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西南大学《小学心理学》作业答案

更新时间:2023-03-15 16: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7春西南大学【0496】《小学心理学》作业答案

1、教师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常见的方法是( c ) A. 实验 B. 调查 C. 观察 D. 个案 2、生活中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知识的( D ) A. 感知 B. 理解 C. 应用 D. 迁移

3、教师的表扬、鼓励,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其原理来自( A )A. 强化理论 B. 成就动机理论 C. 自我价值理论 D. 自我效能感理论

4、认知技能的主要学习方法是( D ) A. 范例 B. 重复 C. 过度 D. 练习 5、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C) A. 道德认识缺乏 B. 道德情感异常 C. 道德意志薄弱 D. 道德行为不良 6、与意志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D ) A. 意志薄弱 B. 优柔寡断 C. 盲目冲动 D. 易受暗示 7、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复习能使信息得到记忆和保持,其学习策略是( C ) A. 训练 B. 组织 C. 精加工 D. 练习 8、创造力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D ) A. 坚持性与果断性 B. 灵活性与新颖性 C. 独创性与灵活性 D. 新颖性与独创性 9、小学生因为认真听讲而得到教师表扬逐步形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是( B ) A. 教育结果 B. 条件反射 C. 连结反应 D. 训练反应 10、下面那个不是认知结构变量( C ) A. 可利用性 B. 可辨别性 C. 可接受性 D. 稳定性 11、学生的阅读、计算、写作、观察、分析是一种( B )技能 A. 动作 B. 智力 C. 行为 D. 特殊 12、学生在学习上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的学习动机是(C)。 A. 任务 B. 成就 C. 外部 D. 内部 13、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是心理学家(B)。 A. 斯金纳 B. 奥苏伯尔 C. 皮亚杰 D. 加涅 14、有的学生长于写作文,有的善于学数学。这是个体心理发展的(C) A. 连续性与顺序性 B. 阶段性 C. 差异性 D. 不均衡性 15、最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品质是(C)。 A. 个性倾向性 B. 能力 C. 性格 D. 气质 16、奥斯本在开发人的创造力方面所发明的方法是(A )。 A:脑力激励 B:手段—目的分析 C:范围缩小 D:尝试错误 17. 概念形成的典型学习方式是( A)A:发现 B:接受 C:无意义 D:机械 18. 某学生把考试成功归因为是自己的勤奋努力,其归因是(A )A:内部、不稳定、可控制的 B:外部、稳定、不可控制的 C: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的 D:内部、稳定、可控制的 19. 勤奋与懒惰、大方与羞怯、认真与马虎,指的是人的(B )。 A:气质 B:性格 C:态度 D:能力

20. 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教师须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D )。 A:观察 B:训练 C:模仿 D:习惯培养 21.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C ) A:线性 B:正弦曲线 C:倒U曲线 D:因果 22.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心理条件是( B ) A. 情绪稳定 B. 智力正常 C. 乐于学习 D. 正确认识自我 23. 小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对象的能力,属于( C ) A. 注意广度 B. 注意转移 C. 注意分配 D. 注意稳定性 24. 对超常儿童的研究常常要进行几年甚至十几年,研究它的最好方法应该是( B ) A. 调查法 B. 个案法 C. 实验法 D. 观察法 25. 个案法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某个个体,而不能研究一组人或一个团体。B.× 26. 观察力不是普通的知觉,是一种高级的知觉形态。A.√ 27.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展他们的无意注意能力。B.×

28. 解释什么是学习动机,自我意识、品德、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导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而采用的程序、规则、技巧以及监控方式等。 29. 解释什么是学习迁移,心理健康、课堂心理气氛、社会角色? 1、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在知、情、意和个性心理等方面均能保持良好、健康的状态。 3、课堂心理气氛由小学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认知活动构成,指班上各种心理的气氛。 4、社会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特定位置和与之相关联的行为模式,它反映了社会赋予个人的身份和责任。 30. 小学生的注意力的发展有何特点?小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是:(1)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2)具体直观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在发展:(3)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4)不善于调节和控制注意力:(5)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31. 什么是调查法,它有什么特点及利弊?

