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林地与森林资源年度更新操作细则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4 16: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附件 2

广西壮族自治区

林地和森林资源年度变更调查

操作细则

(2014 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

前 言

林地及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建设生态文明和 美丽广西的根本保障。自 2009 年全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2011 年全区林地落界调查以来,在各种经营活动和自然力的共 同作用下,我区林地及森林资源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发生了较 大变化,林地及森林资源数据不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发展、 生态建设的科学决策,影响了森林经营管理措施制定的科学性。 因此,开展林地及森林资源变更调查,更新林地“一张图”数据 库和森林资源数据库,实现林地和森林资源“年度更新”“年度、 出数”,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 2014 年 2 月《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做好 2014 年全国 林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办资字﹝2014﹞10 号),我区 2014 年开展林地变更调查工作。统筹考虑“十三五”采伐限额编制、 各级政府年度绩效考评需要,自治区林业厅研究决定协同进行林 地和森林资源变更调查,同时产出林地和森林资源更新数据。根 据国家林业局《全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技术方案(试行),结合》 森林资源变更调查,在总结 2012 年、2013 年苍梧县和鹿寨县全 国林地年度变更调查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 区林地及森林资源年度变更调查操作细则》 作为 2014 年全区林, 地及森林资源变更调查的技术依据。

本《操作细则》共分为 7 章 24 条。第一章总则,阐述了林

地及森林资源变更调查的目的任务,规定了变更调查程序和技术 路线、变更时点和范围、调查内容与成果;第二章技术标准,对 变更调查的各项技术标准作了明确规定;第三章资料收集与处 理,明确了需要收集的资料和处理方法;第四章遥感图像变化检 测与数据分发;第五章变化图斑判读和核实与数据更新,详细地 介绍了变化图斑内业判读、外业核实调查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林 地和森林资源数据更新方法;第六章质量检查,规定了县级自查、 自治区级检查和国家级核查的内容、方法和质量评定标准;第七 章汇总统计和成果编制,对变更调查数据的汇总统计和成果编制 作出了明确规定。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同仁和专家的帮助,籍此深表谢 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操作细则》虽经多次修改,但肯定仍 存在很多问题乃至错误。为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操作细则》, 使其更科学、更合理、更适用,请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 进意见及时反馈给自治区林业厅和广西林业设计院。

II

言................................................................................................I

则...........................................................................- 1 -

第一章

第一条 目的和任务...............................................................- 1 - 第二条 主要技术依据...........................................................- 2 - 第三条 变更程序与技术路线...............................................- 2 - 第四条 变更时点与调查范围...............................................- 5 - 第五条 变更调查内容...........................................................- 5 - 第六条 更新调查成果...........................................................- 6 - 第二章

技术标准.......................................................................- 8 -

第七条 土地类型...................................................................- 8 - 第八条 林地范围、地类和管理属性变化...........................- 9 - 第九条 地类变化原因.........................................................- 10 - 第十条 其他规定.................................................................- 13 - 第三章

资料收集与处理.........................................................- 15 -

第十一条 资料收集.............................................................- 15 - 第十二条 资料处理.............................................................- 16 - 第十三条 调查本底数据库.................................................- 17 - 第四章

遥感图像变化检测及图斑编辑.................................- 18 -

第十四条 遥感图像变化检测.............................................- 18 - 第十五条 图斑编辑和工作手图编制及数据分发 .............- 18 - 第五章

变化图斑判读和核实与数据更新.............................- 20 -

第四条 变更时点与调查范围 (一)变更时点

自 2011 年林地落界调查至 2013 年底。 (二)调查范围

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以林地落界的行政界线为准)的全部 土地,包括辖区内国有林场、农场、监狱和法人造林单位等的土 地。考虑森林资源数据更新的需要,凡有争议未妥善解决的,按 现状管辖范围进行调查。

第五条 变更调查内容 (一)林地变更调查内容

林地变更调查重点是对林地的范围、利用和覆盖状况(土地 类型)及管理属性等进行变更调查。内容包括:

1.林地范围变化调查。包括新增林地、减少林地斑块的边界 确定、勾绘,修正,记载其林地、林分因子调查信息。

2.林地范围内土地类型变化调查。对于土地类型发生变化的 林地地块,确定和勾绘其斑块边界,修正、记载其林地、林分因 子调查信息。

3.管理属性变更调查。对于管理属性(林地权属、森林类别、事权等级、林种、工程类别等)发生变化的地块,核实调查记载 其管理属性。

(二)森林资源数据更新调查内容

1.变化小班调查。对由采伐、造林、更新、火灾、病虫害、

-5-

占用征收、规划调整等引起林地土地类型、林种、优势树种、龄 级等发生变化的小班,通过补充调查和经营管理档案资料,调查 核实其土地类型、林种、树种、年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郁 闭度、每公顷株数、每公顷蓄积量等。

