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交往存在问题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3-07-30 00:3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幼儿同伴交往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同伴交往的概念

研究者对同伴交往也做出一了不同形式的界定,但其内容实质上基本相同。如,同伴交往指同伴之间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朱智贤);同伴交往是同伴间通过接触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杨丽珠);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群体内发生的人际交往,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从动态说,是个体与同伴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产品的交换,从静态说,是个体与同伴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即和同伴关系同义)(赵海钧)。就此有学者们认为同伴交往就是年龄相同、相近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儿童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而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s)就是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二、幼儿同伴交往存在问题

(一)幼儿“以自有学者为中心”明显

今天,在幼儿与同伴交往中自私、无理,不考虑他人,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函待解决的现象。“自有学者中心”是个体在婴儿阶段所表现出的一种自然的心理特征,如果教育得当,便会伴随幼儿年龄的增长以及心理的成熟逐步减少甚至消失。但

1

是现在的孩子大都没有兄弟姐妹,在家被过分溺爱,没有受到正确恰当的教育,加之受住房单元式结构的影响,使得幼儿与其年龄相近的小伙伴一起游戏、玩耍的机会少之又少,导致他们缺少与同龄伙伴友好合作的经验。许多孩子在家骄纵放肆,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从不顾及他人,只注重自己利益的得失,很少关心他人,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这就使这些孩子对集体产生敌意、排斥情绪,不愿意与同伴一起游戏,相互合作。某些在家养成的诸如自私、蛮横、不礼貌、

不谦让等不良情感,使他们即便想与同伴交往,却又不知道并且也不容易与同伴建

立友好合作关系。

(二)幼儿在交往中表现孤僻、不合群

有的幼儿则性格比较孤僻,任性,不合群,在与同龄伙伴玩耍时也表现得过于敏感,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经常独来独往,常常闷闷

不乐。幼儿孤僻、不合群也是目前同伴交往现状不可回避的一大问题,例如:在很多

幼儿园开学第三周,在观察一些幼儿园幼儿入园常规活动时,发现能够高兴地与家长

再见,和同伴游戏的幼儿仅占一半,而面对家长的离开哭闹,不与同伴玩耍的幼儿占

到将近一半,学者在观察大班幼儿在进行科学活动时,发现能够与同伴交往进行科学

实验虽然占班级人数的大部分,可是不能忽视,仍有将近百分之四十的幼儿是独自进行探索,不会和同伴交往。很多幼儿是单独自己玩耍,无法顺利融入集体活动。具体事

例如:游戏活动期间,几个小朋友搭起小火车在园里做游戏,玩得都很开心,平时胆小、内向的林林看来也有些兴奋,可能是想和排在他前面的冬冬讲点有意思的事情吧,于是使劲扳冬冬的脖子,想让他回头,冬冬却以为林林想欺负自己,大声呵斥林林一下,让林林吓了一跳,也让他感到很委屈,可是他并不向冬冬解释,只是气呼呼地下了火车

自己到一边坐着去了,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兴致也没了。通过观察有学者们可以发现

在各个年龄班的幼儿均有超过半数,和同伴发生矛盾或误会时,不会用准确、简括的

语言解释自己的行为,为自己辩解。由此可知,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及发展己经是

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2

(三)在交往中伴有明显的攻击性行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同样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如骂人、打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叫别人外号、故意刁难小朋友等。幼儿在游戏或教学活动中不配合,甚至捣乱的情况并不少见,诸如打人、骂人等攻击性行为也时有出现。在观察育新幼儿园小班做桌面游戏期间,发现可以自觉使用玩具仅占小部分,而抢夺玩具、破坏其他人的游戏活动,使游戏无法进行的幼儿却占一半以上。幼儿园中班体育活动阶段,发现能够与小朋友相互配合,完成体育活动的幼儿也是不多的,而相互争吵、打闹,不能很好完成体育活动的相对会比较多。在对于幼儿园幼儿就餐、排队等常规活动时,很多时候发现即使较年长的幼儿也并非所有都能自觉就餐或排队,不影响他人,不自觉就餐或排队,影响其他小朋友的幼儿仍占了不少的。具体事例如:淘淘机灵好动,但却总管不住自己,对小朋友做出一些攻击行为:吃饭时拍小朋友一下,排队时故意挤前面的同学一下,别人玩耍时他却乱冲乱撞去破坏,因此常常有幼儿向有学者告淘淘的状。一次在社会活动“夸夸自己的好朋友”中,几乎所有孩子都被同学夸奖了,除了爱捣乱的淘淘,他很焦急的推着旁边的俊俊,希望俊俊能夸自己一下,俊俊却说“有学者才不要夸你了,你总对有学者吐口水,还在有学者书本上乱涂乱画。”这时淘淘虽然很难过,但有学者想他也应该己经认识到自己这些行为的错误了吧。

