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081-4模电实验参考讲义

更新时间:2024-01-16 04: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实验二 晶体管放大器静态调测与增益测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三极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设置与调整方法。

2.研究静态工作点的改变对输出波形的影响,观察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 3.学习电压放大倍数及输出动态范围的测试。 二、预习要求

1.复习分压式电流反馈偏置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共射单管放大器的理论计算。 2.根据实验电路,计算RB1之值。设β=100,ICQ=3 mA。

3.根据实验电路,计算当ICQ=3 mA,β=100,RC=620Ω及2kΩ时的KV值(3 AX 22的基区电阻按300Ω计算)。

4.复习本书第一部分第二章§1、§2、§3、的相关内容。 三、实验设备及器件

1.直流稳压电源(HT-1712?)

1台 1台 1台 1台 1块 1台 1块

2.低频信号发生器(XD-22或XD-1022) 3.示波器(TI-5252或SSI-2220T) 4.晶体管毫伏表(DA-16) 5.万用表(500HA型) 6.失真度测试仪(SZ-3)

7.通用实验面包板(SPJ-4) 8.晶体三极管(或9013) 四、实验电路

1只

图Ⅱ-2-1为实验电路。

五、实验内容与步骤

1.按图Ⅱ-2-1接好电路,检查无误后方可通电。

2.调测静态工作点:

(1)接通电源,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监测UEQ(或URC),调整RB1使UEQ=11.5V1,此时

ICQ?IEQ?UEQRE。 ?3mA(这就是静态工作点最常用的调测方法,要记住)

(2)测得实际RB1值和集电极对地电压UC、发射极对地电压UE,填入表Ⅱ-2-1。 图Ⅱ-2-1 实验电路

表Ⅱ-2-1 测量值(一) RB1实际值 3.电压放大倍数KV的测试:

(1)将适当大小的中频信号送入放大器的输入端(本实验建议使用?=1 kHz, 10 mV的有效值的信号)。

(2)用示波器监测输出信号,要求无失真。用毫伏表分别测试放大器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有效值,或用示波器分别测出输入与输出信号的峰峰值,然后计算KV,并观察其相位。

注意:操作时不要使毫伏表产生指针偏转超出刻度范围——即“打表”现象。 4.输出电压动态范围的测试:

交替变化RB1值及Ui的幅度,使输出电压幅度最大而失真又最小的状态。并用失真度测试仪测量此时的非线性失真系数,最后由示波器测出电压的峰峰值。

5.观察工作点的改变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1)接入信号发生器,使Ui的频率为30 kHz,幅度为50 mV左右(有效值)。 (2)改变RB1使输出波形分别出现饱和失真与截止失真;分别测出其静态工作点与相应的RB1值,然后填入表Ⅱ-2-2,并记录波形。

表Ⅱ-2-2 测量值(二) RB1 偏小值 偏大值 URE IEQ 波形 饱和、截止失真 RB1理论值 UE UC ICQ (3)放大倍数的测量

保持输入信号幅度不变,分别改变输入信号频率和电路参数,测量不同情况下的放大倍数。具体参数变化量按表2.3.2要求进行。

表2.3.2

测 量 条 件 输入序信号RC RL ICQ 号 频率(Ω) (Ω) (Ω) (Hz) 实 验 值 计 算 值 AV= Vi(V) Vo(V) AV=Vo/Vi -R'L RL Rbe 误差 /rbe 1 1k 3 k 1.5 1 k 1.5 1 k 1.5 1 k <70 <70 <70 <70 <70 <70 2 1000k 3 k 3 100k 3 k 4 1 k 1.5 1.5 1 k k 6.2 1 k 1.5 2 k 5 1 k 3 k 6 1 k 3 k (2) 六、实验报告要求

1.讨论静态工作点的测试方法。

2.若理论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的误差大于20%时,要分析误差原因。 3.依据波形曲线,对饱和截止失真进行讨论。 4.讨论测试电压放大倍数的方法。

5.用方格纸绘制输出端饱和与截止失真的波形。

实验四 负反馈放大器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本课题的设计及实验,体会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如放大倍数、输入输出电阻及频带带宽的影响,反馈对放大器的电压增益与频率特性的影响,负反馈对放大器增益稳定性的影响,从而加深对负反馈理论学习的理解。

二、预备知识 1.基本反馈实验原理

负反馈放大器由基本放大器(无反馈放大器)和反馈网络组成,如图Ⅱ-5-1所示。

图Ⅱ-5-1 负反馈放大器基本原理图

图中,将原输入信号XS与反馈信号X?进行比较,得到净输入信号Xi=Xs-X?,加到基本放大器输入端,基本放大器的输出信号为X0,X?就是X0通过反馈网络得到的反馈信号。根据增益的定义,无反馈放大器的增益为

K?反馈放大器的增益为

Xo XiKf?反馈系数

Xo XsB由图Ⅱ-5-1可得

Xi=Xs-X? X?=XoB

XfXo

XoXXoXiKKf?o???

XXsXi?XoB1?oB1?KBXi1+AB >1时,为负反馈; 1+AB <1时,为正反馈; 1+AB=0时,为自激震荡。

负反馈时,1+AB>1,所以有:Xi>Xid,即负反馈信号削弱了输入信号Xi,使得基本放大器的净输入信号减少。

显然负反馈使放大倍数降低了,但是它得到了如下益处: (1)增益稳定度提高了; (2)展宽了通频带; (3)改变了输入输出阻抗; (4)提高了信噪比。 2.负反馈类型

基本放大器也就是反馈放大器中的无反馈放大器,它必须考虑反馈网络的负载作用,即将反馈网络在基本放大器上呈现的阻抗考虑在基本放大器中。

在考虑反馈网络对基本放大器输入端的负载效应时,若输出为电压负反馈,则将输出负载短路;若为电流负反馈,则将输出负载开路。

在考虑反馈网络对基本放大器输出端负载效应时,若输入端为串联负反馈,则将输入端开路,若为并联负反馈,则将输入端短路。

根据输入端口反馈信号和输入信号比较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当进行电压比较时,反馈信号总是以电压的形式出现,这时,信号源端口、反馈网络端口,基本放大器端口互相串联,以便在输入回路进行电压求和,故称为串联反馈;当信号为电流比较时,反馈信号总是以电流的形式出现,这时信号源端口、反馈网络端口和基本放大器端口是并联的,以便在输入端进行电流求和,故称为并联反馈。

