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4-06-08 08: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民俗理论:民俗、文化遗留、民俗链、民俗学概论、语言民俗、民俗的扩布性、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志、风俗、精神民俗、民俗史、民俗学方法论、民俗的传承性、民俗的教化功能、

物质生产:农业民俗、坐商、行商、招幌、百工五法 、社会民俗、物质民俗、集市、掮客、 物质生活: 干栏、菜肴、

社会组织:庙会、社会组织民俗、行会习俗、合谱、《家礼》、族谱、祭祀、宗族、女人社、社区组织、家风、白莲教、家风、家教、家法、

岁时节日:岁时节日民俗、端午、门神、岁时、冬至、社日、七曜、重阳节 、寒食节、

人生礼仪:人生仪礼、通过仪礼理论、洗三、不落夫家、六礼、五服、交换婚、入赘婚、笄礼、指腹婚、士昏礼、干亲、成年礼、悬棺葬、报丁、字辈谱、童养婚、抓周、冥婚、冠礼、“阿注”婚 、抢婚、三朝、

民俗信仰:禁忌、巫蛊、灵媒、迷信、图腾、巫、术士、巫觋、驱傩、行业神、摹仿巫术、咒语、 民间文学:口头传承、口承文化、传说、神话素、口头性、儿歌、《梅葛》、神话、歌谣、幻想故事、笑话、哭嫁歌、

民间语言:英雄史诗、职业行话、黑话、谚语、创世史诗、诸宫调、民间熟语、诀术歌、民间叙事诗、《格萨尔王》、流行语、

民间艺术:民间文化、民间工艺美术、相声、山东快书、评书 民间游戏:民间杂艺、民间竞技、民间游戏、社火、 民俗学史:钟敬文、《荆楚岁时记》、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中华全国风俗志》、江绍原、中大《民俗》周刊、顾颉刚、《歌谣》周刊、郭璞的民俗观、《三礼》、古代民俗、文人竹枝词 、《酉阳杂俎》、《东京梦华录》、《清嘉录》

方法论: 田野工作方法、AT分类法、

外国民俗学派:历史地理学派、民俗学人类学派、神话学派、汤普逊、重出例证法、安德鲁 郎、高莫、柳田国男、

其他:本草学、相似律、前逻辑思维、两合组织、小传统、神判、习惯法、库拉习俗(马林诺夫斯基)、表演理论(鲍曼)、阈限人、母题、文献学、春官歌、撒帐、叶限、箭垛式人物、异文、三道茶、口彩、

1.民俗: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它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的;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文化模式。

2.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

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 3.传承性:即民俗在时间上的传承性。主要表现为在传承过程中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它是民俗得以延续的一种手段,在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一定地域的、民族的、社会的民俗传承,总是受地域、民族、社会的人们共同心理因素支配的。

4.变异性:民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事象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5.历史性:

6.田野作业法:民俗学中,把深入实地考察,直接采集民俗资料的方法叫做“田野作业法”,也称“直接观察法”。它提倡和鼓励民俗学工作者走出书斋,深入民间社会。是民俗学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既可获得忠实可靠的资料,又可修正补充前人调查资料的不足。 7.地方性:

8.AT分类法:阿尔奈发展的研究民间故事的精细工具。即将大同小异的民间故事按地区分布进行排列,并给各个资料标上分类编号。先按语言分,给个符号;再按国家分,给个符号;然后加上故事顺序编号。后经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斯?汤姆逊(Stith Thompson)补充修订,成为“阿尔奈—汤姆逊体系”,即AT分类法。

9.比较研究法:民俗学的比较研究法是指,在民俗学研究中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民俗事象拿来作比较,从而找出各类民俗事象之间的纵的和横的联系,探讨某一民族民俗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方法。有两大特点:一、对历史上有关系的民俗事象加以比较,找出某一民俗事象的历史联系和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变异和原因;二、将历史上没有关联的民俗事象作横向的排列比较,探讨它们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10.历史研究法: 11.物质民俗: 12.风篱:“风篱”是一种原始住宅,是一种容易建筑的古老居住形式,结构很简单。用树干或树枝插入土中,构成一面坡式的墙,其上覆盖树枝、树皮、茅草之类,用来遮蔽风雨。容易取材、容易建造、容易移动,很适合原始民族居食无定的生活,曾流行于世界很多原始部落之中。

