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语文教案合集
更新时间:2023-04-15 19:2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编写: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Email:xc5833@8ac2062a2af90242a895e5d1 Q Q: 357966790
主页:8ac2062a2af90242a895e5d1/xc5833
教案目录(1)
第一单元
1*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P2-5 2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P6-10
3 短文两篇:蝉P11-13 贝壳 P13-1
4 4 紫藤萝瀑布(宗璞)P15-18
5 童趣(沈复)P19-22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P23-27
第二单元
6 理想(流沙河)P28-31 7* 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 P32-38
8* 人生寓言(周国平)P39-46 9* 我的信念(玛丽·居里)P47-50
10 《论语》十则(孔子)P51-55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P56-61
第三单元
11 春(朱自清)P62-66 12 济南的冬天(老舍)P67-70
13* 夏感()P71-76 14* 秋天(何其芳)P77-81
15 古代诗歌五首:P82-87
观沧海(曹操)次北固山下(王湾)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P88-90
第四单元
16 化石吟(张锋)P91-97 17 看云识天气(朱泳燚)P98-105
18* 绿色蝈蝈(法布尔)P106-110 19* 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P111-115
20* 山市(蒲松龄)P116-120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探索月球奥秘P121-125 第五单元
21 风筝(鲁迅)P126-131 22 羚羊木雕(张之路)P132-138
23* 散步(莫怀戚)P139-144 24* 诗两首:金色花(泰戈尔)纸船(冰心)P145-152 25*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咏雪(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刘义庆)P153-161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P162-3
第六单元
26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P164-171 27 郭沫若诗两首(郭沫若)P172-179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静夜(郭沫若)
28* 女娲造人(袁珂)P180-185 29*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金波)P186-190
30* 寓言四则:P191-198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蚊子和狮子(伊索)
智子疑邻(韩非)塞翁失马(韩非)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追寻人类起源P199-204
课外古诗词背诵P205-213
龟虽寿(曹操)过故人庄(孟浩然)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夜雨寄北(李商隐)泊秦淮(杜牧)
浣溪沙(晏殊)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如梦令(李清照)观书有感(朱熹)
期末系统复习 P214-247
名著导读
《爱的教育》: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亚米契斯)《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冰心)《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像的魅力(伊索)
附录
附录硬笔书法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汇总
1
在山的那边
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教学目标:
1、练习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文章,加深理解
2、体会诗歌的形象性,领会诗歌艺术形象的蕴含
3、领会诗歌所揭示的人生道理,积极思考、探究人生意义,理解理想与现实,追求与挫折之间的关系
4、通过拓词成句和片段练习,强化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二、检查预习
1、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字词
痴想 chīxiǎng 发呆地
隐秘 yǐn mì凝成 níng ch?ng 诱惑 y?u hu?一瞬间 yī shùn jiān
铁青( tiě qīng )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喧
3、形似字:
幻
幼
竟
竞
惑
感
喧
渲
诱
绣
漫
慢
飘
瓢
缥
漂
腾
滕
藤
huàn幻想
yòu幼小
jìng究竟
jìng竞争
huò诱惑
gǎn感想xuün喧闹
xuàn渲染
yòu诱惑
xìu绣花
màn漫长
màn慢车piüo飘来
piáo水瓢
piüo缥缈
piüo漂泊
téng奔腾
téng滕州
téng藤萝
三、整体感知
1、请你谈谈对诗歌这一体裁的认识。
?诗歌是一种以凝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文学体
裁。
?它富于想像,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诗歌是发现生活美的眼睛。诗歌是宣泄情感的渠道。诗歌是深情吟唱的旋律。诗歌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讲究形象美、情感美、音乐美、语言美。
2、听读课文
诗可以分为两部分,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两个时期:童年时期成长以后
小时候:没找到海——梦想海
长大后:找到了海——追寻海
3、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以及“爬山”各比喻什么?
B、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C、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节写了——小时候的我的想望和困惑
第二节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5、作者小时候有一个愿望:看到山那边的海,在当时,他的愿望实现了吗
——没有,哭着回来了
——依然是山!
