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思维

更新时间:2024-02-16 03:52:02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思维决定思路思想决定深度

【原创】思维决定思路思想决定深度

——行动导向教学实务学习总结曾海卿

2012年5月2日--4日,来自北京的中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专家张治忠教授给我们全体教师做了精彩的讲座。张教授完全抛弃纯理论性的讲述方式,通过分组、案例和实操演练方式进行讲授,最终听课老师要完成一套完整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案,设计出自己的一堂好课的思维导图,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通过几天的培训和思考,我写出了自己的学习总结。

一、思维决定思路

1、破冰行动

本次行动导向教学实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带来了思维模式的变化。使我启迪了思维,开拓了视野。本次培训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展开教学,突破了教师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参培教师分小组学习,进行讨论。这是传统课堂上无法想像、无法实施的情景。参与培训的各位老师也是突破了自我,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公开发言等活动中来,主动交流和沟通。各位学员,就是我们老师自己也深刻的体会到了这样学习的好处。每个成员各有分工,互相协作,共同进步,达成目标。正所谓打破了以往的固封的模式,实施了破冰行动。遥想当年中美建交、尼克松访华,堪称中美外交史上的“破冰之旅”。就是打破了多年来的枷锁,打破了传统的习俗。

2、破茧行动

有了更好的思维,就决定着我们教学改革的思路。在破茧行动中,我们老师开始分组讨论“一堂好课”的思维导图。把自己的思维导图在小组里与每位教师交流,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共同认识“什么是一堂好课的要素”,或者说“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我们老师通过细致的思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各自设计出大家公认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并在一起交流探讨。

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在教学中转变角色、转变教学风格。在教学形式上由过去的以“教”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学”为主,在教学实施上淡化知识的讲解,以任务驱动展开教学,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先行后知,做中学。教师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3、破网行动

有了思维,认定改革,寻找思路。但是传统教学就像是一张大网笼罩着每一个教师。如何能突破这张大网,摆脱多年来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实施破网行动。

张教授在这一环节中,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教学思想。如何在行动导向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如何能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能力?这就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关键一环——设置任务书。通过布置任务,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的所有感觉器官都参加学习,即用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强调在团队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思想决定深度

整个培训是一个紧张而有序、寓教于乐的学习过程。激烈而精彩的讨论、想象丰富的思维导图、充满智慧的课程设计,让老师们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创造的快感,切实体会到了行动教学法给教师所带来的思想上的解放。

通过本次培训,不单纯是一次教学模式的推荐,更是一种教学思想的洗礼。有了这种思想,我们才能有深度,才能更广泛的运用到自己所教学的科目中去。我们的思想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决定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我在想,自己如何能够把学到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到自己的英语教学中来。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在英语教学上引入和落实行动导向教学法。

篇二:《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

《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

作者:曹政钧

(一)什么是思维体系?

通常有这样一种人,对别人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所写的文章常常能隐隐约约感觉到它的不足,但是具体怎么不足,应该怎么改进却说不清楚,即使能说出一些道理,一旦自己做起来反而不如别人做得好,这就是俗话所说“眼高手低”。为什么会出现“眼高手低”现象呢?从心理学和文化诊断学的角度来讲,“眼高手低”现象说明了一个人思考力水平、行动力水平与他的某些悟性能力极不相称,是认识能力不统一、不全面、不深入、不协调的表现,或者说是他(她)的思考力体系缺乏完整性和完善性造成的。“眼高”说明一个人具备了某些零散的能力,正因为这些零散的能力高出了一般,所以能出现“眼高”现象;“手低”说明由于这种零散的能力没有形成系统性,缺乏完整性、全面性、深入性、一致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转化性,因而制约了能力的整体发挥,出现了“手低”现象。如果一个人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思维体系和完善的思维方式,就会经常性的出现“眼高”和“手低”之间的矛盾。