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间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调查法主要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两种形式。访谈法是通过与被访谈者者面对面的交流、讨论而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访谈的对象既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个人。集体访谈是由访谈者召集一些人就需要研究的问题发表意见。如召开座谈会了解小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从中发现小学生对教师学识、品格等多方面的要求。个别访谈是由研究者对某个访谈对象进行单独访谈。如对差生进行访谈,了解差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访谈法的优点在于,灵活性大,在访谈题目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访谈者可以根据被访谈者回答的具体特点进行不同的提问,谈话过程因人而异,适用范围广。但存在费时费力、费用开支大、访谈者由于心存顾虑,访谈可能不真实,易产生偏差等缺点。减少或克服这些缺点需要研究者注意:访谈事先要有准备,要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拟定谈话的话题和内容;要掌握熟练的谈话技巧和灵活的谈话方式。要详细地记录谈话过程和内容。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或表格,向被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如使用问卷调查小学生的个性、气质、心理健康、学习动机等心理现象。编制问卷时应注意:问卷题目不易过多,问卷编制的语言要通俗易懂,保证被调查对象能够理解,不会产生误解或歧义。问卷正式施测之前,应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保证问卷的有效性。问卷法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或数据,便于统计处理,较易作出结论。但如果研究者不善于掌握问卷的标准,加之被调查者如果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迎合研究者的意图填写问卷,所得数据就缺乏真实,就会影响到这一方法的科学性。

32. 程序性知识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现代认知心理学运用产生式理论来解释程序性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产生式( production)术语来自计算机科学。计算机之所以具有智能,能完成各种运算和解决问题,是由于它储存了一系列以“如果?那么?”(if?then?)形式编码的规则的缘故。人经过学习,头脑中也储存了一系列以“如果?那么?”形式表示的规则。这种规则称为产生式。产生式由条件(condition)和行动(action)两部分组成。产生式的基本原则是“如果条件为 X,那么实施行动 Y”,即当一个产生式的条件得到满足,则执行该产生式规定的某个行动。通常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只需要一个产生式,而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则需要若干的产生式,这些产生式组成了产生式系统。所谓产生式系统,就是人所能执行的一组内隐的智力活动。程序性知识学习本质上是掌握一个程序,即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

33. 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发展有什么特点?

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标志,自我评价在自我分析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小学生进入

小学后,其自我评价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见解。(2)从具体的外部行为的评价到比较抽象的内心品质的评价。(3)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增强。

34. 什么是攻击行为,教师如何预防和减少学生的攻击行为?攻击(aggression)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身体或精神的行为。如暴力殴打、刁难辱骂他人,散布流言毁坏他人声誉等。攻击行为的显著特点在于有伤害意图、并付之行动、伤害对象有逃避伤害的动机。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干预策略由于攻击行为的危害性极大,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干预。可采取以下措施: 1. 进行归因训练,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认知是行为的先导。要减少或改善学生的攻击行为,首先需要在认知上努力。好攻击的儿童比不爱攻击的儿童更多把同伴的行为动机解释为敌意性的,特别是在意图不明情景,如互相玩球的过程中遭到球的打击,更容易产生这种归因倾向。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如通过归因辅导、大脑震荡法等,让学生各抒己见,提高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应对策略,增强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应对是个体面对应激情景时,为了减少压力或伤害而做出的认知或行为努力。它对缓解或调节环境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出现,很多源于他们缺乏相应的应对策略,心理挫折容忍力差。因此,教师培养小学生应对困境的方法和能力非常必要。培养小学生的应对策略,要遵循适应性原则,即教育学生学会直接针对问题的应对方式。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或明确问题的性质,找到造成麻烦的原因。要防止学生对问题描述过于笼统,把注意力放在情绪反应上,而不是问题本身。要帮助学生制定行动改变的方案。如与同学发生矛盾是由于误解,就应该马上道歉。要从各种方案中选择一种可行性强、效果好的方案,要机动灵活的实施行动方案。 3. 处理好学生与他人的关系教师要避免与学生的对立或冲突,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温馨中受到教育,避免因教师的专制或放任自流造成学生的攻击行为,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教师要鼓励学生与同伴、家人交往,为他们的交往提供宽松的环境。对于发生冲突的学生,应该想办法让他们主动和好。要将容易产生攻击行为的学生与其他学生分开,保持一定的距离,保证安全。对于犯规的学生要客观公正地处理,避免采取过激或者视而不见的方法。