根据反馈信号在输入端口的采样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所谓电压反馈是指反馈信号与输出电压成正比,而电流反馈信号与输出电流成正比。

同此,负反馈的类型可以分为并联电压负反馈,串联电流负反馈,串联电压反馈、并联电负反馈四种,其框图如下图。

(a) (b)

(c) (d)

(a) 电压反馈 (b) 电流法反馈 (c) 串联反馈 (d) 并联反馈 所以可以组合成四种类型负反馈电路:(a)并联电压负反馈,(b)串联电压负反馈,(c)串联电压负反馈,(d)并联电压负反馈。试判断下图是何种反馈电路。

3、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及测试方法。

(1)负反馈降低了放大倍数,根据(2-3-4)式知,当1+A?>1时,A?<A其测试电路如图2.3.4所示。(以并联电压负反馈为例)

应该注意,对于并联负反馈,去掉反馈应象图2.3.4所示将U?短路,而对于并联负反馈,去掉负反馈则应将反馈网络的输出端口的输出电流与基本放大器断开。

(2)负反馈提高了放大倍数的稳定性,即:

?AfAf?1?A

1?AFA (2-3-5)

在放大器中,改变革一元件的参数(如更换一晶体管)分别测试A、?A、A?和?A?即可得到验证。

(3)负反馈对输入电阻的影响。

串联负反馈输入电阻增加,增大的程度与负反馈深度1?AF有关,负反馈越深,输入电阻增加越多。

并联负反馈输入电阻减小,减小的程度也与反馈程度有关,反馈越深,输入电阻减小越多。

有关输入电阻的测试电路见前面所讲,应该注意的是反馈网络加上与不加上重复测试两次。

(4)负反馈扩展了放大器的通频带。

引入负反馈以后,放大器的通频带将加宽,应该注意的是:(a)频率点的选取要底频和高频段密一些,而中频段稀一些,这样即可以看到曲线的变化,又不至于测试点太多;(b)每改变一次频段,要重新调整一下信号源的输出电压,使其保持不变。(3)有无反馈重复两次测量。

负反馈能减少非线性失真,抑制干扰和噪声。

应该指出,负反馈减少非线性失真,抑制干扰和噪声都针对放大器本身产生的非线性失真而言的,如果输入信号已有失真或输入信号中已经寄生有干扰信号存在,则引入负反馈也无济于事。

三、设计举例

例:设计一放大器,要求能够难负反馈对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及电压放大倍数的稳定性、输入、输出电阻影响。

解:(1)电路设计。

根据题目要求,为了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验证,选择晶体管两级阻容耦合串联电压负反馈电路(如图2.3.6所示)若取Ucc=12V,β1=β2=50,U>2.5V对于第二级rbe2过小,会使第一级的放大倍数减少,故要求rbe2>900Ω。因此有:

ICQ2?26??22mA

900?3006?0.7?2.41K? 2.2若要求UCQ1=6V,则有:

RE2?取RE2=2.4K

RC2?UCC?2.512?2.5?RE2??2.4?1.92K?

ICEQ12.2取RC2=2.K

为了使第二级对第一级静态工作点的影响减小,取ICQ1 >201B2 取ICQ1=1mA 因此有:

RC1?UCC?UCQ1ICQ1ICQ1??12?6?6K? 1IBQ1??11mA?20?A 50取I1=51BQ1=100Ma,所以Rb1+Rb2=12/0.1=120KΩ 取UBQ1=2.4V,则Rb1=100KΩ,Rb2=20KΩ。

RE1?2.4?0.7?1.7K? 取RE1=1.5KΩ。 1设计电路如图2.3.7所示。 理论计算:AV=37 开环情况:AV=37 Ri=13.4KΩ R0=2KΩ 闭环情况:Av?=12 Ri?=17KΩ Ro?=321Ω

晶体管换为β=100的晶体管时,则有: Av=73 Av1=13.4

?Ar36??97% Ar37?AryAry?1.4?11.7% 12四、实验测试方法及设计任务 1.静态测试

将输入端交流接地,用示波器观察输出端看其有否自激现象,若有应先排除,若正常则测各管ICQ1,ICQ2,UCQ1,UCQ2。

2.用晶体管毫伏表测试中频放大倍数(有、无反馈)。例如:信号源频率?=10 kHz,幅度值的选取:

无反馈时Ui=20 mV(有效值) 有反馈时Ui=30 mV(有效值) 3.测试有、无反馈时的增益稳定度

当电源电压从Ec1(12V)变化到Ec2(9V)时,分别测有反馈时与无反馈时电路增益的变化,然后计算其相对变化值

?KVK(9V)?KV(12V) ?VKV(12V)KV(12V)?KVfKVf(12V)4、设计任务。

?KVf(9V)?KVf(12V)KVf(12V)

设计课题:设计一个能够验证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指标影响的负反馈放大电路。 设计要求:验证反馈对电压放大倍数,电压放大倍数稳性输入输出电阻等性能指标

的影响。

(1)确定电路形式和计算个元件参数(如图分立元件组成放大器,则应注意晶体管应有定的动态范围)

(2)写设计预习报告,并确定测试方法: (3)在实验面色板上安装电路, (4)实验观察,并作好记录,

(5)结果分析,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误差原因。 (6)编写设计性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中完善实验步骤,绘制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半对数坐标纸绘制低端频率

特性曲线,用方格绘制高端频率特性曲线,对体会较深刻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5、设计步骤: 1.开环测试

(l)测量开环放大倍数AV

按图2.6.3将测量仪器与被测放大器连接。调节低频信号发生器给放大器提供一输入信号i(2.5kHZ),使放大器达到最大不失真输出。用毫伏表分别测量放大器的输入电压Vi和输出电压V0,计算Av。

图2.6.3 测试仪器连接图

(2) 测量放大倍数的稳定度

保持上述实验中的输入信号电压和频率不变,将电源电压升高到14V和降低到10V,分别用毫伏表测量放大器输出电压,并将结果填入表2.6.1中。 表2.6.1

测试条件 开 环 AV = S = 输出Vo(V) 波 形 = 闭 环 S = 输出波形 待测Vo(V) 参数 EC12V 更14V 动参10V 数 (3)幅频特性测量

① 按图2.6.4将测量仪器与被测放大器连接。由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一个电压幅度适当的中频信号( f=1kHz)作为放大器的输入信号Vi,使放大器输出电压(Vo)不失真(用示波器观察),记下Vi值。

