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4-06-04 03: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与学的科学; 3. 有的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感互动; 4. 有的则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结果和评定。 我们的观点 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我们观点的根据 幸福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状态!!! 1.反映教育的本质 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把个体从一个生物的实体发展成为社会的实体。也就是把一个新生婴儿的生物个体,经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与品德。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之一,是通过经验传递实现的,通过教与学的人际交往实现的。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人际交往的过程。 2.反映教育的结构系统 (1) 教育是一个系统,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子系统。 (2)经验传授系统是传授者通过一定的传授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也就是教; (3)接受系统是接受者通过一定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也就是学; 第 1 页 共 69 页 (4)经验系统就是传递的对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等。 这三个系统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这个系统的核心是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教育心理学正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反映了心理现象研究的独特领域。 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1. 基本理论 2. 学习心理学 3. 教学心理 4. 群体心理 5. 个体差异 6. 学生心理健康 7. 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 8. 教师心理 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 开创阶段 2. 发展阶段 3. 成熟与完善阶段 (一)开创阶段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1.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孔子的智商四分法;启发式教学思想 ,学记:喻的原则 2.两大支柱学科的推动 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879年,自然科学引入心理学研究。 3.教育理论们卓有成效的工作 (1)瑞士教育学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教育要依靠心理学” (2)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进行了心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 (3)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认为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是教育学的三个重要基础,而且心理学应放在首位 第 2 页 共 69 页 (4)卡普切列夫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5)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 (二)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20年代后期的行为主义:桑代克、华生、赫尔、斯金纳 苏联教育心理学界:以维果斯基和鲁宾斯坦等为代表 我国教育心理学界 1. 房东岳于1908年翻译了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2.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 在本世纪50年代主要学习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儿童发展和学科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成熟与完善时期 (60年代到现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94年在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近十几年来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 (1)主动性 :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 从个体内部强调知识的获得和建构,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节学习 (3)合作性 强调共享教学中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学习,如合作学习,把个人的思维与群体工作相结合,交互式学习和同伴辅导等 (4)社会文化性 强调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任何学习的发生不是在白板上进行的,而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建构产生的。 第二节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 3 页 共 69 页 一、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二、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1.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2. 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 3. 学习心理 4. 知识的获得与应用 5. 问题解决与创造 6. 技能的形成 7. 品德的形成和培养 8. 学习策略 9. 学习的动力机制 10. 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 11. 课堂学习管理 12. 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兔子生存法则 一只狮子发现一只兔子,追了它大半天,最终还是没追上。其他动物嘲笑狮子,狮子无奈地说:“我跑只不过是为了一顿晚餐,兔子跑却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我当然跑不赢它。” 一只狮子遇上一只兔子,奋力向它扑去。兔子自忖最终难逃狮子的魔爪,便撒腿向草地跑。一个追,一个跑,眼看兔子就要被狮子抓住,狮子却放弃了兔子。因为狮子发现兔子把它引到一群绵羊面前。羊与兔比,狮子当然要舍兔而取羊,不为别的,只为羊的肉比兔多。 一只狮子遇上两只兔子,一只在前,一只在后。前面的善跑,后面的不善跑。后兔与前兔打招呼:你得挺住,多跑一会儿,把狮子拖累;等狮子再来追我时,我就能跑赢它了。最终的结果是,狮子徒劳无功,两只兔子安然无恙。要说明的是,后兔事后无偿为前兔供应了一个冬季的松子果。 一只吃饱的狮子在闲逛时发现一只兔子。狮子想吃它,可胃撑得受不了;想放它,一则觉得便宜了它,二则有损森林之王的威严,实在不妥。聪明的兔子看出狮子的心思,说:“高贵的狮子先生,我实在不忍心让我那不太嫩也不太美的肉来使您饱胀的胃难受,可我也不忍心您因为不吃我而失去您的尊严。为了报答您,我决定给您?回扣?———发现绵羊一定通知您,而您,只需假惺惺地追一追我,到没人的地方就放了我,就当您活动活动筋骨吧,如何?”狮子眯起眼想了想,果然是个好办法。于是兔子与狮子玩了一次友谊“赛跑”,事后兔子拿了“回扣”给狮子———它可不敢毁约,因为它知道,明年还得靠那只经常“吃饱”的狮子帮忙才能“生存”。 三、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目的要求 这门学科主要阐述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学科 第三节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的原则 二、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第 4 页 共 69 页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以了解和分析现象的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现状调查 关系调查 发展变化调查 原因调查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 (五)个案法 个案法是对某个人或某个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身体发展 一、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1. 顺序性和阶段性 2. 稳定性和可变性 3. 不平衡性 4. 个别差异性 二、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表现 (一)我国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发育情况较以前明显提高。在1985和2000年期间,小学生的平均身高增长了大约3~6厘米;体重平均第 5 页 共 69 页
