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留守学生的现状及教育问题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4-04-17 03: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前农村留守学生的现状及教育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 这些年来,改革开放的大潮给我国注入了空前的生机与活力,也带给祖祖辈辈靠种田生存的农民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大批的农民背井离乡进城打工,在城里他们举目无亲,只能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丢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学生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为此,我特意对我班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探究,我发现留守学生在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学习状况 教育对策

312班共69人,其中有51人是留守学生,留守学生人数占全班74%,其中跟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占95%,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占大多数。现从学习、心理等方面对他们分析如下: 一、留守学生学习现状

(一)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

留守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比较复杂的,有的为了父母学习,有的为了日后能挣大钱学习,有的为了混个毕业证学习,有的为了物质奖励学习,有的为了更多的知识,孩子的学习动机往往难以持久,又因缺少父母的监督指导,往往因为贪玩或畏惧学习困难而失去学习的动机、信心和兴趣。 (二)学习习惯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享受不尽”。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能否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培养得越早越好,但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较早,缺少对

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校里,虽然老师也对其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但他们在学校习得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家中得不到强化,课堂不专心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时有发生。 (三)学习成绩落后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这些老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使对孩子的教育走向放任自流,加之大多数留守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迟到、早退、旷课是常事,长此以往,学习成绩普遍落后。

二、留守学生心理道德等状况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也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问题。留守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

(二)心理人格问题。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学生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

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

(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学生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像我班的袁小雪同学,我找她谈过三次话,只要一提到父母,她就会掉眼泪,这是典型的自卑封闭心理的表现。 (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 (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像我班的袁滔炜同学,每次接打父母的电话,说不上两句,就会同他们吵起来而气愤地将电话挂掉不予理睬。

(4)心胸偏狭。留守学生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如何教育农村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是农村教育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一、针对留守学生家庭特点,积极疏通家庭环境的影响

作为学校,应主动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重任,针对留守学生的家庭特点,努力地帮助留守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和环境。首先是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农村传统节日农民工回家的时机,开展家教专题讲座。其次主动与长期在外的家长进行联络,通报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

态,使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更能扎实进行。另外,积极鼓励留守学生给远在外地的父母打电话增进了解。

二、提升学校教育理念,让留守学生在这儿有一种家的温暖

对于这些留守学生,学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为此,学校可以开展“关爱留守学生”主题系列活动,开通家长热线、设立亲子信箱,老师和留守学生一助一结成“对子”,定期为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并且,我们作为班主任,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感动留守学生,积极引导他们与非留守学生进行沟通,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 三、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安全的氛围

留守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如何弥补他们缺失了的父爱或母爱,不仅值得学校、老师思考,更值得整个社会思考。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可感的影响。留守学生在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爱的情况下,就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呵护。因而,加强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转变长期以来人们的教育观念,强调平等地对待孩子。其次,社会有关部门应及时取缔学校周围几百米内的网吧、游戏室等,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经常深入学校,为未成年人做法制报告、革命传统教育等,切实把关爱留守学生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总之,要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全面努力,积极配合,形成共识,共同为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献出一份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wm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