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历史 光荣岁月 历苦弥坚 熠熠生辉

更新时间:2024-04-17 23: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沈阳药科大学校史

红色历史 光荣岁月 历苦弥坚 熠熠生辉

——沈阳药科大学校史回眸

沈阳药科大学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其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亲切关怀下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药科大学。历经红军时期的艰苦创业,延安时期的发展壮大,解放战争时期的转战东北,以及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加速发展,一代代沈药人,秉学厚德、笃行济生,以思想和行动开创和诠释着沈药精神,让时至今日的沈阳药科大学历苦弥坚、熠熠生辉。

一、烽火硝烟 戎马倥偬(1931—1949)

(一)诞生在革命摇篮瑞金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民主政府。会后,批准了由贺诚主持的中央军委总军医处向中央军委提出创办军医学校的建议。同年11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学校校长由红军总军医处处长贺诚兼任,总军医处医务主任陈志方兼教育长,彭真(彭龙伯)任教员。

1932年2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雩都县城的一座教堂举行了开学典礼。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同志出席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总参谋长叶剑英参加了开学典礼。贺诚、陈志方做了教学计划、建校过程的报告。

建校之初,战事频起。1932年3月,开学一个月后,由于红军攻打赣州战役的需要,全校人员参加战地救护,组织临时转运医院。接着,又去支援攻打福建龙岩和广东水口的战斗。随军转战三个月,于六月返回雩都。

1932年8月,经中革军委主席朱德批准,学校迁到红军总医院所在地兴国县茶岭镇继续办

学。同年10月,根据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指示,红军军医学校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彭真(彭龙伯)任校长,王立中任政委。这时,从红军部队的卫生员和战士中招收调剂班第一期学员15人,主任教员曾寿蓉。

学员在茶岭的学习、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教室由几间民房组成,教材由教员自编,讲义由学生自刻蜡版油印而成;教学设备仅有挂图和一具人体骨骼标本及两台显微镜,整个设备用一匹马就可以全部驮走。宿舍多为祠堂庙宇,搭起木板、铺上稻草即成睡铺。伙食标准很低,粮食定量每人每天六两(当时一市斤为十六两),饭是米菜掺半。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导致苏区无盐,学员们就用旧土墙陈土熬制成的硝盐代替食盐。由于每人仅能领到3张毛边纸用以记录笔记,所以学员常常以大地为纸、树枝为笔,在地面或在自己做成的沙盘上练习。到了晚上,三五个同学围坐在一起,以油灯照明,捧书就读。虽然生活很艰苦,但师生们精神振奋、热情很高。他们开荒种地,与群众打成一片。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鼓舞下,学员们刻苦学习,教学秩序井然。每天上课时间约为4小时,中间穿插自习,教员经常深入课堂辅导,随时答疑解惑。学员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1933年5月,调剂班第一期学员毕业。在校半年多学习中,他们边听课(调剂学、药物学、拉丁文等),边结合实际到药房学习,调剂班第一期15名学员顺利毕业,全部分配到红军各部队工作。

1933年7月,红军卫生学校从茶岭迁到瑞金。在这里,合并了傅连璋主任办的红色军医学校。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组织机构逐渐健全。校长陈义厚、政委黄应农。

同年8月,从红军部队中招收调剂班第二期学员,学习时间为七个月,教学方法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历练在两万五千里征途

在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卫校师生们边行军、边办学并且担任救护工作,在我党我军的医药教育史上写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丽诗篇。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的封锁,从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红军卫校也参加了中央红军的行列,跟随总卫生部长征。陈志方兼任校长。

在极度艰难、生存已成问题的环境下,教员、学员都没有放弃学习。行军时,把讨论题贴在前面同学的背包上,边走边讨论,前面的同学讲,后面的补充;教员也夹在同学们中间帮助讨论。休息了,大家就坐在大树下,教员出题目让同学们回答。部队休整时,同学们就动手搭建校舍。用门板涂上烟黑做成黑板,用石灰块做粉笔。讲到什么药物时,老师就拿出这种药,边让大家观察,边进行讲解,讲完就到临时医院去实习。

