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答案 新地域文化(本)形考(山西历史与文化)单元5

更新时间:2024-01-18 11: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地域文化课程(本科)

第五次作业任务: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淝水战后,前秦瓦解,拓跋珪于386年乘机复国,即位为代王,建元登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迁都平城,同年,拓跋珪称帝,为太祖道武帝,改元天兴。( 正确 )

2、拓跋珪黄始二年(397),北魏攻占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后,占据了黄河以北的今山西、河北等地,一跃而为北方最强大的国家。( 正确 )

3、409年,拓跋珪子拓跋嗣继立,为明元帝。他继承其父遗志,使北魏逐渐巩固和强盛。424年,拓跋嗣子拓跋焘立,为太武帝。( 正确 )

4、拓跋焘继位后,灭北燕、北凉,统一了北方。这样,自316年西晋灭亡以来,北方复归统一,与长江流域的南朝各据半壁江山,南北对峙。因此,北魏又是北朝的开始。( 正确 )

5、鲜卑拓跋部以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竟能统一北部半个中国,而且统治时间长达100余年,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正确 )

6、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建国后,经明元帝拓跋嗣,到太武帝拓跋焘,都是以卓绝的武功制服对手,统一北方,这不仅反映出他们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杰出的指挥才能,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在“胡人”泛称下的各周边游牧民族强大的生存能力和进取精神。( 正确 )

7孝文帝的改革把北魏社会的发展推向了鼎盛。( 正确 )

8、孝文帝立孝庄帝后,独揽大权,专横跋扈,不可一世,实际上把北魏的权利中心从洛阳又转移回山西,他坐镇晋阳,遥控洛阳。( 错误 )

9、刘渊自为丞相,独揽大权,在晋阳建大丞相府,遥控洛阳,成为尔朱荣之后又一位北魏的实际统治者。( 错误 )

10、550年,高欢子刘洋废东魏孝静帝而自立,国号齐,史称北齐。北齐于577年被北周武帝宇文邕所灭。( 错误 )

11、孝武帝投靠宇文泰5个月后被宇文泰杀死,另立元宝炬为帝,以长安为都,史称北魏。( 错误 )

12、宇文泰死后,其子宇文觉于557年废北魏恭帝自立,国号周,史称北周。( 错误 )

13、577年,北周出兵灭北齐,统一了北方。北周于581年被杨坚所灭。( 正确 )

14、从4世纪刘渊起兵,一直到6世纪后期北周灭北魏,山西在北中国的地位一直很重要。平阳、平城、晋阳,先后成为很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中间间断的时间很少。( 错误 )

15、南朝宋齐时期,河东闻喜的裴氏家族出现了著名的“史学三裴”,即裴松之、裴骃、裴子野,他们祖孙四代三人,因在史学上的杰出贡献,而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正确 )。

16、裴松之,南朝宋著名的史学家。宋文帝命裴松之为之作补注。经过三年的辛勤耕耘,他终于完成了《三国志注》这部不朽的历史著作。( 正确 )

17、裴度曾任南朝宋中郎参军。他继承家学,博览宏识,亦以注史著称于世。( 错误 )

18、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裴骃也因为《史记》作注而垂名于中国史坛。( 正确 )

19、裴子野受祖辈影响,自幼酷爱史学,精于南朝宋史。他有感于沈约的《宋史》卷帙浩繁,不便阅读,就立志改编宋史,完成编年体《宋略》20卷。( 正确 )

20、山西的史学家除了三裴之外,还有王沈、孙盛等人。( 正确 )

21、王参,太原晋阳人,受诏与荀顗、阮籍共同主编《魏书》。《魏书》为陈寿修《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都提供了大量的史亊资料。

( 错误 )

22、裴松之著有《魏氏春秋》、《晋阳秋》和《异同评》三部史著。( 错误 )

23、郭璞,东晋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在两晋的作家中,他是一位学识渊博、文名甚高,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正确 )

24、魏晋时期,在河东安邑诞生了一个书法世家王氏,历经四世,领袖书坛百余年,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错误 )

