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知过程(练习)
更新时间:2023-11-15 09: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壹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
一 感觉
(一)感觉概述
1.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信息的 不同,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1)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 觉、 觉、 觉、 觉和皮 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2)内部感觉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 觉、 觉和 觉(机体觉又叫 的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二)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刺激物感觉 的大小称为感受 。通常用感觉阈限来衡量。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两大类。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 的最小刺激量称为 感觉阈限,与之相对应的感觉能力成为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二者成 关系。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 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 感受阈限,与之相对应的个体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同样成反比关系。
(三)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 作用于感受器而使 的现象。感觉适应既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也会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嗅觉适应。视觉适应有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是从暗处 所引起的视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暗适应是 人眼对光的敏感性逐步提
高的过程。痛觉适应最不明显。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有 对比和 对比。同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产生的现象,继时对比是指两个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产生的感觉对比现象。
3.感觉后像
后像是指刺激 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即 ,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称为感觉后像。视觉后像有 和 。正后像是指保持刺激物具有的同一品质的现象,负后像是指产生与刺激物相反感觉的现象。
4. 感觉补偿
感觉补偿作用是指个体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 的现象。
二、知觉
(一)知觉概述
1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是不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整体反映并赋予意义。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两者产生性质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的反应,知觉是事物 的反映,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两者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 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是 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综合的结果。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他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 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 特征和外部联系。知觉是在感觉的 上产生的,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2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时 感觉特征,可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摸知觉等;根据人脑所认识 ,可以把知觉分为 知觉、 知觉和 知觉。
(二)知觉的特点
1知觉的 性
个体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 ,而其他事物则成为
知觉的 。这种特性被称为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依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经常转换。在知觉过程中,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刺激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在空间上接近、连续,形状上相似的刺激也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刺激的多维变化比单维变化更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此外,凡是与人的需要、愿望、任务以及经验联系密切的刺激,都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2知觉的 性
个体在受知觉刺激时,并不是把知觉对象作为许多个别的独立的部分,而总是把他们知觉为一个 ,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个体就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刺激性的物质、特点和知觉主体的经验是影响知觉整体性的两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刺激物的关键部分、强的部分在知觉的整体性中起着决定作用。有些物理化学强度很弱的因素,如与人的生活实践有密切关系,也会成为很强的刺激成分。 3知觉的 性
人在感知当前事物时,总是借助于 来理解它们,使之具有一定意义,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个体以往经验不同而使知觉有差异。知觉的理解性会受到情绪、意向、价值观和定势等等的影响。在知觉信息不足或复杂情况下,知觉的理解性需要语言的提示 和思维的帮助。知觉的理解性使人的知觉更为深刻、精确和迅速。 4知觉的 性
当知觉的对象在一定范围内 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 ,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之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有形状、大小、亮度、颜色等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因为客观事物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特征,而我们对这些事物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无数次的 了来自每个感受器的不完全的甚至歪曲的信息。如果我们知觉的是一个全新的对象,而且周围没有熟悉的事物可以作参照,那么我们决不会有关于这个事物的知觉恒常性。
三 注意
(一)注意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和 。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很多对象,只能感知环境中的少数对象。那些能被我们感知系统捕捉进入人脑的事物就是注意选择的结果。注意并不是一个注意 的心理过程,只是一种心理状态,注意总是和特定的心理活动 。例如,学生全神贯注听课,是注意与听觉活动的结合;默写,是注意与记忆的结合;解题计算,是注意和思维的结合;考试后心情糟糕,是注意与情绪体验的结合。人在清醒的时候,每一瞬间总是注意着某种事物。通常所谓“没有注意”,只不过是对当前所应当指向的事物没有注意,而注意了其他无关的事物。
(二) 注意的分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 以及是否需要 ,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 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 ,也不需要作 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和个体本身的特点。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 ,刺激物的 ,刺激物的 和刺激物的 等。无意注意与个体本身的特点和状态有关,如 、 、 、个人 、 特征等。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 注意,是指有预定 ,需要做一定 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
也称为 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特征上讲,它如同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有意后注意通常是有意注意转化而成的。例如在刚开始做一件工作的时候,人们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件工作上,但是在对工作发生了 以后,就可以不需要 而继续保持注意了。而这种注意仍是自觉的和有目的的。
(三) 注意的品质
