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检测

更新时间:2023-12-27 15:2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7届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2015年海南)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 C.泥巴中的藻类 【答案】C

【解析】小鱼吃的小虾属于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A错误;吃小鱼的大鱼属于三级消费者,为第四营养级,B错误;泥巴中的藻类属于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C正确;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网)的成分,D错误。

2.(2015年四川)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吃小鱼的大鱼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答案】D

【解析】由图示的从属关系可知:甲是个体、乙是种群、丙为群落、丁为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乙),A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仍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B错误;依据群落的定义可知群落包含了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因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的影响。

3.(2014年海南)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答案】D

【解析】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正确;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正确;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正确;土壤中

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需氧型微生物,因此属于生产者,D错误。

4.(2013年广东)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答案】A

【解析】由于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而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项正确;鲈鱼和土著鱼为捕食关系,不存在竞争,B项错误;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少后增加,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C项错误;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浮游植物的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D项错误。

5.(2015年湖北重点中学联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太阳光属于非生物的能量,A项错误;硝化细菌能够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B项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是原核生物,也不属于分解者,C项错误;蚯蚓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属于分解者,D项错误。

6.(原创)在生态系统中,老虎捕食狼,狼捕食山羊时,山羊和老虎分别属于( ) A.初级消费者和第三营养级 C.二级消费者和第三营养级 【答案】B

【解析】此题中的食物链为草→山羊→狼→老虎,草为生产者,山羊为初级消费者,狼为次级消费者,老虎为三级消费者,老虎为第四营养级。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一定属于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和第四营养级 D.二级消费者和第四营养级

B.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C.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渠道 D.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对知识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高。

8.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为消费者,消费者指的就是动物 B.b是生产者,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C.c只包含腐生细菌和真菌

D.a、b、c中任何两种成分都可构成生物群落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根据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相互关系,可推知图中a是消费者,b是生产者,c是分解者。消费者多数指的是动物,但某些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也属于消费者,A错误;分解者中除了腐生细菌和真菌,还包括腐生动物,C错误;生物群落应为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而不是其中的几种,故D错误。

9.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图( )

【答案】A

【解析】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即能利用一定的能量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一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蓝藻等,蓝藻又属于原核生物;分解者为腐生型生物,许多原核生物属于分解者,除此之外,分解者还包括腐生真菌、腐生动物等。

10.(2015年山西太原模拟)某农户在其庭院中种植了谷类、蔬菜和牧草,栽培了蘑菇,

养殖了家畜和家禽,还建有一沼气池,构成了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下列关于该庭院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解者的代谢产物都可作为生产者的肥料 B.生产者的代谢产物都可作为人的食物 C.人的有机排出物可作为分解者的原料 D.分解者及其代谢产物不能作为消费者的饲料 【答案】C

【解析】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其代谢产物并非都可作为生产者的肥料,故A项错误;生产者的代谢产物并非都可作为人的食物,如人吃蔬菜、水果时并不是把所有的都吃了,故B项错误;人的有机排出物可作为分解者的原料,分解者及其代谢产物有的可以作为消费者的饲料,故C项正确、D项错误。

11.下边表格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表示存在捕食关系),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被食者 捕食者 鸟 昆虫 鼠 狐狸 鹰

A.此食物网有三条食物链 B.次级消费者有鸟、鹰、狐狸 C.鹰占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

D.人类大量捕杀鼠会使狐狸的数量增多,鹰的数量减少 【答案】D

【解析】由表格可知存在三条食物链,为草→昆虫→鸟→鹰,草→鼠→狐狸,草→鼠→鹰,A正确;次级消费者有鸟、鹰、狐狸,B正确;鹰占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C正确;人类大量捕杀鼠会使狐狸和鹰的数量都减少,D错误。

12.(2015年河北唐山模拟)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间的相互关系。其中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槭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寻找食物。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鸟 √ 昆虫 √ 鼠 √ √ 狐狸 草 √ √

A.海星获取的能量主要来自于藤壶 B.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海藻

C.海星和荔枝螺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D.若除去海星一年后,藤壶很可能成为优势种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在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海藻和浮游植物,且主要生产者是浮游植物;由图可知,海星获取的能量64%来自于藤壶;海星捕食荔枝螺,二者又有共同的食物藤壶,故海星和荔枝螺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若除去海星,藤壶可能会大量繁殖,占据岩石表面成为优势种。

