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目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3-29 19: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概念

1、 社会学研究的价值

社会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生活。

首先,社会学可以使我们从其他的而不是自 己的主观观点来了解社会世界; 其次,社会学能够为我们提供自我启蒙,即增加对自我的理解;

第三,社会学研究为评估政策的成效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和实际的帮助。

2、 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社会联系、社会背景、社会结构。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因此,具有社会学想像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从而看清自己。社会学的想象力或者说社会学视角,有助于我们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更广阔社会的问题。社会学想象力——社会联系、社会背景、社会结构

3、 “安乐椅”哲学

孔德认为回答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正如科学的观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他认为科学的观察也可以解释社会的基本定律——安乐椅哲学。

孔德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要改造整个社会,使之成为一个更加适合人们生活的地方

4、 社会学的经典理论

三种主要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库利、米德 考察小规模社会互动模式,研究人们如何使用符号以形成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并互相沟通。

功能主义---孔德、斯宾塞 考察大规模社会互动模式 社会是由相互联系、协同发挥作用的各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

冲突理论----马克思 考察大规模社会互动模式 认为社会是由激烈争夺稀缺资源的竞争性群体构成的,本质是对权力的争夺

5、 社会学的创始人

孔德。社会学创始人 法国人 把科学方法应用到社会世界的想法,也就是所谓实证主义,是由孔德首先提出

斯宾塞 英国人 社会学第二创始人 反对孔德关于社会学应指导社会改革的主张认为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 ,适者生存——社会达尔文主义

6、 新教伦理

韦伯不同意马克思关于经济是社会变迁核心力量的主张。他认为是宗教——新教伦理孕育了资本主义。罗马天主教鼓励信徒坚守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新教信仰体系则鼓励其成员接受变迁。不同意罗马天主教信仰的新教徒认为:经济上成功是符合上帝旨意的,从而,他们过一种勤俭的生活,把多余的钱用于投资,于是资本主义诞生了。韦伯把这种对生活方式的自我否定称为新教伦理,把积极进行资本投资以赚取更多财富的意愿称为资本主义精神。在研究中,他比较了罗马天主教国家和新教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他发现资本主义在新教国家得到了更加迅速而发展。

7、 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

人口、资源、环境、文化

8、 人口的自然构成、社会构成

自然构成:性别、年龄、残疾人员状况

社会构成:阶级、劳动力资源、在业人口的行业和职业、文化教育程度、婚姻、家庭状况、 民族、宗教信仰、语言、地区分布

9、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一个总概念,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成就;文明是一个分概念,指文化发展中的进步方面。文化是一个中性词,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是文明的基础,而文明是文化的高级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才出现的,或者说是较高阶段的文化。 文明往往代表着进步,不代表落后,而文化则有进步与落后之分。

10、 举例说明物质文化、规范文化、认知文化、符号文化

物质文化:文化的物质部分,包括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东来阁、图书馆,钢笔、杜甫江阁等 规范文化:用来约束人们社会互动的规则与标准——右行还是左行,课堂纪律遵守还是不遵守,买票要排队

认知文化:由思想、态度、价值观念、信仰等构成,为社会中的成员提供了观察世界、了解现实的手段——三从四德,诚实守信,三纲五常,热爱劳动等

符号文化:任何能有意义地表达事物的东西,所有的文字、数字、图画等都是符号—— 长沙学院校徽,原生态歌舞,文学作品《蛙》

11、 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文化的基本内容

文化特质:

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文化的细胞。一个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如汉字、纸、墨、笔、砚、筷子、衣服、座位、国旗等,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行为形态和精神产品,如右手握筷子、在隐蔽处穿内衣、让座、四书五经、下跪、磕头、鞠躬、握手。其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立成一个单位,有其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对一个文化体系的了解从文化特质开始——对爱摩斯基人的了解:狗拉雪橇。常德人:米粉 文化丛:

也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往往与人们的特定活动有关。且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如筷子、瓷碗、八仙桌、菜肴、酒水、吃饭的方式等,构成了饮食文化丛。再如丝绸、旗袍、端庄等构成中国服饰文化丛。例如过年习俗:放鞭炮、贴对联、穿新衣等等 文化模式:

即一个社会中所以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有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各民族或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即文化模式的不同。如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众多的农村人口,浓厚的家族观念,重人伦,对祖宗及传统权威的崇拜等互相联系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模式;也有普遍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以下9个部分: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

12、 社会化

指个体通过与社会互动,逐渐获得个性与人格、内化文化和社会角色知识的过程。此定义指明了~ 的3大功能:个人自我完善、文化传承、社会稳定。

儿童或其他社会新成员学习他们那种社会的生活方式过程被称为社会化,它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行为不断被社会互动 所形塑。社会化本质是角色分担,即内化社会角色并学习如何扮演他们。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社会化分为初级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社会化途径是社会教化和个人内化

13、 镜中我理论

19世纪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家、符号互动学派的代表人物——库利。库利发现:“自我”是人性的独特方面——是社会形成的,是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形成的:

两句话: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对方的情况,从对方那里知道自己的情况。

自我意识三个基本要素(三个阶段):

1、我们想象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感觉阶段 2、我们对别人的反应的解释——解释或定义阶段 3、我们形成了自我观念——自我反应阶段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库利将通过观察别人的对自己的行为反应而形成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镜中我”三个阶段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断感知、不断判断、不断修正——自我是一个永远不会完成的产品

14、角色扮演理论

米德,符号互动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核心观点:游戏对于自我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自我逐渐形成,儿童学会把越来越多人的期望内化。他将“自我”分为:自我=主我(I)+客我(me)

主我:自我的一部分,是其主动、自发和创造性的部分。我推他

客我:自我当中作为客体的部分,由我们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内化的态度、认识组成。他推我

主我和客我概念强调的是:我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我们需要接受别人的反应,同时,我们也会评价他人的反应,并将其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主我”会监督“客我”,帮助我们调整行为使其更符合他人期待。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学会扮演他人(社会化)需经历三个阶段:

1、模仿阶段:三岁以下,没有与他人相区分的自我概念,模仿他人的姿态和语言,为角色扮演做准备;

2、玩耍阶段:3-6岁,扮演重要他人和特殊他人;

3、游戏阶段:玩耍被组织起来成为游戏。角色能够互换,如篮球比赛。

15、 人格的含义

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或者: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如同电脑的软件)。人格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16、 社会化主体(机构)

社会化主体:影响我们自我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生活取向的人和群体。包括家庭、邻里社区、宗教(基本道德观念)、幼儿园、学校、同辈群体(小圈子,兴趣小组)、体育运动(教育价值:合作,勇敢,成功,吸引力)、工作场所(对自己的认识:能力,成功,生命)。

18、 生命历程标准时间表

生命的时间安排是指一个社会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特定角色和事件所发生的时间的后果的期望。一个社会一般会有一个“标准时间表”即主要生活事件和社会角色发生的恰当时间,表明了一个社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期望。

18、 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

宏观社会学关注社会大的特征,冲突理论和功能主义是宏观社会学分析的典范,考察影响人们的大规模的社会力量。拾荒者:处于社会的底层,失去很多机会、社会福利和权利,如教育、医疗保障

微观社会学考察社会互动,符号互动理论侧重研究面对面的互动,是微观社会学研究的典范。拾荒者:生存策略、人际交往,家庭与朋友关系、休闲活动

两种方法各有侧重,两个视角的运用,对于获得关于社会生活的更完整理解是必要的。

19、 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社会要素或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具体而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

广义的社会结构:社会各个基本活动领域即社会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般状态。

狭义的社会结构: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社会景象,它为我们的行为设定了限制。由文化、社会阶级、社会地位、角色、群体和社会制度组成。这些构成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基础。 社会结构的构成要素:文化、社会阶级、社会地位、角色、社会群体、社会制度(设置)。

20、 先赋地位

自然而然获得的社会地位。并未要求、不能做选择,也不能随意地被改变。如民族、种族、年龄、性别和某些家庭内的地位。世袭、遗传

21、 地位象征

识别一个地位的标识。有些地位象征是标识人们对其社会地位的满意,而有些地位象征则是带有强迫性的,惩戒的。《红字》

22、 角色失调

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败。如包括角色冲突(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产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不清(在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角色中断(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角色失败(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23、 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上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交流而发生的社会交往。

24、 初级群体

根据群体成员间的关系亲密程度划分出的。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是规模较小、非专业化的群体。是人们最初步、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如:家庭、朋友、室友、私党、班组等

