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桐泾路站报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05 14:4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1.概述

1.1工程概况

1.2勘察目的与任务

1.3依据的技术规范、规程、标准及相关技术要求 1.4勘察工作量布臵 1.5勘察方法

1.6勘探点定位及高程测量 1.6.1勘探点定位 1.7勘察完成工作量

2.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场地环境条件

2.1场地地形、地貌 2.2地质构造 2.3场地环境 3.场地土层的分布

3.1场地土层组成 3.2土层详细描述 4.岩土参数分析与选用

4.1岩土参数可靠性分析 4.2岩土参数的统计 4.3岩土参数选用 5.场地地震效应

5.1场地抗震地段划分 5.2场地类别划分 5.3液化评价

6.区域水文气象及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6.1区域水文气象 6.2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6.3环境水与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 7.围岩分类及围岩分级

7.1围岩分类 7.2围岩分级

8.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8.1土层物理试验指标平均值及范围值 8.2土层力学指标平均值及范围值 8.3土层力学指标标准值 8.4土层特殊试验指标平均值

8.5砂性土界限粒径及界限系数平均值 8.6土层固结系数

8.7土层电阻率及热物理指标平均值 8.8原位测试指标

8.9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综合建议值 9.岩土工程评价与建议

9.1场地稳定性

9.2场地土层分布特征 9.3地基承载力评价 9.4地基基础方案的建议 9.5基坑工程评价 10.结论 11.附录

附录表

附录 序号 1 2 3 4 5 6 附表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附图 16 17 18 附件 19 20 图名 勘探点实际材料一览表 地层统计表 静力触探测试成果统计表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热物理试验成果表 电阻率试验成果表 液化统计表 土工试验成果统计总表 压缩曲线图表 抗剪强度关系曲线 三轴试验曲线图表 颗粒分析曲线图表 固结试验成果 苏州市第四纪地质图 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走向示意图 勘探点平面位臵图 工程地质剖面图 钻孔柱状图 水质分析测试报告 波速测试成果报告 图(表)号 1.1 2.1~2.2 3.1 4.1~4.12 5.1 6.1 7.1~7.5 8.1~8.40 9.1~9.3 10.1~10.8 11.1~11.17 12.1~12.5 13.1~13.3 14.1 15.1 16.1 17.1~17.9 18.1~18.26 19.1~19.6 20.1 张数(份) 2 2 1 12 1 1 5 40 3 8 17 5 3 1 1 1 9 26 6 1份 0

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桐泾路站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勘察编号:07081-1)

1.概述

1.1工程概况

《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桐泾路站》位于苏州市桐泾路与干将路交汇处。车站设计中心里程桩号右DK9+446.000,长约159.4m,宽约18.0m,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结构顶板标高约为-1.592m(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车站结构底板标高约为-13.252m。有效站台中心轨顶标高为-11.912m(黄海高程系),明挖法施工,拟采用连续墙+内支撑围护结构体系。

本车站我公司已于2003年11月进行了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并提交了《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KB标段试验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勘察编号03100)。现车站(主体)整体东移,出入口变化较大,按业主要求进行本次补充勘察,我公司在利用原有勘察资料的基础上,与重新勘察资料一并整理,提供《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桐泾路站》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中等复杂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由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设计,我公司负责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场地地理位臵见下图。

1.2勘察目的与任务 1.2.1勘察目的

本次为满足施工图设计而进行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勘察方案是报业主批准后实施的。

本工程的勘察目的为通过钻探、现场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方法,查明场区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提出资料完整、评价正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2.2勘察任务

根据勘察目的,结合《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及设计要求,本次勘察应完成以下任务:

(1)、查明场区地形地貌特征,地质构造。

(2)、查明场地范围内土层的类别、结构、分布规律、工程特性,对地基均匀性作出评价。

(3)、查明场地范围地表水分布情况,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含水层埋深、补给及排泄条件。提供地下水初见及稳定水位,提供地下水季节变化幅度,提供各主要地层的渗透系数。

(4)、查明场地内不良工程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并提供岩土计算参数。

(5)、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场地地震效应。

(6)、进行围岩分类和围岩分级,并划分土石工程等级。 (7)、判定场地水与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8)、提供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9)、对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评价,提供地基基础方案的建议和岩土设计参数。

(10)、论证基坑开挖施工对既有建筑物、地下设施的影响。提供基坑稳定性计算、基坑开挖与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设计参数。

(11)、论证基坑开挖人工降低地下水的可能性,提供降水设计参数,

论证地下水对车站施工及运营的影响。

1

1.3依据的技术规范、规程、标准及相关技术要求 1.3.1执行规范

《地下铁道及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 1.3.2参考规范、规范和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4勘察工作量布臵

1.4.1勘探点布臵原则和勘探点数量

勘探点布臵主要依据《地下铁道及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按中等复杂地基,车站部分布臵在车站主体的周边、过街道、出入口,勘探点间距约在25~40m;另外还在通风口、过街道、出入口布臵了勘探点。

本次勘察在变动后的车站主体位臵、出入口位臵增布11个勘探点(其中控制性勘探点5个,一般性勘探点6个)。利用了有原勘察报告(勘察编号:03100)15个勘探点和相关试验资料。

1.4.2勘探点深度确定原则和勘探点深度

勘探点深度根据场地地质条件、车站结构底板标高、支护结构方案和施工方法综合确定。具体为:

车站主体部分的控制性勘探点深度约50m,一般性勘探点深度约40~45m;过街道勘探点深度为40m;出入口勘探点深度为20m。

1.4.3原位测试工作量

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KB标在初勘和详勘时,选择了代表性地段(车站或区间范围)进行了大量原位测试工作,包括:扁铲试验、旁压试验、水文地质抽水试验,并提交了《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KB标》(共享报告),即扁铲试验检测报告、旁压试验检测报告、水文地质抽水试验专题报告。所以,本站勘察时仅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波速测试。

1.5勘察方法 1.5.1钻探方法

采用北京探矿机械厂生产的XY-1A型百米岩芯钻机钻孔,开孔孔径150mm,终孔孔径110mm,上部采用钢护筒护壁,护孔管管径146mm,长度4.0~6.0m,采用全孔泥浆护壁。

土层采用岩芯管钻进,回次进尺控制在1.5~2m,提土率不少于80%。 1.5.2取样方法

原状土样采用直径108mm薄壁对开式取土器,重锤(锤重63.5kg)少击方式采取,采取的土样质量等级为I级。

完全扰动土样由标贯试验直接从贯入器中取得。 1.5.3原位测试方法

(1)、标准贯入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锤击速率小于30击/min,每贯入30cm为一测点。

锤重、落距及贯入器规格均符合行业标准《标准贯入试验规程》YS5213。 土层测试时,贯入器抵达天然土层先预打15cm再进行正式贯入试验,用钢尺准确量定30cm长度,每10cm长度用粉笔标画,保持探杆垂直、锤击匀速,记录每10cm长度的锤击数并累计30cm长度的锤击数。

(2)、静力触探试验

采用20T车装静探仪,连续贯入,每10cm记录一次应变值,自动记录采用20T车装静力触探仪,单桥探头,探头在测试前进行了率定。

测试采用连续贯入,贯入速率1.2m/min左右,每10cm采集一次应变值,记录仪型号为LMC-D310。

(3)、波速测试

波速测试技术要求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10.10实施。波速测试采用单孔检层法,测试仪器采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生产的工程动测仪RSM24FD及声波检测仪RSM-SYS,波速探头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生产的JBT-1型。

波速测试时,要求测试钻孔垂直,孔壁光滑,激振板应紧贴地面,探测头贴壁良好,测绳深度标记准确,测试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测点的垂直间距采用1m,并自下而上测试。测定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压缩波速。

2

波速测试方法、原理详见报告附件20——《波速检测报告》。 1.5.4地下水水位量测

场地有多个含水层,为量测各含水层的水位,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潜水含水层水位量测:首先在勘探过程中量测初见水位,并钻入含水层一定深度,然后,根据含水层的渗透性,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要求的地下水的稳定时间,量测地下水稳定水位。

承压含水层水头量测:首先钻入含水层一定深度,采取止水措施,与其他含水层隔开,根据含水层的渗透性,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要求进行分层量测。

1.5.5土工试验方法

按照《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进行的试验:

(1)、物理性试验:含水量采用烘干法、密度采用环刀法、液限采用76g瓦氏圆锥仪法、塑限采用滚搓法、渗透试验采用变水头法、颗粒分析试验采用筛析法+比重计联合测定。

(2)、固结试验:常规压缩试验采用快速法、回弹采用固结法、固结系数采用固结快速法。

(3)、抗剪强度试验:采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直剪快剪和固快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采用单轴抗压法。

按照《地下铁道及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要求进行的特殊试验:

(1)、垂直基床系数采用固结试验法。 (2)、静止侧压力系数采用K0仪法。 1.6勘探点定位及高程测量 1.6.1勘探点定位

根据各勘探点坐标,采用全站仪定位。采用统一坐标系统(苏州轨道交通独立坐标系)。

勘探点具体定位为:首先在业主提供的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东环路站平面位臵图(电子图),在电子图上读出勘探点坐标,利用我公司从苏州市工

业园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处收集的一级导线点(I9041:X=45707.366,Y=58319.318、I9042:X=45764.838,Y=58635.137)的实地位臵,采用全站仪测放出勘探点的实地位臵。

1.6.2勘探点高程测量

勘探点高程采用全站仪实测,高程引测点为I9041(H=3.824m,高程系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位于苏华路北侧苏春西路上。

1.7勘察完成工作量 1.7.1野外勘探及测试工作量

本次野外勘探工作于2007年10月8日开始,10月16日结束,为保证取土样的质量,上部采用钢护筒护壁、全孔泥浆护壁钻进。本次勘探完成工作量见表1.7.1-1,利用勘察报告03100工作量见表1.7.1-2和表1.7.1-3,详见报告附表1——《勘探点实际材料一览表》。

(1)、本次勘探完成工作量(表1.7.1-1)

表1.7.1-1

孔数 最大 最小 累计 取土样(件) 标贯 勘察方法 (个)深度 深度 进尺 试验 水样 (m) (m) (m) 原状 扰动 (点) (组) 取土孔 6 50 20 210 139 标贯试验孔 4 50 40 175 47 60 4 波速测试孔 4 27 27 108

(2)、利用勘探工作量(表1.7.1-2)

表1.7.1-2

最小 累计 取土样(件) 标贯 勘察方法 孔数 最大(个) 深度 深度 进尺 试验 水样 备注 (m) (m) (m) 原状 扰动 (点) (件) 取土孔 8 50 40 365 166 2 引用 标贯试验孔 5 51.45 45.25 247.15 46 71 03100报告

(3)、利用测试工作量(表1.7.1-3)

表1.7.2-3

测试方法 孔数 深度 累计进尺 (个) (m) (m) 备注 静探试验孔 3 32-41 113 引用03100报告

1.7.2室内试验

室内试验工作与野外勘探同步进行,本次勘察的土工试验于2007年10

3

月10日全部完成,并提交了试验成果报告,各项试验项目均按要求进行。本次勘探完成工作量见表1.7.2-1,利用利用勘察报告03100试验工作量见表1.7.2-2。

(1)、本次勘探完成试验工作量(表1.7.2-1)

表1.7.2-1

压缩 直剪 三轴 渗透 项目 物理 静止侧压基床 0.1-0.4MPa 0.1~0.8 MPa 快剪 固快 uu 垂直 水平 力系数 系数 样次 186 101 18 14 51 34 9 9 20 36

(2)、利用试验工作量(表1.7.2-2)

表1.7.2-2

项目 物理 压缩 直剪 三轴 渗透 0.1~0.4 快剪 固快 Cu uu 垂直 水平 样次 221 98 41 28 9 9 18 16 颗分 项目 无侧限 固结 基床 水质 静止侧压力筛分 吸管 压力 系数 系数 分析 系数 泊桑比 样次 19 27 6 13 16 2 10 10 1.7.3钻孔回填

钻孔回填于野外勘探及现场原位测试完成后进行,采用水泥封孔。

2.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场地环境条件

2.1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地处广阔的冲积、湖积平原,为典型的水网化平原。 场地范围主要为道路,场地地势较平坦,地面高程在2.43~3.23m左右。 拟建东环路站位于桐泾路与干将路交汇处的道路之下,周边主要为居民住宅及商业用房,桐泾路横穿场地。场地东部有一条南北向内河(桐安桥),河宽约19.5~22.0m,勘察期间水面高程1.24m。

2.2地质构造

根据苏州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反映,不同体系的构造断裂面错纵复杂交织在一起,岩浆的侵入穿插使其更加复杂化,褶皱遭受后期的破坏,已很难恢复本来面貌。区内高角度压性结构面不发育,地层产状较缓,低角度的推覆

构造强烈,地表广泛分布的泥盆系多推覆于新地层之上。

依据区内构造形迹的互相组合,初步确定了四种构造体系或构造形式。即华夏系构造、东西向构造、新华夏系构造及弧形构造。

本区新生代以来新构造活动反映不强烈,主要表现为垂直升降运动。西部丘陵山区处于缓慢抬升,东部平原区轻微下降,据中国岩石圈新构造时期升降幅度图,1956~1977年地形形变测量结果,平原区20年间垂直形变速率不到-0.1mm/a,属地壳活动稳定区。