25、卫觊是卫氏书法的奠基人。( 正确 )

26、卫觊学问深博,尤以草书见长。他的草书师承东汉书法家“草

圣”张芝,又参酌其父之法,因他与另一著名书法家敦煌索靖同在尚书台任职,被时人称为“一台二妙”。( 错误 )

27、卫恒写成了《四体书势》一书,探讨了汉字的构成、字形字体结构的演变,并对西晋以前的书法进行了评论,可以说是对西晋以前书法史的总结,也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经典文献。( 正确 )

28、卫铄,卫瓘的族孙女,因嫁给东晋汝阴太守李矩,而被称为卫夫人。( 正确 )

29、中国书法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王羲之少年时就曾拜在卫觊门下学习书法。( 错误 )

30、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而且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笔阵图》就是她写的一部有影响的书法理论著作。(正确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30分)

1、( A )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播范围渐广。

A、佛教 B、天主教 C、回教 D、道教

2、冯太后是( A )的祖母,是汉人,原籍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

A、孝文帝 B、汉武帝 C、梁武帝 D、汉景帝 3、在冯太后和( A )的共同推动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平城改制开始了。

A、孝文帝 B、汉武帝 C、梁武帝 D、汉景帝

4、( A )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杰出的地图学家。

A、裴秀 B、裴松之 C、裴骃 D、裴子野 5、第一个在北方传播佛教布道的是( )。 A、佛图澄 B、法显 C、唐三藏 D、裴松之 6、继佛图澄之后在北方传教的佛教代表人物是( A )。 A、释道安 B、法显 C、唐三藏 D、裴松之

7、在( D )等人的提倡下,“净土”法门在南方开始广泛流传。他的净土理论经过后来昙鸾的弘扬发展在山西扎根,成为北朝、隋唐时期的一个重要佛教派别。

A、释道安 B、法显 C、唐三藏 D、慧远

8、( B ),对佛教做出卓著贡献的另一位山西籍佛学家是法显。

A、唐朝时期 B、东晋时期 C、北朝时期 D、后赵时期 9、( D ),平阳郡武阳(今山西襄垣)人,东晋时代的高僧,杰出的翻译家和旅行家,也是中国第一个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A、唐僧 B、老子 C、王重阳 D、法显

10、( D )撰写的游记《佛国记》,是中国人游历西域、南亚和南洋,并亲自撰写见闻的开始,记述了佛教历史和中印间的交通情况,同后来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是两部先后媲美的伟大旅行撰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A、唐僧 B、老子 C、王重阳 D、法显

11、北朝是山西佛教发展的黄金时代,这时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净土宗大师( B )。

A、唐僧 B、昙鸾 C、王重阳 D、法显

12、五台山位于山西忻州市的东北部,属系( A )的北端。 A、太行山 B、王屋山 C、恒山 D、中条山

13、( A )与浙江的普陀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

A、五台山 B、王屋山 C、恒山 D、中条山

14、公元581年,统一的( A )王朝政权的建立,结束了我国自东晋南北朝以来长达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条件。

A、隋 B、唐 C、北魏 D、秦

15、太原地处冲要,所以开皇二年(582),隋文帝就在并州(即太原郡)设立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以次子晋王( D )为尚书令。

A、杨业 B、杨文广 C、杨坚 D、杨广 16、隋( B )帝一生曾3次巡游山西。 A、惠 B、炀 C、文 D、武

17、唐朝的建立者( A ),字叔德,出身于关陇贵族。 A、李渊 B、李世民 C、李广 D、李隆基 18、李渊从太原起兵,夺取了( A )室江山,太原也成为李唐王朝的发祥之地。

A、隋 B、唐 C、北魏 D、秦

19、( A ),并州文水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性帝王,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