增长了约3~8千克。 (二)在小学阶段,大脑皮层逐渐趋于成熟。大脑皮层的成熟奠定了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三)身体其他系统和组织的发展 1.骨骼和肌肉系统 小学阶段儿童的骨骼系统发展迅速,其中四肢长骨和颜面骨的发展尤为明显,由于腿部增长更快,所以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几乎接近成人。骨化过程仍在继续,在这过程中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软骨组织逐渐为矿物盐所代替而变成坚硬的骨头。儿童7岁时颅骨几乎完全骨化,腕骨骨化也变得明显,9—11岁时掌骨和指骨完成骨化。在小学阶段,脊椎骨的骨化才逐渐开始,所以小学生要保持正确的坐、立姿势,以避免脊柱发育异常。 随着骨骼的增殖,小学生的肌肉大小和力量都逐渐增加,所以这时儿童的肌肉运动变得十分平稳协调。如果加以训练,他们能够表演各种完美的运动技巧。 但要注意到,小学生的骨骼肌肉系统还未达到成人的水平,特别是韧带薄而松弛,肌肉力量也还较小,因此运动量不能过大,而且在活动中成人要注意保护,防止骨折、脱臼等意外事故发生。 2.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发育 伴随着整个身体的增长发育,小学儿童心、肺的重量和容量也继续增大。 总之,心、肺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保证了充满活力的儿童肌体能够获得充足的能量和氧气。 但小学生的身体还相对比较脆弱,过于激烈的运动会导致其心、肺负担过重,成人要注意保护 三、促进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因素 1.营养 2.睡眠 小学阶段儿童平均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是: 7岁—9岁11小时; 第 6 页 共 69 页 青蛙现象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是食物营养的三种基本成分 一些心理发展关键期列举 0-2岁:亲子依恋关键期;1-3岁:口语学习关键期;4-5岁:书面语学习关键期;0-4岁: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10岁以前: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5 10岁为10小时; 岁以前: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10岁以前:动作 12—13岁为9—10小时。 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有研究表明,小学生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者,大脑工作能力指数高于睡眠9小时以下者。所以,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不宜少于10小时。为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小学生的晚自习和家庭作业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 3.适宜的运动 考察运动量的最简单方法是估算运动时心率(或脉搏)的变化。对健康的人来说, 当运动时心率达到每分钟180次以上时,为大运动量; 150——170次之间是中等运动量; 120——150次是小运动量; 120次以下是轻微运动量,锻炼身体的作用不大。这一估算方法适用于一般健康成人和儿童。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一)小学儿童的注意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他们还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被新颖、奇特、突发的无关刺激所吸引,因而容易分心。 到小学高年级,由于儿童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和成熟,也由于经常性的学习行为习惯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控能力,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同时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也有很大发展。 第 7 页 共 69 页 细节的不等式意味着1%的错误会导致100%的错误。 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 (二)小学儿童的记忆发展 记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小学一到三年级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的效果。小学低年级儿童中存在明显的记忆偶发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当要求儿童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会同时记住和这样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 到了小学高年级(4~6年级)儿童有意记忆的发展逐步赶上了无意识记的发展,4年级学生的有意识记的成绩开始超过无意识记的成绩,记忆中的偶发现象也开始减少。 形象记忆和抽象记记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形象记忆占优势,他们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优于对言语材料的记忆效果。 小学高年级儿童对抽象言语材料记忆的增长率逐渐超过了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增长率,但他们对抽象言语材料的记忆仍然以具体事物为基础。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来学习。 小学阶段,儿童的意义记忆有了明显的增加,他们学会了用多种记忆方法和策略来促进意义记忆。 如,复述 、组织。 (三)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 思维的概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 小学生恰恰处在皮亚杰所讲的具体运算阶段,所以他们的思维呈现出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 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第 8 页 共 69 页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由对个别事物产生的情绪、情感逐渐转化为对社会、对集体和对同伴的情感;由事物的外部特征引起情绪、情感转化为由事物的本质特征引起情感体验。 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三、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人性的一种表现。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他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他对社会的认识和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等等都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表现。