其实,很多人在某些场合或某些时候都会有一些思想火花的碰发,为什么有些人的思想火花能形成燎原之势,创造出辉煌的事业和不朽的业绩,有些人的思想火花只是星星点点昙花一现呢?这与一个人思考力体系(也称作思维体系)的完善性和完整性程度有关。文化诊断学研究发现,人的很多不可名状的感觉和悟性往往来自潜意识,人的思维和认知能力来自意识和理性,在相同的文明程度和种族背景下,每一个健康人的潜意识与意识相加之和,在精神能量意义上基本上是相等的,这就是文化诊断学的“个体无差异”学说。既然个体智慧无差异,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很聪明睿智,很有创造力,有些人却很愚笨呢?这取决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对比关系以及思维的结构特征。那些有智慧和创造能力的人,由于形成了比较完整和完善的思考力体系,导致一部分潜意识能量向意识和理性的转化,因此表现为思维敏捷、眼光深远;而那些缺乏智慧和创造力的人,由于没有形成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和完善性,因此表现出目光短浅、思维迟钝,思想偏执且贫乏。

聪明睿智的人,他的意识部分得到了有效开发;愚笨偏执的人,他的意识部分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某些“愚笨”的人,他的一些非理认知能力和某种心理感觉能力甚至比“聪明”人更强——这种现象也能够证

明,人与人之间在智慧上只有质的差别,没有量的差别。其中,质的差取决于知识结构和逻辑性能的不同整合,量的无差别则说明,精神能量同样具有能量守恒的关系。

人的意识领域中,其思维体系的完整性和完善性程度,以一种最直观的方式反映着一个人的聪明和愚蠢,其中,思维体系的完整性基本上由思维深度、思维广度、思想高度、思维速度四个部分组成,思维方式的完善性主要由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思路决定出路,从而也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一个人事业成就以及事业的方向,可以从一个人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和完善性程度中得到某些反映。同样,通过学习和训练,一个人的思维深度、思维广度、思想高度、思维速度以及思维方式是可以得到提升和改善的,因此,通过建立思考力体系和改善思维方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事业方向和事业成就。

(二)您对自己的思维体系做过测评吗?

人的思维可以拿工作中的电脑来类比——由硬件和软件构成。所谓思维硬件,它由大脑和脑神经等生理组织构成的,或者说它是在身体、生理、心理的统一性基础上产生的机理。思维软件则是由知识体系、逻辑机制、思维方式构成的信息机制,是客观世界通过信息反映到主观世界的特定思维方式。关于思维硬件的结构及其规律性,这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文化诊断学研究的”思维软件“是从提高文化素质的角度分析思维对存在的反映方式,其中包括思维的真实性程度、完整性程度、完善性程度等等。一个人思维体系的完整性程度和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反映着他”思维软件“的基本性能。

人类从发生、发展到今天,在思维特征上表现为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中,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准确程度、真实程度、完整程度、完善程度也处在逐渐的提高和改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理解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反映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文化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看做是思维软件(思维体系)不断升级和优化的过程。根据人类思维的发展水平处于不同历史时代的基本状况,依次出现了原始思维、神话思维、宗教思维、科学思维等具有代表各个不同时代文化特征的思维方式:原始思维发生于人类蒙昧时代,其思维具有混沌性、感应性、直接性、整体性、非理性特征;神话思维比原始思维具有更多的理性特征,并且建立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和推理关系,不过它是以万物有灵的观念作为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宗教思维比神话思维不但具有更多的理性特征,而且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性,具有价值思维的某些萌芽,封建社会是宗教思维发展的鼎盛时期。宗教思维主要是通过信仰作为推理和认知的基础,因此宗教一定程度上与迷信分不开,由此导致了人类思维方式的一场革命——科学思维的繁盛。科学思维以概念、判断、逻辑推理为主要特征,强调以事实为根

据,以实证为准绳,推崇纯客观和纯理性,体现了对原始思维、神话思维、宗教思维的对立与否定,这是一种理性对非理性的扬弃过程。由于科学思维还没有在“正、反、合”的意义上达到对人类文化的整体性包融,不能对非理性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即使在科技创造了如此灿烂的物质文明的今天,它依然不能得到许多宗教观念心悦诚服的认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科技文明发展到它最辉煌的时候,预示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全球化时代的繁荣——这将是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的统一,即思维的三维(三合)结构。