A、武则天 B、卫夫人 C、王重阳 D、吕洞宾 20、( A )以她的堂外甥宗秦客所献的新字“曌”为名,其原名不为后人所知。

A、武则天 B、卫夫人 C、王重阳 D、吕洞宾 21、嗣圣元年(684),( B )在为眉州刺史英公李敬业起草的《讨武曌檄》中也攻击武氏“地实寒微”。

A、李白 B、骆宾王 C、王维 D、杨炯

22、( A )称帝后还把家乡文水县改为武兴县。长寿元年(692),改太原为北都。这些都体现了她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A、武则天 B、卫夫人 C、王重阳 D、吕洞宾 23、延和元年(711)八月,睿宗传位于太子,李隆基即位,是为( D )。

A、唐肃宗 B、唐中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 24、在唐朝,还有一位山西女子深深影响了唐朝的政治,它就是唐玄宗的贵妃( D )。

A、武则天 B、卫夫人 C、冯太后 D、杨玉环 25、( B )的《长恨歌》原本想对杨贵妃和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悲剧进行讽喻,但实际上全诗对二人的同情远远超出了讽喻,因而被广为传诵。

A、杜甫 B、白居易 C、李白 D、王维

26、唐代山西众多的士家大族以闻喜裴氏、河津薛氏、太原( D )最为著名,影响最大。

A、王氏 B、唐氏 C、宋氏 D、王氏

27、“太原王氏”、“祁县王氏”、“河东王氏”,实为( D )。 A、两家 B、五家 C、三家 D、一家 28、( A )代的薛道衡,其诗作,“南北称美”。 A、隋 B、唐 C、北魏 D、秦

29、( A )在历史地理学等方面都为隋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A、裴矩 B、薛道衡 C、李白 D、杜甫

30、造纸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A )的百日油细薄白纸在唐代是全国著名的产品,也是当时的贡品。

A、蒲州 B、运城 C、晋城 D、阳城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卫夫人的书法成就。

答:卫夫人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酷爱书法,曾师从钟繇,妙传其法,特善隶书,终于成为东晋著名的女书法家,中国书法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王羲之少年时就曾拜在卫夫人门下学习书法。她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而且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笔阵图》就是她写的一部有影响的书法理论著作。书中首先提出,

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并列出七种基本笔划的书写方式。她还在书中提出了“多力丰筋”的理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多筋者圣,无力无骨者病。”这是卫夫人毕生从事书法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她对书法艺术理论的高度概括,此后也成为中国书法理论的重要内容和评判标准,对后世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就被誉为“颜筋柳骨”。 2、简述裴秀的地图学。

答:裴秀出身于名门望族, 晋武帝泰始四年(268)正月,裴秀担任司空,管理全国的户籍、土地、田赋。因职务关系他非常专注于地图的绘制工作,认识到舆图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用了三年的时间,组织和主持绘制了《禹贡地域图》18篇。据说,裴秀还将原来用80匹缣绘成的《天下大图》,改绘成易于收藏、携带、参阅的《方丈图》,比例为一分十里、一寸百里。

《禹贡地域图》是中国历史上见诸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可惜早已亡佚,其“制图六体”的理论被保存在《晋书·裴秀传》。“制图六体”,实质上就是裴秀创造性地提出的关于编绘地图的六条科学理论原则。“一曰分率”,即比例尺,在地图上以一分或一寸来代表实际的地面距离长度,“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即方位,在地图上确定各地的方位,“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即道路的距离长度和走向路线,“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即地

势的高低。“五曰方邪”,指道路的形状,方指道路如矩,邪指道路如弓。“六曰迂直”,即道路的曲直。后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裴秀的“制图六体”,是中国古代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对后世的地图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三世纪直至明代西方地图及其编绘方法输入中国之前,一千余年间,中国的地图绘制,在方法上基本未能超越裴秀的“制图六体”。如此卓越的成就和伟大贡献,使裴秀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地图学家。

3、简述隋唐时期的山西

答: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山西作为李唐王朝的发祥地、女皇武则天的桑梓地,还因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而倍受唐王朝的重视。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帝王多次巡幸山西,武则天定晋阳为北都,都表明山西在李唐王朝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明,这一时期的山西,如同李唐王朝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一样,也是山西古代历史发展比较辉煌的阶段。