为适应行军的需要,学校将调剂班学员分散到各部队,学员纷纷投入到紧张的战地救护工作中。真正是“学”与“生”相伴。

1935年11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瓦窑堡重新组建红军卫生学校,从红军部队医务人员和战士中招收调剂班第三期学员。校长王斌,政委吕振球。

1936年3月,调剂班三期30余名学员开学。除了政治教育外,专业课主要有化学、药物学、调剂学等。调剂班负责教员李维祯。11月,调剂班三期30名学员于吴起镇台儿沟毕业。毕业后,全部分配到红军各部队担任司药工作。

红军卫校师生随军四渡赤水,二过乌江,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爬过高达4000多米的雪山并走出渺无人烟的草地。在伟大的长征中,红军卫校经受了极大的锻炼和考验,边走边学,边学边战,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具有这样光荣革命历史的学校。但当初从江西出发的100多名师生中的许多同志,在行军途中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令人尊敬的彭真(彭龙伯)校长也壮烈牺牲,年仅31岁。

(三)成长在革命圣地延安

1937年年初,红军卫校迁至延安附近的阎店子。由于西安事变,国民党停止反革命围剿,环境比较安定,学校规模扩大,红军卫校从创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六年中,共培养了军医班十二期,调剂班五期共300多名各层次卫生医务干部,满足了红军部队对医务人员的急需,为

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华北红军改名为中国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红军卫校也改名为八路军卫生学校,并随总卫生部开到抗日前线。李治代理校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役中,我军的伤员救护问题也日渐紧迫,根据抗日前线的需要,卫校立即派出李维祯等教员和学员参加战地救护,在山西五台到黄河岸边的大宁之间组成一条千里伤员转运线。学员们既是护理员、担架员,又是炊事员,同时还要做抗日救国的宣传员,在转运中遇到敌机轰炸,学员就俯在伤员身上,用自己身体掩护伤员以免再次受伤。一有战事,立刻奔赴前线;稍有休整,立刻集中复课。八路军卫校就是在这样的战火中奉献着、坚守着、进步着。

1938年1月-3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八路军卫生学校又迁回陕甘宁边区。3月到达延安南二百余里的张村驿镇,在这里开展了建校活动。这一时期在校调剂班学员有六期、七期。除政治教育外,专业课学习一般为8个月。主要课程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理卫生、药物学、拉丁文、调剂与制剂学等课程。调剂班主要专业课教员有李广训、龙在云、孙绎志等。校长王斌、政委饶正锡。

1938年12月,调剂班六期在校经过半年学习,16名学员顺利毕业。大部分毕业生分配到抗日前线各部队担任司药工作,少数分配到八路军制药厂工作。

1939年4月,调剂班七期学员毕业后。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校学员经过三个月数学、物理、化学学习,又经过一次甄别考试,将成绩优良者分配在第九期,成绩一般者分配在第八期。八期按一般调剂班教学计划进行培养,调剂班九期准备办成高级制药班(特训班)调剂班八期和九期学员,大部分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在来到抗大之前,他们深受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欺压迫害,无法求学和生存下去。为了追求革命真理,为了抗日救国,毅然离开了家乡和父母,跋山涉水,冲破日寇和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历尽千辛万苦,徒步奔向革命圣

地延安。他们的到来为学校增添了新生力量。

1939年5月,八路军卫生学校由干部、教师、学员(调剂班九期)千余人组成的劳动大军,开赴张村驿方园八十里的没有人烟、荆棘遍野、野兽出没的几处荒山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6月-10月,日寇大举“扫荡”华北,进攻西北。同时国民党反动派也加强了对根据地的封锁和挑衅。我党为了加强敌后工作,派军医班和调剂班八、九两期学员,由政治部主任喻忠良率领开赴华北敌后。他们于1939年冬天,到达晋察冀边区。参加办起了晋察冀边区卫生学校,就是后来的白求恩卫生学校。

