漂流、狩猎、划雪、攀岩、探险为主,旅游者可以置身其中,得到切身体会)
康乐疗养型(以温泉、度假村、海滩、康乐保健中心等为主,使旅游者获得休闲、娱乐、保健和疗养)
购物型(以土特产品、旅游纪念品为主,可供旅游者购买)
情感型(以名人故居、纪念地、陵墓为主,可以开展寻根祭祖、怀古、传统教育、探亲访友等旅游活动) (3)按照旅游资源的属性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指依照自然发展规律天然形成的旅游资源,是可供人类旅游享用的自然景观与自然环境。)
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和社会进程中由人类社会行为促使形成的具有人类社会文化属性的悦人事物。)
社会旅游资源(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社会发展成就,目的地居民的好客态度) (4)按照旅游资源的结构分类
旅游景观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社会民俗旅游资源) 旅游经营资源(购物型旅游资源、休闲求知健身型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法
1、“两分法”:该分类系统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2个大类,13个基本类型,75个类型
2、《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分类方法:1992年,由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开发司
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编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通常称为1992版旅游资源分类分级系统)中,提出了一种以旅游资源普查为目的的应用性分类方案。根据旅游资源的选择和状态、旅游资源特征指标的一致性、类型之间的差异性等原则进行分类,将旅游资源划分为6大类74种基本类型。 3、《1997版旅游资源分类分级体系》分类方法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1992)由国家旅游局和科技部以法规性文件联合颁布并实行一段时间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地理所和综考会2000年合并而成)科学家担纲,会同其他科研单位和高校地理工作者对其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一种更为科学的旅游资源分类分级体系(通常称为1997版旅游资源分类分级体系)。新体系把旅游资源分成景系、景类和景型三个层次,又根据景型规模将旅游资源分成景域、景段和景元三个等级。1997版旅游资源分类分级体系共包括3个景系、10个景类和95个景型。
4、《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国家标准的分类方案 受国家旅游局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助,尹泽生研究员主持,会同原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中国科学院陈田、牛亚菲等专家们,在1992年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基础上,起草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草案,该草案将旅游资源分为8大类、34亚类、181基本类。2002年6月16日,国家旅游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宜昌会议上原则通过了该标准草案,并在原草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旅游资源修订为8大类、31亚类、155基本类,从而最终形成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国家标准文本。该标准基本体现了旅游资源分类研究“科学、客观、准确、量化、简洁”的“资源描述十字质量控制方针”。 5、国外学者的代表性分类方案
(1)按照旅游资源特征与游客体验分类方案
1966年,克劳森和尼奇(M.Clawson & J.L.Knetsth)提出的按照旅游资源特征与游客体验分类方案影响意义极大,他们将旅游资源分为3类:
①旅游者导向型旅游资源。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导向,靠近旅游者集中的人口中心,通常满足的主要是人们的日常休闲和旅游需要。如球场、动物园、一般性公园。要
求其面积在40—100公顷,由地方政府或私人经营管理,海拔一般不超过1000米,距离城市在60公里范围内。
②资源基础型旅游资源。这类旅游资源可以使旅游者获得近乎自然的体验。资源相对于客源地的距离不确定。主要在旅游者的中长期度假中得以利用。如风景区、历史遗迹以及远足、露营、垂钓等,一般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主要是国家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州立公园及某些私人领地。
③中间型旅游资源。特征介于两者之间,主要为短期(1日游或周末游)旅游活动所利用。旅游者在这些地方的体验比①类更接近自然,比②类要次一级。 (2)按照旅游活动的性质分类方案
1974年,科波克(Koepke)等按照旅游活动的性质,将英国旅游资源分为3类: ①供陆地活动的旅游资源:包括露营、蓬车旅行、野餐、骑马、散步、远足、狩猎、攀岩和滑雪等。
②以水体为基础的旅游资源:包括内陆水域垂钓、其他水上活动、靠近乡村道路的水域、 海岸边等。
③供欣赏风景的旅游资源:包括低地、乡野、高原、峻秀的小山、高耸的山丘等。 (3)根据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分类方案
1997年,美国学者德赖弗(B.Driver)根据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将其分为原始地区、近原始地区、乡村地区、人类利用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地区5类。 6、其他旅游资源分类方法
(1)“三分法”(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3大类,再分为19个基本类)
(2)“七分法”分类方法(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分类表(1992)的基础上,还提出先将旅游资源分为7类,再分为77个基本类)
(3)“十一分法”分类方法(根据旅游资源性质和成因分类方案,把旅游资源分为地质地貌、水体、生物、气象气候与天象、历史遗迹、古建筑、古代陵墓、城镇、古典园林、宗教文化、社会风情等11大类,再细分为50个基本类)
(4)《中国旅游资源信息系统》的分类方法(中国旅游信息系统在电脑编程运作与储存管理中,将我国旅游资源按其属性、成因、类别分为3级。1级3大类,2级27
类,3级145类)
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1. 长城 (北京市,1987,世界文化遗产) 2. 故宫 (北京市,1987,世界文化遗产)
3.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北京市,1987,世界文化遗产) 4. 敦煌莫高窟 (甘肃省,1987,世界文化遗产)
5. 秦始皇陵与秦兵马俑 (陕西省,1987,世界文化遗产) 6. 泰山 (山东省,1987,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7. 黄山 (安徽省,1990,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8. 九寨沟 (四川省,1992,世界自然遗产) 9. 黄龙寺风景区 (四川省,1992,世界自然遗产) 10. 武陵源风景区 (湖南省,1992,世界自然遗产) 11. 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 (河北省,1994,世界文化遗产) 12. 布达拉宫 (西藏自治区,1994,世界文化遗产)
