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复习大纲

更新时间:2024-05-15 09: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选:魏其武安侯列传(节选)

?关于史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武帝前期的太史令,司马迁三十八岁袭父职继任太史令,开始整

理史料。此前少年时师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起多次游历,考察过许多历史人物如孔子、屈原、信陵君、刘邦等的遗迹,积累了丰富的多方面的知识,为《史记》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太初元年(前104——前91)开始写动笔《史记》,几年后因替兵败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触

怒武帝而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写作,一直到死。 司马迁(前145——前90左右)

?《汉书》有“李广苏建传”,“苏武传”附后。李陵事见其中和司马迁《报任安书》。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首创纪传体通史。后人写正史,一般就采用这种框架和体裁结构。《汉书》,二十四史。

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是史学著作的典范,也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文学上,本纪、世家、列传是最为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陈涉世家,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

(P737至文末)

前文内容重点是魏其,连带武安的出场。接下来是武安和灌夫,连带魏其。 ⒈叙述武安初为丞相时逞权威骄奢势欲盖主之事。 “入奏事,坐语移日。”

“荐人或起家二千石,权移主上。” “尝请考工地益宅。” “治宅甲诸第。”

铺陈摆设,有僭越且极奢侈。

?家饮“自坐东向,以为汉相尊。”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序) 蔺相如因功拜为上卿“位居廉颇之右。”

室中、军帐中以东向为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西席”为先生的代称。

词语:侵,诎,除,坐,桡,甲,市买 权移主上 治宅甲诸第

⒉灌夫逞一时之勇闻名天下而封官,勇敢←→鲁莽 “数月,坐法去。”“数岁,坐法去官。”

?平调为徙,升官为迁,降职为左迁:

孝景时,至代相,徙夫为淮阳太守。徙为燕相。 常用词:俱,若,壁,少瘳,坐 颖阴侯言之上.

⒊着重刻画灌夫的性格:“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对上无礼对下宽容。

?“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

常用词:钧(均),宠,多之,桀(傑),引绳批根,驩(歡) 荐宠下辈 多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秋水》)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交通

?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 ?阡陌交通(交互贯通)。(《桃花源记》)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交往,勾结)。(鼌错《论贵粟疏》) ?

⒋魏其宴请武安。灌夫已然诺←→丞相特前戏灌夫,灌夫“使酒”。

?常用词:从容,特,殊

⒌武安与魏其争南田,“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常用词:请,望,谩,爱,与

⒍灌夫闹酒宴,武安治罪灌夫。

?常用词:案,奸,麾

⒎魏其、武安“廷辩之”,太后护武安。

?常用词:锐,忤,恨,幸,藉

互文:腹诽而心谤。凌轹宗室,侵犯骨肉。 ⒏韩御史对“首鼠两端”的辩解。

?常用词:待罪(谦词),多(称赞),贾竖女子争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⒐三人的下场及评论。

“悉论灌夫及家属”,魏其“弃市渭城”,武安“竟死”。 常用词:雠 便宜 大行

不知时变;无术而不逊;负贵而好权,杯酒责望。

?常用词:责,论

?首鼠两端:迟疑不定。又为“首鼠”、“首施”,《集解》引《汉书音义》:“首鼠,一前一却也。”宋陆

佃《埤雅·释虫》:“旧说鼠性疑,出穴多不果,故持两端谓之首鼠。”《后汉书·邓训传》:“先是小月氐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胜多。虽首施两端,汉亦时收其用。”

?踌躇……

?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官属,部属) ?及饮酒酣,起舞属丞相。(邀请)

?夫怒,因嘻笑曰:“将军贵人也!”属之。(请)

?灌夫有服,过丞相。(过门拜访) ?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 ?魏其侯过灌夫,欲与俱。(访,探望) ?夫数以酒失得过臣相。(得罪) ?争杯酒,不足引他过以诛之也。(错误,过失)

?请语魏其侯帐具。(酒食) ?魏其夫妻治具。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饭食)

?通假字:侵,诎,驩,钧,桀,况,蚤,鄂,郄,坐(坐乃起更衣),媿,常,蜚,载

?活用:痛折节以礼诎之。坐其兄盖侯南向。治宅甲诸第。魏其子尝杀人,蚡活之。余半膝席。今众

辱程将军。此吾骄灌夫罪。上然之。东朝廷辩之。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内史郑当时是魏其。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上使御史簿责魏其。为恶言闻上。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宫。上自魏其时,不直武安。

?委婉语,谦词:百岁后,待罪,大行,宫车晏驾,日月之际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班固的《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全书一百篇: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事从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前206—23),其中汉武帝以前的史实根据《史记》,只是作了些补充和文字上的变动。

?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诸子略》

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领校群书,刘歆作《七略》:“辑略”为群书之总要,余分: 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这是我国最早的书目。 《七略》今已亡佚。(战国策,楚辞等)

班固写《汉书》,据《七略》而成《艺文志》。“艺文志”为《汉书》首创,在以后的史书中,或称“艺文志”,或称“经籍志”,都是关于历代著述的记载。(《新唐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诸子略》将诸子分为十家,每一家首列书目,然后有一段小序,叙述各家的学术源流,评论诸家的优劣得失,最后有一段总叙。我们可以从中大概了解一些古代学术发展的情况。 本篇节录时删去书目,只保留其评论部分。

?古代的图书分类法

古代的图书征集和分类从汉代始,“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宏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初学记》引刘歆《七略》语)

分七大类:辑略,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 辑略是概说,综述学术源流。

?四部分类法

我国古典文献的基本分类法,起源于三国魏文帝时,《隋书·经籍志》定为四部,下有四十个子目,统领古代图书。

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十

史: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十三 子: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术.五行.医方.十四 集:楚辞.别集.总集.三

(初时称甲、乙、丙、丁四部,以总群书)

?班固的诸子观。

作者认为各学派均出于王官,是出于官府的设置和需要,后各有所发展,各有所长,而儒家“于道最为高”。但各为人利用,出现所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今人“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就是所谓的“十家九流”。 儒家

