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深在中国共产党泗阳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更新时间:2024-06-14 13: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贯彻“七个坚持” 推进“六大战略” ——赵深在中国共产党泗阳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泗阳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泗阳加快跨越转型、攻坚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县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进一步明确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泗阳县第十一届委员会、中共泗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贯彻“七个坚持”,全力推进“六大战略”,为“高质量建成全面小康、高水平跨入全国百强”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泗阳县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过去五年的工作

过去的五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聚力实施“六大战略”,深入推进“六大规划”,坚定不移突破大项目,全力以赴创新促转型,圆满完成了县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十一五”时期,成为我

们应对巨大挑战、经受严峻考验、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成为泗阳历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新跨越。历经五年的艰苦努力,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倍,人均超过3400美元;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和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2005年的9.7倍、7.7倍和6.9倍,连续四年被授予全省财政增收表彰单位;在全省50个县(市)13大类发展指标中五年平均增速位于前10的有8项,四大类18项25个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中实现目标值的有12项,获省政府全面小康推进奖励。

二是突出创新转型,大项目新产业实现新突破。始终把大项目和新产业作为创新转型的突破口,五年累计引建亿元以上项目112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三大传统产业快速升级,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被授予中国绿色板材之乡和省级纺织服装、电光源特色产业基地;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花落泗阳,今年6月6日的《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泗阳:绿色能源构筑竞争新优势》的专题报道,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12%;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成功创建苏台(泗阳)农业合作创业园。省级泗阳经济开发区提速发展,“一体两翼、一区多园”格局全面形成,

在全省综合排名上升了16位。

三是实施五区联动,滨水森林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围绕打造现代滨水森林城市,确立人口集聚“532”目标和“1+2+8+60”梯度化城镇发展体系,城镇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期。深入推进“四城同创”活动,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成效显著,蝉联省级双拥模范县称号,省级园林县城通过专家组验收;全面拉开“五区联动”开发框架,城市化率从34.8%提高到46.3%;连年实施百项重点工程,泗阳体育场、泗阳大桥、南园、中国棉花博物馆、京杭运河泗阳港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入运营;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成功举办第二届、第三届中国杨树节,城市森林公园、大运河风光带、五里湖湿地公园和北京路拆墙让绿带状公园等相继建成,“水绿泗阳”城市特色更加鲜明,被评为全国生态建设模范县、最佳生态宜居县。

四是围绕民生普惠,统筹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始终把惠民放在突出位臵,围绕“脱贫上八达十超千”目标,持续推进乡镇经济“4+1”工程,16个乡镇财政收入全部超2000万、87%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五年净增3212元、累计完成脱贫18.8万人;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农保参保人数达30.85万人,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66%;平安与法治建设成效显著,连续五年被表彰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县,荣获全国

平安建设先进县和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泗阳成为广泛认可的最安全地区。

五是加强党的建设,服务发展能力得到新提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责任主题教育、创先争优和“四个一”理论学习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初见成效,广大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发展意识和责任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实施争当“五满意”先锋活动,组织开展并稳步推进“十万人大评议”,党员先进性得以充分体现;全面推行“四个一”工作推进机制,挂钩帮办服务成为泗阳独特品牌;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首推“四个方面”选干部、“四公开四差额”等选人用人新举措,一大批群众公认、实绩突出、德才兼备的干部脱颖而出;着力加强农村、社区和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基层党建取得新成效;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和机关作风建设,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积极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开展工作,党校、统战、民宗、侨务、人武、档案、党史、老干部和群团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成绩来之不易,探索充满艰辛。五年来,泗阳之所以在经历宏观环境新变化、经受复杂局面新考验中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主要得益于省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得益于省委驻泗扶贫工作队、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在泗客商和省、市驻泗单位及广大老干部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