苏州地质概况详见报告附图13——《苏州市第四纪地质图》。 2.3场地环境

拟建场地位于位于桐泾路与干将路交汇处西侧干将道路下,周边主要为

居民住宅及商业用房,无历史文物或古迹。场地地理环境条件详见报告附图15——《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走向示意图》。

场地位于苏州市较繁华的交通要道,道路有:南北向桐泾路、东西干将路。道路及两侧地下管线密布。

场地范围的地表水体为一条南北向的内河(桐安桥),河宽约20m,勘察期间水面高程1.24m,河中心水深1.6~1.8m(淤泥厚度约0.8m);河边水深0.7~1.2m(淤泥厚度约0.2m)。

3.场地土层的分布

3.1场地土层组成

根据成因时代、沉积环境、土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可划分六个工程地质大层共计十个亚层:

第一工程地质层:为人工填积土,土性较杂,含碎砖、瓦片和淤泥等,工程性质较差,局部厚度较大,分布于整个场区。

第二工程地质层:系晚更新世(Q32-3)冲湖积相沉积成因土层,为可塑和可~软塑粘性土,工程性质较好,较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场区,但总体厚度不大。

第三工程地质层:系晚更新世(Q32-2)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成因的饱和砂性土和软弱粘性土,工程性质较差,土质不均匀,其中,软弱粘性土厚度较大。

第四工程地质层:系晚更新世(Q32-1)湖、冲湖积相沉积成因土层,为可~硬塑和可~软塑粘性土,工程性质较好。但由于受冲刷切割,分布不均匀,

4

厚度变化大。

第五工程地质层:系晚更新世(Q32-1)冲湖积相沉积成因的饱和砂性土,工程性质较好。但由于受冲刷切割,分布不稳定,大部分缺少。

第六工程地质层:系晚更新世(Q31)泻湖相沉积成因的软弱粘性土,工程性质较差,土质不均匀,厚度较大。

3.2土层详细描述

根据野外勘探、现场原位测试,结合土工试验成果综合分析,场地土层分布详见报告附图17——《工程地质剖面图》,现自上而下详细描述为:

(1)填土层(Q4ml)——层号①

①~1杂填土:褐灰~灰色,松散。该层填料较复杂,由粉质粘土混大量碎砖、碎石填积,局部夹有块石。

厚度0.4~3.4m,平均层厚1.34m;层顶标高2.29~3.29m,平均标高2.71m;层底标高-0.18~2.68m,平均标高1.37m。

①~2素填土: 褐灰~灰色,局部褐黄色,呈软~可塑状,由粉质粘土混少量碎砖石填积,填龄在10年以上。

层厚0.3~2.5m,平均层厚1.41m;层顶埋深0.4~2.3m,平均埋深1.03m;层顶标高0.60~2.68m,平均标高1.63m;层底埋深1.6~3.8m,平均埋深2.44m;层底标高-1.12~1.38m,平均标高0.22m。

(2)晚更新世(Q32-3)冲湖积相沉积成因土层——层号③

③~1层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局部硬塑,部分为粘土,切面较光滑,无摇振反应,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高。

层厚1.9~5.6m,平均层厚3.18m;层顶埋深1.6-3.8m,平均埋深2.48m;层顶标高-1.21~1.38m,平均标高0.23m;层底埋深4.5~7.0m,平均埋深5.58m;层底标高-4.10~-1.89m,平均标高-2.87m。

主要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平均值:含水量w=26.3%,重度? =19.7 KN/m3,孔隙比e=0.747,塑性指数Ip=16.2,液性指数IL=0.33;压缩性:a1-2=0.242MPa-1,Es1-2=7.404MPa,直剪(固快)C=39.7kPa,?=17.9;三轴(UU)Cu=59.3kPa,

?u=3.64度。

③~2粉质粘土:灰黄色,下部渐变为灰色,可~软塑。切面较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

层厚0.5~2.2m,平均层厚1.35m;层顶埋深4.5-7.0m,平均埋深5.58m;层顶标高-4.10~-1.89m,平均标高-2.87m;层底埋深5.6~8.9m,平均埋深

6.93m;层底标高-5.67~-3.07m,平均标高-4.22m。

主要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平均值:含水量w=28.0%,重度? =19.5 KN/m3,孔隙比e=0.785,塑性指数Ip=12.3,液性指数IL=0.72;压缩性:a1-2=0.284MPa-1,Es1-2=6.647MPa,直剪(固快)C=26.1kPa,?=21.7度。

(3)晚更新世(Q32-2)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成因土层——层号④和⑤

④~1粉土:灰黄~灰色,稍密为主,部分中密,夹粉质粘土,含云母片,偶见贝壳碎片。光泽反应弱,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韧性低。

层厚1.5~3.9m,平均层厚2.38m;层顶埋深5.6-8.9m,平均埋深6.93m;层顶标高-5.67~-3.07m,平均标高-4.22m;层底埋深8.1~10.8m,平均埋深9.31m;层底标高-7.63~-5.49m,平均标高-6.60m。

主要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平均值:含水量w=29.0%,重度? =19.4 KN/m3,孔隙比e=0.792,塑性指数Ip=8.76,液性指数IL=1.07;压缩性:a1-2=0.204MPa-1,Es1-2=9.244MPa,直剪(固快)C=11.20kPa,?=24.8度。

④~2粉砂:灰色,以中密为主,局部稍密,部分为细砂,夹粉土、薄层粉质粘土,含少量云母片和贝壳碎片。

层厚6.9~10.6m,平均层厚8.61m;层顶埋深8.1~10.8m,平均埋深9.31m;层顶标高-7.63~-5.49m,平均标高-6.60m;层底埋深16.0~19.8m,平均埋深17.92m;层底标高-16.51~-13.47m,平均标高-15.21m。

主要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平均值:含水量w=25.3%,重度? =19.5 KN/m3,孔隙比e=0.733,塑性指数Ip=7.66;压缩性:a1-2=0.120MPa-1,Es1-2=14.682MPa,直剪(固快)C=9.82kPa,?=32.3度。

⑤粉质粘土:灰色,软塑~流塑,夹稍密状态粉土,局部为粉土与粉质粘土交互层,均质性差,夹有软塑~可塑状态粉质粘土,稍有光泽反应,无摇震反应,韧性较低,干强度中等。

层厚5.1~12.5m,平均层厚7.69m;层顶埋深16.0-19.8m,平均埋深17.92m;层顶标高-16.51~-13.47m,平均标高-15.21m;层底埋深23.2~31.2m,平均埋深25.61m;层底标高-28.36~-20.74m,平均标高-22.89m。

主要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平均值:含水量w=30.8%,重度? =19.1 KN/m3,孔隙比e=0.859,塑性指数Ip=12.5,液性指数IL=0.98;压缩性:a1-2=0.350MPa-1,Es1-2=5.614MPa,直剪(固快)C=16.6kPa,?=21.2度;三轴(UU)Cu=39.5kPa,

?u=2.53度。

5

(4)晚更新世(Q32-1)湖、冲湖积相沉积成因土层——层号⑥ ⑥~1粉质粘土:绿灰色~灰色,可塑~硬塑,夹粘土。切面较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高,分布不均匀,主要见于车站西部。

层厚0.4~7.0m,平均层厚3.03m;层顶埋深23.2-25.5m,平均埋深24.29m;层顶标高-22.98~-20.74m,平均标高-21.68m;层底埋深24.8~30.8m,平均埋深27.32m;层底标高-28.05~-22.37m,平均标高-24.71m。

主要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平均值:含水量w=24.2%,重度? =19.6 KN/m3,孔隙比e=0.729,塑性指数Ip=14.1,液性指数IL=0.37;压缩性:a1-2=0.176MPa-1,Es1-2=10.462MPa,直剪(固快)C=46.5kPa,?=20.7度。

⑥~2粉质粘土:绿灰~褐黄~灰色,可~软塑,呈上硬下软,均质性较差,局部无规律性地分布有薄层流塑粉质粘土和粉土。稍有光泽反应,摇震反应不明显,干强度、韧性中等。层面埋深和厚度变化较大。

层厚1.8~11.3m,平均层厚6.04m;层顶埋深24.0-31.2m,平均埋深26.70m;层顶标高-28.36~-20.77m,平均标高-24.28m;层底埋深29.6~35.3m,平均埋深33.02m;层底标高-32.61~-27.14m,平均标高-30.31m。

主要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平均值:含水量w=28.3%,重度? =19.2 KN/m3,孔隙比e=0.814,塑性指数Ip=12.7,液性指数IL=0.79;压缩性:a1-2=0.344MPa-1,Es1-2=5.748MPa,直剪(固快)C=27.2kPa,?=21.4度;三轴(UU)Cu=38.7kPa,

?u=2.57度。

(5)晚更新世(Q32-1)冲湖积相沉积成因土层—层号⑦

⑦粉土:灰色,中密~密实,局部为粉砂,偶夹薄层粉质粘土,无光泽反应,摇震反应较迅速,韧性、干强度较低。场地东部大部分地段缺少。

层厚2.9~8.9m,平均层厚6.62m;层顶埋深32.0~34.7m,平均埋深33.23m;层顶标高-32.07~-29.23m,平均标高-30.60m;层底埋深37.4~40.9m,平均埋深39.78m;层底标高-38.13~-34.79m,平均标高-37.12m,部分勘探点未钻穿。

主要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平均值:含水量w=26.1%,重度? =19.5 KN/m3

,孔隙比e=0.764,塑性指数Ip=9.21,液性指数IL=0.81;压缩性:a1-2=0.190MPa-1,Es1-2=9.407MPa,直剪(固快)C=9.60kPa,?=27.6度;三轴(UU)Cu=29.4kPa,

?u=1.50度。

(6)晚更新世(Q31

)泻湖相沉积成因土层—层号⑧

⑧粉质粘土:灰色,软塑~流塑,部分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土。

稍有光泽反应,无摇震反应,韧性较低,干强度中等。

层顶埋深29.6~40.9m,平均埋深34.50m,标高-38.13~-27.14m,平均标高-31.77m。未钻穿。

主要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平均值:含水量w=32.9%,重度? =18.7 KN/m3,孔隙比e=0.943,塑性指数Ip=13.8,液性指数IL=1.02;压缩性a1-2=0.378MPa-1,Es1-2=5.388MPa;直剪(固快)C=12.00kPa,?=20.0度;三轴(UU)Cu=36.7kPa、

?u=2.50度

4.岩土参数分析与选用

4.1岩土参数可靠性分析

原状土样采用了108mm薄壁对开式取土器采取,保证了土样质量。

原位测试采用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

确定土层承载力需要的抗剪强度指标采用直剪快剪和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确定基坑支护设计需要的土层抗剪强度指标采用直剪固快。

所以,本工程从土样采取、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均依据国标规范要求,并根据工程特点和场地土层性质,选用对应的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的方法,保证了岩土参数的可靠性。

4.2岩土参数的统计

土层划分以地质单元相同、物理力学性质相近为原则。 岩土参数统计时,按土层性质进行分类统计。 各项物理力学指标的平均值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

标准值采用平均值乘以统计修正系数。如指标样本数不足6组时,只给平均值,不计算标准值。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依据《地下铁道及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16.2.3-1~16.2.3-3进行数理统计。

统计修正系数:?.704S?1?(1n?4.678n2)?。

分层统计结果详见报告附表8和附表4——《土工试验成果统计总表》、《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统计表中包括指标平均值、样本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等。

4.3岩土参数选用

6

评价土层性状的指标,如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天然重度、孔隙比、液性指数等选用平均值。

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验算地基变形所需的指标,如压缩模量、压缩指数等选用平均值。

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评价地基承载力、进行基坑支护设计需要的土层抗剪强度指标选用标准值。

地基承载力取特征值。桩基设计参数及单桩承载力取特征值。

岩土设计参数综合建议值是根据土工试验成果并结合当地经验确定。

5.场地地震效应

5.1场地抗震地段划分

苏州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

拟建场地位于广阔的冲湖积平原之上,覆盖层厚度大,车站深度范围土层分布不均匀,建议建设场地按抗震不利地段考虑。

5.2场地类别划分

场地范围进行了4个钻孔(BTJJ1、BTJJ4、DTJJ8、DTJB11)的实测波速,根据《波速检测报告》,土层的实测剪切波速、纵波波速及计算的动弹性参数见表5.2-1,详见报告附件20——《波速检测报告》。