2
3 6、作者心中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呢?
中心句)
7、他说怎样才能见到这样的海呢?
经过无数座山,一次次战胜失望!
8、请你来讲述一下诗的内容,把寻海的过程尽量描述得细致一些。
四、深入体会
1、你觉得作者小时候为什么那么想见山那边的大海?他是不是嫌山区太穷、不美?
没见过,好奇;想知道山外边的世界;不满意与不满足。
2、他对大海还有好奇吗?为什么?同学你呢?
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这就是进取心,是追求进步的原动力!
3、你觉得诗中寻海的孩子有什么特点?成年之后的他,是真的在寻找海吗?
好问,爱思考;努力奋斗实现理想
4、你觉得作者找到了心中的海吗?说出理由。
没有梦想同行的人生如同
没有鲜花的春天。
5、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以及“爬山”各比喻什么?
大海: (理想的人生境界)
一座座山: 人生路上一个个困难和挫折
爬 山:不断努力、奋斗的过程
“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象征手法是艺术家把自己的感受情绪移到一定客观对应物上去,并不直接表达出来。而读者在接受过程中,所得到的也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它所包含的“意义”,即作者移入的情感。
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有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6、从时间上说,第一诗节写我童年得时候;第二诗节写我长大以后。
从内容上说,第一诗节写我想望和困惑;第二诗节写我长大以后的拼搏和奋斗。
从象征意义上说,第一诗节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诗节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7、概括诗歌主旨。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会实现 。
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五、研读与赏析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体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遇到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勾画下来,一起讨论!
1、如何理解“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的意味?
表现了童年的“我”对大山外面的世界的神往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安于狭小的天地,追求广阔的世界的个性。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句话用了拟人的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由于我的心情不好,所以就感觉到青山是“铁青着脸”。表面写山的颜色,实际写自己心情难过,形象生动。幻想破灭
这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比喻信念--坚信“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的,并非是有意识地为我进行理想教育,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阴”,童年的认识毕竟肤浅,所以说是“飘来的”。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后来“我”不懈努力: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
4、“……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在远方为我喧腾。
“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在滋润着我,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我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因为对于一位生长在大山中的孩子来说,大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因为对于一个执著地追求理想的人来说,通过艰苦的奋斗,实现了理想,无疑是别有洞天!因此,这句诗,既表现了理想的美好,更流露出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兴奋、惊喜之情。
6、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强调失望次数多。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说明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强调“我”的努力,不灰心
7、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8、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童年怀揣着梦想是激动的,是无比神圣的。
9、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中的“终于”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终于”不能删掉,表现了“我”满怀希望,历尽了艰辛。强调了爬山的艰难,同时也为后文的失望作了铺垫,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反差。
10、今天啊”的“啊”字在朗读的时候可作重音强调,为什么?
饱含了作者长大后对人生世事的无限感慨。
11、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六、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
总结
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战胜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战胜自己!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正是在艰难曲折的不断求索过程中,在不断地认识自我,超越、战胜自我的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所以我们要坦然地面对和接受。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惊涛骇浪风平浪静碧水红花水天一色
你的生活和学习中,一定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把我们的人生经历与个人体验与同学们分享。
七、仿句: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了把握。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像一盏没有钨丝的灯,没有了光明。
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像一只毁坏了的指南针,迷失了方向。
八、拓展阅读:
花儿努力地开
有一个人想学医,可是又犹豫不决,就去问他的一个朋友:"再过四年,我就44岁了,能行吗?"
朋友对他说:"怎么不行呢?你不学医,再过四年也是44岁啊!" 他想了想,瞬间领悟了,第二天就去学校报了名。
我的一个朋友,几年前跟人合伙做生意,运货的船突遇风浪翻了,他们所有的财产和梦想也随之坠入了海底。他经不起这个打击,从此变得萎靡不振,神思恍惚。当他看到另一个跟他一起遭遇变故的人居然活得有滋有味时,就去问他。那人对他说:"你咒骂,你伤心,日子一天天地
4
过去;你快活,你欢乐,日子也一天天地过去,你选择哪一种呢?"
