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台湾大选看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更新时间:2024-06-23 13: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透过台湾大选看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一、2012年台湾选举解读

(一)2012年台湾选举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

首先,从经济形势来讲, 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经济复苏乏力,明显表现出动力不足。全球经济都受到波及,台湾也不景气,选民感到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这对马英九的国民党政府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但这不是马英九个人所能解决的,而是世界经济大趋势使然。2011年台湾经济发展表现虽然不如预期,经济增长率数度下调,但总体上运行较为平稳,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与衰退现象。在经济维持增长情况下,台湾GDP总量扩大,人均GDP首次突破2万美元(预计为20848美元)。尽管经济增长放慢,然而在台湾当局改善就业政策的积极努力下,就业形势有所改善,失业率持续下降。总体上失业形势有明显改善。通胀方面,尽管部分物价有明显上涨,但总体物价增长较为平稳,CPI年增长率上半年为1.6%左右,下半年只有1.3%左右,低于原预期的2%增长水平。

其次,中国大陆的崛起和发展对周边、对台湾岛内都有影响,对岛内民众也是提振,意识到台湾发展离不开大陆。特别是2010年6月29日大陆和台湾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实施一年多,已经在两岸特别是在台湾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在ECFA的带动下,两岸和平发展的物质基础不断雄厚,两岸关系不断书写出新的篇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趋势已无法改变。

台湾自实行民主化后,两岸格局由过去“统一的大陆对抗统一的台湾”演变为“统一的大陆对抗分裂的台湾”。借助台湾的民主,大陆的力量迅速进入到台湾,和国民党结成对抗台独的同盟。国民党执政后,大陆更利用成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强大经济实力,对台湾产生影响(台湾的经济总量仅为大陆的6%)。目前,台湾出口的40%在大陆,外贸顺差高达800亿美元。另外其最大的对外投资地也是大陆。到今天已经有近两百万台湾人在大陆生活。双方实行三通和开放大陆游客之后,一年间就有上百万人进入台湾观光消费。可以说台湾在经济上已难以脱离大陆。大陆的底线十分清晰:必须承认“九二共识”。这些都对台湾持不同两岸政策政党的选举造成影响。

再次,美国虽然重返亚洲,但很多地方需要与中国合作,尤其金正日去世带来的朝鲜半岛形势变化,美国也认为稳定的两岸关系符合大家利益,在此次选举中也发挥了正面影响。

由于美国正处于冷战以来最为困难的危机时期:社会严重不安,政党严重恶斗,为刺激经济,需要做为美国最大债权国的中国支持,而且美国还面临着伊朗、朝鲜、核扩散以及环境问题的挑战,实在不想在台湾海峡再生事端。于是自台湾进入大选季节以来,美国不断释放支持马英九的信号,打击民进党。2011年9月15日,正当民进党总统参选人蔡英文主席结束华府访问,英国《金融时报》报导一位不具名美国官员说:“她(蔡)让我们深切地怀疑,是否同时愿意及有能力,维持两岸近年来所享受的稳定。”而这正是国民党的一向质疑。

随后美国接连派高官访问台湾。2011年9月14日, 美国商务部助理部长库马尔访台,他是2006年之后美国访台最高阶官员。在大选还有一个月的时候,美国又派遣国际开发总署署长沙赫来台访问,他的官阶相当于副国务卿,又高于库马尔,并会见了马总统。在距投票还有半个月的时候,美国又宣布将台湾列入免签证候选国。在距选举只有一周的时候,即2012年1月6日,安全会议发布新闻稿指出,针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的《国防战略指导文件》,美国在台协会官员已向国安会简报。由于国际上通常两国政府互相简报,都不对外说明,所以此不寻常作法凸显美对马政府之信任。在距选前只有三天的时候,前在台协会处长包道格观摩选举,公开表示美国把蔡英文所提的”台湾共识”看成是不可能的事,马英九获胜将使美国“松一口气”。 (比较有趣的是,没有任何一方敢于指责美国干预)

最后,不能不看到两岸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台海要和平、两岸要发展,与台湾主流民意是一致的。台湾主流民意追求稳定,我们追求稳定,中美关系追求稳定,台海地区追求稳定,让很多人最后选择了稳定的政权,稳定的两岸关系。

(二)2012年台湾选举结果分析

2012年台湾大选可谓“过程惊心动魄、结果出人意料”。国民党的马英九虽然有清廉、经济发展、两岸稳定的王牌以及执政资源,但却一直选情紧绷,毫无优势可言,直到选前最后一刻,谁也不敢断定鹿死谁手。

2012年1月14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投票结束。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吴敦义获胜,得票6891139张,得票率为51.6%;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苏嘉全得票6093578张,得票率为45.6%;亲民党候选人宋楚瑜、林瑞雄得票369588张,得票率为2.8%。

从票数来讲,民进党的情况并不是很差,得票率在46%左右,国民党只领先了6个百分点,而2008年国民党是领先16个百分点,降低了10个百分点。从“立委”选举结果看,国民党这次得到64席,2007年国民党拿到的

是81席,减少了17席,民进党反而增加了13席。 1、马英九及国民党赢在哪里 首先,这次选举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九二共识”发挥了正面影响,这场选举到最后变成对“九二共识”的“公投”。不管历史上有没有“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是怎么形成的、大家对“九二共识”怎么解读,现在变成对“九二共识”是否认同的问题。即使没有“九二共识”,今天大家都需要一个“九二共识”,失去“九二共识”,两岸就没有基础。这是一个新的共识,变成了两岸关系一个新的指标。过去两岸因素影响不了台湾选举,甚至起负面影响,但现在两岸关系在选举中发挥了正面作用,这是一个新的特点,我们不能回避。

马英九及国民党主张两岸和平发展,承认“九二共识”,显然最能确保台湾有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九二共识”在这一次选举中得到多数民众肯定。

其次,马这几年的执政基本上得到了民众的肯定,也可以看出两岸和平稳定发展符合两岸民意,台湾民众最终做了理性的选择。这场选举最后,台湾企业界的表态至关重要,企业家对“九二共识”的力挺,影响了选民追求安全稳定的愿望。说明两岸经济合作对两岸企业、对两岸民众产生了非常大的正面影响。

再次,马英九胜在个人形象,他是一个理性、沉稳、忠道的人,非常敬业、廉洁,大多数民众相信马英九是可以托付重责大任的人。三位候选人中,马英九的个人竞争力最强,这是台湾民众将神圣一票投给他的最重要因素。他过去四年的执政也得到多数民众肯定。

