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常见树种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14 12: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河北省环绕首都北京,地处东经113°27′~119°50′、北纬36°05′~42°40′之间。全省总面积18.88万平方公里,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齐全,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河北省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14.2℃,年降水量215~745毫米,年无霜冻期81~204天。全省有11个设区市、172个县(市、区),总人口7000万人。

针阔混交林分布于在海拔1000米以下。红松针阔混交类型是本带的主要代表类型,在水湿地上生长有成片的黄花落叶松,北侧局部地块生长有长白松片林。

针阔混交林 - 简介 针阔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景观带在海拔1000米以下。植被是生长在由玄武岩构成的平缓台地上,为我国山地植物水平分布的代表型。山地棕色森林土是本带的主要土类,在排水不良的谷地和封闭沼泽地上发育着沼泽土。红松针阔混交类型是本带的主要代表类型,在水湿地上生长有成片的黄花落叶松,北侧局部地块生长有长白松片林。长白松树干笔直,树皮赤黄,树冠短小,树姿雄美,又名美人松。

针叶树和阔叶树的比例在本带随海拔高低而有规律地变化。针叶树随海拔增高而增多, 阔叶树随海拔增高而减少。由于该带地形平缓,气候温和、湿润,林下发育着较好的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因此,植物种类极为丰富,藤本植物十分繁茂,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森林茂密,树干高大。由于植物种类繁多,生长繁茂,野生动物的食料比较丰富,带内动物种类较多, 长白山的二百多种脊椎动物,绝大多数栖息;在本带中。

长白山的原始针阔混交林,群落外貌常雄伟壮丽,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结构杂。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层。 针阔混交林的代表植物种,针叶树占势的以红松为代表性植物,树高常达30—40米,位居第一层。红松为半阴性树,幼需要在避光的条件下发育,其树干笔直大,材质优良,用途广泛,是长白山珍树木之一。第一层的针叶树除红松外,有长白落叶松、红皮臭、鱼鳞松、长白,以及为数不多的紫杉等。阔叶树有:春榆、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山杨、白桦、大青杨等。 针阔混交林 - 丰富的种类

在混交林内的灌木种类也相当的丰富,具有代表性的灌木有毛榛、五加及刺五加、卫矛、忍冬、接骨木、悬钩子、刺玫、蔷薇等。

在混交林下的草本植物更为繁多,往往形成小片纯群,高者可达一米以上,低者仅在10厘米左右。常见的有山茄子、棉马、木贼、蕨、掌叶铁线蕨、阴地苔等。在混交林中的藤本植物非常发达,主要的有山葡萄、狗枣子、软枣子、木通、五味子等。它们常常紧密的缠绕在乔木和灌木之间,使人们穿越非常困难,颇有亚热带森林的景象。

在本带的兽类有东北虎、黑熊、黄鼬、水獭、梅花鹿、马鹿野猪等,鸟类有鸳鸯、白腹兰翁鸟、大杜鹃、三宝鸟等,爬虫类有腹蛇、松花蛇和草蜥等,两栖类最主要的是哈士蟆(林蛙、田鸡),鱼类主要是细鳞鱼、青鳞子等山区冷水鱼类。

针叶林

开放分类:三字地理名词技术环境工程生物化学品高新技术 编辑词条分享

针叶林是指以针叶树种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种森林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耐旱和喜温、喜湿等类型的针叶纯林和混交林。主要由云杉、冷杉、水杉、落叶松等属中一些耐寒树种组成。通常称为北方针叶林,也称泰加林。其中由落叶松组成的称为明亮针叶林,而以云杉、冷杉为建群树种的称为暗针叶林。横跨欧、亚、北美大陆北部的针叶林属寒带和寒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森林类型,是世界最大的原始针叶林,也是世界最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

针叶林 - 分布 针叶林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而以北半球为主。北以水平树木线以北的极地冻原为界,南接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地区包括: 欧亚大陆

分布范围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经芬兰、俄罗斯,越乌拉尔山,经西伯利亚、中国黑龙江到堪察加、库页岛和日本北部。由于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欧亚大陆的北方针叶林西部南界纬度较高,约为北纬60°左右,向东逐渐南移,到太平洋西岸,下降至45°,形成西端狭而东部宽的楔形分布。