不久,药九期和军医学员又奉命返回张村驿。在这次行军中校领导指示:“行军不误学习”。边行军边学习,利用休息和雨天停下来上课、自习或三三两两一起讨论功课。他们不怕苦和累,天天行军百里,风吹日晒雨淋,有时一天就要翻几座大山。10月胜利回到张村驿。

1940年3月,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八路军卫生学校由张村驿迁往延安东门外柳树店。柳树店是个穷山沟,一片山坡地,山沟里只有几户人家。全体师生在校部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建校劳动。经过几十天劳动,凿出了一个个窑洞,装上门窗,刷上白粉,修了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宿舍和能容纳千人的大礼堂,还修了平坦的操场和起伏的山坡路。

1940年8月,毛泽东主席到校视察。毛主席来到学校给师生们做了报告。毛主席说,你们在党的领导下,从江西中央苏区的“卫生小学”,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锻炼,现在成长为“卫生中学”了。我们的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因为我们能为群众谋利益,为广大工农所拥护。你们的学校也是这样,将来一定会发展成为一个“卫生大学”。毛主席的报告鼓舞了全校人员的斗志,决心战胜一切困难,完成教学任务,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9月,八路军卫生学校改称“中国医科大学”。校长王斌,政委饶正锡,副校长史书翰。调剂班改为“药科”。这时,药科在校学员是药科九期,在校学习时间为二年,课程有时事政

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卫生部领导,学院设药剂、分析、制药三个系(系主任分别为朱金旺、纪有恒、于润海)。院长:龙在云,副院长:马翔。

校址:沈阳市铁西区应昌街二十三号。建筑面积:16,804平方米。学生人数:本科生431人,中专生108人。教职工数:19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12人)。 特请郭沫若亲笔题写“东北药学院”校牌。

1952年12月27日,我校召开独立后第一次党员大会。并于12月31日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东北药学院全体党员大会的决议”,选出总支委员会,马翔任书记。

1953年2月12日,按沈阳市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局沈房地字第133号函,核准沈河区南塔街三段面积为266,510平方米土地拨给我院建校使用(1954年8月学校搬迁工作圆满结束)。(现在学校的占地面积63.7万平方米)

1953年4月27日,朝鲜平壤医大药学部59名师生来我院实习,为期两个月。

1953年10月15日,经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录取新生(本科)192名。制药系一个班65人;药剂系甲班60人,乙班67人。

中央高教部、卫生部于1954年7月29日至8月5日,在北京联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会议精神,确定培养卫生干部应以高等医学教育为重点的方针,决定将药学各专业统一为一个专业,即药学专业。并制订了统一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大纲的编写也做了原则决定。为此,我校将第二十五期制药专业本科和专修科全部改为药学专业,执行了新的过渡性教学计划。

1954年12月,旅美药物化学家朱廷儒教授从美国返回祖国,经中央卫生部介绍来院任药物化学教授。

1955年8月,高等教育部、卫生部根据全国文教工作“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总方针和全国第一届高等医学教育会议决议,对药学专业设臵按一定比例、标准和要求进行调整,以适当集中人力物力,办好药学教育的精神,决定停办浙江医学院药学系及

山东医学院药学系。其师资、设备部分调入东北药学院。顾学裘教授、惠云身、刘德仪副教授等一批药学家和教师来本校任教,进一步增强了我校的师资力量。

1956年7月17日,高等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通知:奉国务院批复同意,统一高等医药院校名称,将以大区命名的学校改为以所在地省或城市命名。从1956年9月1日起,东北药学院改名为沈阳药学院。

学校再次呈请郭沫若副委员长亲笔题写沈阳药学院校牌。

根据卫生部6月2日下达《1956年高等医药院校副博士研究生培养任务》,7月11日,高等教育部颁发《1956年高等学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暂行办法》,开始招收药学专业副博士研究生4人,11月录取入学。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年9月8日,颁发《沈阳药学院教学法研究委员会条例》。