13.(2015年江西吉安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 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别 土壤处理 A.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预期结果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和3 【答案】D

【解析】实验组2组和4组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土壤的湿润程度,研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正确;1组和3组由于没有微生物,落叶不被分解,2组和4组由于有微生物,落叶不同程度地被分解,B正确;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消除微生物的影响,C正确;该实验的变量有两个,一个是灭菌、不灭菌,一个是湿润、不湿润。自变量是灭菌、不灭菌,在湿润条件下1、2组形成对照,在干燥条件下3、4组形成对照,所以1、3组分别是两组对照实验的对照组,D错误。

14.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有关成分及其关系,图2为其中a、b、c三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图,其中有一种为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组 灭菌 湿润 2组 不灭菌 湿润 3组 灭菌 较干燥 4组 不灭菌 较干燥

A.图1中有两条食物链,狐与鸟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B.图1表示生物群落,狐为第三、四营养级,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C.图2中a、b、c三者之间的营养结构是:a→b→c D.图2中a、b、c三者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答案】D

【解析】在图1中有两条食物链,狐与鸟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而不存在竞争关系,A项错误;图1具有生态系统的全部构成成分,应表示一个生态系统而不是生物群落,在捕食链中分解者细菌不占有营养级,B项错误;图2中有一种是草,草是生产者,草的数量增加(减少),引起其他生物数量都增加(减少),据此判断c是草,食物链关系是c→b→a,C项错误;生物群落包含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三个方面,a、b、c中没有分解者,三者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D项正确。

15.(2015年海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各营养级生物同化能量中除去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其余为各营养级储存的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B正确;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D错误。

16.(2015年福建)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 357J·m2·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鲈鱼是第五营养级;第二营养级包括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二者共有的能量为3 780+4 200=7 980,因此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 980÷31 920×100%=25%;一个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和流向分解者等,太阳鱼传递给鲈鱼的能量是126,则有1 357 J·m2·a

-1

是自

身消耗和流向分解者的,因此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比1 357 J·m2·a

-1

要少;生态系统

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无分解者,所以食物网与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17.(2014年海南)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答案】B

【解析】由于鸟的迁徙习性,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A正确;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B错误;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正确;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含有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成分,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D正确。

18.(2014年天津)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题图a、b分别表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两者的营养结构不止由3个营养级组成,如在农村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农作物→昆虫→蜘蛛→鸟→猫头鹰;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虽然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但也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

能量来自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人为的能量补充输入。

19.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总能量越少。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 D.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需要能量少 【答案】D

【解析】各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其中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因为所处营养级最高,因而获得的能量最少,不能满足太多数量的个体所需,所以生物个体数量相对较少。

20.(改编)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一般是指C、H、O、N、P、S等元素的循环 B.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物质循环也可保持平衡状态 C.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反复流动等特点

D.物质循环中一般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 【答案】B

【解析】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构成生物体的C、H、O等元素,而不是自然界中的一切元素;没有分解者,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21.(2015年河北衡水联考)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答案】C

【解析】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有机物质积累量(④)较少,其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哺乳动物与其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为:③/(①+未获取量,约为10%~20%之间);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③/②值大小无法比较;③/②值越高,说明有更多的食入量转变成饲养动物的同化量,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长量。

22.(2015年宁夏银川一中月考)在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鹰的食物中蛇、兔、鼠比例为1∶4∶5,若因人为行为,使得鼠全部灭绝,食物链仅存一条,那么鹰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耗植物的量改变情况是( )

A.减少25 kg C.增加50 kg 【答案】B

【解析】按原有的食物网计算,鹰增加1 kg体重,至少应消耗的植物量为:1×1/10÷(20%×20%×20%)+1×4/10÷(20%×20%)+1×5/10÷(20%×20%)=35 kg。若鼠全部灭绝,则仅存的一条食物链为草→兔→鹰,所以鹰增加1 kg体重,至少应消耗的植物量为:1÷(20%×20%)=25 kg。故消耗植物的量为减少10 kg。

23.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B.减少10 kg D.没有改变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 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答案】B

【解析】图中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C为生产者,D为大气中的CO2库;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24.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答案】A

【解析】丁为大气CO2库,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d过程代表呼吸作

用,b过程代表光合作用;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

25.(2015年广东深圳二模)图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与丙的存在使碳循环速度大大减缓 B.b、d过程中碳移动的形式均为无机物 C.甲、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D.因呼吸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答案】C