4、简述云岗石窟。

答: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亦称石佛寺,位于大同市西郊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洞窟53个,大小造像51000多个。云岗石窟是我国北方地区开凿最早的石窟,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的开凿,大窟多完成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至孝文帝太

和十八年间,较小窟龛的开凿则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末年(524)。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著名的昙曜五窟(16—20窟),为云岗第一期石窟,居于中部。第二期石窟大像相对减少,形象多样化,出现了世俗供养人。其中第六石窟被誉为云岗石窟第一伟观,窟高20米,中央矗立着一根断面约60平方米的大塔柱,塔柱和整个洞壁都嵌满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和飞天,其中还有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故事雕刻。中期石窟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的艺术风格。第三期石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了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既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5、简述悬空寺。

答: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浑源县城南5公里的金龙峡谷西侧绝壁的山腰上,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悬空寺共有殿阁40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整个寺院,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

空,结构巧奇。建筑物与石岩浑然一体,远望如半空悬吊。1957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恒山志》的记载,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三教殿塑有佛教主释迦牟尼、道教主老子、儒教主孔子的像。“悬空寺”的名称,不仅表明了它的建筑位置和外观特征,而且体现其本质意义,是道教的玄、佛教的空、儒教的礼的集大成所在,反映了思想上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悬空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唐代李白游览后,在岩壁上写下了“壮观”两个大字,明代徐霞客游历到此,称之为“天下巨观”。 1989年李铁映同志来恒山视察时,挥毫写下了“伟哉神工”四个大字。

6、简述郭璞一生的文化成就和学术贡献。

答:郭璞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但他的文化成就和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

第一,他是晋室南渡之际的重要作家。郭璞写有许多赋,《南郊赋》、《巫咸山赋》、《流寓赋》、《盐池赋》、《井赋》、《蚍蜉赋》、《登百尺楼赋》、《龟赋》、《蜜蜂赋》、《江赋》等,从家乡河东到巴蜀到江左,对所生活过的地方的壮丽河山、风土人情,都进行了描写,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赋》,把长江的壮丽风光描写得淋漓尽致,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文学方面的重要著作。郭璞的诗也很有影响,流传至今的作品有“游仙诗”14首和其他诗8首。“游仙诗”并非写想象中的神仙境界,而是假借游仙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第二,他是我国神话学研究的鼻祖。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楚辞》、《山海经》、《穆天子传》作注。《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是我国古代的两部神话著作,书中涉及的宗教、历史、地理、民族、交通、动物、植物、矿产、医药等内容和知识,郭璞认为都有一定合理性和真实性,从而肯定了两部书的价值。这两部书能流传至今,实有赖于郭璞。

第三,他是我国晋代以前训诂学的集大成者,除了给上述带有神话色彩的书作注外,还给《尔雅》、《三苍》、《方言》等文字学著作作注,其突出的成就是《尔雅注》。

四、分析论述题(30分)

1、请分析论述五台山处于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原因。 答题要点:五台山处于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这是因为:第一,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文殊是四大菩萨之首,是释伽牟尼的“左胁侍”,在菩萨中地位最尊,因而五台山在佛教名山中的地位也最高。第二,五台山的风景奇特,为其它佛教名山无法比拟。五个台顶海拔都在2千多米,其中北台为3058米,有“华北屋脊”之称,“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亦称清凉山”。第三,五台山不仅有青庙,还有黄庙,是我国唯一一处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青庙,是对汉传佛教寺庙的特殊称呼,是因内地佛教僧人多穿青色衣服。黄庙,是对藏传佛教寺庙的特殊称呼,清初,顺治政权采用佛教政策怀柔蒙藏地区,选中了五台山为圣地,将五台山10座寺庙改为藏传佛教的性质。藏传佛教僧人多穿黄色或红色衣服,为了区