图2.6.4 幅频特性测量

② 测量时,保持输入电压Vi不变,改变信号源频率f,在开环和闭环两种情况下,测出对应的输出电压Vo值,填入表2.6.2中。由于要求幅频曲线的纵坐标用放大倍数A(ω)/AV相对变化量来标度,横坐标用频率的对数值(㏒f )来标度,因此,在选择频率时,可按

对数规律来选取(维持输出波形不失真)。 表2.6.2

测量条f(Hz) 件 开环 Vo(V) A(ω)/AV Uof(V) 闭环 Af(ω)/Auf (4)测量输入电阻 同前。

(5)测量输出电阻(半电压法)

图2.6.5 输出电阻测量

测量输出电阻既可采用实验2.4的方法也可采用半电压测量法。如图2.6.5所示,所谓放大器的输出电阻,是指从放大器输出端2、2′向左看进去的等效电阻,测量时,可以把放大器输出端等效成一个理想电压源与输出电阻Ro相串联。 ① 使负载开路,即拆去图2.6.1中的CL和 ,由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一个适当电压的中频信号作为放大器的输入信号,用毫伏表测量这时放大器的输出电压Vo(开路电压)。

② 在2、2′之间并上一只可变电阻器(Rp)作为负载RL,调节Rp使放大器的输出电压下降为Vo/2,即VL= Vo/2。根据全电路欧姆定律可知,此时的可变电阻阻值就是放大器的输出电阻Ro。 3.闭环测试

将图2.6.1电路中的S拨到2,测量负反馈时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稳定度、幅频特性曲线、输入、输出电阻等,其测量方法和开环放大器类同。

五、研究与思考

1.观察负反馈对改善非线形失真的作用; 2.验证负反馈对放大器通频带的展宽;

3.观察信号在流动过程中极性的变化,进一步体会负反馈的级性判别法。

六、实验设备及器件

1.万用表 1块 2.直流稳压电源

1台 3.示波器 1台

4.低频信号发生器 1台 5.毫伏表 7. 原器件及工具

五、实验参考电路

1台 6.通用实验面包板 1块

参考电路(1)

参考电路(2)

实验五 差动放大器研究与测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静态工作点的测试及具有恒流源的差分放大器电路的调试方法。 2.掌握差模放大倍数的测试。 3.掌握共模抑制比CMRR的测试。

二、预习要求

1.根据实验电路核算静态工作点和差模放大倍数,设晶体管β为80,hie=1.2 kΩ。 2.复习差动放大器工作原理。

3.绘制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并要求将理论计算值填入表内。 4.回答如下思考题:

(1)单端输入的差动放大器的差模放大倍数与双端输入有何不同? (2)能用晶体管毫伏表或示波器直接去测差动放大器双端输出的电压吗?

(3)为什么单端输入的差动放大器另一输入端还要接一个与信号源内阻一样大小数值的电阻?

三、实验原理分析 1.差动放大器

差动放大器是解决直流放大器零点漂移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图Ⅱ-7-1是典型的差动放大电路。

图5-1 典型差动放大电路

电路各元件力求对称,但实际上总有差别,图中RW就是用来补偿差别的,一经补偿后,就成为零信号输入,零输出。RW的接入具有负反馈作用,使放大倍数下降,所以不宜过大。

RE是公共射极电阻,对它差模信号可视为短路,而对共模信号则具有深负反馈作用。 一个理想的差动放大器,只放大差模信号(即放“差”)而不放大共模信号,即共模放

大倍数为零,实际由于电路总有点不对称,共模放大倍数并不为零,但越小越好。

衡量一个差动放大器的质量,一般采用共模抵制比CMRR。

CMRR?其值越大,说明其抗干扰能力强。

K差 K共实际的电路经常以恒流源电路代替图Ⅱ-7-1中的RE,这样既可以得到一个动态的大电阻而又无须提供很高电源电压。

2.具有恒流源的差分放大器

具有恒流源的差分放大器,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在模拟集成电路中,常作为输入级或中间放大级。电路如下图所示。其中VT1、VT2称为差分对管,常采用双三极管如5G921或BG319等,它与电阻RB1、RB2、RC1、RC2及电位器RP共同组成差分放大器的基本电路。VT3、VT4与电阻RE3、RE4、R共同组成恒流源电路为差分对管的射极提供恒定电流Io。均电电阻R1、R2给差分放大器提供对称差模输入信号。晶体管VT1与VT2、VT3与VT4的特性应相同。电路参数完全对称,改变RP可调整电路的对称性。由于电路的这种对称性结构特点,无论是温度变化,还是电源的波动(称之为共模信号),对两管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因此,差分放大器能有效地抵制零漂移。

图5-2具有恒流源的差分放大器 1.输入输出信号的连接方式

图5-2所示,差分放大器的输入信号Vid与输出信号Vod可以有4种不同的连接方式: (1)双端输入——双端输出

连接方式:①—A—A,②B—B,③——C,④—D (2)双端输入——单端输出

连接方式:①—A—A,②—B—B,③、④分别接一电阻RL到地。

(3)单端输入——双端输出

连接方式:①—A,②—B—地,③—C,④—D (4)单端输入——单端输出

连接方式:①—A,②—B—地,③、④分别接一电阻RL到地 连接方式不同,电路的特性参数有所不同。 2.静态工作点的计算

静态时,差分放大器的输入端不加信号Vid,见图3.4.1,对于恒流源电路:

IR?2IB4?IC4?2IC4??IC4?IC4?Io (3-4-1)

故Io为IR的镜像电流,其表达式为:

Io?IR??VEE?0.7 (3-4-2)

R?RE4上式表明,恒定电流Io主要由电源电压—VEE及电阻R1、RE4决定,与晶体管的特性参数无关。

对于差分对管VT1、VT2组成的对称电路,则有: IC1=IC2=Io/2 (3-4-3)

VC1?VC2?VCC?IC1RC1?VCC?IORC1 (3-4-4) 2可见,差分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主要由恒流源电流去确定。

表3.4.1差动放大器四种接法的差模特性 差模特性 连接方式 差模电压增益 Avd 差模输入电阻 Rid Rbd≈2(RB1+rbe) (忽略RP的影响) Rod=2RC 差模输出电阻 Rod Avd?双端输入—双端输出 ??Ri RB1?rbeRL 2(忽略RP的影响) RL?RC//单端输入—双端输出 双端输入—单端输出 单端输入—单端输出 26mV rbe?300??(1??)(IC1)mA?mA同 上 同 上 同 上 Avd???RL 2(RB1?rbe)同 上 RO=RC RL=RC//RL 同 上 同 上 同 上

