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新时间:2024-07-07 03: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导入:周幽王晚年宠爱褒姒,准备废除申后所生的嫡子宜臼,并将王位传给

褒姒的儿子伯服。宜臼逃到他的外公申侯所在的申国。申侯联合一些诸侯国及蛮族犬戎进攻周幽王所在的镐京。最终周幽王被犬戎所杀。申侯拥立宜臼继承王位,是为周平王。周平王继位后面对犬戎的威胁,和被战火荼毒的镐京,无奈之下宣布迁都洛邑。后人就把动迁的周朝称作“东周”。东周的时间限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结束。在中国历朝历代,非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迁都。周平王的东迁,标志着周朝开始走向衰落。周王室东迁后也一蹶不振。周的权力开始从天子下移。根据东周时期不同的特点,后人又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来自孔子所做的《春秋》一书。表明春秋时代政治权力属于各国诸侯。战国一词来自西汉刘向所编的《战国策》,表明战国时期各国相互兼并,战事不断。春秋战国时期,上承西周封邦建国体制,下启秦国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就是这一时期到底发生了哪些变革、变革的影响是什么? 一、 社会大变革

(一)、政治领域 1、王命不行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各诸侯国对周平王的态度各有不同。拥立周平王的有他的外国申侯所在的申国,帮助他平叛的郑国及晋国。然后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而周幽王被杀是由宜臼串联犬戎导致的。周平王有弑父的嫌疑,这是宗法制所不容的。所以以东方的鲁国为代表的诸多诸侯国不服周平王。这样,周天子的威仪受到了质疑,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诏令,周王室走向了衰微。 师:周天子的地位下降,诸侯执意对抗周天子的原因有哪些? 生:

师:从血缘角度,分封之后的数代人之间的感情开始疏远,联系周朝的宗法制逐渐衰落。从实力上讲,周王室东迁后,实力锐减,各诸侯国势力不断增强,开始不服周天子管理。 2、列国内乱

东周进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内部以宗法制为基础的王位继承也受到挑战。各国相继发生公子撺掇国君王位的事情。鲁桓公杀害鲁隐公,郑厉公驱逐郑昭公等等。到了春秋末期,各国又出现大臣卿大夫消灭各国王室,篡夺王位的现象。晋国六卿作乱,最终三家分晋。齐国田氏代齐,等等。 师:各国为什么会发生王位继承制度失效,政权更迭频繁的局面? 生:

3、诸侯兼并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通过一系列改革增强了自身的势力,当时土地是财富和实力的基础。各国围绕土地相互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春秋时期,诸侯国大约有140个多,到了春秋末期只剩下数十个,其中大国有十几个。到了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赵韩卫秦七个大国。最终秦王扫六合,统一了中国。 4、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从周朝到清朝,都有华夷之辨。华指的是华夏,是中国的正统文明,夷是华夏周围的蛮族。东周时期有东夷、南蛮、北狄、西戎之说。但按照我们现在的分析,华夏与蛮夷并不是方位上的区别,也就是不是华夏就在地理

1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上的中原地带,蛮夷就在华夏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而是指的文化华夏是农耕文明,蛮夷是游牧文明。随着交流的增进,华夏和蛮夷通过战争、通婚、商业等方式促进了交流,并且走向了融合。我们现在谈的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代各民族融合的结果。东周时期的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民族大融合。

(二)经济领域

经济决定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如此多了的变革,归根结底是经济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我先请一位同学在书找出经济领域变革的内容。

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多个方面。在中国古代,农业是经济的基础,我们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三个方面分析下农业发生的变革。在生产力方面,生产力的代表是生产工具。新时期时代使用的是磨制石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不断的出现,铁可以制作各种类型的农具,生产效率远高于石器。经济基础方面,原本周朝的基础是不可以买卖的井田制。到了东周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使得更多土地得到开垦。新开垦的土地不属于公田,而归开垦者所有,被称作私田。这些私田大多为各国的诸侯、卿大夫所开垦。使得诸侯国乃至卿大夫的势力增强。经济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和卿大夫开始策划政变,各国政权因此发生更迭。生产关系上,原来是封建领主与农奴平民的关系,随着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的出现,社会形成地主和自耕农两大对立阶级。大家在书上分别标记出,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属于生产力,空旷生地变为农耕熟地是私田,耕地不得买卖的井田制变为私田属于经济基础。自耕农与新型地主属于生产关系。