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成员有限(2-30人);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出了全部个性;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群体整合程度高;成员难以替代;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初级群体形成的条件:1、活动空间接近2、接触时间长3、相互交往比较自由,不受过多的拘束4、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较小

次级群体:公司,军队,政府机构,学校等。次级团体则规模较大,并且“分工互赖,以非情感的依赖相结合”

25、 非正式群体

主要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来划分。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地,其成员之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益、义务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如同乡会

26、 六度理论

又叫小世界理论。看似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有着神奇的联络。有时只需通过三五个人就能够将世界上任何两个人联系起来。六度空间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度空间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与其说六度空间理论是一个人际网络的规则,不如说是一种人际联系的理念:任何两位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联系或关系。显然,随着联系方式和联系能力的不同,实现个人期望的机遇将产生明显的区别。

27、 性别

“性别”这一术语是指男性与女性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差异。性别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概念的建构相关。它并不一定是一个人生物性别的直接产物。“性别”是社会创造的概念,它赋予男人或女人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身份。

28、 第三性

女性主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和宣传的一个新概念。认为:在传统的、按照生理状况来划分的男女两大性别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社会性别。这个第三社会性别主要是指无论哪个生理性别的同性恋者、易性者、易装者等等。第三性成为正式性别。

29、 核心家庭

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类型 。三种具体形式:仅有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

30、 家庭的功能

生理需求满足功能;保障功能 ; 社会化功能;社会延续功能;经济协作功能。

31、 社会分化的类型

水平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并非不平等的分化,这种分化只是他们在职能上的差别。水平分化一般表现为社会分工和生活的多样化,它使得社会的异质性增强。比如,大学生毕业后有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有的从事行政工作、有的进入经济领域,他们在职业上的分别是水平分化。 垂直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社会不平等。

33、 社会不平等

由垂直分化所造成的差别叫做社会不平等。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不平等现象是长期、普遍存在的。

33、 社会分层的作用

积极作用:A能够保证一批社会精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社会创造性活动中去,从而有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B 激励人们去奋斗,去竞争,如高考机制

消极作用:A 导致社会不平等,尤其导致剥削和压迫现象的产生 B 社会分层和社会差别的广泛存在,也是社会犯罪的重要根源,如泰国的社会对立

34、 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财富(经济地位)、声望(社会地位)、权力(政治地位)。韦伯提出社会分层的要素有三个:经济、声誉、权力(多元分层论)(名、利、权)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阶级划分阶级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市场购买力”。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出身门第、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样式)。权力地位是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的。权力分层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

三个分层标准相互独立;社会地位不一致,三个标准可以相互转化。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强调社会协调。

35、 结构性流动

结构性流动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一般具有规模大、速度快、变动剧烈等特点,能够给分层体系注入活力,能够提供更多的向较高地位的社会位置流动的机会。造成结构性社会流动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经济的迅速发展,二是社会结构的重大改变。

36、 精英循环

37、 精英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用帕雷托的话来说,精英是指“在一定活动圈子中具有最高才能指数的人”。 帕雷托把精英分成两类:一类是直接或间接掌握权力的统治精英,另一类是在各自领域成就非凡的非统治精英。精英理论的主要观点: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是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 精英流动又称精英循环:即非上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为精英人物而替代老精英。如果统治精英或非统治精英拒绝来自公众的更具才华的成分的输入,就发生精英循环受阻,而其结果是:或者社会秩序衰败、国家和社会失衡,并导致社会堕落;或者造成新的精英运用暴力推翻过时的、无能的统治者精英。

37、 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P323

A 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和内容,决定性作用); B 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结果); C 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力量); D 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先声); E 人口因素(基本前提); F 环境因素。

38、 中国的二元结构

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以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种相对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进行改造,使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为同质的现代化经济一元结构。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二元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市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况是发展中国家结构存在的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39、 社会问题

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失调,使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当一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受到影响,社会进步受到障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构成要素:1.必须要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3.这种失调必须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4.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特征:普遍性、复合性、周期性、破坏性、集群性、客观性、特殊性。

分类:1、从社会问题发生的领域划分——政治性社会问题、经济性社会问题、文化性社会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问题。

2、从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划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劳工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交通问题、犯罪问题、生态问题等。

3、从社会问题的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地区差异分——普遍性社会问题和特殊型社会问题 4、从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分——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和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

思考题【有差异,谨作参考】

4、 为什么涂尔干认为自杀反映了社会整合的状况?