?儒家流派:包括《晏子》《子思》《孟子》《荀子》等。《论语》归入《六艺略》。

?《易·系辞》下“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阴阳是中国古

代的哲学概念,原指化生万物的阴阳二气,后来也用于社会政治方面,君臣和谐,刑德适宜,则谓之阴阳和调。

《汉书·丙吉传》“三公典调和阴阳。”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陶唐氏(尧)和有虞氏(舜)皆以揖让有天下,是太平盛世。 ?《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活用:宗师仲尼。以重其言。哗众取宠。 用字:譁(哗),寖(浸) 判断句:此辟儒之患。 道家

?史官:古代史官负责记言和记事。《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清静虚无,“致虚极,守静笃。”“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柔弱胜刚强,卑下胜高贵,“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

能为百谷王。”

?四益:指在天、地、鬼神、人道四方面都有益。上天的规律必然亏损满盈的而增益谦虚的,大地的

规律必然变动满盈的而流入谦下的,鬼神的道理必然损害满盈的而福佑谦让的,人的心理必然厌恶满盈的而爱好谦恭的。 活用: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用字:攘(讓),嗛(谦)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第七十八章)

?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要学习大地负重载物、不求索取的精神

?及吾无身,又有何患。——不以一己私利而谋天下大众的大利,立大业于天下,才不负生命的价值 ?身轻失天下,自重方存身。

阴阳家

?弦:月亮半圆。

初七、八,缺上半,上弦;二十二、二十三,缺下半,下弦。朔.望.晦:分别指农历初一、十五、最后一天。

活用:历象日月星辰。

?《论衡·调时》和《讥日》记汉代阴阳家有很多烦琐的避忌,如丧葬、洗沐、建宅、裁衣、学书等都

有时日的忌讳。 法家

?理官,也可以单称为“理”,《管子·小匡》“弦子旗为理。”

?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执行赏罚,来辅助礼制。作者从儒家的观点出发,认为赏罚是用以辅助礼制

的;而在法家看来,礼和法是对立的。

?儒家主张“亲亲”,父亲犯了法,儿子要为他隐瞒。法家主张“不分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直躬之父窃羊而谒之吏,君之直臣父之暴子,杀之. 鲁人因有老父三战三北,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举之.(五蠹)

?活用:信赏必罚。伤恩薄厚。(言必信行必果)

名家

?战国时一个研究“名”、“实”关系的学派,在逻辑研究方面有贡献,但有诡辩的倾向。 ?连环可解也:《战国策·齐策》载,秦始皇曾让使者送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知,而解此环否?”

君王后召众大臣,无人能解。君王后拿椎椎破它,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狡辩论

?白狗黑:毛白称白狗,睛黑可称黑狗。 ?卵有毛:蛋有毛的因素。

?犬可以为羊:如果大家都叫犬为羊,犬就成了羊。 ?马有卵:马是胎生的,胎之初期也如卵。

?惠施,战国时宋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合同异”说,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对立都是相对的。

由于过分夸大事物的同一性,结果往往流于诡辩。《汉书·艺文志·名家》著录《惠子》一篇,今佚。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离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

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左传·庄公十七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墨家

?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左传·桓公二年》“是以清庙茅屋,……昭其俭也。” 这里是说墨家出于清庙

之官,因此墨家的学说“贵俭”。

?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礼记·文王世子》:相传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以养老人。三老、五更各一

人,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墨子》有“兼爱”篇,主张天下的人“兼相爱”。

?是以上贤:《墨子·尚贤》主张不分贵贱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是以右鬼:《墨子·明鬼》认为如果天下之人都相信鬼神能赏善罚暴,则天下大治。 ?是以非命:《墨子·非命》认为国家的治乱安危,个人的贫富荣辱都取决于人事,而不能迷信命运。 ?非礼:《墨子》有《节用》《节葬》《非乐》《非儒》等篇,主张节俭,反对儒家的繁文缛礼、厚葬久

丧等礼乐制度。

?墨子主张“兼”而反对“别”(对自己的亲属和他人加以区别)。而儒家主张“亲亲”而后“仁民”,认为“墨

氏兼爱,是无父也”。(《孟子·滕文公下》) 词语:上贤,右鬼,非命,视天下,非礼 从横家

?纵横: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为横,秦与齐楚等合作为纵。来往于这些国家之间游说的人为纵横家。

词语:从横家,行人之官,专对,亦奚以为,上诈谖而弃信 杂家

?见王治之无不贯:有了杂家,可以表现出明主之治能兼容诸家之说,无不贯通。 ?无所归心:心没有归宿,指杂家博采众说而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农家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商以

来祀之。”

?《孟子·许行》“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

词语:劝农桑,以足衣食,竝耕,誖上下之序 小说家

?刍荛狂夫之议:指一般平民的议论。《诗·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汉书·鼂错传》“传曰:

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 词语:道听塗说,致远恐泥

总论评说: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小说家不是一个学派。

词语:诸侯力政,蜂出竝作,辟犹水火,穷知究虑,以明其指,礼失而求诸野,瘉于野乎,万方之略

司马迁《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的由来:司马迁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回信。征和二年(前91)戾太子发兵杀江充。戾

太子事平之后,任安以“坐观成败”的罪名被武帝下狱,判处腰斩。任安入狱前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 “进推贤进士之义”。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在信中,司马迁倾诉了自己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尽情述说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而蒙受奇耻大辱的始

末,发泄了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受辱之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文章思路纵横开阔,气势起伏跌宕,言辞深沉真切感人,可称是一篇情辞并茂的“无韵之《离骚》”,

是我国古代书信体散文的杰出之作。

⒈提出对方来信的要点,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不是不肯推贤进士,而是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加上迫不得

已,琐事繁忙,迟了复信。

?表谦敬的词语:牛马走,辱,足下,仆,侧闻,贱事,左右,固陋 ?用字:罢(疲),说(悦)

?词语解释: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女为说己者容。自点。不可为讳。若望仆不相师 ?各种句型:动而见尤。是以独郁悒而谁与语。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相 具有指代性的副词

?使此言意结,文又不解,是孔子相示未敕悉也。(《论衡·问孔》)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黔之驴》)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许行》)

⒉援引史实,说明自己不可能推贤进士、论列是非的原因和苦衷。

?开头几个句子,是典型的判断句。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受过宫刑的人,不能放在与人同等的地位来看待,这不是一个时代如此,历史上由来已久了。)

?用字:憯(惨) 词语:惟,效,搴,纲维

?活用: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自古而耻之。显岩穴之士。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 ?表谦敬的词语:待罪,厕下大夫之列,末议,扫除之隶 ?代称:辇毂下