人就是这样,当你以一种豁达、乐观向上的心态去构筑未来时,眼前就会呈现一片光明;反之,当你将思维囿于忧伤的樊笼里,未来就变得暗淡无光了。长此下去,你不仅会将最起码的信念和拼搏的勇气泯灭,还会将身边那些最真的欢乐失去。对每一个人来说,那些如空气一样充塞在身边的欢乐才是最重要的,它组成我们生命之链上最真实可靠的一环,你一节一节地让它松落了,欢笑怎么能向下延续呢?
有一首诗写道:"你知道,你爱惜,花儿努力地开;你不知,你厌恶,花儿努力地开。" 是的,花儿总是在努力地开,美好的日子也一天天地在流逝,你该欣喜地度过每一天还是痛苦地挨过每一日,可全在于你自己了。
九、布置作业
写一段话(300字):《我终于见到了大海》或《向往大海》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5
向超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准备: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意。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投影仪、小黑板、图片等辅助性教学用具。
四、教学设想:
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把跨出一小步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以体会和领悟,帮助学生端正克服困难的态度和树立坚强的个性。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2、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
《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中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本文是叙事散文。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写法自由灵活,语言生动活泼,抒写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式样。
散文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
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
神不散:立意明确,主题鲜明、深刻、集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字词:A、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形容十分恐惧不安。(心惊肉跳)
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小心翼翼)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丧失信心,意志消沉,不能振作。(灰心丧气)
B、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①训诫(jia)②屡次( lǚ)③迂回(yū)④啜泣(chu?)⑤耸立( s?ng )⑥纳
罕(hǎn )⑦颤抖( chàn )⑧瘦骨嶙峋(línxún)⑨头晕目眩( xuàn )落下(là)着眼( zhu?)
2、自由泛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投影提示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一个城市? 费城
故事发生的时间? 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一共五个孩子;内德,杰利
6
那悬崖有多高?岩石架又有多高? 约20米高。岩石架约7米高
(三)研读和赏析
根据自由泛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回答)
1、根据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一部分(1~13段),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14~22段),脱险。写“我”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了石架。
第三部分(23段),感悟。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情悟出的人生道理。
2、合作探究:(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在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危险?又是如何脱险的?
遇到的危险:
A、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未爬)
B、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跟着他们向上爬)
C、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终于爬上石架)
D、软弱地哀求。感到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伏在岩石上,上不去下不来)
脱险的过程:
A、杰利带来了我的父亲。(听见)
B、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我哭着说)
C、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我顿时有了信心)
D、父亲教我把右脚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我的信心大增)
E、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啜泣了一会儿,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明确: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看见了。”我说。
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7)、小结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作品通俗易懂,在故事中渗透着人生的思考,蕴涵着生活的哲理,给人一定的生活启迪。本文是在鼓励那些在特殊境遇中的人们,如何向前进,哪怕只是那么一小步,一小步的前进,也会别有一番天地。最让人惊喜的是:作者写了他自己亲历的一次冒险、遇险、脱险的经历,从中得到的人生体验是:人在遇到困难或困境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它,战胜它。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追述发生在57年前的一段童年故事。闷热的天气却无法阻挡少年寻找新意的冲动,情节就在“玩弹子游戏玩厌了”的背景下展开了。孩童时代的想法就像没有方向盘的车东奔西撞,爬悬崖的冒险活动就展现在小伙伴的面前。对于爬悬崖,“我”是经过理智判断的,虽然很想像别人一样勇敢,但有病的身体加之母亲的训诫,及时地阻拦着自己。然而尊严是每个人的最后一道防线,好友杰利的一句“别做胆小鬼”让“我”放弃了最后的犹豫。这时,作者笔锋一转,写了一段悬崖的描写,突出了悬崖的“险”,接着写我攀悬崖的心理感受“全身发抖”、“冷汗直冒”、“冬冬直跳”的“心”……使我欲上不能,欲下不可。这一刻带给“我”的人生“训诫”要比母亲的“训诫”更让人刻骨铭心。
7
“父亲”不是这篇文章要刻意塑造的人物形象,但文中的“父亲”无疑是伟大的。他没有替孩子走下悬崖,而是先安慰“我”,然后又为“我”指引了方向,在父亲的鼓励声中,“我”走出了第一步,又再移动了一步,这简单的两步对别人也许算不了什么,对“我”却是可以影响一生!