马英九获胜首先是台湾内部因素决定,两岸因素只是外部因素,马英九个人因素是第一位的,两岸和平主张是马英九的政策之一,也是马英九获胜的关键因素,可以说起到临门一脚的作用。台湾民众在选举过程中最关注的是候选人怎么样,谁最值得托付,谁的主张更符合民众要求。对于大多数台湾民众来说,稳定与发展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2、蔡英文及民进党败选原因

民进党败选的原因,一是处于在野党的地位,没有行政资源,而且这几年相对比较困难。

另一方面,现在台湾民众最希望两岸能够和平,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对“九二共识”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让民众感觉到他还是对抗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众担心如果蔡英文上台,两岸走向对抗,对两岸局势不利也就对台湾人不利。所以这也是一个要害,对抗不如对话。

在两岸问题上,民进党不能从大局出发,经常在发言中讲一些挑衅的话,不顾大陆人民的感受,使得大陆对蔡英文和民进党高度不信任。蔡英文自己也承认没有处理好两岸政策成为民进党败选非常重要的原因。

蔡英文败选的最主要因素是她个人政治魅力不如马英九;另一方面,与马英九相比,她缺乏从政经验,拿不出非常具体强而有力的政策主张。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实际上很多绿营人士意识到这一点,但民进党内部在此问题上没有办法达成共识,民进党内一直存在着“台独基本教义派”与务实派之争。蔡英文无论靠近哪一方都很难,如果太靠近大陆两岸和平发展,与大陆保持一致,它会失去基本盘;如果过于对抗,会失去中间选民。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比较为难。

蔡英文此次失败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没有完成民进党的转型,没有做好再次执政的准备,从投票结果也可以看出,蔡英文提出的“台湾共识”根本不可能达成,蓝绿阵营依然明显。

蔡英文本来有优势,年轻、女性、台湾本土、知识分子、也有魅力,但千条万条好,就是一条不该搞“台独”。蔡英文抛出“台湾共识”,就是想抵制“九二共识”。什么叫“台湾共识”?其实就是李登辉讲的“台湾共同体”,就是“台独共识”,再怎么解释粉刷,也看得出来。蔡英文与李登辉跟得走得很近,李登辉有日本名字,蔡英文也有日本乳名,对日本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而忘记了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忘记了自己是中国人的一份子,到现在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这个人有才智,有知识,是可造之材,将来大有用武之地,实在可惜的就是走上错误的道路,搞“台独”。 3、台湾的政治生态

马英九以80万张选票胜出,说明“九二共识”得到台湾大多数选民的肯定,两岸和平发展符合主流民意,并会继续健康稳定发展。但马英九在两岸问题上“不统、不独、不武”的立场不会轻易改变,两岸政治协商不会有明确时间表。对于民进党背后40%的民意,大陆也不能忽视。

整个选举过程,台湾选民更加理性,这是台湾民主政治发展这么多年的进步。但依然有不理性的一面,我们注意到民进党依然获得了高达46%的民意支持率,为了支持而支持,为了反对而反对。蓝绿版图没有改变,绿营还是抱得很紧,蓝营也抱得很紧,感情的因素依然很大。

国民党赢得了此次选举,但就两党发展趋势来讲,国民党实力是下降的。另一方面,马英九执政的四年,想做所谓“全民总统”,蓝色选民对他的期待并没有得到满足,而绿色也很难争取到,得票率下降恐怕也跟马执政理念、政策有关。

蓝绿版图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基本上还是北蓝南绿的大格局。台湾南部还是民进党表现的更好一些,北部和中

部民进党不如国民党。从区域的分布来看,变化不是太大,大多数的地方还是国民党领先,在南部民进党稍微领先一些,但领先的幅度并不如预期,国民党在南部还是有一定起色,但困难还不小。然而从“总统”选举得票率和“立委”选举席次来看,绿营在增长。台湾政治从九十年代到现在的历次选举中,得票来看,绿营从30%左右,慢慢到40%,这次甚至到46%,民进党还是拿了600多万票;国民党则从70%降到50%,总的趋势是绿营上升、蓝营下降。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国民党长期执政,有一部分本土力量对国民党存在着不满,特别是在中下层,没有得到很明显的改善,恐怕这个问题还是要害,民进党这次其实并没有打阶级牌,国民党这方面可能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的。 就政党而言,从长期来看,国民党和民进党都要立足本土,因为本土力量越来越占绝大多数,如果不能反映本土势力,就没有选票,像新党这样的政党根本就很难存在,所以一定要立足本土,国民党也是明确要走本土化这条路的。但立足本土不等于两党趋同,两个政党还是有区别的。

通过这次选举,可以看出蓝绿基本盘越来越拉近。民进党在南部拥有绝对优势,无论“立委”选举,还是蔡英文的得票;同样,浊水溪以北,国民党的基本盘大于民进党。蓝绿基本格局还没有打破。

“国民党过不了浊水溪”的说法不一定能够持续下去。其实国民党起初在南部的势力还是很高的,所以应该从变化的角度去看问题,如果未来四年马英九做的比前四年更好,“跃过浊水溪”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事情。

北蓝南绿格局的形成有深层原因,从民众角度看,南部民众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受到一定的局限,南部民意在很大程度上是民进党所塑造的。这种塑造是长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国民党在南部积累了太多的政治包袱。同时,国民党在南部耕耘不够,这些年来在南部投入的不够。当然,与政治人物的挑拨也是有关系的。

这场选举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比如为什么南部选票比原来预估流失得少?为什么北部选民对民进党支持率下降?我们都要找到原因,我们需要通过这场选举,找到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规律,我想这比知道结果更重要。

二、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10年6月29日,经过海峡两岸多次的内部沟通和专家工作商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分别代表两岸,在重庆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英文全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简称ECFA)是涵盖两岸间主要经济活动的框架协议,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市场开放、规则、争端的解决、投资、合作等进行协商协议,目的是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提供制度性保障,避免过去两岸经贸关系时进时退的现象,推动两岸经济关系沿着正常化、制度化、机制化、自由化的正确方向前进。

1.ECFA签署的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持续推进,、政治关系得以缓和、文化人员交往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两岸签署ECFA是大势所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从宏观上看,ECFA的签署有两大背景。