《自杀论》:每个国家自杀率各不相同,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自杀率却常年稳定。社会中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自杀率,而且各自保持稳定。 自杀不只是某个地方的某个人决定杀死自己的个人事件,在自杀的后面还有社会因素,这是为什么自杀率相当稳定的原因。在某些群体中,能使群体远离自杀的社会纽带较弱。例外:有些较强的社会团结也会鼓励自杀,如因为对配偶去世过于悲伤而自杀。

迪尔凯姆(涂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 主要理论观点: ——社会整合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机械团结”,二是“有机团结” ; ——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社会整合程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

5、 如何理解文化融合与文化多样性?【百度】

文化融合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文化融合的过程:

①接触。两种文化由传播而发生接触,这是文化融合的前提。 ②撞击和筛选。每种文化都具有顽强地表现自己和排斥他种文化的特性,两种文化接触后必然发生撞击。在撞击过程中进行社会选择,即选优汰劣。

③整合。以原来的两个文化体系中选取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如现代美国文化就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文化融合是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指两种比较接近的文化体系接触后,原来的文化体系随之

消失或改变其形貌,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 文化多样性指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应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原因则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应遵循的原则是:既保持各民族文化差异和平等竞争的权利,又维护文化互动交流、自由创造的权利。

6、 国人在国外花钱不讨好反映了一种什么文化现象?

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文化所表现的区别要比热内的皮肤颜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现的区别深刻得多。地域、疆界只能划出两个国家、民族形式上的区别,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其内在本质上的区别。 国人在国外花钱不讨好反映了是一种指文化冲突。即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

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冲突叫做文化冲突。

根本在于中外文化的冲突,而所谓不文明现象以及其他纷纭都是其延伸的结果。在你这里是合情合理的东西,在那里就变成难以接受的事物。中国游客面对这份世界前列不应过分的自责,有色看待,更不能菲薄自我迷失在文化的冲突中。 文化中心主义:

9、米德认为,自我是一件永远不会完成的产品,如何理解?

我们在出生时并不知道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甚至不知道自己是男是女。在以后的岁月中,我们要学习形成思维能力、人格、道德和情感,要形成自我等等。 自我=主我(I)+客我(me)

主我:自我的一部分,是其主动、自发和创造性的部分。我推他

客我:自我当中作为客体的部分,由我们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内化的态度、认识组成。他推我

主我和客我概念强调的是:我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我们需要接受别人的反应,同时,我们也会评价他人的反应,并将其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主我”会监督“客我”,帮助我们调整行为使其更符合他人期待。

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志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互动的介质是信息。

10、 如何理解人格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本我:每个孩子天生具有本我。本我是弗洛伊德用来描述使我们寻求自我满足感的内驱力。婴幼儿的本我表现在饥饿或者疼痛时候会哭;追逐享乐的本我在一生中都存在,它要求基本需要的立即实现:关注、安全、食物、性。

自我:平衡力量。本我要求立即的满足会与他人(特别是父母)的需要产生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此时,人格中的第二个基本要素出现了——自我。自我是本我和限制本我的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力量。同时,自我还负责平衡本我和第三个要素——超我,通常又叫良心。 超我:超我代表了内化于内心的文化,即从社会群体中内化的规范和价值。当触犯社会规范时,超我作为人格中得到的力量,会唤起负罪感和羞耻感,当遵从时,则唤起骄傲感和自我

满足感。

本我最接近兽性,符合“快乐原则”,自我符合“现实原则”,超我符合“至善原则”。 为了了解指导个体行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动力,弗洛伊德开发出了一种人格模型。他把人的个性分为三个要素:本能冲动(ID),自我意识(the ego)和超越自我(the superego)。这些要素并不是大脑里所发现的物理结构,相反,它们所代表的是人格的一般模式,它描写了各种行为和激励我们驱力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能冲动属于个性中的不成熟的、未加组织的和来自遗传因素的那一部分。它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因我们的原始驱动所引起的紧张,这些原始驱动与饥饿、性欲、攻击和和非理性冲动等有关。本能冲动的行事原则是快乐,追求的目标是马上喜悦和放松紧张。对大多数人来说,现实阻止了本能冲动不能被满足的即时需求。当我们饿了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总是去吃;只有在适当的地点和时间,我们才可以按照性冲动来行事。 自我意识是本能冲动和世界现实之间的缓冲。自我意识运作的原则是根据现实。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本能冲动的能量受到了限制,以便保持着个人的安全和促使个人融入社会。自我意识有时也被称为个人个性的“执行者”。自我意识做出决定、控制行为、并给予解决问题的更高能力。可是本能冲动却不能具有这样更高层次的思维。自我意识是产生诸如智能、体贴和学习等较高层次认知功能的原因。