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读。就选材而言,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作者选取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经历,给我们的却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四)、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3、领会这件事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三、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3、合作探究:(投影显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点评。)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①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②为什么下文与闷热照应的语句一点也没有呢?
确实没有,看来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所照应。
③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课文主要[写“我”(跟小伙伴们爬悬崖)的过程,写我爬下悬崖走第一步时的动词是(伸、探、踩),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小心翼翼)的心理。
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明确: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8
思考:
1、参与这次爬悬崖活动的共有六个孩子(包括“我”在内),为什么文章中只点了两个孩子的名字呢?
这是根据叙事的需要而决定的。内德是提议爬悬崖的孩子;杰利是我要好的朋友,是通知并带领“我”的父亲来救助“我”脱险的人。作为五个孩子的代表就足以了,如果把其他几个孩子都一一写出来就显得啰嗦了。
2、结合这五个孩子的言行,你是如何评价他们的呢?
杰利:文章中有三处写到杰利。当“我”对爬悬崖一时拿不定主意时,关照并激励“我”别做胆小鬼;当“我”处在狭小岩石架上,上不去,也下不来时,对“我”不放心;通知并带领“我”的父亲来救助“我”脱险等,说明杰利讲友情、具有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
这里写道“杰利看来有点不放心”,但为什么杰利“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杰利当时也不过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对如何救助“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去通知“我”的父亲来救助了。
其他四个孩子:当“我”处在狭小岩石架上,上不去,也下不来时,其中一个孩子对“我”说道:“再见!”,其他孩子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个孩子对“我”嘲笑道:“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不用客气。”这种见别人有难,不但不救助人家,反而,拿人家开心,取乐,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假如,你处在危难时,别人这样对待你,你的感触如何呢?
3、这个故事中谁是主人公呢?是“我”、“我”的父亲、“我”和“我”的父亲呢?
从不同的角度看,本文的主人公都应该是“我”和“我”的父亲。他们都是本文着重要表现的人物。
(16)—(22)段,是写脱险的经过。文中第(16)段“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呢?
它表明“我”遇险的时间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暗示“我”对自己的遇险而感到恐惧和疲乏难以忍受,万分焦急,盼望家里人快来救助自己的迫切心情。
(5)、主旨探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联系结尾的议论语言,题目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3、文中有这样一句“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为什么“我”要啜泣呢?这里为什么不先写“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再写“我啜泣”呢?
啜泣是因为“我”终于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此时“我”既有惭愧、后悔和自责,又有脱险后的激动、兴奋和自豪,同时又注入了对父亲的感激。所以这里的“啜泣”滴下的是胜利者的喜泪,发出的是成功者的心声。这一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表露,是恐惧感的继续,又是成就感的前承,符合特定的情境和儿童的心里,真切自然,令人信服。
文中两次写到“啜泣”,含义不同。第一次是(恐惧、伤心),第二次是(惊喜、委屈、感动、余悸、成就感)。
4、父亲为什么不让“我”就在黑暗中自己爬下来?他既然来了又为什么不爬上去把我扶下来?