(1)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1949—1978年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基本处于隔绝状态。1979年两岸经香港转口的贸易额仅有0.77亿美元。随着中国大陆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长期封闭的两岸经贸大门逐渐打开,两岸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大陆也适时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吸引台商前来投资发展。很多台商也敏锐地抓住机遇,纷纷在大陆沿海投资建厂,成为大陆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2002年两岸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3年,两岸贸易总额一举突破500亿美元,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2007年在两岸基本实现“三通”后,经济贸易也迅速升温,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1244.8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即使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两岸贸易额仍达1062.3亿美元。据最新公布的数据,2010年两岸贸易额为1453.7亿美元,其中台湾对中国大陆进口为296.8亿美元,对大陆出口为1156.9亿美元,占台湾出口比重的41.8%,贸易顺差771.7亿美元,均创历年最高纪录。目前,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来源及第一大出超地区,是台湾经济成长的重要动能。中国大陆也成为台湾第一大对外投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大陆累计批准各类台资项目83133个,实际利用台资520.2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在大陆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5%。

两岸经贸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台湾经济高度依赖大陆市场,大陆经济发展也与台商无法分割。但是在ECFA签署前,两岸经贸关系的这种发展还只是通过有限的官方授权和民间推动,缺乏制度性保障,导致两岸经贸关系时进时退,两岸经济尤其是台湾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在这样紧密的经贸关系之下,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实现正常化、机制化、制度化势在必行。通过平等协商,建立起两岸经贸发展的合作机制,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实现正常化也就提上议事日程。ECFA这个制度化的经贸协定,冥冥中被推到了历史跟前。

(2)政治关系的缓和

2010年6月两岸能够顺利签署ECFA,一方面是两岸经贸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一方面则得益于两岸政治环境的改善。两岸经济建立起制度性的合作框架最早提出是在2002年。当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钱其琛提出了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建议。因为台湾作为一个单独关税区,也是WTO成员。根据WTO规则,大陆要给予台湾关税优惠、服务业开放等待遇,需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或临时自由贸易协定,所以,大陆提出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既是为了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亦是出于遵循WTO规则的考虑。但在当时民进党执政、两岸关系停滞不前甚至恶化的情况下,无论是构想两岸建立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或是签署两岸合作框架协议等都只能是空想而无法付诸实现。在民进党政治上走向“台独”,“否认一中”,经济上所谓“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政策下,大陆参与台湾经济发展备受限制,两岸经贸关系基本是台湾对大陆单向经济活动,严重妨碍了两岸经贸往来平衡深入的发展。在此环境下,两岸根本无法展开有效的沟通和协商,建立两岸经济某种形式的合作协议也无从谈起。

直到2008年台湾经历再一次的政党轮替,重新执政的国民党明确提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才出现了新的转机。2008年,马英九在其竞选纲领中提出,当选后将推动两岸签订互惠的经贸协定;台湾多个工商团体也联合呼吁:尽早与大陆商签 “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即CECA),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大陆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台湾被边缘化。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题为《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讲话中指出:“两岸同胞要开展经济大合作”,“两岸可以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以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2009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访问大陆的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明确指出:在有利两岸共同发展及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经济合作机制的前提下,ECFA可以在2009年启动谈判。2010年农历春节到来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看望台商时说:“现在两岸正在商谈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是一件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好事。在商谈过程中,我们会充分考虑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农民兄弟的利益,把这件好事办好。”

正是在这种缓和的政治氛围下,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经过多次谈判,考虑到台湾民众的需求,大陆从兄弟情谊出发,释放了极大善意、作出了较大的让步,同台湾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

2.ECFA的主要内容

ECFA是架构协议,签署个体为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签署时充分考虑到了两岸经贸现实和民意基础,签署中先定出框架和目标,再协商具体内容。ECFA是一个在两会框架下商签,充分体现两岸特色,同时又不违反WTO规范的特殊的经济合作安排。

ECFA框架性的规定了双方相互开放的进程及主要内容,包括序言和五章16条及五个附件,其中协议正文五章分别是:总则、贸易与投资、经济合作、早期收获、其他;16条依次为:目标、合作措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合作、货物贸易早期收获、服务贸易早期收获、例外、争端解决、机构安排、文书格式、附件及后续协议、修正、生效、终止;协议的五个附件,分别是“货物贸易早期收获产品清单及降税安排”、“适用于货物贸易早期收获产品的临时原产地规则”、“适用于货物贸易早期收获产品清单的双方保障措施”、“服务贸易早期收获部门及开放措施”及“适用于服务贸易早期收获部门及开放措施的服务提供者定义”,对“早期收获计划”降税产品和承诺开放的服务部门、实施方案、相关规则及保障措施等作了具体规定。落实到协议的具体内容上,主要是“早期收获清单”。为使两岸产业尽早享受到贸易自由化的好处,不等到双方完成货物贸易谈判,两岸先就彼此都能同意的部分产品提前实现关税减免。ECFA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的“早期收获清单”(早期收获清单是指优先特别把两岸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已降税但却未对两岸降税且有急迫性的产品挑出来,以确保两岸产品在双方市场的地位。)其中货物贸易方面:大陆将对台湾开放539项产品,这些产品2009年自台进口138.3亿美元,占自台进口总额的16.1%。包括农产品、纺织品、机械、化工、冶金、电子等十类产品,金额比例最高的为化工、冶金和机械;台湾对大陆开放267项产品,所涉商品总额约达28.6亿美元,占大陆出口台湾商品总额的10.5%,主要包括石化、机械、纺织及其他等四类产品。服务贸易方面:大陆将逐步对台湾开放会计、计算机及其相关服务、医院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11个服务行业19项内容。台湾方面承诺在会议、银行等9个服务行业对大陆进一步放开。

在“早期收获清单”中,台湾最敏感的农业及传统弱势行业并未对大陆开放,大陆的一些优势产业都不到台湾去,主要的考虑就是尽量不使台湾的这些弱势产业受到影响,尽可能扩大台湾中小企业的受益面,使台湾民众切实得到实惠。因此,ECFA的签署得到越来越多台湾同胞的理解与支持。根据台湾相关机构的民调,ECFA签署后,岛内对ECFA的满意度升为61.1%,而民进党方面对ECFA由签署前的积极反对转而到签署后采取回避甚至间接肯定和有条件支持的态度。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反映出ECFA在岛内已获得进一步发挥积极效应的民意基础。

无论从早期收获清单列入项目总数和涉及产品类别看,还是以关税减让幅度来衡量,大陆对台湾都做出了较大的让步。ECFA的签订,其意义不应局限于协议本身,而应该考虑到两岸开展经贸合作的长远利益,框架协议的签署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沟通平台。在该框架下,两岸可以在经济及其他领域开展更多建设性的对话,可以