中共泗阳县委,向所有关心、参与、支持泗阳改革、发展与建设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首过去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不仅取得了超出预期、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而且创造了在复杂困难局面中推进跨越发展的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实践启示我们:必须把解放思想、凝心聚力作为跨越转型的首要前提。始终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与实际,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和路径,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和举措,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开阔眼界中拓宽思路,并坚持以事业来凝聚人心、用发展来聚合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各个层面活力,最大限度把全县上下的注意力和关注点聚焦到跨越转型上来,形成了上下一心干事业的良好政治生态。必须把重大项目、新兴产业作为跨越转型的引擎支撑。始终视大项目为生命线、新产业为强引擎,坚持一抓多年不变,相继确立新兴产业三年超200亿、工业产值五年超千亿规划,先后实施“4333”、“6443”、“5435”大项目突破工程,不断优化招商策略和队伍,持续聚焦政策资源和力量,一以贯之保持对新产业大项目的攻坚热潮,随着一批大项目的成功落户、新产业的快速崛起,泗阳加速跨越的后劲更足,创新转型的步伐愈益坚实。必须把创先争优、争创一流作为跨越转型的强大动力。始终围绕干一流、争第一、创先进、塑精品的标准,从工作导向、考评导向、用人导向入手,务实推动效能提升、服务提质、发展提速,使比

学赶超、比拼竞争、进位争先在全县蔚然成风,不仅建起了一批事关长远的大项目新产业和百年精品工程,而且接连创造了新时期泗阳速度,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符合泗阳实际、具有泗阳特色的好做法、新模式。必须把责任引领、责任落实作为跨越转型的重要保障。始终突出责任能力建设这根主线,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责任主题教育、创先争优和争当“五满意”先锋活动,全面推行“四个一”工作推进、“四个一”理论学习、“四个方面”选干部等硬举措,责任传导、压力传递机制全面建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尽职尽责谋发展、搞建设、抓服务日益成为社会主旋律和最强音。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产业发展质态、城市功能品质、城乡居民的持续增收、党建工作创新以及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上,与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的五年,是泗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战略转型的关键五年,是打造绿色能源高地、建设滨水森林城市的攻坚五年,更是高质量建成全面小康、高水平跨入全国百强的决胜五年。今后五年县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七个坚持”的新要求,继续以突破大项目、创新促转型为主题,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城乡一体化、强农富民、普惠民生、生态立县和创新创优“六大战略”,持续推进滨水城市3年大变化等“六大规划”,聚力打造绿色能源高地,加快建设滨水森林城市,为高质量建成全面小康、高水平跨入全国百强而努力奋斗。

未来五年,如期建成全面小康、跨入全国百强,既是宏伟蓝图、奋斗目标,也是百万人民的期盼,更是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任务。我们必须树立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总量、均量、质量“三量并举”,经济质态、产业业态、环境生态“三态并重”,确保“5115”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努力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再造一个转型升级期,再铸一个辉煌跨越期。

一、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在主攻有效投入、做强特色产业上构筑新优势。紧盯工业产值“五年超千亿”目标,大力实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翻倍和科技创新突破“三大工程”,积极推进大项目、大产业、大基地“三大主体”建设,聚力打造新家纺之乡、新光源基地、新木业走廊、新能源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五大板块”,加速形成富有竞争力和

发展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动新兴产业翻倍发展。继续举全县之力、集最优政策、汇高端人才,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电气和绿色包装四大新兴产业集聚集群、跨越发展,迅速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单打冠军”,确保“十二五”末四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围绕光伏太阳能、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和LED“四能”并进,重点放大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效应,制订并实施“打造绿色能源高地,建成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战略规划,加快已落户的14个光伏太阳能项目建设,同步推进节能电机及风电装备等相关产业发展,积极实施洪泽湖风力发电和开发区“屋顶计划”、城乡绿色照明工程,确保5年内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00亿。二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以提高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为方向,积极运用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大规模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照明电器和木材加工等传统产业,大幅度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和自主品牌创建能力,尽快推动三大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产业链两端延伸,打造名副其实的新家纺之乡、新光源基地、新木业走廊和五大特色产业基地,确保至“十二五”末创建驰名商标5件、省著名商标20件、省级以上名牌产品30件,三大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三是推动高新产业高端发展。以抢占产业分工话语权、市场竞争主动权为目标,高效运转“三新”产业指挥部,启动实施“三新”产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双提升”计划,重点通过外引、内培、科技成果产业化三个途径,发展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和高带动性的产业项目,着力在苏北打造上市公司投资扩张的高地。同时大力实施“股改上市”工程,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确保“十二五”期间上市企业达到6家以上。四是推动现代园区扩张集约发展。围绕建成创新转型引领区、创新型经济发展示范区、集聚集约发展先导区,坚持“一体两翼布局、一区多园联动、专业特色鲜明”方向,进一步实施差别竞争、错位发展方略,加快推动园区由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由工业区向经济技术区转变,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确保到“十二五”末在规模、功能和效益上达到“苏北领先、全省一流”,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排位中上升10位以上。坚持以机制创新为先导,以特色产业板块为重点,加快推进盛泽纺织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切实把吴江(泗阳)工业园建成全省一流的南北挂钩示范园区。高效整合招商资源,积极创新专业招商、以商引商、网络招商等新途径,不断完善经济开发区、专业分局、招商团的信息沟通、联动协作、项目服务新机制,加快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招商新格局。

