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题 期末复习综合测试题

更新时间:2023-04-26 12:3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庆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期末复习综合测试题

一、压轴题

1.小刚运用本学期的知识,设计了一个数学探究活动.如图1,数轴上的点M,N所表示的数分别为0,12.将一枚棋子放置在点M处,让这枚棋子沿数轴在线段MN上往复运动(即棋子从点M出发沿数轴向右运动,当运动到点N处,随即沿数轴向左运动,当运动到点M处,随即沿数轴向右运动,如此反复?).并且规定棋子按照如下的步骤运动:第1步,从点M开始运动t个单位长度至点1Q处;第2步,从点1Q继续运动2t单位长度至点

2

Q处;第3步,从点

2

Q继续运动3t个单位长度至点

3

Q处…例如:当3

t=时,点1Q、2

Q、

3

Q的位置如图2所示.

解决如下问题:

(1)如果4

t=,那么线段

13

Q Q=______;

(2)如果4

t<,且点

3

Q表示的数为3,那么t=______;

(3)如果2

t≤,且线段

24

2

Q Q=,那么请你求出t的值.

2.已知120

AOB

∠?

= (本题中的角均大于0?且小于180?)

(1)如图1,在AOB

∠内部作COD

∠,若160

AOD BOC

∠∠?

+=,求COD的度数;(2)如图2,在AOB

∠内部作COD

∠,OE在AOD

∠内,OF在BOC

∠内,且

3

DOE AOE

∠∠

=,3

COF BOF

∠=∠,

7

2

EOF COD

∠=∠,求EOF

∠的度数;

(3)射线OI从OA的位置出发绕点O顺时针以每秒6?的速度旋转,时间为t秒(050

t

<<

且30

t≠).射线OM平分AOI

∠,射线ON平分BOI

∠,射线OP平分MON

.若3

MOI POI

∠=∠,则t=秒.

3.如图,在数轴上的A1,A2,A 3,A 4,……A20,这20个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a1,a2,

a3,a4,……a20.若A1A2=A2A3=……=A19A20,且a3=20,|a1﹣a4|=12.

(1)线段A3A4的长度=;a2=;

(2)若|a1﹣x|=a2+a4,求x的值;

(3)线段MN从O点出发向右运动,当线段MN与线段A1A20开始有重叠部分到完全没有重叠部分经历了9秒.若线段MN=5,求线段MN的运动速度.

4.问题: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探究:要研究上面的问题,我们不妨先从最简单的情形入手,进而找到一般性规律.

探究一:将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二等分,连接各边中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如图①,连接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中点,从上往下看:

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共有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一共有1个.

探究二:将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三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如图②,连接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三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共有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个.

探究三:将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四等分(图③),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 结论: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分别有多少个?

(仿照上述方法,写出探究过程)

应用:将一个边长为25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25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则该三角形中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有______个和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______个.

5.已知:OC 平分AOB ∠,以O 为端点作射线OD ,OE 平分AOD ∠.

(1)如图1,射线OD 在AOB ∠内部,BOD 82∠=?,求COE ∠的度数.

(2)若射线OD 绕点O 旋转,BOD α∠=,(α为大于AOB ∠的钝角),

COE β∠=,其他条件不变,在这个过程中,探究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

请补全图形并加以说明.

6.(1)探究:哪些特殊的角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

在①135?,②120?,③75?,④25?中,小明同学利用一副三角板画不出来的特殊角是_________;(填序号)

(2)在探究过程中,爱动脑筋的小明想起了图形的运动方式有多种.如图,他先用三角板

画出了直线EF,然后将一副三角板拼接在一起,其中45角(AOB

∠)的顶点与60角(COD

∠)的顶点互相重合,且边OA、OC都在直线EF上.固定三角板COD不动,将三角板AO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一个角度α,当边OB与射线OF第一次重合时停止.

①当OB平分EOD

∠时,求旋转角度α;

②是否存在2

BOC AOD

∠=∠?若存在,求旋转角度α;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7.已知,如图,A、B、C分别为数轴上的三点,A点对应的数为60,B点在A点的左侧,并且与A点的距离为30,C点在B点左侧,C点到A点距离是B点到A点距离的4倍.

(1)求出数轴上B点对应的数及AC的距离.

(2)点P从A点出发,以3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

①当P点在AB之间运动时,则BP=.(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②P点自A点向C点运动过程中,何时P,A,B三点中其中一个点是另外两个点的中点?求出相应的时间t.