2. 保留小班数据更新。采用数学模型,对林木平均年龄、 林分平均高、平均胸径、每公顷蓄积量等进行更新。

第六条 更新调查成果 (一)林地变更调查成果 1. 文本报告

(1)林地变更调查报告;

(2)林地变更调查成果质量检查报告。 2. 数据库

(1)本期林地本底数据库; (2)本期林地数据库(成果库); (3)林地变化数据库;

(4)发生变化的行政界线(含村界)数据库。 3. 统计报表

(1)各类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 (2)公益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 (3)商品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 (4)林地与非林地动态转移统计表; (5)林地变化原因分析统计表;

-6-

(6)林地保护等级变化原因分析统计表。 (二)森林资源更新调查成果 1. 文本报告

森林资源数据更新调查报告; 2. 数据库:

本期森林资源数据库。 3. 统计报表:

(1)资源现状统计表; (2)资源变化统计表

-7-

第二章

第七条 土地类型

技术标准

土地类型(以下简称地类)是将土地利用单元根据其覆盖特 征和利用状况综合划定的类型,包括林地和非林地 2 个一级地 类。其中,林地划分为 8 个二级地类,16 个三级地类,见图 2。

图2 土地分类系统

变化图斑内业判读和外业核实调查时,林地地类一般记载到

-8-

三级地类,非林地记载记载到二级地类(耕地造林记载到三级地 类),乔木林等一些地类,需记载到四级地类,详见附件十的地 类代码。

第八条 林地范围、地类和管理属性变化 (一)林地范围变化

1.新增林地。指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未明确为林地,但 调查时发现通过下列措施而增加的林地:

(1)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林业工程而增加的 林地;

(2)矿山生态恢复的造林地;

(3)红树林人工造林、自然演变成林,由滩涂转变而来的 林地;

(4)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规划实施后,由非林地转 变而来的林地。

(5)农民和国有农场在农地上种植林木(如农地乔木林、 。农地竹林、农地经济林),属新增林地(注)

城市、城镇建成区内绿化地中的片林,尽管土地实际用途 发生改变(如变为乔木林、竹林、灌木林、疏林草地),属 建设用地,不属新增林地。

高速公路红线内的造林绿化地,属建设用地,不属新增林 地。

(注)

由于技术标准不同,在 2011 年林地落界中,此部分土地不属林地。

-9-

2.减少林地。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审 批,办理了占用征收林地手续,建设项目实施后变为非林地而减 少的林地,及虽没经过审批,但实际已改变为非林地且难以恢复 林业生产条件的林地。

下列情况,尽管林地实际用途发生了变化,但不属减少林地: (1)国有林场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用地; (2)毁林开垦等的林地;

(3)由于地震、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林业生产 条件完全丧失的林地地块,在规划调整前也不属减少林地;

(4)建设项目临时占用的林地。

(5)虽办理了占用征收林地手续,但建设项目尚未实施的 林地,不属减少林地。

3.保留林地。指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已明确为林地,现 仍为林地的林地。

(二)地类变化

地类发生了变化的林地,为地类变化。 (三)管理属性变化

林地权属、森林类别、事权等级、林种、林业工程等发生变 化的林地,为管理属性变化。

第九条 地类变化原因 (一)地类变化原因

林地地类变化原因包括 8 个一级变化原因,11 个二级变化

- 10 -

原因,划分标准如下:

1. 造林更新:包括人工造林、迹地更新(含萌芽更新)。 2. 森林采伐: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木采伐。 3. 规划调整:包括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林业工程 实施,及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规划实施后引起的地类变 化,农民和国有农场在非林地(耕地)上造林导致的地类变化也 属规划调整。

4. 占用征收:分为经审批和未审批两类。

(1)经审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依法办理了审核审批手续,包括临时占用林地。

(2)未审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未依法办理审核审批手续,包括临时占用林地。

5. 毁林开垦:指违规侵占各类林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6. 灾害因素:包括火灾、地质灾害和其他灾害(含病虫害、冰灾、雪灾、风灾等)。

7. 自然因素:分为封山育林和其他自然因素两类。 (1)封山育林:指采取了竖立标识牌、有护林员管护等措 施的封山育林。

(2)其他自然因素:未采取明确封山育林措施,林地在自 然状态下演变成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未成林封育地。