⒊申诉自己因李陵事件而得祸的始末和所受的委屈。

?“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二三段的末尾,都是深深的感叹: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悲乎!悲乎!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各种句型:陵败书闻。 ?词语:奏,徇(殉),媒孽,旃(毡),沬,货赂,隤,佴 ?表谦敬的词语:明主

⒋阐述自己对生死问题的看法,沉痛诉说受辱之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恨私心有所不尽,有所不得已)

?列举各种死法,依次九种,“最下腐刑极矣!”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积威约之渐也。

?势不可入,议不可对,都指即使是象征性的刑罚也不能接受。

?(激:激动。不然:指不能那样顾念父母妻子。不得已:指“激于义理”与“顾念父母妻子”二者不能

兼顾。)

?词语:比,强颜,绳墨,陵迟,重施刑于大夫(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颇,引决自裁→引决,引节 ?用字:诎(屈),剔(剃),穽(阱),枪(抢),以(已),罔(網)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源出:荆轲对太子说:“烈士之节,死有重于太山,有轻于鸿毛者,但问用之何在耳。”(《燕丹子》) 意义:从烈士的节操来讲,有时把死看得重如泰山,不轻易付出生命,有时把死看得轻如鸿毛,杀身成仁而不吝啬,要根据把死用在什么地方而定,没有一定之规。

(表明对死的主观态度,看重死不等于贪生怕死,看轻死不等于无谓轻生,二者没有褒贬之分。只要合于道义,两种态度都是“烈士”的高尚节操。)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不挠,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荣

辱》

?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公羊传襄二十九年》

?予观古义士,大则轻一死于鸿毛,小则等千金于粪土。(宋邹浩《义斋记》) ?古之人有不肯轻用其死者,曰吾未获死所,苟获其所,尚何惧夫!(赵希齐《忠愍集序》)

(先秦以来至整个古代,凡用“轻”、“重”论生死的,一般都指人们对死的主观态度,而不是指对死的客观评价。)

今义:对死的客观评价,死得有意义就是重于泰山,死得无价值就是轻于鸿毛。

⒌表明自己发愤著书、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介绍《史记》的著述宗旨及其体例内容。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词语:摩(磨),厄(戹),垂,託(托),稽 ?语义上的被动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

膑脚,兵法脩列;……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

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之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之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据说孙膑著有兵法八十九篇,久已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西汉早期墓葬中,发现了《孙膑兵法》的部分竹简。)

⒍再次说明自己的苦衷,与篇首照应,结束全文。

?自己只是个宦官,哪里能够自己引退而隐居到山穴中呢?所以姑且随波逐流,从俗随时,用(这种

方式)来抒发自己愤懑迷惑的思想感情。

?词语:下流(处于卑贱的地位),谤议(讥评议论),弥,直,宁得,通,剌谬,曼

?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

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古文观止)

杨恽《报孙会宗书》

?杨喜,华阴人。为高祖郎中骑将,从起杜,属韩信。后从灌婴共斩项籍,封赤泉侯。卒谥严。

?杨敞,喜曾孙。初为霍光军司马,光厚爱之,后迁御史大夫,拜丞相,封安平侯。与光共废昌邑王,

立宣帝。卒谥敬。

?杨恽,敞子,字子幼。……恽失爵,家居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友人孙会宗以书戒之,恽报

书辞语怨怼。宣帝见而恶之,当恽大逆无道,坐腰斩。

?教学目的和重点:

⒈对古代文字狱有所了解。 ⒉身幽北阙;岁时伏腊。 ⒊课文中的常用词。

?古代文字狱

明朱元璋时的“表笺祸” 由来:张士诚起名的故事。 “士,诚小人也。”→士诚,小人也。

徐一夔“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 “天下有道”。“遥望帝扉”。 “体乾法坤,藻饰太平”。

?造成和尚惨遭杀头的诗

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 稠叠滥承天下赐,自惭无德颂陶唐。

见说炎州进翠衣,网罗一日遍东西。 羽毛亦足为身累,那得秋林静处栖。

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藏。 毕竟有收还有散,放宽些子也何妨! ??

清代的“维民所止”。

至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文字狱案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登峰造极,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司马迁、杨恽时期是因建言获罪,当事人的言论或文字作品可找出所谓得罪朝廷或皇帝的地方。而明清的文字狱,则完全是因文字的原因构成所谓罪案,当权者因多疑而对个别文字的形音义妄加附会想象,有意罗列罪名,给写文字的人处以极刑,造成多少冤魂!

⒈表明对对方来信观点的不愿苟同,本着孔子“各言尔志”的意思,要陈述自己的不同看法。

?词语:文质,恨,惟,猥,文过→文过饰非

?谦词:材朽行秽,备,愚蒙,窃,鄙陋之愚心,敢,其愚

⒉申述自己失官的过程,是因为“横被口语”,以及免为庶人后治农桑、“长为农夫以没世”的心思。

?行文中语言谦顺,满口圣主隆恩。但话里有话,蕴含委屈。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云尔。”(《论语述而》)→说以忘罪。

讥\ / 微言讽刺,讥讽。 诽-指责人过错或短处。- 背地里议论嘀咕。

谤/ \ 公开指责。

?谦敬语:窃位,素飡,伏惟

⒊为自己追求农家之乐而辩解,是辛苦劳作后的自我慰劳。“臣之得罪已三年矣”, “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词语:既,雅,须,下流 ?句子:尚何称誉之有?