北欧针叶林

北美大陆

分布范围自阿拉斯加起,分为两个亚带:一向东南经加拿大的育空地区,沿落基山脉东侧南下,至五大湖区北缘,再沿圣劳伦斯河谷北上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形成两端高中段低的弓形分布的北美北方针叶林;另一向南经加拿大的育空地区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沿太平洋东岸的喀斯喀特山脉、落基山系的高海拔地带并行南下,直到北纬35°左右,其北端为北方针叶林,南部为山地垂直带针叶林,断续形成南北走向钳形分布的北美西部山地针叶林。在中、低纬度地区,由于针叶树种生态特性的差异和人为影响,或在较高海拔地区形成垂直地带性的针叶林,或以非地带性呈片状和岛状,分布于各气候带的山地、丘陵和平地。在山区垂直地带上,针叶林分布最高。耐寒针叶林为上限森林,下限与山地针阔混交林连接。 南半球

巴西南部高原、智利、阿根廷、澳大利亚东部、新西兰和新几内亚等有由南洋杉、贝壳杉、罗汉松、或陆均松等属树种组成的小片针叶林。此外还有自北半球引种的辐射松、湿地松、火炬松等人工针叶林。 针叶林 - 自然环境 针叶林分布地区广的气候、土壤条件差异大。欧亚和北美的北方针叶林区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湿润;最冷月份气温在西伯利亚低至-52℃,北美北部可低至-70℃,日平均温度在10℃以上的仅有30~120天;年降水量变化在300~600毫米之间。沿海地区因海洋的影响,温度及降水量均高于内陆。在中低纬度地区,高山耐寒针叶林的气候条件约相当于北方针叶林区,低山、丘陵、平原的针叶林的气候条件与所在地带气候大体一致。

北方针叶林的土壤灰化作用明显。云杉、冷杉林下的土壤以山地灰棕

土壤以山地灰棕壤为主

壤为主。在高山上部也可有山地漂灰土,以及零散的各类沼泽土和草甸土。土层内有灰化层、潜育层或冰冻层。在寒冷湿润条件下,北方针叶林和高山针叶林的林下苔藓层发达,积成厚层粗腐殖质,土壤呈酸性反应,肥力较低。分散在各气候带的低山丘陵针叶林土壤则属于该地带的土壤类型。 针叶林 - 树种组成 针叶林的树种多,分布广,由此造成了树种的组成差异也很大。 北美针叶林

白云杉、黑云杉是横跨大陆东西的优势种。在西部的北方针叶林以北美云杉、高山冷杉等为主。向南树种增多,有花旗松、巨冷杉、北美乔柏、巨杉、北美红杉等树种,形成大小不等的纯林或混交林。在墨西哥山地有危地马拉冷杉、墨西哥白松、墨西哥柏木等。在北方针叶林的中、东部则有香脂冷杉、加拿大铁杉、美国五针松等;向南经过阿巴拉契亚山系到南方松林区,有铅笔柏、矮松、刚松、湿地松等。在低湿或沼泽地方,还有落羽杉组成的小片针叶林。此外,在中美地区有加勒比松、卵松、热带松等。

不同地区的针叶林树种组成差异大

北方针叶林西段

主要由欧洲云杉、欧洲冷杉、欧洲赤松、欧洲落叶松等树种组成。在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落叶松和冷杉林分布于海拔120~2300米的地带。比利牛斯山的针叶林则由山地松所组成。在南欧山地还有欧洲黑松。在克里木半岛有克里木松。在巴尔干半岛,主要是南欧冷杉、和罗德曼冷杉。此外在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以及亚洲小亚细亚半岛、黎巴嫩、阿富□直至

喜马拉雅山有雪松组成的山地针叶林。分布在地中海周围的针叶林,有较耐旱的阿列波松、海岸松、意大利石松、直立球松、地中海柏木以及南至非洲北部高山的阿尔及利亚冷杉等。 北方针叶林东段