社会认知的发展和社会交往。 (一)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它与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1.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自我意识的发展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等方面。
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在幼儿期已经产生,但进入小学以后,儿童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范围都进一步扩大。
哈特(S.Harter,1987)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往往涉及到5个独立的领域: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性、身体外表、行为表现。
哈特(1982)的研究还表明,小学儿童对自我的评价与教师评价、同伴评价相一致,这表明小学生已经能够较客观地评价自己。 我国学者王宪清(1982)认为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有以下特点:从受外部条件的制约过渡到受内部道德认识的制约
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还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一直很稳定;女生的得分随年级上升而下降,即年龄越大,自我评价越低。
第 9 页 共 69 页
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指自我意识中的情绪、情感方面,如自尊感、内疚感、羞愧感和自豪感等。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随着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越来越深刻。
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萌发自尊感,表现为犯错误感到羞愧,怕别人讥笑、害怕当众被训斥等。学龄初期儿童普遍具备了比较稳定的自尊感。
2.小学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识
小学儿童对他人的认识从了解他人的外部具体特征向了解他人的一般的心理特征发展。
儿童对权威关系的认识反映了儿童对成人——儿童关系的认识特点。
儿童对友谊的认识反映了儿童对同伴关系认识的特点。 赛尔曼儿童友谊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3—7岁)这时儿童还未形成友谊概念。他们认为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谊。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听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的同伴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互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明显的功利性还不是患难与共的合作。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友谊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儿童逐渐懂得了忠诚、理解、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他们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但这时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 第五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择友严密,建立的友谊能保持很长时间。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
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在小学阶段,儿童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断增长,他们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依赖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赖和服从开始走向富有批判性的怀
第 10 页 共 69 页
疑和思考。与此同时,建立在平等合作基础上的同伴交往也日益增多。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的彼此不同。 一、认知差异 (一)一般认知能力的差异(智力) 智力水平差异 表现早晚差异 智力结构上的差异 (二)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 学生在与学习任务有关的专门领域的知识基础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三)认知风格的差异 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冲动型和沉思型 二、人格差异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方式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模式中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差异有多种表现,气质、性格差异是最核心的两个方面。 (一)气质差异 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 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气质无好坏之分 (1)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方式发展进步。 (2)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育教学方式。 (二)性格差异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第 11 页 共 69 页 和周围世界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典型的行为方式。 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内向型、处向型 三、性别差异 (E.E.Maccoby & C.N.Jacklin,1974) 女孩的言语能力比男孩更强。 十岁以后,男孩比女孩数学能力更强。 十岁以后,男孩逐渐显示出更高的空间视觉能力。 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更强,这种倾向在儿童两岁时就可以看出来。 1. 女孩比男孩“合群”。 2. 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暗示的影响。 3. 女孩的自我评价低。 4. 女孩运用机械方式进行学习时表现出色,男孩运用概念方式进行学习时表现更好。 5. 男孩的分析能力更强。 6. 女孩更多受遗传因素影响,男孩更多受环境因素影响。 7. 女孩缺乏成就动机。 8. 女孩的听觉功能好,男孩的视觉功能好。 第三章 学习心理 第一节 学习的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变化。 二、学习的特点 1. 人类学习的特点 2. 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人类学习的特点 1. 人类学习是积极、主动的 1974年12月,王显凤出生在辽宁省台安县某村一个特殊的家庭中。她的母亲患病,父亲是聋哑人,缺乏照顾的她与猪为伍,形成猪的习性,1984年才被人发现。经专业人员检测,当她被外界发现时,这个11岁的“猪孩”混沌一片,没有大小、长短、上下、颜色等概念,几乎没有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意志力和思维能力,甚至表现的情绪也极为原始简单,只有怨、惧、乐,没有悲伤。据测量表明,她的智商为39。 “猪孩” 学习是通过反复练习或经验获得的行为及其潜能的比较持久的西默洛夫等(Sameroff, 1993):用危险因子项目列表对儿童的家庭环境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儿童的IQ与危险因子数目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即家庭环境危险因子愈多,儿童的平均IQ愈低。研究还发现,没有哪一个危险因子单独起关键作用,而是若干个因子在联合起作用。 经典研究 第 12 页 共 69 页 2. 