9月24日,卫生部下达《关于高等院校教材规划的通知》。我校顾学裘教授担任《药剂学》主编,徐忠一副教授担任《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主编。 1956年11月,沈阳药学院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

1956年12月,制药工艺教学副组长、讲师计志忠赴苏联列宁格勒制药学院制药工程教研室留学。(获得苏联教育部最高考试委员会授予化学副博土学位。1960年4月回国,7月回校从事合成药物化学教学、科研工作。这是我校成立以来首次向国外派遣留学人员。)

1956年学院制订了《1956—1958年三年教学改革规划》,规定完成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目标,包括执行药学专业四年制统一教学计划。

生药教研室刘德仪、郭允珍、岳松健等根据该室自1938年到1955年期间所存药用植物标本和记录进行了总结。 研究论文《东北地区药用植物采集调查报告》发表于《药学学报》,4(1):63,1956。顾学裘教授编写的《制剂学》(上、下册),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56年《沈阳药学院译报》创刊;1957年《沈阳药学院学报》第1期创刊出版。

1957年4月29日,中国民主同盟沈阳药学院支部召开成立大会。这是本院最早成立的民主党派支部。

1958年8月1日,沈阳制药工业学校正式并入沈阳药学院。学校重新恢复药学系、制药系、基础部(增设化学系)一级教学行政组织机构。在校生已达2084人,为1957年在校生的两倍多。同年,学校录取第三十期本科新生。

1958年10月10日,学校制药厂正式建立。 同年,卫生部派李维祯来学院任院长。

1959年3月中央卫生部委托学校负责修订四年制药学专业教学计划。 1959年9月,朱廷儒教授作为特邀代表了出席全国群英会。

1961年4月,院党委根据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工作会议精神制定本年工作要点,提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除办好本科四个专业外,其他可以不办。缩短科研战线,药厂要为教学、为学校建设、为除害灭病、为师生员工福利事业服务。 1962年2月,学校进一步贯彻“八字方针”,深入学习《高教六十条》,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为整顿教学管理,制定了十余种暂行条例:着重加强以“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培养训练。发挥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因材施教,教书育人,提倡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密切师生关系。举办学习班培训师资,有95名教师分别参加了俄文、英文、日文和中医药、数理、有机等提高课的业余学习。

1962年诊断用新药——异硫氰酸萤光素制备研制成功。异硫氰酸萤光素是五十年代开始用于免疫临床诊断的萤光试剂,可快速准确诊断有关疾病,国内使用主要靠进口。1959年开始至1962年我院试制成功,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有关医院试用,证明比当时由英国和瑞士进口的同样试剂性能强。

1963年12月,洪盈教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8月,开始搞“四清”,历时一年多,把院长李维祯同志错批错定为“走资本主义

道路的当权派”。同时错误的批判和处理了一批干部,对学校的教学、科研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三、十年浩劫 砥砺前行(1966—1976,文革十年)

1966—1976十年浩劫期间,全院师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艰难办学。

1966年5月27日,高等教育部发出通知:因文化大革命运动,1966、1967年研究生招生工作暂停。本院随全国停止招收研究生。

1967年2月以后,本院在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下,学校党政领导机关被“造反派”群众组织全面夺权,致使党政各级组织完全瘫痪,党团组织生活被迫停止。

1968年全院教师、干部和第三十七期学生共400余人,组成三个连队,在政治野营指挥部带领下,赴辽宁省桓仁县进行政治野营。继续为期半年的“清理阶级队伍”,参加农村“斗、批、改”和兴修水利工程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69年12月15日,为贯彻辽宁省革委会召开的大专院校工作会议关于大专院校搬迁到农村的决定,本院革委会讨论通过了学院搬迁方案,确定迁往清原县南口前。随即派一个连的师生前往建校,后因没有办学条件被迫撤离南口前返回沈阳。