【解析】由图示可知,甲与大气中的CO2之间是双箭头,且大气中的CO2指向甲,可知甲为生产者,则乙、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四者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消费者的存在使碳循环速度大大增加;b为呼吸作用,碳移动的形式为CO2,d为捕食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通过食物链进行流动;由于粪便中含有能量,所以动物对食物的同化量小于摄入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同化量的一部分。

26.(2015年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C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表示呼吸作用消耗,B1

表示未被利用,C1表示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即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A正确;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B正确;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C错误;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指能量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流动,逐级递减指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

D正确。

27.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① ② ③ ④ ⑤

单位:102 kJ/(m2·a) GP 15.91 871.27 0.88 141.20 211.85 NP 2.81 369.69 0.34 62.07 19.26 R 13.10 501.58 0.54 79.13 192.59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⑤ B.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

C.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信息,⑤为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构成。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即流经每一营养级的总能量,根据①、②、③、④的GP值可判断食物链应为②→④→①→③,则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5.91/141.20)×100%≈11.3%;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②中的GP),输入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过程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因此输出的总能量为五部分的R值之和,据两数据的比较可知,输入的能量多于输出的能量,因此有机物总量会增多;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含有的能量属于它的上一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

28.(2015年云南玉溪模拟)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形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注: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A.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c1表示次级消费者中被三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C.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b或d中 D.c和e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答案】C

【解析】植物固定的能量不包括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a;c1为流入Q2的能量即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和d(b1和d1、b2和d2)之一可代表粪便、遗体残骸等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应包含在b或d中,a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为呼吸消耗量。

29.(2014年全国大纲)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

生态瓶编号 A B 注:“+”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B瓶中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物群落 竞争 (2)降低 没有光照,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降低 氧气与食物不足 (3)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

【解析】(1)一定区域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生物群落,因此A瓶中的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浮游藻类和水草都为生产者,会争夺光照、生态瓶中的无机盐等,因此两者为竞争关系。(2)B瓶缺乏光照,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一段时间后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将降低;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但其数量减少,也会导致瓶内氧气含量减少,而浮游动物以植物为食,因此浮游动物会因食物和氧气不足导致其种群密度降低。(3)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重新供生产者利用。

30.(2014年全国新课标Ⅱ高考)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光照 + - 含微生物的泥沙 + + 浮游藻类 + + 水草 + + 浮游动物 + + 种群 能量 甲 3.56 乙 12.80 丙 10.30 丁 0.48 戊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____。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答案】(1)戊乙甲丁丙 (2)捕食 (三级)消费者

(3)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解析】(1)根据能量传递效率的规律,戊的能量最多,为生产者,其次是乙、丙,因两者能量值相近,所以两者处于同一营养级,为初级消费者,甲为次级消费者,丁为三级消费者。(2)从食物网可知甲与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种群丁为消费者或三级消费者。(3)生态系统的功能:①物质循环;②能量流动;③信息传递。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31.(2014年江苏高考)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旁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动物栖息。如图是某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__________营养级。 (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____反射。

(3)工作人员根据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信息传递的特点,释放训练过的猎鹰来驱赶小鸟。

(4)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__________演替。

(5)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设样方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下,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计为__________个。

【答案】(1)第三、第四、第五 (2)条件 (3)行为 (4)次生 (5)① 6或7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1)在该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小型肉食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不同,如:在“草→昆虫→小型猛禽”中位于“第三营养级”;而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小型猛禽”中位于“第四营养级”;而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蛇→小型猛禽”中位于“第五营养级”。(2)小鸟对稻草人感到惊恐,是因为小鸟曾经受到人类的驱赶,这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条件反射。(3)猎鹰的捕食行为(包括飞行的姿态、方向、鸣叫等)可以向小鸟传递信息,这属于行为信息。(4)铲除杂草后,原来的土壤条件以及土壤中的繁殖体等仍然保留,在这样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5)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①取样范围应包含蜗牛生存的全部环境,不应该仅在水泥小路的一侧取样。②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计数的方法是,计数样方内的个体和任意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按此方法,结果为6或7个。

32.(2015年安徽合肥四校联考)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动植物,其中由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关系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划分,__________属于生产者,蚯蚓属于__________。 (2)上图中共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鹰占有第__________营养级。

(3)若某种原因导致兔子全部死亡,则蚯蚓的数量将会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否说上述生物共同组成一个群落,为什