“我”的父亲循循善诱,教子有方。他爱自己的孩子,知道这个时候是孩子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所以他来了。他深知孩子的路要靠自己去走,不合适的扶是害而不是爱,孩子总是在一次次历练中锻炼出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所以他教孩子一步一步怎么去做,而不是直接去把孩子扶下来。
5、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6、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6)、拓展延伸
读完此文,你一定有好多话要说,请你以“xx,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我”、父亲、小伙伴以及其他的读者说几句话,来表达你读完此文的感悟。
?文中的“我”,我想对你说,谢谢你让我明白了:困难再大也并不可怕,只要勇敢面对,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走了第一步再继续走下一步,坚持不懈,就能打败它。
?文中的“爸爸”,我想对你说,你真是一个教子有方的好父亲,不呵责,不溺爱,不包办,却教给了我战胜困难的方法和勇气。
?文中的“小伙伴们”,我想对你们说,不要嘲笑那些比你们弱小的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困为你们也会有遭遇困境的时候。
9
?读者朋友们,我想对你们说:把困难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天大的困难也能闯过去。
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把你的这种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受困难的人们!
三、作业
用200字左右的文字叙写一下自己的一次“冒险”经历。
四、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五、拓展与延伸: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10
短文两篇
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和敬业求新的精神.
2.联系语境和结合托物释理散文的特点,明了本文的中心意思.
3.了解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4.熟读课文,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2.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
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
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
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美丽的生命在静静地绽放!
那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儿,,那海边美丽的小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走近作者
(1)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小思深受唐君毅老师影响,对儒家思想、国家民族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唐老师身上,她学会了坚守原则,待人以爱。而且她明白到只有自我反省才能戒除缺点,继续面对将来。唐君毅先生的《人生之体验》曾在小思失意时令她重新振作,确定人生的目标,转入人生道路的另一里程。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字词积累:
收敛(liǎn):本课指收拢。
聒聒(guō):持续嘈杂,本课指不停地叫。
宽恕(shù) :宽容饶恕。
短暂(zhàn)
11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
卑微(bēi):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蝉》
一.导语: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昆虫得到了许多诗人的眷顾,它多被赋予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被称为北宋第一贫平民词人柳永也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之句.为什么小小的蝉会吸引如此多的文人墨客的关注,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想学完本课大家就会明白这个问题了.
二.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四.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蝉,作者在文章开篇对于蝉的感情是厌烦的.
第二段: 作者无意间拾得病蝉,不禁惊讶小小的生命竟会发出响彻整个夏天的声音.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第三段:点出蝉生命之短暂.同情
第四段:提出疑问.
第五段:文章的重点段,点出文章的主题.
第六段:不仅仅是蝉生命的意义,更是人生的意义.
第七段:首尾呼应.
作者对蝉的感情经历了哪几个变化过程?
烦→惊讶→感动
五.课文赏析
1.文章开头写蝉的叫声有什么作用?
为了突出其叫声之烦,为后面赞美蝉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好的突出了文章中心。
2.作者的写作意图仅仅局限一只小小的蝉吗?更深层的含义是什么?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也是文章的中心句。【注: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只有抓住文章的主旨(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它是文章的灵魂),我们才能正确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使自己的答案正确无误】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3.“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作者的灵魂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是敬意.
4.主旨句:
秋风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待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著地等待,我对它的敬意油然而生。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的活过.”
5.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六.探究质疑
【注: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
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
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
12
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七.板书设计
烦→惊讶→感动
蝉的生命→人的生命(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是否有意义)
《贝壳》
一.导语
二.整体把握
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和《蝉》一样,《贝壳》也是由具体细微的物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它们对物的观察、描摹都很细致入微。但本文柔美、细腻的特点更突出,当我们品读着它,感动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来。
三. 自由朗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A、贝壳的特点是什么?精致、可爱、珍贵
B、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它是坚硬、精致、小巧的艺术品。
C、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积极求实,执著进取,精益求精。
D、第5节中作者感受、慨叹是针对什么而发的?
针对贝壳制作的精致和贝壳里的生命的短暂而发的。
E、第5节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人的生命更长、天地更广,应该把事情做得更好。
F、研讨“思考和练习”第二、三题
四.课文赏析
1.在第二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对贝壳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对贝壳细腻的描写是为了突出贝壳坚硬精致的特点,为表达文章的主旨作了铺垫。
作者对贝壳的精美做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并由此进——联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2.作者写贝壳为什么要写贝壳里“柔软的肉体”声名的短暂?
是为了说明人优越于贝壳,人应该利用好有限的生命做点实事,给世间留下点什么。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4.“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固执→执著
简单→单纯
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5.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了什么?