35.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应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情感的培养、行为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一)学习心理指导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发展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绩。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二)情绪心理指导认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学会表达情绪的适当方式,学会合理发泄和转移自己的不良情感,创设适当的环境丰富他们的情绪体验,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生活。(三)自我意识发展指导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梳理符合自己实际能力水平的理想和目标;帮助小学生认可自我,悦纳自我,学会调节、控制自我,发展自我,进行自我教育,促进小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四)人际关系心理指导教给小学生社交技能,使他们学会合理处理社交中的冲突,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所必备的心理素质。(五)健全人格发展培养人格是一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及信念等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称,反映了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注重培养小学生在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压力时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乐观开朗、耐挫能力等,为小学生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6. 什么是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是什么?陈述性知识有哪几种同化模式?

陈述性知识是主要反映事物的形态、内容及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是同化(assimilation)。在心理学中指学习者接纳、吸收和合并知识并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有三种同化模式。(1)上位学习上位学习指学习者在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概括程度更高的观念,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因而这种学习又称为总括学习。(2)下位学习下位学习指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水平高的观念来学习新的观念,即原有观念是上位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下位观念,新旧观念之间构成类属关系,所以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类属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派生类属学习,另一种是相关类属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概念或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既不是类属关系,也不是总括关系,而是并列联合关系或类比关系时,便产生并列结合学习。并结合学习的条件是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有一种一般的吻合性或处于同一层次,因而新知识可以被原有的知识同化。

37. 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哪些?

心理素质指表现在小学教师身上的经常、稳定、本质的心理特征,如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一)小学教师的认知能力素质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 1 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全面而客观,精准而深入。 2 丰富的形象力。想象开阔多元、新颖合理。 3 严谨的思维力。思维清晰、推理有据。 4 清晰的语言表达力。言语组织和表达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语句补偿,语速适当,有层次性、逻辑性;表达富有感情,抑扬顿挫,通俗易懂,讲解简单具体,生动形象。(二)小学教师的社会能力素质社会能力指人为了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所具备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 1 情感能力。爱岗敬业、热爱学生。 2 意志能力。目的明确,追求执着,遇事沉稳、自制力强,顽强的毅力。 3 交往能力。与领导、家长、学生沟通,具有同理心,站在对方立场去理解对方,设身处地感受对方的情绪反应,真诚待人,尊重他人,不自以为是,自负自大,不妄自菲薄。

38. 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帮助他们理解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复习和练习,以达到熟练记忆和运用的目的。(3)注意学习材料的共同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贯通。所谓注重知识的综合贯通是指要促进知识的融合运用。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把课堂知识迁移到各种学习情境之中,如把数学课同实地勘测、生活费计算结合起来,把音乐、体育、美术的学习同合唱团、乐队、美术队、运动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等。知识综合贯通的结果,有利于小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使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以致用

39.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对陈述性知识的迁移?(1)科学编排和呈现教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要注意教材的有序性、概括性和实用性。(2)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基础知识,即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是知识结构中的“骨干”,是联系知识的中心,具有普遍意义。小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多,越有可能产生广泛的迁移作用。因此,因此,学校领导要为教师的发展创设民主平等、团结向上的学校心理环境;选拔各级骨干教师应本着公正、透明的原则,以利于人才辈出;要注意协调好教师之间的关系,形成互帮互助、公平竞争的良好工作氛围;要制定和实施符合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教育计划,为教师建立心理档案,邀请专家进行心理讲座,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保护教师的心理健康。(4)小学教师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小学教师要正确认识、对待自身的心理问题;要树立正确名利观、荣辱观和压力观,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分步化解压力;要善于进行时间管理,用 80%的精力做 20%最重要的事情;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通过各种合理的方式调节和宣泄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身心保持舒畅平衡;要始终保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热情和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领和自信心,以更好地改变自我,超越自我,适应社会发展。

40. 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哪些对策?