人类学习的方式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3. 人类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二)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1.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 2. 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态度 (小学时期是学习态度初步形成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班集体、作业的态度上) 3. 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 三、小学生学习的类型 1. 知识的学习 2. 技能的学习 3. 行为规范的学习 奇特是心理现象:白痴学者 白痴学者(idiot savant)是指轻度或中度精神发育不全(IQ低于70),而同时在某(些)方面具有超群认知功能的人。其特殊才能可表现在日期推算、计算数字、音乐、绘画、背诵、查阅字典、下象棋,甚至是某一专业知识领域。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1. 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并认为人们的许多行为习惯、知识、经验等就是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 2. 信号学习(刺激替代学习) 二、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说),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试误说),人和动物遵循着同样的学习规律(三大定律)。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的顿悟说 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是个体借助问题情境中的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发现重新组织事物之间的关系带有突然领悟的性质,因此苛勒认为学习就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 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他强调学习是掌握知识结构,也就是学习事第 13 页 共 69 页 物之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2. 发现学习,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发现基本原理或规则。 第四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1.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2. 马斯洛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自我实现,是完满人性的形成。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能充分地发挥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潜能,使个体达到最佳状态。潜能的充分发挥能给人以最高的喜悦,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马斯洛把以自我实现为目的的学习称为内在学习,这种学习是自我奖赏的,不需要外部强化。 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1. 意义学习:一种与完整的个人发生联系的学习,这种学习涉及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等方面。 2. 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3. 有意义的学习是自我发起的、自我评价的。 4. 有意义的学习大多是在做当中进行的。 第四章 知识的获得与应用 第一节 知识概述 一、知识的含义 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这是一种广义的知识,它贮存于个体头脑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如书本、光盘上)即为人类的知识。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把人类的知识转变为个体知识的过程。 二、知识的分类及表征 一是陈述性知识,二是程序性知识 日本麦当劳董事长藤田田感情投资是在所有投资中,花费最少,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 第 14 页 共 69 页 表征是指信息被记载和表示的方式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一、概念的学习 (一)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人脑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事物的本质特征(又可称为概念的定义特征或共同关键特征)是决定事物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非本质特征(又可称为非定义特征)则是对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 (二)概念的种类 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 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 难下定义的概念和易下定义的概念 (三)概念的学习 概念学习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 两种形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1.概念形成 学习者通过比较、辨别大量的正反例子,从中归纳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过程,就叫作概念形成。 每天多做一点点是成功的开始 每天创新一点点是领先的开始 每天进步一点点一、迁移的含义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迁移的分类 是卓越的开始 第三节 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第 15 页 共 69 页
(一)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的影响。 (二)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活动所需的实践或练习次数减少,或使另一种学习的深度增加或单位时间内学习量增加,或者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使学习者顺利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等。
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三)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特殊迁移指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另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如,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对课文阅读理解的影响。非特殊迁移是指迁移产生的原因不明确,既可能是一般原理原则的迁移,也可能是态度的迁移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 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含义 2.问题解决的特点 一、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1.问题解决的概念
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的特点
2.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即第一次遇到的问题; 3.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将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行重新转换或组合;