8. 调查因素:分为漏划、错划和其他调查因素三类。 (1)错划:前期调查错误。因季节性涨水、图像校正产生

- 11 -

位移等导致的图像边界变化不属于错划。

(2)漏划:属于林地,但前期区划为非林地而未区划为单 独的小班。

(3)其他调查因素:除上述以外的其他调查因素导致的林 地变化。

将上述地类变化原因归纳,得到表 1。

表1

一级 变化 原因 造林 更新 森林 采伐

二级 变化 原因

前期地类

地类变化原因划分标准

本期地类

说明

规划 调整

经审 占用 批 征收 未 审 批 毁林 开垦 火灾 地质 灾害 灾害 因素 其它 灾害 - 12 -

宜林地、无立木林地、人工造林、更新,含速 有林地、未成林造林

疏林地、灌木林地、生桉、大叶栎等经人工 地、疏林地、灌木林地。 非林地。除萌的萌芽更新。 有林地采伐迹地、疏林地采伐。

疏林地、灌木林地。 采伐迹地采伐。 有林地、疏林地、未成 耕地退耕还林工程实施。 林地、灌木林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 非林地林地

准的规划调整。 农地乔木林、农地竹 耕地农民和国有农场在非 林、农地经济林

林地上的造林、采伐 农地乔木林、农地竹 等。耕地 林、农地经济林

依法办理了审核审批 林地非林地 手续。

非林地(难以恢复林业 未依法办理审核审批 林地

生产条件的)手续。 非法侵占开垦种植农 林地耕地 作物。

火烧迹地火灾。

疏林地、灌木林地或无

有林地和疏林地、灌地质灾害。 立木林地。 木林地

疏林地、灌木林地或无 含病虫害、冰灾、雪灾、 立木林地。风灾等。

一级 二级

前期地类变化变化 原因原因 封山

林地中的非有林地 育林 自然 其他 因素

自 然 林地中的非有林地 因素 错划

漏划 非林地 调查 因素

其它 调查 因素 行政 界限 变化

本期地类 说明

有林地、灌木林地、未 有明确封山育林措施。 成林封育地。

有林地、灌木林地、未 无明确封山育林措施, 成林封育地。林地自然演变。

前期调查错误

属于林地,但前期区划 为非林地而未区划为 单独的小班。

林地

重新进行二类调查等。

因行政界线改变引起 图斑变化。

(二)管理属性变化原因

由于规划调整、林业工程实施、流转等原因,虽然地类未发 生变化,但权属、森林类别、林种、工程类型等管理属性发生了 变化,其变化原因一律归为“管理属性变化”。

第十条 其他规定

(一)最小变更图斑面积

新增林地、减少林地的最小变更图斑面积为 0.067 公顷(1 亩),地类或管理属性发生变化的林地地块,最小面积为 0.1 公 顷。

图上宽度小于 2mm,但连续面积大于最小上图面积的林带, 用单线符号表示,记载林带平均宽度和长度,精确至 0.1mm;当 宽度变化大于 20%时,应分段记载。

- 13 -

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等地栽植的达不到有林地标准的各 种林木、竹丛,不进行变更。

(二)变更图斑区划

1. 在比例尺 1︰10000 的地形图上,变更图斑界线与地形图 上同名地物的偏移不得大于图上 0.5mm,不明显界线不得大于图 上 1.0mm。

2. 前期区划图斑界线与比例尺 1:10000 的地形图上同名地 物的偏移大于图上 0.5mm,不明显界线大于图上 1.0mm,应修改 前期区划界线。当两次区划图斑面积误差大于 5%时,需调整面 积,并对涉及图斑面积进行平差处理。

3. 图斑发生合并、分割等变更时,应保持与原图斑面积一 致。

(三)面积控制

1. 林班界线和林班总面积原则上与林地落界成果保持不 变。

2. 县级行政区域界线和土地总面积不得擅自改变。确经自 治区民政厅批准变更的,须由自治区林业厅报国家林业局备案。

- 14 -

第五章 变化图斑判读和核实与数据更新

第十六条 内业判读与核实

(一)由调查单位熟悉当地森林分布情况和林业生产经营情 况的技术人员,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平台支持下,叠合变化图斑 面状图、遥感图像、本底数据库,采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 逐一检查变化图斑边界与影像表征的吻合程度,若图斑边界与其 覆盖区域的图像表征偏移,则修正图斑边界。补绘漏划图斑(尤 其是造林更新小班、病虫害小班),删除错划图斑。最后进行变 化图斑面状图的空间拓扑检查,进一步修正图斑边界。需注意的 是,由于遥感图像变化检测结果中不包含全部农林乔木林、农地 竹林、农地灌木经济林,须根据经营管理资料、经验和图像表征, 补充勾绘这些斑块。

(二)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平台中,叠合变化图斑面状图、 本底数据库、遥感图像、各种林业经营管理专题数据库,参考林 业经营管理资料和图像表征,逐一对变化图斑的属性进行判读, 填写《变化图斑遥感判读记录表》(附件 2)。变化图斑判读原 则上采取双轨制判读,即由两人分别判读,若判读结果不一致, 则根据参考资料共同商定。