3、放大特性分析

当差分放大器的两个输入端输入一对差模信号(大小相等,极性相反)时,与差分放大器的4种接法对应的差模电压增益Avd、差模输入电阻Rid,差模输出电阻Rod的关系如表3.4.1所示。

以上说明,4种连接方式中双端输出时的差模特性完全相同。单端输出时的差模特性也完全相同,不仅是双端输入还是单端输入,其输入电阻Rid均相同。

差模电压增益Avd的测量方法是:输入差模信号为Vid20mV,?1=100Hz正弦波。用双踪示波器分别测量VC1及VC2,它们应是一对大小相同,极性相反的不失真的正弦波,用晶体管毫伏表或示波器分别测量VC1、VC2的值

1)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对于差模信号,由于Uid1 = -Uid2,故射极电阻Re上的电流相互抵消,其压降保持不变,即 ?UE = 0,可得到差模输入时的交流等效电路, 如图2所示,由于电路对称,每个半边与单管 Rc Rc 共射极放大器完全一样。 Uod1 Uod2 双端输入——双端输出差分放大器的差模 电压放大倍数为: T1 T2 Aud?Uod Rb Rb UidUod1?Uod2 Uid1 Uid2

Uid1?Uid22Uod1 图2 差模输入时的交流等效电路 2Uid1??Rc?Au (1)

Rb?rbe ?

? ?可见Aud与单管共射极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Au相同。

考虑负载RL后,双端输入——双端输出差分放大器的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为:

???RL??Au? Aud (2) Rc Rc Rb?rbe??Rc// 式中RL1RL Uoc1 Uoc2 2双端输入——单端输出差分放大器的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为: T1 T2 UU?Rc Aud1?od1?od1?? (3) Rb1 Rb2 Uid2Uid12(Rb?rbe)2)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2Re 2Re 当输入共模信号时,Re上的压降为?UE=2?IERe, Uic 在画等效电路时把两管拆开,流过射极电路的电流 为?IE,为了保持电压?UE不变,应把每管的发射极 电阻Re增加一倍,因此共模输入时的交流通路如

图3所示。当从两管的集电极输出时,如果电路完全对称,则输出电压Uoc= Uoc1-Uoc2= 0,因此双端输出时的共模电压放大倍数Auc为: Auc?UocUoc1?Uoc2??0 (4) UicUic 如果采用双端输入——单端输出的方式,则共 图3 共模输入时的交流通路

模电压放大倍数为:

U?Rc Auc1?oc1?? (5)

UicRb1?rbe?(1??)2Re通常 ? ?? 1,2?Re ?? Rb1 + rbe,故上式可简化为: Auc1??Rc (6) 2Re从上述讨论可知,共模电压放大倍数越小,对共模信号的抑制作用就越强,放大器的性能就越好。在电路完全对称的条件下,双端输出的差分放大器对共模信号没有放大能力,完全抑制了零点漂移。实际上,电路不可能完全对称,Auc并不为零,但由于Re的负反馈作用,对共模信号的抑制能力还是很强的。在Re取值足够大的情况下,即使是单端输出,也能把Auc1压得很低。如果电路不对称,则(4)式不为零,所以双端输入——双端输出时的Auc应写成: Auc = Auc1 -Auc2 (7)

3. 共模抑制比

共模抑制比指差分放大器的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与共模电压放大倍数之比,即:

CMRR?Aud (8) Auc共模抑制比说明了差分放大器对共模信号的抑制能力,其值越大,则抑制能力越强,放大器的性能越好。

对于单端输出电路,由(3)式与(6)式,可以得到共模抑制比: CMRR?Aud1?Re? (9) Auc1Rb?rbe上式表明,提高共模抑制比的主要途径是增加Re的阻值。但当工作电流给定后,加大

Re势必要提高 ?EC? 。 +12V

为了在不用提高 ?EC?的情况下 , 能够显著地增大Re,可用晶体管构成 Rb11 Rc1 Rc2 Rb12 R2 的恒流源来代替Re,如图4中所示的 RL T3,只要保证T3的UCEQ ?(1 ~ 2)V, Uo1 Uo2 则T3管“集—射”之间的交流阻抗可 Ui1 Rb21 Rb22 达几十k ?~ 几M?。 T1 T2 图4电路中的元件值分别为: Rw Rb11 = Rb12 = 300k?, R Rb21 = Rb22 = 22 k?, Rc1 = Rc2 = 10k?, T3 R = 510?,R2 = 270 k?, R Re3 2CW1S Re3 = 1.2 k?,RL = 100 k?, RW为150?电位器,T3为3DG6, Ui2 –12V T1、T2为3DG6对管,

2CW1S为稳压管。 图4 具有恒流源的差分放大器

共模抵制比KCMR的测量方法如下:当差模电压增益Avd测量完成后,将放大器的①端与②端相连接,输入Vic=500mV,?1=100Hz的共模信号,如果电路的对称性很好,恒流源恒定不变,则Vc1或Vc2的波形近似于一条水平直线,共模放大倍数AVC=0,则共模抵制比KCMR为:

KCMR?Avd?co (10) Avc如果电路的对称性不好,或恒流源的特性不好,则这时Vc1、Vc2,或Vc1+Vc2不为零,共模电压增益Avc也不为零,在测出了Vc1、Vc2,或Vc1+Vc2后,放大器的共模抵制比也就可求了。

四、设计举例:

例:设计一具有恒流源的单端输入一双端输出差分放大器 已知条件:Vcc=+12V,VEE=-12V,RL=20ke,Vid=20mV 性能指标要求:Rid>20kΩ,Avd≥20,KCMR>60dB 解:(1)确定电路连接方式及晶体管型号

题意要求共模抵制比较高,这要求电路的对称性要好,故可采用ET集成差分对管BG319,其内部有4只特性特性完全相同的晶体管,引脚如图3.4.5所示,图3.4.6为具有恒流源的单端输入一双端输出差分放大电器电能:其中VT1、VT2、VT3、VT4、为GB319的4只晶体管,可以测得,β1=β2=β3=β4=60。