13.帐篷:帐篷是中国古代民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喜好的,比原始风篱更进一步的居住形式。古代称“穹闾”,俗称“帐篷”。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撮罗子”可能是其最原始形态。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将世界各原始部落的帐篷形式归为8类,其几何形体主要有圆锥形、圆拱性、方形、不规则性数种。 14.干栏:住宅建筑形式之一。干栏型居室多见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一种很古老的建筑形式,一直传承到现在。其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木结构,一种是土木结构。上层住人,下层用作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干栏”居室是古代百越民族的文化特征,其出现和当地的气候、环境、建筑材料有着直接关系。

15.华表:华表是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为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16.头衣:古代称谓,又叫“元衣”。 头衣指帽子或头巾,种类繁多,是服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覆盖、保护头部的功用外,有些还存有特殊的含义。中国古代贵族和平民的头衣区别十分严格,它标志着不同的年龄和身份。少数民族中,头衣的形式多种多样的。随着一个人性别、年龄、民族、地位、职业等的不同,都可以用头巾或帽子加以区别。

17.体衣:包括平常所说的上衣和下衣,是服饰民俗中最重要的部分。上衣是“衣”的最狭义的称谓。在古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上衣又有长短之分,一般短而及腰者为短襦,长而及膝者为长襦。下衣古代有裳、绔、之分。

18.朵帕:维吾尔族的绣花小帽,种类很多。主要有“奇依曼朵帕”和“巴旦姆朵帕”两种,前者为青年人所戴,后者为中老年人所喜爱。 19.茶礼:茶礼,又叫“茶银”。是聘礼的一种。在中国各民族中至今仍在流传。在拉祜族婚俗中,男女双方确定成婚日期后,男方要送茶、盐、酒、肉、米、柴等礼物给女方。婚礼上必须请亲友喝茶。白族男女定婚、结婚都要送茶礼.侗族在解除婚约时,采用“退茶”的仪礼。

20.烤馕:是吐鲁番维吾尔族最主要的面食品,馕的一般做法跟汉族烤烧饼相似,多以发酵的面为主要原料。烤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考古学者曾在古墓出土过古代的馕。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50多种。主要有肉馕、油喀、窝窝馕、片馕和芝麻馕等。馕面中含有鸡蛋、清油。由于含水分少,外干内酥,久储不坏,便于携带。

21.香猪:广西民间特产,宴会上的佳肴。这种猪是用子配母的近亲繁殖法培育的,可以烘烤,也可以清煮、炖炒,壮族民间称“香蕉猪”。

22.五毒: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这就像鹤顶红是无毒的东西,却被认为是剧毒物一样。

23.妈祖:妈祖,尊为海上女神,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海洋贸易者、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尤其是在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东南亚中有广泛的妈祖信仰,许多沿海地区均建有妈祖庙。妈祖的真名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称林默娘,诞生于莆田县湄洲岛,为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24.冠礼: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实行于周代。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

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25.笄礼: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26.围猎:蒙古族过去的传统,每个部落或部族都划定围猎的范围。时间一般在初冬,参加人数几百人、千余人不等。方法是先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形成包围圈,逐渐向里推进,包围圈缩到最小时,野兽集中,然后进行追杀。

27.狗站:专用狗车的驿站。元明两代,设在自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至海口沿线。

28.父子连名制:父系制时代父名与子名相连的命名制度。这种制度产生于母系氏族解体﹑父系氏族确立之後。产生的直接原因﹐一是在母系转入父系为确保父系血统按直系血亲承递﹔二是私有财产出现。父子连名制既保存在早已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民族中﹐也保存在某些私有制还未完全确立﹐阶级分化尚不十分明显的民族里。有的民族实行父子连名的历史长达五六十代﹐有的只连二三代。哈尼族﹑基诺族﹑景颇族和广西大瑶山的瑶族﹐还有父女连名的习俗。父子连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正推顺连法、逆推反连法、冠姓连名法.