表5.2-1

剪切波速Vs(m/s) 纵波波速Vp(m/s) 动弹性参数 层号 范围值 平均值 范围值 平均值 Gd Ed (MPa) (MPa) μd ①-1 146-154 150.5 494-516 504.8 40.8 118.4 0.45 ①-2 164-169 166.7 558-650 617.3 53.1 155.0 0.46 ③-1 224-235 231.8 825-969 924.5 105.8 310.4 0.47 ③-2 167-173 170.3 711-974 848.8 56.0 165.4 0.48 ④-1 151-155 153.0 925-1165 1063.5 45.2 134.6 0.49 ④-2 168-179 172.8 1022-1247 1153.8 57.6 171.6 0.49 ⑤ 151-155 153.0 934-994 962.8 44.8 133.2 0.49 ⑥-1 220.0 1112.0 97.8 289.4 0.48 ⑥-2 167-176 171.0 975-1192 1070.5 56.4 167.7 0.49 ⑧ 159-162 160.3 1013-1089 1051.0 49.3 146.8 0.49 根据土层的实测剪切波速,按《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公式4.0.1计算基础底面下不小于10m即现地面下27m深度以内的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e见表5.2-2。

表5.2-2

孔号 计算深度 等效剪切波速 d备注 0(m) Vse(m/s) BTJJ1 27 168 实测 BTJJ4 27 172 实测 BTJJ8 27 167 实测 BTJB11 27 165 实测

根据计算,场地现地面下27m深度以内的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e =165~172m/s,按《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表4.0.1-2判定,场地属Ⅲ类场地。

5.3液化评价

5.3.1按《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判定

苏州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铁车站可作为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本报告按苏州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即7度)进行液化判别和评价。

根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的规定,设计烈度为7度,有可能液化土层的地段,可按标准贯入法判定液化可能性。当实测标

准贯入锤击数N值小于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Ncr值时,应判为液化土。Ncr值按公式:Ncr=N0?1?2?3?4计算 式中:

Ncr——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击);

N0——当ds为

3m,dw为2m,du为2m,?4为1时土层的液化临界标准

贯入锤击数,设计烈度为7度时取6;

?1——地下水埋深dw(m)修正系数,?1=1-0.065(dw-2);

7

?2——标贯试验点的深度ds(m)修正系数,?2=0.52+0.175ds-0.005ds2;

?3——上覆非液化土层的厚度du(m)修正系数,?3=1-0.05(du-2);

?4——粘粒含量百分比?c修正系数,?4=1-0.17

?c。

场地20m深度范围分布有两层砂性土层:④~1粉土和④~2层粉砂,按《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附录B公式B.1.1-1~B1.1-5计算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计算时,地下水取苏州近3~5年最高水位2.63m)。计算结果:④~1层和④~2层没有可液化点,判别为④~1层和④~2层为不液化层。

液化计算结果见报告附表7——《液化计算表》(按《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

5.3.2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判定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4.3.1条“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的液化判别和地基处理,6度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进行判别和处理,但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7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

地铁车站可作为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本报告按苏州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即7度)进行液化判别和评价。

根据土工试验成果,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公式4.3.4-1计算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计算时,地下水取苏州近3~5年最高水位2.63m)。判别结果,④~1层和④~2层均为不液化层。

液化计算结果见报告附表7——《液化指数计算表》(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6.区域水文气象及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6.1区域水文气象

苏州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降水量丰富,年降水量最多为1783mm,最少为604mm,年平均降水量为1094mm,年降水日192天,日照约2000小时。

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区内地表水系极为发育,

主要由太湖、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渠组成。太湖水域面积2250km2,总蓄水量90亿m3(临界量),全湖平均水位2.12m,湖水水深达3.33m。阳澄湖群:主要由阳澄湖、澄湖、漕湖、金鸡湖等组成,湖底较平坦,除阳澄湖最大水深达9.5m外,其余均在2m左右。湖泊之间河汊通连,构成水力联系密切的群体。主要骨干性的河道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胥江、元和塘等河道连通江海,不同程度受潮汐影响。还有外城河沿老城区环城分布,干将河沿干将路中部流过。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太湖的影响,并受人为控制,常年水位2.8~3.0m,其年变幅1m左右。

苏州一般地表水历史最高水位2.63m,最低水位0.01m,常年平均水位0.88m,近3~5年最高水位为2.63m。

6.2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6.2.1地表水

场地范围地表水体为东部的一条南北向苏州市内河(桐安桥),河宽约20m,勘察期间水面高程1.24m,河中心水深1.6~1.8m(淤泥厚度约0.8m);河边水深0.7~1.2m(淤泥厚度约0.2m)。内河与东侧外护城河相通,与外界河流水力联系较密切。

6.2.2场地地下水

根据地下水埋藏特征,场地地下水有潜水和承压水两种类型。 (1)、潜水

人工填土为含水层,③~1层和③~2层粉质粘土为隔水底板。

人工填土主要由粉质粘土夹碎石、碎砖混填,粗颗粒易形成大孔隙,成为地下水的贮存空间,透水性较好,但不均匀,由于局部厚度大,雨季出水量较丰富。

③~1层和③~2层粉质粘土透水性微弱(根据室内试验资料,③~1层平均渗透系数KV=0.25?10-6cm/s和Kh=0.03?10-6cm/s,透水性微弱,属不透水层;③~2层平均渗透系数KV=1.10?10-6cm/s和Kh=1.37?10-6cm/s,透水性弱,属微~不透水层),可以作为相对隔水层。

苏州地下水位最高一般在7~8月份,最低水位多出现在旱季12月份至翌年3月份。

野外勘探期间在钻孔中量测的稳定水位埋深在地面下0.8~3.4m,高程0.5~1.4m,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内河水),此外尚有地下水道道的渗漏,水位受季节性控制,年水位变幅为1.0m,且与地表水存

8

在着较为密切的水力关系——互补关系。

(2)、承压水

根据地层结构,勘探深度内承压水有两层: a、第一层微承压水

由④~1层粉土、④~2层粉砂和⑤层软~流塑粉质粘土夹粉土构成含水层。 隔水顶板为③~1层和③~2层粉质粘土,隔水底板为⑥~1层和⑥~2层粉质粘土。

该含水层埋藏较浅,厚度较大。其中,④~1、④~2层赋水性较好,透水性较强(根据室内试验,④~1层平均渗透系数为KV=121?10-6cm/s,Kh=208?10-6cm/s;④~2层平均渗透系数为KV=196?10-6cm/s,Kh=163?10-6

cm/s,透水性较强,但仍属弱透水层。⑤层平均渗透系数为KV=0.77?10-6cm/s,Kh=0.33?10-6cm/s,属微透水层),水量较丰富,为基坑开挖深度主要出水地层,亦为对地铁施工及运营影响较大的含水层。

隔水底板⑥~1层和⑥~2层透水性微弱(根据室内试验,⑥~1层平均渗透系数为KV=2.14?10-6cm/s,Kh=14.6?10-6cm/s,属不透水层;⑥~2层属不透水层,可以作为相对隔水层。

根据仓街站抽水试验和星明街站~星海街站区间的抽水试验资料(CK1和CK2孔)综合分析,该承压水水头高程为1.505~1.654m,较潜水位略低,雨季时水头可提高0.5m左右,水位较稳定,补给来源主要为地表水及潜水的越流补给。

根据初勘的抽水试验成果,该承压水的流向是由SW向NE,天然水力坡度4‰左右,地下水平均流速约为0.0018m/d。

该含水层的隔水顶板分布较稳定,厚度不大;隔水底板分布不够稳定,局部厚度较小。该含水层具承压性。

b、第二层承压水

由⑦层粉土和⑧层流塑~软塑粉质粘土组成含水层。

隔水顶板为⑥~1层粉质粘土和⑥~2层粉质粘土,根据初勘资料,下部的⑨层粉质粘土可以作为隔水底板。

该含水层埋藏较深(层面埋深33.9~44.2m),⑦层粉土赋水性较好,透水性较好(其平均渗透系数为KV=2.14?10-6

cm/s,Kh=14.6?10-6

cm/s,属弱透水),但透水性不均匀;⑧层粉质粘土赋水性一般,透水性弱,属微透水层,给水性较差。

该含水层厚度较大,主要为⑧层土,⑦层粉土仅分布于车站西部,且埋藏较深。但由于水头较高,当基坑开挖深度大时,对坑底抗渗流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而对地铁运营影响不大。

该承压含水层水头较稳定,根据在星港街水位观察孔SW1的量测结果,承压水头埋深在地面下2.32m,高程0.16m,补给来源为相邻含水层越流补给。

(3)、土层室内外渗透系数比较及渗透性评价(表6.2.2)

表6.2.2

室内试验渗透系数 抽水试验渗透层号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系数 垂直水平垂直水平垂直水平渗透性评价 Kv?10-6 K h?10-6Kv?10-6 K h?10-6Kv?10-6 K K?10-6 h?10-6(cm/s) (cm/s) (cm/s) (cm/s) (cm/s) (cm/s) (cm/s) ③-1 1.55 0.08 0.01 0.01 0.25 0.03 微~不透水层 ③-2 2.77 3.68 0.25 0.10 1.10 1.37 微~不透水层 ④-1 359 399 1.39 16.7 121 208 360 弱透水层 ④-2 759 561 2.03 1.79 196 163 2500 透水~弱透水层 ⑤ 5 10 微透水层 ⑥-1 0.2 0.5 不透水层 ⑥-2 0.5 1.0 不透水层 ⑦ 100 200 弱透水层 ⑧ 0.76 3.31 0.03 0.03 0.28 1.15 微~不透水层

从表6.2.2可以看出,第一承压含水层(④~1层粉土和④~2层粉土、粉砂)抽水试验确定的渗透系数是室内试验约1~3倍左右。

6.3环境水与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 6.3.1环境水的腐蚀性评价

详细勘察时共采取水样4组(地表水2组、潜水2组)进行水质分析试验,并利用现场抽水试验第一层承压水水样2组。根据《水质分析报告》,场地环境水以离子含量>25%作为水的化学类型定名界限值,确定的化学类型见表6.3.1-1。

表6.3.1-1

环境水类型 取水位臵 化学类型 9

-2-++2+地表水 桐安桥河1 HCO3〃SO4—(K+Na)〃Ca 桐安桥河2 HCO-2-3〃SO4〃Cl-—(K++Na+)〃Ca2 潜水 BTJJ1 HCO-3〃SO2-4—Ca2+ BTJJ10 HCO-2-++2+3〃SO4—(K+Na)〃Ca 第一层 CK1(抽水井) HCO--++23〃Cl—(K+Na)〃Ca 承压水 CK2(抽水井) HCO-++23—(K+Na)〃Ca 离子含量见表6.3.1-2及报告附件19——《水质分析报告》。

表6.3.1-2

环境水取水 侵蚀性-2- 4类型 位臵 PH值 COCl- SO2- 4HCO- 3Mg2+ Cl+SO2 ×0.25(mg/L) (mg/L) (mg/L) (mmol/L) (mg/L) (mg/L) 桐安桥河1 7.07 0.00 15.24 34.08 1.60 5.24 23.76 地表水 桐安桥河2 7.19 0.00 52.25 84.32 2.19 7.65 73.33 潜水 BTJJ1 7.22 2.86 15.71 36.62 1.81 7.29 24.87 BTJJ10 7.15 0.00 14.76 40.98 1.85 7.85 25.01 第一层 CK1(抽水井) 6.70 0.00 132.02 50.20 7.54 36.00 144.57 承压水 CK2(抽水井) 6.85 0.00 16.54 14.20 4.34 11.90 20.09

场地水中,SO42-<500 mg/L;Mg2+含量<2000 mg/L;PH值>6.5;侵蚀性CO2<15 mg/L;HCO3->1.0 mmol/L;100 mg/L< Cl-+0.25 SO42-<500 mg/L。

根据环境水中各离子、分子等含量,按规范判定场地环境水腐蚀性结果详见表6.3.1-3;详见报告附件19——《水质分析报告》

表6.3.1-3

环境水 类型 取水样位臵 对混凝土 对钢结构 对混凝土结构中 腐蚀性评价 腐蚀性评价 钢筋腐蚀性评价 桐安桥河1 无腐蚀性 弱腐蚀性 无腐蚀性 地表水 桐安桥河2 无腐蚀性 弱腐蚀性 无腐蚀性 BTJJ1 无腐蚀性 弱腐蚀性 无腐蚀性 潜水 BTJJ10 无腐蚀性 弱腐蚀性 无腐蚀性 第一层 CK1(抽水井) 无腐蚀性 弱腐蚀性 无腐蚀性 承压水 CK1(抽水井) 无腐蚀性 弱腐蚀性 无腐蚀性

根据场地土层的透水性和含水量,场地环境类型综合确定为Ⅱ类。经调

查场地及周围无环境污染源。

根据《水质分析报告》,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2.2条综合判定:场地环境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

6.3.2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 经调查场地及周围无环境污染源。

场地地下水埋藏较浅,地下水水位以上为填土层(填料为粉质粘土夹碎砖),人工填土层填料与《地铁星港街站》填土填料基本一致,又未受环境污染。结合《地铁星港街站》(勘察编号:07081-10)的《土质分析报告》及腐蚀性评价结果综合判定,场地土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

7.围岩分类及围岩分级

7.1围岩分类

根据场地土层主要工程地质特征,按《地下铁道及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表4.3.1进行围岩分类及围岩稳定状态评价详见表7.1,按附录B对土、石进行可挖性分级及可挖性评价详见表7.1。

