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李珍)要点整理

更新时间:2023-10-25 21: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保障制度形成时期 (1883-1934 )

代表性国家:德国 1、标志: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

2、特点: 与职业相关的单项社会保险项目出台, 从保障的对象看尚未实现普遍性, 从保障项目看也不具全面性, 全国性的整体制度此时尚未形成。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 (1935-1947:美国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案》

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1979 )标志: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从摇篮到坟墓”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 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 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 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分散个人的风 险,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 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和社 会救济及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特征:1目标——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和经济稳定增长2责任主体——国家和政府3通过再分配保证社会公平4具有强制性5提供的是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

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区别:1属性不同2对象不同3权利与义务关系不同4管理体制不同5保障水平不同。 社会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为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庭成员保持基本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安定而举办的保险。是一种特殊的强制性保险,它从商业性保险的基础上产生。主要内容包括养老、残障、遗属、医疗(疾病和生育)、失业、工伤和家庭津贴等保险。

社会救助是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广义:一切改善和提高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措施;中层:等同社会保障;狭义: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

特殊保障(社会优抚)是指国家根据自己的需要专门为某一类人群设立的标准或给付条件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机制:(一)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二)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体系(三)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体系(四)社会保障资金给付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的地位和作用:1从收入看,最终的税负承担者都是资本和劳动力,社会保障税(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资本和劳动力供给,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从支出看,社会保障支出的水平影响有效需求,影响公平和效率。2宏观:稳定政治和调控经济的作用。微观:分散个体风险、减少贫困、保护人力资源等作用。

风险:不确定性,即结果与预期之间的差距。

保险:借助于大数法则,集合大量的同质风险,在被保人之间分散风险。 保险市场失灵 :商业保险能力不足 ;信息不对称 ;风险选择

政府提供社会保障的原因:1保险市场失灵;2人们对风险产生的原因的认识 (个人风险—社会风险);3工业化、城市化;老龄化;4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府的目标是多重的:1、资源配置效率;2、合理的收入分配;3、保护个人的自由的目标 社会政策的目标:社会福利最大化 ;

社会福利增加的来源:一是国民收入的增长,一是国民收入的均等分配; 社会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路径:政府干预再分配;

凯恩斯主义:资本主义的结果是收入差距的分化。由于存在收入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一定会出现有效需要不足。而总有效需要不足会导致开工不足、失业增加,进而陷入有效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药方是通过财政政策\\建立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扩大有效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减少由于经济动荡、自然灾害、疾病、伤残和个人不幸带来的脆弱性,分散个人和家庭的经济风险,保护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也就是保护社会人力资源。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再分配、通过分散风险对促进人口再生产、提高人口质量和保护人力资源作用是巨大的。

公平:经济公平(客观)和公平感(主观)

经济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

机会公平:一个人的成就,应该是他努力以及才能的结果,而不是由其所拥有的背景决定;

过程公平:竞争的规则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应该是同一的、一视同仁的,所有的人都遵循同一规则对与经济活动 ;

公平感:人们对公平的判断和感受

分配公平感:指的是人们对组织中资源或奖励的分配,尤其是涉及自身利益的分配是否公正合理的个人判断和感受。分配公平感是主观的,它取决于当事人的价值观、个性、需要、动机等因素。

结果的公平≠平等或均等,后者指的是收入分配的量的一致性,而前者带有价值判断,指的是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基础上的各人贡献与其收入的一致性。

Op / Ip =Or / Ir 式中O 和I 分别代表有关人的所得和他们的贡献,而p和r 分别代表当事人和参照者。所得与贡献的比值(O / I)可以称为公平指数。

当等式两边的公平指数相等时,当事人会感觉公平。这样,当事人的所得即使与参照者的所得在绝对量上差异悬殊也不会觉得不公平;相反,公平指数不相等,即使两者间的绝对收入差距不大也可能产生不公平感。 公平的重要性:1、是打断不平等链条的有效手段2、不平等阻碍长期经济繁荣和发展的总体进程 3、收入不平等使主观福利下降4、收入不平等引起直接和间接损失效率。