③当P点运动到B点时,另一点Q以5单位/秒的速度从A点出发,也向C点运动,点Q到达C点后立即原速返回到A点,那么Q点在往返过程中与P点相遇几次?直.接.写.出.相遇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8.对于数轴上的点P,Q,给出如下定义:若点P到点Q的距离为d(d≥0),则称d为点P 到点Q的d追随值,记作d[PQ].例如,在数轴上点P表示的数是2,点Q表示的数是5,则点P到点Q的d追随值为d[PQ]=3.

问题解决:

(1)点M,N都在数轴上,点M表示的数是1,且点N到点M的d追随值d[MN]=a(a≥0),则点N表示的数是_____(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2)如图,点C表示的数是1,在数轴上有两个动点A,B都沿着正方向同时移动,其中A

点的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B点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A从点C出发,点B表示的数是b,设运动时间为t(t>0).

①当b=4时,问t为何值时,点A到点B的d追随值d[AB]=2;

②若0

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0,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AB=3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

(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P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若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不变,请求出这个长度;如果会变化,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这个长度;

(3)动点Q从点B处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与点Q相距4个单位长度?

1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的坐标为(2,8),点N的坐标为(2,6),将线段MN向右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线段PQ(点P和点Q分别是点M和点N的对应点),连接MP、NQ,点K是线段MP的中点.

(1)求点K的坐标;

(2)若长方形PMNQ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正下方运动,(点A、B、C、D、E分别是点M、N、Q、P、K的对应点),当BC与x轴重合时停止运动,连接OA、OE,设运动时间为t秒,请用含t的式子表示三角形OAE的面积S(不要求写出t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连接OB、OD,问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三角形OBD的面积等于三角形OAE的面积?若存在,请求出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1.如图,己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22.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____,点P表示的数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若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3)若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直接写出答案)

(4)思考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12.如图,P是定长线段AB上一点,C、D两点分别从P、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AB向左运动(C在线段AP上,D在线段BP上)

(1)若C、D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PD=2AC,请说明P点在线段AB上的位置:

(2)在(1)的条件下,Q是直线AB上一点,且AQ﹣BQ=PQ,求

PQ

AB

的值.

(3)在(1)的条件下,若C、D运动5

秒后,恰好有

1

CD AB

2

,此时C点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D点在线段PB上),M、N分别是CD、PD的中点,下列结论:①PM﹣PN 的值不变;②

MN

AB

的值不变,可以说明,只有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你找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值.

13.已知:A、O、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过O点作射线OC,使∠AOC:∠BOC=1:2,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M在射线OB上,另一边ON在直线AB的下方.

(1)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2的位置,使得ON落在射线OB 上,此时三角板旋转的角度为度;

(2)继续将图2中的三角板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3的位置,使得ON在∠AOC的内部.试探究∠AOM与∠NOC之间满足什么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按5°每秒的速度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当直角三角板的直角边OM所在直线恰好平分∠BOC时,时间t的值为(直接写结果).14.(阅读理解)

若A,B,C为数轴上三点,若点C到A的距离是点C到B的距离的2倍,我们就称点C是(A,B)的优点.

例如,如图①,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2.表示1的点C到点A的距离是2,到点B的距离是1,那么点C是(A,B)的优点;又如,表示0的点D到点A的距离是1,到点B的距离是2,那么点D就不是(A,B)的优点,但点D是(B,A)的优点.(知识运用)

如图②,M、N为数轴上两点,点M所表示的数为﹣2,点N所表示的数为4.

(1)数所表示的点是(M,N)的优点;

(2)如图③,A、B为数轴上两点,点A所表示的数为﹣20,点B所表示的数为40.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点B出发,以4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到达点A停止.当t为何值时,P、A和B中恰有一个点为其余两点的优点?

15.如图,在数轴上点A 表示数a,点B 表示数b,AB 表示A 点和B 点之间的距离,且a,b 满足|a+2|+(b+3a)2=0.

(1)求A,B 两点之间的距离;

(2)若在线段AB 上存在一点C,且AC=2BC,求C 点表示的数;

(3)若在原点O 处放一个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 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个小球乙从点B 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忽略小球的大小,可看做一个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t 秒.

①甲球到原点的距离为_____,乙球到原点的距离为_________;(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②求甲乙两小球到原点距离相等时经历的时间

.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压轴题

1.(1)4;(2)

12或72;(3)27或2213

或2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目得出棋子一共运动了t+2t+3t=6t 个单位长度,当t=4时,6t=24,为MN 长度的整的偶数倍,即棋子回到起点M 处,点3Q 与M 点重合,从而得出13Q Q 的长度.