1976年7月13日,召开“热烈欢送首批赴科教基地同志大会”。党委书记龙程甲、工宣队长金连庆讲了话。随后,各期队师生陆续分赴各科教基地。至此,本院推行“四人帮”极“左”的教育路线达到了顶点。由于各教学基地根本不具备办学条件,受到师生的强烈反对,使学校陷入无法继续办学的地步。

在这样极度艰难的办学环境下,1970-1972年,学校招收药学、化学制药试点班学员108名;1972-1976年间共招收39-43期五届工农兵学员。在极左路线压力下,许多教职工仍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不离工作岗位,从1972年到1976年共编写教材12本,科研工作取得一定研究成果。1975年温莪术抗肿瘤的研究取得成功,通过鉴定,并于1978年,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1976年,鹤草芽驱绦虫的研究通过鉴定,并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四、沐风栉雨 加速发展(1977—1993) (一)恢复时期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导下,经过拨乱反正和恢复整顿,学校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恢复,有六项重要科研成果通过鉴定。我校开始以崭新面貌迎接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全院人员欢欣鼓舞,开始声讨“四人帮”的反革命罪行。 1978年3月,恢复四年制、恢复高考制度。本院招收经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录取的第四十四期本科四年制新生301名入学。其中药学专业203名(含走读生8名),化学药物制造工艺专业64名(含走读生4名),抗菌素药物制造工艺专业34名(含走读生2名)。

3月18日—30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五届人大代表洪盈教授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会上,我院科研成果驱绦虫新药一鹤草酚、线麻叶制剂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9月,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197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安排意见》,我校录取三年制硕士研究生9名。其中:药剂2名,中草药2名,天然药物化学2名,有机合成3名。这是粉碎“四人帮”后,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首次招生。

1979年3月,党委开始清理1964年8月至1965年8月为期一年的学校“四清”试点中的错误。9月1日召开全校教职员工大会,为“四清”受迫害的同志平反,恢复名誉。

1979年11月,卫生部党组通知,经中央组织部批复柳文任沈阳药学院党委书记,李维祯任沈阳药学院院长。

1980年1月20日—27日,柳文参加了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并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21日—28日,顾学裘、朱廷儒、于润海三位教授,参加了辽宁省政协五届二次会议。顾学裘教授当选为省政协副主席。

1980年2月,卫生部(80)卫科字13号文《关于建立附设性研究机构的批复》,批准沈阳药学院建立有机化学、药理、天然药物、药剂、药物合成、仪器分析研究室。

1980年3月,为解决化学基础课师资数量不足的困难局面,我校决定从七七级(第四十四期)学生中抽出10名(药学专业6名,化学制药专业3名,抗菌素专业1名)举办化学师资班。另订计划进行培养,加强外语和化学基础,减少原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按原专业毕业,留校补充化学基础课师资。

(二)发展时期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学校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师生员工们同心协力,勇攀高峰,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980年,学校进一步精简机构,重新定编,制定学校发展十年规划,为学校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1年4月30日,国家医药管理总局转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聘书,顾学裘教授为药学评议组成员。

1981年11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通知》,确定沈阳药学院为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药物化学、药剂学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药剂学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导师顾学裘教授。

12月1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沈阳药学院为首批授予学士学位的458所高等学校之一。

1982年1月15日,学院隆重举行第四十四期(七七级)学生毕业典礼,这是恢复高考制度的首批毕业生。本届毕业生共294名。其中:药学专业198名,化学制药专业63名,抗菌素专业33名。这是首批取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

1982年6月,沈阳市大专院校田径运动会在沈阳药学院举行,这是本院首次做为东道主进行筹备和主持全市大专院校田径运动会。辽宁省副省长陈北辰,省人大副主任柳文、王堃骋、中共沈阳市委文教部副部长鲁振昌,以及在沈19所大专院校的领导参加了开幕式。