差分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主要由Io决定,故一般总设定Io,Io取值的不能太大,Io越小,恒流源越恒定,但也不能太小,一般为儿毫安左右。

roc?300?(1??)26mV?3.4k? 要求Rid>kω,由表3.4.1可得:

(IO/2)mARid=2(RB1+roc)>20kΩ

则RB1>6.6kΩ,取RB1=RB2=6.8kΩ

Acd???RC?20

BB2?roc取Aid=30 测得RL=6.7kΩ

由表3.4.1得,RL=Re//R2/2,则可得Re=20.3kΩ,取Rc1=Rc2=20kΩ。故 要求Avd>20,由表3.4.1可得

这里取Io=1mA,则有IR=Io=1mA ,Ic1=Ic2=Io/2=0.5Ma,故Vc1=Vc2=Vcc-IcRc=2V这里Vc1、Vc2分别为VT1、VT2集电极对地的电压,而基极对地的电压VB1、VB2为

VB1?VB2?Ic

VB1=VB2=-0.7V

?RB1?0.08V?0 则

射极电阻Rp1不能太大,否则负反馈太强,使得器放大器增益很小,一般取100Ω左右的电位器,以便调整电能的对称性,现取RP1100Ω。对恒流源电路,其静态工作点及文件参数计算中心如下。

IR?IO??VEE?0.7

R?RERE+R=11.3kΩ

射极电阻RE一般取儿千欧,这里取RE3+RE4=2K,则R=9.3kΩ,为调整Io方便,R用5kΩ固定电阻与10k电位器RP2律联组成。

(3)静态工作点的调整方法

不加输入信号Vid,用万用表测量VT1、VT2的集电极对地的电压VC1、VC2。如果电路不对称,则Vc1与Vc2不等,应调整RP1,后Vc1=Vc2。再测量电阻RC1两端的电压,并调节RP2后,以满足设计要求值(如1mA)。由于后为设定值,不一定使两!!结管均工作在放大状态,所以要用万用表分别测量VT1、VT2的各极对地的电压,这时VBE=0 .7V,VCE名为正n伏电压。如果VT1、VT2已经工作在放大状态,再利用差模传输特性曲线,又是测电路的对称性,并调整静态工作点Io的值。方法是,将输入端①输入差模信号Vid=20mV,测量电路如图3.4.3所示,进一步调节RP1、RP2使传输特性曲线尽可能对称。待电路的差模特性曲线对称后,移去信号源,再用万用表测量各之极管的电压值。

五、设计任务

1.设计课题:具有恒流源的单端输入——单端输出差分放大器设计 2.已知条件:Vcc=+12V,VB2=-12V,RL=20kΩ,Vid=20mV,?i=100Hz

BG319 1只

3.性能指标要求:Rid>10kΩ,Au>15,KCMR>50dB 六、研究与思考

1.使RP1=0,即用导线将RP1短接,传输特性曲线有何变化,为什么?如果用两只100Ω的电阻代替RP1传输特性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如果用一固定电阻Rc=10kΩ代替恒流源电路,即将Rcd接在—UBE与RP1的滑动端之间,Uic=500mV,共模输入,观察Uc1与Uc2的波形,其大小、极性及其模抵制比KCMR与恒流源电路相比有何区别,为什么?

3.加大Io,观察电路特性的变化,体会一下为什么Io不能太大。

4.差动放大器中Re和恒流源起什么作用?提高Re受到什么限制? 5.可用什么方法来提高差动放大器的共模输入电阻,举例说明。

七、实验设备及器件

1.万用表(500HA型)

1块

2.低频信号发生器(XD-2或XD-1022) 3.晶体管毫伏表(DA-16型) 4.直流稳压电源(HT-1712?) 5.通用实验面包板(SPJ-4)

1台

1台 1台 1块 1台 4支

6.示波器(SS-6702或SSI-2220T) 7.主要器件:3DG6,9013等 八、实验内容及步骤 1.静态调测 (1)调零

将两个放大管输入端接地;调整电路使输出为零。请正确选择测试点和仪表,以及适当的测试量程。

(2)测试与记录静态工作点数据(ICQ,UCQ) 2.测量差模增益

要求测量单端入的二种情况。

(1)单端输入单端输出的差模增益的测试。请适当选择测试仪表和输入信号的大小及频率。

已知XD2型信号发生器的内阻在40 dB档时约为50 Ω,在50 dB档时约在15Ω,在60 dB档时约为5Ω;XD22型信号发生器的内阻为600Ω。

(2)单端输入双端输出的差模增益的测试。 请正确选用仪表和测试方法。 (3)共模抵制比CMRR的测试。

要求正确选用仪表和测试信号(要求使用示波器监测并注意输入信号不能太小)。 3、实验报告要求

1.)报告中一定要在实验步骤中写清楚正确的测试方法。 2.)对体会较深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实验七 函数发生器的设计

通过本课题设计,要求掌握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函数发生器的设计方法与调试技术。学会安装与调试由多级单元电路组成的电子线路。

一、函数发生器的组成

函数发生器一般是指能自动产生正弦波、三角波、方波及锯齿波、阶梯波等电压波形的电路或仪器。根据用途不同,有产生三种或多种波形的函数发生器,使用的器件可以是分立器件(如低频信号函数发生器S101全部采用晶体管),也可以采用集成电路(如单片函数发生器模块5G8038)。为进一步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及实验调试技术,本课题介绍由集成运算放大器与晶体管差分放大器共同组成的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函数发生器的设计方法。

产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的方案有多种,如首先产生正弦波,然后通过整形电路将正弦波变换成方波,再由积分电路将方波变成三角波;也可以首先产生三角波—方波,再将三角波变成正弦波或将方波变成正弦波等等。本课题只介绍先产生方波—三角波,再将三角波变换成正弦波的电路设计方法。其电路组成框图如图2.6.1所示。

图2.6.1 函数发生器组成框图

1.方波—三角波产生电路

图2.6.2所示的电路能自动产生方波—三角波。电路工作原理如下:若a点断开,运算放大器A1与R1、R2及R3、RP1组成电压比较器,C1称为加速电容,可加速比较器的翻转。运放的反相端接基准电压,即U_=0,同相端接输入电压U10,R1称为平衡电阻。比较器的输出U01的高电平等于正电源电压+Ucc,低电平等于负电源电压—UEE(|+Ucc|=|—UEE|),当比较器的U+=U—=0时,比较器翻转,输出U01从高电平+UCC跳到低电平—UEE,或从低电平—UEE跳到高电平+Ucc。设U01=+Ucc,则