(三)《变化图斑遥感判读记录表》填写要求与规定详见附 件 2。

- 20 -

第十七条 外业补充调查核实 (一)核实内容

通过内业判读无法确认地类是否发生变化、或无法确定管理 属性因子、林分调查因子(如优势树种、平均胸径、平均树高、 每公顷蓄积量等)的图斑,必须进行外业补充调查予以核实,核 实调查内容包括:图斑界线和《变化图斑外业核实调查记录表》 (附件三)规定的管理属性因子和林分调查因子。

(二)调查核实方法

1. 图斑界线核实。根据小班区划条件(见附件 11),采用对 坡观测方法,在实地逐一对需核实的图斑进行多视点、多角度观 察和核对,确定其界线范围,若边界有误,则在工作手图上用铅 笔对图斑界线进行修正。

2. 管理属性和林分因子调查与记载。首先核对林地权属、 森林类别、事权等级、林种、林业工程等管理属性因子,土地类 型(地类)、优势树种等林分属性因子,然后采用实地测量和目 测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林木起源、郁闭度、年龄、平均胸径、平 均树高、每公顷株数等测树因子,填写《变化图斑外业核实调查 记录表》(附件 3),记录代码或调查值。

对于未成林造林地、未成林封育地、灌木经济林、竹林、无 蓄积量乔木幼龄林(主林层林木平均胸径小于 5.0cm)等图斑, 一般采用实地测量和目测相结合的方法,实地调查其郁闭度、林 木起源、平均年龄、平均直径、平均树高、每公顷株数等测树因

- 21 -

子。

对于有蓄积量幼龄林(主林层林木平均直径大于 5.0 cm,含 八角等乔木经济林)图斑,须在林内布设 3~5 个角规样地,实 测林分每公顷断面积、直径、树高、每公顷株数,记录于《变化 图斑外业核实调查记录表》,并计算斑块的平均每公顷断面积、 平均直径、平均树高、平均每公顷蓄积量。

(三)核实数据录入

外业补充调查核实图斑的界线修正和属性数据录入,直接在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

第十八条 数据更新

(一)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平台中,对变化图斑进行内业判 读修正和外业补充调查核实修正后,进行图斑拓扑检查和属性因 子逻辑检查,更新林地本底数据库,产出林地变化专题数据库和 新的林地本底数据库。

(二)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平台中,采用数学模型对保留小 班的林分平均高、平均直径、平均每公顷蓄积量等进行更新,产 出新的森林资源本底数据库。

(三)国有林场数据更新。调查范围内所有国有林场的数据, 用经改造处理后 2013 年二类调查成果数据进行更新。改造处理 方法另定。

- 22 -

第六章

第十九条 组织方式

质量检查

采取县级自检、自治区级检查和国家级核查的组织方式,实 行分级检查。

(一)县级自检

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负责本县级单位(以下称县级) 变更成果质量检查。

(二)自治区级检查

由自治区级林业厅组织,负责全区各县变更成果质量检查, 编制自治区级检查报告。

(三)国家级核查验收

由国家林业局安排其直属调查规划院负责全区各县林地变 更成果核查验收,编制核查报告。

第二十条 检查内容 (一)内业检查

1. 变化图斑检查:包括图斑边界与影像的吻合程度,是否 存在漏划、错划图斑情况,面积求算等。

2. 数据库检查:主要包括矢量数据拓扑关系、图形数据与 属性数据关联性、属性因子完整性和正确性。

(二)外业检查

包括:图斑区划界线检查;图斑地类和变化属性检查;图斑

- 23 -

林分因子检查。

第二十一条 检查数量与方法 (一)县级自检

(1)对变化图斑边界的准确性、属性数据记录的正确性进 行全面检查。

(2)采用“全国林地更新工具程序”和“森林资源管理信 息平台”对变化数据库进行全面检查(主要作图斑空间拓扑关系 和属性数据完整性及逻辑关系检查);

(3)对外业补充调查核实的变化图斑,抽取 10 %进行外业 质量检查,填写《变化图斑外业质量检查记录表》(附件 4)。

(二)自治区级检查

(1)对变化图斑边界的准确性、属性数据记录的正确性进 行全面检查。

(2)采用“全国林地更新工具程序”和“森林资源管理信 息平台”变化数据库进行全面检查(主要作图斑空间拓扑关系和 属性数据完整性及逻辑关系检查)。

(3)外业抽查比例视内业检查情况确定,一般抽取比例为 地类变化图斑总数的 2 %~3 %,重点检查遥感影像特征变化明 显,但未变更的图斑。检查方法采用实测调查和目测相结合的方 法进行,填写《变化图斑外业质量检查记录表》。

