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一年级语文上册 雨点儿 1教案 鲁教版

更新时间:2023-03-13 23: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2020年一年级语文上册 雨点儿 1教案 鲁教版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更强调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达到知识的外化。使整个过程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到学科间的综合,并可以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懂课文,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有感情地读好对话。 3.认识12个生字,学会写“方、半、巴”。 (二)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有感情地读好对话。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激发对大自然的喜欢之情。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题

1.小朋友,会唱《小雨沙沙》这首歌吗?我们一起来唱,好吗?歌里说了些什么?(下雨了,种子在说话,欢迎小雨。) 2.揭题:下雨的时候,小雨点和大雨点也会说话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雨点儿》。

二、听记课文

1.你听——(播放课件)

2.大雨点和小雨点说了些什么?指名回答。 3.我们再来听听。(播放课文录音)

4.你们听清楚了吗?你记住了什么,说给同桌听听。 三、自读全文

1.展示全文,试着读一读。 2.给课文标上序号。 四、学习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句。 2.我们来做动作。

3.教师简笔画,画一朵云,先画三点水滴,老师说:“数不清的雨点从云彩间飘落下来”。问:老师这样画,可以吗?(估计有学生说雨点太少,再请学生上讲台画雨点。)

4.我们说这里有多少点雨滴?数不清的雨点就是很多很多,没有办法数。 (二)第二~四自然段。

1.自然过渡:这里面有大雨点,有小雨点,他们在说些什么?(引读对话。) 2.练习朗读对话:分别读小雨点、大雨点的话(注意问的语气。) 3.他们在什么地方说话?(解释空中、半空、地面,理解“半空”。) 4.学习“半”和“方”,书空,在作业本上书写。 (三)最后一个自然段。

1.出示课件:没有花的地方,长出了花;有小花的地方,花长大了,草更绿了。你们看,这是课文哪一句话写的?找出来读一读。

2.指名读。表演读。 (四)齐读全文。 五、复习字词

1.出示大屏幕识字:说说你认识了课文的哪些字,不会认的字怎么办?说说你的好办法。 认字时启发学生用上熟字、部件和偏旁。例如“青”加上“氵”就是“清”;“漂”去掉“氵”,加上“风”就是“飘”;“闪”去掉中间的“人”,换上“口”就是“问”;“房”去掉“户”就是“方”。

2.开火车读生字。(字音重点:“彩”是平舌音;“数”是翘舌音;“清、空、方”是后鼻音。) 3.游戏识字:小雨点落到哪里? 六、指导写字

学习“巴”、“方”、“半”。 七、作业

1.读课后“我会读”中的三句话。

2.我们还可以说:什么从什么地方怎么样呢?

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小花猫从墙头上跳下来。小明从教室里跑出去。汽车从车站开出去。 附送:

2019-2020年一年级语文上册 雨点儿教学反思 鲁教版

我觉得,这一课要写的字中只有一个“半”字是课文中有的。课文虽然长,但情节简单。如果按常规教学,读一节,分析一节,比较耗时,学生也容易失去兴趣。还不如尝试一下让学生乐意学的教法——课文内容的教学与写字指导分离开来教学。

于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了节省分析课文的时间,我利用学生喜欢看动画的心理,揭示课题以后,马上播放与课文朗读配套的动画。色彩鲜艳、动感十足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听完之后,我就课文内容的了解展开师生对话,比如:这个故事讲了哪几个人啊?(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他们怎么会碰在一起的呢?他们相遇的时候都说了写什么?谁先开口问的?(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怎么问的?小雨点儿又是怎么回答的?“你呢?”问得详细点又该怎么问呢?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到过的地方分别变成怎样了?再想一想,有了花有了草,还会有什么?这些地方原先又是怎样的呢?你喜欢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吗?为什么?如果你是那块长出了花草的土地,你是那些小花小草,你会怎么对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说呢?雨点儿,还会落在什么地方?会出现什么情景呢?……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与文本也展开了对话,并随机出示“数不清”、“云彩”、“飘落”、“更”等词语,通过动作演示、重音朗读换词等方法理解这些词语。然后,集中辅导学生读好课文。我发现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情绪很高涨。

事实证明,这节课,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有对画面的细心观察,有对课文内容的仔细聆听,还有问题一步步引领他们走进文本的深处,所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到位的,朗读指导的时间也比较充裕,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自由地想象,教学环节丝丝入扣,如行云流水,学生的思维始终是活跃的,教学效率很高。而第二节课又可以从容不迫地指导他们写字,今天写出来的字质量特别好。

反思:学生的多读、多思、多问、多说,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也是语文工具性的直观体现。我觉得教学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模式,只要能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哪怕高年级的教学方法偶尔在低年级孩子身上试一试也未尝不可。合适有效的就是正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r2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