表7.1

层号 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围岩类别 围岩稳定 状态 土石等级 可挖性 评价 杂填土,呈松散状,填料较复杂,由粉质①-1 粘土混大量碎砖、碎石填积,局部夹有块Ⅰ 易坍塌 石,未压实,密实度差,透水性较好。 变形 Ⅰ 机械易挖 ①-2 素填土,软~可塑,由粉质粘土混少量碎Ⅰ 易坍塌 Ⅰ 人工和机砖、碎石填积,透水性较好,土质不均匀。 变形 械易挖 ③-1 粉质粘土,部分粘土,可塑,局部硬塑,Ⅰ 易坍塌 Ⅰ 人工和机中等压缩性,透水性微弱,为隔水层。 变形 械易挖 ③-2 粉质粘土,可~软塑,土质不均,中等压Ⅰ 易坍塌 缩性,透水性弱,为隔水层。 变形 Ⅰ 人工和机械易挖 ④-1 粉土,饱和,稍密~中密状态,夹粉砂、Ⅰ 易坍塌 薄层粉质粘土,透水性、富水性良好。 变形 Ⅰ 人工和机械易挖 ④-2 粉砂,饱和,中密为主,局部稍密,部分Ⅰ 易坍塌 为细砂,夹粉土,透水性、富水性良好。 变形 Ⅰ 人工和机械易挖 粉质粘土,软~流塑,土质不均匀,部分⑤ 为粉土与粉质粘土交互层,夹软~可塑粉Ⅰ 易坍塌 质粘土,含水量较高,但透水性较弱,中变形 Ⅰ 人工和机械易挖 等偏高压缩性,中等偏高灵敏度。 10

⑥-1 粉质粘土,可塑~硬塑,夹粘土,中等偏低压缩性,透水性弱,为隔水层。 Ⅱ 易坍塌 Ⅱ 人工和机械易挖 粉质粘土,可~软塑,土质不均匀,夹薄⑥-2 层状粉土及流塑粉质粘土,水平层理较发Ⅰ 易坍塌 人工和机育,中等压缩性。 变形 Ⅰ 械易挖 粉土,局部为粉砂,中密~密实状态,局⑦ 部夹薄层粉质粘土,透水性较强、富水性Ⅰ 易坍塌 Ⅰ 人工和机良好。 变形 械易挖 7.2围岩分级

按《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进行围岩分级。结果详见表7.2。

表7.2

层号 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围岩基本分级 杂填土,呈松散状,填料较复杂,由粉质粘①-1 土混大量碎砖、碎石填积,局部夹有块石,Ⅵ 未压实,密实度差,透水性较好。 ①-2 素填土,软~可塑,由粉质粘土混少量碎砖、碎石填积,透水性较好,土质不均匀。 Ⅵ ③-1 粉质粘土,部分粘土,可塑,局部硬塑,中等压缩性,透水性微弱,为隔水层。 Ⅵ ③-2 粉质粘土,可~软塑,土质不均,中等压缩性,透水性弱,为隔水层。 Ⅵ ④-1 粉土,饱和,稍密~中密状态,夹粉砂、薄层粉质粘土,透水性、富水性良好。 Ⅵ ④-2 粉砂,饱和,中密为主,局部稍密,部分为细砂,夹粉土,透水性、富水性良好。 Ⅵ 粉质粘土,软~流塑,土质不均匀,部分为⑤ 粉土与粉质粘土交互层,夹软~可塑粉质粘土,含水量较高,但透水性较弱,中等偏高Ⅵ 压缩性,中等偏高灵敏度。 ⑥-1 粉质粘土,可塑~硬塑,夹粘土,中等偏低压缩性,透水性弱,为隔水层。 V 粉质粘土,可~软塑,土质不均匀,夹薄层⑥-2 状粉土及流塑粉质粘土,水平层理较发育,Ⅵ 中等压缩性。 ⑦ 粉土,局部为粉砂,中密~密实状态,局部夹薄层粉质粘土,透水性较强、富水性良好。 Ⅵ 粉质粘土,软塑~流塑,部分为淤泥质粉⑧ 质粘土,夹薄层粉土,均一性差,含水量Ⅰ 易坍塌 较高,中高压缩性,透水性较弱。 变形 Ⅰ 人工和机械易挖 粉质粘土,软塑~流塑,部分为淤泥质粉质⑧ 粘土,夹薄层粉土,均一性差,含水量较高,Ⅵ 中高压缩性,透水性较弱。

8.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8.1土层物理试验指标平均值及范围值

表8.1

层号 取值 含水量 重度 孔隙比 塑性指数 液性指数 w(%) ?(KN/m3) e IP IL 最大值 31.9 20.5 0.926 20.0 0.54 ③-1 最小值 23.0 18.6 0.632 13.4 0.05 平均值 26.3 19.7 0.747 16.2 0.33 最大值 31.0 20.0 0.858 14.3 1.00 ③-2 最小值 25.1 19.1 0.707 10.5 0.53 平均值 28.0 19.5 0.785 12.3 0.72 最大值 33.5 20.1 0.911 11.3 1.68 ④-1 最小值 22.0 18.9 0.647 6.20 0.41 平均值 29.0 19.4 0.792 8.76 1.07 最大值 33.4 21.2 1.068 9.80 ④-2 最小值 16.2 17.3 0.486 7.00 平均值 25.3 19.5 0.733 7.66 最大值 35.0 19.9 0.964 16.8 1.39 ⑤ 最小值 24.3 18.4 0.701 9.00 0.76 平均值 30.8 19.1 0.859 12.5 0.98 ⑥-1最大值 28.2 20.2 0.835 16.9 0.57 最小值 22.1 19.0 0.658 11.2 0.16 11

平均值 最大值 ⑥-2 最小值 平均值 ⑦ 最大值 24.2 33.0 23.5 28.3 28.2 19.6 19.9 18.4 19.2 19.9 0.729 0.966 0.682 0.814 0.800 14.1 14.5 10.5 12.7 10.0 0.37 1.09 0.51 0.79 1.10 ⑧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22.9 26.1 38.6 26.5 32.9 19.2 19.5 19.5 18.0 18.7 0.727 0.764 1.094 0.758 0.943 5.90 9.21 16.9 10.5 13.8 0.39 0.81 1.44 0.76 1.02 8.2土层力学指标平均值及范围值

表8.2

直剪(快剪) 层号 取值 C (kPa) 最大值 ③-1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③-2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④-1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④-2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⑤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⑥-1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⑥-2 最小值 平均值 ⑦ 最大值 最小值 41.4 39.2 40.0 26.2 16.8 21.5 9.80 9.60 9.70 11.2 8.20 9.52 15.6 10.4 12.4 44.6 39.4 42.0 27.2 11.0 17.1 直剪(固快) C (kPa) 56.4 22.8 39.7 29.0 20.8 26.1 15.6 9.20 11.2 12.8 8.40 9.82 21.0 14.5 16.6 52.8 40.2 46.5 31.2 22.2 27.2 三轴(UU) Cu (kPa) 69.8 50.0 59.3 59.0 40.0 48.6 35.4 35.4 35.4 30.8 30.8 30.8 47.6 27.2 39.5 44.6 32.8 38.7 三轴(CU) Ccu (kPa) 12.5 10.5 11.5 5.50 5.50 12 压缩性 无侧限抗压强度 Es1-2 原状 qu (kPa) 60.1 35.0 52.9 68.6 62.3 65.4 重塑 qu’ (kPa) 20.5 5.90 15.0 21.5 21.5 21.5 灵敏度 St ? (度) ? (度) 20.3 12.2 17.9 24.6 19.2 21.7 27.1 23.2 24.8 33.8 31.4 32.3 25.8 17.1 21.2 22.2 19.2 20.7 23.4 20.0 21.4 ?u (度) ?cu (度) 18.0 17.5 17.7 23.1 22.5 C’ (kPa) 3.00 1.50 2.25 3.00 4.00 ?’ (度) 29.1 27.7 28.4 32.5 34.9 a1-2 (MPa-1) 0.327 0.172 0.242 0.403 0.198 0.284 0.302 0.142 0.204 0.171 0.084 0.120 0.603 0.227 0.350 0.219 0.122 0.176 0.638 0.203 0.344 0.236 0.162 (MPa) 9.887 5.294 7.404 8.787 4.513 6.647 12.296 6.093 9.244 19.860 9.989 14.682 7.913 3.240 5.614 14.106 7.619 10.462 8.354 3.080 5.748 10.693 7.624 14.5 8.00 11.5 17.5 16.3 16.9 26.6 25.8 26.2 35.9 31.1 32.9 20.0 15.1 17.6 15.1 14.0 14.6 25.7 14.1 20.9 4.90 1.70 3.64 4.80 3.30 4.00 4.80 4.80 4.80 8.10 8.10 8.10 3.90 1.20 2.53 4.30 1.40 2.57 5.90 2.90 4.20 2.90 2.90 2.90

平均值 11.0 26.8 9.60 27.6 29.4 1.50 最大值 12.4 19.3 18.0 22.2 53.4 4.30 ⑧ 最小值 9.00 12.3 8.60 17.8 30.2 1.40 平均值 10.8 16.3 12.0 20.0 36.7 2.50

6.00 23.6 3.50 33.9 0.190 9.407 0.563 7.809 0.249 3.530 4.00 22.6 2.00 32.0 0.378 5.388 38.9 15.4 2.50 13

8.3土层力学指标标准值

表8.3

直剪 直剪 三轴 (快剪) (固快) (UU) 压缩性 层号 C ? C ? Cu ?u a1-2 Es1-2 (kPa) (度) (kPa) (度) (kPa) (度) (MPa-1) (MPa) ③-1 37.2 17.0 56.5 3.3 0.254 7.068 ③-2 23.1 19.9 42.2 3.5 0.315 5.967 ④-1 9.8 23.6 0.234 8.048 ④-2 8.9 31.9 9.0 32.0 0.126 13.989 ⑤ 14.7 18.2 35.2 1.7 0.383 5.170 ⑥-2 13.1 17.7 23.8 20.3 34.5 1.7 0.398 5.051 ⑧ 9.6 14.1 9.2 18.7 29.4 1.7 0.410 4.897

8.4土层特殊试验指标平均值

表8.4

垂直 静止侧 渗透系数 层号 基床系数 压力 泊桑比 K 系数 ? 垂直Kv?10-6 水平Kh?10-6 (MPa/m) K0 (cm/s) (cm/s) ③-1 22.244 0.44 0.31 0.25 0.03 ③-2 13.633 0.44 0.30 0.10 1.37 ④-1 14.671 0.39 0.28 121 208 ④-2 21.920 0.32 0.24 196 163 ⑤ 10.482 0.48 0.33 0.07 0.33 ⑥-2 15.700 ⑦ 17.600 0.35 0.26 2..14 14.6

8.5砂性土界限粒径及界限系数平均值

表8.5

界限粒径 界限系数 层号 有效粒径 平均粒径 限制粒径 不均匀系数 曲率系数 d10 d50 d60 Cu Cc ③-1 0.005 0.011 0.014 ③-2 0.008 0.016 0.022 ④-1 0.011 0.032 0.049 0.059 6.910 ④-2 0.033 0.086 0.122 0.143 5.254 ⑤ 0.01 0.019 0.024 ⑧ 0.006 0.012 0.015

8.6土层固结系数 8.6.1垂直固结系数平均值

表8.6.1

各级压力下垂直固结系数 层号 ×10-3(cm2/s) 50kPa 100kPa 200kPa 400kPa 600kPa ③-1 8.59 7.00 0.50 ④-2 99.9 80.4 78.2 75.2 57.8 ⑤ 8.34 4.69 4.97 4.59 3.66 ⑥-1 24.8 21.4 18.8 11.7 10.6 ⑥-2 5.66 6.56 5.20 4.79 3.46 ⑦ 52.2 48.5 40.5 37.7 23.5 ⑧ 7.89 5.42 3.53 3.29 5.73

13

8.6.2水平固结系数指标平均值

表8.6.2

各级压力下水平固结系数 ×10-3(cm2/s) 层号 50kPa 100kPa 200kPa 400kPa 600kPa ③-1 3.83 1.23 0.84 0.61 ④-2 98.7 87.4 82.5 70.4 61.3 ⑤ 8.22 5.99 5.88 4.05 2.46 ⑥-2 8.72 5.17 3.58 3.51 ⑦ 93.3 52.0 41.0 38.3 37.5 ⑧ 7.61 4.33 2.12 1.53 0.63

8.7土层电阻率及热物理指标平均值

表8.7

层号 导热系数 比热容 导温系数电阻率 ?(w/m?k) c(KJ/kg?k) ??10?3(m2/h) (??m) ③-1 1.29 1.50 1.52 ③-2 1.29 1.64 1.53 ④-1 1.34 1.50 1.73 60.39 ④-2 1.31 1.39 1.80 79.03 ⑤ 1.22 1.64 1.30 41.75 ⑥-1 1.28 1.51 1.38 34.17