(2)根据棋子的运动规律可得,到3Q 点时,棋子运动运动的总的单位长度为6t,,因为t<4,由

(1)知道,棋子运动的总长度为3或12+9=21,从而得出t 的值.

(3)若t 2,≤则棋子运动的总长度10t 20≤,可知棋子或从M 点未运动到N 点或从N 点返回运动到2Q 的左边或从N 点返回运动到2Q 的右边三种情况可使242Q Q =

【详解】

解:(1)∵t+2t+3t=6t,

∴当t=4时,6t=24,

∵24122=?,

∴点3Q 与M 点重合,

∴134Q Q =

(2)由已知条件得出:6t=3或6t=21, 解得:1t 2=或7t 2

= (3)情况一:3t+4t=2, 解得:2t 7

= 情况二:点4Q 在点2Q 右边时:3t+4t+2=2(12-3t) 解得:22t 13=

情况三:点4Q 在点2Q 左边时:3t+4t-2=2(12-3t)

解得:t=2.

综上所述:t 的值为,2或

27或2213

. 【点睛】

本题是一道探索动点的运动规律的题目,考查了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探索规律的能力,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注意分多种情况讨论.

2.(1)40o;(2)84o;(3)7.5或15或45

【解析】

【分析】

(1)利用角的和差进行计算便可;

(2)设AOE x ∠=?,则3EOD x ∠=?,BOF y ∠=?,通过角的和差列出方程解答便可;

(3)分情况讨论,确定∠MON 在不同情况下的定值,再根据角的和差确定t 的不同方程进行解答便可.

【详解】

解:(1))∵∠AOD+∠BOC=∠AOC+∠COD+∠BOD+∠COD=∠AOB+∠COD

又∵∠AOD+∠BOC=160°且∠AOB=120°

∴COD AOD BOC AOB ∠=∠+∠-∠ 160120=?-?

40=?

(2)3DOE AOE ∠=∠,3COF BOF ∠=∠

∴设AOE x ∠=?,则3EOD x ∠=?,BOF y ∠=?

则3COF y ∠=?,

44120COD AQD BOC AOB x y ∴∠=∠+∠-∠=?+?-?

EOF EOD FOC COD ∠=∠+∠-∠

()()3344120120x y x y x y =?+?-?+?-?=?-?+?

7

2

EOF COD

=∠

7

120()(44120)

2

x y x y

∴-+=+-

36

x y

∴+=

120()84

EOF x y

∴?

+

??

∠=-=

(3)当OI在直线OA的上方时,

有∠MON=∠MOI+∠NOI=

1

2

(∠AOI+∠BOI))=

1

2

∠AOB=

1

2

×120°=60°,∠PON=

1

2

×60°=30°,

∵∠MOI=3∠POI,

∴3t=3(30-3t)或3t=3(3t-30),

解得t=

15

2

或15;

当OI在直线AO的下方时,

∠MON═

1

2

(360°-∠AOB)═

1

2

×240°=120°,

∵∠MOI=3∠POI,

∴180°-3t=3(60°-

6120

2

t-

)或180°-3t=3(

6120

2

t-

-60°),

解得t=30或45,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t的值为15

2

s或15s或30s或45s.

【点睛】

此是角的和差的综合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和差计算,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旋转的性质,有一定的难度,体现了用方程思想解决几何问题,分情况讨论是本题的难点,要充分考虑全面,不要漏掉解.

3.(1)4,16;(2)x=﹣28或x=52;(3)线段MN的运动速度为9单位长度/秒.【解析】

【分析】

(1)由A1A2=A2A3=……=A19A20结合|a1﹣a4|=12可求出A3A4的值,再由a3=20可求出a2=16;

(2)由(1)可得出a1=12,a2=16,a4=24,结合|a1﹣x|=a2+a4可得出关于x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3)由(1)可得出A1A20=19A3A4=76,设线段MN的运动速度为v单位/秒,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类似火车过桥问题),即可得出关于v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1)∵A1A2=A2A3=……=A19A20,|a1﹣a4|=12,

∴3A3A4=12,

∴A3A4=4.

又∵a3=20,

∴a2=a3﹣4=16.

故答案为:4;16.

(2)由(1)可得:a1=12,a2=16,a4=24,

∴a2+a4=40.

又∵|a1﹣x|=a2+a4,

∴|12﹣x|=40,

∴12﹣x=40或12﹣x=﹣40,

解得:x=﹣28或x=52.