主要由新疆落叶松、兴安落叶松以及欧洲赤松、新疆冷杉和新疆云杉等树种组成。在日本,北海道的针叶林中以萨哈林冷杉、鱼鳞云杉等为主;在本州中部高山针叶林中以韦氏冷杉、本州云杉和异叶铁杉等为主;在本州南部和四国山地以日本冷杉、日本铁杉等林为主。此外,组成小面积天然林或大面积人工林的针叶树种的还有赤松、日本柳杉、日本落叶松、日本扁柏、罗汉柏等。朝鲜半岛的针叶林由红松、赤松、红皮云杉、和长白落叶松等组成。亚洲南部的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坡不同的海拔地带,由云杉、冷杉、落叶松、铁杉、雪松、紫杉、柏木、圆柏等属的树种组成。东南亚地区也有少量针叶林分布,主要是陆均松、罗汉松、贝壳杉等喜热树种。 针叶林 - 中国针叶林 在我国,针叶树种主要包括松属、云杉属、冷杉属、杉属、柳杉属、水杉属、铁杉属、侧柏属等的种类,它们都属于裸子植物。这些植物具有针形、条形或鳞形的叶,而叶又有深陷的气孔,发达的角质层,富含油脂等明显的旱生结构,这是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特征,是适应寒冷和干旱的反应。

针叶林在中国分布广泛,但作为地带性的针叶林则只见于东北和西北两隅以及西南、藏东南的亚高山针叶林,其余的则常为次生性针叶林,如各种次生松林,更多的则是人工营造而成,如杉木林等。这些针叶林不仅植物组成丰富,而且还栖息着大量的动物种类,成为众多特有种类的栖息地和避难所。

针叶林

A.北方针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

它们分别作为高纬度水平地带性植被和较低纬度的亚高山带植被类型。在分布区和地理环境方面,差异很大,但都属于亚寒带类型,其外貌、组成、结构都十分相似。

a.落叶松林:中国的落叶松属有10个种和2个变种,主要的建群种有落叶松(Larix gmelini)、西伯利亚落叶松(L. sibirica)、华北落叶松(L. principis-rupprechtii)、太白红杉(L. chinensis)、四川红杉(L. mastersiana)、大果红杉(L. potaninii)和西藏落叶松(L. griffithii)等。

b.云杉、冷杉林:中国的云杉林和冷杉林大多属山地垂直带类型,分布广、蓄积量最大。东北地区主要建群种为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 microsperma)、红皮云杉(P. ko-raiensis)、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华北为白杄(Picea meyeri)、青杄(P. wilsonii)。向西至西北一带为青海云杉(P. crassifolia)、雪岭云杉(P. schrenkiana)和西伯利亚冷杉(Abies sibirica)。西南山地主要有丽江云杉(Picea likiangens)、川西云杉(P. likiangensis var. rubescens)、林芝云杉(P. linkiangensis var. lintziensis)林、麦吊油杉(P. brachytyla)、油麦吊杉(P. brachytyla var. complanata)、云杉(P. asperata)、紫果云杉(P. purpurea)、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岷江冷杉(A. fargesii var. faxoniana)、黄果冷杉(A. ernestii)、长苞冷杉(A. georgei)、鳞皮冷杉(A. squamata)、喜马拉雅冷杉(A. spectabilis)、苍山冷杉(A. delavayi)、冷杉(A. fabri)、滇冷杉(A. forrestii)等等。

c.松林:主要建群种有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偃松(P. pumila)和西伯利亚红松(P. sibirica)。

d.圆柏林 主要分布于西南和西部山地亚高山森林带上部的阳坡,海拔高度在2800—4500m之间,主要建群种有方枝圆柏(Sabina saltuaria)、祁连圆柏(S. przewalskii)、垂枝香柏(S. pingii)、大果圆柏(S. tibetica)、塔枝圆柏(S. komarovii)和曲枝圆柏(S. recurva)等。

中国东北地区针叶林

B.暖温带针叶林

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辽东半岛,主要的建群种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赤松(P. densiflor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白皮松(Pinus bungeana)。 C.亚热带针叶林

类型很多,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云南松(P. yunnanensis)、细叶云南松(P. yunnanensis var. tenuiformis)、卡西亚松(P. kesiya)、华山松(P. armandii)、高山松(P. densat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柏木(Cupressus funebris)、冲天柏(干香柏)(C. duclouxiana)、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铁坚杉(K. davidiana)、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等。 D.热带针叶林

树种很少,且多零星分布,不成林,如南亚松(Pinus latteri)、海南五针松(P. fenzeri-ana)和喜马拉雅长叶松(P. roxburghii)。