别二者,将属于藏传佛教体系的寺庙称为黄庙。

五台山寺庙兴建的时间,一般认为是东汉初期。汉明帝永平年间,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见五座台顶围护的腹地台怀,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的修行地灵鹫山非常相似,于是就奏请汉明帝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显通寺的前身,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我国最早的寺院。

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高潮。北魏孝文帝时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12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200余座。隋文帝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礼拜,叫做朝台。唐代,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是借助于李唐王朝的强盛而名扬中外的,从唐太宗到唐德宗,都对五台山佛教给予极大的支持和扶助,寺院已臻极盛。此后,宋、元、明、清历代皇帝都曾敕建寺院,使其久盛不衰。改革开发后,党的宗教政策在五台山得到恢复和落实,佛教徒也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五台山上、山下有寺庙百余处,其中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南禅寺、佛光寺、延庆寺、广济寺等,还有具有很高历史与艺术价值的雕塑、碑刻、墓塔、佛经等

2、请分析论述太和改制与迁都洛阳。

答题要点:北魏自建国以后,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逐渐巩固了对北方的统治。随着统一战争的结束,北魏社会发展的重点目标也发生了转移,同时,在战时所实施的一些政策的弊端也表现的越来

越明显,北魏政府必须改弦更张,改变原来的统治制度和办法,以稳定社会,进行有效的统治。这种历史的环境和社会的要求把冯太后、孝文帝推向了变革的前沿。

冯太后是孝文帝的祖母,是汉人。冯氏自幼聪明出众,知书达理,优裕的家庭环境,使她受到良好的教育。冯氏先为官奴,因为貌美,被收入后宫,为文成帝拓跋濬贵人,后被立为皇后。文成帝去世后,年幼的献文帝拓跋弘即位,由冯太后临朝称制。六年后,冯太后逼迫献文帝传位给他年仅5岁的儿子拓跋宏,为孝文帝,冯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再次临朝称制,直到490年去世。冯太后聪明贤达,富有才干,是她把孝文帝抚养长大,又教会他治国方略,培养他汉化思维。孝文帝聪明过人,成为一个深谋远虑、机智权变的政治。在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共同推动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平城改制开始了。

改制是分两期进行的。第一期始于太和八年,由冯太后主持,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第二期在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以后,由孝文帝主持,着重于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俗,实行汉化,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北魏前期,吏制混乱,地方守宰不论治绩好坏,任期都是六年。官吏没有俸禄,致使其任意搜刮民财,中饱私囊,民怨滔天,因此,改革首先从吏治入手。太和八年规定,守宰的任期要按治绩的好坏来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级定期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为了杜绝贪赃枉法,又制定了惩治官吏贪污的办法。经过整顿,吏治得到改善。

推行均田制,太和九年,发布均田诏令。均田制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大家兼并土地,有利于招徕流民和豪强大家控制下的荫庇户,开垦荒地,发展生产。自耕农的增多,也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调发徭役。但均田制同时也把内迁的居民牢牢地束缚在了土地上,使他们的自由迁徙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实行三长制,太和十年,下令废除宗主督护制,重新建立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要选择本乡能办事又谨守法令的人担任,其职责是检查乡里农户的田地、户口数量、征收赋税、调发徭役、维护治安,用以代替宗主的统治。这项改革所针对的已不仅仅是对拓跋部传统政治模式的改造,而是直接针对东汉以来形成的豪强地主坞堡组织进行的政治变革,它的直接目的是向汉族世家大族索取基层管理权力。这项制度的颁行标志着北魏政权的成熟和完善。

实行定额租调制,太和十年,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调制。新的租调制对于自耕农来说,负担比过去减轻了一些,对于大地主来说,由于户调征收到奴婢和耕牛,虽然比率较低,但毕竟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实质是政府与豪强地主调整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形式。

迁都洛阳,太和十四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为何要迁都,一是平城处在贫瘠落后的地区,交通不便,人口日增,粮食供应困难。二是平城为都近百年,存在鲜卑贵族守旧势力的羁绊和干扰,不利于改革的深入。三是平城远离中原,难于有效地全面控制国家。四是北方柔然开始强大,有一