(3)根据题意可得:A1A20=19A3A4=76.

设线段MN的运动速度为v单位/秒,

依题意,得:9v=76+5,

解得:v=9.

答:线段MN的运动速度为9单位长度/秒.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两点间的距离以及规律性:图形的变化类,解题的关键是:(1)由相邻线段长度相等求出线段A3A4的长度及a2的值;(2)由(1)的结论,找出关于x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3)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一元一次

方程.

4.探究三:16,6;结论:n2,

;应用:625,300. 【解析】

【分析】

探究三:模仿探究一、二即可解决问题;

结论:由探究一、二、三可得:将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等分,连接各边对应的等分点,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共有

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

个; 应用:根据结论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解:探究三:

如图3,连接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四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第四层有7个,共有

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

个. 结论:

连接边长为的正三角形三条边的对应等分点,从上往下看: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3个,第三层有5个,第四层有7个,……,第层有

个,共有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共有

个. 应用:

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有

=625(个), 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有 (个). 故答案为探究三:16,6;结论:n2,

;应用:625,300. 【点睛】

本题考查规律型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模仿例题解决问题.

5.(1)41°;(2)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12AOC AOB ∠∠=

,12AOE AOD ∠∠=,进而可得∠COE=()12

AOB AOD ∠∠-,即可得答案;(2)分别讨论OA 在∠BOD 内部和外部的情况,根据求得结果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 (1)∵射线OC 平分AOB ∠、射线OE 平分

AOD ∠, ∴12AOC AOB ∠∠=,12

AOE AOD ∠∠=, ∴COE AOC AOE ∠∠∠=-

=

1122

AOB AOD ∠∠- =()12

AOB AOD ∠∠- =12

BOD ∠ =01822

? =41°

(2)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 如图,当OA 在BOD ∠内部,

∵射线OC 平分AOB ∠、 射线OE 平分AOD ∠,

∴11O ,22

AOC A B AOE AOD ∠∠∠∠=

=, ∴COE AOC AOE β∠∠∠==+ =

1122

AOB AOD ∠∠+ =()12

AOB AOD ∠∠+ =12α

如图,当OA 在BOD ∠外部,

∵射线OC 平分AOB ∠、射线OE 平分AOD ∠,

∴11,22

AOC AOB AOE AOD ∠∠∠∠=

=, ∴COE AOC AOE β∠∠∠==+

=11

22AOB AOD ∠∠=

+ =()12

AOB AOD ∠∠+ =()013602BOD ∠- =()013602

α- =011802

α-

∴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变化.

【点睛】

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作图,熟记角的特点与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6.(1)④;(2)①15α=?;②当105α=,125α=时,存在2BOC AOD ∠=∠.

【解析】

【分析】

(1)根据一副三角板中的特殊角,运用角的和与差的计算,只要是15°的倍数的角都可以画出来;

(2)①根据已知条件得到∠EOD=180°-∠COD=180°-60°=12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EOB=12∠EOD=12

×120°=60°,于是得到结论; ②当OA 在OD 的左侧时,当OA 在OD 的右侧时,根据角的和差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

解:(1)∵135°=90°+45°,120°=90°+30°,75°=30°+45°,

∴只有25°不能写成90°、60°、45°、30°的和或差,故画不出;

故选④;

(2)①因为COD 60∠=,

所以EOD 180COD 18060120∠∠=-=-=.

因为OB 平分EOD ∠,

所以11EOB EOD 1206022

∠∠==?=. 因为AOB 45∠=,

所以αEOB AOB 604515∠∠=-=-=.

②当OA 在OD 左侧时,则AOD 120α∠=-,BOC 135α∠=-.

因为BOC 2AOD ∠∠=,

所以()135α2120α-=-.

解得α105=.

当OA 在OD 右侧时,则AOD α120∠=-,BOC 135α∠=-.

因为BOC 2AOD ∠∠=,

所以()135α2α120

-=-. 解得α125=.

综合知,当α105=,α125=时,存在BOC 2AOD ∠∠=.