三、班级中幼儿同伴交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以自有学者为中心”的原因

1、幼儿自身的影响

幼儿自有学者意识正处于萌芽时期,孩子关于“有学者”的概念正在逐步形成,进而会在各种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突出“有学者”的强烈愿望。经调查有90%的幼儿存在不同程度的以自有学者为中心行为表现。生活中不服从长辈的管教,如果受到家长和教师的约束,

就会产生反抗心理,有时不让做的他偏要做,不采纳接受大人的意见;在游戏活动中

也是只考虑自己,毫不顾忌同伴的感受。

3

2、家长对孩子的溺爱

由于有学者国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今天,越来越多的幼

儿成为“独二代”,也就出现了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现象,于是孩子便集祖辈及

父母的宠爱于一身,而且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爱己达到溺爱的程度,不管孩子犯了多大的

猎都不忍批评。加之,有的孩子得不到满足经常会又哭又闹,家长见到孩子的哭闹就屈服。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自私无理、霸道蛮横、唯有学者独尊、嚣张任性等性格。在

访谈中有70%的家长认为是由此形成这种不正确的行为习惯。

(二)幼儿在交往中孤僻、不合群的原因

1、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般性格积极、友好的幼儿,在活动中不易产生攻击行为,擅长双向交往和群体交往,他们情绪稳定、不激烈,爱说话,比较大胆,而且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行为,

因而很多幼儿都喜欢和他们亲近;而被忽视的幼儿在交往中则通常是显示出笨拙的表现,在集体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总是少言寡语的,或在集体活动中选择逃避。由于害羞,

他们大多自己玩,在同伴的评定程度上没有什么突出表现,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不积极,慢性、并且不易兴奋与冲动,比较容易使老师和同伴对其视而不见。

性格腼腆内向的孩子在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中,与其他性格类型的幼儿相比较更

不容易得到机会,合作方法也比较贫乏,他们往往不会设法主动参加到其他人的活动中;相反,性格外向者常常可以和伙伴们相互协调,一起完成老师的任务,积极参加不管是

幼儿园内还是园外的各项活动。并且由于幼儿内向、胆小等性格使得他们在集体中处于被

忽视的地位,而这样被忽视的境地又会加重他们的孤僻、不合群,使之陷入恶性循环。

2、语言能力

幼儿语言能力既是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构成成分,也是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

重要因素。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较差,其交往能力通常也比较差,在沟通出现问题的情

况下,幼儿合作交往势必会受到影响,由于,无法与同伴很好的交流沟通,他们也往往

不能顺利地融入同伴集体中。假如幼儿交往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下去,幼儿便

会产生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会严重阻碍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久而久之,

4

他们就只喜欢一个人呆着,不喜欢让别人接近,更加不会主动发起合作游戏,同时还伴有小气、爱钻牛角尖等现象。形成了这种不合群的心理特征将严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3、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最初的成长环境,家长是幼儿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最基本的执行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幼儿交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亲子互动模式、亲子依恋关系以及家庭的亲密度。

一些家长非但没有给孩子创造与同伴互动的机会,反而由于怕孩子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负”,当孩子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时,不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冲突,而采取过度保护的措施,横加干涉,甚至限制或剥夺他们的交往权,使其在交往中胆怯退缩,而且还让他们养成娇气、偏执的性格。

(三)交往中具有明显攻击性行为分析

1、幼儿自身的影响

被拒绝的幼儿通常情绪不稳定、爱冲动、爱争论、性子急,在和同伴交往中常常表现出攻击性等不理智行为。与活泼、友好的幼儿不同,那些蛮横无理的幼儿则常常喜欢使用诸如命令、指挥等强制性办法,不会运用协商解决问题。现在的幼儿自有学者意识都比较强,也更加在乎他人的尊重和平等的关系,因此性格霸道无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成为被拒绝的儿童,而由于他们性子急,爱冲动,在这种被拒绝的环境中,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攻击性行为,就这样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2、情绪情感发展水平

情绪调节是幼儿社会行为和关系的基础,喜欢与同伴交往的幼儿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他们也会被视为交往能力低下的幼儿;相反,那些能很好控制情绪却不好交往的幼儿,遇到麻烦也不会受到不良的影响。他们在同伴交往中不会产生焦虑,而且父母也不会认为他们有社会情绪问题。这些攻击性行为比较强的幼儿通常不会很好调节自己的情绪,致使遇到冲突就想使用“暴力”解决问题。

3、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和态度(诸如过分保护、骄纵溺爱、简单粗暴以及冷淡漠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v2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