说,ECFA的签订为两岸今后进一步深化开展合作与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3.ECFA的主要影响

ECFA的签订无疑有利于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有助于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全面深化,并为构建“两岸经济共同体”创造条件。ECFA的签订对于两岸经济政治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极大提升台湾的经济竞争力

台湾非常需要这个协议,是一个不得不签的协议。ECFA的签署有利于提升台湾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台湾经济的发展。台湾当局强推ECFA协定,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整合。2010年,涵盖东盟十国与中日韩的《东盟加三经济合作协定》将生效。协定内涵盖国家将依照条约内容,渐进互相实施免关税的经济策略。台湾工商业总会就计算过,从2010年开始,东盟国家的相关石化产品卖到中国大陆将为零关税。若ECFA不签订,台湾销往大陆的石油产业相关货品,将被征收5%至19%的货物关税。在此种情形下,台湾产品将无法与东盟其他国家竞争。而另一个预测的数据是,若ECFA不签,台湾整体经济会降低1%,若两岸签了ECFA,台湾的经济将增长3%。台湾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搭乘ECFA这列快车, ECFA的签署将避免台湾经济在区域经济整合中被“边缘化”,推动台湾经济顺利前行。

ECFA的签署,也有利于台湾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由于两岸的特殊关系,及大陆在世界经贸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国家都明确表示只有两岸先签订类似自由贸易协定的经济合作协议后,才会考虑同台湾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台湾只有同大陆先签订ECFA,才有机会与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保证台湾经济继续与国际接轨,而不至于“被孤立”。

(2)加速两岸经济产业的互补整合

在ECFA这个问题上,台湾看重的是经济,大陆更加关注ECFA的战略意义,而非短期或直接的产业利益。虽然从协议内容上看,大陆作出了不少让步,但ECFA将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两岸联手赚世界的钱”。ECFA将使海峡两岸相关产业形成整合效应,实现经济条件互补。大陆与台湾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特殊的地缘关系以及相近的文化背景,ECFA的签署势必将促进两岸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经济资源加速流动,给两岸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商机,将最大限度实现两岸经济优势互补,提升两岸竞争力,共同迎接激烈的国际竞争,布局全球市场,实现两岸经济的互利双赢。

(3)有利于开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局面

ECFA的签署和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会进一步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影响。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和威胁。长期以来,“台独”势力不断造谣诋毁祖国大陆的种种善意,误导和欺骗善良的台湾民众,使其对祖国大陆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此次ECFA的签署也受到台湾绿营分裂势力的炒作、污蔑和攻击。但随着ECFA内容的公布,台湾民众看到了大陆的真诚与善意,使“台独”势力的谎言不攻自破。ECFA顺利实施后,两岸的贸易条件将大幅改善,台湾经济将得到提振,人民福利水平将提高,这将进一步降低“台独”势力的影响,遏制“台独”势力的发展。ECFA的签订为两岸由经济到政治提供了前提,使两岸互信基础更为坚实,“达成和平协议”、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也就提上议事日程。随着两岸经济联系更紧密,共同利益更广泛,两岸关系将步入和平发展轨道,建立起两岸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总之,ECFA的签署,为今后的两岸经济合作奠定了制度框架和努力方向。随着未来ECFA的不断完善、充实和落实,两岸经济合作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ECFA的签署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必将对两岸和平发展产生积极重大的影响。

(二)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见《形势与政策教育读本》教材 台海2011:两岸关系大事记 1月

1日,根据ECFA协议规定,两岸双方正式全面实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两岸步入“ECFA元年”,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进程有了新的里程碑。

2日,闽台两地“两门(厦门、金门)对开、两马(马尾、马祖)先行”的“小三通”航线,迎来开通十周年。这10年间,“小三通”航线不仅发挥了两岸直航“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也开辟了两岸人员往来的“黄金通道”。

4日,台“教育部”表示,在2010年9月3日“陆生三法”生效后,在当学期或之后学期入读大陆高等学校或机构的学生,才可以申请学历认证,这意味着台对大陆学历的采认采取“不溯及既往”的原则。

7日,台“陆委会”民调显示,72%的民众支持透过制度化协商处理两岸间的交流问题,57.6%的民众认为两岸关系变得“比较缓和”,43.6%的民众认为两岸交流开放速度“刚刚好”,62%的民众支持签署“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

9日,台“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台湾对大陆出口(含香港)金额高达1147亿美元,贸易顺差扩大

至771.6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

25日,马英九在与台军春节联欢会上表示,“绝不希望炎黄子孙兵戎相见,希望两岸通过深度交流,共同在中华文化智慧指引下找出解决双方争议的具体构想”。

2月

7日,马英九明确指示各“部会”谈及两岸关系或政策时,应使用“中国大陆”或“大陆”,公文书禁止独称“中国”。外界普遍认为,这对在岛内纠正“台独”荼毒、强化“一中”认同具有一定作用。

9日,台“教育部”正式核准岛内共123所公、私立大学可招收大陆学生。

15日,辽宁省长陈政高率800人大型参访团赴台,作为今年首个入岛的省级参访团,辽宁团以文化交流为重点,为台湾民众展现了华美的“关东风情”,并第一次实现省级参访团南下高雄的行程。

17日,马英九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专访时称,两岸目前处于“60年来最稳定”时期。 22日,“行政院长”吴敦义表示,截至1月底,台当局已核定112家大陆公司赴台投资,金额达1174亿新台币。

23-28日,海协会长陈云林率团访台,标志着两会制度化功能实现正常化,为推动两会领导人互访制度化迈出重要的一步。陈云林的参访行程还首次从中北部都会区延伸至农渔业集中的南部绿营执政县市,有效拓展了两岸交流的领域和内容。

3月

2日,台当局进一步放宽“陆资入岛”幅度,第二波陆资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公共建设等共计42项产业被允许投资台湾。

4日,新党主席郁慕明提出新党两岸政策主张,即追随孙中山理想,恪守“宪法一中”前提,主张两岸“和而不独、和而求统”。

9日,台湾热烈庆祝海基会成立20周年,岛内外各界高度评价海基会以往取得的显著成绩,寄望其为推动两岸交流协商贡献更大力量。

11日,湖北省武昌起义纪念馆与台北“国父纪念馆”共同举办图片展,以纪念辛亥革命百年。 12日,农业部新闻发言人陈萌山表示,截至目前,台湾农产品销往大陆的份额占台湾农产品贸易总额的23.6%,大陆已成为台湾农产品最大的销售市场。