⒋认为大家志向不同。语言中充满讥讽的味道,借古人、地方风俗讽对方无节概、贪鄙。志不同道不合,因而“无多谈”。

?词语:节槩(概),顷者,移,旃

古书的行款和标点

一、行款:古代雕版刻书或文字书写的行列格式 字与字之间的排列顺序——字序 行与行之间的排列次序——行序 通常的行款。

?现代,汉字的书写顺序(印刷,排版)从左到右——字序右行。行列顺序从上到下——行序下行。

特殊的行款。

?回纥文,蒙古文: 单行下行,行间右行。 ?佉卢文,阿拉伯文:单行左行,行序下行。

?汉字在行款改革或文字改革之前的千百年里,一直是下行兼右行的:字序下行,行序左行。

?台湾、香港还沿用古代的形式:

字序从上到下——字序下行。 行列从右到左——行序左行。

从生理条件看,人受手和腕的限制,书写便于自上而下,自左而右。自下而上,自右而左,是逆生理条件的,不方便。

?从汉字结构看,汉字的笔画或构字部件属于上下排列的字,书写习惯是自上而下的:三言吉粪… ?汉字的笔画或部件属于左右排列的字,书写习惯是自左而右的:川从柳谢……这样写才符合生理要

求。

?字的内部的笔画和结构顺序应该是和该文字的行款走向相一致,这样才便于书写。实际上在古代,

汉字的字内笔序和行序却是部分抵触的:

? 自上而下是两者共同的。

?字内排列是自左而右,行间排序是自右而左。 →←

?弊病:汉字的行序在生理上不自然,在写字过程中也会带来诸多不便。①写字用右手,行序左行,

写过的字很快被书写的手盖住,对所写字数、字形、行的偏正等,了解起来不方便。②写过的字墨迹未干,就被手压住,容易弄得字迹模糊。

?行款的形成是一种习惯,探求这种习惯形成的客观和主观条件,就能比较合理地解释这个问题。 ?字序的自上而下,一方面是由运动生理决定。

另一方面,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竹简可横可竖。但初期的汉字象形多,大多数看起来是直立的,横线多于竖线。在狭长的竹简上写字形竖长的汉字,当然以竖写为便利。这样写,字的宽度受限制而长度相对地不受限制,适合竖长汉字的字形特征,写起来容易整齐美观。(字形便于竖写,竹简适宜竖写)

?行序的自右而左,在古代也是出于便利。

初时记事,比较简单,单简足可记。单简书写完后,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才编卷成册(卷)。按照人的生理习惯,编简时右手为主,左手帮助取简。右手编简,使编简的走向必然是自右而左,即便是自上而下编简,横过来读时,简序仍然是自右而左的。

后来记事复杂了,内容多了,会有先编简后写的情况。编好的简是成卷的,在几上抄写仍是从右边开始方便,从右边写起可以边写边把卷成捆的简摊开,是很自然的动作,如果从左边写起,腕下垫

着大卷的竹简,写起来十分碍事,移动摊开又十分麻烦,这是人们所不取的。所以,编简时代巩固了单简时代造成的自右而左的行序。

?主要由简书决定的汉字行款和由生理习惯决定的往右下行的文字接触时显得特别不适应,它很难和

横写右行的阿拉伯数字、各种科学公式、各国引文、音乐乐谱等合拍,写在一起、印在一起时因行款问题的不同显得格格不入,不伦不类。帛书、纸写的时代因袭了简书的行款,已经是有矛盾,到了近代矛盾就显得非常突出了,不可调和。

?行款格式的改革:人民日报从1955年元旦起改为横写右行,标志着汉字改革的一大成就。但在竖写

时,仍保留了左行的行款。

二、古书的标点。

古书不加标点,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所以,古代小孩子读书,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句读训练,所谓“一年视离经辨志”(礼记·学记),就是说读书一年后,要考查“离经辨志”。

?离经:句读经典的能力。

?辨志:分别、辨析文章的意义。

句读:

?读—— 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就在字下(两字中间)加一个点,就是“读”。

?句—— 一句话完了,就点在字的旁边,后来又用小圆圈,作为句终的标志,就是“句”。 ?所谓句读,就是断句。

?刻书有句读从宋朝开始,印书时,断句的地方,从旁加上圈点。但这样刻书是很少的(宋版书更是

少而又少),直到清末,一般的古籍仍是不断句。“五四”之后,陆续出版了一些用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标点的古书,后来二十四史也有了标点本。但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可说是苍海一粟,还难免有标点错误。

?现在学习,特别是引用一些古代书籍中的内容,如果是没有标点的,就要自己把它点出,才符合引

用的格式。毕业论文的写作,关涉到古文时,尤其要注意。

?断句要准确,要求有扎实的基本功,对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甚至古代文化都要有所

掌握,这些要靠长期的积累。 ▲断句的错误,在不理解词义。

※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默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

异于常。”

√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默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词义不理解:竟 徐 局 对历史知识、发生过的事情也一无所知。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不明是省略了主语,将其归入对话里

※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不明“所”指代行为动作的对象,是听到的东西,不是闻者、闻的主动者。

▲内容上不合情理。即不符合人之常情。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不懂音韵,造成断错句。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 √ 时乎时,不再来。

?“时”、“来”古代同属之部,是韵文。语气也不一样,蒯通劝说韩信反汉要当机立断的那种紧迫的语

气神情跃然纸上,十分生动传神。

?多看,多读,多练,浸润其中,经过一段时间,才有可能有大的提高。理论方面的学习也是重要的,

能举一反三,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通论二十四”所举例)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养猪养成山老鼠只只死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从中学到大学都没有的知识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也有它明显的特点。与古书阅读关系较大的几种辞格有:

一、引用。援引古人的言论、事迹,援引古代的诗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稽古,引经

引言:引用民间的谚谣俗语,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干宝《搜神记》卷一)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巫山巫峡》)

引事:在文章中引用历史故事。

?引用的历史故事,有明有暗,有详有略。明的直提其名其事,暗的只提其事。在古书中是常见的修

辞手段,特别是在汉赋、骈文中,更是俯拾皆是。

?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感概。汉文帝时,冯唐很老还只做一个郎中署长的小官。西汉李广功虽大但未得封侯。贾谊遭权贵反对不得封为公卿而为长沙太傅。梁鸿因作《五噫歌》躲避汉章帝到齐鲁间。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用两件古事来表达作者想要乐天知命、自我安慰的思想感情。《晋书吴隐之传》晋吴隐之到广州石门贪泉,赋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庄子》庄周与鲋鱼的故事,要激西江之水而不愿以斗升之水来救涸辙之鱼。

?文章中用这种修辞手法,使在较短的篇幅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引文:引用史籍中的文字。援引古代圣贤、著作的言辞。

?易曰,诗曰,书曰:战国时代,引经成为风气,“引经据典”。《孟子》引《诗经》二十六次,《荀子》

引《诗经》七十次。

?到了后代,可引用的作品越来越多。引用别人的著作、言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般学术论文都有

这样做。但要注明出处,否则就是剽窃。

?古书中,明引、暗引或化用。读了半懂不懂时,要勤查书。

二、代称。临时借用与要指称的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来称谓事物。(借代)