效率 :指资源的最优的配置状态。资源配置得当,资源利用充分,则资源配置效率高,反之则是低效率或效率损失。

市场机制不能解决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一,市场是不完善的,机会不平等是普遍现象;二,市场分配的标准是要素的功能,即要素的生产能力或贡献;三,垄断的存在造成机会、过程和结果的不平等;四,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主动的经济政策引致的不平等存在;此外,存在权力参与市场分配的问题。

奥肯漏桶:1再分配领域中的政府失灵:当政府的干预过度或不当引致效率损失时,甚至是既无效率又无公平时,政府就失灵了。

2税收制度可能损失效率和公平:设计和实施得当的累进税和转移支付制度,既能促进公平也能保证效率,反之可能公平和效率都受损。如果边际所得的税率太高,以至于人们减少工作和投资的热情的话,那么这种税制就损害了效率

3社会保障支出可能是反激励的:社会保障支出制度的设计和管理不当也会形成反激励作用并引起公平效率的损失。反再分配:高收入者相对低收入者多纳社会保险税,但由于高收入者平均寿命较长,相对而言从社会养老保险获得更多退休金。过高的保障水平可能导致“贫困陷阱”和“失业陷阱”。

4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不当引起效率损失:管理成本形成奥肯漏桶,引起效率损失;给付环节的道德风险会使从富人那里取来的粥不是给了应得的穷人而是被其他人分享了,在这种情况下既无效率也无公平 。

5理论及美国的经验:。同营养不良、不健康、丧失工作技能、人生苦难等的经济代价相比,再分配损失的效率代价显得要更少一些。

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现收现付模式\\完全积累模式\\部分积累模式

现收现付制是一种以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为指导原则的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方式,按受益确定方式实施,由社会保险机构按所需支付的保险金总额进行社会筹资,一般由雇员和雇主(或全部由雇主)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费或社会保险税。这种模式以支定收,不做积累

特点:一,可依靠需求变动及时调整缴费额度或征税比例保持收支平衡;第二,政策取向是实现相对公平,互济性强;三,操作简便,管理成本低;四,以支定收,注重当期平衡,可有效地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和政治风险;五,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较大,每年筹集的资金和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用随着人口老龄化及有资格享受社会保险金的人数不断增长而相应增,抗人口老龄化的能力较弱.

完全积累模式也称基金积累制,是以远期纵向平衡为原则的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方式,其实质是个体一生中的跨时性(代内)收入再分配制度。

特点:一,由于该财务制度由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且资金记入个人账户,未来收益与参保期间的缴费高度正相关,因而具有较强的激励机制;二,透明度高,基金提取的比例相对稳定,充分体现基金的储备功能;三,制度建立初期费率较高,筹资见效快,长期内费率相对稳定,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较小;四,积累的预筹资金可进入资本市场投资运营,以便保值增值,同时可为经济增长积累资金,促进资本形成,既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又能使制度本身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弊病:1该制度无再分配功能,不利于缓和贫富差 ,远离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初衷;2由于基金积累制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管理成本较高。3个人账户上基金的积累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过程,其最 重要的保值增值功能面临许多不确定性风险。

部分基金积累制是对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的 整合,是一种兼容近期横向平衡原则和远期纵向平衡原则的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模式。保险费用一部分采取现收现付方式,保证当前开支需要;另一部分采取基金积累方式,以满足未来支付需求的增长。

特点:初期的社会保险缴费低,以后将逐渐稳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既避免了基金制的较大风险,又可缓解现收现付制存在的缺乏储备和负担不均的问题。

现收现付制度对储蓄的影响:一,资产替代效应是存在的,但可能会因受到资本市场不完善、人们的收入水平差异和消费倾向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而被弱化。 而被弱化。二,引致退休效应也是存在的,但其强弱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制度下是不同的。三,对于那些短视、认识到为养老进行储蓄的重要性或者自我控制力差的人,社会保障确实有促使其增加私人储蓄的作用。第四,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对私人储蓄既有挤出效应又有挤进效应,其相对强度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储蓄习惯和社会初次收入分配状况。五,自愿性的私人代际转移支付确实存在,因而会对社会保障的挤出效应产生一定的抵消,但是这种抵消在不同的国家是不同的,但通常难以抵消干净。