29.五服:旧时亲属的亲疏差别跟丧服制度是联系在一起的,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有五个差等,谓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礼。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五服以内的亲属,是同族中最近的亲属。五服以外,不为亲属。

30.类别式亲属称谓:亲属称谓的一种类型。其基本特征是,在众多的亲属中,不问其对“我”的关系如何,都分等、分类。凡是同一等、同一类的人都用同一种名称来表示。这种称谓的产生,大概是和人类的群婚制生活习俗有关,至少是群婚习俗的一种残余。

31.叙述式亲属称谓:亲属称谓类型的一种。其特点是:家族和亲组成员之间或用专有名词来称呼,或用这种名称的组合来称呼。每个人对“我”的亲属关系都有专门称呼加以表述。要比类别式称谓精细很多。

32.夺木古: 独龙族村寨成员集体生产方式之一,即在共同占有的土地上共同耕种,生活上采取平均分配的“共食制”。反映了在原始耕作形式下,人与人之间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方式。

33.勐吴:独龙族村寨成员集体生产方式之一,由二、三个或三、四个个体家庭组成,是一种血缘共耕集体,可随时组成或解散。反映了在原始耕作形式下,人与人之间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方式。 34.击鼓挖地:广西一些地区的瑶族村落社会中的原始协作方式。春天开荒季节,村寨中可会合劳力到各家耕地上集体挖地。挖地时,有一青年在地头击鼓,引吭高歌,其他人排列成行,一边挖地,一边随声附和,直到把每家的地都挖完。

35.莫搓搓:云南哈尼族老人死后举行的隆重的丧礼。“莫”为老,“搓”为跳,意思是为死去的老人跳歌。是一种古老的葬俗。

36.公房:村落中的一种公共建筑。有些民族青年男女成年后,社交自由,寨子中央或村外,修建有供青年人谈情说爱的场所,即为“公房”。

37.瑶老制:瑶族自发的村落管理体制。瑶老分天长公、头目公、先生公、烧香公、掌庙公、放水公。“天长公”为最高首领,一年一推选,一人一生只能任一次。他的责任是调解纠纷、指挥战斗。“头目公”两年一换,是副手,协同“先生公”负责农事活动。“烧香公”、“掌庙公”负责祭祀,“放水公”负责灌溉和食用水道的管理。

38.石牌制度:广西大瑶山的瑶族村寨实行的一种村落管理制度。一个小石牌有数个村寨组成,数个小石牌合而成“大石牌”。石牌内根据习惯法制定“石牌律”,刻于石牌和木牌上。“石牌律”由“石牌头”执行。村落成员如有违反石牌律者,罚款、罚酒肉、鞭打,甚至处死。

39.围剌隔离:侗族对不守乡规,品行不好的人,由寨老召集全寨的人于鼓楼集中,杀鸡摆酒,当众宣布他的“罪行”和处罚意见。如大家同意,就喝一口鸡血酒,然后将犯错误者隔离起来,寨中任何人不能和其往来。直到犯错误的人认识并改正错误,并经全寨同意,方可解除处罚。这种方法,侗族称为“围剌隔离” 40.系谱推定法:

41.木主信仰:云南白族地区的村落信仰。“本主”是白族村落的村社之神,被认为是保护村落本境之主,故称为“本主神”。在白族村寨,几乎村村都有本主庙。本主一般不是单独一个人,往往包括了夫妇、侍从子孙等。各本主之间还存在着一种亲戚和仇敌关系。本主身份是各种各样的,凡对本村有过贡献的,不分地位高低,民族成分,死后都会受到白族民众的爱戴,被立为本主。每当本主生日、忌日或年终岁首,各村寨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本主的活动。

42.拉事:景颇族的民间军事组织,意思是武装劫牛。人命、婚姻、债务等都可能引起“拉事”。有专门负责组织的人,有事要同他商量,由他出面组织兵力。 43.自梳妹:

44.分野: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古以十二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州、国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分野,亦作三垣、十二次、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星辰的划分。

45.北斗: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46.阴历:以月亮的视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它以朔望月为单位,将一年分为12个月,6个大月各30天,6个小月各29天,全年总共354天,比一个太阳日少了11又1/4日,累计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为解决这个问题,三年就要设立一个闰年。在中国农村使用非常普遍。

47.天干: 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计序符号,共10个字: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循环使用。传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候的大挠氏所创。其在运用中有许多神奇的地方,这对现代人来说还是个迷!