?以地代人: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肥水之战》)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滕王阁序》)

?用事物的性状、特征代替该事物: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用泛称代特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华佗传》 ?以特称代泛称:以部分代全体 风雅=《诗经》

风骚=《诗经》《楚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说法不一:以官代人,以具体代抽象,以部分代整体,以专名作通名等。

三、譬喻。包括明喻、暗喻。使道理通俗易懂,使文字变得生动形象。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苏轼《百步洪》之一) 用博喻渲染水波冲泻的壮观

四、并提。分承 把本来是两个短语或两个句子合并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表意上仍要按两个短语或句子去理解。

? 掾主吏萧何、曹参曰……(《汉书高帝纪》)

(主吏萧何,掾曹参)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脭醲肥厚。发皇耳目。(枚乘《七发》) ?耳目聪明。《后汉书华佗传》)

一般是一三、二四相承。少数是一四、二三。

五、互文。上下文互相呼应补充。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六、夸饰。夸张。极度形容,引起人们的注意,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气势。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七、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对仗和押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并不多见。

?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十九年》)

←→ ←→

?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

?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 ←→

?唐诗中的词序变换称为“倒文”,是为了诗歌表达需要的临时性修辞现象。

⒈避免失对

五更鼓角声悲壮,(杜甫阁夜) 三峡星河影动摇。≠三峡星河影摇动

⒉避免失粘

太乙近天都,(王维终南山)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回望白云合 青霭入看无。

⒊避免孤平

竹喧归浣女, ≠竹喧浣女归 帘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漠漠水田飞白露, ≠漠漠水田白露飞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⒋避免出韵

今夜鄜州月,家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八、委婉。有所顾忌,不直言其事,或是为了礼貌,把话说得含蓄婉转,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 避粗俗:

? 荒侯市人病,不能为人。(《史记》) 樊哙庶子 性无能 ?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 大小便

避忌讳:

?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关于死的委婉语:仙逝 归道山 徂落 崩殂 崩 卒 不禄 捐馆 百岁之后……

避冒犯:

?几世几年,取掠其人。使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 ?二十四节气的启蛰→惊蛰,汉景帝刘启。 ?岁首的月份叫正月→端月,秦始皇赢政。 ?司马迁的“同子参乘,袁丝变色” 。(赵谈,司马谈)

交际辞令

广州话说猪舌是猪利,客家话说猪血为猪旺,同样为了避讳。

平仄格律的例外情况

?格律诗讲究平仄的相间、相对和相粘,目的是通过平仄的交错求其协调。为了适应写作的需要,给

诗人以变通的自由,其格律又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是既允许非节奏点上的字可以不拘平仄的定式(即人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又允许有拗救的存在。这样,有时候会出现一些与格律的“规定”似乎不相符合的特

?殊现象。一般的介绍诗律的书,对这些特殊现象或未做说明,或语焉不详,往往令初学者感到疑惑。

一、关于三仄调

?三仄调: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前人在规定格律的时候,主观上是希图避免“三仄调”的。 ?“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两种句式作为首联之后,,那么,颔联出句就可能成为“平平仄仄仄”,

而其对句便成为“仄仄平平平”了,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出现了三仄调,而且连三平调也难以避免了。

?其颔联的出句只能是“平平平仄仄”的格式(其对句则为“仄仄仄平平”)。然而又有了“一三五不论”的

自由,第三字的平声可以用成仄声,于是,在这一“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又极可能出现“三仄调”。

?通过对唐代诗歌的分析发现,这些具体诗作,并不严格地遵照格律诗地规定,

?即并不绝对回避“三仄调”。 ?“唐诗无忌三仄调”

?杜甫《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岑参《登总持阁》)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刘禹锡《岁夜咏怀》 )

?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祖咏《江南旅情》)

?并不限于仄起仄收一种形式,只要是在“平平平仄仄”这一句式中,第三字用了仄声,都可以成为“三

仄调”。有人认为“三仄调”是拗句,是一种“当救而未救”的拗句。

?在唐人的诗中,这种“拗而不救”的“三仄调”颇为常见。

?在杜甫的462首律诗中,“三仄调”即有两百余例,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的比例。 ?诗人们在写格律诗时,并不回避“三仄调”。

?格律诗实际上是允许“三仄调”的存在的,因为我们发现,用调整对句的平

?仄来救出句的“三仄调”的情况并不多见——补救之后,反而出现了“三平调”与“三仄调”相对的特殊情

况了。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韦应物《简卢陟》) ?草色全经细雨后,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与裴迪》)

?人们在制定格律的时候,最初的想法大约是要求回避“三仄调”的;但是,在实践中,诗人们并没有

严格遵守這一规定。 关于四仄、五仄与六仄

?在由“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两种句式构成的一联中,有时候会由于“一三五不论”以及“拗救”

的同时存在,而出现四仄、五仄、六仄的情况。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李商隐《落花》颔联)

?四个仄声相连的句子,在杜甫的诗作中也有不少用例。 ?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又雪》) ?小雨夜复密,回风吹早秋。(《夜雨》)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初月》)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挂席江山待月有怀》) ?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周朴《董岭水》) ?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崔涂《除夜有感》)

?根据律诗“拗救”的原则来分析,以上各例中的四个仄声字或五个仄声字连用的情况,依然是符合诗

律的。不过,由于第四字的“拗”必须由对句的第三字来救,因此只有在“仄仄平平仄”這一句式用作出句的时候,五律中的这种五仄连用的情况才会出现。

?在七言律诗中,当“平平仄仄平平仄”這一句式用作出句时,也可能出现七字六仄的情况:如果第一

字和第五字用仄声,而第六字虽拗(即用仄声字)却有救,这样就形成七字六仄的格局。不过,这种情况相当少见。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关于拗而未救

?拗救是在出现拗字时必须根据一定的规则予以补救的一种变通的格律,可以说,它是诗人们在写作

实践中所创造的,是对格律的一种突破。

?有时候,由于表达的需要出现了拗字,而诗人们却无法予以补救,这时候,他们便舍形式而就内容,

也就不再补救了。

?林黛玉:“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也是都使得的。”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唐·齐己《早梅》)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唐·李商隐《二月二日》)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

?王力:“初学诗的人应该先秋平仄分明,决不能因为弄错了平仄而以此为口实。”

关于“失粘”