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一个人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地去做,并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
13
6.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积极求实,执著进取,精益求精。
7.学了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是什么?
人更应该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生命,更应尽自己所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五.探究质疑
对比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注:补充下发杏林子《生命·生命》】
六. 作业
1.仿照下列例子,你也写两句
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地等待。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补写一个与划线的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
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2.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的几篇诗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固执→执著
简单→单纯愿望和追求
14
紫藤萝瀑布
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的情感,鞭策努力学习,创造美化生活的热情。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自然的花朵,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上个世纪80年代,宗
璞就曾被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深深感动。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优美的《紫藤萝瀑布》。
紫藤萝是瀑布吗?
不是的,因为,它是很多很多的紫藤萝花组成的,因为像瀑布一样从空中垂下来,不见其发端,也不
见其终极,所以文章叫《紫藤萝瀑布》。
预习反馈:
宗璞(1928—)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体于中国
社会科学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
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
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1928年7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年考入
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1960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
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
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后来
又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1987
年问世,获得了好评。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
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
卷本《宗璞文集》。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迸溅
..(líng dīng) 盘虬.卧龙(qiú)仙露琼.浆(qi?ng) 沉淀(diàn) ..(bang jiàn) 伶仃
伫(zhù)立忍俊不禁(jīn)穗(suì)酒酿(niàng)
解释词语:
(l)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4)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5)酒酿;江米酒。(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整体感知:
1、听录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问题:
请在下列横线上各填上一个动词。———花———花———花
a、本文主要从看花、忆花和悟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6段)看花(1花瀑2花穗3花朵)
第二部分:(7—9段)忆花(1赏花的感受2忆花的劫难3颂花的生机)
第三部分:(10—11段)悟花──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b、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焦虑悲痛宁静喜悦振奋向前
C、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思考品味
*、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
讨论并归纳:从三个方面写。
15
(1)色:一片辉煌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2)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3)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
*、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
讨论并归纳:先写每一穗花,再写每一朵花。先写花趣的色彩,“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然后写花的形状,“像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最后写花的香味,“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提问:作者为什么把花香说成“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讨论并归纳:这里运用了通感。即人的感觉相通,如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运用通感使语言更加清新、活泼、灵动。*、提问: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哪些修辞,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比喻:“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色彩上的特点。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2)拟人:“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才知那是每一条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色的耀眼与生机。“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以动态写花的静态,生动地写出花开的繁盛。“‘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用拟人法,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
1、本文第一自然段独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讨论后归纳:“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
2、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
1)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 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更是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另外,文章还使用了夸张、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有趣。)
3、学习第三至六段
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死去的弟弟的怀念,自己的情感还沉浸在思念中。其中作者把花色写得越热闹越繁盛,就越体现出生命的可爱,就如“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这样就把生命的沉淀变成了对人生生与死的思考,更写出自己内心对深层次的兄弟情的思考,显得越发感人。)
%、朗读第7段,然后提问讨论。
问:怎样理解:“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
〖作者睹物释怀,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感动,紫藤萝花那繁茂的气势,灿烂的色彩,欢乐的情态,和蓬勃的无限生机,震撼了作者的心灵,感悟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从而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所以作者觉得这流动着的花瀑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这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是指什么?为什么又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是指将失去小弟的悲伤。因为她看到紫藤萝花虽然在十多年前也遭到不幸的遭遇,也曾零落过,但它现在依然开得蓬蓬勃勃。她感悟到生命的永恒,所以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再请一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这7、8、9段。然后归纳各段的段意。
赏花的感受──花瀑带走了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忆花的劫难。
颂花的生机。〗
4、学习课文八、九自然段
16
齐读第8-9自然段,思考:本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何要提到紫藤萝的被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在此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来的。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
问:作者是怎样从眼前的喜悦过渡到对往事的回忆的?
〖第8段开头一句就是过渡句:“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就从眼前的喜悦过渡到了梦幻的境界,进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问:过去紫藤萝为什么会遭劫难呢?从哪些词语可以反映出来的?