二、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在彰显城市特色、打造最宜人居县城上实现新突破。围绕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现代滨水森林城市、最宜人居县城发展定位,按照“扩大规模、

完善功能、提升内涵、打造特色”要求,积极构建“1+2+8+60”的梯度化城镇体系,加快实现人口集聚“532”目标,逐步实现滨河、滨湖与全域发展。一是彰显千年传承的城市特色,规划精致泗阳。坚持高起点规划、前瞻性设计,注重城乡规划的衔接、覆盖与控制,加快完善城市管网、道路、绿化、水环境等专项规划,真正把泗阳的文、水、林特色彰显出来。坚持城乡一体规划理念,进一步构优中心城区框架,建强城市体量;王集和新袁“卫星小城”纳入城市总规统筹安排,实现“同城化”发展;一般小城镇和集中居住区要按照“规划先行、量力而行、群众自愿”原则,大力推进“三集中、三靠近”,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居住区规划建设。坚持以宜居集约为取向,尽快出台城市“长高”刚性规定,推动城市垂直型发展。坚持强化规划监督,建立健全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建筑工程施工图综合审查和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制度,真正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审批一枚章”,多留赞叹、不留遗憾。二是塑造经得住历史检验精品,建设品质泗阳。按照“拉开框架、优化布局、组团开发、整体推进”的思路,集中优势兵力会战“五大片区”, 加快城南生态科技新城、运河新城、西康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开发区商气人气集聚,加快形成“五区联动”的中心城市规模扩张新格局。遵循“崇尚生态、师法自然”法则,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因地制宜走“林网化、水网化”建设路子,

做活水文章,做足绿文章,做响生态牌,倾力彰显滨水森林城市新形象。贯彻“镇当市建”理念,不断提升王集、新袁2个“卫星小城”和8个市县重点镇的建设水平,着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城镇新社区。三是完善以人为本的城市功能,打造宜居泗阳。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致力打造专业市场、特色街区、商业广场等商贸性服务业,重点培育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完善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数码影院等高档次文化设施,加快城市综合体、大型会所及休闲娱乐、餐饮酒吧、医疗保健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确保服务业比重每年提升1.5个百分点以上。同步推进城市人口集聚和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布局推进公铁水联运、运河桃源大桥等重点工程,不断提升产业和人口的承接力。接续开展国家级、省级“四城同创”,长效化加强城区“五项整治”,常态化推进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等“七大工程”,加快黄河故道湿地公园、“两河”景观带、奥林匹克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创建一批3A级以上景区。

三、以农业现代化为抓手,在实现收入倍增、推进城乡一体化上彰显新成效。以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为目标,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持续实施乡镇经济“4+1”工程,统筹一体推进城乡联动发展。一是建实产业,高效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现代、集中、规模、特色”要求,大力度整合资