48.地支: 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计序符号,共12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使用。是指木星轨道被分成的十二个部分。木星的公转周期大约为十二年,所以,中国古代用木星来纪年,故而,而称为“岁星”。后来又将这十二个部分命名,这就是“地支”。 49.望果节: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藏语中,“望”是“田地”,“果” 是“转圈”,“望果” 就是“转地头” 。这个节日流行于拉萨、日喀则等农业地区,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农作物成熟之际举行。以村落为单位,全体乡民参加,绕本村土地转圈游行。然后将谷穗插在谷仓或供在神龛上,表示祈求今年的好收成。 50.新米节:又叫“吃新节”、“尝新节”,是西南地区许多民族中流行的庆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日期各地不一,一般都在谷子成熟的时候举行。“新米节”当天,主人除准备丰富的食物外,老人要追溯谷子的来源,总结生产经验传给下一代。然后拿出新米饭先喂狗,后喂牛,再敬老人。

51.那达慕大会:蒙古族古老的娱乐和游戏活动,目的在于加强个人和社会团体之间的社交和友好往来。每年夏秋季牧闲时间举行,主要项目是赛马、射箭、摔跤,其次是物资交流。

52.干木女神崇拜:是摩梭人信仰的显著特征。祭祀干木女神,是为了祈求人畜平安,人口兴旺。每年到了七月二十五日这一天,鸡叫时分,青年们就带上酒和各种食物来到干木山下,点燃松毛向女神敬献贡品,往篝火上撒酒、丢鲜花。之后,多数人围绕干木山一周,夜晚露宿,白天赛马、野餐,边歌边舞,是一年一度的狂欢盛会。

53.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两大节日之一,又称宰牲节。与伊斯兰教传说有关。“先知”伊卜拉欣夜晚梦见安拉命令他宰杀自己的儿子奉献。当他遵命执行时,安拉念其虔诚,令以羊代替。于是伊斯兰教教民在回历12月10日,宰牲献祭。

54.开斋节:开斋节是伊斯兰教节日。始于伊斯兰教纪元第2年,在伊斯兰教历10 月1日。中国新疆地区称肉孜节(Roza,波斯语,意为斋戒)。按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为斋戒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应全月封斋,即每日从拂晓前至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等。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则再封一日,共为30日,第二日为开斋节,庆祝一个月的斋功圆满完成。

55.浴佛节:浴佛节,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中国佛教徒纪念教主释迦牟尼佛诞辰的一个重要节

日,亦名佛诞节。相传在2600多年前,释迦牟尼从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于是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因此各国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纪念佛的诞辰。

56.鬼节: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附会上佛教传说,与目莲救母故事发生关系。传说目莲的母亲坠入恶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莲求救于佛,佛给他讲盂兰盆经,叫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经,以救其母。后民间将七月十五又称“七月半”,“鬼节”,解释给死去的亲人烧纸,并含有施舍饿鬼的意思。

57.抢婚:抢婚又叫掠夺婚。指通过抢劫妇女缔结婚姻关系,这是一种很古老的婚姻习俗。是由氏族外婚所引起的。在一夫一妻制婚姻形态中,抢婚习俗仍然保留下来,但它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许多变化。即由原来的真抢变为模拟性、象征性的婚礼仪式。

58.对偶婚:对偶婚,亦称对偶家庭。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对偶婚为一种两相情愿、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对同居形式。从多偶婚(伙婚)向单偶婚过渡的一种形式。其形式有走婚,望门居,不落夫家等。 59.闭门迎婿:又叫“拒婚”,是一种古老抢婚习俗的遗留。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当男方家的娶亲队伍到达女方家时,女方家便把大门关起来,拒绝迎亲队伍进入家门。有的民族当娶亲队伍来到时,不仅拒之门外,还要棍棒相加或泼水。 60.入赘:入赘,又叫“从妻居”,是一种古老的婚姻习俗。它的最早形态出现在母系氏族。母系氏族社会实行氏族外婚,一个氏族的男子必须到另一氏族选择对象。现在,这种形式的婚姻在少数民族依然盛行。在汉族地区,入赘的原因都是家里贫穷,聘礼又重,娶不起妻子,只好到女方家上门,以身为质,具有“抵押”性质。