(三)国家级核查验收

随机抽取 20 %~30 %的县级单位,对林地变化数据内业全

- 24 -

面检查;外业抽查比例视内业检查情况确定,一般抽查比例不少 于地类变化图斑总数的 1 %。重点检查遥感影像特征变化明显, 但未变更的图斑。检查方法采用实测调查和目测相结合的方法进 行,填写《变化图斑外业质量检查记录表》。

第二十二条 质量评定

(一)变化图斑区划与变化数据质量评定

1. 变化图斑区划。图斑的空间拓扑和属性数据逻辑性、图 斑和属性数据的关联性等检查项目全部合格者为合格,否则为不 合格。林地变化图斑区划和面积求算检查中,发现问题图斑数小 于检查图斑总数的 5 %时,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2. 数据库。数据的空间拓扑和属性数据逻辑性检查全部合 格者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对于检查不合格的,需修改后再进 行检查,直至合格为止。

(二)外业抽查质量评定 1. 变化图斑的质量评定

(1)调查因子分:禁错因子 项) 有限容错因子(9、(10 项)、 一般容错因子(11 项)。

(2)禁错因子为不能出现错误的因子;有限容错因子为允 许存在一定误差限的因子,超过该误差限,则为不合格;一般容 错因子为一般因子,多为定性因子。见附件四。

(3)变化图斑的质量评定分满分为 100,其得分采取以下 方法计算:

- 25 -

①对于禁错因子,只要有一项错误,则该图斑的质量评定分 为 0;

②10 项有限容错因子的总分为 60,得分为:60×合格项数/ ;应调查填写项数(注)

③14 项一般容错因子的总分为 40,得分为:40×合格项数/ 应调查填写项数。

合计②、③项,得到该图斑的质量评定结果。

(4)变化图斑外业质量等级评定:得分大于或等于 85 为合 格,否则为不合格。

2. 县级外业质量等级评定:县级自查图斑合格率要求达到 100 %,否则全面检查、修正;自治区级和国家级检查的合格图 斑占 90 %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注)

各种地类的有限容错因子和一般容错因子应调查填写项见附件 4。

- 26 -

第七章 汇总统计及成果编制

第二十三条 数据汇总与统计 (一)林地变更调查

各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以乡级单位为基本单位汇总、统计本县 行政区域内的林地变更成果数据;自治区林业厅以县级单位为基 本单位汇总、统计全区林地变更成果数据,形成全区林地数据库。

(二)资源数据更新

以编限单元(县集体、国有林场、农场、监狱、法人造林单 位)为单位,汇总统计其森林资源数据;自治区林业厅以县级单 位为基本单位汇总、统计全区森林资源更新成果数据,形成全区 森林资源数据库。

数据统汇总计均在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平台中自动完成。统计 表格式见附件七、附件八。

第二十四条 成果编制要求 (一)成果编制内容及要求

1. 林地变更调查成果包括变更数据库、统计表和报告。 (1)林地变更数据库,包括:本期林地本底数据库、本期 林地数据库、林地变化数据库和发生变化的行政界线数据库。

(2)成果统计表,包括:各类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公益 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商品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林地与非林地 动态转移统计表、林地变化原因分析统计表、林地保护等级统计

- 27 -

表。

(3)林地变更调查成果报告,包括林地变更调查报告(参 考提纲见附件五)和林地变更调查成果质量检查报告(内容包括: 工作组织、检查内容、检查数量及方法、质量评定、发现的问题 及处理情况、建议)。

2. 森林资源数据更新成果包括数据库、统计表和报告。 (1)森林资源更新数据库。数据库要求经过拓扑检查、属 性数据逻辑检查、图形与属性数据关联检查等各项检查,检查质 量达到合格标准后按要求整理提交。

(2)统计表:包括现状统计表和变化统计表。

(3)森林资源数据更新调查成果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以下 五个方面:目的和意义;近年来林业生产经营概况(主要是营造 林和森林采伐情况);基础数据和更新方法;更新结果;结果分 析与说明。

(二)提交成果数据文件及格式要求

调查成果数据库、统计表和报告,按附件六规定要求提交。

- 28 -

附件 1

不同土地类型的图像表征与变化检测结果

a. 桉树采伐迹地,2013 年清晰可见用于木材运输的简易林区道路。

b. 桉树萌芽林,2012 年清晰可见用于木材运输的简易林区道路,2013 年已郁闭成林。

c. 高速公路建设取土用的临时用地,至 2012 年时范围已扩大。

图1 天绘(2012)、资源 3 号(2013)卫星图像表征和变化检测结果

- 29 -

a. 占用征收(地面含水量较大- 粉红色) b. 占用征收(地面含水量较小- 白色)

c. 桉树萌芽林(浅绿色) d. 采伐迹地(深褐色)

e. 城镇和水体(因深浅、混浊度 不同,水体着色有异)

f. 村庄、河流和道路

图2

- 30 -

各类地物在高分一号卫星图像中的表征

a. 采伐迹地

b. 杉木新造林地(2010 年采伐,2011 年更新为杉木,

2012 年新造林抚育除草后,地面覆盖物很少,故图像表征与采伐迹地接近)

c. 杉木新造林(采伐后造林,未抚育除草)