超越自我是弗洛伊德的人格模式中的最后一个要素。它与本能冲动相类似,因为它是有点不切实际。超越自我代表了社会的是非曲直,要把个人的一生传世下去。超越自我有两个从属的元素: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阻止我们去做那些道义上的坏事。自我理想激励我们去做那些合乎道义的事情。超越自我有助于控制本能冲动,使人们不再自私和更多地端正道德观念。

本能冲动和超越自我都并不现实,因为它们不去考虑社会的现状。超越自我中的缺少现实,如果任其发展,会创造出完美主义者,他们将不能在生活需要面前做出妥协。同样,放纵的本能冲动将创建一个贪图享乐不顾及他人的个人主义者,他会毫不拖延地去寻求满足他的每一个愿望。只有自我意识,它折中在本能冲动和超越自我之间,允许个人得到一些本能冲动的喜悦,同时保持了可以防止这种满足的超越自我。

11、 社会化影响我们的情感表达吗?

影响。情感是人类本性的重要方面,也像意识一样依赖于社会化。社会化影响我们如何表达情感:性别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女人尖叫表示兴奋,男人一般不会尖叫。文化、社会阶层以及相互关系都会与情感表达相关,比如绅士风度、凡夫俗子表达情感的方式就不同。社会化还会影响我们的情感感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类情感感受不一样。

12、 适应大学生活是再社会化吗?

不是的。再社会化指学习新的规范、价值、态度和行为来适应他们新的生活的情形。适应大学生活不是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主要是指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者个人的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调整以后,个体为适应新环境必须在生活习惯、行为准则等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和进行重新学习的过程。例如,当一个技术类职工失业后,又找到了一份清洁的工作,工作性质的变化导致了他必须去学习关于清洁的一些技能。二是社会化失败后或者反社会化中断以后而进行的社会化过程。通常是指具有越轨、犯罪行为的人。再社会化是一种强制性的教化过程,主要是通过一些特别的机构(如监狱、劳动教养所等)来实施。

16、 用前台后台的概念分析印象管理

所谓印象管理,就是人们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形象的策略。或者说,当人们观察某个人时,他应该如何表现自己。印象管理是戈夫曼拟剧论的实质。他提出的印象管理策略主要有: 一是理想化表演。二是误解表演。三是神秘化表演。四是补救表演。

自我是我们行为表现的核心。我们希望他人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自己,于是,我们利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来展示自我,表达这些想法。戈夫曼把这种处理别人对我们印象的努力称为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自我呈现):印象管理是有目的的,它总是为了使行动者通过管理自己达到控制别人的行为的目的。印象管理实质上就是角色管理。

前台后台:T台入口是一个完美的临界点。前台的精彩正来自忙碌后台的精心准备。日常生活中到处有前台:前台是表现的地方,后台是我们可以撤退、放松的地方。同一个环境既可以作为前台,也可作为后台。

19、 为什么人往往不能承受失恋的痛苦?

角色已成为人的一部分,当个人失去它们的时候,会难以割舍。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恋爱中的人们因为对失恋没有准备,在失恋时往往会产生压力。

25、 如何理解弱势群体现象?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如:1,农民工,特点,被逼无奈离开家乡,基本生存技能低,连最基本的生活方面都难以解决,他们所需要的帮助也只有政府能给,比如摆地摊,对于农民公们很合适,但政府都要打压,谁也帮不了,不过或许像你我这样的思考这些问题的人以后会解决这些问题。2,大学生,特点,形式而无用的教育加上盲目的扩招最后等于一批时代的高级牺牲品,不足的教育没能给他们应有的技能,导致他们在社会面前的无能为力,找不到工作,买不起房,你千万别人为是这些大学生自己不努力的结果,如果一个人的错,那可能真是他的错,如果一大批人都有问题,那这必定是当家的问题。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

产生原因有——存在隶属关系;信息不对称;经济力量的差距;自然原因和传统影响;不良的制度影响以及其他因素。

解决对策:促进就业是解决贫困的根本措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向贫困者倾斜;建立城镇扶贫的监测体系。

总之,弱势群体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消除不和谐现象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的一个过程。随着中国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建设的健康稳定持续协调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弱势群体问题最终会弱化并被解决;同时,随着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会更加稳定健康,更加持续协调。

26、 性别是生理的还是社会的?