金资源资产,全方位创新思路机制模式,加快构建县有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有特色种养基地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全国有名、江苏一流、宿迁第一”目标,年年实施农业招商“三个十”工程,确保“十二五”末建成国家级农业示范园1个、省级2个、市级5个以上。充分发挥省高效农业、渔业特色县的品牌效应和基础条件优势,依托福润肉类加工、梦园农产品、成子湖禽业、贵嘴米业、华绿生物科技等龙头企业,着力建强一批生猪、果蔬、家禽养殖、优质稻米、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基地。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倾力造就一支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全力打造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提升市场占有率,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二是建强镇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强镇、壮村、富民、利商”为目标,持续实施乡镇经济“4+1”工程,强力整合优化涉农资金和项目,重点建设标准化厂房、高效农业设施等镇村集体资产,多渠道发展物业经济,全力推动镇村实力整体提升。按照城乡发展“五个一体化”要求,坚持城乡一体规划、一体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优秀人才向农村流动,稳步推进优质教育、等级医院向农村覆盖;完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提供

均等化服务;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全覆盖的农民生活保障、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同质、发展同步。三是建美家园,着力推进农村环境改善。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环境的改善,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环境监管向农村覆盖、环保投入向农村倾斜,加强城乡节能环保的联动协作与设施共享。加快交通、供水、燃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城乡一体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启动王集、新袁等4个乡镇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建设试点,高标准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处臵体系。扎实推进成型老村庄改造提升工程,坚决遏制违章建筑,努力打造一批规划起点新、建设质量优、配套标准高的康居示范小区。以农村新五件实事和“三清三改”、“六清六建”等工程为重点,深入实施农村环境建设和综合环境整治,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农民生活、村镇面貌和自然环境同步提升、良性互动。

四、以社会管理科学化为方向,在构建和谐家园、实现民生普惠上深化新内涵。民计民生与社会建设关乎民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始终把普惠民生作为重要任务,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紧迫任务,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

量,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一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制定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政策措施,激活民间资本,激发全民创业,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经营性、工资性、资产性收入。坚持以项目提供岗位,用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党员先锋、凤还巢、巾帼、青春、金蓝领和民族情“六大创业”工程,引导各类人群投身、参与和服务创业,实现城乡发展主体、居民收入“双倍增”。力争“十二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万元、年均增长14.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5万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新的起点,重点实施教育名县打造、均衡发展示范、专业教育品牌、职教园区建设“四大工程”和“三名一优”工程,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着力在更高层次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以“扩容、提质、创级、强管、改革、安全”六项工程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大力度推进城乡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加大镇村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扩大医疗资源总量,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政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加快发展文化、体育、养老、慈善等社会事业,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网络,以发挥社保安全网作用

为中心,突出保障与扶助齐抓,加大“一对一”帮扶、脱贫攻坚、社会救助力度,切实给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和扶助,确保“十二五”期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均达到100%,新农保、新农合参保率超过99%,并不断提高养老金标准及新农合结报比例和报销金额。围绕“五个不降低”和“价格降低”原则,继续加快廉租房、公租房、安臵房、蓝领公寓、人才公寓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构建多层次住房供应保障体系,满足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四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持续放大平安建设与法治县创建的先进效应,创新推进平安法治重点实事项目,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工作,全力打造最有安全感、最重法治地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新格局,着力强化源头治理,进一步完善诉求表达、网络问政、市民议事和矛盾排查调处、预警、应急管理、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等机制,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矛盾。按照“三解三促”的新要求,带着深厚感情、带着政治责任、带着敬畏之心做群众工作,通过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社会整体安全度。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饮业提升、交通秩序整治、城郊结合部和背街小巷整治、城区“牛皮癣”根治等五项工程。

14. “三清三改”工程: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

15. “六清六建”工程:即通过清理垃圾,建立垃圾集中处理制度;清理粪便,建立人畜粪便规范化处理制度;清理秸秆,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制度;清理河道,建立水面管护制度;清理工业污染源,建立稳定达标排放制度;清理乱搭乱建,建立村容村貌维护制度。 16. “五满意”先锋:即争当群众满意、基层满意、投资者满意、社会满意和组织满意先锋。

17. 干部教育培训“八化”管理机制:即人员差别化、培训项目化、课程个性化、实践一线化、平台网络化、内容板块化、师资多元化、考核分值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ru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