13.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 (山东省,1994,世界文化遗产) 14. 武当山古建筑群 (湖北省,1994,世界文化遗产) 15. 庐山 (江西省,1996,世界文化遗产)
16. 峨眉山与乐山大佛 (四川省,1996,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17. 平遥古城 (山西省,1997,世界文化遗产) 18. 苏州古典园林 (江苏省,1997,世界文化遗产) 19. 丽江古城 (云南省,1997,世界文化遗产) 20. 颐和园 (北京市,1998,世界文化遗产) 21. 天坛 (北京市,1998,世界文化遗产)
22. 武夷山 (福建省,1999,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23. 大足石刻 (重庆市,1999,世界文化遗产)
24. 明清皇家陵寝 (湖北省、河北省,2000,世界文化遗产) 25. 龙门石窟 (河南省,2000,世界文化遗产) 26. 青城山与都江堰 (四川省,2000,世界文化遗产)
27.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安徽省,2000,世界文化遗产) 28. 云冈石窟 (山西省,2001,世界文化遗产) 29. 云南三江并流(云南省, 2003,世界自然遗产)
30.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吉林省,2004,世界文化遗产)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评价
一、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一)从资源本身看,是否具有“美、特、奇、古、名、用”几个基本特征 (二)从所处环境看其气候条件、可利用土地、污染状况、地区可进入性、社会经条件等
二、旅游资源评价内容 (一)旅游价值评价
1、旅游价值,主要是指旅游资源本体能够满足某种旅游活动需求的功能和作用的强度
2、美学观赏价值,主要指旅游资源能提供给旅游者美感的种类和强度。包括 ①形式美的评价
重点评价景观(景物)的形态、形式、韵律、动态、色彩、珍稀程度、奇特程度、嗅觉和触觉等指标。 ②意韵美
重点分析评价风景美蕴涵的社会文化内涵。即具体物象所表现出来的人类文明程度。这种文明程度越丰厚,风景美的独特价值也就越大。经过前人鉴赏、加工、艺术化了的风景美,能够给旅游者观赏游览增加丰富的内容、情趣和启迪。 ③意境美
重点分析评价景物形象或意境的象征性。旅游资源不仅要能够给旅游者以感官和心理上的满足,更应该能使游客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升华和启迪,以达到借景抒怀、陶冶情操的更高目的。高层次的审美观,决定了旅游资源评价中需要深层次地挖掘其意境美。
3、历史文化价值,是指旅游资源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主要评价旅游资源的历史
久远性、独特性、保存完好性等
4、科学考察价值,一般是指旅游资源的某种研究功能,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教学科研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能够为科学工作者、探索和追求者提供什么样的研究场所。
5、社会文化价值,主要是指旅游资源在表现社会发展状况、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上具有的价值。 (二)丰度和容量评价
丰度是指一定地域里旅游资源的集中程度和不同类型资源组合的优化程度,反映出旅游密度、丰优度和观赏时量度。
旅游密度是度量旅游资源特性、规模和旅游接待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重要指标之一。按其内容可分为资源密度(在一定地域上旅游资源的集中程度)、空间密度(在一定时间内旅游地所能接待或可能接待的游客量与春空间面积的比值)、人口密度(在一定时间内旅游地所能接待或可能接待的游客量与其接待地人口的比值)和经济密度(接待游客活动量与接待地社会经济条件和旅游开发水平之晨的比值)。 一定地域空间上旅游资源密度越大,游客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游览的景区(点)就越多,对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开发的价值也就越高。区域旅游资源密度越大,其观赏时量和容量也就越大,游客滞留的时间就越长,旅游消费量也越多。旅游资源密度、丰优度、观赏时量度大的景区(点)应该优先开发。
容量是任何一个旅游区(点)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和一定空间范围内所能承受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活动的能力。旅游业的综合性规定着旅游极限容量受旅游资源容量(旅游地实际容纳游客的数量)、生态环境容量(旅游地在其生态资源免受破坏的条件下所能容纳游客的数量)、旅游心理容量(当地居民心理上所能接受游客的数量和游客在心理上所能容忍一定拥挤程度的游客数量)、经济发展容量和社会地域容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旅游开发必须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极限容量和不同群体对极限容量的感知的差异。目前,有些地区的旅游开发者有意识或无意识中总是期望能吸纳接待尽可能多的游客,忽视了高密度的拥护和近距离的个人空间,会使旅游者因对旅游资源享受程度的降低而产生不满意心理,以及单位面积内游客密度过高对旅游资源可能造成
的破坏。这种超规模的接待,不但会破坏旅游业的自然生态体系平衡,构成对自然景观的威胁,而且会使游客对该旅游景区(点)的好奇心和兴趣荡然无存,影响旅游业的整体效益。
(三)区位和组合特点评价
旅游资源开发能否带来兴旺发达的旅游市场,不仅取决于资源本身,还取决于其空间位置与邻近区域资源的组合结构和交通区位状况。同一地区内,知名度、魅力度较低的资源一般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如若再与他处雷同,则会“雪上加霜”,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反之,资源若不属于同一类别,而且相互补充,则会产生叠加效应,提高综合吸引力。如若两地资源价值都很高,则更会“锦上添花”,令游客“喜上加喜”,开发价值就最大。同样,资源远离客源市场,其开发价值较小,靠近客源市场,其开发价值就较大。当然,资源价值还反映于交通线路的数量、等级和畅达程度。
旅游资源开发要以发达的交通作保证。旅游资源区位优劣主要依据现代旅游交通的畅达程度来反映。地理区位的优劣、旅途里程的远的、旅途滞留时间的长短和旅途舒适安全程度,直接影响旅游市场的大小和游客数量的多寡。区位居优,畅达便利,与其他旅游区联网好的资源,就是魅力度小一些,也可借助旅游热线和重点景区的连带效应适度加以开发。而资源魅力度较大,但区位居劣,可进入性差,与周边旅游市场联系性小的资源却不宜开发。那些“老、少、边、穷”地区虽然有“真山、真水、真貌、真情”的优美旅游环境,但因位置偏僻,地形阻隔,经济落后,缺“路”少“线”,难以进入,致使旅游业发展缓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旅游区位较差。 (四)开发的技术因素评价 1、区位环境评价
旅游资源所处的地理区位、交通区位和客源区位的优劣,往往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开发规模、线路布置和利用方向。一般情况下,旅游资源开发能否带来兴旺发达的旅游市场,不仅取决资源本身,还取决于其空间位置与邻近区域资源的组合结构和交通区位状况。如果旅游资源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那么旅游资源即使是一流的,也难以成为热点旅游地。如果旅游资源与其所在区域其他旅游资源和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形成互补关系,产生聚焦效应,可以连片规模开发,
起到提携作用,能够更多地吸引旅游者,开发前景乐观。反之,如果形成替代关系,则将产生相互竞争,相互取代,造成游客分流,旅游市场将会受到影响。 2、自然环境评价