性别是社会的。“性别”这一术语则是指男性与女性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差异。性别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概念的建构相关。它并不一定是一个人生物性别的直接产物。“性别”是社会创造的概念,它赋予男人或女人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身份。

28、 如何看待男女不平等?

定义:男女在群体、集体和社会中地位、权利和声望的差异。 在许多社会,性别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形式。在构成个人或群体面临的各类生活机遇和机会中,性别是关键因素,它强有力地影响个人和群体的角色扮演,无论是家庭还是在国家的社会制度中。

功能主义把社会看作是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系统,当系统平衡时,就平稳地运转,产生社会团结。因此,功能主义和受功能主义启发的关于性别的观点,都致力于揭示性别差异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整合。

女权主义运动产生了大量试图解释性别不平等的理论。各种相对立的女性主义试图解释因性别歧视、父权制、资本主义和种族主义等根深蒂固的社会过程所造成的性别不平等。

旧时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夫妻间男为女主,可随意打骂休弃。建国以后,随着文化教育和集体生产的发展,女子同男子一样参加学习和劳动,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男女平互助互爱之风大大发扬。

妇女和男子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是朴素而平等的。私有制和阶级剥削是男女不平等、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根源。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公然实行男尊女卑、夫权统治。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比古代有显著的改善,男女平等也被奉为一项法律原则。但是,这种男女平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虚伪性。原则和实践、法律规定和现实生活之间也有很大距离。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消灭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一切歧视、束缚妇女的反动法律。在宪法和有关选举、劳动、教育、婚姻家庭和继承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中,都鲜明地体现了彻底的男女平等的精神。男女平等是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男女双方在结婚和离婚上的权利义务是平等的,夫妻在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上的权利义务是平等的,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权利义务也是平等的。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种种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男女两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重男轻女,歧视妇女的旧传统、旧思想还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坚持男女平等,要特别注意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从法律上的平等过渡到实际生活中的完全平等,是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长期任务

28、 如何看待离婚率的上升?

婚姻指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现代社会主流的婚姻就是男女双方因结婚而成立的一对一的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整个家庭关系的核心,其关系的和谐与否,有其外因和内因,但根本上取决于夫妻双方。首先,他是取决于当事者婚姻观的一致程度。其次,夫妻关系的问题有其外因,在当代主要是由于社会转型和变迁导致的复杂文化冲突。但是,外因毕竟是条件,并非是婚姻和夫妻关系的决定因素,其决定作用的还是双方的互相调适和理解。而由于现代工业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急剧分化的背景引导,核心家庭趋增,现代核心家庭的封闭性、孤立性和狭隘性,不利于夫妻关系的调适,从而导致家庭保障功能的消失,进而造成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社会现象,比如离婚率的上升。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给婚姻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各种因素促成了中国离婚率持续上升。 离婚已经成为中国男人和女人自由的选择。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也造成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单亲家庭在不断增多,单亲孩子数量骤然上升。在今日中国,单亲家庭以及单亲子女教育,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离婚率的上升体现了现代人的人本意识、离婚率的上升体现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肯定了离婚率上升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不断进步和婚姻健康发展的必然现象,并不是说我们鼓励离婚,更不是说离婚率越高越好。当离婚已成为必然的时候,离婚当事人应该努力使离婚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这就要求离婚当事人必须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

31、 如何看待性别气质?请结合李宇春和“伪娘”现象加以分析

康奈尔认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在社会的层面上,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是按等级来安排的,并围绕着一个确定的前提:男人对女人的支配。在等级的顶端是霸权的男性气质,控制着社会上所有其他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霸权的男性气质首先与异性恋相关联,但也与权威、收入、力量和身体健壮相关联。与霸权男性气质存在从属关系的