图2.6.2方波——三角波产生电路

U??R3?RPR21(?UCC)?U10?0 (2-6-1)

R2?R3?RPR?R?RP1231将上式整理,得比较器翻转的下门限电位U10—为

U10???R2?R2(?UCC)?UCC (2-6-2)

R3?RPR?RP131若U01= —UEE,则比较器翻转的上门限电位Uia+为

Uia??R2R2(?UEE)?UCC (2-6-3)

R3?RPR3?RP11比较器的门限宽度UH为 UH?Uia??Uia??2?R2UCC (2-6-4)

R3?RP1由式(2-6-1)~(2-6-1)可得比较器的电压传输特性,如图2-6-3所示。

图2-6-3比较器电压传输特性 图2-6-4方波—三角波

a点断开后,运放A2与R1、RP2、C2及R5组成反组相积分器,其输入信号为方波U01,则积分器的输出U02为

U02??1U01dt (2-6-5) ?(R4?RP2)C2?(?UCC)?UCCt?t (2-6-6)

(R4?RP2)C2(R4?RP2)C2U02?U01= —UEE时,

U02?UCC?(?UEE)t?t (2-6-7)

(R4?RP2)C2(R4?RP2)C2可见积分器的输入为方波时,输出是一个上升速率与下降速率相等的三角波,其波形关系如图2-6-4所示。

A点闭合,即比较器与积分器首尾相连,形成闭环电路,则自动产生方波—三角波。三角波的幅度U02m为

U02m?R2UCC (2-6-8)

R3?RP1方波—三角波的频率?为 f?R3?RP1 (2-6-9)

4R2(R4?RP2)C2由式(2-6-8)及(2-6-9)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电位器RP2在调整方波—三角波的输出频率时,不会影响输出波形的幅度。若要求输出频率范围较宽,可用C2改变频率的范围,RP2实现频率微调。

②方波的输出幅度应等于电源电压+UCC。三角波的输出幅度应不超过电源电压+UCC。电位器RP1可实现幅度微调,但会影响方波—三角波的频率。

2.三角波→正弦波变换电路

根据图2.6.1的组成框图,三角波→正弦波的变换电路主要由差分放大器来完成。本章课题三的差分放大器设计表明,差分放大器个有工作点稳定,输入阻抗高,抗干扰能力较强等优点。特别是作为直流放大器时,可以有效地抵制零点漂移,因此可将频率很低的三角波变换成正弦波。波形变换的原理是利用差分放大器传输特性曲线的非线性。分析表明(见参考文献[5]),传输特性曲线的表达式为

IC1?aIE1?IC2?aIE2aIo (2-6-10)

1?e?Uid/uTaIo? (2-6-11) ?Uid/uT1?e式中,a=Ic/IE≈1;

Io——差分放大器的恒定电流;

UT——温度的电压当量,当室温为25℃时,UT≈26mV。

如果Uid为三角波,设表达式为

?4Uin?T?T??t?0?t????T?4?2????? Uid?? (2-6-12)

?T???4Um?t?3T??t?T??????2??T?4?式中,U10——三角波的幅度;

T——三角波的周期。

将式(2-6-12)代入式(2-6-10)或(2-6-11),则

aIo???4um?T??t??uTT?4???1?eIC1(t)??aIo??4um?3???t?T?uTT?4???1?eT??0?t???2???T???t?T??2? (2-6-13)

利用计算机对式(2-6-13)进行计算,打印输出的IC1(t)或IC2(t)曲线近似于正弦波,则差分放大器的单端输出电压UC1(t)、UC2(t)亦近似于正弦波,从而实现了三角波→正弦波的变换,波形变换过程如图2-6-5所示。为使输出波形更接近正弦波,由图2-6-5可见:

①传输特性曲线越对称,线性区越窄越好;

②三角波的幅度U01应正好使晶体管接近饱和区或截止区。

图2-6-5 三角波→正弦波变换

图2-6-6为实现三角波→正弦波变换的电路。其中RP1调节三角波的幅度,RP2调整电路的对称性,其并联电阻RE2用来减小差分放大器的线性区。电容C1、C2、C3为隔直电容,C4为滤波电容,以滤除谐波分量,改善输出波形。

图2-6-6 三角波→正弦波变换电路

二、函数发生器的性能指标 1.输出波形

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等等。 2.频率范围

函数发生器的输出频率范围一般分为若干波段,如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范围为:1Hz~100Hz,100Hz~1kHz,1kHz~10kHz,10kHz~100kHz,100kHz~1MHz,等6个波段。

3.输出电压

输出电压一般指输出波形的峰-峰值,即Upp=2Um。 4.波形特性

表征正弦波特性的参数是非线性失真系数y~,一般要求y~<3%。表征三角波特性的参数也是非线性失真系数y△<2%。表征方波特性的参数是上升时间t1,一般要求t1<100ns(1kHz,最大输出时)。

三、设计举例

例:设计一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函数发生器。 性能指标要求:

频率范围 1Hz~10Hz,10Hz~100Hz;

输出电压 方波Up-p≤24V,三角波Up-p=8V,正弦波Up-p>1V; 波形特性 方波t1<100μs,三角波y△<2%,正弦波y~<5%。 解:(1)确定电路形式及元器件型号

采用如图2-6-7所示电路,其中运算放大器A1与A2用一只双运放μA747,差分放大器采用课题三设计完成的晶体管单端输入-单端输出差分放大器电路,4只晶体管用集成电路差分对管BG319或双三极管S3DG6等。因为方波电压的幅度接近电源电压,所以取电源电压+Ucc=+12V,-UEE=-12V。

图2-6-7 三角波—方波—正弦波函数发生器实验电路

(2)计算元件参数

比较器A1与积分器A2的元件参数计算如下 由式(2-6-8)得

U02m?即

R2UCC

R3?RP1UR241?02m??