旅游资源所处地区的地形、地貌、气温、降水、植被、水文、土壤等环境要素,对资源的质量、时间节律和开发利用用着直接的影响。气候条件不但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规模、利用季节,而且影响自然景观概貌和不同的观赏性动植物,从而影响旅游的淡旺季。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会影响施工环境,从而影响开发的难易程度、开发成本和受益时间。地质地貌环境脆弱的地区,可能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害,影响游客数量和旅游开发效益。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不足,空气和水质严重污染地区,对游客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旅游开发。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旅游资源价值再大,旅游市场都会受到影响,开发时必须慎重。所以,旅游资源评价时,必须对自然环境及其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自然环境要素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范围、深度等,预测旅游资源的演化状况和后果。全面弄清气候的什么度、空气水质的优良度、地质地貌的稳定度和灾害性气候的影响程度。
3、经济环境评价
旅游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际上就是经济开发。社会经济需求,地区经济实力,直接决定与影响着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资金来源是否充裕,财力是否雄厚,直接关系到旅游开发的深度、广度、进度和开发的可能性。劳动力条件能否满足旅游开发所必需的人力资源(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种人力资源)数量及质量,对旅游资源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使用当地劳动力既可以节省资金,又利于提高当地人办旅游的积极性。
旅游资源开发所需要的各种建筑材料、设备、原材料的供给状况,直接关系到旅游开发的成本与效益。基础设施(交通、水、电、通讯、邮政等公共设施)条件的完善程度和先进程度,直接影响旅游业发展依托条件、旅游服务设施布置的凭借条件和旅游产品提供的保证程度。居民收入水平则直接影响居民出游的条件和出游的频率,从而影响旅游市场的大小。 4、社会环境评价
旅游资源所在地改革开放程度、居民开放意识、政府及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社会风俗习惯、社会治安状况、卫生保健状况、居民文化素质等因素,都直接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速度、质量和总体规模,应该作为评价的重大内容。 5、客源环境评价
客源状况是决定旅游资源是否开发或开发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一定数量(最低限度数量)的游客,旅游资源开发就不可能产生良好效益。所以,对旅游资源开发后所能吸引的客源范围、客源层次、客源特点的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过客源环境评价,才能揭示主要客源地在哪里,与主要客源地的距离及交通条件,探明主要客源地人口特征、消费水平、旅游爱好和出游时间。 三、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一)定性评价方法
1、“三三六”评价法(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提出,“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艺术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指旅游资源开发后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六个条件”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旅游景区(点)旅游容量条件、投资条件、施工条件和旅游客源市场条件。)
2、“六字七标准”评价法(上海社会科学院黄辉实提出,美(旅游资源给人的美感)、古(有悠久的历史)、名(具有名声或与名人有关)、特(特有的、稀缺的、有特色的)、奇(具有新奇感)、用(具有实际开发价值)六个方面和旅游资源所处环境的季节性、环境的质量、与其他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和市场环境七项标准进行评价)
3、综合评价法(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小安提出对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主要对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旅游地的资源构成要素种类的多少;二是要素的单项评价;三是要素的组合情况;四是可能容纳的游客量;五是人文资源的比较;六是开发的难易程度。)
4、“八度”评价法(卢云亭(1991)、河北省科学院研究员郭康等(1995)和北京师范大学宋剑霞(1994)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根据他们在北京、河北、
陕西的实际调查和归纳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旅游资源的界值体系提出了“八度”评价指标体系,即规模度、古悠度、珍稀度、奇特度、保存度、审美度、组合度、知名度,并确定了各指标及其分指标的界值。)
5、“八、六、五”评价法(北京旅游学院科研室提出对八项吸引力、六项开发条件和五项效益进行评价。
八项吸引力评价:对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旅游项目、游览内容丰富程度、环境质量、季节差异、特殊价值和环境容量进行评价。
六项开发条件评价:对地区经济条件、可进入性、依托城市、通讯条件、地方积极性和已有服务设施情况进行评价。
五项效益评价:对目前年均接待游客量、开发所需投资量、投资来源、客源预测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6、《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评价法(受国家旅游局委托,由尹泽生、魏小安、牛亚菲等专家学者起草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中,提出了由“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赋分和“附加值” 赋分两部分组成的评价方法) 7、美感质量评价法
是一种专业性的旅游资源美学价值的评价,以旅游规划和管理上的实际应用为目的。通常是在对旅游者或专家体验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评价的结果多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或数量指标。其中对自然旅游资源的视觉美感度评价技术已较成熟。美感质量评价法是国外学者总结出来的,目前较公认的有四个学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经验学派(亦称现象学派)和认知学派(亦称心理学派)。 (二)定量评价方法 1.单因子评价法
单因子评价法是评价者在进行旅游资源评价时,集中考虑某些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适宜性评价或优劣评判。这种评价的基本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技术性指标,一般只限于对自然旅游资源评价(如对风景湖泊评价、康乐气候分析、溶洞旅游资源评价等)。
三、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1.指标集分析法 2.德尔菲法 3.模糊数学评价法 2.多因子综合量化评价法