20-29日,前民进党籍高雄县长杨秋兴访问大陆,获国台办主任王毅、上海市长韩正等的高规格接待,杨此行有助绿营拓展自我封闭的政治视野。

4月

5日,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出席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的祭典,同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亦在山西参加“寻根祭祖大典”,另外,前“陆委会主委”张京育于3日率团参加在湖南的炎帝陵祭典,展现台湾同胞寻根祭祖、认祖归宗的强烈心愿。

14-16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复率台湾代表团参加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并向胡锦涛总书记转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问候。此外,大陆方面首次应台要求增设“两岸圆桌会议”。

5月

2日,台湾中山大学公布台湾南部各级政务官的“两岸观”民调显示,65%的官员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参访大陆,82%表示“关心”或“非常关心”两岸有关事务,45%赞成南台湾与大陆加紧区域合作,显示大部分南部官员愿意加强两岸交流,增进对大陆的了解。

12日,台湾各界已向2008年“5.12”汶川地震灾区捐款达13亿元人民币,各类物资折合人民币2亿多元,落实捐建项目189个。

25日,台“警政署长”王卓钧二度率团访问大陆,磋商两岸强化合作打击犯罪机制。

26-31日,民进党籍屏东县长曹启鸿来大陆推销水果,这是曹启鸿今年第二次来大陆行销。31日,民进党籍云林县长苏治芬来深圳参加第二届农产馆开幕典礼,并推销云林农产品。

6月 1日,《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历史名画的合璧凸显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两岸的主流民意,不仅佐证了两岸文化血脉贯通的历史事实,更进一步推动两岸同胞增强共同的文化信仰和弘扬中华文化的

使命感。

7日,“陆委会”公布民调显示,多数民众对两岸制度化协商评价正面,78.2%的民众支持透过两岸制度化协商处理两岸交流问题;62.2%的民众对两岸协商成果表示满意。民众认为两岸交流速度“刚刚好”的比例上升到46.1%,认为交流速度“太快”的下滑到32.6%。

8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台北首度举行“两岸协议成效与检讨会议”,就2008年6月以来两会签署的15项协议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对进一步巩固协议成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11-17日,第三届海峡论坛在福建成功举办,这是迄今为止两岸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参与界别最广、涉及议题最宽的民间交流盛会,论坛紧扣“聚焦基层、共享成果”的主题,突出了“民间性、大众性、广泛性”的特点,进一步拉近了两岸基层民众的纯朴情感,强化了两岸“同根同源”的民族认同感。

21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完成相关协议的换函手续,双方同意于28日正式启动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京、沪、厦三地成为首批试点城市。这标志着两岸双向、直接、全面、对称、正常化的民间交流已然拉开序幕,将有利于两岸民众增信释疑,促进两岸民众感情融合,强化“合则两利”的两岸发展观,厚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

7月

4日,台湾高校招收大陆本科生正式放榜,总计录取1015人,录取率约65%,为陆生赴台攻读学位开了好头。 15日,台湾驻港机构“中华旅行社”、驻澳机构“台北经济文化中心”均正式更名为“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标志着台湾驻港澳机构的功能与地位获得实质性提升。

17日,第三届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圆桌会议在重庆召开,时值大陆居民赴台旅游3周年,会上高度肯定了3年来两岸旅游合作带来的积极效应。

24-27日,台北市长郝龙斌率团访问上海,实现了两市互利双赢,增进了沪台两地人民的友谊。

28日,民进党籍高雄市长陈菊的核心幕僚、高雄文化局长史哲来大陆访问,被外界视为陈菊团队与大陆的“破冰之旅”。

29日,福建省居民以“小三通”形式赴金、马、澎地区个人游正式启动,这是继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之后两岸旅游交流取得的又一新成果。

8月

9日,两岸各界近万人在河北涿鹿县参加第四届两岸共祭中华三祖活动,“三祖文化”已成为在两岸具有共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29日,两岸直航新增无锡、三亚和盐城3个航点,大陆二线城市已逐渐成为岛内民众旅游热点。 9月

10-16日,针对蔡英文抛出所谓的“台湾共识”,马英九连日来多次批蔡,指出“九二共识事实存在,白纸黑字”,无可否认。

19日,海峡两岸互联网交流委员会在京成立,作为非营利性社会宗旨,其宗旨加强两岸互联网行业交流合作,将大陆对台湾同胞的亲情和善意更及时地传播到岛内,进一步增加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了解。

21日,中国方面严正抗议美对台高达58.52亿美元的军售案,严厉批评美国此举严重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和平统一大业,将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严重错误信号,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头造成严重干扰。

25日,“陆委会”公布民调显示,55.2%的民众认为两岸关系变得“比较缓和”,49.4%的民众认同“九二共识”,并赞成以此作为两岸协商的基础,77.6%的民众支持两岸通过制度化协商解决两岸交流问题,但仍有87.2%的民众主张“广义的维持现状”。

10月

17日, 马英九抛出“两岸和平协议”议题,随后又附上“公投”等条件,引发岛内震撼。 19-20日,第七次“陈江会”在天津召开,两会签订了《两岸核电安全合作协议》,并就“投保协议”取得阶段性成果,达成两岸产业合作共识。

23日,“陆委会”民调显示,两岸多项协议获岛内民众高度认可,如ECFA满意度为61.1% ,“两岸空运补充协议”满意度为71.8%,“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满意度达78.8%。

11月

3日,马英九首次表示,两岸发展的关系“既不是香港模式、更不是西藏模式,而是一个独特的两岸模式”,

这个模式让两岸在很长时间内能维持和平。

10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代表马英九出席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并受胡锦涛总书记亲切会面,“胡连会”上双方共同宣示支持“九二共识”。

17日,国台办主任王毅强调,“九二共识”不容否认,两岸关系不容倒退,台海和平不容得而复失,两岸同胞的福祉不容遭到破坏。

12月

22日,台“金管会”通过大陆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台北筹设分化,这是台湾首次批准大陆银行在台设立分行,标志着两岸金融业双向交流的重要里程碑。

28日,国台办发言人杨毅宣布,为鼓励台湾居民来大陆投资创业,不断深化两岸经贸合作,自2012年1月1日起,大陆将开放台湾居民在部分省市申请设立个体工商户 。首批开放的省市为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湖北、四川、重庆9个省市,开放的行业为餐饮及零售业。