(三)内政改革

当时经济领域的变化与诸侯兼并战争态势,迫使各国进行改革。春秋时期有齐国的管仲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等等。到了战国时期,改革加速,社会各领域发生巨大的变化,下一节课我们再具体了解下各国的变法。

二、 百家争鸣 1、士的作用

我们谈到周的封邦建国体制时,最高层是周天子,下面是公侯伯子男的贵族,在下面是各国大臣卿大夫,贵族最底层的是士。按照宗法制的血缘划分,士大部分来自各贵族的旁支,也就是没有掌握核心权力的庶出的人都可以作为士。士阶层的数量庞大,并且相比平民,可以接受教育。以往士是通过最末一级的土地分封得到经济来源,然后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士阶层在经济地位上逐渐下降。往往以贩卖自己的知识,讲书教学为生。原本单纯学习礼乐文化的士在教育的过程中结合社会大变革的背景,思想上出现了诸多分歧。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的格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2、儒家孔孟荀

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家学派。儒本身并不是一个学派。儒者原是周王室掌管礼仪制度的官员,由于周王室衰微。儒者从官方流落到民间,为各诸侯国提供礼仪方面的服务。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发展了周公旦礼治的思想,创造出“仁”的核心观念。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一说中出现了百次以上,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两

2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个方面。“仁者爱人”讲“仁”就是爱人。对别人进行关爱。但这种关爱是有等级的。但并不代表随着等级的扩大,“仁”的力量就减弱了。孔子认为每个人只要不断的修身,提高自己的仁爱。那么普天之下都会感受到这种仁爱。“克己复礼”讲得是人都有非分的欲望,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仁?必须克制自己的私欲,才能恢复礼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儒家学派产生在春秋的变革之中,儒家谈仁爱是因为在社会变革中的同时也伴随着社会动荡,各种僭越之事层出不穷,人民受到的压迫和剥削也更为加深。所以儒家的思想体现了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但由于儒家思想不符合当时各国改革者的实情,没有得到认可。而且儒家这种保守的复古主义,不感面对现实,而是恢复上古三代,可以说是一种倒退。

孔子死后,儒家学派分裂为八派。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如果说孔子时代还希望恢复周天子的威仪。那么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则肯定了各国的兼并,但他希望各国的统治者实行“仁政”。减少人民战争的痛苦,但却不为各国统治者接受。孟子死后,他的思想并没有作为儒家的核心。但是到了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孔子并列,称孟子为亚圣。从此孔孟并称,孟子也成为儒家的核心思想。除了孟子,继承儒家的另一派是荀子。荀子将儒家思想从仁爱发展到另一个极端,就是法制。从而衍生出了法家。因为孔子认为“礼“不仅需要人内心的修养,也需要一定外在的礼制制约。荀子扩大了外在制约的力度,将制度约束提高到最高的层次。法家将其推广,演变成了法治。 3、法家思想

法家以“法治”为特色。但这个法治并不是我们如今提倡的“法治”。法家重法的目的是为了实行君主集权。带有激进的功利色彩。法所束缚的是除君主以外的人,所以这还是人治。法家措施包括哪些。请一位同学书上找一下。

生:

师: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富国强兵,专制独断,严刑峻法。秦始皇正是依靠法家的思想,才得以吞并东方六国的。但法家思想专制独断,在和平年代对人民的压制很多,民主很少,有很大的消极面。 4、道家思想

除了儒家、法家外,中国思想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派别是道家。面对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的大变革,社会阶层流动加快,阶层间的差距不断加大,被统治阶级收到的压迫加深。道家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本,道家既不赞同儒家的仁礼思想,也不赞成法家的“法治”,而是提倡“无为而治”。

三、 练习与测评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孔子 “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儒家 孟子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性本善 荀子 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主张人性本恶 韩非子 “法治”、君主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法家 李斯 兵 老子 道家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 庄子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色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3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政治领域:1、王命不行2、诸侯内乱3、列国纷争4民族融合

经济领域:1、铁器工具、犁耕技术进步2、井田瓦解,私田出现3、自耕农与新兴地主出现

文化领域:诸子百家争鸣,儒家、法家、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三个学派。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y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