4.问题一旦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原理或规则,就贮存下来,并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 16 页 共 69 页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问题解决的理论 1.试误说 2.顿悟说 3.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式 4.现代认知理论 一)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模式 1.信息加工理论将问题解决看成是信息加工系统(即大脑或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把最初的信息经过加工转换成最终的信息状态的过程。 2.问题状态可以分为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中间状态。 3.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利用算子从初始状态转变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1. 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2.寻求解答的方案 (手段-目的分析法、向前探索法、逆向反推法) 3.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 4. 对结果进行检验 第二节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情境因素 1.知觉情境 2.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3.功能固着(是指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的其它功能) 4.迁移(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酝酿效应 二、个人因素 1. 有关的知识背景 第 17 页 共 69 页 2. 智力水平与认知特点 3. 个性倾向性及气质、性格特征 第三节 创造性 1. 创造性的概念 2. 创造性的特征 3. 创造性的组成成份 4. 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一、创造性的概念 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二、创造性的特征 1. 一个是首创性,就是新奇独特,前所未有; 2. 另一个是有社会意义,就是对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具有一定的用途,能为个人、集体、社会带来某种积极性的东西。 三、创造性的组成成份 1. 创造性意识 2.创造性思维过程 3.创造性活动 四、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1. 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注重教师的素质 2. 广开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 丰富想象力和快速联想能力 4. 多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 5. 大脑风暴法 6. 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 7.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造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 第 18 页 共 69 页 第六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 1. 技能的概念 2. 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 一、技能的概念 1. 技能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二、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的关系 技能的形成是以掌握知识为必要条件的,技能一经形成又会促进对新知识的掌握。 第二节 动作技能 一、动作技能概述 1.概念:动作技能是在练习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2. 组成成份 (1)动作或动作组 (2) 体能 (3)认知能力 3.种类 (1) 连续与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2) 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动作技能 (3) 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动作技能 第三节 智力技能 一、智力技能的概念 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第 19 页 共 69 页 分类
1.一般智力技能 2.特殊智力技能 联系
1.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
2.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总是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区别
1.活动的对象不同 2.活动的结构不同 3.活动的要求不同
第七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 .品德心理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是一种个体现象,实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的尺度,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调节道德行为的准则。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2.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
3.品德与道德表现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4.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第 20 页 共 69 页
■与一般文化知识的掌握不同 ■意义障碍 4.道德观念的形成 ■道德观念的概念 ■道德观念的形成 ■道德观念的发展 ■道德规范的学习 ■道德规范的内化 ■对公私财物损坏 ■公正观念 ■集体观念 ■分享观念 ■利他观念 ■公益劳动观念 ■责任观念 ■责任观念 不同年龄学生道德观念的特点 小学生 中学生 高中生 ■ 狭隘、模糊、片面、肤浅 ■ 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坚持性,但也有部分学生道德观念偏激,常伴有逆反心理。 ■ 道德信念开始确立 3.道德评价的发展 ■从模仿到独立 ■从效果到动机 ■从他人到自我 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 第 26 页 共 69 页 ■从片面到全面
■从道德情境到道德原则 年龄特征 小学生
■大体处在由效果判断向动机判断的过渡阶段 中学生 高中生
(二)道德情感的发展 1.内容 2.表现形式
3.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同志感、友谊感、自尊感等 4.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 5.形象的情感体验 6.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发展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开始能用道德标准对各种行为作出评价;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模糊性;不能较好地理解各种道德情感的社会意义。
◇是儿童道德情感发生重大改变的时期 ;道德情感更加丰富,有了更大的自觉性;矛盾和不稳定性,容易冲动,难于自制。
◇道德情感己趋于成熟;占主导地位就是与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
(三)道德意志的发展
采取道德决定阶段和执行道德决定阶段 (四)道德行为的发展
第 27 页 共 69 页