8.8原位测试指标

表8.8

层号 取值 静力触探 标准贯入试验击数N(击) Ps(kPa) 实测 修正 最大值 10.0 9.4 ③-1 最小值 8.0 7.2 平均值 2.2 8.9 8.4 最大值 10.0 9.0 ③-2 最小值 5.0 4.4 平均值 1.6 7.0 6.3 最大值 14.0 12.0 ④-1 最小值 7.0 6.1 平均值 3.6 10.5 8.9 最大值 35.0 26.0 ④-2 最小值 13.0 10.1 平均值 9.8 22.5 17.2 最大值 12.0 8.3 ⑤ 最小值 5.0 3.5 平均值 0.95 7.2 5.0 最大值 18.0 12.4 ⑥-1 最小值 13.0 8.8 平均值 2.5 15.4 10.5 最大值 12.0 8.3 ⑥-2 最小值 6.0 4.0 平均值 1.8 7.9 5.4 最大值 19.0 12.5 ⑦ 最小值 12.0 7.7 平均值 0.9 14.5 9.4 最大值 15.0 10.4 ⑧ 最小值 6.5 3.9 平均值 9.8 6.2 14

8.9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综合建议值

表8.9

压缩性 层号 含水量 w(%) 重度 ?(KN/m) 3基床系数 K(MPa/m) 孔隙比 e a1-2 (MPa-1) Es1-2 (MPa) 垂直 水平 静止侧 压力系数 K0 3?(KN/m) 直剪 (快剪) 直剪 (固快) 三轴(UU) 渗透系数 C (kPa) ? (度) C (kPa) ? (度) Cu (kPa) ?u (度) 垂直 KV?10?6水平 K(cm/s) 500 20 H?10?6 (cm/s) ①-1 ①-2 ③-1 ③-2 ④-1 ④-2 ⑤ ⑥-1 ⑥-2 ⑦ ⑧ 26.3 28.0 29.0 25.3 30.8 24.2 28.3 26.1 32.9 18.5 19.0 19.7 19.5 19.4 19.5 19.1 19.6 19.2 19.5 18.7 0.747 0.785 0.792 0.733 0.859 0.729 0.814 0.764 0.943 0.254 0.315 0.234 0.126 0.383 0.180 0.398 0.20 0.410 7.068 5.967 8.048 13.989 5.170 9.50 5.051 9.10 4.897 22.2 13.6 14.7 21.9 10.5 30 15.7 17.6 10 32 20 25 40 17 42 25 33 16 0.44 0.46 0.39 0.32 0.52 0.42 0.46 0.35 0.53 36.0 20.0 9.0 8.9 11.5 3.9 18 9.5 9.6 11.0 15.0 23.0 31.9 15.5 12 17.7 23.0 14.1 5 12 37.2 23.1 9.8 9.0 12.0 40.0 23.8 9.0 9.2 15 12 17.0 19.9 23.6 32.0 18.2 17.6 20.3 25.0 18.7 56.5 42.2 35.2 34.5 29.4 3.3 3.5 1.55 2.77 0.08 3.68 360 1.7 1.7 1.7 5 0.2 0.5 100 0.76 2500 10 0.5 1.0 200 3.31 注 :(1)、含水量、重度、孔隙比、基床系数、静止侧压力系数为平均值;

(2)、压缩性指标、直剪快剪、直剪固快、三轴(UU)为标准值; (3)、渗透系数为室内试验最大值;

15

9.岩土工程评价与建议

9.1场地稳定性

9.1.1区域稳定性评价

场地属太湖平原,地形平坦,地表水系发育,第四系厚度大于120m,基底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不稳定,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但场地无影响稳定性的断裂破碎带通过。场地所属区域不存在浅埋的全新世活动断裂。

苏州及邻近地区地震不强烈,据近二千多年的历史记载共发生大于4级的地震49次,大于5级的地震9次,其中,较大的地震有1974年4月22日溧阳市上沛5.5级地震,和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沙溪5.1级地震。

综上所述,苏州地区地震水平,无论从强度和频度上来看,本区新生代以来新构造活动反映不强烈,不存在浅埋的全新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水平属中等偏下,属基本稳定地区。

9.1.2不良地质作用评价

(1)、场地地势开阔,地形基本平坦,场地及周围未发现有影响地基稳定性的滑坡和边坡,勘探深度内未发现有岩溶、土洞等影响地基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

(2)、场地分布的砂性土层,经液化判定为不液化土层。 9.1.3建设场地属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建筑的场地类别属Ⅲ类。 9.1.4场地东部车站范围有一条内河,河宽约20m,勘察期间水面高程1.24m,河中心水深1.6~1.8m。内河与东侧外护城相通,与外界河流水力联系较密切,对将来的地铁施工影响较大。

根据上述分析,场地区域稳定性好,对建筑物稳定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适宜工程建设。

9.2场地土层分布特征

拟建场地地貌为广阔的冲湖积平原,经勘察查明,场地土层层次较多,但各土层分布不均匀。

场地范围,主要地层(③~1层粉质粘土、④~1层粉土、④~2层粉砂、⑤层粉质粘土、⑥~2层粉质粘土和⑧层粉质粘土层位基本稳定,分布尚均匀,各土层厚度较大;但③~2层粉质粘土、⑥~1层粉质粘土和⑦层粉土分布不稳定,尤其⑦层土仅分布于场地西部,厚度变化大,而且,各土层工程性质

差异较大。场地土层的分布和工程特性见表9.2。

表9.2

层号或土层名称 状态 土层分布 工程特性 局部缺失外,整个场区均①-1 有分布,但除河边外,厚填料较复杂,由粉质粘土混杂填土 松散 度不大(层厚0.2~大量碎砖、碎石填积,开挖面人工 2.0m)。 稳定性差。 填土 ①-2 软~可塑状 分布于整个场区,但厚度填料主要为粉质粘土,工程性素填土 不大,最大厚度2.0m。 质一般,透水性较好,为潜水含水层,开挖面稳定性尚可。 ③-1层和③-2层 ③-1层可塑(局部分布于整个场区,分布较强度较高,中等压缩性,透水粉质粘土 硬塑)、③-2层可~稳定,埋藏浅,但③-2性较弱,为相对隔水层,开挖软塑 层厚度较小。 面稳定性较好。 中等强度和中等压缩性,透水性较强,富水性好,为第一层④-1层粉土、 粉土稍~中密、粉中埋深5.6~8.9m,整体厚度较大,但④-1层厚度不承压水。容易产生基坑涌水,④-2层粉砂 密为主 大。 基坑开挖时,在水头差作用下容易产生涌砂,开挖面极不稳定。 强度较低,中高压缩性,基坑⑤层粉质粘土 分布于整个场区,分布较开挖时,容易流动,产生侧向(局部粉土与粉质软塑~流塑 稳定,埋深16.0~18.9m,变形和坑底隆起。富水性较粘土交互层) 厚度较大。 好,亦为第一层承压水层,但透水性弱。 ⑥-1层粉质粘土、 ⑥-1层可~硬 ⑥-1层分布不稳定,局部缺失;⑥-2层分布于整个强度较高,中等压缩性,透水⑥-2层粉质粘土 塑,⑥-2层可~软塑。 场区,较均匀。 性较弱,为相对隔水层。 ⑦粉土 分布极不稳定,埋藏深强度较高,中等偏低压缩性,(局部为粉砂) 中密~密实 度、厚度变化大,仅分布为第二层承压含水层,透水性于场地西部。 较强。 ⑧层粉质粘土 埋藏深度大,层面起伏大强度较低,中高压缩性,透水(部分为淤泥质粉呈软~流塑 (层面埋深性较弱,为第二层承压含水质粘土) 29.6~40.9m),厚度大。 层。

9.3地基承载力评价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根据各项现场原位测试、理论公式计算及地区经验综合评判提供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见表9.3。

16

表9.3

n层号 土层名称 承载力特征值 f备注 ak(kPa) ③-1 可塑(局部硬塑)粉质粘土 190 ③-2 可~软塑粉质粘土 150 土质不均匀 ④-1 稍密(部分中密)粉土 120 ④-2 中密粉砂 150 局部稍密、夹细砂 ⑤ 软~流粉质粘土 100 夹粉土、交互层 ⑥-1 硬~可塑粉质粘土 240 夹粘土 ⑥-2 软~可塑粉质粘土 140 土质不均匀 ⑦ 中密~密实粉土 170 夹粉砂 ⑧ 粉质粘土(部分为淤泥质粉质粘土) 95 土质不均匀

9.4地基基础方案的建议

拟建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桐泾路站为地下两层岛式,采用明挖法施工。车站结构底板标高约为-13.252m,有效站台中心轨顶标高为-11.912m,预计最大开挖深度在17.0m左右,结合勘探结果,车站底板主要埋臵于④~2层粉砂上,底板下为⑤层软~流粉质粘土。

9.4.1天然地基

④~2层土呈中等强度和中等压缩性,有一定的承载力,但开挖极易扰动,扰动后强度将会明显降低,在水头作用下会产生涌砂现象,造成开挖困难。

⑤层土主要特性为均质性较差,夹有易扰动的薄层粉土,强度低,中等偏高压缩性,中等偏高灵敏度,震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侧向滑移和沉陷。

如设计考虑采用天然地基基础方案时,除了进行必要的地基承载力、变形及抗浮计算外,施工期间尚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坑底土的扰动,并对施工降水进行严格的控制,以防砂性土层产生涌砂现象,从而承载能力下降。

9.4.2复合地基或桩基础

当地基变形及整体抗浮稳定性验算不能满足要求时,设计可进行地基处理或采用桩基础。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水泥土搅拌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公式11.2.4-1计算,计算公式为:

Ra?up?qsili??qpAPi?1

式中:

qsi——桩周第i层的侧阻力特征值,按表9.4.2-1取值;

qp——桩端地基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按表9.4.2-1取值; ?——桩端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可取0.5。

表9.4.2-1 层号 侧阻力特征值 承载力特征值 q备注 si(kPa) qp(kPa) ③-1 25 190 ③-2 19 150 ④-1 15 125 ④-2 19 150 局部稍密、夹细砂 ⑤ 11 100 夹粉土、交互层 ⑥-1 26 240 夹粘土 ⑥-2 18 140 注:qp—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kPa)等同于表9.3的fak(kPa)。

当采用钻孔灌注桩时,既要考虑满足承受车站结构荷载的要求,又要考虑满足车站施工完成后及将来运行过程中抵抗地下水对车站产生的浮托力,设计时应考虑“一桩两用”。由于车站承受地下水的浮托力较大,桩不宜太短,所以,桩基础持力层应根据实际土层分布及对单桩承载力的要求确定,宜选择强度较高、分布较稳定的⑥~2层可~软塑粉质粘土。

采用经验参数法估算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可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公式5.2.9,计算公式为: QUK?QSK?QPK=u∑ψsiqsikLsi+ψpqpkAp

式中:

qsik——桩侧第i层土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按表9.4.2-2取值; qpk——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按表9.4.2-2取值。

17

表9.4.2-2

层号 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sik(kPa) q备注 pk(kPa) ③-1 64 ③-2 46 土质不均匀 ④-1 36 ④-2 42 局部稍密、夹细砂 ⑤ 26 夹粉土、交互层 ⑥-1 70 900 桩入土按大于15m提供 ⑥-2 45 400 桩入土按大于15m提供 ⑦ 50 800 桩入土按大于15m提供

9.4.3车站出入口

本车站共有4个出入口,根据勘探结果,土层分布及工程性质与车站主体部分基本一致。

由于出入口埋藏较浅,埋藏有深到浅。根据车站结构底板标高,结合工程地质剖面图,出入口的结构底板大部分位于④~2层粉砂和④~1层粉土上,出入口位臵为可塑粉质粘土。

由于④~1层和④~2层具有一定承载力,但开挖易扰动,扰动后强度将会明显降低。如设计考虑采用天然地基基础方案时,除了进行必要的地基承载力、变形及抗浮计算外,施工期间尚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坑底土的扰动。

由于出入口安装自动扶梯,为了保证自动扶梯的正常运行,应严格控制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所以,如果采用天然地基不能控制地基变形时,设计可进行地基处理或采用桩基础。设计要求和计算参数可以参考9.4.2。

9.5基坑工程评价

地铁车站为地下工程,埋藏深度大,车站结构底板标高约为-13.252m,有效站台中心轨顶标高为-11.912m,预计最大开挖深度在17.0m左右

9.5.1抗浮设计

场地地下水埋藏浅,水量较丰富,地下水对车站主体的浮托力将影响车站的整体稳定,设计必须进行车站整体的抗浮稳定性验算。

9.5.2抗浮设防水位

综合场地地下水情况,并结合周边道路高程及场地排水条件,建议抗浮设防水位按苏州地区近3~5年最高水位为2.63m考虑。

9.5.3抗拔桩设计的建议

由于地铁车站埋藏深度大,地下水对车站主体产生的浮托力将大于车站结构自重,影响车站整体稳定,设计应考虑在车站底板下设臵抗拔桩,桩型可采用钻孔灌注桩,该钻孔灌注桩桩长设计既要满足承受车站结构荷载的要求,又要满足车站施工完成后及将来运行过程中抵抗地下水对车站产生浮托力的要求。

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估算可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公式(5.2.18-1)计算:

UK=??iuiqsikLsi

式中:

ui——破坏体表面周长(m),对于等直径桩,取ui=??d; qsik——各土层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可按表9.4.2-2取值;

?i——抗拨系数,可按表9.5.3取值。

表9.5.3

层号及土层名称 λi 值 层号 土层性状及名称 ③-1 可塑(局部硬塑)粉质粘土 0.73 ③-2 可~软塑粉质粘土 0.72 ④-1 稍密粉土 0.68 ④-2 中密粉砂(夹粉土、细砂) 0.62 ⑤ 软~流塑粉质粘土 0.71 ⑥-1 可~硬塑粉质粘土 0.72 ⑥-2 可~软塑粉质粘土 0.72 ⑦ 中密~密实粉土(局部粉砂) 0.65 ⑧ 粉质粘土(部分为淤泥质粉质粘土) 0.72

9.5.4基坑开挖与支护的建议 (1)、场地周边环境条件

拟建场地位于位于桐泾路与干将路交汇处西侧干将路下,干将路两侧主要为居民住宅及商业用房,无历史文物或古迹。

18

场地位于苏州市较繁华的交通要道,道路有:南北向桐泾路、东西干将路,道路及两侧地下管线密布。

场地内有一条南北向的内河(桐安桥),河宽约20m,勘察期间水面高程1.24m,河中心水深1.6~1.8m。

(2)、开挖深度范围土层

桐泾路站采用明挖法施工,根据勘探结果,开挖深度范围内土层主要有人工填土、③~1可塑(局部硬塑)粉质粘土、③~2软~可塑粉质粘土、④~1稍密粉土、④~2粉砂。

人工填土层结构松散,尤其松散杂填土,密实性差,开挖易坍塌。 ③~1层可塑(局部硬塑)粉质粘土、③~2层软~可塑粉质粘土抗剪强度较高,透水性弱,为隔水层,开挖自稳性较好。

④~1层和④~2层透水性较好,但易受扰动,扰动后强度将明显降低,在水头差作用下易产生涌砂现象。

(3)、基坑开挖深度地下水

基坑开挖深度范围涉及的地下水有潜水和第一层微承压水。

潜水含水层总体厚度不大,但渗透性较好,雨季施工时易出现基坑涌水。 第一层微承压水含水层厚度大,渗透性较强,与外界水力联系较密切,水量丰富,施工时易出现基坑涌水。

另外,由于第二层承压水水头较高,渗透性较强,当开挖深度大时,较高的承压水头对坑底抗渗流稳定性不利。

(4)、基坑开挖范围地表水

场地东部有一条南北向内河,河宽约20m,河宽约20m,勘察期间水面高程1.24m,河中心水深1.6~1.8m,与外界河流的水力联系密切,施工期间应进行治理。

9.5.5基坑支护的建议

本工程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开挖深度范围总体土层工程性质较差,极易产生侧向变形而导致开挖面失稳,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基坑支护措施。

场地位于繁华的交通要道,周边环境条件较复杂,根据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设计拟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是可行的。

地下连续墙既是基坑开挖的止水、挡土结构,将来结构施工时亦为地铁车站的外墙。所以,地下连续墙自身的沉降不能过大,因此地下连续墙墙体

应插入强度较高、分布较稳定的地层中(如⑥~2层可~软塑粉质粘土)。

地下连续墙设计计算参数建议按表8.9并结合地区经验合理选用。

由于地下连续墙成本高,施工工艺较复杂。所以,除采用地下连续墙支护外,本工程还可采用钻孔灌注桩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体系。

9.5.6地下水控制

由于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涉及的含水层厚度大,透水性较强,富水性较好,且地下水埋藏浅。为防止基坑施工时产生管涌、流砂及基坑突涌,除必须采取降(排)水措施外,还应采取相应的止水措施。

(1)、止水措施

基坑开挖深度内地下水有:潜水和第一层承压水。为了防止基坑施工中产生基坑涌水,应采取止水措施阻断场外地下水进入基坑。

如果采用地下连续墙支护,墙体插入⑥~2层软塑(局部可塑)粉质粘土中或以下,连续墙已经起到止水作用,阻断了潜水和第一层承压水与场外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基坑开挖施工时仅需在基坑内设臵降水井和排水沟。

如果采用钻孔灌注桩作为支护结构,由于钻孔灌注桩本身不具止水作用,为阻止基坑外地下水进入基坑,造成基坑积水,同时,为了防止基坑降水对周边建筑物和构筑物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在支护桩外围布臵止水桩,可采用高压旋喷桩止水。

(2)、降(排)水措施

由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相对复杂(有多层含水层),场地地下水与场外地下水及地表水之间水力联系较密切。所以,降水时,首先应采取止水措施,避免降水工程的失败。

如果采用的止水措施已经阻断了潜水和第一层承压水与场外的水力联系,由于第一层承压含水层厚度大,采用疏干有难度。基坑开挖时,可以在坑内设臵降水井,降低第一层承压水水头,水头宜控制在开挖深度下2m以上。同时,在基坑四周及中间设臵一定数量的排水沟排水。

另外,由于第二层承压水水头较高,渗透性较强,较高的承压水头会对坑底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并可能冲破底板造成突涌。但仅分布于车站西部不足20m范围,所以,如采用地下连续墙支护时,建议该段墙体插入⑧层土中,阻断⑦层粉土与场外的水力联系。

9.5.7地表水控制

19

由于场地东部内河与东侧护城河相通,与外界河流水力联系较密切。为了避免施工期间河水进入基坑,应对内河进行截流、抽水、清淤。

9.5.8基坑开挖的建议

为了保证基坑工程的安全和顺利施工,应做到如下几点: (1)、在基坑开挖施工前,应制定安全、严密的设计与施工方案。 (2)、为了保证坑内良好的施工条件。挖土前一~两周进行坑内降水疏干,加速土体固结。

(3)、做到分层均衡开挖,控制开挖深度,每层的开挖深度不宜过大,严禁超挖。

(4)、应参照监测数据控制开挖速度,使土体应力逐步施放,有效地控制基坑边坡稳定和工程桩的位移。

(5)、为避免增加坑外的附加荷载,基坑挖出的土方及施工用的设备材料等原则上不准就近堆放在坡顶。

(6)、开挖至坑底标高后,为了避免基坑暴露时间过长,坑底应及时满封闭并进行基础工程施工。

(7)、发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挖土,及时调整设计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确认消除不安全因素后,方能重新施工。

9.5.9基坑工程监测

考虑到车站施工周期较长,施工期间应进行严密的监测。监测内容包括: (1)、支护结构体系自身的变形、内力的监测。 (2)、基坑周围地面及建(构)筑物的变形监测。 (3)、必要时还应对降水效果进行监测。 9.5.10设计与施工的建议

(1)、场地有南北向桐泾路和东西向干将路,道路下地下管线(网)较密集,施工前,应调查收集沿线地下管线(网)资料,并进行核实,确保施工安全。

(2)、地下连续墙施工前,应对影响成槽质量的填土层进行清理。 (3)、由于地下连续墙既为支护结构,又为地下室外墙,所以,对其位移和变形要求较高。因此,要求控制好导墙的施工,防止导墙位移和变形过大。

(4)、由于场地土层存在差异,成槽施工中,应观测槽壁的稳定性、变形和垂直度。

(5)、本报告提供的桩基设计参数(包括抗拔桩)仅供设计估算单桩承载力使用,按规范规定实际单桩承载力应由单桩静载荷试验确定。桩基施工完成后,根据规范要求,应检测桩身质量。另外,如采用复合地基时,按规范要求,应进行地基处理效果的检测。

(6)、地铁施工中,由于土体的应力释放,必然导致基坑周围土体位移及相应的地面变形,施工过程中应对支护结构的变形、基坑周围土体位移、支撑轴力、地下水位等进行监测,并将观测结果及时反馈给施工、设计单位,进行分析研究,以指导施工,同时避免开挖施工对周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7)、车站基坑开挖过程中,将进行大面积降水,会导致周围地面出现沉降,因此,降水过程中应对地下水位的变化及基坑周围地面进行监测。 10.结论

10.1场地地形平坦,区域构造稳定,无断裂通过,属基本稳定场地;场内对建筑物稳定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适宜工程建设。

10.2建设场地属对抗震不利地段,建筑的场地类别属Ⅲ类。

10.3根据《水质分析报告》,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2.2条综合判定:场地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

10.4场地土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

10.5车站及出入口,当采用天然地基时,应进行必要的地基承载力、变形及抗浮计算,施工期间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坑底土的扰动。必要时还可采用复合地基或桩基础方案。

10.6采用桩基础时(包括抗拔桩),按规范规定应进行单桩静载荷试验,并检测桩身质量。如采用复合地基,应进行地基处理效果的检测。

10.7车站开挖深度大,场地周边环境条件较复杂,地质条件较差,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体系是可行的。

10.8场地地下水埋藏浅,土层透水性好,含水量丰富,必须进行抗浮验算,建议抗浮设防水位按苏州地区近3~5年最高水位为2.63m考虑。

11.附录

11.1附表

20

(1)、勘探点实际材料一览表 1张 (2)、地层统计表 2张 (3)、静力触探试验成果统计表 1张 (4)、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12张 (5)、热物理试验成果表 1张 (6)、电阻率试验成果表 1张 (7)、液化指数计算表 5张 (8)、土工试验成果统计总表 (9)、压缩曲线图表 (10)、抗剪强度关系曲线 (11)、三轴试验曲线图表 (12)、颗粒分析曲线图表 (13)、固结试验成果 11.2附图

(1)、苏州市第四纪地质图 (2)、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走向示意图 (3)、勘探点平面位臵图 (4)、工程地质剖面图 (5)、钻孔柱状图 11.3附件

(1)、水质分析测试报告 (2)、波速测试成果报告

40张 3张 8张 17张 5张 3张 1张 1张 1张 9条 26张 6张 1份

21

勘探点实际材料一览表

坐 标 孔号 高程孔深 土 样 (件) 标贯 样 X(m) Y(m) (m) 水(m) 原状 扰动 (点) (件) 备 注 DXJ20 43727.248 50901.643 2.770 50.0 22 引用孔 DXC21 43734.916 50968.766 2.530 41.0 引用孔 DXJ22 43738.164 50996.662 2.461 45.0 22 引用孔 DXB23 43741.464 51027.108 2.426 50.45 7 27 引用孔 DXJ24 43744.641 51058.453 2.714 45.0 19 引用孔 DXJ27 43706.490 50939.842 2.630 45.0 21 引用孔 DXC28 43710.225 50972.369 2.516 40 引用孔 DXJ29 43713.468 51000.663 2.429 50.0 24 引用孔 DXB30 43719.929 51060.576 2.586 50.0 8 24 引用孔 DXB26 43702.775 50908.291 2.753 50.0 12 27 引用孔 DXB33 43699.899 51023.627 2.433 45.25 9 24 引用孔 DXJ35 43724.157 51105.029 3.232 40.0 13 引用孔 DXJ36 43754.912 51142.982 3.177 40.0 17 引用孔 DXC37 43735.468 51187.220 2.766 32 引用孔 DB5 43732.494 50942.783 2.61 51.45 10 28 引用孔 DJ6 43720.775 51039.579 2.47 50.0 28 引用孔 本次钻孔 BTJB2 43753.67 51002.81 2.63 40 20 20 BTJJ6 43745.06 51106.43 2.9 50 24 BTJB7 43755.89 51126.76 3.22 45 20 20 BTJB11 43707.41 51057.36 2.29 40 7 20 BTJJ1 43766.66 50964.64 2.63 40 23 BTJJ3 43785.98 51069.02 2.82 20 13 BTJJ4 43768.52 51103.65 2.84 40 23 BTJJ8 43726.96 51130.26 3.29 50 28 BTJJ9 43709.76 51111.66 2.9 40 14 BTJJ10 43715.06 51158.38 2.49 20 14

地 层 统 计 表

地层 时代 层厚层顶 层底 层顶层底编号 成因 岩土名称 项次 (m) 高程高程深度深度(m) (m) (m) (m) 统计个数 26 26 26 26 26 ①-1 Qml3.4 3.29 2.68 0 3.4 4 杂填土 最大值 最小值 0.4 2.29 -0.18 0 0.4 平均值 1.34 2.71 1.37 0 1.34 统计个数 21 21 21 21 21 ①-2 Qml2.5 2.68 1.38 2.3 3.8 4 素填土 最大值 最小值 0.3 0.60 -1.12 0.4 1.6 平均值 1.41 1.63 0.22 1.03 2.44 统计个数 26 26 26 26 26 ③-1 Q2-3粉质粘土 最大值 5.6 1.38 -1.89 3.8 7.0 3 最小值 1.9 -1.21 -4.10 1.6 4.5 平均值 3.18 0.23 -2.87 2.48 5.58 统计个数 26 26 26 26 26 ③-2 Q2-3最大值 2.2 -1.89 -3.07 7.0 8.9 3 粉质粘土 最小值 0.5 -4.10 -5.67 4.5 5.6 平均值 1.35 -2.87 -4.22 5.58 6.93 统计个数 26 26 26 26 26 ④-1 Q2-23.9 -3.07 -5.49 8.9 10.8 3 粉土 最大值 最小值 1.5 -5.67 -7.63 5.6 8.1 平均值 2.38 -4.22 -6.60 6.93 9.31 统计个数 26 26 26 26 26 ④-2 Q2-210.6 -5.49 -13.47 10.8 19.8 3 粉砂、粉土 最大值 最小值 6.9 -7.63 -16.51 8.1 16.0 平均值 8.61 -6.60 -15.21 9.31 17.92 统计个数 24 26 24 26 24 最大值 12.5 -13.47 -20.74 19.8 31.2 ⑤ Q2-23 粉质粘土 最小值 5.1 -16.51 -28.36 16.0 23.2 平均值 7.69 -15.21 -22.89 17.92 25.61 22