基金积累制度对储蓄的影响:(一)世界银行的观点:实行完全积累制的老年保障计划,一方面要求人们积累一定的储蓄额,另一方面会减弱现收现付制对储蓄消极影响,从而增加完全积累制对储蓄的消极影响,从而增加完全积累制对储蓄的促进作用。(二)戴维斯:基金制养老计划对私人储 蓄的影响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即针对一个具体经济而言,通过养老基金而实行的强制储蓄和私 人储蓄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可以进行有目的的调整的。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储蓄的影响:1储蓄的变化更多的是缘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发展和变化。2不论采取现收现付制还是基金制的财务制度,当一国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时,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普遍比较乐观,因此会增加消费,减少储蓄量,即对储蓄产生“挤出”作用;相反,当一国保障水平降低时,人们就会减少消费而增加储蓄,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对储蓄产生“挤进”作用。

社会保障基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提供长期稳定的大额资金。促进其他机构投资者、金融中介和小公司的发展。促进资本市场竞争。促进金融创新。促进理性投资。促进市场交易现代化。参与公司治理。养老金基金推动了国际资本市场的全球一体化趋势。有利于金融法规和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

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积极影响:1、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2、通过收入效应增加劳动力供给3、通过对劳动力的修复增加劳动力的供给4、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劳动力供给

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消极影响:1、推迟劳动者进入劳动力队伍的时间2、使失业者推迟或不再重新就业3、使工作者减少劳动力供给4、引致提前退休

社会保障通常会导致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但减少的幅度取决于雇主与雇员的力量对比、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雇主可接受的赢利或亏损水平等因素。

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效率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劳动力流动的速度;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合适度;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成本

首先,在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对市场机制缺陷的一种弥补,起到了社会安全网的作用。其次,社会保障制度是否统一、社会保障待遇的可携带性如何都会对劳动力的流动性产生影响。第三,一些社会保障政策一般会可以直接提高劳动力流动的速度,降低劳动力配置的成本。最后,另外一些社会保障政策,比如欧洲一些国家对雇主解雇雇员的严格限制,会直接妨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经济增长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覆盖范围、保障水平等都倚赖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具有反作用,它既能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还可以通过影响储蓄、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因素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养老保险财务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种是以储蓄为中间变量,另一种思路则是不考虑储蓄这一变量,而基于经济增长的“黄金律”理论:如果对人均资本量的选择使得其边际产量 人均资本量的选择使得其边际产量(MPK)等于折旧率 (δ)、人口增长率(n)和技术进步率(g)之和,那么,人均消费水平就会达到最大化。用公式表示就是:MPK=δ+n+g

社会保障与政府职能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

社会保障与政府财政的关系:1资金分配来看:前者是后者(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配制度来看:后者通过转移支付制度向前者分配资金;3管理体制来看:后者通过为前者建立预算制度来管理前者。 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的相互关系:一、财政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经济基础:(1)财政制度直接决定着社会保障分配的总量和结构(2)财政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必要前提。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良好运行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社会保障制度因素,管理绩效影响财政收支水平,社会保障收支是财政管理有效需求的工具

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1界定(从量上讲:微观层次;宏观层次。从质上讲:“适度”、“不适度”。从质与量统一上看:社会保障水平应该是“适度”的。)2特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从量上来看:

微观:指受益人的受益水平(保障水平),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层次上的收入再分配项目的表达; 中观:指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社会保障在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中地位的表达; 宏观:指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是反映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的表达。 从质上来看:

适度与不适度之分;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的承受 能力相适应;过低不行,也并非越高越好。

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1社会保障需求——决定社保经费支出,包括:保障规模、保障项目、给付水平、给付条件等。2社会保障供给——决定社保资金筹集,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基金增值能力、国有固定资产数量、社团和民间捐献等 社会保障水平的计算公式为:S=QH “度”的衡量Q=0.6Oa+0.03F+E+J+M 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