1983年12月,在主编人顾学裘教授、洪盈教授和黄志宏副教授主持下,全国医药院校四

年制药学专业统编教材《药剂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第二版)的编审工作计划和编写大纲制订完成。

1984年11月2日—3日,以恩田政行为团长的日本国北里大学代表团一行3人,来本院进行访问。就两校建立校际关系问题达成协议,签订了学术交流协议书。这是我校首次与国外大学建立校际关系。

1985年3月1日,沈阳药学院中药系正式成立。中药系设有:生药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三个研究室;中药制剂、中医基础、中药药理、方剂学、动物化学、植物化学、中药鉴定及中成药分析、中药学、药用植物学9个教研室。

1986年11月,《常用中成药质量检测技术研究》获得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本研究成果是以沈阳药学院为主,南京药学院协作,从1981年至1985年止,经过四年共同研究取得的,并于1985年在沈阳通过技术鉴定。

1988年4月7日,国家医药管理局宣布“局党组关于沈阳药学院领导班子成员调整的意见”:周杰继续担任党委书记;靳瑞征担任代院长。

1989年1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我校药剂学科为全国高等学校医药重点学科点。 国家人事部人专发(1990)1号文通知,批准我院陈英杰、李经才两位教授为1990年度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1年1月24日,博士研究生裴月湖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1年6月29日,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沈阳药学院设臵药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1991年6月学校举行六十周年校庆,并将校训定为“团结 勤奋 求实 献身”,由李维祯老院长手书校训。(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更好的体现时代精神,进一步丰富学校校训的深刻内涵,在2001年学校七十周年校庆时,将原校训中的“献身”改为“创新”。“团结 勤奋 求实 创

新”作为沈阳药科大学新的校训。)同时,确定了我校的校徽、校歌(《北国药苑永远是春天》)。校徽主体图案为我校特色建筑——教学主楼图型以彰显学校个性特征,“1931”代表学校创办时间,主楼图标下方冠以李岚清题写的“沈阳药科大学”字样,以表明学校确切概念。(原为郭沫若题写的“沈阳药学院”字样,1994年为迎接学校更名庆典做以相应更改)

截至1992年,我校第一批录取学生地区已达到20个省自治区。

1992年11月,在中国药学会第十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李维祯因长期对药学科技工作做出的贡献荣获金质奖章。

11月25日,学校与南方制药厂长期合作协议书签字。根据协议,南方制药厂将向我院一次性投资500万元,用于新药研究的基础建设;我方将为对方培养多层次科技人才,并优先向对方转让科技成果;对方在我院设立“999”奖学金,每年度奖励一次。

1994年2月17日,《自然》杂志报导了沈阳药学院赴美学者杨震博士参加的尼可拉奥教授为首的11人合成小组,进行“紫杉醇全合成”研究获得成功,杨震提出的合成路线起到了很重要作用。

五、历久弥新 熠熠生辉

1994年2月,国家教委批准沈阳药学院更名为沈阳药科大学,同时指出:“希望你们以此为新的起点,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的一流药科大学,为发展我国医药事业做出新的贡献。”沈阳药科大

学全校师生,以此为目标,凝心聚力,抓住发展机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

革,创新教育教学体系,谱写了一篇篇激动人心的华彩乐章。

1994年5月18日,沈阳药科大学更名揭牌庆典大会隆重召开。

7月23日,新建沈阳药科大学图书馆破土动工。新图书馆为多功能组合五层建筑,占地面积280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160平方米,并于1996年9月3日通过验收。

1995年10月6日,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成立大会,在校学术厅举行。(我校工商管

理学院成立批准时间为1995年6月6日。)

12月8日,吉林省通化市市长王月皓和我校靳瑞征校长在双方长期合作协议书上签字,这是我校首次与地方政府签订长期协议。

1996年4月1日,中国工程院中工函[1996]005号《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通知》,姚新生同志于1996年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