【点睛】

本题考查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正确的理解题意并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

7.(1)30,120(2)①30﹣3t②5或20③﹣15或﹣48

34

【解析】

【分析】

(1)根据A 点对应的数为60,B 点在A 点的左侧,AB =30求出B 点对应的数;根据AC =4AB 求出AC 的距离;

(2)①当P 点在AB 之间运动时,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AP =3t ,根据BP =AB ﹣AP 求解;

②分P 点是A 、B 两个点的中点;B 点是A 、P 两个点的中点两种情况讨论即可;

③根据P 、Q 两点的运动速度与方向可知Q 点在往返过程中与P 点相遇2次.设Q 点在往返过程中经过x 秒与P 点相遇.第一次相遇是点Q 从A 点出发,向C 点运动的途中.根据AQ ﹣BP =AB 列出方程;第二次相遇是点Q 到达C 点后返回到A 点的途中.根据CQ+BP =BC 列出方程,进而求出P 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

【详解】

(1)∵A 点对应的数为60,B 点在A 点的左侧,并且与A 点的距离为30,

∴B 点对应的数为60﹣30=30;

∵C 点到A 点距离是B 点到A 点距离的4倍,

∴AC=4AB =4×30=120;

(2)①当P 点在AB 之间运动时,

∵AP=3t ,

∴BP=AB ﹣AP =30﹣3t .

故答案为30﹣3t ;

②当P点是A、B两个点的中点时,AP=1

2

AB=15,

∴3t=15,解得t=5;

当B点是A、P两个点的中点时,AP=2AB=60,

∴3t=60,解得t=20.

故所求时间t的值为5或20;

③相遇2次.设Q点在往返过程中经过x秒与P点相遇.第一次相遇是点Q从A点出发,向C点运动的途中.

∵AQ﹣BP=AB,

∴5x﹣3x=30,

解得x=15,

此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60﹣5×15=﹣15;

第二次相遇是点Q到达C点后返回到A点的途中.

∵CQ+BP=BC,

∴5(x﹣24)+3x=90,

解得x=105

4

此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是:30﹣3×105

4

=﹣48

3

4

综上,相遇时P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15或﹣483

4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相等关系的应用,线段中点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8.(1)1+a或1-a;(2)1

2

5

2

;(3)1≤b≤7.

【解析】

【分析】

(1)根据d追随值的定义,分点N在点M左侧和点N在点M右侧两种情况,直接写出答案即可;

(2)①分点A在点B左侧和点A在点B右侧两种情况,类比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根据“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计算即可;②

【详解】

解:(1)点N在点M右侧时,点N表示的数是1+a;

点N在点M左侧时,点N表示的数是1-a;

(2)①b=4时,AB相距3个单位,

当点A在点B左侧时,t=(3-2)÷(3-1)=1

2

当点A

在点B右侧时,t=(3+2)÷(3-1)=

5

2

②当点B在点A左侧或重合时,即d≤1时,随着时间的增大,d追随值会越来越大,∵0

∴1-d+3×(3-1)≤6,

解得d≥1,

∴d=1,

当点B在点A右侧时,即d>1时,在AB重合之前,随着时间的增大,d追随值会越来越小,

∵点A到点B的d追随值d[AB]≤6,∴d≤7

∴1

综合两种情况,d的取值范围是1≤d≤7.

故答案为(1)1+a或1-a;(2)①1

2

5

2

;②1≤b≤7.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和动点问题.

9.(1)-20,10-5t;(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3)13秒或17秒【解析】

【分析】

(1)根据已知可得B点表示的数为10-30;点P表示的数为10-5t;

(2)分类讨论: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易求出MN.

(3) 分①点P、Q相遇之前,②点P、Q相遇之后,根据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

解:(1))∵点A表示的数为10,B在A点左边,AB=30,

∴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为10-30=-20;

∵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t(t>0)秒,

∴点P表示的数为10-5t;

故答案为-20,10-5t;

(2)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5.理由如下:

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

∵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

∴MN=MP+NP=AP+BP=(AP+BP)=AB=15;

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

∵M为线段AP的中点,N为线段BP的中点,

∴MN=MP-NP=AP-BP=(AP-BP )=AB=15,

∴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5.

(3)若点P、Q同时出发,设点P运动t秒时与点Q距离为4个单位长度.

①点P、Q相遇之前,

由题意得4+5t=30+3t,解得t=13;

②点P、Q相遇之后,

由题意得5t-4=30+3t,解得t=17.

答:若点P、Q同时出发,13或17秒时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4;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10.(1)(4,8)(2)S△OAE=8﹣t(3)2秒或6秒

【解析】

【分析】

(1)根据M和N的坐标和平移的性质可知:MN∥y轴∥PQ,根据K是PM的中点可得K 的坐标;

(2)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三角形OAE的面积S;

(3)存在两种情况:

①如图2,当点B在OD上方时

②如图3,当点B在OD上方时,

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分别根据三角形OBD的面积等于三角形OAE的面积列方程可得结论.