适度:1、保障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求,使社会保持相对稳定,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2、适当调节社会需求,推迟或抑制消费,避免高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并存,推动经济发展;3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文明发展;4、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足:1、老年人和贫困者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发展;2、医疗保障不足,人口身体素质降低,影响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3、教育包括再就业培训受到影响,制约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发展。

超度:1、不断加大财政赤字,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2、社会保障和津贴标准高,提高了企业产品成本,进而影响国家对外经济竞争能力,同时也影响私人企业的再投资;3、劳动者中滋长了依赖、懒惰情绪,影响了经济效益;4、资金外溢,科技人才外流;5、形成了一些不利的政治后果

社会保障支出结构:一,面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项目;二,面向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如对贫困、低收入者的社会救济项目;三,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如“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项目。

社会保障预算是指国家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给,以便实现国家社会保障职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编制的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由社会保障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障预算支出组成。

社会保障预算分类:基金预算模式、政府公共预算模式、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和政府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模式。

基金预算模式:社会保险事业的财务状况以基金的形式来反映,不包括在政府公共预算之内。

优点:独立于国家预算之外,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其运营均依法进行,透明度高,政府参与的程度小,有利于财政运行。缺点:政府可能失去对社会保险事业的控制,使其成为独立性很大的单纯的社会福利事业,且互济性较差,容易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政府公共预算模式:将社会保险资金全部纳入预算内,同政府其他收支混为一体,国家全面担负起社会保险事业的财政责任。

优点:管理简便,没有保值增值压力,体现了较高的福利水平和社会公平性。弊端:社会保障基金与行政资金可能互相挤占,社会保障基金的结余容易为行政预算赤字提供资金来源,同时只能是现收现付制,无法实行完全积累制。

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把来自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来自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的收支合为一体,全面反映社会保险收支、结余、投资及调剂基金的使用情况。

优缺点:可以对各种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统筹安排,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发展,但编制方式复杂,难于调节部门利益。

政府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模式:指在编制政府公共预算时把社会保险收支单独划出来,编制一个子预算。 较政府公共模式有了一定的独立性,能够相对完整地反映社会保险资金收支情况。

政府专项预算监管模式的优点:一可以单独反映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情况;二有利于保持社会保障基金的独立性,避免多种不同性质的预算相互挤占资金;三将政府的行政职能和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组织者身份相区别,即行政预算反映政府的正常消耗及其组织收入的状况,而社会保障预算则是由国家出面组织实施,最终用于个人保障的开支。

缺点:由于没有完全独立,造成社会保险预算管理权限不明,未根本触动政府公共预算管理体制的弊端,使社会保险预算的编制流于形式。

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原则:1全面性与统一性原则2法制化与政策性原则3独立性与专用性原则4收支平衡与适度节余原则

建立社会保险预算的意义:1建立社会保险预算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客观要求2建立社会保险预算是健全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可使社会保险资金收支具有较强的稳定性3建立社会保险预算是规范政府收支,加强宏观调控能力的现实需要4建立社会保险预算是多数国家的主要选择

社会保险预算的主要内容:主要收入项目:社会保险税(费)收入? 财政性预算补助收入? 基金投资收益 主要支出项目:养老保险支出? 失业保险支出? 医疗保险支出? 工伤保险支出? 生育保险支出;社会救济支出;社会福利支出

社会保障预算收入管理:1将社会保险费改为社会保险税。2寻求多种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3加强社会保障预算收入管理。

社会保障预算收支节余管理:1社会保障各个项目应编制预算。2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节余,可以结转下年度以弥补资金的不足;可以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购买国债;也可以单独存入财政社保专户,由相关部门负责节余资金的营运,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3中央和省可以分别建立社会保障调剂金,资金从各地区按一定比例集中,通过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以维持地区间社会保障资金的平衡。