地 层 统 计 表

地层 时代 层顶 层底 层顶层底深编号 成因 岩土名称 项次 层厚(m) 高程(m) 高程(m) 深度(m) 度(m) 统计个数 11 11 11 11 11 ⑥-1 Q2-17.0 -20.74 -22.37 25.5 30.8 3 粉质粘土 最大值 最小值 0.4 -22.98 -28.05 23.2 24.8 平均值 3.03 -21.68 -24.71 24.29 27.32 统计个数 23 24 23 24 23 ⑥-2 Q2-111.3 -20.77 -27.14 31.2 35.3 3 粉质粘土 最大值 最小值 1.8 -28.36 -32.61 24.0 29.6 平均值 6.04 -24.28 -30.31 26.70 33.02 统计个数 5 6 5 6 5 ⑦ Q2-18.9 -29.23 -34.79 34.7 40.9 3 粉土 最大值 最小值 2.9 -32.07 -38.13 32.0 37.4 平均值 6.62 -30.60 -37.12 33.23 39.78 统计个数 22 22 ⑧ Q1 -27.14 40.9 3 粉质粘土 最大值 最小值 -38.13 29.6 平均值 -31.77 34.50 统计个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统计个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统计个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静力触探测试成果统计表

土 层 PS(MPa) ③-1 ③-2 ④-1 ④-2 ⑤ ⑥-1 ⑥-2 ⑦ 孔号 DXC21 2.2 2.0 3.2 9.5 0.9 2.5 1.5 DXC28 2.2 1.2 4.0 10.0 1.0 2.5 2.1 9.0 样本数 2 2 2 2 2 2 2 1 最大值 2.2 2.0 4.0 10.0 1.0 2.5 2.1 最小值 2.2 1.2 3.2 9.5 0.9 2.5 1.5 平均值 2.2 1.6 3.6 9.75 0.95 2.5 1.8 0.9 23

③-1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点 号 试验深度 实测击数 修正后击数(m) (击) (击) 备 注 DXB23-2 3.15-3.45 9 8.5 DXB26-1 3.35-3.65 9 8.6 -2 4.45-4.75 8.5 7.9 DXB30-2 5.15-5.45 8 7.2 DB5-1 2.45-2.75 9 9.0 DB5-2 4.15-4.45 10 9.4 BTJB2-1 3.65-3.95 9 8.4 BTJB7-1 4.15-4.45 10 9.2 BTJB11-1 3.65-3.95 8 7.5 样本数 9 9 平均值 8.9 8.40 标准差 0.726 0.756 变异系数 0.081 0.090 折减系数 0.949 0.944 标准值 8.49 7.93 最大值 10.00 9.40 最小值 8.00 7.20

③-2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点 号 试验深度 实测击数 修正后击数(m) (击) (击) 备 注 DXB23-3 5.15-5.45 5 4.5 DXB26-4 6.15-6.45 5 4.4 DXB30-3 7.15-7.45 12 10.4 不统计 BTJB7-2 6.15-6.45 8 7.1 BTJB11-2 5.65-5.95 10 9.0 样本数 4 4 最大值 10 9 最小值 5 4.4 平均值 7.0 6.3 24

④~1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点 号 试验深度 实测击数 修正后击数备 注 (m) (击) (击) DXB23-4 7.15-7.45 10 8.4 -5 8.65-8.95 15 12.5 不统计 DXB26-5 7.95-8.25 9.5 8.1 -6 9.45-9.75 12 9.9 DXB30-4 8.65-8.95 11.5 9.6 DB5-3 6.15-6.45 11 9.7 DB5-4 7.65-7.95 14 12.0 BTJB2-2 5.65-5.95 7 6.3 BTJB2-3 7.65-7.95 7 6.1 BTJB7-3 8.15-8.45 8 6.9 BTJB7-4 9.65-9.95 14 11.7 BTJB11-3 7.65-7.95 11 9.6 样本数 11 11 平均值 10.5 8.9 标准差 2.454 1.993 变异系数 0.235 0.223 折减系数 0.870 0.877 标准值 9.10 7.83 最大值 14.00 12.00 最小值 7.00 6.09

④~2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点 号 试验深度 实测击数 修正后击数(m) (击) (击) 备 注 DXB23-6 10.15-10.45 22 17.9 -7 11.65-11.95 21 16.7 -8 13.15-13.45 39 29.7 不统计 -9 14.65-14.95 37 27.9 -10 16.15-16.45 39 28.6 不统计 DXB26-7 10.95-11.25 23 18.4 -8 12.45-12.75 29 22.8 -9 13.95-14.25 30 22.8 -10 15.45-15.75 37 27.6 -11 16.95-17.25 19 13.8 DXB30-5 10.15-10.45 19 15.5 -6 11.65-11.95 21 16.6 -7 13.15-13.45 18 13.9 -8 14.65-14.95 23 17.3 -9 16.15-16.45 28 20.5 DB5-5 9.15-9.45 12 10.1 不统计 DB5-6 10.65-10.95 12 9.8 不统计 DB5-7 12.15-12.45 11 8.7 不统计 DB5-8 13.65-113.95 13 10.1 DB5-9 15.15-15.45 19 14.2 DB5-10 16.65-16.95 20 14.6 BTJB2-4 9.15-9.45 15 12.7 BTJB2-5 10.65-10.95 16 13.2 BTJB2-6 12.15-12.45 22 17.6 BTJB2-7 13.65-13.95 25 19.4 BTJB2-8 15.15-15.45 25 18.8 BTJB2-9 16.65-16.95 22 16.0 BTJB2-10 18.15-18.45 22 15.5 25

④~2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点 号 试验深度 实测击数 修正后击数(m) (击) (击) 备 注 BTJB7-5 11.15-11.45 17 13.8 BTJB7-6 12.65-12.95 26 20.5 BTJB7-7 14.15-14.45 32 24.5 BTJB7-8 15.65-15.95 35 26.0 BTJB7-9 17.15-17.45 35 25.2 BTJB7-10 18.65-18.95 25 17.4 BTJB11-4 9.15-9.45 17 14.4 BTJB11-5 10.65-10.95 20 16.4 BTJB11-6 12.15-12.45 18 14.4 BTJB11-7 13.65-13.95 22 17.0 BTJB11-8 15.15-15.45 20 15.0 BTJB11-9 16.65-16.95 22 16.0 样本数 33 33 平均值 22.5 17.2 标准差 5.345 3.773 变异系数 0.238 0.219 折减系数 0.928 0.934 标准值 20.85 16.10 最大值 35.00 26.00 最小值 13.00 10.10

⑤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点 号 试验深度 实测击数 修正后击数(m) (击) (击) 备 注 DXB23-11 18.15-18.45 5.5 3.9 -12 20.15-20.45 6.5 4.6 -13 22.15-22.45 6 4.2 -14 24.15-24.45 5 3.5 DXB26-12 18.95-21.25 4.5 3.2 不统计 -13 20.95-21.25 5 3.5 -14 22.45-22.75 6.5 4.6 -15 23.95-24.25 8 5.6 DXB30-10 18.15-18..45 7 5.0 -11 20.15-20.45 6 4.2 -12 22.15-22.45 7 4.9 DB5-11 18.15-18.45 6 4.3 DB5-12 20.15-20.45 6 4.2 DB5-13 22.15-22.45 5.5 4.0 BTJB2-11 19.65-19.95 5.5 3.7 BTJB2-12 21.65-21.95 7 4.9 BTJB2-13 23.65-23.95 10 7.0 BTJB7-11 20.15-20.45 8 5.6 BTJB7-12 22.65-22.95 9 6.3 BTJB7-13 24.65-24.95 10 6.9 BTJB7-14 26.65-26.95 12 8.3 BTJB7-15 28.65-28.95 9 6.2 BTJB11-10 18.15-18.45 6 4.2 BTJB11-11 20.15-20.45 7 4.6 BTJB11-12 22.15-22.45 9 6.3 BTJB11-13 24.15-24.45 24 16.7 不统计 26

⑤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点 号 试验深度 实测击数 修正后击数(m) (击) (击) 备 注 样本数 24 24 平均值 7.2 5.0 标准差 1.823 1.251 变异系数 0.254 0.249 折减系数 0.910 0.911 标准值 6.54 4.58 最大值 12.00 8.30 最小值 5.00 3.50

⑥~1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点 号 试验深度 实测击数 修正后击数(m) (击) (击) 备 注 DXB26-16 25.95-26.25 16 11.1 -17 29.15-29.45 14 9.5 DB5-14 24.15-24.45 16 10.9 DB5-15 26.15-26.45 13 8.8 DB5-16 28.15-28.45 15 10.1 DB5-17 30.15-30.45 16 10.6 BTJB2-14 25.65-25.95 18 12.4 样本数 7 7 平均值 15.4 10.5 标准差 1.618 1.168 变异系数 0.105 0.111 折减系数 0.922 0.918 标准值 14.23 9.62 最大值 18.00 12.40 最小值 13.00 8.80 27

⑥~2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点 号 试验深度 实测击数 修正后击数(m) (击) (击) 备 注 DXB23-15 26.15-26.45 12 8.3 -16 28.15-28.45 6.5 4.4 -17 30.15-30.45 5.5 3.7 不统计 -18 32.15-32.45 7 4.7 DXB26-18 31.15-31.45 12 8.0 DXB30-13 24.15-24.45 8 5.6 -14 26.15-26.45 8 5.5 -15 28.15-28.45 6 4.1 -16 30.15-30.45 8 5.4 -17 32.15-32.45 7.5 5.6 -18 34.15-34.45 7 4.6 BTJB2-15 27.65-27.95 7 4.8 BTJB2-16 29.65-29.95 6 4.1 BTJB2-17 31.65-31.95 6 4.0 BTJB7-16 31.65-31.95 7 4.7 BTJB11-14 26.15-26.45 11.0 7.6 BTJB11-15 28.15-28.45 16.0 11.0 不统计 BTJB11-16 32.15-32.45 7.0 4.7 样本数 16 16 平均值 7.9 5.4 标准差 2.004 1.388 变异系数 0.254 0.258 折减系数 0.887 0.885 标准值 6.98 4.76 最大值 12.00 8.30 最小值 6.00 4.00

⑦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点 号 试验深度 实测击数 修正后击数(m) (击) (击) 备 注 DXB26-19 33.15-33.45 33 21.8 不统计 -20 34.65-34.95 19 12.5 -21 36.15-36.45 14 9.1 -22 38.15-38.45 12 7.7 -23 40.15-40.45 13 8.2 DB5-20 36.15-36.45 25 16.0 不统计 样本数 4 4 最大值 19 12.5 最小值 12 7.7 平均值 14.5 9.4 28

⑧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点 号 试验深度 实测击数 修正后击数(m) (击) (击) 备 注 DXB23-19 34.15-34.45 9 5.9 -20 36.15-36.45 21 13.6 不统计 -21 38.15-38.45 12 7.7 -22 40.15-40.45 12 7.6 -23 42.1542.45 12.5 7.8 -24 44.15-44.45 14 8.6 -25 46.15-46.45 28 17.1 不统计 -26 48.15-48.45 14 8.4 -27 50.15-50.45 15 8.9 DXB26-24 42.15-42.45 5.5 3.9 -25 44.15-44.45 6.5 4.0 -26 46.15-46.45 8 4.9 -27 48.15-48.45 7.5 4.5 DXB30-19 36.15-36.45 9 5.8 -20 39.15-39.45 18 11.5 不统计 -21 42.65-42.95 12 7.5 -22 45.15-45.45 17 10.4 不统计 -23 47.15-47.45 12 7.3 -24 49.15-49.45 10 6.0 DB5-21 37.65-37.95 7 4.7 DB5-22 39.15-39.45 6 3.8 不统计 DB5-23 41.15-41.45 8 5.0 DB5-24 43.15-43.45 8 5.0 DB5-25 45.15-45.45 7.5 4.6 DB5-26 47.15-47.45 9 5.5 DB5-27 49.15-49.45 8.5 5.1 DB5-28 51.15-51.45 9 5.3 BTJB2-18 33.65-33.95 6.5 4.3