〖因为文化大革命遭的劫难。从“十多年前”说明正好是哪个年代,从“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
问:为什么作者在第9段又说“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作者从紫藤萝的劫难和眼前的勃勃生机的变化中,对花瀑有了新的感受,对人生有了新的感受,所以说用“流向心底”来表达这种感受,表达这种认识的升华。这种升华在第三段中表达了出来。花瀑在心上“流过”,实为作者在心灵中感受花瀑的精神内涵。由于花瀑表现出的生命力使她一点一点的从对弟弟的病的焦虑中平静下来。这花不仅色彩,它的芳香也似乎是浅紫色,将作者笼罩在宁静的喜悦中。实际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5、学习十、十一自然段
齐读10—11自然段。
让学生读课文后,找出表现认识升华和全文主旨的句子。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十多年前花稀落,遭遇不幸,过了这么多年,花却开得这样盛,这样生机勃勃,表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
生命虽然短暂,也会有各种不幸,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人类的生命长河并不因某个人的逝去而停止流动。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应该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引导学生领会这部分新奇美妙的比喻和丰富的内涵。
问:怎样理解后两段的一连串比喻句和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呢?
〖“花舱”的比喻引出其中装的是“生命的酒酿”比喻,正是这“生命的酒酿”让花儿张满了帆,航行在这花的河流上,组成“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多么壮丽辉煌!人生如花,航行在这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不幸又能算得了什么呢?在这儿正用得上我们才学过的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于是作者“加快了脚步”,融入了这永无止境的生命长河之中,去创造更加灿烂的人生。〗
(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人生意义,对花形、花色、花香进行总体提炼和归纳,由观花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说:“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从这里,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就是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所以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一种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已进入到他内心深处,他将为这新的生命观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教师总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本文写作方法——托物喻理
托物喻理的文章就是将深刻的思想寄寓在具体的浅显的常见的物中。因为它具体,可使读者感知,因为它浅显,最易为读者了解。如:本文明写紫藤萝的生机勃勃,实为歌颂生命。
写托物喻理的文章首先要选准物,显示物与理之间的联系。如本课作者抓住紫藤萝的盛开这么一件小事,将它和十年动乱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联系起来,从而使小题材具有了深刻而广阔的社会意义,抒发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长河迂回曲折而终将前进的感慨。
拓展延伸
17
作文训练:写一种对自己有启示性的植物。题目自拟,字数500字。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花形——犹如瀑布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花色——热烈沉静想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朦胧长久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第二课时
教师导学: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对文章的内容与写作手法进行了探究。今天,我们在从写作手法上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学习本文在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地描绘景物。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1、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瀑布进行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具体分析。
5、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又怎样的启示?
体验反思
怎样理解:
1、“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关系。”?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堂反馈
1、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谈出你的体会。
2、你认为文中哪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最好,请你仿写几句。
3、学完本文你从作者身上学到了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课后记:在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讲清楚本文的时代背景,否则,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18
童趣
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忆了童稚时代,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
2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和能力: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2)过程和方法: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复述背诵这样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3)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初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实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所以教师没有用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采用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新课程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本课堂安排学生“体验生活,述说自己在童年时代有过的与作者一样的感悟”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所以课堂生动活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导入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2、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3、作者及作品简介
沈复(1763~?)中国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一生为幕僚。《浮生六记》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4、“文言文”知识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体,它与现代汉语同出于古代口语,因此,它的语义与语法的表现形式,大体一致,只是略有差异。