探索两岸区域合作新模式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8日 03:30 经济日报

平潭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具备全面开放开发的良好自然条件,具有对台交流合作的独特优势。

规划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是新时期我国推进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举措。平潭综合试验区的开放开发,有利于打造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载体,有利于探索两岸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对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定位是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重点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旅游业;目标是打造机制先进、政策开放、文化包容、经济多元的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实验区。在这片两岸同胞共同家园的建设中,将借鉴台湾地区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在台湾同胞相对集中的社区探索开展台湾同胞参与管理的试点;同时健全公共设施和配套服务,完善医疗、社保、就业、教育、户籍、台湾同胞权益保护等相关制度,形成台湾同胞“第二生活圈”。

平潭综合实验区的独特优势、良好机遇以及光明前景都体现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在两岸交流合作不断深入的大趋势下,平潭综合实验区的两岸“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思维值得肯定,将打开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新局面。

三、两岸关系何处去

马英九这次当选与上一次不一样,上一次没有执政经验的包袱,这一次,他已经执政四年,有足够的经验。此次有大多数民意的认同和支持,马英九应该更有信心推进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除了经贸往来,甚至在两岸政治对话层面还可以迈得更大一点。

对于大陆方面,我们应该注意,这次选举依然有46%的绿营选民,为反对而反对,他们显然对蔡英文没有做好执政准备给予了很大的原谅。今后怎么面对这46%的绿营群众?这项工作显得更加紧迫。如果我们仅仅维护、固定蓝营的基本群众和中间选民,台湾社会永远是分裂的,永远是对抗的。要有一个好的两岸关系,我们的工作必须做到另外46%的人身上。

马英九上台,两岸关系将平稳发展,两岸经贸往来协议进一步具体,两岸文化交流也会进一步持续。但“两岸和平协议”的签订不可能,一些学者认为有必要签署两岸协议,讲两岸协商制度化,但制度化不意味着一定要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签署两岸和平协议也不意味着两岸制度化。首先就存在谁和谁签署的问题。

马英九上台以后,两岸关系会继续平衡向前发展,两岸关系更有希望。大陆还会一如既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讲统一不等于不要统一,两岸关系会朝向更加稳步健康的方向发展。

现在两岸经济已经取得很好的发展,但并不是十全十美,两岸经贸关系还需进一步深化。两岸关系,一个是经济桥、一个文化桥,还有一个是思想桥。在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政治沟通,不能总是压着政治问题不管。政治问题,虽然难,但不是不可碰,是可以研究的。在搭好经济桥、文化桥的基础上,可以再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当然这里的两岸关系政治基础,也不是说马上就要统一,大陆也不会这么做。大方向是明确的,两岸迟早要统一。

马英九自己就讲过,现在“不急于”进入政治议题;政治协商也“不是最迫切”的事;两岸关系发展也要逐步前进,“不要太快”。从政治性格上讲,马英九还是比较稳健、负责任的政治人物。未来四年两岸政治协商与谈判要突破较难。

我们也不急,愿意等,等到马可以进展到什么程度,我们就来谈。

马英九在两岸问题上“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不会轻易改变,两岸交流会采取更加积极的姿态和更加有效的行动,进一步落实过去四年已经达成的诸多协议,让台湾人民享受更多福利。

两岸应该还是坚持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先民间后官方。政治协商等议题可能还需要透过学者或智库之间的对话,逐渐形成共识,等待时机成熟再进入协商谈判阶段。我不认为一定要设立时间表,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过程,逐步推进。

解读2012大选后的台湾民主 (2012-01-31) 早报

2012年台湾大选可谓“过程惊心动魄、结果出人意料”。国民党的马英九虽然有清廉、经济发展、两岸稳定的王牌以及执政资源,但却一直选情紧绷,毫无优势 可言,直到选前最后一刻,谁也不敢断定鹿死谁手。法国1月15日(14日印刷)发行的、以评论分析国际事务见长的《世界报》还预言民进党将赢得大选,尽管 此时大选已经尘埃落定。就是台湾本岛著名的电视时事评论主持人陈文茜在选前也曾预言台湾将历史性的出现一位“女总统”。这也足见本次大选的扑朔迷离,胶着 难分。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令所有人大跌眼镜:马英九顶住民进党和亲民党的双重夹击,以想像不到的“大赢”80万票胜出,得票率突破50%,总得票数也超过其余两党的总合。

这样的结果自然令全世界特别是当今全球两大经济超强中国和美国松了一口气,而且整个过程虽然激烈但却没有跨越理性的边界,特别是在双方差距极小的情况下没 有如同过去一样发生“突发”事件。从这个角度讲,此次的大选可称是台湾民主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华人社会尝试西方式民主制度最为成功的一次。

不过,是否我们就得出结论台湾的民主已经成熟或者可以放之华人社会而皆准?这恐怕言之过早。

这一次的选举最终结果虽然表明台湾的理性力量占了上风,是国民党“和平、繁荣”诉求压过了民进党的“公平和正义”,但却是一次“命悬一线”的险胜。一般都认为,马英九打得很辛苦,与他优异的执政成就似乎不成比例。应该说国民党和民进党都有自己的基本盘,双方得票也都超过了六百万。决定胜负的则是所谓的“中间选民”,或者理性选民。所以说,真正决定选举结果的是最后的这80万。但实际上只要有四十万人移动到民进党,大选就会翻盘,也就是说这次两岸未来四年的 命运最终被这四十万人一念之间所决定。而40万人是什么概念?只不过是选民的3%、全体台湾人1.7%的而已。可以说面对如此重大和如此显而易见决定台湾“和平、繁荣”命运的大选,竟然依赖区区3%如此脆弱的力量。这样的现实,我们怎么能说台湾民主成熟了呢?

其次,台湾各政党一向声称民主是台湾人民当家作主意愿的体现。但事实又如何呢?