⑧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点 号 试验深度 实测击数 修正后击数(m) (击) (击) 备 注 BTJB2-19 35.65-35.95 7 4.6 BTJB2-20 37.65-37.95 14 9.0 BTJB2-21 39.65-39.95 17 10.8 不统计 BTJB7-17 34.65-34.95 9 5.9 BTJB7-18 37.65-37.95 10 6.4 BTJB7-19 37.65-37.95 10 6.4 BTJB7-20 40.65-40.95 21 13.3 不统计 BTJB7-21 44.65-44.95 15 9.2 BTJB11-17 34.15-34.45 7.0 4.6 BTJB11-18 36.15-36.45 6.0 3.9 不统计 BTJB11-19 38.15-38.45 7.0 4.5 BTJB11-20 39.65-39.95 8.0 5.1 样本数 31 33 平均值 9.8 6.2 标准差 2.679 1.770 变异系数 0.273 0.286 折减系数 0.915 0.914 标准值 8.97 5.66 最大值 15.00 10.40 最小值 6.50 3.90 29

热物理试验成果表

工程编号 层号 土样号 取样深度 导热系数 ?(w/m?k) c比热容 导温系数(KJ/kg?k) ??10?3(m2/h) 04058-4 ①-1 RMJ14-1 0.0-0.2 1.30 1.49 1.49 04058-2 ③-1 YYJ4-6 4.8-5.0 1.13 1.47 1.26 04058-14 ③-1 XHJ2-3 4.0-4.2 1.28 1.54 1.38 04058-10 ③-1 DH16-4 4.6-4.8 1.20 1.53 1.32 04058-10 ③-1 DH16-5 5.5-5.7 1.37 1.50 1.51 04058-8 ③-1 C3-3 3.6-3.8 1.42 1.39 1.72 04058-14 ③-2 XHJ18-7 6.2-6.4 1.18 1.45 1.55 04058-8 ③-2 C3-12 8.2-8.4 1.26 1.68 1.23 04058-4 ④-1a RMJ14-5 6.0-6.2 1.44 1.51 1.62 04058-10 ④-1a DH16-7 7.1-7.3 1.20 1.64 1.27 04058-4 ④-1 RMJ14-11 12.0-12.2 1.31 1.42 1.84 04058-2 ④-1 YYJ5-6 6.3-6.5 1.67 1.41 2.06 04058-14 ④-1 XHJ2-11 12.0-12.2 1.21 1.40 1.59 04058-8 ④-1 C3-15 11.0-11.2 1.32 1.63 1.46 04058-11 ④-1 DM4 -11 10.5-10.7 1.14 1.58 1.33 04058-2 ④-2 YYJ5-14 17.3-17.5 1.25 1.55 1.60 04058-10 ④-2 DH16-10 9.6-9.8 1.49 1.19 2.27 04058-8 ④-2 C 3-20 16.0-16.2 1.17 1.33 1.79 04058-11 ④-2 DM4 -15 15.0-15.2 1.46 1.42 1.81 04058-9 ④-2 CD17-17 17.0-17.2 1.18 1.45 1.55 04058-4 ⑤ RMJ14-16 17.0-17.2 1.11 1.77 1.08 04058-2 ⑤ YYJ8-4 19.7-19.9 1.28 1.66 1.18 04058-14 ⑤ XHJ18-16 18.7-18.9 1.32 1.81 1.08 04058-9 ⑤ CD18-22 25.0-25.2 0.93 1.56 1.00 04058-8 ⑤ C3-23 20.5-20.7 1.42 1.48 1.66 04058-2 ⑥-1 YYJ8-17 24.2-24.4 1.04 1.50 0.94 04058-14 ⑥-1 XHJ2-20 24.0-24.2 1.45 1.47 1.78 04058-8 ⑥-1 C3-30 25.0-25.2 1.35 1.56 1.41 04058-14 ⑥-2 XHJ18-24 27.7-27.9 1.54 1.41 1.93 04058-2 ⑦ YYJ5-31 33.8-34.0 1.49 1.36 1.82 04058-8 ⑦ C10-39 35.0-35.2 1.74 1.62 2.09

电阻率试验成果表

工程编号 层号 土样号 取样深度 电阻率 (??m) 04058-13 ③-2 MHJ7-8 7.2-7.4 9.49 04058-9 ④-1a CD10-12 11.3-11.5 36.64 04058-3 ④-1 YRJ8-15 10.0-10.2 90.61 04058-13 ④-1 MHJ13-8 10.1-10.3 42.0 04058-15 ④-1 HGJ4-8 9.0-9.2 48.91 04058-14 ④-1 XHJ19-12 13.7-13.9 90.26 04058-3 ④-2 YRJ3-12 15.7-15.9 35.05 04058-11 ④-2 DM1-12 15.5-15.7 49.26 04058-4 ⑤ RMJ14-17 18.0-18.2 65.45 04058-1 ⑤ GYJ11-10 16.7-16.9 48.06 04058-1 ⑤ GYJ11-12 20.7-20.9 39.40 04058-11 ⑤ DM1-14 19.5-19.7 31.59 04058-9 ⑤ CD10-13 17.0-17.2 20.28 04058-9 ⑤ CD10-20 20.0-20.2 35.95 04058-4 ⑥-1 RMJ29-21 23.0-23.2 34.17 04058-9 ⑥-2 CD10-26 27.8-28.0 28.25

30

液 化 指 数 计 算 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试验中地下水实测 粘粒 临界 标贯点所di的中液化 孔号 点号 点深度层号 位深度击数 含量 击数 代表的土点深指数 ddw(m) N(击) ρ层厚度 度 s(m) C(%) Ncr (击) dILE i(m) zi (m) -2 5.8 7 0.000 -3 7.8 ④-1 IP>10 7 7.3 6.41 1.4 7.5 0.000 -4 9.3 15 6.1 7.64 1.85 9.1 0.000 -5 10.8 16 3 11.8 1.5 10.8 0.000 BTJB2 -6 12.3 0.14 22 3 12.7 1.5 12.3 0.000 -7 13.8 ④-2 25 3 13.6 1.5 13.8 0.000 -8 15.3 25 3 14.32 1.5 15.3 0.000 -9 16.8 22 3 14.32 1.5 16.8 0.000 -10 18.3 22 3 14.32 1.25 18.2 0.000 ILE 0.000 -3 8.3 ④-1 8 7.2 6.42 1.75 8.2 0.000 -4 9.8 14 7.0 7.1 1.15 9.6 0.000 -5 11.3 17 3 11.74 1.85 11.1 0.000 BTJB7 -6 12.8 0.73 26 3 12.64 1.5 12.8 0.000 -7 14.3 ④-2 32 3 13.54 1.5 14.3 0.000 -8 15.8 35 3 13.96 1.5 15.8 0.000 -9 17.3 35 3 13.96 1.5 17.3 0.000 -10 18.8 25 3 13.96 1.15 18.6 0.000 ILE 0.000 -3 7.8 ④-1 11 4.4 8.32 2.2 7.4 0.000 -4 9.3 17 3 10.98 1.55 9.3 0.000 -5 10.8 20 3 11.88 1.5 10.8 0.000 BTJB11 -6 12.3 ④-2 0.00 18 3 12.78 1.5 12.3 0.000 -7 13.8 22 3 13.68 1.5 13.8 0.000 -8 15.3 20 3 14.4 1.5 15.3 0.000 -9 16.8 22 3 14.4 1.25 16.7 0.000 ILE 0.000

液 化 指 数 计 算 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试验中地下水实测 粘粒 临界 标贯点所di的中孔号 点号 点深度层号 位深度击数 含量 击数 代表的土点深液化 dρ度 指数 s(m) dw(m) N(击) 层厚度 C(%) Ncr (击) di(m) zILE i (m) -2 5.8 7 0.000 -3 7.8 ④-1 IP>10 7 7.3 6.41 1.4 7.5 0.000 -4 9.3 15 6.1 7.64 1.85 9.1 0.000 -5 10.8 16 3 11.8 1.5 10.8 0.000 BTJB2 -6 12.3 0.00 22 3 12.7 1.5 12.3 0.000 -7 13.8 ④-2 25 3 13.6 1.5 13.8 0.000 -8 15.3 25 3 14.32 1.5 15.3 0.000 -9 16.8 22 3 14.32 1.5 16.8 0.000 -10 18.3 22 3 14.32 1.25 18.2 0.000 ILE 0.000 -3 8.3 ④-1 8 7.2 6.42 1.75 8.2 0.000 -4 9.8 14 7.0 7.1 1.15 9.6 0.000 -5 11.3 17 3 11.74 1.85 11.1 0.000 BTJB7 -6 12.8 0.59 26 3 12.64 1.5 12.8 0.000 -7 14.3 ④-2 32 3 13.54 1.5 14.3 0.000 -8 15.8 35 3 13.96 1.5 15.8 0.000 -9 17.3 35 3 13.96 1.5 17.3 0.000 -10 18.8 25 3 13.96 1.15 18.6 0.000 ILE 0.000 -3 7.8 ④-1 11 4.4 8.32 2.2 7.4 0.000 -4 9.3 17 3 10.98 1.55 9.3 0.000 -5 10.8 20 3 11.88 1.5 10.8 0.000 BTJB11 -6 12.3 ④-2 0.00 18 3 12.78 1.5 12.3 0.000 -7 13.8 22 3 13.68 1.5 13.8 0.000 -8 15.3 20 3 14.4 1.5 15.3 0.000 -9 16.8 22 3 14.4 1.25 16.7 0.000 ILE 0.000 31

液 化 指 数 计 算 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试验中地下水实测 粘粒 临界 标贯点所di的中液化 孔号 点号 点深度层号 位深度击数 含量 击数 代表的土点深指数 ddw(m) N(击) ρ层厚度 度 s(m) C(%) Ncr (击) dILE i(m) zi (m) -4 7.3 10 4.3 8.17 2.45 6.8 0.000 -5 8.8 ④-1 15 5.3 8.04 0.85 8.5 0.000 -6 10.3 22 3 11.58 2.15 10.0 0.000 DXB23 -7 11.8 0.00 21 3 12.48 1.5 11.8 0.000 -8 13.3 ④-2 39 3 13.38 1.5 13.3 0.000 -9 14.8 37 3 14.28 1.5 14.8 0.000 -10 16.3 39 3 14.4 1.75 16.4 0.000 ILE 0.000 -3 7.3 ④-1 11 7.1 6.36 0.95 7.6 0.000 -4 8.8 10 5.0 8.27 1.15 8.6 0.000 -5 10.3 22 3 11.58 1.85 10.1 0.000 DXB33 -6 11.8 0.00 24 3 12.48 1.5 11.8 0.000 -7 13.3 ④-2 21 3 13.38 1.5 13.3 0.000 -8 14.8 29 3 14.28 1.5 14.8 0.000 -9 16.3 31 3 14.4 1.85 16.5 0.000 ILE 0.000

液 化 指 数 计 算 表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

试验地下实测 粘粒 临界 孔号 点中点含量 N0 号 深度层号 水位深度击数 P a是否 1 a2 a3 a击数 4 C Ncr 液化 ds(m) dw(m) N(击) (%) (击) (击) -2 5.8 IP>10 否 -3 7.8 ④-1 7 7 7.3 6 1.13 1.58 1 0.54 5.8 否 -4 9.3 15 6.1 6 1.13 1.72 1 0.58 6.8 否 -5 10.8 16 3.3 6 1.13 1.83 1 0.69 8.6 否 BTJB2 -6 12.3 0.00 22 3.4 6 1.13 1.92 1 0.69 9.0 否 -7 13.8 ④-2 25 3.6 6 1.13 1.98 1 0.68 9.1 否 -8 15.3 25 3.7 6 1.13 2.03 1 0.67 9.2 否 -9 16.8 22 1.3 6 1.13 2.05 1 0.81 11.3 否 -10 18.3 22 2.2 6 1.13 2.05 1 0.75 10.4 否 -3 8.3 8 7.2 6 1.09 1.63 1 0.54 5.8 否 -4 9.8 ④-1 14 7.0 6 1.09 1.75 1 0.55 6.3 否 -5 11.3 17 4.8 6 1.09 1.86 1 0.63 7.7 否 BTJB7 -6 12.8 26 2.4 6 1.09 1.94 1 0.74 9.4 否 -7 14.3 0.59 32 1.7 6 1.09 2 1 0.78 10.2 否 -8 15.8 ④-2 35 3.6 6 1.09 2.04 1 0.68 9.1 否 -9 17.3 35 1.9 6 1.09 2.05 1 0.77 10.3 否 -10 18.8 25 2.4 6 1.09 2.04 1 0.74 9.9 否 -3 7.8 ④-1 11 4.4 6 1.13 1.58 1 0.64 6.9 否 -4 9.3 17 3.6 6 1.13 1.72 1 0.68 7.9 否 -5 10.8 20 4.0 6 1.13 1.83 1 0.66 8.2 否 BTJB11 -6 12.3 0.00 18 2.8 6 1.13 1.92 1 0.72 9.4 否 -7 13.8 ④-2 22 2.3 6 1.13 1.98 1 0.74 9.9 否 -8 15.3 20 1.4 6 1.13 2.03 1 0.8 11 否 -9 16.8 22 1.7 6 1.13 2.05 1 0.78 10.8 否 3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q8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