该评价方法是在考虑多因子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更具有精确性和全面性。现有的多因子综合量化评价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指数表示法,其步骤分为三步:
第一步,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吸引能力及外部区域环境进行定量分析; 第二步,对旅游的需求量、旅游者的人口构成、旅游者平均逗留时间、旅游花费趋向和旅游需求结构及节律性等旅游需求要素进行调查分析;
第三步,总评价的拟定,建立表达旅游资源特质、旅游需求与旅游资源之间关系的若干量化,模型公式为:
式中:E——旅游资源评价指数;
Fi——第i项旅游资源在全体旅游资源中的权重; Mi——第i项旅游资源的特质和规模指数; Vi——旅游者对i项旅游资源的需求指数; n——旅游资源总数。
(2)综合评分法。综合评分法的特点是博采众家之长,计算灵活简便,不足之处是主观性较强。魏小安是运用此方法较早的学者之一。他把评价对象分解成六个评价项目:旅游资源构成要素种类;各要素单项评价;要素组成情况;可能容纳的游客
量;人文资源的比较;开发难易程度。给各项目评分时按两种方法进行;第一种是等分制评分法,即将各项目视作同等重要每一项目所占分数均为1/6。每一项目又分解为若干因素,根据这些要素对该项目的满足程度,按100、80、60、40、20五个等级打分,然后将六个项目的得分加总,总分或平均分越高,旅游资源价值较大。公式为:
或 式中:F∑——各项目得分总和;
?F——各项目总平均分; ?F p——每项目得分数; ?P——被评价的项目数; ?i——被评价的游览地数目。
?另一种方法是差分制评分法,即根据各评价项目的相对重要性给出不同权重。评
分时将各评价项目初始得分进行加权处理,求得各项目最终得分,加总后即得到各游览地总分,总分越高,旅游资源价值越大。公式为: 式中:XP——各项目权重; 其他符号同前。
河北师范大学路紫教授也曾提出过类似方法。不同之处是路紫首先将旅游资源分为风景天气气候景观、风景地质地貌景观、风景水域景观、风景动植物景观、革命纪念地和革命建筑景观、历史名胜古迹景观7个聚类,然后又细分为68个二级类。经分析依据统计原理提出与上述聚类组成形式相应的评价模型: 式中:ai——第聚类景观类型量数,取值范围0~10,i=1,2,3,??7; bij——第i聚类景观类型中第j项景观要素的量数,取值范围0~10; ki——第i聚类景观类型中景观要素的个数。
(3)旅游地综合评估模型。旅游地综合评估的理论基础是旅游者的消费决策和行为规律,其评估模型就是基于消费者决策模型: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建立的,公
式为:
各评价因子评估值的求取,亦可采用相同形式的模型。对应于旅游地综合评估,通常还有一定名量表,即可将定量的结果转化为确定的定性结论,使决策者能方便地利用评价结果。
迄今为止,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旅游地进行综合评估时,大多采用此模型。只是由于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故对于旅游地的综合评估有不同的侧重点。发达国家因旅游开发的投资能力强,交通便捷,所以一般侧重于对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评价,有时将旅游资源与设施状况加在一起进行旅游地的吸引力评价;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对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旅游地的区域条件、区位特性进行综合评价。 (三)模糊数学评价法
模糊(6Jxy)性概念是美国应用数学家查德在1995年首先提出的。所谓模糊,是指事物现象不确定性在整体上的总和。相对于精确的科学概念而言,它是一种复杂的、不确定的概念。在评价、分析旅游资源的复杂运动过程时,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于模糊概念确定权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某一评分法(如十分制、百分制)给评价指标打分,而后再用数学模型计算其结果。基本形式为: 式中:n——被评价对象的方面数; Wi——权重;
Ai——评价指标的标准值。
在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即权重。只有当对各因素给予合乎逻辑的加权时,数量法才具有意义。对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中的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就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
所谓层次分析法,就是将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
次,使之条理化,再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其权值,并通过排列结果,分析和解决问题。换言之,即对所研究问题的各种影响因子进行归类和层次划分,确定出属于不同层次和不同组织水平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总目标的基础上划分出大类,大类基础上划分出类,类的基础上再划分出层,不同层次间的因子即构成了多目标决策树,然后,再分别建立反映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判断矩阵。
具体方法、步骤一般如下:
(1)因素分解和确定层次结构。首先在对各因素作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因素分解和综合,理清脉络,简化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明确主要影响因素和主要项目、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对因素分组,按其内在结构关系排列为若干层次和方面,建立起合理的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2)选择评价指标,构造判断矩阵。对层次结构中每一分解因素,要选择适宜的评价指标或参数,具体视不同的内容和要求而定,例如对自然景观价值牲的评价,可按照要素组成、优美度、规模度、特殊度、科学文化价值等划分。
(3)确定权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是否正确,除了评价因子设置合理与否外,权重准确与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正确的权重应该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最优体现。这就要求在确定权重的工作中,一般用公众调查和专家团判断相结合的方法,以避免片面性。
(4)结果处理。包括层次排列的一致性检查、计算综合评价系数和计算机处理等步骤。总的目的是追求完美的结果,防止判断偏差过多。全部资料和数据最好输入计算机以备查用。
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定义与原则 (一) 定义: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人类通过向旅游资源追加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而使之成为可以被旅游者所利用或享用的对象的技术经济过程。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1.保护性开发原则 2.社会营销导向原则
资源导向 市场导向 社会营销导向 3.总体规划原则 二、旅游资源的保护
(一)保护的必要性 (二)资源受到破坏的原因 1.自然性破坏 2.人为性破坏
(三)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1.加强规划 2.加强宣传教育 3.加强法规建设
4.重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课后作业