图3 RapidEye(2011)和天绘(2012)卫星图像变化检测结果

- 31 -

附件 2

变化图斑内业判读记录表填写说明

变化图斑内业判读属性填写说明表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判读因子 图斑编号 县

填写说明

由平台自动生成。 由平台自动生成。

序 号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判读因子 林木起源 郁闭度 平均年龄 平均胸径 平均树高

填写说明

按现状填写。 按现状填写。 按现状填写。 按现状填写。 按现状填写。

乡(镇、场) 由平台自动生成。

村 林班 面积 地貌 坡向 坡度 坡位 土壤类型 土层厚度

由平台自动生成。 由平台自动生成。 由平台自动计算 新增林地图斑填写。 新增林地图斑填写。 新增林地图斑填写。 新增林地图斑填写。 新增林地图斑填写。 新增林地图斑填写。

每公顷断面积 按现状填写。 每公顷蓄积量 按现状填写。 每公顷株数 林带长度 林带宽度 灾害类型 灾害等级 主体功能区

按现状填写。 按现状填写。 按现状填写。 按现状填写。 按现状填写。 新增林地图斑填写。

林地质量等级 新增林地图斑填写。 交通区位 工程类别 土地权属 地类 森林类别 事权等级

新增林地图斑填写。 按现状填写。 新增林地图斑填写。 三级地类,按现状填写(注 39 1、 2)。

分公益林、商品林 2 类, 40 按现状填写。 新增林地图斑填写。

林地功能分区 新增林地图斑填写。 林地保护等级 新增林地图斑填写。 分保留林地、新增林地、

林地范围 减少林地 3 类,按现状填 变化类型 写(注 3)。

根据第九条,按现状填写 变化原因

(注 4、5)。

按图斑实际变化年度记 变化年度

载,如 2013。

分林业部门和非林业部门 林地管理类型 土地退化类型 2 类记载。 按现状填写。

备注

41 42 43

国家级公益林

新增林地图斑填写。 保护等级

林种 二级林种,按现状填写。 优势树种

按现状填写。

注:1. 临时占用、毁林开垦以及地震、塌方、泥石流造成的林地变化,按“其他无立木林地”

- 32 -

记载,代码分别记为:临时占用所形成的“其他无立木林地”代码 1632、毁林开垦所形成的“其 他无立木林地”代码 1633)、塌方与泥石流所形成的“其他无立木林地”代码 1634,原“其他无 林木林地”,如造林失败地、已整地但未造林的林地等,代码记为 1631。

2. 没经审批已确实变为建设用地、且无法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按建设用地记载,并做备注 说明。

3. 林地范围变化类型(是否补充林地):包含保留林地(未变化);新增林地(补充林地); 减少林地。

4. 国有林场范围内的图斑用经改造后的 2013 年二类调查成果数据替换进行变更,变化原因”“ 填写“其他调查因素”。

5. 因行政界限改变而引起图斑发生变化,在变化原因代码为 96。地类未发生变化,管理因子 发生变化的在变化原因中填写代码 99。

- 33 -

变化图斑内业判读属性填写要求表

判读因子 号 1 2

图斑编号 县

乔木

林 ■ ■

红树 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竹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疏林 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灌 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般 灌木 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未成 林造 林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未成 林封 育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苗圃 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他 林地 ■ ■ ■ ■ ■ ■ ■ ■ ■ ■ ■ ■ ■ ■ ○ ●

● 非林 地 ■ ■ ■ ■ ■ ■

3乡(镇、场) ■ 4 5 6 7 8 9 10

村 林班 面积 地貌 坡向 坡度 坡位

11 土壤类型 12 土层厚度 13

林地质量 等级

14 交通区位 15 工程类别 16 土地权属 17 林木权属 18

地类

19 森林类别 20 事权等级 21 22

国家级公 益林保护 等级 林种

23 优势树种 24 林木起源 25

郁闭度

- 34 -

判读因子 号

26 平均年龄 27 平均胸径 28 平均树高 29 30 31

每公顷 断面积 每公顷 蓄积量 每公顷株 数

乔木 林 ● ● ● ● ● ● ○ ○ ○ ○ ● ● ● ● ● ● □ ● ○

红树 林 ● ○ ●

竹林 ● ○ ● ○ ○ ● ○ ○

疏林 地 ● ● ● ● ● ●

特灌 林 ●

一般 灌木 林 ●

未成 林造 林地 ●

未成 林封 育地 ●

苗圃 地 其他 林地 非林 地

● ○ ○ ○

● ● ●

● ●

32 林带长度 33 林带宽度 34 灾害类型 35 灾害等级 36 37 38 39

主体功能 区 林地 功能分区 林地 保护等级 林地范围 变化类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 变化原因 41 变化年度 42 43 44