◇道德行为方式的形成 ◇道德行为的发展 ◇观察学习 ◇儿童道德意识的产生和用它来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是从小学时期开始的。 ◇道德行为发展的等级 1.非道德性的行为型 、自我中心行为型 、依从传统惯例行为型 、良心主义行为型 、理性的利他主义行为型 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2.亲社会行为 3.攻击性行为 4.道德意志行为 5.道德行为习惯 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倾向 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它完全诉诸个人的良心和人类普遍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二.品德各因素的发展 1.道德认识的发展 2.道德情感的发展 3.道德意志的发展 4.道德行为的发展 第 28 页 共 69 页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 而已矣! ——庄子 第八章 学习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来保证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措施。 二、学习策略的成分及层次 迈克卡等人(W.J.Mckeachie,1990) ●认知 ●元认知 ●资源管理 第二节 常用的学习策略 ● 复述策略 ● 精细加工策略 ● 组织策略 ● 计划与监控策略 一、复述策略 ● 复述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保持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复述是保证信息处于活跃状态,保证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基本条件,因而复述策略通常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具体技术 ● 及时复习 ● 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 ● 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 利用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 利用情境和心境的相似性提高复述效果 二、精细加工的策略 第 29 页 共 69 页 ● 精加工是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与复述策略相比,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更精细的信息加工策略。 ● 记忆的精加工策略、知识理解过程中的精加工策略 (一)记忆的精加工策略 1.位置记忆法 信箱记法、抗干扰记法
● 把要记住的东西按次序安放在自己熟悉的位置上,是一种很有用的记忆方法。
● 位置记忆法实质上是一种视觉想象法。
● 位置记忆法对于记忆按顺序排列的项目特别有效。 2.首字联词法
● 这种方法是利用每个词的或每句话的第一个字组成缩写。 3.谐音字法 4.意义识记
● 意义识记就是在所给定的信息间建立联系,寻找信息之间的内部联系。
(二)加深理解的精加工策略 1.划线法
● 划线能使学生快速找到和复习课文中重要的信息。 ● 划线法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重点学习内容。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划线加注释方法: (1)圈出不知道的词; (2)标明定义; (3)标明例子;
(4)列出观点原因或事件序号; (5)在重要的段落前面加上星号; (6)在混乱的章节前划上问号;
(7)给自己作注释,如检查上文中的定义; (8)标出可能的测验项目; (9)画箭头表明关系;
第 30 页 共 69 页
(10)注上评论,记下不同点和相似点。 (11)标出总结性的陈述。 2.笔记法
●记笔记是阅读和听讲中用得较为普遍的精加工策略。
● 学生借助笔记可以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发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 有利于知识的概括、总结。 三、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概括,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结构。
●具体方法是把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把这些单元归入适当的类别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 (一)列提纲
●列提纲是以简要的语词写下主要和次要的观点,也就是以金字塔的形式组织材料的要点。每一具体的细节都包含在高一级水平的类别之下。
(二)画关系图
● 画关系图就是用图来描述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是先提炼知识点,然后图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计划与控制策略 (一)计划策略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了解目前具备的学习条件、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成功的学生在开始执行学习任务之前,就会估计任务的难度、预测完成任务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完成这项任务将会遇到哪些困难,在遇到困难时如何解决等,这些估计和预测实际上是学习者在运用自己的计划策略,为学习活动做积极准备。 (二)监控策略
● 监控策略包括学习时控制自己的注意,对学习材料进行自问自答,考试时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分配。 1.集中注意
第 31 页 共 69 页
● 教师可以设置教学目标,告知学生本课的目标。 ●使用标示重点的线索。 ●增加材料的情绪性。 ●使用独特的或奇特的刺激。
●提前通知学生后面讲的内容对他们非常重要。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掌握
一.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 ● 学习者的内部因素 ●学习者的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影响着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学生的成就目标、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不同,其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往往不同。 ●自我效能、内部动机和掌握目标与学习策略的使用呈正相关,而外部动机与学习策略的使用呈负相关。 2.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
●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其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的前提。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较低的概念发展水平、元认知发展水平都是制约其学习策略掌握和运用的重要因素。 3.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
● 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学习策略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同时又促进着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 (二)外部因素 1.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
● 策略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对学习策略进行直接的专门训练,单独开设学习策略训练课,教授一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第二种是对特定学科内的学习策略进行训练,即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教授适合特定领域的方法与思维技巧。研究结果表明,将一般性的策略训练与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在一起是比较好的训练方法。 2.教师日常的教学方法
第 32 页 共 69 页
●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授知识技能的方式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策略的掌握水平和应用意识。如果教师经常采用发现式的、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就倾向于使用更高层次的认知策略,相反,如果教师经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就倾向于采用表层的加工策略,如简单的复述策略。 3.学习氛围