1. 如何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 2. 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3.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坚持哪些原则? 4、旅游资源保护的思考?(圆明园问题)
一代名园圆明园,历遭侵略者的焚烧劫掠。139年后的今天,面对这片历史废墟,我们该怎么办?是还其本来面貌,大兴土木加以修复?还是尊重历史留给我们的建筑“化石”?这个问题在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激烈争论。 事实上,圆明园热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深圳的“锦绣中华”缩微景观中有圆明园景区,珠海建成了“圆明新园”,北京香河“天下第一城”和中央党校园区内也建有圆明园景观。此外,北京、海南也曾有过建圆明园实景或微缩景区的动议。这股
仿建圆明园的热潮,似乎预示着重建圆明园将被提到议事日程。
第五章 旅游产品
本章重点
旅游产品的概念 旅游产品的特征
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吸引物的关系 旅游产品价值量的衡量
本章难点
旅游产品价值量的衡量 考核要求
【识记】1、旅游产品的概念;2、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 3、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领会】1、旅游产品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步骤; 2、旅游促销的步骤 【简单应用】旅游产品的特征
【综合应用】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及旅游产品的促销手段
第一节 旅游产品的概念和类型 一、旅游产品概念 (一)涵义
为满足旅游者审美和愉悦的需要而在一定地域被产生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 (二)价值构成
追加利益 交通 展现利益 价格
住宿 声誉 核心利益(旅游愉悦) 区位 餐饮 质量 购物
二、旅游产品的分类
(一) 按照与旅游资源的关系分,可分为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Resourse——based tourist product)和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Resourse——freed tourist product) 。
(二)按利益构成(产品内含的价值构成)来分,可分为核心旅游产品(Core Product of
Tourism):它是旅游产品的原初形态,是具有能满足旅游者愉悦的效用和价值的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Package Product of Tourism):它是产品的终极形态,是旅游企业围绕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做 多重价值追加后形成的一种整体性产品,能满足旅游者多种需求。
(三)按照物质构成来分,可分为物质形态(有形产品)的和物质形态(无形产品)的。
第二节 旅游产品的特征
一、旅游产品的特性
1.旅游产品在功能上能为旅游者提供愉悦,因此具有愉悦性。 2.旅游产品在空间上是无法移动的,因此具有不可转移性。
3.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往往在同一时空中进行,因此具有不可分割性。 4.旅游产品的价值是时间的函数,不能像有形产品那样可以保存,因此具有不可储存性。
5.旅游产品的销售只是产品使用权的暂时转移,而不发生所有权的转移,因此具有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
二、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与吸引物的关系
旅游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s)是最宽泛的范畴,可以理解为任何能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产生吸引功能的物象或劳务形式的总和。它包括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核心旅游产品和处于支持层次的旅游者、旅游标识物及各种支持因素。
旅游资源是潜在的可供观赏或愉悦的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的因素,它本身的存在的最初动因是非旅游的,是先旅游而存在的,即有自在性。
旅游产品(即旅游商品)是为出售而生产或加工的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的因素,它本身存在的最初动因是旅游的。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就是由旅游资源开发而来的。 三、旅游产品价值量的衡量 (一)核心旅游产品
资源脱离型:劳动投入价值
资源依托型:资源价值 + 追加劳动 投入价值 (二)组合旅游产品
各个单项旅游产品价值相加
第三节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控制与调整 一、旅游产品生命周期
指产品经开发进入市场后,直至被市场淘汰而再无生产的可能和必要为止的全部持续时间。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几个阶段。 二、影响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因素
(1)需求因素 在根本上决定了产品生命周期的长短,是可以预测的,但难以控制; (2 )效应因素 是产品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对各种利益集团产生的环境与生态、经济以及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影响,是可以控制的;
(3 )环境因素 是产品经营者所处的经营环境的性质,包括外部宏观大环境、外部营销环境和内部经营环境,其中外部宏观大环境只能顺应或加以利用,外部营销环境可以改善,内部经营环境可以完全控制。
第四节 旅游产品规划与开发
一、旅游产品规划的概念:在调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寻求旅游 产品的开发与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的适应性的过程。 二、旅游产品规划的内容
(一)目标与政策描述 (二)主题与形象 (三)区位选择 (四)设施需求 (五)公共交通系统的设计
(六)餐饮、住宿和购物设施的布局与定位 (七)旅游地饭店的设计 (八)菜单规划 (九)土地分配与控制 (十)建筑设计 三、旅游产品开发可行性研究
(一)涵义
为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产品吸引力而致力从事的开拓和建设活动。
(二)内容和步骤:1、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 2、注意质量和衡量标准
四、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一)独特性原则;(二)经济性原则 (三)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 五、旅游产品生产的原则
(一)配套性 (二)多层次性 (三)多样性 (四)文化性
六、旅游区及旅游路线的形成
旅游点 旅游区 旅游路线
第五节 旅游产品促销
一、旅游产品促销概念:旅游经营企业运用各种推销手段,以促进产品销售的行为的总称。
二、旅游促销手段
(一)人员推销; (二)大众推广 (三)营业推广; (四)旅游展览 三、旅游促销组合与工作步骤
(一)旅游促销组合;(二)旅游促销的工作步骤 1.分析市场形势,明确促销目标 2.确定促销费用预算,选定促销手段 3.建立促销队伍、组织实施促销计划 4.及时反馈促销情况,修订促销计划 课后作业
1.如何理解旅游产品的概念? 2.旅游产品的特征?