【详解】

(1)由题意得:PM=4,

∵K是PM的中点,

∴MK=2,

∵点M的坐标为(2,8),点N的坐标为(2,6),

∴MN∥y轴,

∴K(4,8);

(2)如图1所示,延长DA交y轴于F,

则OF⊥AE,F(0,8﹣t),

∴OF=8﹣t,

∴S△OAE=

1

2

OF?AE=

1

2

(8﹣t)×2=8﹣t;

(3)存在,有两种情况:,

①如图2,当点B在OD上方时,

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则B(2,6﹣t),D(6,0),∴OG=2,GH=4,BG=6﹣t,DH=8﹣t,OH=6,

S△OBD=S△OBG+S四边形DBGH+S△ODH,

=1

2

OG?BG+

1

2

(BG+DH)?GH﹣1

2

O H?DH,

=1

2

×2(6-t)+

1

2

×4(6﹣t+8﹣t)﹣

1

2

×6(8﹣t),

=10﹣2t,

∵S△OBD=S△OAE,

∴10﹣2t=8﹣t,

t=2;

②如图3,当点B在OD上方时,

过点B作BG⊥x轴于G,过D作DH⊥x轴于H,

则B(2,6﹣t),D(6,8﹣t),

∴OG=2,GH=4,BG=6﹣t,DH=8﹣t,OH=6,S△OBD=S△ODH﹣S四边形DBGH﹣S△OBG,

=1

2OH?DH﹣

1

2

(BG+DH)?GH﹣1

2

OG?BG,

=1

2×2(8-t)﹣

1

2

×4(6﹣t+8﹣t)﹣

1

2

×2(6﹣t),

=2t﹣10,

∵S△OBD=S△OAE,

∴2t﹣10=8﹣t,

t=6;

综上,t的值是2秒或6秒.

【点睛】

本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矩形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解题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

11.(1)-14,8-4t(2)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3)10

3

或4(4)线段MN的长度不

发生变化,都等于11

【解析】

【分析】

(1)根据AB长度即可求得BO长度,根据t即可求得AP长度,即可解题;

(2)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则AC=5x,BC=3x,根据AC-BC=AB,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分①点P、Q相遇之前,②点P、Q相遇之后,根据P、Q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2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4)分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长即可.

【详解】

(1)∵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22,

∴点B表示的数是8-22=-14,

∵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t(t>0)秒,

∴点P表示的数是8-4t.

故答案为-14,8-4t;

(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

则AC=5x,BC=3x,

∵AC-BC=AB,

∴4x-2x=22,

解得:x=11,

∴点P运动11秒时追上点Q;

(3) ①点P、Q相遇之前,4t+2+2t =22,t=10

3

②点P、Q相遇之后,4t+2t -2=22,t=4,

故答案为10

3

或4

(4)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都等于11;理由如下: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

MN=MP+NP=1

2

AP+

1

2

BP=

1

2

(AP+BP)=1

2

AB=

1

2

×22=11

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

MN=MP﹣NP=1

2

AP﹣

1

2

BP=

1

2

(AP﹣BP)=1

2

AB=11

∴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11.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注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12.(1)点P在线段AB上的1

3

处;(2)

1

3

;(3)②MN

AB

的值不变.

【解析】

【分析】

(1)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PC,再由已知条件PD=2AC求得PB=2AP,所以点P在

线段AB上的1

3

处;

(2)由题设画出图示,根据AQ-BQ=PQ求得AQ=PQ+BQ;然后求得AP=BQ,从而求得PQ 与AB的关系;

(3)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

CD=1

2

AB,从而求得CM与AB的数量关系;然后求得以AB

表示的PM与PN的值,所以MN=PN?PM=

1

12

AB.

【详解】

解:(1)由题意:BD=2PC

∵PD=2AC,

∴BD+PD=2(PC+AC),即PB=2AP.

∴点P在线段AB上的1

3

处;

(2)如图:

∵AQ-BQ=PQ,∴AQ=PQ+BQ,∵AQ=AP+PQ,∴AP=BQ,

∴PQ=1

3 AB,

1

3 PQ AB

(3)②MN

AB

的值不变.理由:如图,

当点C停止运动时,有CD=1

2 AB,

∴CM=1

4 AB,

∴PM=CM-CP=1

4

AB-5,

∵PD=2

3

AB-10,

∴PN=12

23

(AB-10)=

1

3

AB-5,

∴MN=PN-PM=

1

12

AB,

当点C停止运动,D点继续运动时,MN的值不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s8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