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

更新时间:2023-03-15 22: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苏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第二板块

劝学

《荀子》

【教材分析】

《劝学》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取教养的途径”的开篇之作,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和精彩斐然的论证艺术,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学习这篇课文,对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增强高一新生适应我校导学案课堂教学文言文学习模式至关重要,必须认真对待。

【学情分析】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2)掌握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难点:文章里的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二、简介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书上注释1)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学生补充)

三、学生读(五步阅读法)

1、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 生字注音:

輮(r?u)槁(gǎo)砺(lì)臾(yú)跂(qì)舆(yú)蛟(jiāo)跬(kuǐ)骐(qí)骥(jì)驽(nú)锲(qia)镂(l?u)螯(áo)蟮(shàn)

多音字辨析

兴:xìng(高兴)xīng(兴起) 省:xǐng(反省)shěng(省会) 暴:gǎo(槁暴)bào(暴力) 中:zhōng(中间)zh?ng(中计)

参:cān(参考)cēn(参差)shēn(人参) 形似字辨析

锲:(qia)锲而不舍 契:(qì)契约 歧:(pí)歧途 伎:(ji)伎俩 跂:(qì)跂而望 輮:(r?u)輮以为轮 糅:(r?u)杂糅 揉:(r?u)揉搓 蹂:(r?u)蹂躏 槁:(gǎo)枯槁 稿:(gǎo)稿件 篙:(gāo)竹篙 缟:(gǎo)缟素 暴:(pù)槁暴 爆:(bào)爆炸 曝:(pù)曝晒 瀑:(pù)瀑布 楫:(jí)舟楫 辑:(jí)编辑 缉:(jī)通缉 揖:(yī)作揖 2、二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这里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段落大意:

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最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 第三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

3、三读提出疑难问题,重点实词、虚词点拨讲析;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4、四读研究性学习; 第一步:找观点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段) 分论点:

(1)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一段) (2)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第二段) (3)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第三段)

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三个分论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比喻句,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学习的重要意义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学习的显著效果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反复说明借助于外物或学习,君子能超

越常人

5、五读迁移巩固

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写一篇劝学的小议论文,注意运用比喻论证。(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放在后面拓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荀子》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而作为该书开篇之作的《劝学》,更是闪射着美的光辉。那么,它美在何处?

第一,深邃的思想美。在荀子生活的时代,接受教育还只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他倾心办学,执著地著书立说,高扬“劝学”的旗帜。

文章主旨“学不可以已”的学习观,正与我们当今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异曲同工。荀子的这种观点缘于环境可以改造人的唯物主义思想,同时也与他的“性恶论”一脉相承。荀子认为,人能够通过后天的努力、圣贤的教化、文化的熏染,逐渐克服自己与生俱来的“恶”。而这一学习观也客观地遵循了人的认识规律。

文章在“学不可以已”这一主旨的统摄之下的许多观点,同样诠释着荀子深邃的思想。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命意,揭示了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使人对克服自身固有的缺欠、完善自己的品行充满信心,从而引人向善,这无疑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我们从《劝学》中不难看出,文中许多重要观点已超出了对学习本身的关注,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

第二,论证的逻辑美。集中笔墨论述一个问题是荀子议论性散文的一贯风格,《劝学》也不例外。文章不枝不蔓,始终围绕学习展开论述。作者在首段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中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学习非常重要,所以不能放弃;二是说学习要有所得,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能一曝十寒,半途而废。接着分别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论点进行阐释。第二段论证学习的意义在于使人“知明而行无过”,第三段论证学习的作用是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第四段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贵在积累,坚持,专一。从以上分析可看出,首段总揽后三段,而后三段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全文浑然一体,让人明白了为什么学习和如何学习的深意。 文章不仅在整体安排上环环相扣,而且在单独的一段中也显示出逻辑的严密性。比如最后一段,主要从三个角度论述学习应具备的正确方法和态度。自“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着重强调一个“积”字,说明学习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要靠日积月累,不能一蹴而就。自“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着重强调一个“恒”字,论述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段末则着重强调一个“专”字,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积”“恒”“专”,三者相对独立,而又密不可分。 第三,鲜活的比喻表现出的语言美。《劝学》的说理性很强,但作者并非正襟危坐,枯燥地论道,而是巧妙设喻,娓娓说理。文中比喻论证铺锦列绣,显示出“鲜”“活”的艺术魅力。 “鲜”,是说比喻的内容通俗明了,毫无陈腐的学究气。荀子善于发掘生活的宝藏,将深奥的道理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连类比物,启迪思考,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如文章开始的“青胜于蓝”“冰寒于水”“ 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五个比喻,都来自生活,充满了智慧。 “活”,是说比喻的形式多样。有的正面切入,直陈观点,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反面迂回,论证道理,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同类并列,反复强调,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有的正反对照,蕴涵深意,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有的单独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领会,如“青胜于蓝”“冰寒于水”。

全文比喻众多,变化多姿,毫无罗列重复之感。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

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气势恢弘,说理流畅,内容形式和谐统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x6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