当然,以上这种关于思维软件的粗略划分没有绝对的准确性,因为,即使在科学思维非常发达的今天,还有不少人在顽固的用神话思维和宗教思维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以这样的思维软件分析事物、解释人生、预测凶吉。这充分说明,一个人思维软件的形成不但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的程度有关,也与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因此,思维软件是文化的个别性、时代性、民族性的统一。其中,思维软件的个别性是由个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决定的,思维软件的时代性是由社会的整个文化背景决定的,思维软件的民族性则是由文化传统决定的。今天我们逐渐进入一个全球化时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诊断学不但要诊断这些思维软件和知识体系,也要以此为基本前提,构建全球化时代的思维软件和思考力体系。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化竞争对个体性的思维软件提出了怎样的挑战呢?

我们认为——

(1)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必须使思维具有相当的深度,才能理性的分析事物的必然性,体现出思维对科学时代的融合性。全球化时代要求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思维深度,才能引领科学时代的发展。那么,如何拓展自己的思维深度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关于这一点,《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在时空扫描方法论中做出了详细的理论阐述,并且通过必要的思考力训练,促使思维深度得以有效拓展。

(2)必须使思维具有相当的高度,思想才能超越民族主义的狭隘,对于各种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持有包容和欣赏的态度。否则就会因为缺乏理解力,使自己陷入思想观念的种种矛盾和文化冲突之中。一个没有思想高度的人不但不能很好的理解别人,也不能被别人很好的欣赏和理解,从而就会与时代的步伐越来越远,走向思想封闭的死胡同。因此,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要求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具有思想高度。关于这一点,《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在价值思维方法论中提出了如何提升思想高度的方法。

(3)必须使思维具有广度,才能形成对知识的有机整合与开发利用。尽管一个人的思维广度离不开他所掌握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但思维广度不同于知识广度,思维广度属于“质”的范畴,知识广度属于“量”的范畴。思维广度指的是一个人通过部分信息把握整体信息、通过已知信息把握未知信息的能力。一个具

有思维广度的人,他能够通过对个别信息的深刻理解分析判断出它的联系方式,并在对联系方式的理解中形成对整个矛盾运动体系的理解和领悟。全球化以网络发展和信息爆炸为基本特征,是是非非真真假假都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传播着,只有具有了相应的思维广度,才能与网络时代合拍,从而能够形成对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驾驭能力,否则就会淹没在知识的海洋,造成真理迷惑和价值迷失。因此,全球化时代要求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思维广度。关于这一点,文化诊断学的制衡理论将有利于帮助人们延伸思维广度。

(4)面对复杂多变的现象,能够保持思路清晰,并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作出快速准确的分析判断,这种能力和素养是竞争制胜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使思维具有相当的速度。竞争成败的关键之一是速度,全球化时代要求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思维速度。关于这一点,文化诊断学的“十字口诀”将有利于促使一个人增加思维速度。

(5)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决定行为方式的合理性程度,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必须建立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文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指出: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组成了思维的三维结构,三者不可或缺,并以此形成思维的三维坐标。一般来说,思维处于一维状态的人很容易“钻牛角尖”思想偏执,好走极端;思维处于二维状态的人容易脱离现实条件,患纸上谈兵的毛病;只有思维处于三维状态,考虑问题就会很周密严谨,思维方式也变得相对完善。

那么,如何测评自己的思维软件?进而通过学习有针对性的构建思维体系的完整性和思维方式的完善性?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文化诊断学思考力在线学习”过程中进行系统阐述,并进行实战练习。

(三)建立思维体系的意义何在?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思维过程的体系化能够使思考和认知活动具有完整性、统一性、深入性、全面性。建立思维体系对于提高一个人的思考力水平非常重要。具体说来,建立思维体系(思考力体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思考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并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中国有句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原因就在于纯粹的书生们不能将“知识量”转化为思考力,进而不能将思考力转化为理解力和行动力。由于缺乏理解力和行动力,所以大多数的书生们聚在一起的时候总喜欢相互争吵,谈高论