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绿色植物 分解者 (2)3 三、五 (3)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兔子全部死亡,鹰捕食相思鸟的比例变大,相思鸟的数量减少,从而引起蚯蚓的数量增加,一段时间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4)不能,因为这些生物只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群落应包括这个区域的所有生物(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读图知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蚯蚓属于分解者,其他生物属于消费者。(2)题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鹰占有第三、五营养级。(3)兔子全部死亡,鹰捕食相思鸟的比例变大,导致蚯蚓的数量增加,随后由于反馈调节使蚯蚓的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稳定。(4)题图中的生物只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

33.某温带草原里有鸟、昆虫、猫头鹰、鼠、蟾蜍和蛇等6种生物,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是:

①猫头鹰捕食蛇、鼠、鸟;

②昆虫、鸟及鼠以植物的各器官为食物; ③蟾蜍和鸟捕食昆虫; ④蛇吞食蟾蜍和鼠。 请回答:

(1)在方框内画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2)此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

(3)占有2个或2个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能量转化效率为15%,那么流入猫头鹰体内能量最少的那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既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又含有最多能量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

(6)由于某种原因,昆虫大量减少,但猫头鹰的数量却变化不大,说明______________。 【答案】(1) 如图

(2)5 (3)鸟、蛇、猫头鹰

(4)植物→昆虫→蟾蜍→蛇→猫头鹰 (5)植物

(6)当食物网中的一条食物链中断时,能量可沿其他食物链传递至顶级营养级

【解析】由题干可获得的主要信息有:①温带草原含有鸟、昆虫、猫头鹰等6种生物;②这6种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食物关系。解答本题可先根据生物之间捕食关系,画出该生态

系统中的食物网,再根据食物网依次作答。

(1)6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在题干中已表明,因而可写出食物链与食物网。 (2)由该食物网可知,占有2个或2个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是①鸟(占第二、第三营养级)、②蛇(占第三、第四营养级)、③猫头鹰(占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

(4)由于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即每一营养级的生物都有所消耗。因而食物链越长,损耗越大,即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便是最长的食物链。

(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含能量最多,且最主要的成分即生产者,因它处于食物链的首要环节上。

(6)营养级别较高的生物,因同时占有多个营养级,故当其中一条食物链被中断时,能量可由其他食物链供应而维持,数量基本不变。

34.图1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林中食物网简图。苔类与物种C、G和I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A、E和F则在白杨林中部来回飞动寻找食物。

(1)图1中共有____________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二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因某种原因,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除去物种A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______________将成为优势种,而物种E和F数量大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7 I、D、A A和D

(2)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其他多种生物代替(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C 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类大量减少,物种E和F因食物减少而数量减少

【解析】(1)由图1分析知,该食物网中共有7条食物链,此苔类为第一营养级的有2条,以白杨树为第一营养级的有5条,次级消费者有I、D、A;其中A与D有共同的食物

G、C,且D是A的食物,因此二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2)由于有C、F、G等多种动物与E处于同一营养级,当E大量减少时,E在食物网中的位臵可由同营养级的其他多种生物替代,因而A的数量基本不受影响。

(3)由图2可知,C是A的最主要食物,除去A,则C将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据题干信息知,苔类与物种C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而E、F则以白杨树中层树枝表面的苔类为食,C的大量繁殖使苔类减少,进而导致E、F数量减少。

35.(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 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答案】(1)2.2头·km2 2头·km2 (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

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 (3)大于

【解析】(1)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该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250 km2,则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550÷250=2.2头·km2。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 000头,当种群

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500÷250=2头·km2。(2)

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乙种动物被丙种动物捕食的概率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而乙种动物数量减少将导致被捕食者甲种植物的数量增加。(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主要有三个去路:被下一营养级(丙种动物)同化、自身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利用。因此,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要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36.(2015年海南高考)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

(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______(填“间接”或“潜在”)价值。

(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成分E表示______。生物成分F表示______,______表示初级消费者。

【答案】(1)间接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生产者 分解者 C

【解析】(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图示为碳循环示意图,则其中A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和E之间有来回箭头,则E是生产者,生物成分F表示分解者,C表示初级消费者。