61.姑舅表婚:通常称为姑表婚和舅表婚,是指兄弟的子女与姊妹的子女之间的婚姻关系。这种近亲婚配常以某种亲族感情和继承关系为依据。是原始时代亚血缘婚的一种残余,是现行婚俗中最落后的一种,严重危害着子孙繁衍和人类的健康发展,应当予以革除。

62.转房:是指兄亡后嫂嫂可赚嫁给弟弟,或弟亡后弟媳转嫁给兄长;姊亡后,妹妹续嫁给姐夫这样的一种婚俗。形成转房制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是家族中的财产和劳力不致外流。

63.六礼: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即所谓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 64.走坡:仫佬族男女青年婚前的一种社交活动。一般在春节和秋后农闲季节举行。届时,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相邀结伴,三五成群去赶热闹的集市。集市上找好了唱歌对象,便到风景优美的坡地和浓荫树下对唱山歌,由此结下同心,交为知心,并托言于媒,结为夫妻。

65.行歌坐月:中国侗族青年男女交际和恋爱活动方式。又称行歌坐夜。在不同地区又分别称为玩山或走寨。玩山盛行于侗族地区北部。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坡上、树下对唱情歌。走寨又称走姑娘,盛行于侗族地区南部。姑娘们结伴在屋中纺纱、做针线,客寨青年男子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通过唱歌,互相倾吐爱情。情深时,男女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66.约骚: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把青年男女谈恋爱叫“约骚”,当地汉族称为“传姑娘”、“串卜绍”。每逢赶街、做佛事、纺线、舂米、嫁娶以及各种节日活动,都是傣族男青年串姑娘的好机会。一旦由此相识,便可经常来往。按傣族的生产习俗,每年的7月15至10月15日,正是农忙季节,严格禁止青年男女在这段时间谈情说爱或办婚事。10月15日过了“开门节”到次年的2月,是农闲季节,这时青年人就可以串姑娘了。且一般是在晚上进行。

67.天葬:火葬,又叫鸟葬、风葬、野葬,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实际上具有弃尸性质,是古老葬式的传承。天葬最具特色的是信奉佛教的民族。

68.塔葬:葬式的一种,一般适用于僧侣阶层。有名望的活佛、喇嘛死后,将尸体用药物处理,风干,然后置灵塔之内。

69.悬棺葬:又称崖葬。是中国南方许多古代民族中曾十分流行的葬式。这种葬式不用埋葬,而是把棺木置于悬崖绝壁之上,或利用天然洞穴,或人工凿石成穴,或凿空安桩,以置棺木。从春秋时代直到明清,关于其性质,有人认为是二次葬之前的初次葬,也有人认为是亚东藏的延伸。

70.巫术:又称魔术,民俗学将其作为原始信仰看待。它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人们的认识水平相一致,并和原始人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联系。是原始人企图利用和战胜“超自然力”的一种技术和愿望。带有集体性,是一种集体活动。AA它包括了多种多样的巫术形式,如祈求、比拟

巫术,接触、驱赶巫术,诅咒、灵符巫术,占卜、禁忌巫术等

71.久木鲁:摩梭人流行着其他各种祈子习俗。在一座名叫阿布流构山上,有一个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洞。洞里有一泓水池,而靠近洞口处,有一个形同男性生殖器——俗称男根的钟乳石柱,当地人称之为“久木鲁”,意为“生孩子的石头”。摩梭人认为,不育妇女转转山洞,祭祀石祖,便可得子。

72.占卜:“占”意为观察,“卜”是以火灼龟壳,认为就其出现的裂纹形状,可以预测吉凶福祸。原始民族对于事物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借由自然界的征兆来指示行动。占卜的方法便随之应运而生。占卜是由外界事物的动向和变化向非人的灵体探询想要知道的事物。它和预言不同的地方在于,通常会出现模棱两可的答案,让占者去找出一种合理的解释。占卜具有仪式性或社会性的特色,通常与宗教有关