林地管理 类型 土地退化 类型 备注

注:●-必填;□-新增林地填;○-视情况填;■-平台自动生成,不填;空白-不填。

- 35 -

附件 3

变化图斑外业核实调查记录表

变化图斑外业核实调查记录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调查因子 图斑编号 县 乡(镇、场)

村 林班 面积 地貌 坡向 坡度 坡位 土壤类型 土层厚度 林地质量等级 交通区位 工程类别

调查值 序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调查因子 土地权属 林木权属 地类 森林类别 事权等级 国家级公益林 保护等级

林种 优势树种 林木起源 郁闭度 平均年龄 平均胸径 平均树高 每公顷断面积 每公顷蓄积量

新造林调查记录:

伴生树种: D

G

H

D

优势树种 平均树高(m) 平均胸(地)径 (cm) 林木起源 每公顷株数 造林年度 生长情况

平均树高:

平均直径:

H

调查值 序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调查因子 每公顷株数 林带长度 林带宽度 灾害类型 灾害等级 主体功能区 林地功能分区 林地保护等级 林地范围变化类 型 变化原因 变化年度 林地管理类型 土地退化类型

备注

调查值

角规测树记录: 测点 1 2 3 4 5

平均每公顷断面积: 调查员:

优势树种: G

工作单位: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 36 -

附件 4

变化图斑外业检查调查质量检查记录表与评定标准

变化图斑外业核实调查质量检查记录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调查因子 图斑编号 县 乡(镇、场)

村 林班 面积 地貌 坡向 坡度 坡位 土壤类型 土层厚度 林地质量等级 交通区位 工程类别

调查值 检查值 序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调查因子 土地权属 林木权属 地类 森林类别 事权等级 国家级公益林 保护等级 林种 优势树种 林木起源 郁闭度 平均年龄 平均胸径 平均树高 每公顷断面积 每公顷蓄积量

新造林调查记录:

伴生树种:

H

D

G

H

D

优势树种 平均树高(m) 平均胸(地)径(cm)

林木起源 每公顷株数 造林年度 生长情况

平均树高:

平均直径:

调查值 检查值 序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调查因子 每公顷株数 林带长度 林带宽度 灾害类型 灾害等级 主体功能区 林地功能分区 林地保护等级 林地范围变化 类型 变化原因 变化年度 林地管理类型 土地退化类型 备注

调查值 检查值

角规测树记录: 测点 1 2 3 4 5

平均每公顷断面积: 调查员:

优势树种: G

工作单位:

检查员: 工作单位: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 37 -

变化图斑外业核实调查质量评定标准

调查因子 类型

调查因子 地类 土地权属 森林类别 事权级

禁错 因子

林种 工程类别 优势树种 林地范围变化类 型 变化原因 图斑面积 平均胸径 平均树高

有限 容错 因子

每公顷断面积 每公顷蓄积量 每公顷株数 年龄 变化年度 林带长度 林带宽度

允许误差 10 % 允许误差 15 %。 允许误差 15 %。 允许误差 15 %。 允许误差 25 %。 允许误差 15 %。 允许误差 1 年。 允许误差 1 年。 >20%为不合格 >20%为不合格

一般 容错 因子

质量要求与 允许误差

调查因子 类型

调查因子 林地质量等级 林木权属 林木起源 郁闭度 灾害类型 灾害等级 国家级公益林 保护等级 林地保护等级 主体功能区 林地功能分区 林地管理类型

质量要求与 允许误差 不错类型 不错类型 不错类型 不跨等级 不错类型 不跨等级 不跨等级 不跨等级 不错类型 不错类型 不错类型

- 38 -

附件 5

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报告编写参考提纲

引子:简述林地变更调查的目的、任务、主要内容,变更调 查的依据,变更时点与变更范围(不多于 300 字)。

第一部分:工作概况

一、工作基本情况

(一)工作组织(不多于 300 字):简述工作组织方式,领 导机构组成与分工情况、参加调查工作的技术人员数量、组成结 构与分工情况。

(二)工作开展情况(不多于 500 字):简述林地变更调查 工作开展时间、阶段安排与工作完成情况,同时说明国家、省、 市、县各级林业部门在该项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

(三)有关情况说明(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简述调查单位 在《技术方案》基础上创新的方法或增加的内容,以及数据统计 的依据、方法和结果。重点说明有关调查单位的特殊问题,如行 政界限发生变化的要说明变化依据与范围,已批未占林地、非规 划林地上的有林地等的统计依据、方法和统计结果等。