是许多从属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在霸权的男性气质主导的性别秩序中,同性恋者被视为与“真正的男人”完全不同,同性恋气质蒙受污名,处在男性性别等级的底端。康奈尔认为,受强调的女性是女性气质的形式之一,也是霸权男性气质的重要补充,是为了满足男人的利益和愿望的,以“低眉顺眼、关心体帖、善解人意”以及母性为特征。形成非从属性的认同和生活方式的女性包括:女性主义者、女同性恋者、老处女、接生婆、女巫、妓女等。 康奈尔认为,性别是动态过程的结果,因而易于改变和受到挑战。因为性别和性是社会建构的,所以康奈尔认为,人们可以改变他们的性别倾向。

李宇春和“伪娘”现象说明人们热衷于外观打扮上互相向异性倾斜,导致外观性别特征和气质模糊,但他们本质上的性别并未改变,我们应当予以理解和包容。

32、 那种社会分层理论和你的日常经验最相关?

社会分层理论主要有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帕雷托的精英理论。而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更与我们的日常经验相关。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财富、声望、权力相互独立,社会地位不一致,并且可以相互转化。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阶级,划分阶级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市场购买力”。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出身门第、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样式)。权力地位是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的。权力分层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强调社会协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在求名、逐利、争权,同时往往根据一个人的财富、声望、权力地位来衡量他的价值。

36、 你认同精英循环理论吗,为什么?

不认同。精英理论的主要观点: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是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但是社会是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体系,精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可能光靠这一小部分人就能够维持社会平衡。

35、 中间阶层的出现对中国社会转型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中间阶层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虽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认为:“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上、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时,“中产阶层”才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群体。而中国社会现阶段城市化水平尚不足40%,第二产业占主导,第三产业的比重仍较小。”,但中间阶层希望社会制度和法制的进一步完善,希望中国通过渐进的政治改革与制度建设,来保护他们的合法利益。希望有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他们是支持改革与社会进步的新的社会基础中的一种重要力量。对中国社会转型君煜重要的推进作用。 如果一个社会中间阶层人数比较多,这些人最希望社会稳定,这样可以保证生活水平的稳步增长。中间阶层的思想、要求、观念会反映到方方面面,包括社会舆论上,既要求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又要求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中间阶层的形成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是相当好的。中间阶层的收入稳定,由于有积蓄,会保持消费水平稳步上升,而且领导市场新潮流,对保持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推动产品的更新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政治上中间阶层一般拥护现有的政策,是政治上的稳定力量;在文化上,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在中间阶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社会经济分配差距比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和矛盾冲突一般都不会大。这样的社会最稳定,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中间阶层的稳步增长将有利于激发创造力,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培育和发展强大的中间阶层,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和不同环节的各种生产要素,协调和化解各种不同利益群体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实现共同富裕,构成和谐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36、 如何理解社会问题的普遍性?

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是指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特性。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是空间上普遍性的表现,即社会问题在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或地区里都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无时不有是时间上普遍性的体现,即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时起,社会问题就始终伴随社会

的运行与发展,一刻也没有消失过。普遍性告诉我们。当代中国仍然存在社会问题,从而摒弃了过去认为社会问题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及以前的社会形态里,而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社会问题的糊涂认识。

社会问题的普遍性特征是指社会问题的存在是绝对的,社会问题的性质是客观的,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是复杂的。

第一,绝对性-----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种社会形态,没有一种社会制度不存在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有其发生,发展的必然性,从社会问题存在这一点而言,它具有我国界性,我制度性,我社会形态的特征,因而是绝对的。 第二,客观性------社会问题的存在与否不由人们的主观意愿所决定。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是峄社会生活中某种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社会现象为客观依据的。没有客观事实的存在,社会问题就无法确认。不存在的社会问题人们无法制造,而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人们无法回避。如果对社会问题采取掩饰态度,结果恰恰会使其日益严重和恶化,错过了解决的最佳时机,导致社会秩序的不稳定。

第三,复杂性------形成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是不同的。我们之所以把某一社会现象称作社会问题,是因为它在社会中已是一种面广量大的社会现象,在空间上涉及的范围广大,在时间上已经延续一定的时期,在危害程度上已经影响到相当部分或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秩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vl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