73.萨满:萨满是北方民族的原始信仰,起源甚早,在母系制度的社会里已经非常发达与成熟了。“萨满”一词可音译为“珊蛮”“嚓玛”等。原词含有:智者、晓彻、探究、等意,后逐渐演变为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也被理解为这些氏族中萨满之神的代理人和化身。萨满一般都分为职业萨满和家族萨满。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作为这种媒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神灵为主体,二是以萨满为主体

74.禁忌:禁忌在民俗学中常称为“塔布”。它既是专用的学术名称,又指一种特殊的民俗事象。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二是对受鄙视的贱物、不洁、危险之物,不许随便接触。涉及的范围包括:宗教禁忌、生产禁忌、语言禁忌、一般生活禁忌。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习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民俗的规范性:民俗文化是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民俗文化这种约定俗成,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规范中行事,以得到心理和环境的协调和平衡。 职业行话:亦称行业语,是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 肯服指我国北方游牧 族的服装,他们常年在马上生活,为适于骑马,多穿紧身窄袖的短衣、裤和皮靴。春秋战国之际。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此外,表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 民间(folk):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概而言之,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以称作民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风俗(l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集体习惯。

民俗的集体性:主要体现在,民俗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几乎无法找到原来的倡导者和创造者;民俗的集体性不排除个人因素,即个人的创造,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民俗在流传过程中变得复杂、丰满,正是集体再加工的结果。 通过仪礼:民俗学家范·热纳的《通过仪礼》提出“通过仪礼”这个术语(也译为“生命仪礼”)。认为这些仪礼具有共同的意义,就是都可以使人实现从一种社会状况向另一种社会状况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些仪式过程都向人们展示三个阶段,即“脱离仪式”、“转变仪式”、“合入仪式”。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不仅记载着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反映了我国民众那种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律。

祖先神:祖先神是人类把已故祖先加以神化的结果。由于相信灵魂不死,所以人们认为,祖先灵魂是氏族、家族、家庭的保护者,也是人死后的管理者。祖先神是由其地位、年龄、辈分和历史作用决定的。

茶道由四个要素组成,即宾主、茶室、茶具和茶。茶道有四规七则,四规为和、敬、清、寂。七则为茶要浓淡适口;添炭煮茶要主要火候;随着季节的变化茶水的温度要一之相适应;茶花要新鲜;时间要早些;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要周 到地照顾所有客人面包括客人的客人。由此可见,茶道包含着艺术、哲学、道德因素。

侗族雨桥为侗族交通设施,一般长60—100米,青石做桥墩,杉木铺桥面,上建瓦顶长廊,长廊两旁设栏杆、长凳,形如游廊,可供行人躲避风雨,观赏休息。为侗族建筑艺术珍品。

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是旅游和生态农业的结合。利用旅游来推销农产品,成功将旅游开发与农产品销售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吸引客与推销农产品。

景泰蓝是北京特有的传统工艺品,。是用细扁铜掐成图案,焊在铜胎形上,再填上彩色油料经烧制、磨光、镀金而成。具有浑厚持重_'富丽典雅的艺术特色,。可惜在十多年前被日本等国暗中学去。

歌圩会广西壮族每年三月三要举行的,对歌前先抬着刘三姐神像游行一周,然后男女青年身着盛装相互对唱,红蛋和绣球则是男女青年传播交流表达情感的信物。

图腾崇拜原始民族对所崇拜的事物都认为和自己的氏族、部落有“亲族\血缘关系,这是图腾崇拜的实质。每个民族都起源于一个图腾,以该图腾为保护神、徽号和象征。

口头性 谚语 儿歌

.创世史诗 人生礼仪 模式性 创世史诗 民间历法 士昏礼 女人社 庙市 春官歌

5. 社火 6. 行话 7. 祭祖 8. 干亲 9. 字辈谱 10.撒帐

一、名词解释(20分)

历史地理学派 叶限 遗留物说 禁忌 成年礼 一、 名词解释 1. 口头性 2. 幻想故事 3. 创世史诗 4. 民间说唱 5. 民间道具戏

一、名词解释(28分)

母题 墨册 鼓词 故事形态理论 召树屯 异文 《民间文艺周刊》 一、名词解释(24分)