文言文的特点:简洁,典雅。
文言文的意义: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什么?信(正确),达(通顺),雅(文采)。
文言文学习关键
a、熟读背诵(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b、用心领会(理清层次,把握内容);
c、积累文言词汇(常用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成语,名句);
19
d、能流畅地翻译课文(尽量直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如何辨析古今词义的不同。古今词义的不同是指古代使用的直到今天仍然使用,但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的词。如“走”,古义为“跑”,现在指“行走”。同世间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与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如果不加分辨地以今义解释古义,很容易造成误解、误读。古今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
a.词义转移,即古代表示某个意义的词,现在表示另外的意义了。如“恨”,古义为遗憾,今义为仇恨。
b.词义扩大,即指同一个词,现在所表示的意义比古代广泛。如“河”,原来特指黄河,现在泛指一般的河流。
c.词义缩小,即指某个词在古代所表示的意义比现在广泛。如“谷”,古代泛指粮食一类,现在只指稻子或小米。
d.感情色彩变化。另外,辨别古今词义还要注意古代合成词的雏形和现代汉语合成词的差别。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文言文句子直译六法
扩:单音词扩成现代汉语双音词。
换:文言词语换成现代汉语。
留:古今通用的专用名词。
删:句首尾的语气词、连词、副词。
调:特殊句式调换顺序。
补:省略内容或关联词补出来。
二、课文学习分层朗读
1读: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童稚(zhì)藐小(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云端(lì)怡然称快(yí)
凹凸(āo tū)土砾(lì)壑(ha)庞然大物(páng)癞虾蟆(lài há ma)
2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教师示范第二节朗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如: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秋毫:最细微的事物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多义词辨析
【以】
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把
【观】
作青云白鹤观:景观
观之正浓:看
【为】
项为之强因为
以虫蚊为兽:作为
舌一吐布二虫尽为所吞:被
[其] 见藐小物,必细察其纹理它的
使其冲烟而飞鸣它们
蹲其身代自己
20
神游其中这个境界
疏通文意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学生寻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的意思。如学生找到描写童趣的句子:“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教师就趁机指导落实“素帐”“徐喷以烟”“冲烟”等语义……
小结:“物外之趣”:观蚊之趣、观土墙花台之趣、观虫斗驱虾蟆之趣。
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这一段在全文里有何作用?
总括。这一段总领并概括了作者童年时期时常有世以外的乐趣的原因,为下文的描述张本。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借助于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创造出来的,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用“把……想象成……”或者“把……看做……”或者“把……为……”的句式来归纳作者的童趣。
思考是什么使作者成为这样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让学生懂得一件平常的事物,经过明察细看,通过想象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奇特。]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学生进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并有助于记忆背诵。]
5读: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6.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童趣》一文中,作者沈复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只是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的趣事。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时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2段至篇末),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
先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夏蚊成雷”是夸张又是比喻,这里则是“我”从蚊群嗡嗡的声音与闷雷声相似的特点联想到雷声。而把蚊比作鹤,也是蚊子的体形、长足与鹤相像,这是孩子们的联想。这些联想,不但照应了“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同时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这样想,眼前就果然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这是在前文
21
正在阅读:
初一上语文教案合集04-15
川农17春秋《市场营销学(本科)》17年3月作业考核01-29
多媒体实验报告 - 图文07-11
幼儿园科学教案(精选多篇)09-26
手机多米音乐如何设置音效02-10
锦州市中考满分作文-梅花开在最寒时03-25
2018届浙江省基于高考试题的复习资料——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03-08
幼儿教育学名词解释08-08
某小区外电工程方案10-11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合集
- 语文教案
- 初一
- 施工组织设计2号楼1
- 北林区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规划报告(2022-2023年)(目录)
-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分析
- 2009年全市安全知识竞赛暨第五届粤港澳安全知识竞赛深圳选拔赛试
- 北京华联销售区域手册
- 最毁容的食物!!爱脸的要小心~!!~ 男人女人都应该看看哦!
-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Analysi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_
- 大工19春《数控技术》在线作业1
- 《品德与社会》通信改变我们的生活教学案例
- 新华书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总结
- -沈阳酒店市场分析(全)
- 长沙市长郡中学数学轴对称解答题(篇)(Word版 含解析)
-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一 同步练习题(word版有答案)
- 3.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 access操作题57套题库操作步骤解析
- 淮安市新民东路嘉润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8 余角和补角 教案
- 2013-2022二级建造师市政实务历年真题及答案 - 副本
-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颜色魔法(三篇)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亲近家乡母亲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