针叶林 - 结构 北方针叶林

林内常伴生有毛叶青冈、黄杞、厚皮树、野牡丹、山芝麻等,常见草本植物有黄茅、石茅草等。林冠稀疏处芒萁占优势。针叶林因树冠多呈锥形和塔形,林冠上层表面多呈锯齿状起伏。不同针叶树树种的耐荫性不一,并有常绿和落叶差别,季相变化和结构特征也因之而异。落叶松为喜光松种,耐寒耐旱,树冠稀疏,冬季落叶,在寒冷瘠薄的气候土壤条件下形成单层纯林,林冠开朗,林内透光度大,林下仅有灌木、杂草层,是针叶林中结构最简单的类型。云杉、冷杉为常绿耐荫树种,枝叶密集、林冠浓厚,在寒冷和湿润的气候和肥沃土壤条件下形成纯林或云杉、冷杉混交林,林冠单层而厚,常年郁闭,透光量小,活地被物层以苔鲜为主,灌木草类较少。由于林内空气湿度大,松干松枝上常附生有大量的藓类植物和各种松萝。一般由阳性树种组成的针叶林林冠开阔,林中常有耐荫树种侵入伴生,林下灌木草本也大量存在,形成复层针叶林。但人工针叶林不论其成林树种的特性如何,总有单层纯林,结构简单。

针叶林的树种从北方到南方,从高海拔到低海拔逐渐增多,结构也渐趋复杂,从纯林转变为混交林,并渗杂阔叶树而为针阔混交林,从单层林转变为复层林,林下植物也逐渐增多,形成下木层、灌木层和草木层。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针叶林中还有藤本植物和各种层外植物。 针叶林 - 发展演替 云杉

在自然条件下,各种类型的针叶林相当稳定,具有较强的自然调节能力。在寒带、寒温带和中低纬度垂直高寒地带的严峻气候条件下,云杉、冷杉、落叶松和松属的一些耐寒松种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组成针叶纯林。属于地带性的森林顶极群落,具有强大的林内天然下种更新能力,稳定性最大。但不合理采伐和反复烧垦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喜光耐旱树种入侵,出现针叶林的逆行演替。云杉、冷杉林受到严重破坏后,通常被桦、杨之类阳性阔叶树所代替。但经过长期的前进演替,仍可恢复为云杉、冷杉林。在针叶林与其他植被类型接壤或过渡地带,即使没有人为干扰,树种更替和也普遍存在。

有些强阳性针叶树种,如落叶松和一些松树能在阳光充足的裸露地或采伐迹地上天然更新,起先锋树种作用,为耐荫树种入侵生长创造条件,向前进演替方向发展,形成稳定性较大的森林类型。

许多人工针叶林,如红松、赤松、樟子杉、落叶松、马尾松、云南松、杉木、柳杉、水杉林以及湿地松、火炬松、池杉林等都以抚育方式消除入侵树种,维持其组成结构,控制其发展演替,以达到木材生产的目的。在放弃经营管理的情况下,则又恢复演替运动。杉木林是中国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面积最大的人工针叶林,是在烧垦常绿阔叶林和灌丛的基础上人工营造而成,通过人工抚育来维持其纯林结构。经过1~2次采伐撂荒后,常绿树种就大量入侵,逐渐向地带性的森林顶极群落──常绿阔叶林过渡。 针叶林 - 针叶林动物群 概述

针叶林动物群(coniferous forest fauna)分布地区包括北极苔原带以南,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北欧亚大陆和北美的寒温带。针叶林带(又称泰加林带)冬季悠长寒冷,夏季短促潮湿,针叶林树种组成单调,地面覆盖很厚的苔藓地衣,灌木和草本植物稀少,冬季积雪很深,动物生存条件不如其他森林带。

针叶林动物种类较单纯,主要由耐寒性和广适应性种类组成,包括大部分苔原带动物,如驯鹿、旅鼠、雪兔、北极狐、雷鸟等。其生命活动的季相变化显著,有些动物冬季进入冬眠,如棕熊;或贮备食物过冬,如松鼠;许多鸟类和一些哺乳类则具有季节性迁移。动物种群数量变化受天气条件和食物丰欠的影响,极不稳定,有周期性变化。针叶树籽歉收时会引起一些动物的大批迁移。