7.(2012年安徽)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植物 固定的 太阳能 2.45× 1011 田鼠 摄入量 1.05× 109 同化量 7.50× 108 呼吸量 7.15× 108 摄入量 2.44× 107 鼬 同化量 2.25× 107 呼吸量 2.18× 107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______。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___。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________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答案】(1)3% (2)80 偏高 (3)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解析】(1)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2)第一次标记总数/种群中个体总数=第二次捕获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总数。即可求出种群中个体总数为80只,又知调查范围是1 hm2,可算出种群密度为80只/hm2。根据公式可算出当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值偏高。(3)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大多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数用于该营养级个体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37.(原创)如图l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图2是流经鼠的能量分配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1中至少存在__________条食物链。图1中蛇和鹰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2)若要调查该草原上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A、B、C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图反映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鹰的捕食对象为其提供的能量均等,则鹰同化1 kJ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提供__________kJ的能量(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数字)。

【答案】 (1)5 竞争和捕食 (2)标志重捕法

(3)鼠同化的能量、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58.3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1)图l中至少存在5条食物链。图l中鹰可以以蛇为食物,此时蛇与鹰为捕食关系;同时蛇与鹰共同以鼠为食物,此时二者为竞争关系。(2)鼠的活动范围较大,所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3)鼠摄入的能量一部分被鼠同化,未被同化的一部分通过粪便排出;鼠同化的能量用于呼吸作用消耗和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这部分能量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另一部分留在尸体内被分解者利用。图2信息体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4)鹰的捕食对象有兔子、鼠和蛇,若鹰的捕食对象为其提供的能量均等,则兔子和老鼠(二者为第二营养级)共提供2/3,蛇(第三营养级)提供l/3,再根据20%的能量传递效率进行计算,则鹰同化1 kJ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提供的能量为2/3÷20%÷20%+1/3÷20%÷20%÷20%≈58.3(kJ)。

38.甲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乙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的生物成分中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分解者通过__________(填生理过程)将碳释放回大气中。

(2)甲图中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__________(填生理过程)。碳元素在群落内部的传递方向是__________(填“单向”“双向”或“循环”),图中③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

(3)乙图食物网中属于肉食动物的是__________从能量角度分析,通常其获得能量较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得到更多的X,理论上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农田生态系统被弃耕后若干年长出小灌木丛,直至演替出森林,我们把这样的演替类型称为________________。植被优势种群的演替,从根本上体现了植被对__________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答案】(1)生产者 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或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2)光合作用 单向 含碳有机物 (3)X、H 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除去此生态系统中的G、S种群(减少G、S种群的数量) (4)次生演替 阳光(光照)

【解析】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动物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碳分解成无机物释放回到大气中;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碳元素在群落内部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而且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只能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分析乙图可知,W是生产者,肉食动物是X、H,肉食动物处于食物链的较高营养级,由于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的获得的能量越少,若要得到更多的X,理论上最有效的措施是减少食物链,减少能量的损失,即可除去此生态系统中的G、S种群;弃耕后农田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植被优势种群的演替主要是通过对光照竞争不断增强而发生的。

39.(2015年福建厦门质检)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塞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部分数据如下:

生物类型 能量 固定的能量 未利用 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流入分解者

生产者 464.6 293 96.3 12.5 植食性动物 62.8 29.3 18.8 2.1 肉食性动物 12.6 5 7.5 0.1 注:表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焦每平方厘米每年) 请分析数据,回答问题:

(1)设塞达伯格湖的面积为S cm2,则一年内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 (2)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有机物中未利用,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其余的能量流入____________。最高营养级的肉食性动物所固定的能量,与植食性动物相比,其去向是否相同,请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中能体现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一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填具体数据)。 【答案】(1)464.6S J

(2)分解者和下一营养级 不同,最高营养级的肉食动物所固定的能量不再流入下一营养级

(3)464.6、62.8、12.6

【解析】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由题表可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464.6 J/(cm2·a),则一年内流入

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464.6S J。(2)由题表可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有机物中未利用,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其余的能量流入分解者和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的肉食性动物所固定的能量,与植食性动物相比,其能量去向不同,区别是最高营养级的肉食性动物所固定的能量不能再流入下一营养级。(3)生产者固定的能量464.6 J/(cm2·a),植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62.8 J/(cm2·a),肉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12.6 J/(cm2·a),能体现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464.6S J。(2)由题表可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有机物中未利用,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其余的能量流入分解者和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的肉食性动物所固定的能量,与植食性动物相比,其能量去向不同,区别是最高营养级的肉食性动物所固定的能量不能再流入下一营养级。(3)生产者固定的能量464.6 J/(cm2·a),植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62.8 J/(cm2·a),肉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12.6 J/(cm2·a),能体现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ws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