后四章

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费(税),并形成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当劳动者退休后支付其退休金,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目标:保障老年人口因退休劳动力市场而引起的收入减灭的风险;另一目标:收入再分配:代际再分配,富人向穷人的再分配

国家提供强制养老金理论基础:个人的有限理性;对于风险的认识普遍具有“短视” 的特点;私人保险市场上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竞争、市场失灵

国家提供强制养老金的目的:一是为了克服人们的“短视 ”的问题,一是为了克服私人养老金制度下通货膨胀的风险,克服通货膨胀的风险有效的办法是代际转移的现收现付的公共退休金制度。 三支柱制度:社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三重制度

严格监管模式下,监管当局对被监管的主体、投资政策、资产配置、集中度甚至于对投资的收益率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审慎监管模式下,监管当局仅要求被监管者站在委托人的立场做审慎的投资决策。市场经济不成熟的国家通常选择严格监管制度,而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通常选择审慎监管制度。 社会保险基金给付模式:

待遇确定制:在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中,由社会保险事业管理机构依据特定的计算公式,预先确定每位参保人的社会保险金待遇标准,向参保人提供社会保险金给付承诺。

缴费确定制:社会保险事业管理机构按照一定的精算公式确定每位参保人的缴费水平(通常是统一的缴费率),并为每位参保人设立个人账户,其缴费积累于个人账户之中,待其退休后,按照个人账户上缴费积累和基金投资回报额向参保人员计发社会保险金待遇。

待遇确定制模式与缴费确定制模式的比较:1缴费确定制:社会保险机构不承担社会保险基金的任何金融风险,社会保险金受益由基金积累额和投资收益决定。唯一需要治理的问题是缴税(费)和受益的及时支付、基金资产的管理、基金监督,以及向企业和参保职工披露信息。待遇确定制: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承担各种金融风险,提供最低投资收益率担保,保证给付一定比例的工资替代率。2缴费确定制:更注重制度设计引起的成本效率问题。待遇给付取决于退休前的缴税(费)积累和投资收益积累水平,职工有很高的缴费积极性。待遇确定制:更注重精算方法和精算成本,社会保险事业管理机构为预定的社会保险金待遇水平提供担保。待遇给付与职工的缴税(费)没有关联,职工有不缴税“搭便车 ”的动机。

现收现付制度的利与弊:优点:1具有再分配的功能,比个人账户具有明显的公平2、没有通货膨胀的困扰,因而可以根据经济增长提高养老金的实际价值,这一优点与基金制度相比而显得突出。3、无需长期精算平衡,也无需管理巨额基金,管理简便、成本低廉。

现收现付制度的缺点:1、因为是公共计划,在管理不善的情况下,会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既影响公平也损失效率。2、因为是既定给付计划,难免出现“搭便车”现象,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人们会尽量利用政策,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工作/退休方式,从而导致效率损失。3、最大的挑战——人口老龄化。

个人账户制度的优点:1、是个人在不同年龄时期的收入再分配制度,不受人口结构的影响,所以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它优于代际转移支付制度;2、制度的权益是以收定支的 ,政府的风险被就转移 ;3、这一制度使得个人所得与支出紧紧连在一起,加强个人责任感,使制度运行得更有效率;4、该制度是一种强制储蓄制度,可以提高国民储蓄率,对经济起促进的作用 。

退休年龄影响:制度收支平衡、经济竞争能力、劳动力市场、消费储蓄、国民产出

人口红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的较高的资本积累。意义一是负担率较轻,二是劳动力的供给充沛

医疗保险的需求是基于风险不确定性基础上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选择的结果

医疗服务需要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的客观要求

医疗服务需求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医疗服务量。

医疗保险:政府强制征收医疗保险费用形成医疗保险基金,当被保人相关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并引起经济损失时用以补偿的风险分散机制

道德风险:在医疗保险介入后,消费者支付的实际价格低于医疗服务的市场价格,从而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上升的这种现象。理论上讲,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道德风险是指契约的甲方(通常是代理人)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采取契约的乙方(通常是委托人)所无法观测和监督的隐藏性行动或不行动,从而导致的(委托人)损失或(代理人)获利的可能性。

