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2(精品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3-16 02: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基本设想】

这篇课文是《孟子》第三章,主要阐述儒家的王道思想。其中,“不违农时”一段论王道之始,“五亩之宅”一段论王道之成,这是本章的核心。把握这个核心,就可以看出全文的理路:开始,梁惠王自称尽心于国,问邻国之民不归顺之故,孟子设喻作答,暗示对方要放弃战争政策,自反修政;然后因势利导,从正面提出王道的主张,要在制民之产;最后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照应开头——不“罪岁”,则当行王道;王道行,而天下之民至矣。这个理路应当让学生知道,因为它显示了这篇谈话记录形式上的特点,有助记诵。

讲内容,只能点到为止。所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其实是指西周初期的井田制度而言;而在孟子那个时代,兼并土地之风愈演愈烈,要想恢复井田制度绝难办到。这个问题不容易说清,说多了就不是学文言而是学历史了。其次,课文末段对残民之君的揭露,也是孟子王道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只需点出来,认真地诵读,能由文入情也就够了。

中学生学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而把这一切统一起来的便是诵读。因此,教文言当以诵读指导为主线来贯穿全部教学活动,讲什么要视诵读的需要而定,不必面面俱到,更不宜抓

住一点大加发挥,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从而达到当堂成诵或基本成诵。这样教才是“既见树又见林”,不至于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也可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以读为乐。

还要把课堂上学文言的气氛搞得浓浓的,教师疏通文义及学生答问都无妨“夹带”一些文言语汇。

这篇课文语言浅显生动而流转自如,十分宜于诵读。全文共359字,用中速读一遍仅需3分钟,读10至12遍(含教师范读和检查)加上诵读中的间歇,约需45分钟;如用两节课教读,尚余45分钟,用于疏通文义及师生问答可算宽裕。

【教学过程】

一、解题无须说,重要的是导入。教读本文而用旧课导入,既简便可行,又有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当先让学生复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问:

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问:这个意思孟子是怎样表述的? (开头两句)好在哪里?(自由作答)提示:读孟子文章要注意语言的气势。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君子”指什么人? (能行仁政的诸侯国君) 补充问:“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中的“君子”各指什么人?(有修养的人——丈夫) 提示:学文言要注意词的多义性,要据语境判断词的意义。

3试用孟子话说明君子“战必胜”的原因。(“得道多助”,“多

助”是得“人和”的表现)提示:“道”,就是新课文里说的“王道”,能行王道,是谓“得道”。过渡问:根据预习印象,说说新课文里哪几句是描写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的。(“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四句) 哪句话跟“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相同? (“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学生试读课文两遍:先指定五位同学接读;后齐读。 三、教师范读全文并略作解说,重在掌握文章理路。 1

画示意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

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大国,至梁惠王在位后期,西畏秦逼,从安邑迁都于梁;东败于齐,“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所以特邀孟子来梁,问强国之道。事在惠王35年(前335)。本章记梁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正是此意。

2

层示范诵读并作解说。

第一层:1凶——象地穿交陷其中之形,引申为歉收。2移——本义是禾长相扶倚之状,后代“ ”为迁移之义而本义废。 ,由此至彼之谓。3大意是,惠王问“民不加多”之故。

第二层:1鼓——会意字,左中为鼓,上象鼓饰,下象鼓架;右象手持槌击鼓动作。后引申为所击之物。古时以击鼓代进攻令。2大意是,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含蓄作答。

第三层:1数罟——古法,鱼不满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2是使民——是,有“如此则”之义,这样(就)使人民……。3大意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y3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