(1)关心维护小学教师的合法权利。有关部门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保证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进一步落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政策,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例如,要加强对小学教师的资格审查,实施教师准入制度,把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纳入继续教育内容和考核项目,维护小学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小学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为小学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通过制定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励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2)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能增强小学教师对工作的控制感,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倦怠。研究发现,他人的倾听、关怀等情感支持比提供反馈、建议对降低教师工作倦怠更有效。因此,学校不仅要给予小学教师物质支持,还要给予小学教师社会地位、荣誉等相关的精神支持和信息支持。同时,小学教师要认识到社会支持的作用,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主动寻求社会帮助,获得社会支持,促进身心健康,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3)学校领导要重视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学校领导的帮助与支持能有效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41. 小学教师有哪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心理问题?

小学教师主要的心理问题有:(1)工作压力。工作压力是指工作负担过重、责任过大或工作改变产生的压力。(2)自我认知片面。自我认知是指个体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小学教师常见的不良自我认知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3)情绪困扰。情绪困扰是指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职称评聘、人际关系等过程中所体验到的不良情绪和挫败感,主要表现在焦虑、抑郁、急躁、易怒、心情不好等。(4)心理挫折。心理挫折指小学教师趋向既定目标时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小学教师的挫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外部因素。例如,工作环境恶劣,职称评聘不如意,难圆职称梦,教育学生遭遇失败等;二是内部因素。例如,能力的限制使自

己不能达到追求的奋斗目标,不能协调多个目标并存的需要等。

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是:(1)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就给予教师职业特殊的定位,称教师为“圣人”“天地君亲师”,赋予教师特殊的人格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人师表”,教师不能有半点差错。今天仍然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讴歌教师“春蚕丝尽”“红烛泪干”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些文化观念将教师职业理想化、完美化,经过长期积淀,已经成为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美好期待,成为从事教师职业者的基本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使教师的精神负担高于其他职业人群。(2)缺乏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虽然,我国经常呼吁要尊师重道,似乎教师职业是社会上最崇高,最应该受到重视和保护的职业。实际上,时常发生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及不良学生殴打教师,甚至杀害教师的事件,侵害教师合法权益的情况仍在继续,有些时候教师仍处在十分无助的状态,而有关部门对此类事情的反应冷漠,处理消极,甚至包庇侵犯教师权利的人。(3)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带来的困惑。与其他社会职业不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行为表现是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但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学生的厌学情绪、问题行为、不良的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师的恶劣态度等,都是教师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困难,会使小学教师的工作经常遭遇局部的失败,这些都会使有的小学教师产生厌倦感,感到有压力。另外,教师属于相对封闭的群体,整日与学生打交道,社会联系较少,与其他成人的交流沟通、相互学习和反思的机会较少,参与决策的机会不多,在教育上遇到的诸多难题常常使他们感到困扰。(4)小学教师自身的问题。有的小学教师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奋斗目标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以及能力素质不高,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遇到困难和挫折偏向于外部归因的教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42. 什么是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哪些途径与方法?

学习动机是激发小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并导使其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使小学生从还没有形成学习动机到产生学习动机的过程。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将小学生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师应采取有效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包括:(1)加强立志教育,重视小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训练;(2)通过归因训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包括:(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2)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的手段,强化小学生;(3)妥善处理学习竞争问题,引导小学生正确竞争;(4)注意小学生内外学习动机的相互作用与转化;(5)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小学生的动机水平

43. 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与教育实验法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1)实验室研究实验室研究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进行心理实验,通过实验获得人的心理现象的某些科学依据。其主要优点在于控制比较严格,获得的数据的可重复性高,比较可靠,结论,经得起考验。但很难用于研究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个性品质等复杂的心理特点。(2)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指在儿童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自然条件下,引起或改变影响儿童的某些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其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教育实际的情况,使研究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但难免出现种种不易控制的因素,给因果分析带来障碍,花费较多,所需技能较复杂。(3)教育实验教育实验就是把被试心理的研究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儿童在一定的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影响下,某些心理过程或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其优点是教育实验与教育实际密切联系,可以直接为教育实际服务。但很难严格地控制实验变量,花费时间较长。

44. 小学生的性格发展有什么特点?

小学生性格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小学生的性格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但其发展速度表现出不平衡、不等速的特点。(2)小学二年级至四年级学生的性格发展较慢,为性格发展的稳定时期;四年级至六年级学生的性格发展较快,为性格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期。(3)小学生性格总体遵循由低到高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学生性格的情绪特征不断发展,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发展很快,并在六年级出现高峰。小学生性格的意志特征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s6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