自负额:为了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保险合同通常规定在医疗费用的某一额度内的费用由当事人自己承担,即自已负担的额度。

共同保险:为了控制道德风险,保险合同往往规定自负额以上的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和被保人共同负担

共同保险率一般指消费者支付的比例

政府介入医疗保险市场的理由: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消费的外部性、逆选择、风险选择、收入再分配 风险选择属于事前选择,即保险人对投保人的疾病风险进行判断和评估,决定是否接受承保。

政府在医疗保险市场上的职能:一提供基本医疗服务:1.直接提供医疗服务2.推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3.向低收入者提供医疗救助计划。二监管职能:1.设计和规范医疗保险制度的模式 2.促进和协调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 3.监督和控制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

医疗保险的主要模式:一、国家卫生服务模式二、社会医疗保险模式三、商业医疗保险模式四、储蓄医疗保险模式

国家卫生服务模式指医疗保障资金主要来自于普通税收,政府通过预算分配方式,将由税收筹集的资金有计划地拨给医疗保险部门或直接拨给医疗机构,向居民直接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服务,以保障本国居民公平获得医疗保健服务的一种医疗保障形式

特征:1.本质上是一种福利制度。2.医疗保障资金主要来自于税收,其主体是政府。3.政府通过举办医疗机构,或通过合同购买私人医疗服务的方式直接向全体居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医疗服务,不存在“第三方付费” 4.卫生资源的配置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市场机制对其基本不起调节作用。

国家卫生服务模式的评估:优点:1、体现社会福利,社会公平性较好;2、政府集中使用、调配医疗资源与医疗保险基金,并能根据年度预算来控制医疗费用的总量,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因此,实行这一模式的国家卫生总费用比较低。 不足:1、在于卫生资源的配置、医疗服务的价格由国家预算控制,导致医疗机构在微观运行上缺乏活力,卫生服务的提供效率低下;2、政府对医疗费用实行了总量控制,限制了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和研究;3、浪费现象严重,给政府带来了较大财政压力,最终居民要为此缴纳更多的税款。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由雇主和雇员按一定比例缴纳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用以支付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 特征: 1、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公民参保和筹集医疗保险基金;

2、强调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医疗保险基金来源于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国家一般不承担费用,但承担最终财务责任;

3、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实行“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原则,专款专用;

4、社会医疗保险与就业和收入相关联,保障的人群从部分产业工人开始,逐步扩大到全体社会成员; 5、社会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根据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确定。 6、提供的医疗服务通常不是全部免费,需要被保险人支付一部分。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评估:优势:强制性和互助共济 ;基金筹集法制化、多元化渠道,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不足:医疗保险基金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型财务制度,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高龄化,这一制度有可能面临着潜在的支付危机。

商业医疗保险模式是指以商业医疗保险作为本国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的主体制度的一种医疗保险模式。在医疗保险市场上,卖方是指民间团体或私人的非营利性医疗保险公司以及营利性的商业保险公司;买方既可以是企业、社会团体,也可以是政府或个人。

主要特征:1.医疗保险是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保险合同,双方履行权利和义务。 2.医疗保险其供求关系由市场进行调节,保险机构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开展业务。 3.政府的责任是制订监管的法律法规,不承担经济责任,也不干预经营。

4.采用第三方支付机制,参保人发生的除自付外的其它医疗费用由保险机构向医疗服务提供方支付。 5.险种是根据不同项目的风险概率通过精算产生的。 6.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大部分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企业。

商业医疗保险模式的评估:严格强调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社会公平性很差。从效率方面看,卫生资源使用的宏观效率较低。存在激烈的竞争,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是比较高的。另外,商业医疗保险具有强大的创新力。 如管理型医疗保险

储蓄医疗保险模式是依据法律规定,强制性要求雇主和雇员缴费以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医疗储蓄账户,通过纵向积累,以解决家庭成员患病所需的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