注意有一些基本品质,通过这些品质特点,可以基本了解一个人的注意特性。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就是注意的 ,是指 能清楚地把握 ,这是注意在空间上的特征。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知觉对象的特点,二是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2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 或 上的注意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 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 上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在同一活动任务上,注意的对象可以有所变化,只要总的活动方向不改变,注意仍然是稳定的。
注意存在一个 的现象,这种现象叫 ,即注意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的现象。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叫 ,或叫分心,是指心理活动 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被无关的事物所 的状态。
注意的稳定性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意志努力和训练延长注意稳定的时间。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 或 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现象。注意的分配对人的实践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注意分配的 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 ,其余都达到了熟练程度;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之间存在着 。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 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 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引起注意转移的新活动的性质和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四、记忆
(一) 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 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忆是在头脑中累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传统心理学把记忆看成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的心理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分析和定义记忆,把记忆看成是一个 的系统, 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的 与 、 和 的过程。
(二) 记忆种类
1.按记忆 特点,可以把记忆分为 记忆、 记忆、 记忆、 记忆
形象记忆是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情境记忆是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 的记忆;情绪记忆是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语义记忆也叫 记忆,是用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动作记忆是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机能的记忆。
2.按记忆所 和 不同,可将记忆分为 记忆、 记忆和 记忆
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它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作用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感觉记忆持续性短暂,大约为0.25— ;短时记忆是材料在短时存储中保存时间大约为 的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经过充分的和具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下来。长时记忆的容量非常大,保存时间有的很长,甚至可以是永久性的。
(四)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创造性思维也叫创新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出 的成果的思维活动。例如新软件的开发,新歌曲的创作等。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直觉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和他的同事指出创造性思维的六个特征:(1) :容易发现新事物,接受新问题;(2) :思维敏捷、反应迅速;(3) :能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4) :产生新颖的、有思想的能力;(5) :重新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适应方法;(6) :能透过实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和特性。
(五)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概念
问题解决是指在 下,个体经由一系列 ,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纽威尔和西蒙用问题空间的概念来说明问题解决。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 ,它包括三种状态: 状态, 状态, 状态。信息加工论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
2.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有四个环节,即 问题、 问题、 假设和 假设环节。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 心理定势也称心向作用,是指 进行的相同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 ,是个体按照比较 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倾向。心理定势可以是 的,也可以是 的。
(2) 的特点。认知结构就是 的 结构,包括个人的能力、知识、经验、态度和观念。当个人遇到问题情境时,总是以个人的认知结构来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果问题情境与个人认知结构完全符合,就只要靠旧经验来解决;如不符,就需调整甚至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个人认知结构中的内容越丰富,组织性越强,解决问题的速度越快。
(3) 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一种 事物功用或联系后,就很难看出 功用和联系。如果初次看到功用或联系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
(4) 。动机是推动人们解决问题、完成活动的 。动机的有无、动机的强度都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起到影响。心理学家通过对任务难度。动机水平与操作效率的关系的研究,得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 关系,而是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在 强度时,工作效率之间 ;动机强度过 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很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
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 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 是不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 会有所改变。在完成 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以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 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 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下的工作效率最佳。
正在阅读:
1 认知过程(练习)11-15
管理会计公式08-10
紫金山作文550字(优秀作文)03-17
忧心忡忡造句03-10
奥尔夫乐器名称 - 图文11-06
2022年中北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821数据结构与算法之数据结04-12
穷人续写600字六年级07-16
诗画的秋天作文500字07-01
茂名地区籍现任副厅级以上部份官员简介10-24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认知
- 练习
- 过程
- AGV专用呼叫器
- 渗透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 CCS程序设计与DSP硬件实验
- 倡议建议类微写作设计思路、教学反思
- 工程流体力学(A)
-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手册整理
- 关于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 doc
- 全方位理财规划建议书 - 图文
- 山东省淄博市2017级高三二模考试地理试题带解析
- 实验二 MATLAB数值计算与符号运算功能
- 公推直选与两推一选区别
-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BIM建模标准报批稿-沈阳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
- 在全县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 加油站数质量管理
- 广告心理学笔记
- 如何改进工作作风
-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详细
- 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打造资本特区的意见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题库
- 校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