台湾选举落幕之后,虽然各方解读不同,但共性则是两岸政策决定了国民党的胜选。而两岸政策的主导者则是大陆。台湾自实行民主化后,两岸格局由过去“统一的大陆对抗统一的台湾”演变为“统一的大陆对抗分裂的台湾”。借助台湾的民主,大陆的力量迅速进入到台湾,和国民党结成对抗台独的同盟。国民党执政后,大陆更利用成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强大经济实力,对之大大力扶持(台湾的经济总量仅为大陆的6%)。目前,台湾出口的40%在大陆,外贸顺差高达800亿美元。另外其最大的对外投资地也是大陆。到今天已经有近两百万台湾人在大陆生活。双方实行三通和开放大陆游客之后,一年间就有上百万人进入台湾观光消费。可以说大 陆已经在经济上把台湾紧紧捆住。不仅如此,大陆的底线十分的清晰:必须承认“九二共识”。而民进党由于意识形态束缚,无法在此议题上实现突破,最终导致败 选。

除了大陆之外,另一个强烈影响到台湾选举结果的则是美国。由于美国正处于冷战以来最为困难的危机时期:社会严重不安,政党严重恶斗,为刺激经济,需要做为 美国最大债权国的中国支持,而且美国还面临着伊朗、朝鲜、核扩散以及环境问题的挑战,实在不想在台湾海峡再生事端。于是自台湾进入大选季节以来,美国不断 释放支持马英九的信号,打击民进党。2011年9月15日,正当民进党总统参选人蔡英文主席结束华府访问,英国《金融时报》报导一位不具名美国官员说: “她(蔡)让我们深切地怀疑,是否同时愿意及有能力,维持两岸近年来所享受的稳定。”而这正是国民党的一向质疑。

随后美国接连派高官访问台湾:2011年9月14日, 美国商务部助理部长库马尔访台,他是2006年之后美国访台最高阶官员。在大选还有一个月的时候,美国又派遣国际开发总署署长沙赫来台访问,他的官阶相当 于副国务卿,又高于库马尔,并会见了马总统。在距投票还有半个月的时候,美国又宣布将台湾列入免签证候选国。 在距选举只有一周的时候,即今年1月6日,安全会议发布新闻稿指出,针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的《国防战略指导文件》,美国在台协会官员已向国安会简报。由 于国际上通常两国政府互相简报,都不对外说明,所以此不寻常作

法凸显美对马政府之信任。 在距选前只有三天的时候,前在台协会处长包道格观摩选举,公开表示美国把蔡英文所提的”台湾共识”看成是不可能的事,马英九获胜将使美国“松一口气”。 (比较有趣的是,没有任何一方敢于指责美国干预)

可以说在安全和国际空间上严重依赖美国的台湾,怎能无视美国发出的一系列信号。如果说此次大选是“九二共识”战胜“台湾共识”,是“和平繁荣”战胜“公平正义”,理性战胜激情,还毋宁说中(经济牌)、美(政治牌)两强“钦点”大选的结果。

应该说任何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和社会都无法避免外界的干预和影响。而是否能够不被外部势力所左右,则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民主是否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准。 2004年美国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克里得到了全球几乎一边倒的支持,甚至最后关头,本拉登都突然现身,试图影响美国的选举。但结果,仍然是小布什连任。而 今天的台湾,显然距这一步还非常遥远。从长远来看,只要大陆的实力足够,今天的台湾可以选择认同“九二共识”的国民党----九二共识就是一个中国共识, 明天就可以令台湾支持统一。不客气的说,今天的台湾已经没有资本和实力抵御大陆的经济攻势,假设有一天,当台湾面临要么失去一切,要么接受统一的程度,他 们自然会选择统一。这就如同今天的欧盟,到时别无选择。

从台湾的民主实践,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教训: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真正获得自由,必须要强大,否则只能被周边的强权所控制。东欧过去在苏联的控制之下,冷战之 后,则又转投欧盟。这就是小国的宿命。而另一个教训则是,如果不强大同时而又搞民主,则更易为周边强国所控制甚至成为各大国博弈的战场。今天的台湾如是, 冷战后美、俄角逐的乌克兰也是,1912年的中华民国更是惨不回首:英美支持吴佩孚、日本支持张作霖、苏联支持南方的孙中山诸如此类。民国之初,日本则支持所有中国境内的政治势力:袁世凯、保皇党、革命党。然后以各方为筹码谋取本国利益。

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假设:今天的两岸都实行来自于西方的民主制度,台湾会是什么样的选举结果?我们知道,每到选举期间,大陆所有的媒体和学者均保持静默,以免影响到脆弱的台湾选举。而台湾的各大政党则往往会把矛头指向大陆,以拉到选票。2008年大选时,恰逢西藏“3.14”骚乱,民进党借机造势,无奈的马 英九不得不发出极端的声音,声称不排除抵制北京奥运会。尽管如此,大陆也隐忍不做反应。今年大陆也进行领导人新老更替,假设采用民主方式,各候选人在选举 期间岂能不对台湾做出强硬反应?甚至承诺胜选后将武力对付台独。这又将会在台湾引发何种反效应?这种群情激愤的反效应自然会再激化大陆的反应,形成两岸恶 性循环。这个时候还奢谈什么两岸和平、发展和繁荣?

不得不提的是,台湾民主还有一个严重的制度性设计缺乏:采用过于激进的最高领导人直选而且还是一轮的简单多数。纵观西方各大民主国家:美国、英国、法国、 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实行最高领导人直选的只有法国,其它国家都是间接选举:选民只能选议员或者选举人,再由他们投票选举最高领导人。像日本十年来几乎一年一换首相,但都不是选民选出来的。法国虽然是直选的唯一特例,但它要求候选人必须得到50%以上的绝对多数,如果第一轮无一候选人达到,则得票 最多的前两名候选人进入第二轮投票竞选。不仅如此,这些国家还极少进行公投。而后起的台湾已经搞过多次公投了。所有这些保守的制度设计目的都是一样的:防 止极端势力通过民主选举获得权力。欧洲在这方面实在有着太多的教训。拿破仑称帝、他的侄子波拿巴称帝、希特勒上台,都是全国一人一票直接选举的产物。事实上,二战后的德国实行间接选举就是要避免魏玛共和国的覆辙。其实就是这些成熟的民主国家,到今天也不敢打包票仅靠选民的理性就能够避免极端势力的产生。今 天当欧洲面临全球经济危机和自身的主权债务危机,极右势力纷纷崛起。在今天的法国,竟然有三成左右的选民不排除支持极右政党国民阵线。假设法国也采用台湾 的选举方式,由于极右或极左候选人单一,而且支持者参与程度相当高,存在多个候选人、分裂的中左和中右政党则很可能败北。2000年陈水扁赢得大选,就是 凭借三成左右的选票。台湾选举制度之所以如此设计,则和当年的李登辉意图令处于劣势但追求独立的民进党上台有关。

台湾还有一个其他民主社会所没有的一个特点:即民主化已经二十多年,其投票率仍然出奇的高,超过70%。或许和新兴民主国家相比更有可比性。中东欧几乎和 台湾同步进入民主时代,初期投票率高达80%甚至90%以上。但现在都在40—50%的程度徘徊。2009年欧洲议会选举时,捷克仅有19%的投票率。相应的,对政党的信任度也在降低。德国82%的人对政党没兴趣,波兰2004年只有3%的人任何政党,8%的人信任议会,捷克和匈牙利分别为10%、 18%、13%、29%----这已经接近欧盟水平了。(本段数据来自金雁女士著《从“东欧”到“新欧洲”》)对政党的信任度如此之低,具体原因不好妄 猜,但却绝对是这种制度的危机。而台湾究竟是特例,还是民主仍然不够成熟,这就要见仁见智了。

公正的讲,如果以这次大选做为标准,台湾可算的上在非西方社会实行民主的优等生。哪么全球华人最关心的问题则是大陆是否行的通。以我对民主的了解和观察,答案仍然是:否!