?在初期的格律诗中,失粘的情况还是比较多见的。 ?《唐诗三百首》中就有一些诗是失粘的。

?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王维《出塞作》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王力:“首先我们须知,?对?和?粘?的格律在盛唐以前并不十分讲究;二者比较起来,?粘?更居于不甚

重要的地位。直至中唐以后,还偶然有不对不粘的例子。?失对?和?失粘?的?失?字,是后代的诗人说出来的,?失?是?不合格?的意思,而唐人并不把不对不粘的情形认为这样严重 。”

?“大约?粘?的形式,在律诗形成的时候虽已有这种倾向,却还未成为必须遵守的规律。中唐以后,粘

的规律渐严。……近代(也许是自宋以后)科场中不准有失对失粘的诗,于是粘对几乎成为金科玉律。它是被算入平仄格式以内的。”

诗词格律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韵:古诗词中的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还包括声调。在诗词中用韵,叫押韵。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习惯上叫做韵脚。

一、韵头不同的字也是可以互相押韵的,如檀干涟廛貆餐(伐檀)

二、注意古今音的变化。有些诗,古音是押韵的,用普通话去读,却不押韵了。用方言去读,往往又是押韵的。

四声:古今声调都是四个,但不完全相同。古代是平、上、去、入;现代是阴平、阳平、上、去。古代的入声,后来派入了现代的四声里。现代普通话里,入声韵消失了。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仄:是古人在写诗作词时对古四声的一种分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不平,指上去入三声。平仄在诗词中有序交替,造成声调协调铿锵、抑扬顿挫的语音效果。

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句。意义来自古代两两相对的仪仗队。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形成鲜明的对照,构成整齐的美。(规则P10)

古时学童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要学习作对子,以便为写诗作准备。教材《声律启蒙》有: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高对下,短对长。柳影对花香,词人对赋客,五帝对三皇。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所以一些学者早认为写对联很考人的诗词语言文字能力。解放前,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说:能对对子,才能分辨虚、实词,才会区别平、仄声韵;对子作的好或

坏,可以看出一个人读书的多少、词汇之贫富以及思维、逻辑能力等等。

国文试卷上的对联试题:名字,平仄,姓,动词,代词。 孙行者 狗尾草 胡适之 祖冲之 李凌云 鸡冠花

2004年广东命题的高考卷也有类似题目,而且有地方特色: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月季牡丹金桂,莫非海内奇葩。

广绣彩绘牙雕,堪称南粤绝活。(宽对) 骑楼天井趟门,堪为羊城奇观。(宽对)

苏小妹三难新郎之三:闭门推出窗前月;

投石冲开水底天。

莺入梅花,似火炼黄金数点; 鹭栖荷叶,如盘堆白玉一团。

马足踏开岸上沙,风来复合; 橹梢拨破江心月,水定还原。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烟锁河堤柳;

灯钩海坝榕。(炮镇海城楼。)

钱钟书巧作姓名对:

陈全荣 钱钟书 徐公恃 蔡恒茂 陈友琴 阎婆惜 第二章 诗律

诗---“思无邪” ↓ 四言 骚---“长于言幽怨之情” 押韵 六言 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四、六言为主 骈体文---骈偶和四六,平仄相对,用典和藻饰。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脩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苏轼的《赤壁赋》。王勃的《滕王阁序》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青部)

诗的种类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而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高峰。从诗歌体裁来分,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它们各有不同的含义。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和唐以后按照古诗的作法写作的诗歌,形式上比较自由,不受近体诗格

律的束缚,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严格按照格律要求写作的诗歌。

近体诗的主要特点:

①有相对固定的字数、句数。五律七律,每首限定八句,字数可计 ②有严格的押韵要求。隔句押韵,押平声韵;首句可入可不入韵,中不换韵 ③有固定的平仄格式。这是近体诗最明显的特点,粘对

④在相对固定的位置用对仗。一般在中间两联用对仗,首尾两联也有。

绝句四句,分古绝和律绝。古绝可用仄声韵;也有用平声韵的,但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 杂诗 王维 江雪 柳宗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君自故乡来, 千山鸟飞绝, 故人西辞黄鹤楼, 应知故乡事。 万径人踪灭。 烟花三月下扬州。 来日倚窗前, 孤舟蓑笠翁, 孤帆远影碧空尽, 寒梅著花未? 独钓寒江雪。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 有相对固定的字数、句数。

律诗八句,超过八句是长律、排律。句分五言、七言,五律40个字,七律56个字;五绝20字,七绝28字。

② 有严格的押韵要求。

隔句押韵;押平声韵;韵脚只用同一韵部字,中间不能换韵。

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首句如入韵,则可邻韵通押)。五律首句多不入韵,七律首句多入韵。(P17) ③ 有固定的平仄格式。

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这里的四声,是中古的声调类别。按照近体诗的要求,一句之中,平仄交替;整首诗中,有黏有对,以达到抑扬顿挫的听觉效果。

平仄,黏对,拗救

平仄: 平 仄

上 去 入

现代将中古的声调“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拿现代跟中古的声调对比,阴平阳平都是平声;入声分到原来的平上去三声中,入声在普通话里消失了。派入上、去二声中的字仍属仄声。难以辨别的就是派入平声的字,如果是把它们看作平声,必然跟诗歌的平仄格式不符。广东的方言正好有这个便利条件,王力先生说过:“至于入声韵,除闽粤和客家话外,更没有能辨别的。”利用方言,就能把入声字辨认出来,以准确地认定诗歌的平仄。 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共有四种:

仄起式:(首句不入韵为常)《春望》《月夜忆舍弟》(23,20) ① (仄)仄 平 平 仄 ④ (仄)仄 仄 平 平 ② 平 平(仄) 仄 平 ② 平 平(仄) 仄 平 ③ (平)平 平 仄 仄 ③ (平)平 平 仄 仄 ④ (仄)仄 仄 平 平 ④ (仄)仄 仄 平 平 ① (仄)仄 平 平 仄 ① (仄)仄 平 平 仄 ② 平 平(仄) 仄 平 ② 平 平(仄) 仄 平 ③ (平)平 平 仄 仄 ③ (平)平 平 仄 仄 ④ (仄)仄 仄 平 平 ④ (仄)仄 仄 平 平 ⒈⒊⒋句的第一个字可平可仄。(字外加圈)