R3?RPUcc1231取R2=10kΩ,则R3+RP1=30kΩ,取R3=20kΩ,RP1为47kΩ的电位器,取平衡电阻R1=R2//(R2+RP1)=10kΩ

由式(2-6-9)得

f?即

R3?RP1

4R2(R4?RP2)C2R4?RP1?R3?RP1

4R2?C2当1Hz≤?≤10Hz时,取C2=10μ?。则R4+RP2=75kΩ~7.5kΩ,取R4=5.1kΩ,RP2为100kΩ电位器,当10Hz≤?≤100Hz时,取C2=μ?以实现频率波段的转换,R4及RP2的取值不变。取平衡电阻R5=10kΩ。

三角波→正弦波变换电路的参数选择原则是:隔直电容C3、C4、C5要取得较大,因为输出频率很低,取C3=C4=C5+470μ?,滤波电容C6视输出的波形而定,若含高次谐波成分较多,

C6可取得较小,C6一般为几十皮法至0.1μ?。RE2=100Ω与RP4=100Ω相并联,以减小差分放大器的线性区。差分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可通过观测传输特性曲线,调整RP4及电阻R°确定。

四、电路安装与调试技术

图2-6-7所示方波-三角-正弦波函数发生器电路是由三级单元电路组成的,在装调多级电路时,通常按照单元电路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级装调与级联。

1.方波-三角波发生器的装调

由于比较器A1与积分器A2组成正反馈闭环电路,同时输出方波三角波,这两个单元电路可以同时安装。需要注意的是,安装电位器RP1与RP2之前,要先将其调整到设计值,如设计举例题中,应先使RP1=10kΩ,RP2取2.5kΩ~70kΩ内的任一阻值,否则电路可能会不起振。只要电路接线正确,上电后, U01的输出为方波,U02的输出为三角波,微调RP1,使三角波的输出幅度满足设计指标要求,调节RP2,则输出频率在对应波段内连续可变。

2.三角波→正弦波变换电路的装调

按照图2-6-7所示电路,装调三角波→正弦波变换电路,其中差分放大器可利用课题三设计完成的电路。电路的调试步骤如下:

①经电容C4输入差模信号电压Uid=50mV,?1=100Hz的正弦波。调节RP4及电阻R°。使传输特性曲线对称。再逐渐增大Uid,直到传输特性曲线形状如图(2-6-5)所示。记下此时对应的Uid,即Uidm值。移去信号源,再将C4左端接地,测量差分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Io、Uc1、Uc2、Uc3、Uc4。

②将RP3与C4连接,调节RP3使三角波的输出幅度经RP3后输出等于Uidm值,这时U03的输出波形应接近正弦波,调整C6大小可改善出波形。如果U03的波形出现如图2-6-8所示的几种正弦波失真,则应调整和修改电路参数,产生失真的原因及采取的相应措施有:

① 钟形失真 如(a)所示,传输特性曲线的线性区太宽,应减小RE2。

图2-6-8波形失真现象

②半波圆顶或平顶失真 如(b)所示,传输特性曲线对称性差,工作点Q偏上或偏下,应调整电阻R°。

③非线性失真 如(c)所示,三角波的线性度较差引起的非线性失真,主要受运放性能的影响,可在输出端加滤波网络(如C6=0.1μ?)改善输出波形。

3.性能指标测量与误差分析

①方波输出电压Up-p≤2UCC是因为运放输出级由NPN型与PNP型两种晶体管组成复合互补对称电路,输出方波时,两管轮流截止与饱和导通,由于导通时输出电阻的影响,使方波输出幅度小于电源电压值。

②方波的上升时间t1,主要受运算放大器转换速率的限制。如果输出频率较高,可接入加速电容C1(如图2-6-2所示),一般取C1为几十皮法。用示波器(或脉冲示波器)测量tr。

五、设计任务

1.设计课题: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函数发生器设计

已知条件:双运放μA747一只,差分放大器采用课题三设计完成的电路。 性能指标要求:

频率范围:100Hz~1kHz,1kHz~10kHz;

输出电压 方波UP-P≤三角波Up-p=6V,正弦波Up-p>1V; 波形特性 方波tr<10μs(1kHz,最大输出时),三角波γ2.设计步骤与要求 参考课题一 3.实验仪器设备 同课题一

实验研究与思考题

1.三角波→正弦波变换电路中,差分对管射极并联电阻RE3有何作用?增大RE3或用导线将RE3短接,输出正弦波有何变化?为什么?

2.三角波的输出幅度是否可以超过方波的幅度?如果正负电源电压不等,输出波形如何?实验证明之。

3.为什么在安装RP1、RP2时,要先将其调整到设计值? 4.你采取了哪些措施改善输出正弦波的波形?

5.如果使方波的幅度减小为低于电源电压的某一固定电压值,比较器的输出电路应如何变化,画出设计的电路,并实验证明。

6.用差分放大器实现三角波→正弦波的变换,有何优缺点?为什么? 7.三角波的非线性γ

<2%,正弦波γ~<5%。

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减小正弦波的非线性失真γ~?

8.如何将方波-三角波发生器电路改变成矩形波-锯齿波发生器?画出设计的电路,实验证明,绘出波形。

13 超外差式晶体管收音机的组装与统调

一、实验目的

1.熟悉超外差式晶体管收音机各组成部分和电路元件的作用原理。 2.初步掌握超外差式晶体管收音机的统调方法。

二、实验预习要求

1.了解超外差式晶体管收音机工作原理和电路元件的主要作用。 2.熟悉实验线路板上偏置电阻、中周和微调电容的位置。 三、实验原理

1.收音机的任务是接收广播电台发射的无线电波,从中取出音频信号加以放大,然后通过扬声器还原为声音。

图2.13.1是超外差式晶体管收音机方框图和各级信号输出波形示意图。

图2.13.1 超外差式晶体管收音机电路的方框图和各级信号波形示意图

一架刚安装好的收音机,即使元件完好,接线无差错。还不一定能正常工作,通常应进 行工作点调整、中频调整以及频率跟踪调整等步骤。

图2.13.2变频原理示意图

2.变频级的频率跟踪

变频级包含有输入谐振回路和本机振荡回路。输入谐振回路调谐于被接收信号的载频?c上,本机振荡回路应调谐在比?c高出465kHZ的频率?L上,保证变频后输出为中频(465kHZ)信号,如图2.13.2所示。但是,这两个谐振回路的波段覆盖系数k不相等,例如在(535~

1605)kHZ中波段,它们分别为

为了使双连电容器在0~180°的转动角范围内,同时满足两个回路的波段覆盖,通常采用三点统调方法。在本振回路中串联一个固定电容C4(常取300pF),俗称垫整电容;又并联一个可变电容C2(常取5~30pF的微调电容),俗称补偿电容,如图2.13.4(c)所示。因为在未接入C4和C2时,在双连电容器转角180°范围内只有一点满足?L=?c+465kHz。