低,甚至产生“文人相轻”的现象。事实上,凡是文人相轻和夸夸其谈的书生,从思考力体系上看,要么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思维深度,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就急于发表议论,表明主张;要么是他们缺乏必要的思想高度,不能包容别人,并脱离了现实条件作不切实际的空谈,造成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和应变思维的不统一;要么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思维广度,产生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偏执??这些现象的产生都可以从他们的思考力体系完整性程度和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上分析原因,进而找到解决的方法。

缺乏(或者严重缺乏)思考力体系的人,考虑问题比较片面,一旦形成自己的看法就比较固执,容易“钻牛角尖”,常常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吵,有的甚至会出现严重的情绪化倾向和攻击性语言。那些过分偏执一端的人通常习惯于用一种挑衅的方式和激烈的言辞讨论问题,但当他的观点不被别人接受时,就会形成一种潜意识压抑,从而使一般意义上的观点和观念问题转化为心理问题,诱发心理亚健康现象。

思维是对存在的一种反映形式,思维一旦形成了思考力体系,就能够促使人们多角度、多层次的看问题,并且根据不同的条件和具体的环境灵活处理问题。思考决定行动,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思考力体系,就能够使人的主体性与客观对象及其所在的环境保持高度一致,在人际关系上也能出现文化包容心理,从而有利于培育出一个人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态。全面性、完整性、协调性、统一性是建立体系的一般性要求,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思考力体系,那么,他的思考活动也会体现出一定的全面性、完整性、协调性、统一性特征,从而使他的认识更加接近存在和价值的本质。

(2)能够拓展思维深度、延伸思维广度、提升思想高度、增加思维速度思维深度、思维广度、思想高度、思维速度是思考力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并且,只有在这些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的时候,思考力体系才得以形成。思考力一旦形成系统和体系,就会出现整体决定部分的现象——由于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制约关系,使得各部分之间必定要协调统一,在这种协调统一关系的横向要求和作用下,会促使一个人的思维深度得以拓展、思维广度得以延伸、思想高度得以提升、思维速度得以增加;同时,思考力一旦形成系统和体系,就会出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在整体性的纵向作用和要求之下,也会促使一个人拓展思维深度、延伸思维广度、提升思想高度、增加思维速度。

(3)一定程度上能产生“生而知之”的学习效果

思考力体系实质上就是一套思维软件,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和完善性程度决定了这套思维软件的性能和优良程度。其实,人们通过感官得来的印象(知识表象)离开了思维软件的处理是毫无意义的。文化诊断学研究表明,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对经验的抽象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软件”,并在长期的思考和实践过程中使思考力体系不断完善,但是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容易走弯路。思考

篇三:一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思想观念

精神文化与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造成的社会关系和精神财富,如政治、法律、道德、教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我们探讨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意在发掘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

一、整体思维

1.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含义与发展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一个特点,就是整体思维。”(张岱年《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继承》)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这方面典型的言论,例如儒家的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道家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把“上下与天地同流”跟“万物与我为一”联系起来看,可以知道无论是先秦的儒家还是道家,都是把人与天地万物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的。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先秦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一”的含义。例如《易·系辞传下》说:“天下之物,贞乎一者也。”《老子》说:“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二十二章)《荀子》说:“百王之道一是矣。”(《儒效》)从根本上看,“一”都是讲整体、系统及其贯通的。

华夏民族经过长时期的观察、领悟,到《易经》和《洪范》时代形成了由“天-地-人”组成和谐整体的宇宙观念。《易经》以代表天的乾卦和代表地的坤卦领头,以象征天的阳爻和象征地的阴爻作为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单元,以解说人事祸福的卦爻辞附著于象征天地变化的卦象之后,以表明天地和同,万物化生,人与天地分而相合。这种结构布局初步确定了宇宙系统论的模式,以及人如何与宇宙系统相统一的规范。而《尚书·洪范》则对早期五行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叙述:“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