9月20日,国家医药管理局张鹤镛副局长率领工作考察团一行5人来到我校宣布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决定。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副书记姚新生(主持党委工作)、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王发、党委副书记李蕴能;校长姚新生,副校长吴春福、于广慧、李绍枝、缪硕宁。

1998年9月9日,“庆祝洪盈教授八十寿辰”活动在校俱乐部“园丁憩屋”举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同志代表上级领导参加了庆祝活动,为洪盈教授献上花篮并致贺词。

2000年2月12日,我校划转辽宁省管理。

6月20日,我校体育部杨茂功副教授经国际篮球联合会提名,国家体育总局审批,于2000年9月13日赴悉尼执行第27届奥运会篮球裁判任务。杨茂功是国际级篮球裁判员,是中国派出执行悉尼奥运会唯一的一名篮球裁判员。

6月21日,辽宁省委组织部发文通知,吴春福同志任沈阳药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同时免去姚新生同志沈阳药科大学校长职务。

2001年4月5日—9日,我校学科调整、撤系建院工作开始实施。成立药学院、制药工程学院、中药学院和基础学院。

8月30日,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宣布任命李蕴能同志为沈阳药科大学党委书记。 9月8日,我校70周年庆典大会在辽宁体育馆举行。大会由党委书记李蕴能主持。校长吴春福在会上介绍了我校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对社会各界对我校给予的支持表示深深

的谢意。

2002年10月11日,辽宁省医疗器械学校并入我校交接仪式在辽宁省医疗器械学校举行。2003年5月19日,沈阳药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

2002年12月4日—6日,中国共产党沈阳药科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学校俱乐部隆重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由17人组成的中共沈阳药科大学委员会和由7人组成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李蕴能当选党委书记。

2003年1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蒋正华受聘沈阳药科大学名誉校长。聘请仪式结束后,蒋正华副委员长为全校师生做了《迎接药学产业的新革命》专场学术报告。

4月21日,辽宁省科学技术厅联合省卫生厅、省疾病控制中心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沈阳药科大学和辽宁中医学院为技术依托单位,成立防治非典型肺炎药学专家组,沈阳药科大学副校长毕开顺教授为专家组组长。

12月23日,“沈阳药科大学校史展览馆”揭牌仪式在教学科研楼八楼大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吴春福,原校党委书记周杰为校史馆开馆揭牌。

2004年4月30日,国家人事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文,公布了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百人层次人选名单,我校吴春福校长入选。(我校程卯生教授、何仲贵教授分别于2006年、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5年3月10日,教育部公布了2004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名单,我校的“药剂学”课程榜上有名。(目前,我校已有国家精品课程8门。)

10月17日,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名单公布,校长吴春福主持的“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荣获二等奖。这是我校首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目前,我校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

2006年8月1日,教育部进行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评选,我校有19本教材入选。(2008年3月10日,我校另有4本教材列入“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补充选题名单。)

12月21日,校党委常委会决定,成立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

2007年9月10日,在二十三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国药学界享有盛誉的泰山北斗、深受全校师生爱戴的老前辈、九十五岁高龄的沈阳药科大学终身教授顾学裘先生来到校园,与全校师生共度教师节。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在校门口迎接。李蕴能书记和吴春福校长向顾教授代为颁发了由中国药学会授予的“突出贡献奖”。

11月8日,药学院2003级(70期)药学(日语)二班荣获“全国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为我校历史上学生班集体获得的最高荣誉。

12月28日,教育部公布了2007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评审结果,我校申报的药学实验教学中心,获得“2007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殊荣。

2008年1月11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评选结果。我校申报的“药剂学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目前,我校已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

1月15日,我校申报的“研究型药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确定为2007年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月28日,我校药学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我校已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

8月22日,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开展的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遴选中,我校崔福德教授光荣入选。

我校2008年成功申报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辽宁省重大新药创制综合大平台”项目,2009年启动,单项目获得中央财政经费7884万元。