特征 :1.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采用的是法律强制性储蓄的方式。2.医疗保险基金强调纵向积累,突出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和责任 。3.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支付能力自主选择医疗服务的项目。4.不具备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互助共济的特征。

储蓄医疗保险模式的评估:优势:1、具有资金纵向积累的特点,能更好地应付人口老龄化问题;2、有利于提高个人责任感,激励人们审慎利用医疗服务,避免医疗消费过度,减少浪费。不足:社会公平性方面要比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和国家卫生服务模式差。

失业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努力寻找工作的状态。 失业率是失业者占劳动力总量的比例。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理论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

失业的持续时间是指新生劳动力或失去工作的人找到工作或重新找到工作所用的时间 失业警戒线是基于对失业率的研究,以失业率为参照系提出的社会对失业的容忍程度。

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信息不完全、市场组织不完善所导致的人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停地转换工作而引起的难以避免的摩擦所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兴衰转移而导致的劳动力供求的内部结构失衡而出现的失业现象。这种失业的特点是职位空缺和失业者并存.

周期性失业又称有效需求不足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引起的劳动力供大于求所造成的失业。 季节性失业指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由季节性变动而导致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所形成的失业现象。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认为之所以存在大量失业现象,就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要解决失业问题,需要通过政府干预采用需求管理宏观经济政策,即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扩大生产、提高就业的目的。

失业的意义:消极方面:1. 经济方面,失业中断或减少收入,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资源的闲置或低效率配置,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国民生产总值。2.社会方面,一方面,失业会扩大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剧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失业影响社会治安,甚至危及社会稳定。3.政治方面,失业的程度影响到政府的声誉,失去对政府的信任,削弱政府实施的各种经济政策的效果。

积极方面:首先,失业人口是劳动力的储备,这些劳动力可以作为今后的生产扩大和结构重组时的“蓄水池”。其次,有利于提高在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社会就业质量。再次,有利于抑制工资的增长。最后,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人尽其才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依法强制实施的、通过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渠道由社会筹资集中建立保险基金,对因

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在法定期限内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作用:1保障了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保持了其生存权利和尊严,维持了劳动力的再生产2失业保险制度的促进就业功能导向。3保护人力资源、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的需要。4失业保险金发放还具有平滑经济周期的作用有助于经济复苏。5商业保险市场没有能力提供失业保险。

替代率:失业保险金代替失业前工资收入的比例,是衡量失业保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保留工资:指失业者愿意接受一份工作的最低工资,如果低于这个工资,失业者将拒绝这份工作。

失业陷阱就是由于失业保险金的提供使失业人口失去寻找工作的激励而长期陷于失业状况,从而造成效率的损失。

“抑制效应”,即在失业保险给付期限增加时会提高失业状态的“价值”

“资格效应”是指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资格是根据就业时间以及同期交纳的失业保险来认定的,如果不在失业保险给付期限内实现再就业,就将失去以后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资格

英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特点:一是受保护的人员范围很广,法律以较完备的形式保障了较高水平的社会福利。 二是从被动的确保失业者生活方式逐步改革成促进失业者主动找工作的就业保障机制。

三是投入大量资金,并制定与失业保险相配套的法律保障措施,以保障求职津贴制度的有效实施。 德国失业保险制度特点:一是强调个人责任,实现责任与权利的对称。 二是失业保险制度是失业保险与失业救济相结合的复合式失业保险制度。 三是失业保险制度侧重促进就业功能。

从失业保险到就业能力提升的政策措施:(一)改革失业保险制度,鼓励再就业;(二)鼓励失业者接受低报酬的工作,缓解失业陷阱问题(三)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竞争力;(四)建立就业能力保险制度,实现就业和失业保险的有效结合。

贫困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在长时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要求的、社会文化可接受的和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

绝对贫困: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却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状态。

相对贫困: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低于社会认定的某种水平的状况。

贫困线一般用一个或若干个以贫困程度相关又可以观察或观测的指标来表示的对贫困程度的确定.用一个家庭的收入或支出来衡量它们是否贫困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比总人口,

恩格尔系数E是指全年的食品支出比上全年的消费性支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w0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