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和苏轼词的风格表现形式题材上的区别论文

更新时间:2023-12-15 14: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苏轼与柳永词作的差别

摘要: 柳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苏轼的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本文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风格形式三个方面,分析苏轼、柳永两人所作词的不同。

关键词: 宋代文学 苏轼 柳永 豪放派 婉约派

宋人的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苏轼有一次问一位善歌的人说:“我的词和柳词比,怎么样?”对方回答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些话很形象地说明柳词和苏词的不同风格。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但他们两个都为宋词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两人既然是不同派系的代表,他们的词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创作方向等方面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

一、生平介绍

苏轼,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豪放词派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幼年学习深受其父苏洵影响,21岁赴京应考,得欧阳修赏识。后又参加制科考试入第三等,被授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因在新法的实行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先后被外调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到湖州任职不到三个月,遭遇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宋哲宗即位后被重新重用,但不久与旧党政见不合又被贬谪外调。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少年时父亲柳宜动情的累开启柳永对词的兴趣之河,青年时接受父亲好友范仲淹的建议去边塞体验,使其词变得大气而又视野开阔。中年有名无功,仕途坎坷,一度遭遇感情挫折,后又遭遇“奉旨填词”事件,被迫离开官场,终日流连于风月场所,与妓为伴。直到晚年生活穷困潦倒,家徒四壁,死后由妓女筹资下葬。

二、题材内容上的区别

柳永属婉约派,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他用毕生精力作词,以“白衣卿相”自诩。他的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特别擅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特别多。他把词从花樽间的传统题材中解放出来,除了写离愁别恨,男欢女爱,个人幽思等题材外,还多

方面多角度的描写都市生活,反映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的生活状况从而大大拓展了词的题材范围和词的境界,他的词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 “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柳永的《玉蝴蝶》描绘的是秋季的黄昏雨后,词人在静悄悄的栏杆边上远望,身边空空旷旷,只有大雁的鸣叫和斜阳,回想起与朋友在一起的时光,都已远去,留下的只有冷冷的星空和霜。这首词中,词人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柳永的这首词是典型的婉约派作品,词人用婉约派擅长的渲染手法让读者共享这个环境,而自己则化作天边的断鸿之声。

而苏轼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三、创作方向上的区别。

柳永创作了许多慢词,他的词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口语和俚语,让市民觉得亲切, “怎”“自家”“都来”“抵死”等都在柳永词中被多次重复使用,所以柳永词在当时获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但是,柳永写的词并不是全部显“俗”,他还有相当一部分雅词。这种“雅”特别表现于其表达自身羁旅行役时内心世界的词作。如《少年游》“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中,情景交融 ,音律协婉,一种自然感发的情怀承载着他真正的精神品格于细致清丽的文字中得到充分的表露。

苏轼的词题材内容比柳永要宽,包括有政治、历史、禅理、玄理、山水等。他常常会在描写这些内容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人生态度。如《蝶恋花》中:“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阙中,虽重在写景,然而“红花”“青杏”“柳絮”等意象,无不撩人愁绪,脱俗的文字携着雅致的味道使得伤春之感油然而生。另外,就算同样是言情的题材,苏轼额词也跟柳永风格不同,他不是单纯停留在男女爱情相思的描写上,常常会寄托一些自己的情感。

比如说同样是滚滚长江,柳永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来寄托自己满腹的哀愁,,而苏轼则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表自己达满怀的豪情,惊涛裂岸,气势恢弘。同样是风花雪月的爱情,柳永描绘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难舍难分,而苏轼写的却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豁达情感。同样

是描写醉酒,柳永写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轼写的却是“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处”。同样是描写下雨,柳永渲染的是“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的忧伤气氛;而苏轼写的则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壮志豪情。

四、表现手法上的区别

在表现手法上,苏轼和柳永的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铺叙以及白描的手法。柳词中的铺叙或体现于对丰富内心世界的层层刻画,或体现于事情发生、发展之场面和过程。另外与铺叙相配合,他言情叙事写景状物时,大多习惯直抒胸臆。

如《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更与何人说。”词的上阙先以细腻的笔触白描了一对恋人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下阙再不加藻饰地刻画出自己“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心境,但是离别却值冷落清秋,忧愁甚于平时。且纵使有美景良辰,然而经已与佳人别离,内心的愁苦又何以释怀呢?就这样,柳永把握住整个送别场景动态变化,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进行逐步深入的描写,使全首词不仅显得声情并茂,而且感人至深。

苏轼写的词则常常使用许多典故,使词中的抒情变得曲折深婉,而叙事变得浓缩简短。这最突出反映于其所创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当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上片写出猎的盛况。词人以 “老夫”自居,其实这时候苏轼才三十九岁,他 “少年”的豪壮与狂态不减,左牵黄犬,右擎苍鹰,千骑卷过平冈,到郊外“出猎”。太守的身后则是大队人马簇拥。足见苏轼在当地政绩之佳,深得民心。场面描写十分生动,或写追捕猎物的鹰犬,或写出猎随从的打扮,或写围猎队伍的声势,气氛紧张而热烈,传达出主人公狂放快意的情怀。

下片写自己宏阔的胸襟、澎湃的激情、杀敌卫国的斗志。词人开怀畅饮,倾吐真情,以“鬓微霜,又何妨”否定了“老夫”之说,剩下来的只有“少年”的豪气。词人以汉文帝时的魏尚自比,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起用。他盼望朝廷能派冯唐这样的使臣持节密州,使自己重新得到重用,以便能为国效忠,届时可以“西北望,射天狼”。以典入词,扩大了内容,增加了词的容量,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柳永和苏轼在词的发展上绝对都是里程碑式人物,他们的词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具有永恒的生命和魅力! 参考文献:

【1】朱彝尊.词宗发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赵朴扔宋词大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3】徐定辉.论柳永对词境的开拓[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 【4】 刘维治主编《唐宋词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关立勋主编《宋词精品》,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第二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rj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