2句第一个字不可用仄声,假如用了,那么除了韵脚只剩一个平声字,叫做“犯孤平”,是诗家大忌。

平起式:《山居秋暝》《送赵都督赴代州》 ③ (平)平 平 仄 仄 ② 平 平(仄) 仄 平 ④ (仄)仄 仄 平 平 ④ (仄)仄 仄 平 平 ① (仄)仄 平 平 仄 ① (仄)仄 平 平 仄

② 平 平(仄) 仄 平 ② 平 平(仄) 仄 平 ③ (平)平 平 仄 仄 ③ (平)平 平 仄 仄 ④ (仄)仄 仄 平 平 ④ (仄)仄 仄 平 平 ① (仄)仄 平 平 仄 ① (仄)仄 平 平 仄 ② 平 平(仄) 仄 平 ② 平 平(仄) 仄 平 七律的平仄格式:(首句入韵为常)

五言诗的平仄格式弄清后,七言律诗的格式也就迎刃而解了,它不过是在五言四种格式的基础上,每句开头增加与之平仄正好相反的两个字罢了。其他的规则都是一样的。 平起式:《咏煤炭》《客至》(21,44)

④ (平)平(仄)仄 仄 平 平 ① (平)平(仄)仄 平 平 仄 ② (仄)仄平 平(仄) 仄 平 ② (仄)仄平 平(仄) 仄 平 ③ (仄)仄(平)平 平 仄 仄 ③ (仄)仄(平)平 平 仄 仄 ④ (平)平(仄)仄 仄 平 平 ④ (平)平(仄)仄 仄 平 平 ① (平)平(仄)仄 平 平 仄 ① (平)平(仄)仄 平 平 仄 ② (仄)仄平 平(仄) 仄 平 ② (仄)仄平 平(仄) 仄 平 ③ (仄)仄(平)平 平 仄 仄 ③ (仄)仄(平)平 平 仄 仄 ④ (平)平(仄)仄 仄 平 平 ④ (平)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起式:《书愤》《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6,47)

② (仄)仄平 平(仄) 仄 平 ③ (仄)仄(平)平 平 仄 仄 ④ (平)平(仄)仄 仄 平 平 ④ (平)平(仄)仄 仄 平 平 ① (平)平(仄)仄 平 平 仄 ① (平)平(仄)仄 平 平 仄 ② (仄)仄平 平(仄) 仄 平 ② (仄)仄平 平(仄) 仄 平 ③ (仄)仄(平)平 平 仄 仄 ③ (仄)仄(平)平 平 仄 仄 ④ (平)平(仄)仄 仄 平 平 ④ (平)平(仄)仄 仄 平 平 ① (平)平(仄)仄 平 平 仄 ① (平)平(仄)仄 平 平 仄 ② (仄)仄平 平(仄) 仄 平 ② (仄)仄平 平(仄) 仄 平

每一种句式,都可用作诗歌的第一句,循环交错,就会形成四种不同格式的律诗。注意:首句入韵的诗,就是⒉⒋句开头,第二句也要押韵,所以顺序稍有不同,⒉⒋⒈⒉??或⒋⒉⒊⒋??其余按顺序循环就是了。只要将四种格式按顺序记住,又能准确判断诗歌的第一句平仄格式是哪种,全句的平仄格式就能标出来了。

粘对 律诗八句分四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同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正好相反,就是“对”。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同,就是“黏”。

不符合“对”的规则叫做“失对”,不符合“黏”的规则叫做“失黏”。粘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

安排多样化,不致于雷同。不对,一联之内的平仄就相同了;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会影响诗歌节奏的优美。

(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31))

拗救 违反了平仄格律的地方就是“拗”,这时就要“救”。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要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具体的情况是: 本句拗救 跪进雕胡饭,(35)

②句1字拗3字救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月光明素盘。 ③句3字拗4字救。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本句拗对句救 ①句4字拗②句3字救(必救)。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野火烧不尽,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平 春风吹又生。 ①句3字拗②句3字可救可不救(随意)。

①句的本句拗对句救,可以跟②句的本句拗救结合起来,即: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以我独沈久, 蕃汉断消息, 愧君相见频。 死生长别离。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张籍《没蕃故人》(35)

④ 在相对固定的位置用对仗。

律诗八句,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般在颔联和颈联用对仗,但也有在首联和尾联用对仗的。对仗的要求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工整的对仗又称工对,在同一类词中作了更为细致的限制,如在名词中要求人名对人名、天象对天象、颜色对颜色、数词对数词等等。 对仗

唐诗的对仗,是受汉魏六朝骈体文的影响,“骈散兼行”,半骈半散。

所谓的骈偶、对仗,是比喻的说法,两马并驾叫做骈,两人在一起叫做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叫仗——仪仗,仪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骈偶又叫对仗。用来指诗文中的句子形式,是指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

对仗的种类

基本要求:整体对称,上下联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古代没有这些语法术语,但事实上是这样做的。

进一步要求:词语的相互配对:名、动、形、副、连、介等都相对。凡作主语、宾语的,一律看作名词??词分九类—名词,形容词,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

还要求分别“事类”对得工整,即把相近的概念作为对仗:专名、数字、颜色、方位对,等等。 连绵字、叠音字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白居易)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名词的小类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苏小妹妙续东坡联: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苏轼与黄庭坚互对: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

秦观巧对苏东坡:

醉汉骑驴,步步颠头算酒帐。 艄公缮橹,深深作揖讨船钱。

常规的对仗——中间两联用对仗(44)

首联对仗,常构成全诗三联都对仗。(23,46)尾联对仗;只有一联对仗。长律的对仗,要比一般的律诗多。

特殊的对仗

一、借对 利用一字多义多音的现象构成对仗,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 ⒈借义: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杜审言《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温庭筠《苏武庙》) 本无丹灶术,那免白头翁。(杜甫《陪章留后侍宴南楼》)

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

“年月”的“月”借为“日、月”的“月”跟“云”相对。“通常”又借为数字“八尺为寻,倍寻为常”。“甲”又借为天干名。丹药借为“红”。

⒉借音: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士见寻》) 鸿宝宁全秘,丹梯庶可凌。(杜甫《赐特进汝阳王二十韵》)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杜甫《恨别》)

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杜甫《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 ⒊借专名为通名: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温庭筠《经五丈原》) 千家窥驿舫,五马饮春湖。(岑参《送卢郎中》)

