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练习非选择题含解析新人教3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0:17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习:非选择题(3)

李仕才

1、(2018·怀化高三模拟)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

材料三 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答案 (1)特点:注重程序;三省职权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以皇权为中心。(任答两点即可)

(2)变化: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

(3)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门下缴驳”“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分析回答。(2)根据材料二“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分析回答。(3)根据材料三“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

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解析:第(1)问,由“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概括出改革的内容。第(2)问,由“唐太宗的改革降低了原来世家大族的等级、家族门第不再作为选官标准、将皇族列为第一等级”来总结得出改革的作用。

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3、(2017全国卷Ⅰ·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20世纪80年代的工资改革虽然没有直接的书本知识作为依托,但教材中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可供参考。第(1)问,从改革的推进方式、内容等多角度提炼和概括。第(2)问,从积极方面入手,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角度分析。

答案:(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

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时间“1918年1月”并联系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的举措,美国外交政策等多角度、多层面概括。第(2)问,结合“十四点”计划本身的局限性,当时列强之间的关系,美国实力及国内形势等方面分析。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

5、(2017· 全国卷Ⅲ·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三个时期,即“1931年初”“1938年11月”“1940年7月”,结合三个时期日本的侵略战争和提出的口号进行回答。第(2)问,结合三个时期侵略战争的口号,认识到口号是为发动战争服务的,从口号提出的目的、实质,对本国民众及对被侵略国民众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6、(2018· 湖北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于中国来说,是不情愿的事情。但战争已经爆发了,中国就面临是支持还是不支持的选择,毛泽东选择了支持。

一个问题就是他要对社会主义阵营负责,因为1949年刘少奇去莫斯科的时候,当时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有过一个分工。斯大林说以后欧洲的事情、欧洲的革命是苏联共产党来管,亚洲的革命、东方的革命就由中国共产党来管。

——《复兴之路》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于中国是不情愿的事情”?(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选择支持的原因。(7分)

解析:第(1)问,朝鲜战争发生在1950年,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环境以及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争,渴望和平;战争的爆发意味着跟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国抗衡,综合国力相差悬殊,要付出巨大牺牲等来回答。 第(2)问,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方针、维护亚洲地区和平、保证国内和平稳定、巩固中苏联盟、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等角度回答。

答案:(1)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内还有国民党残余势力,台湾问题没有解决,还有部分领土尚未解放;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争,渴望和平安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战争的爆发意味着跟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美国抗衡,综合国力相差悬殊,要付出巨大牺牲。

(2)中国采取了一边倒战略,倒向了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要对社会主义阵营负责;参加朝鲜战争有利于维护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遏制美帝国主义的扩张;参加朝鲜战争能够保证国内和平稳定,为经济的恢复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巩固中苏联盟;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有利于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7、(2017· 全国卷Ⅱ·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颜回……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颜回尊敬老师……践行孔子的学说……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概括。第(2)问,从孔子对颜回的态度、儒学的地位、统治者的推崇及现实的客观需要等角度分析。

答案:(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8、(2018· 新乡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毛泽东酷爱走动,全国各地都喜欢去看看,但不喜欢出国。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第一次是在1949年12月。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两个月后,新中国主席毛泽东决定亲赴莫斯科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 同时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此次出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第二次是在1957年11月,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出访莫斯科,主要是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简称为莫斯科会议。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的混乱。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互相交换意见,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这两次出访的目的地虽然相同,但出访过程、所受待遇却截然不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毛泽东两次出访苏联时的国内外环境。(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次出访活动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解析:第(1)问,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1949年12月)的背景,从两极格局下西方国家的敌视,以及新中国面临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两个方面分析;毛泽东第二次出访苏联(1957年11月)的背景,从西方国家继续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以及国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与失误等方面分析。 第(2)问,两次出访活动,外交上巩固了中苏关系,同时应对了西方国家的封锁与挑战,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也推动了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

答案:(1)环境:第一次: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际上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国内新政权还不够巩固,经济恢复和发展任务繁重,百废待兴。

第二次:国际上仍然遭到西方国家封锁,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分歧逐渐扩大,国内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左”倾思想抬头。

(2)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中苏关系,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应对西方国家的封锁与挑战,

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促使我国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s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