首先,台湾的民主转型被称为没有暴力和流血的奇迹,这和它所具有的众多独特条件密不可分:人口少、面积小、经济发展和均富、教育普及、威权社会下的廉洁、 强势领导人自上而下的主导、没有国家认同和民族分裂以

及美国的压力。而今天的大陆,要么许多条件还不存在,要么存在的条件还远达不到台湾当时的水准。比如 大陆自邓小平之后,实行有任期限制的集体领导,以中国特色的方式避免了超越一切力量制衡的强人出现(西方是定期的间接选举)。当然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各种分 裂势力的存在。而且流亡海外的疆独、藏独和台独都已公开声明大陆民主化是他们实现独立的唯一机会。不过考虑到中国悠久而强烈的“大一统”传统,和各自治区 多民族混居的现实,假设民主化后某一地区宣布独立,必然是如同前南斯拉夫般的血流成河(克罗地亚要从南斯拉夫独立,其境内的塞族人也要求独立)。

其次,台湾完成民主转型后,政治上有美国的控制,经济上有大陆的扶持,从而使得它的民主运转避免脱轨。比如2000年第一次政党轮替,假设没有美国的压力 存在,国民党就有可能拒绝承认选举结果。这种事情是在后起民主国家中相当普遍的现象。再比如,2004年发生陈水扁枪击案,改变大选结果,如果没有美国的 压力,国民党也绝不会抗争七天后就偃旗息鼓。2008年以后,国民党执政,适逢全球经济危机,但台湾在大陆的扶持下,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呈现和欧美完全不 同的景象。否则,就是风起云涌的抗议和罢工,甚至激烈的警民冲突(希腊警民冲突之激烈竟被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移到俄罗斯的抗议中去了)。从政治实践来看,不 管什么制度,只要经济发展良好,都会保持社会稳定。比如封建世袭制的沙特就可免于阿拉伯革命,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出兵镇压邻国巴林的阿拉伯之春。再比如, 经济危机中,占领华尔街运动从美国蔓延至全球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但台湾却安定的多。

人类发展到今天,产生过多种制度模式。封建世袭制,其优点在于权力的传承成本很低(血缘),而且权力的运转没有委托代理成本,能够制订长远的战略,只要最 高领导人英明,政治就会清明。但缺点是领导人的选择面过窄,无法保证总是有能力的人接掌权力。民主制度的产生成本过高,需要全国动员,耗时、耗资巨大。而 且领导人产生后,其委托代理成本过高:领导人不过四年或八年的任期,追求短期效应(无人愿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后人还是反对党的话),甚至贪污 自肥。这就是为什么再成熟的民主国家也无法根绝贪污现象甚至屡屡出现最高领导人贪污。所以台湾出现陈水扁现象,韩国出现历任总统因贪污而被法办,这也同样 可以解释何以新兴国家中,实行民主制度的俄罗斯、印度、菲律宾、印尼都远远比中国腐败。还比较有趣的是,所有发生阿拉伯之春革命的国家,革命后的腐败程度 均严重恶化: 突尼斯从2010年的第59名滑落到73名、埃及的排名从第98位下滑到112名,也门和利比亚分别排第164和168名,去年则都排在第146名。此外 民主制度要求大众参与,从而使得政治平庸化,也很难产生优秀的领导人。而要使得社会能够做出英明的决策,则要求至少一半以上的选民理性、睿智----这几 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大陆知名作家郑渊洁在任何社会都算的上是精英。他最新的微博却发出如此民粹和极端的声音:“中国公民去法国签证需要提供银行存款单、房 产证、汽车行驶证等财产证明。昨天中国两只大熊猫去法国,不知是否也提供了相关财产信息?如果不需要,说明中国大陆公民的出国签证待遇不如动物。较之‘华 人与狗不得入内’退步了。”)。同时为满足大众的福利贪欲,国家债台高筑,严重的甚至导致国家破产、社会动荡。这就是今天西方的现实。最后就是竞争性的政 党政治,极易演变为政党不断恶斗,政党利益高于国家利益。2011年8月份美国两大党的恶斗差一点令政府关门。当然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也有二:一是它毕竟是 从全国选择领导人,可以避免封建世袭制三岁小孩就上台执政的荒唐现象。如果领导人不称职,也可以在四年或八年之后换掉。二是不管最终决策是否正确,但毕竟 是全国一人一票决定,并不影响政权的合法性,不会轻易引发社会动荡。当然有人也许会认为,在民主社会即使发生错误,这种错误也不会持续很久。这显然与事实 不符。美国可以实行黑奴制一百多年,实行种族隔离再一百多年,这还不算持久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建国,同时实行计划经济,结果中国放弃计划经济比印度至 少早了14年。

以上观之,大陆今天的制度模式:一党领导、全国选拔、长期的培养、定期的更替,基本综合了上述两种制度的优点,而避免其缺点。一党领导,可以避免委托代理 风险、制订长期的发展战略(对台新政十年以贯之就是一例),全国选拔和长期的培养可以在产生成本不高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的选出最优秀的人才,不仅可以避免 民主制度的政治平庸化还能避免大众贪欲,定期更替则可以带来新的血液,更避免政治强人的出现。

总之,西方也好,台湾也好,它们的经验和教训弥足珍贵,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但在制度发展和演进上,必须以我为主。在台湾大选前一天,标普将法国降级。为 此,法国政治家(国务秘书P.LELLOUCHE)开出的药方是:延长劳动时间、扩大出口、企业重新在本土自己生产、降低工人成本。其实,这不正是中国模 式的特点吗?西方都要向我们学习以寻求危机解决之道,我们有必要对自己如此批评否定有加吗?

法国巴黎 宋鲁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r2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