(四)调查成果质量(不多于 300 字):简述成果质量控制 的具体措施、工作流程,对于发现问题的处理方法,列示各级内 外业质量检查结果,说明产出的调查成果质量、合格率。

二、工作量及资金使用情况

(一)投入工作量(不多于 200 字):说明累计投入工作量

- 39 -

(以人日表示),各主要工作环节投入的工作量,可列表说明。

(二)资金使用情况(不多于 400 字):说明累计投入的经 费数量和经费来源、各主要工作环节投入的经费数量。

三、主要经验和问题与建议

(一)主要经验(500 字左右):从工作机制、调查方法、 技术创新、数据建库建设,以及质量管理、经费筹措等方面取得 的经验。

(二)存在问题和建议(700 字左右):从工作组织和工作 机制,调查技术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标准,林地“一张图”与 二类调查的统一协调、数据管理等方面分析本工作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建议。

第二部分:调查成果

一、林地资源现状(字数不限)

论述变更后林地资源的现状数量、结构(地类、权属、起源、 经营类型、林种、林地保护等级)等现状,并列专栏或图表。

二、林地动态变化分析(字数不限)

对比分析变更前后两期的林地数量(图斑数量与面积)、质 量、分布、保护利用状况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按以下内容分析论 述。

(一)林地范围变化:论述总体及平均每县的林地面积增加、 减少的总体变化量情况,新增林地和减少林地的地类、质量和分 布情况,以及重点或敏感区域(可按县、乡等行政区域)的林地

- 40 -

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原因。

(二)地类变化:论述林地各地类增加、减少的数量和分布 情况,以及新增森林和减少森林的类型、质量和分布情况,并分 析变化原因。

(三)土地权属变化:论述林地权属变化情况,以及因林地 范围变化引起的不同林地权属变化的面积,并分析变化原因。

(四)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变化:分析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 数量、地类等变化情况及原因,分别重点公益林地和一般公益林 地、重点商品林地和一般商品林地、国家级公益林地和地方公益 林地、及各林种分析林地变化情况及原因。重点分析国家级公益 林地范围内的地类变化情况及原因。

(五)林地保护等级变化:分析不同林地保护等级面积的变 化情况及原因。

三、林地变化原因分析(字数不限)

(一)变化原因分析:按造林更新、森林采伐、规划调整、 占用征收、毁林开垦、灾害因素、自然因素、调查因素等一级变 化原因,分析引起林地范围及林地地类变化的数量和比率,并列 专栏分析。

(二)典型事例分析:试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列举 2~3 个有关林地管理的好的做法、存在的问题,以及林地保护利用方面 的潜在效益和风险。可列示到二级原因分析。

四、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成效(字数不限)

- 41 -

综合分析林地保护利用的相关措施(包括林业重点工程)与 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评价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情况、国家级 公益林地保护情况、规划目标指标完成情况。

五、存在问题和建议(字数不限)

剖析林地保护与利用、林地管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等 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管理措施和政策建议。

- 42 -

附件 6

林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清单及文件格式

类型

成果内容

本期林地数据库 林地变化数据库

数据库

行政界线数据库 森林资源更新数据库 各类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 公益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 商品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 林地与非林地动态转移统计表 林地变化原因分析统计表

统计表

各类土地面积变化统计表

县代码_xzjx_年度 县代码_zy_年度

县代码_各类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 县代码_公益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 县代码_商品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 县代码_林地与非林地动态转移统计 表

县代码_林地变化原因分析统计表 县代码_各类土地面积变化统计表

xls 或 xlsx 格 式

文件命名规则

县代码_xz_年度 县代码_bh_年度

shp 或 gdb 格 式 文件格式

各类森林、林木面积蓄积变化统计 县代码_各类森林、林木面积蓄积变化 表统计表

各林种面积蓄积变化统计表 各主要树种面积蓄积变化统计表 用材林面积蓄积变化统计表 林地变更调查报告

报告

林地变更调查成果质量检查报告 森林资源数据更新报告

县代码_各林种面积蓄积变化统计表 县代码_各主要树种面积蓄积变化统 计表

县代码_用材林面积蓄积变化统计表 县名+林地变更调查报告(年度)

县名+林地变更调查成果质量检查报 doc 或 docx 格式告

县名+森林资源数据更新报告

- 43 -

附件 7

林地年度变更调查统计表格式

表1

各类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

省(区、市)

县(区)

单位:公顷

林业 有林地 灌木林地 无立

疏林统计国家特 其他 未成 苗圃 木 宜林 辅助权属 合计 乔木红树 地 小单位别规定 灌木 林地 地 林地 地 生产 小计竹林

34 5 6 7 8 9 10 11 1 2计林林

用地

现状 灌木林 林

合计

新增 减少 净增 现状

合计 国有

新增 减少 净增 现状 集体

新增 减少 净增

……

12 13 14 15 16

- 44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wt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