3.影响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因素有哪些?
4.旅游产品开发应坚持什么原则?
第六章 旅游业
本章重点
旅游业的概念; 旅游业的特点; 旅游业的作用 本章难点 旅游业的决定因素 考核要求
【识记】1、旅游业的概念;2、饭店的概念;3、旅行社的概念;4、旅游观赏业的概念;5、旅游购物品的概念;6、旅游交通的概念;7、旅游业的行业构成及各自行业的特点与作用
【简单应用】旅游业的性质与特点 【综合应用】旅行业的地位与作用 一、旅游业的含义 (一)关于产业的界定
依赖一定的资源,从事商品生产、交换的企业群体的集合。 (二)旅游业(Tourist Industry)的概念
狭义旅游业:提供核心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需求的旅游企业构成的集合。 广义旅游业:提供组合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企业构成的集合。 二、旅游业的决定因素
人
资源禀赋 财 旅游资源 物
基础设施 (国际)旅游业的决定因素 产品质量价格比 比较成本 技术进步 成本项目
汇率
旅游需求 :根本因素
三、旅游业的行业构成 (一)局限论
旅游观赏娱乐业 核心旅游产品 餐饮住宿业 旅行社业
交通通讯业 核心旅游产品的追加 旅游购物品经营业 (二)宽泛论 1.WTTC的观点 2.新加坡
3.WTO:旅游卫星帐户(TSA) 四、旅游业的经济性质
( 一)旅游供给的重要提供者
(二)旅游产品的组织者和旅游活动的便利条件
(三)旅游事业的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是一项经济性产业。 五、旅游业的特点
(一)综合性;(二)依托性; (三)敏感性;(四)关联性; (五)涉外性
综合性 依赖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依托性 依赖于各行业的协作发展 以资源为依托
敏感性 联动性 涉外性
六、旅游业的作用
增加外汇收入 扩大就业机会 经济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作用 扩大内需
环境 改善环境 文化 促进交流
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一)国际
1.近代: 标志 1845年英国托马斯.库克创办第一家旅行社 2.现代: 二战后迅速发展并成为一大产业。 (二)中国
1854 年 中国国际旅行社
1964年 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 1979—1995 供不应求
1996年后 供求相对协调发展 WTO预测2020年 旅游接待国第一位
旅游客源输出国第四位
第二节 旅游餐饮住宿业
一、饭店概念
是以建筑设施为凭借,为旅游者提供住宿、饮食、娱乐、购物或其他服务的企业。
二、饭店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一)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是旅游者得以完成旅游活动的重要依托
(三)是国家积累建设资金和创造外汇收入的重要场所 (四)是文化、科学、技术交流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 三、饭店形成与发展的四个时期 (一)古代客栈时期
1 、时期:从12 世纪到18 世纪 2 、特点:
(1 )客栈经营具有独立、小规模的性质。(不同于今天的连锁经营和大规模集团化经营,而主要是个体经营者的单体经营)
(2 )设施简陋,仅提供基本食宿。(客人住通铺,与主人吃一样的饭菜) (3 )服务项目少、质量差、价格便宜。 (4 )接待对象:宗教信徒和商人为主。 (二)大饭店时期
1、时期: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 2、代表人物:赛萨.里兹(瑞士) 3、特征:
(1)服务对象:王公贵族、社会名流等上层人士。 (2)规模大,设施豪华。
(3)经营者讲求提供客人至上的一流服务。 (4)注意饭店的社会声誉,轻视经济效益。 (三)商业饭店时期
1、时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 2、代表人物:米尔顿.斯塔特勒(美国) 3、特征:(1)服务对象:商务旅行者
(2)服务设施与服务项目讲求舒适、方便、清洁、安全、实用,不刻意追求豪华与舒适。
(3)价格合理,使客人感到物有所值。 (4)饭店的商业性,低价格策略。
(5)采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手段与方法,注重质量标准化,讲求经济效益。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经营者以盈利为目的。 (四)现代新型饭店时期 1、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 2、特征:
(1)、接待对象大众化。不仅包括商务旅行者还有观光旅游者。
(2)、功能多样化,满足客人娱乐、健身、购物、通讯、商务等多方面需求 (3)、集团化连锁经营。(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特许连锁经营的区别) (4)、饭店管理科学化与现代化。
四、饭店类型
(一)据饭店特色及客人特点分
1、商务型饭店(commercial hotel):地处城市中心地区(business center),接待商务旅游者为主,设施齐全且富丽堂皇。特别是商业活动设施和通讯系统一流、完备。如电脑、传真、会议室(投影仪、录放像设备、扩音设备、同声传译装置),服务人员训练精良,服务标准规范。