●有研究表明,强调掌握、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气氛有助于促进学生使用发展和运用深加工策略和适宜的求助策略。而在一种强调竞争、超越他人,服从教师指令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更多地运用表层加工策略,并倾向于回避求助。 二、学习策略教学
(一)学习策略教学的主要原则 1.特定性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即通常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帮助学生选择学习策略或改善其对学习不利的学习策略。同时,还要考虑学习策略的层次,必须给学生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策略。不仅有一般的策略,还要有非常具体的适合与特定学习任务的策略,比如前面所讲的划线策略。对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选择适合于他们的认知和元认知发展水平的学习策略。 2.生成性
●生成性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这就是要求学习者进行高度的心理加工。 3.有效的监控
●教学生何时、何地与如何使用策略非常重要。
●对策略执行结果的监控强调学生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二者之间的关系上,监控自己使用每种学习策略所导致的学习结果,以便确定所选策略的有效性。 4.个人效能感
●个人效能感是指学生在执行某一任务时对自己胜任能力的判断,它
第 33 页 共 69 页
是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因素。那些能有效使用策略的人相信只要自己使用某一策略就会对自己的成绩产生影响。 ( 二)学习策略教学内容的选择 ● 教给学生大量可供提取或选用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 训练学生知道如何确定学习目标,知道需要学什么(目标)。 ●帮助学生储存有关学习及学习方法或策略的信息,其中包括影响学习因素的知识、各因素与学习策略的关系,并且知道何时及如何使用这些策略性知识。 (三)学习策略的教学措施 ●明确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的方法并示范。 ●强调学生自己来管理策略学习,但教师要告诉学生在什么时候检查自己策略的使用效果,以及如何进行检查。 ● 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与策略学习之间的关系反思自己的策略教学实践,及时调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适应改进学生学习策略的要求。 第九章 学习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及其特征 1.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 启动性 3. 方向性 4. 持久性 5. 强度 二、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涵义 经典研究 哈洛(H.F.Harlow):把刚出生的恒河猴隔离在特制的房间里,猴子成长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都能得到满足,如食物与水都能自动供应,但不同人和其它猴子接触。研究发现,隔离时间长的恒河猴,会造成心理上的失调。这些猴子与其它处于正常环境的小猴相比,显示了许多异常的行为模式,如自己咬自己,表示害怕的怪相,走路身子摇晃,喜欢独自蜷缩在角落里,还有许多刻板的动作。幼猴行为失常的严重性与隔离时间的长短、隔离开始的时间有关。 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第 34 页 共 69 页 量或内部机制。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由外在力量激发产生的动机,可以称为外部动机。
由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学习动机,可以称为内部动机。 2.认知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的动机
认知动机是指要求了解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动机,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这种动机的强化刺激是由学习本身(知识的获得)提供的,因而也是内部动机的一种。自我提高的动机是个体要求根据自己的能力赢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的根据。附属动机是指为了获得老师或家长的赞许而付诸学习行动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动机都是为着某种外在的目的,所以都属于外部动机。 3.长远动机与短暂动机
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可以把动机区分为长远的动机和短暂的动机。
4.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
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可以把动机区分为正确的与错误的、高尚的与低下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那些符合并有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机就是正确的或高尚的;相反,那些违反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机就是错误的或低级的。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关系
1. 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学习动机则是促使学生去达到那个结果的某种动因。
2. 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又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因为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统一在某种具体的学习活动之中,没有离开具体活动的动机,也不可能存在没有目的的活动。
3. 其次,学习目的是学习活动的外在原因,是诱发学习动机的条件,往往是学习动机的出发点和归宿,不存在没有学习动机的学习目的,也没有无学习目的的学习动机。
4. 再者,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可以是相互交替、彼此转化、
第 35 页 共 69 页
正在阅读: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案)06-04
甘肃省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实施细则04-10
抛物线焦点弦的有关结论附答案01-12
植树节作文400字07-04
人际关系心理学之恋爱观解读09-15
享受快乐,享受生活02-1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教育心理学
- 教案
- 儿童
- 发展
- 4台账 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技术交底
- 公务员职业道德考试题库及答案(改)
- 十二个月和星期的来历
- 秘书应用写作 - 图文
- 起重吊装施工工艺
- 采油三班我要安全活动总结
-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各题型答题技巧说明汇总
- 编译预处理和动态存储分配及答案
- webproject和多个Javaproject组成的项目学习笔记
- 公文写作复习题(附答案)
- 授课答疑
- 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
- 某高速公路连续刚构桥施工组织设计 - secret - 图文
-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试题及答案(1)
- 高层住宅造价指标分析(带地下室)201412(1) - 图文
- 四、五年级选择题及答案
- 陕铁院毕业设计样本 - 图文
- 2018年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工作总结范文
-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与防护
- 小学语文西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燃料的家庭》公开课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