“竹叶”酒名作植物名与菊花相对。“卧龙”诸葛亮名作动宾结构跟得鹿相对。“五马”指代太守,这里用如数词与千家相对。

二、流水对 一联中的两句,字面对仗,从语法上看却只是一句话(一个单句,或一个复句)意思相承。一般的对仗两句可以颠倒而不影响句意,流水对的两句先后是固定的,不能颠倒。流水对最适合放在尾联,一句话到此为止,最能收住全诗。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在狱咏蝉》)颔联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颔联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兴》)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鹦鹉》45)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26)颈联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①句开头。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丨丨一一丨 一一丨丨一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颔联、颈联对仗。景物 一丨丨一一 对,词类相对。 一一一丨丨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隔句押韵,尤韵。 丨丨一一丨 一一丨丨一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一一丨一丨 丨丨丨一一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拗救

②句开头。

晚晴 李商隐 一一丨丨一 一○丨丨一一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首句入韵。庚韵。 一○丨一一丨 一一丨丨一 隔句一定押韵,押平声韵。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韵脚属同一韵部字, 丨一一丨丨 ○一丨丨一一 中间不能换韵。 ○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丨丨一一丨 一一丨丨一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③句开头。

山居秋暝 王维 一丨丨一一 一一一丨丨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对:同一联出句和对句的 一○丨一一丨 一一丨丨一 平仄相反。粘:上联对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下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 丨○一一丨丨 一○丨丨一一 相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一丨一一丨 一一丨丨一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④句开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一○丨丨一一 一一丨丨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首联和颈联用对仗。 丨○一一丨丨 一○丨丨一一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丨丨一一丨 一一丨丨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丨一丨一丨 一○丨丨一一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拗救

③句开头。

过故人庄 孟浩然 丨一丨一丨 ○一丨丨一一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拗救 丨丨一一丨 一一丨丨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一一丨一丨 丨丨丨一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拗救 丨丨一一丨 一一丨丨一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④句开头。

寄韩潮州 贾浪仙

丨一○一丨丨一一 丨丨一一○一丨一 ○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一丨丨一一 丨丨一一一丨丨 丨○一○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一一丨丨一一丨 丨丨一一丨丨一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丨一○一丨丨一一 丨丨丨一一丨丨 ○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试标出下面诗歌的平仄格式: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终 南 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

送 友 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绝句:律绝,古绝

律绝——押平声韵,按照律诗的平仄、粘对(53)

古绝——用仄声韵;不依律句的平仄。(只要符合一项,就是古绝) 五言古绝较常见,七言古绝较少见。 古体诗

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

可押平声韵,可押仄声韵(上声,去声,入声)。可以一韵到底,可以中间换韵。七言古诗柏梁体,是句句押韵。(68)

平仄没有任何规定,还多用拗句:三字尾的三平调、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不是交替,而是相因。不拘粘对。

不讲究对仗。

杂言诗有长短句(蜀道难)75。

入律的古风(仄声韵与平声韵交替,四句一换韵)

第三章 词律

词受近体诗的影响,也讲究平仄和押韵。不过,它跟诗歌不太一样,必须按照词牌的词谱规定,来“倚声填词”,不同的词牌,其字数、句式、平仄和用韵都是不同的。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称“曲子词”。

词牌就是原来乐谱的名称。词、曲分离和曲调失传后,人们就按照前人作品中的平仄和句式来填词。词牌的来源:

1、乐曲的名称。是来自民间的曲调,《菩萨蛮》,《西江月》,《蝶恋花》。

2、摘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忆江南》“能不忆江南”。《如梦令》“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舞马词》,《渔歌子》,《浪淘沙》。

“本意”,词牌也是词题。有的词人将词牌的字面意义兼作题目,如秦观的《鹊桥仙》咏的就是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有的只是用其格式而另立题目,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词牌之外就还有词题,用较小的字注出。这时,词题和词牌没有关系,词牌就等于词谱的代号。渔家傲(秋思),忆秦娥(娄山关)。

对各种词牌的格式进行整理和归纳,就是后来的词谱。 现存的词牌有八百多个(一说一千多),其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1、字数—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和长调(91以上)。 2、句式—每首一般都有长短变化,参差不齐。

3、押韵—有平声韵,也有仄声韵;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

词调规定用平声韵,就不能用仄声韵;规定用平声韵,就不能用仄声韵。平、仄界线分明。 上、去两声可以通押。(107,答李淑一。渔家傲)

入声韵的独立性很强,有些词习惯上用入声韵,《忆秦娥》、《念奴娇》

忆秦娥46字(双调)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 ▲ ▲ 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t–t–t ▲ ▲ ▲ ▲ (本调常用入声韵。)

4、平仄—每首各有不同,必须严格按词牌格式规定。 多用律句;不粘不对。

试举《念奴娇》的词谱:

念奴娇 100字 双调 (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仄 .

(平)仄(平)仄平平 (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仄 .

(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字下加点,表示韵脚位置。双调,指分两段。)

第四章 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1、诗词的一般节奏

两两成双,两个音节(字)为一个节奏单位。不成双的,往往最后一个字单独为一个节奏单位。“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单数不在节奏点上,双数在节奏点上,所以各有要求,以达到声调、节奏的鲜明铿锵。

意义单位和声律单位密切配合。在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发生矛盾时,往往服从吟哦的节奏(137) 2、词的特殊节奏:1+4;1+3;3+2;3+4;3+5;3+6。这时语法结构对词的节奏起决定作用。

3、不完全句——名词句。凝聚,精炼;尺幅千里,蕴含丰富;以小见大,以少胜多。(141) 4、语序的变换 适应声律的要求;增加诗味。

◆倒置。韵文倒置有时是为了平仄、对仗和押韵的需要,有时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并不多见。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十九年》) ←→ ←→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 ←→

?唐诗中的词序变换称为“倒文”,是为了诗歌表达需要的临时性修辞现象。 ⑴ 避免失对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三峡星河影摇动

(杜甫阁夜)

⑵ 避免失粘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回望白云合 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

⑶ 避免孤平

竹喧归浣女, ≠竹喧浣女归 帘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漠漠水田飞白露, ≠漠漠水田白露飞 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⑷ 避免出韵

今夜鄜州月,家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5、炼句炼字 既是修辞,又是语法问题。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r0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