(a) (b) 图2.13.3 频率与双连旋转关系曲线

如图2.13.3(a)所示,在低频端本机振荡回路的振荡频率和输入谐振回路的谐振频率相差465 kHz,则双连从0o旋到180o过程中,其余各点都不满足?L=?c+465kHz,也就是说只有低频端一点跟踪。图2.13.3(b)所示情况只有在中间一点(双连旋在90o角左右) 跟踪。

图2.13.4 串、并联电容后的跟踪曲线

如果本机振荡回路中并联一个电容C2,如图2.13.4(a),当双连全部旋进,C1b电容量最大,而电容器C2容量较小,因此对谐振回路影响不大;当双连全部旋出(即C1b容量最小仅10pF左右)时,并联电容C2对谐振回路的作用很大,它使谐振回路的高端谐振频率

明显降低,于是如图2.13.4(a)所示可以实现a、b两个统调点。 在本机振荡回路中串联一个大电容器C4,如图2.13.4(b)所示。当双连全部旋出(C1b容量最小),串联电容C4(>>C1b)对回路的影响不大;当双连全部旋进(C1b容量最大),C4 将使回路的低端谐振频率明显升高,如图2.13.4(b)中a点,这里也有两个统调点。 如果回路原先在中心频率(指双连旋转90o角点上)满足统调,再串联上垫整电容C4和并联上补偿电容C2,就可能如图(c)所示,使调谐曲线的高频端和低频端都满足统调。 这就实现了三点统调。曲线表明,三点统调的跟踪曲线呈s形,它与输入调谐回路谐振曲线之间并不处处相差465 kHz,但由于选台时起主要作用的是本振回路,当它正确调谐在?L(?c+465kHz)时,即使输入回路稍有失谐,由于通频带较宽,高频?c信号仍能通过,只要?L和?c的差频维持为 465 kHZ,整机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所受影响就不大。在中波波段上,三个跟踪点定为600kHz、1000 kHz和1500kHz。

四、实验仪器设备

名 称 示 波 器 参考型号 COS5020B 数量 用 途 1 1 观察波形 调幅信号源 测量晶体管工作点 测试用 高频信号发生器 XFG-7 万 用 表 实验电路底板 五、实验内容及方法

MF50或DT890B 1 1

实验电路如图2.13.5所示,由T1担任变频管,T2、T3组成二级单调谐中放级,T4、T5、T6组成低放和功放级。为便于测试,实验板上装有测量孔,例如分别将开关S1~S6打开,可直接用万用表测量集电极电流。

1.认真查对收音机实验电路板上各元件,熟悉各测试点的位置。 2.调整静态工作点

先将本振回路短路(S1接通)。在无信号情况下,按表2.13.1要求调整各级集电极电

流。

表2.13.1

晶体管 T1 T2 T3 T4 T5、 T6 集电极电流(mA) 0.3~0.6 0.4~0.6 0.8~1.2 2.0 4.5 变频级包括本机振荡和混频两方面的作用,混频要求管子工作在输入特性非线性区域,工作电流宜小,而振荡则要求工作电流大些,为了兼顾二者,一般取IC1在(0.3~0.6)mA范围内。中放有两级,前级加有自动增益控制,要求晶体管工作在增益变化剧烈的非线性区域,IC2一般取(0.4~0.6)mA范围,后级以提高功率增益为主,IC3取(0.8~1.2)mA范围。

3.调整中放(俗称调中周)

调整的目的是将Tr1、Tr2、Tr3谐振回路都准确地调谐在规定的中频465kHz上,尽可能提高中放增益。调试方法如下:

先将双连动片全部旋入,并将本振回路中电感线圈L4初级短接(即S1接通),使它停振。再将音量控制电位器W旋在最大位置。然后调节高频信号发生器,输出一个?o=465kHz标准的中频调幅波信号(调制频率为400Hz,调制度为30%)。仪器连接如图2.13.6所示。

图2.13.6 调中周电路

(1)将高频信号发生器输出接至C点,调节载波旋钮使输出电压为2mV,调节Tr3中周磁芯使收音机输出最大;然后,调节高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压为200μV,并将它从B点输入,调节中周Tr2的磁芯直至收音机输出最大;最后,调节高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压为30μV,并换至A点输入,调节中周Tr1的磁芯直至收音机输出最大为止。 (2)记录上述三步相应的输出幅度和输出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并绘下图2.13.1所指A、B、C、D、E各点的波形。 4.调整频率覆盖(即校对刻度)

仪器连接如图2.13.7所示,调节过程中,扬声器用负载RL代替,输出电压用示波器作指示。

图2.13.7 统调仪器连接电路

(1)调低端

断开图2.13.5上的S1,将双连电容器全部旋进,音量电位器W仍保持最大。调节高频信号发生器使输出频率为525kHz(调制频率为400Hz,调制度为30%)幅度为0.2V的调幅波信号。调节振荡线圈磁芯使收音机输出最大。若收音机低端低于525 kHz,振荡线圈磁芯向外旋(减少电感量);若低端高于525kHz,磁芯位置向里旋(增加电感量)。 (2)调高端

将高频信号发生器调到1610kHz,幅度和调制度同上。把双连电容器全部旋出,调节振荡回路补偿电容C2,使收音机输出最大。若收音机高端频率高于1610kHz,应增大C2容量;反之,则应减小C2容量。实际上,高端与低端的调整过程中互有牵连,因此必须由低端到高端反复调整几次,才能调整好频率覆盖。 5.调整输入回路--补偿 (l)调低端

仪器接线不变,调节信号发生器,使输出信号频率在600kHz附近,调制度为30%,把双连电容器旋至低频端,直至收音机清楚地收听到 400Hz调制信号,接着移动磁棒上天线线圈的位置,使收音机输出最大,至此低端算是初步调好。 (2)调高端

调节高频信号发生器输出载频为1500 kHz附近的信号,把双连电容旋至高频端,使收音机清楚地收听到400Hz调制信号,然后,调节输入回路微调电容Co使收音机输出最大。 与调整频率覆盖一样,调节高端与低端的补偿会互相牵连,必须由低端到高端反复调几次。

以上调整时,高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的信号幅度要适当(不能太强),以利于调节过程中便于判别收音机输出音量的峰点为准。

六、实验报告

(1)将测得数据列成表格,分析实验结果。 (2)写出实验心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uh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