代表性动物

哺乳类有驼鹿、马鹿、狼獾、貂、猞猁、松鼠、花鼠。鸟类有松鸡、榛鸡、三趾啄木鸟、交嘴雀、松鸦、载菊等。两栖类仅有北美的雨蛙,数量较多。爬行类十分贫乏,只有欧亚大陆的极北蝰和胎生蜥蜴为典型代表。针叶林下地面发育的腐殖质层中包含有螨、弹尾虫、线虫和大量昆虫幼虫等土壤动物。针叶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群落,在西伯利亚和加拿大一些地区受人类干扰不大。但伐木和对毛皮兽的狩猎,对动物群落已造成一定危害。 针叶林 - 开发利用 针叶树的树干高大通直,材质优良,纤维细长,可作建筑、车辆、船舶、枕木用材,以及造纸和民用工业的原料。不少国家还对速生、优质的针叶树进行良种选育,集约经营,作为主要用材林。中国针叶林是中国森林资源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森林总蓄集量的65%。此类树种的主要副产有松脂、冷杉胶、松子、松树花粉、柏树种仁等,是医药、化工、轻工、食品等工业的原料。针叶林中还生长有可供食用和药用的野生植物,以及珍贵的皮毛兽紫貂等。大多数针叶树能散发芬芳香气,具有杀菌和净化空气的作用。针叶林可辟为森林公园,用作旅游、疗养场所;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也有重要作用。

第二章 树种资源

第一节 原有树种

一、远古时期(距今5000年以前)

在泥盆纪末至石炭纪时,河北地区主要有蕨类和种子蕨类(木本高大树木),其次是鳞木和原始的松、柏、银杏等。在1亿3千6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时,河北是中生代植物区,树种有银杏、苏铁、松科、柏科、杉科和本内苏铁等。在距今1亿年左右的中生代晚期,华北地区在强烈的造山运动中形成了燕山山脉,使太

行山发生了强烈褶皱和断裂,形成一系列彼此平行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的背斜隆起和向斜凹地,奠定了太行山的基本轮廓,此时,全球气候比较一致,热带与温带气温相差无几,华北地区陆地植物更加繁茂。在赤城县和延庆县千家店乡下镇龙湾村北山发现中生代侏罗纪地层中的硅化木化石,科学考查这些硅化木化石是由松、柏、银杏等高大乔木形成的。当时,树种除了松、柏、银杏和苏铁外,还有本内苏铁和真蕨植物。到白垩纪时,种子蕨类和本内苏铁已濒临灭绝。距今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后期,只留下少数苏铁植物延续至今。

第三纪时期(距今6500万年——300万年),随地貌、气候的变化,河北地区森林植物群落的变化分为老第三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早渐新世)和新第三纪两个时期。在老第三纪时期,受燕山运动的影响,河北地貌有所起伏,但地形较平坦,不足以影响大气环流。全期雨量充沛、森林繁茂、树种繁多,以高等的松、柏类和被子植物为主。古新世时,气温稍低,山上生长有松、雪松,丘陵平原广泛分布着桦、榆、鹅耳枥、桤木、柳、山核桃、枫香及常绿的黄杨、黄杞、杨梅等;灌木有榛、山茱萸等。始新世时,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较现在高3—8℃,这一时期山上又增加了水杉、柳杉、铁杉和油杉等喜温树种;平地上则增加了水青冈、核桃、栎、连香树、昆栏树、朴、榉、臭椿、白腊、栾树、黄檗、泡花树、枣、金合欢等及常绿的樟、钓樟、五味子等,还有金缕梅科、桃金娘科、棕榈科、山龙眼科和仙人掌科的一些树种;灌木除有榛、山茱萸外,并增加了鼠李、八仙花、马甲子等。早渐新世时期,气候变冷,出现了适应寒冷气候的树种,山上有云杉、冷杉、落叶松,低山有铁杉、银杏、山核桃、枫香、栎、榆、栗等树种;此时喜温的水杉、柳杉、铁杉及常绿的乔灌木树种已不多见。到新第三纪(包括晚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时期,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太行山又一次被抬升,与华北平原断裂,造成东西两侧高差悬殊的形态。大气环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河北的气候冷凉干燥。此时期,古老的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及原始类型的被子植物相对减少,松、柏类植物增加、落叶阔叶树种大量繁殖,森林的组成,以落叶阔叶栎和被子植物及高等的松、柏类为主,植物群中绝大部分是现今还生存的槭属、椴属、桦属、榛属、核桃属、栎属、榆属、柳属、杨属、樱属等典型的温带植物;常绿的热带树种铁杉、油杉、水杉、柳杉、苏铁以及一些常绿的阔叶树种大大减少。在晚渐新世里,树种虽然仍有老第三纪柔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rn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