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洪范》以事物的功能属性为本,依次对世界各种事物进行分类,按照五行结构模式将它们组织成多层次的系统整体。战国至秦汉时代,《吕氏春秋》以儒家为核心,将道、法、墨、兵、农、名诸家加以改造,糅合为以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图式为理论框架的天道、地道、人道统一的思想体系。它抛弃了《易经》的卦象,采用了“十二月纪”的形式。此后,《淮南子》《春秋繁露》《白虎通》等也都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综合先秦以来的学术成就,编制“天-地-人”系统的秩序,进一步论证人与天的统一。在整体思维上,汉代较先秦有了巨大的进步,汉代使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得以完善,对阴阳概念及其无所不包的特性,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相互调节维持整体平衡的功能,都作了充分的说明。汉代还借助“气化”和四时更迭之说在理论上完成了阴阳与五行的统一,使之在体系上融合为一。阴阳五行统一体的学说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理论模式和一般系统的双层结构模型,为人类思维作出了重要贡献。到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上篇讲天地,下篇论人,认为天地系统的秩序结构,就是人的行为道德的规范,人的思想、行为与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实现“天-地-人”宇宙大系统的和谐统一。邵雍的象数哲学和来自陈抟的先天图,对《易经》《易传》中的体系原理做了重大发展,《六十四卦次序图》《六十卦圆图、方图》《八卦次序图》表明,现实世界的大系统,其分支系统之间一定存在着亲缘关联,对称现象既表现于世界的现状中,也表现于万物演变的过程中,系统内部质量和能量的不均匀分布,与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对应性关联。宋代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体和深层的内在联系,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2.中国古代整体思维是重体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从中国古代整体思维发生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出整体思维是一种重体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对于“天-地-人”的系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奥义的,必须凭借对于“象”的直觉、顿悟去把握。《易·系辞传上》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又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对照这两段话,可知“天地之道”就是“幽明之故”,就是“天下之赜”,这些“道”、“故”、“赜”都是指天地万物与人整体贯通的原理与规律的。先哲是怎样“察”、“知”、“见”这些原理和规律的呢?首先是“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简言之就是观

象。这是指直觉。如果只是停留于直觉还不行,接着还必须“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这是指领悟。对于天地“形容”之“拟”,对于万物“物宜”之“象”就是“领悟”,这是很难的,又是必须的,因为如果缺了对于“观象”的“领悟”这个环节,“天下之赜”就不能认知,“圣人之意”就无从表述。所以《易·系辞传上》明确指出:“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显然,“立象”包括了对于“观象”、“体悟”的过程与结果的表述。

儒家、道家都主张以直观、经验为基础去领悟、把握宇宙、人生之整体、系统。儒家孔子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论语·子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论语·述而》),孟子的“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孟子·告子上》),“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都是讲直观、经验与体悟的。道家老子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章),庄子的“乘物以游心”(《人间世》),“游心于物之初”(《田子方》),是说感悟与认识一切存在的根源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宋代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相冥契,则是强调用身心体验宇宙终级的实在。

二、类比思维

1.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含义与古代汉民族对事物类别的认识 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古代汉民族很早就发现天地万物、人事习俗存在着类别,并按照特定时期汉民族的心理、观念与认识水平对事物的类别加以区分。《易·乾》指出:“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易·系辞传上》指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上古时代集中记载了汉民族划分出的天地万物类别的专书,主要有《尔雅》和《说文解字》。现存《尔雅》十九篇,表述了不同的类别,计有五大类:第一是语言类,包括《释诂》《释言》《释训》,是古代文献词语训释的汇编。第二是人文关系类,有《释亲》,是解释亲属关系的称谓。第三是建筑器物类,《释宫》是解释宫室的总体名称和各个部位的名称,《释器》解释一般器物名