2、度假型饭店(resort hotel):一般位于度假旅游区,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空气好,娱乐设施齐全,居住条件好,服务质量高。
3、公寓饭店或长住型酒店:(apartment hotel/ residential hotel)主要接待常住的商务和度假客人。具备厨房、厨具、餐具、家用电器等整套生活设施。需要签合同,3个月到半年不等,收费高。原因:客人一般不在饭店购物,其他公共服务项目花费也比较低。有最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办公设备。环境好,方便、安静。美国盛行常住饭店,包括豪华型(luxurious suite),经济型(moderate single room),经营方式采用时间分享法。
4、汽车饭店(motel):设在公路边,为自备车的游客提供食宿等服务。现代汽车饭店向市区发展,设施豪华与商务饭店区别不大,一般有游泳池。
5、BB家庭式饭店(bed and breakfast family mode hotel):经济实惠,自由自在,不收小费。
(二)据饭店规模大小分
1、大型:600间客房以上;2、中型:300~600间;3、小型:300间以下 (三)据饭店的等级标准分
根据星级标准确定,1~5星级,我国1988年开始实施,先后修订三次,目前使用的是GB/T14038-2003 五、饭店联号经营 (一)直接经营
直接经营是饭店集团最原始的形式,饭店集团利用自己的财力,以投资或集资的形式建造新的饭店或以购买现成饭店进行改造,从而使一个饭店公司拥有若干家饭店,这些饭店隶属于一家饭店公司,同属一个企业法人,饭店集团既是这些饭店的所有者又是经营者。
优点:节约注册费用(仅注册一家公司),统一雇佣、调动采购人员、财务人员、维修人员。 缺点:
1、风险较大,集团下属分公司属同一法人和同一业主,一家饭店经营失败,资不抵债,其他饭店资产得不到保护,被用来清偿债务。
2、数家饭店统一纳税,所有饭店利润合计,若按递进法税率较高。 3.直接投资成本高,要求饭店经济实力强,不能以小博大,拓展速度慢。 (二)租赁经营
饭店集团通过签订租约、交纳租金的形式,长期将其他饭店从所有者手中租赁过来,饭店集团作为法人对其进行经营管理。
饭店集团节省对固定资产的巨额投资,只向饭店所有者交付租金,即可取得经营权,迅速扩大饭店集团规模。
租赁期限较长(通常为25年)。保护饭店集团经营成功之际,业主将饭店财产收回。
(三)合同经营
饭店集团与饭店所有者签订合同,根据饭店集团的经营管理规范和标准,接受业主委托经营管理饭店。
业主出资购买饭店但缺乏管理经验或不想自己经营,通过合同经营使饭店成为某一饭店集团的一员。
饭店集团指派总经理在内的各部门主要管理人员,负责饭店日常经营管理,合同期内,该饭店使用集团的名称、标识加入该集团的市场推销和客房预订系统。保证饭店达到该饭店集团的服务水平和风格特点。 (四)特许经营
受让企业或饭店所有者无需出让所有权和经营权,交纳一定费用向饭店集团购买这种经营权。取得特许经营权后,可以使用饭店集团的名称、标志、经营程序、操作规程和服务标准。可以加入该饭店集团的预订系统,成为该饭店集团的一员。确保企业达到饭店集团所要求的经营标准,包括设 备管理和服务管理的质量标准。 饭店集团有责任对购买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在饭店选址、建筑设计、人员培训以及开业后的经营管理给予技术指导和监督。
第三节 旅游交通
一、旅游交通运输业 (一)旅游交通的概念
是为旅游者游由客源地到目的地的往返及在目的地各处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
(二)旅游交通的特点 1.游览性 2.舒适性 3.季节性 4.区域性 二、主要的旅行方式
(一)汽车 (二)飞机 (三)火车 (四)轮船 三、影响旅游者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
第四节 旅行社业
一、旅行社的定义
以营业为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 二、旅行社的类型
外国旅行社分类:1、旅游批发经营商;2、旅游零售商 我国旅行社分类:1、国际旅行社;2、国内旅行社 三、旅行社的地位与作用
(一)是连接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纽带,处于主导地位 (二)是旅游产品最主要的销售渠道
(三)方便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旅行社开展业务的方式 组织和接待团体包价旅游 接待和安排散客旅游
第五节 旅游景区
一、定义
专供来访公众参观、游乐和增长知识而设立和管理的长久性休闲活动场所。
二、特点
专用性;长久性;可控性; 三、景区类别
按照性质分为公益性和纯商业性
按照景区所依赖的吸引因素的形成原因分为自然和人造 按照其内容分为单一和集合性
按照内容和表现形式分:古代遗址、历史建筑、博物馆、美术馆、公园与花园、野
生动物园、主题公园、早期产业旧址 四、景区的作用
旅游中心的地位,与资源同样。
五、应该注意的问题
竞争:同一地区各景区的竞争和周边相邻地区的竞争 市场需求层次变化 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课后作业 1、旅游业的概念
2、饭店的概念、发展过程及分类 3、旅游业的性质与特点 4、旅游交通的概念 5、国内外旅行社的分类
6、案例分析(托马斯?库克的旅游事业) 托马斯?库克的旅游事业
人们通常认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形式的旅游首先出现在19世纪中叶的英国,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托马斯?库克的努力。库克的职业是印刷工,还兼任浸信会教堂的传教士。他也是一位坚定的禁酒运动的支持者,这个运动反对酒精饮料的消费及其不良后果,尤其是对穷人的影响。库克认为,休闲旅游能够提供比酒吧和赛马场更健康更有意义的娱乐形式。这种信念伴随着库克漫长的旅游创业者生涯,从1845年直到他去世的1892年。