民俗 图腾 通过仪式 民间熟语 干栏式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 1、《梅葛》 2、文人竹枝词 3、“重出立证法” 4、安德鲁 郎 5、高禖 6、“洗三” 7、《中华全国风俗志》 8、王少堂 9、悬棺葬 10、诀术歌

一、名词解释(5分×6=30分) 1、民俗 2、巫术 3、成年礼 4、宗族 5、神话

6、民间叙事诗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小题5分) 1、民俗 2、岁时节日 3、流行语 4、宗族 5、幻想故事 6、创世史诗

一、名词解释(30分) 1、民俗的传承性 2、社区组织 3、成年礼 4、田野作业 5、民间叙事 6、史诗

一、名词解释(5*6) 1、民俗 2、宗族 3、民族志 4、神话

5、民间故事讲述家 6、田野作业

一、名词解释(5*6) 1、图腾 2、岁时节日 3、社区组织 4、民间传说 5、异文

6、历史地理学派 一、名词解释

1、改良派“民俗工具论” 2、族群认同

3、民间故事的重复律 4、岁时节日 5、传说核 6、深度描写 7、宗族

8、民俗的类型性 9、表演理论 10、程式

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

名词解释 1.民俗 2.宗族 3.巫术 4.母题

5.一国民俗学 6.神话-原型批评

一、名词解释

1、 历史地理学派 叶限 遗留物说 禁忌 成年礼 名词解释

1、 抓周 2、行商 3、家风 4、行话 5、相声 一、二解释

1、 中国民间文学工作的“十六字方针” 2、 民俗文化 3、 柳田国男

4、 民俗学田野作业方法 5、 《歌谣》周刊 一、名词解释

1、民俗 2、岁时节日 3、《歌谣周刊》4、人生仪礼5、巫术6、异文 一、解释

1、相似律 2、禁忌 3、迷信 4、文化遗留 5、不落夫家 6、前逻辑思维 7、两合组织 8、合谱 一、解释

1、 口承文化 2、小传统 3、神判 4、《三礼》 5、五服 6、图腾制 7、习惯法 8、库拉习俗(马林诺夫斯基) 9、

民间文化 10、风水 2、 名词解释

1、法约性 2、变异性 3、天鹅处女型 4、类型 5、原型 二、概念题

1、 变异性 2、史诗 3、图腾崇拜 4、成年礼 一、解释

1、农业民俗2、巫蛊3、社会组织民俗4、人生仪礼5、历史地理学派7、民间杂艺8、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一、解释

1、 民俗链 2、神话素 3、指符 4、泛埃及主义 5、石牌制 6、端午 7、门神 8、干栏 行会 10、英雄史诗 一、解释

1、岁时 2、表演理论(鲍曼)3、阈限人 4、母题 5、交换婚 6、文献学7、《家礼》8、神话学派9、冬至10、巫 解释

1、民俗2、钟敬文3、人生仪礼4、岁时节日民俗5、庙会6、田野工作方法7禁忌8、《荆楚岁时记》 、名词解释

1、人生仪礼 2、口头传承 3、江绍原 4、民俗学人类学派 5、中山大学《民俗》周刊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组织民俗 2、岁时节日 3、六礼 4、顾颉刚 5、《歌谣》周刊

一、名词解释

1、 传说 2、行会习俗 3、风水术 4、通过仪礼理论 5、民间竞技 2、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任选5题,共20分)

3、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历史地理学派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格萨尔王》 4、 哭嫁歌 图腾崇拜 成年礼 产翁制 “阿注”婚 摹仿巫术 5、 一、名词解释(共40分,每题4分)

6、 民间信仰 笑话 童养婚 岁时节日 神话

7、 五服 民俗志 民间游戏 儿歌 文人《竹枝词》

8、 一、名词解释(5分×6=30分)

9、 1、民俗 2、巫术3、成年礼 4、宗族 5、神话 6、民间叙事诗 10、 一、名词解释:(每个8分,共40分) 11、 1、人生礼仪 12、 2、口头传承 13、 3、江绍原 14、 4、民俗学人类学派 15、 5、中山大学《民俗》周刊 16、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小题5分) 17、 民俗 岁时节日 流行语 宗族 幻想故事 创世史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ut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