称、材料名称和制作工序的名称,《释乐》专讲乐器。第四是天文地理类,《释天》包括四时、祥、灾、岁阳、岁阴、岁名、月阳、月名、风雨、星名、祭名、讲武、旌旗十三类。《释地》解释地域名称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包括九州、十薮、八陵、九府、五方、野、四极七类。《释丘》讲自然形成的高地,包括丘和涯岸两类。《释山》讲山脉。《释水》讲河流,包括水泉、水中、河曲、九河四类。第五是植物动物类,有《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分别对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昆虫、水生动物、鸟类、兽类、家畜的名称进行解释(见陆宗达、王宁《尔雅》,载《经书浅谈》)。《说文解字》中字词记录的类别,依照许冲《上<说文>表》,有“六艺群书之诂”、“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等。

2.“天、地、人、万物”之间的类比

古代汉民族的类比思维,常见的、主要的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正如《说文·叙》指出的:“古者庖物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将这段话加以缩略,就是:仰观天象,俯察地法,近取人身,远取万物。可见“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体现系统整体思维的。

类比思维,是就“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就内在属性而言,比如“观天象知人事”的事例,在《左传》中就多有记载。《僖公五年》:“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杜注:“云物,气色灾变也”,“素察妖祥,逆为之备。”这是说要把天地之间异常的现象(即云物、妖祥)记录下来,以便在相应要发生的人事变故上做好应对的准备。又《春秋经·文公十四年》:“七月,有星孛入北斗。”董仲舒说:“孛者,恶气之所生也。谓之孛者,言其孛孛有所妨蔽,暗乱不明之貌也。北斗,大国象。后,齐、宋、鲁、莒、晋,皆弑君。”(董仲舒《论五行灾异》)这些都是“妖祥”与“人事”的类比。所以《春秋繁露》总结说:“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固以类相召也。”(《同类相动第五十七》) 在类比思维中,有一种叫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例如《说文·一篇上》:“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 [xie上下结构。上部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丰”,右边是“刀”;下部是“系”字不要上面第一笔]之方也。”(从段玉裁本)这是从玉的色泽、纹理、鸣声、质地等来比况仁人志士的贤德。这一比况作为古代汉民族观物比德的典型例证,已记载于上古诸多经

典文献中,如《说文段注》所云:“以上《礼记·聘义》、《管子·水地》、孙卿《法行》辞皆不同”,而大体则一。“观物比德”在上古行用十分普遍,《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可知“水”是类比知者“动”、“乐”之德的,“山”是类比仁者“静”、“寿”之德的。“寿”不是“长寿”,而是指“山”可用于耕畴,为万物为民众提供衣食之源,表明山有“正德、利用、厚生”的“生生”之“德”。又《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是用“风”类比君子之德。又《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是屈原用江蓠、辟芷等香草和兰花类比自身的“内美”与“修能”。

《诗经》的比、兴则是类比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孔颖达疏引郑司农的话并评论说::“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辞也”,“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比之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毛诗特言兴也,为其理隐故也。”(《毛诗正义》卷一)可见,“比”是用他物打比方,其表述的标志是有“如”,例如《诗·淇奥》:“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兴”是托事于物,其表述标志是举草木鸟兽以见意,例如《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兴也。”孔疏认为这是用“关雎”来兴起、引发“后妃悦乐情深”这一意义。这表明“比”与“兴”都是凭借着具体的事物来类比其他与之有联系的事物或意义。

3.类比与类推

类比已含有类推,可以发展出类推,因而类比思维中包含了类推。例如《孟子·告子上》:“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就是在作类推。可以看出,类推是把两个以上有联系的类比排列出来,按照意义发展的顺序逐层往下推导。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述了治政应经历的几个阶段:修养个人道德,和谐家庭人伦,治理国家政事,安定百姓与治平天下。《大学》上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阐明了上述几个阶段的本末先后关系,《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就告诉我们,修、齐、治、平四个阶段之间存在着本末终始的关系,因而可“以修身为本”,逐层往下类推。

三、辩证思维

1.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含义与来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yv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