库克无疑是一个充满活力并具有惊人的组织才能的思想活跃的人,他在旅游发展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应该注意到,在19世纪中叶的英国,有一系列因素使大众休闲旅游的发展瓜熟蒂落,并促成了库克的事业。工业化给社会中下层阶级(如职员、店主以及独立的工匠等)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同时也唤起了人们暂时逃离大工业城市的欲望。这也是一个社会改革者们强调要追求“理性的”和“建设性的”休闲行为的时代,至少对于那些下层社会和工人阶级是这样。全国性的铁路系统 的发展也使库克的大众旅游美梦成真。还有,在此前广泛流行于英国上流社会的欧洲大陆“教育旅游”促进了一些基础设施、接待设施的发展,并使旅游深入人心(尤其是认为休闲旅游是很有价值的活动,而不是浪费时间的轻佻之举)。库克的事业正是建立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之上。
库克声称,组织一次集体旅行的想法,是在他从东米德兰镇(East Midland)的家里前往在莱斯特附近召开的禁酒协会的会议的路上偶然想到的。他决定组织一次特殊的铁路旅行,将禁酒协会的会员拉到北部15英里远的拉夫巴罗
(Loughborough)。他设法从米德兰郡铁路公司那里协商到了很低的票价,还有一定数额的促销经费,而他的这个想法也得到了禁酒协会会员的热情支持。大约有3000人想参加这次旅行,但火车只能容纳600人。在目的地,共接待有1000多人,许多是自行安排去的。接下来,库克有组织禁酒协会的会员到米德兰郡的一些著名景点观光,并于1843年成功地组织了一次为数3000名在校儿童的不过夜旅行,从莱斯特到德贝。任何曾试图筹划或成功地实施一次仅有30名在校儿童的不过夜旅行的人都会为库克的组织技巧感到惊叹!
在1845年,库克开始全力从事商业性旅游经营,组织旅游团到利物浦和北威尔士,启用导游,并出版其个人编撰的导游书籍。这些举措一时间得到很大反响,竟至于参加旅游团的票证在黑市上价格飙升。到1851年,库克的事业主要是旅游促销和组织者,并拥有与此相关的印刷业务。他创办了第一份旅游报纸:旅游者与展览广告商(Excursionist and Exhibition Advertiser),发行对象主要是工人及其雇主。在这份报纸当中,库克从各种角度鼓吹让工人参观当年将在伦敦水晶举办的大型展览的益处。为了接待大约16万5千名工人参观该展览,库克安排了交通、食物和住宿一应事项。住一个晚上含早餐的价格是一先令,往返交通费是五先令。在当时,一周的平均工资是20先令,而通常这么远距离的往返路费是15先令。库克利用在1851年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在1862年又成功地组织了一批旅游者参加同样在伦敦举办的国际展览会。他向大约2万人提供餐饮,这些人当中既有禁酒协会的会员,也有来自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观光客。
库克早期组织的大陆旅行并不如人意。1855年,他试图组织前往法国参加巴黎博览会的旅行,但由于未能从法国和比利时铁路当局获得满意的条件,结果只能将顾客沿着法国海岸送到加来。同年晚些时候,他组织了两次大陆巡回旅游,途经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美因兹、曼海姆、海德尔堡、斯特拉斯堡和巴黎。这些旅行在游客看来非常成功,但库克在这两次旅行当中却赔了。在60年代,库克重整旗鼓,推出了一个六天的旅游线路,所有细节全部事先安排妥当,并采用通用券
正在阅读:
旅游04-26
IR降消除技术在长输管道上的应用研究剖析 - 图文11-02
2016最新阅读理解还原句子7选5专项练习(有答案)11-30
市场细分下的市场定位05-15
2022届百色市中考数学第21课时:图形的相似与位似同步练习含答案04-12
杭州市2011年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历 史 试 题05-10
2018干部作风大整顿对照检查材料02-22
铰链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03-13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哨俏悄峭稍梢销03-03
坚持的力量作文07-0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关于城投公司转型发展的思考?
- 幼儿园实习心得体会
- 汽车减速器毕业设计 - 图文
- H3CIMC题库汇总(GB0 960比较全)
- 二轮复习研讨
- 爱心义卖活动通知
- 建筑施工组织课程设计
- 无线充电器的设计和制作毕业论文 - 图文
- 我国磷化工产业现状及制约因素
-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标准
- 易佳英语作文数学配课方案201406 - 图文
- 浅谈毛泽东思想与当代大学生
- 集装箱班轮运输战略联盟博弈研究
- 仪式教育 - 预备年级换戴大号红领巾仪式 - 图文
- 保监会令3号《保险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
- 成槽机吊装合同1
- 备用信用证租单协议
- 五管齐下建立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长效机制(汇报材料)
- 毕业设计-基于单片机的红外传感器的自动寻迹智能小车设计 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