2009年6月1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103个重点研究室

建设单位。我校吴春福教授任主任的“情志病中医实验模型实验室”被评选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6月27日,以陈洪铎院士为组长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验收专家组一行7人来到我校,对“创新药物研究与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我校“创新药物研究与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005年4月由教育部批准组建,主要成员来自我校“合成药化”和“天然药化”两个学科。

9月25日,沈阳药科大学本溪校区开工奠基仪式在本溪经济开发区隆重举行。

2010年2月9日,根据中共辽宁省委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表彰首批领军人才和第五批省级优秀专家的决定》,我校吴春福教授荣获“辽宁省首批领军人才”荣誉称号;毕开顺、程卯生教授荣获“辽宁省第五批省级优秀专家”荣誉称号。(2012年,我校毕开顺、宫平、何仲贵教授荣获“辽宁省第六批省级优秀专家”荣誉称号。)

4月13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共建沈阳药科大学协议签字仪式暨中国药促会会员单位与沈阳药科大学共建“创新药物产学研战略联盟”协议签字仪式在沈阳友谊宾馆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桑国卫、辽宁省委书记王珉、省长陈政高、副省长陈超英出席签字仪式。下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来校受聘沈阳药科大学终身名誉教授,校长吴春福向桑国卫副委员长颁发了聘任证书。

4月19日,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宣布省委4月8日决定,任命吴春福同志为沈阳药科大学党委书记。

2011年9月10日,我校建校八十周年庆典大会在辽宁省浑南体育训练基地(综合体育馆)隆重举行。各级领导、广大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和我校师生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我校建校八十周年华诞。

2011年9月18日,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下发文件,任命毕开顺同志任沈阳药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2012年3月,我校成立医疗器械学院,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基础学院数理部并入医疗器械学院;撤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制。学校还整合三个不同特色学科——社科部、外语部、体育部,成立了社科与文体学院。

2012年5月,我校承担的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辽宁省重大新药创制综合大平台”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于2012年9月成功滚动进入国家重大专项十二五综合大平台继续资助项目。

2012年10月19日,我校程卯生教授主持的“药物分子合理设计与制备关键技术创新平台”从全省15个申报平台中脱颖而出,顺利通过专家论证,成功入选今年5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

2012年11月16日, 我校首次获批组建国家发改委“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2012年12月24日,学校第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选举产生了由19人组成的中国共产党沈阳药科大学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和由7人组成的中国共产党沈阳药科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吴春福当选党委书记。

2012年12月,我校孙宝山教授成功当选第四批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目前,我校共有攀登学者两名,郑江教授2012年3月当选。)

2013年2月7日,教育部公布2011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名单,我校何仲贵教授光荣入选。

2013年3月,孙进教授入选教育部2012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辽宁省省属高校仅有6名教师入选。

2013年3月,由我校牵头,联合国家(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和辽宁省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共同组建的“辽宁省重大新药创制协同创新中心”,被批准为“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截至2013年5月1日ESI数据库公布的数据,我校入选ESI全球前1%的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三个学科的发展较之前均呈上升趋势,排名都有明显提升,彰显出较为强劲的学科活力,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入选ESI全球前1%的学科数在入选的5所辽宁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在东北三省的医药类院校中排名第一。

2013年7月3日,我校与香港浸会大学正式建立友好校际交流关系。迄今,我校已与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的54所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

校际交流关系。

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教育的高等药学学府。设有药学院、制药工程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医疗器械学院、社科与文体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以及测试中心、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中心、中药资源中心等。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已从革命战争时期招生的15名到2013年本科招生的2200名、研究生787名。建校8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输送了6万余名高级药学、制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各地,其中有很多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企业家和优秀领导者。

江西瑞金,是红军长征的起点,更是沈阳药科大学的起点。沈药与我们伟大的祖国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兼程勇往直前。沐浴时代的春风,今天又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励精图治,抢抓机遇,深化内涵,改革创新,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影响显著、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药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vi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