定的军事威胁。总之,迁都对能否继续深入改革有重要意义。太和十七年,孝文帝克服阻力,终于完成了迁都。迁都本身虽不属于制度上的改革,但却是孝文帝改革总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此举成功,其它工作就容易进行。

改易旧俗,迁都洛阳后,开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生活习俗,促使其汉化。主要内容为:(1)改官制,一依汉制。(2)禁胡服,服饰一依汉制。(3)断北语,汉语为“正音”。(4)改姓氏, 定门第。把鲜卑人的复姓,改为音近的单字姓。积极推行门第相当的胡汉大族通婚,使胡汉高门阶层融汇起来。

孝文帝的改革主要着眼于巩固北魏政权,但在客观上却产生了重大的意义:改革顺应了社会需要,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维持了封建社会上升的势头;打击了门阀士族;促进了鲜卑拓跋部的文明与进步,这说明征服了汉族的鲜卑拓跋部,不得不被先进的汉文化所征服;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民族融合的成果,反过来又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是十六国以来民族融合的大总结、大推进、大飞跃。

孝文帝以罕见的魄力,放弃了狭隘的民族旧俗,冲破重重阻碍,以大义为重,不惜诛杀爱子,毅然坚定地进行改革,实属难能可贵。他锐意推行民族和睦亲善政策,特别是文化上的汉化主张,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得力的一员,也对华夏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孝文帝不愧为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

3、分析论述北魏前期的统治。

答题要点: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建国后,经明元帝拓跋嗣,到太武帝拓跋焘,都是以卓绝的武功制服对手,统一北方,这不仅反映出他们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杰出的指挥才能,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在“胡人”泛称下的各周边游牧民族强大的生存能力和进取精神。 进入中原后,如何对“混一华戎”的北部中国进行统治,虽然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对中原地区造成了破坏,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同时,他们在接触中原经济、文化的过程中,也在逐步地改变自己的统治方式。所以,北魏初期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大多都带有过渡性质,正是这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使北魏的面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政治上,参照汉制立官职,定礼仪。在皇位继承制上,明元帝接受了崔浩等人的建议,建立了太子监国制。其用意是要废除兄终弟及的旧俗,顺利完成父子皇位交接;同时,太子监国,也便于皇帝率兵外出征战。北魏的地方行政区划依汉制也分为州、郡、县三级。北魏对地方基层的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北魏在建立基层政权时,却遇到了一个难以征服的势力,就是遍布各州郡的汉族世家大族。北魏政府为了取得士族的支持,就笼络、勾结他们,承认宗主这种权力的合法性,并利用这现成的统治,作为国家的地方基层政权,代替政府督护百姓。宗主督护制实质上是羁縻汉族地主的一种政策,其目的在于稳定拓跋氏在中原的统治。

经济上,分土定居,发展农业。为了适应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部需要改变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向以农业为主,此政策在

道武帝时即已提出并开始实行。分土定居,促进鲜卑族及其他北方民族转向农业生产,为政府纳贡服役,也为创建皇权专制做准备;同时也造成各族人民的交错杂居,极大地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使各族人民在经济和文化生活上渐趋一致。北魏初期实行的租调制度是九品混通,北魏临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调发也是很多的。所以九品混通虽有其名,而流弊极多。

思想上,设立太学,大兴儒学。道武帝积极倡导学习汉文化,以儒家思想作为安邦治民的根本,以去掉“胡气”,建立中原“正朔”的新形象。太武帝也提倡儒学,祭祀孔子,要求王公以下百官,其子弟都要到太学学习儒经。他同时也信奉道教,以道教为国教,并接受寇谦之代表老君授给他的“太平真君皇帝”称号,登坛接受道教符箓。对于佛教。北魏统治者在学习和吸取汉族及其他思想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统治意识,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儒、道、佛三学并尊,使三学共同为北魏的统治服务。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这一特点来源于多民族共存,同时又促进着民族融合的进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s5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