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

更新时间:2023-10-28 19: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前车之鉴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之浅谈

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之外敌交战时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武器装备占局部优势,兵力上也占绝对优势的一次战争。它又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反差巨大的结局?

首先,从大家比较认同的综合国力来说明吧。一说,当时日本刚刚结束明治维新,国力大大提升,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远远强于中国;一说,从经济上来说,日本明治维新还不久,中国洋务运动也刚开始,由于中国基础厚,故而经济强于日本。从军舰上来说,中国战舰,北洋水师都是进口战舰,比之欧洲服役战舰都略有过之,日本军舰最多与欧洲持平,所以装备方面中国略胜日本。个人比较支持后者的观点,因为日本从被美国入侵道明治维新完成,也仅仅是30年的时间,而且日本正是希望通过甲午战争“赌上”国家的前途,这一战,赢则步入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输则将在更长的时间里不得翻身,战争的创伤将使得日本成为西方殖民者的下一个目标,有很大可能逃脱不了长期沦为殖民地的命运。所以说,无论是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还是战争的风险性来讲,中国始终处于略占优势的位置,仅仅从国家实力的角度完全可以一战并且有很大获胜的可能。

其次,由于两国战争毕竟是由掌权政府指挥,所以要对两国的政治体制进行简略的分析。首先是清政府,并不是本人有民族偏见,而是个人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程度着实不敢苟同。所谓的满族人就是过去的鲜卑人演化成女真族,近似于契丹人,努尔哈赤改革之前基本上处于游牧社会状态,蛮夷之气尚未完全退去。等到满人入关之后,为了控制思想和文化先进的汉人,满族人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思想控制,其中就包括祸患无穷的文字狱和闭关锁国,导致中国与世界的近似完全的闭塞,使得原本在明朝还是世界领先的中国在清朝慢慢沦为资本主义国家之后的封建弱国。战争之前,中国古代官场的土特产品------党争,再领风骚,帝后二党斗得是不亦乐乎,根本旧无暇顾及日本,或者说根本就没把这些倭奴放

在眼里。统治集团内部的失和在很大程度上是影响了战局的。就是这样的清政府每天只会盲目自大,政府腐败无能,欺诈百姓,官员中饱私囊,在清末的长时间里竭尽所能的挖空中国的国库。例如,慈禧挪用巨额海军军费为自己修建颐和园并兴建“三海工程”(北海、中海、南海),是晚清政局腐朽透顶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在内忧外患不断、财政几濒破产、统治岌岌可危可说已到朝不保夕的险境之中,她竟能动用巨额军费为满足自己“颐养”、游乐之欲而大兴土木、修建奢华园林,且无人敢于劝阻,则不能不说大清王朝的“气数”将尽了。不过,以慈禧的权柄独操、连皇帝都可玩弄于股掌上的“独尊”地位,从来是“朕即国家”、视举国为其私产,可以从各方各面拨钱为自己建园修海。战争末期,日本已是倾全国之力苦斗八个多月,国力已到了极限,到了一再借款作战的地步,精疲力竭难以为继;而慈禧当年一天的生活费,大致是纹银4000两!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试把它折成实物就知道了,那就是宫廷一日之费可买数十门野战炮,半月之费,就可买吉野级巡洋舰一艘。两月之费,可购一超级主力舰。一年之费,可以重建一支海军舰队。如果当时能象后来抗日战争时期那样坚决抵抗毫不妥协的话,或者长期谈判再拖一两个月,最后撑不住的就一定是日本,当时李鸿章和各方人士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但李鸿章出于对自己及满清统治者的利益考虑--他怕的是外战引起内乱,所以极力反对长期抵抗,赴日迅速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卖国的《马关条约》。结果令中国国力大衰,同时养肥了日本军国主义,使之后来有能力全面入侵中国,给中国造成了极为深重的民族灾难。

让我们再看看日本政府在战争前后有什么作为。明智维新后,日本从政治、经济、法制各方面完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迅速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的帝国主义具有强烈的侵略性和扩张性成为亚洲最富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帝国主义国家。

同时,日本完成了一系列改革后确立了其大陆政策。为了发动战争,那么日本做了哪些准备呢? 1870年,日本为发动战争实现其征韩侵华的既定国策,推行军制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化常备军,即“皇军”。 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团和1个近卫师团,现役兵力24万人。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国外参战。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达7.4万余吨。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

鲜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失败后,认识到自己海军力量与清王朝通过洋务运动所建立起来的近代化海军比较起来有所不足,于是便向欧洲各海军强国订购铁甲舰以充实自己的海军实力。日本向英国订造了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号。日本海军的实力迅速窜升到了世界第11位比北洋水师仅差四位了。也就是说日本人在积极备战,而清政府却在积极腐化,日本人好战情绪高涨,而清政府却寄希望于国际调停战争。

一言蔽之,腐朽的清朝封建政治制度在茁长成长的日本资本主义制度面前就是浮云。

最后,也是在实战最重要的人为影响因素——政府战略和指挥官的战术以及有生力量战斗力。清末的中国输在制度的腐败,以及李鸿章等人的无能和对外投降;输在缺乏尚武精神,结果是经济富裕反而更危险,最后被外敌抢个精光。清朝统治者舍不得花小钱去抵抗侵略,却舍得得花大钱去赔款。其实不然,与李鸿章同时代的左宗棠等人就曾不顾李鸿章的强烈反对,通过艰苦的反侵略战争和外交谈判,收复了中国新疆的大片国土。 清政府主管军事与外交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主张,对外不轻言战争,军队职责重在对内维护清朝反动封建统治的稳定。李鸿章虽然购买了大批武器弹药,以巨资构筑了世界上少有的,远东规模最大的成群的巨型炮台,然而李鸿章目光短浅,缺乏保卫国土认识与决心。在他\保和局\的错误指导下,重在“不战而屈人之兵”,无心实战,看那所谓的出可震威,入可御辱的海陆军。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清军失利,而黄海海战的失利并不可将全部责任推到军费被挪,操练不勤等问题上,北洋舰队主将丁汝昌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排兵布阵上存在着重大的问题,隔行如隔山,让一个陆军的将领去指挥海军,这大有中国足球长期把持在一个从来都没有踢过球的人的手中一样。平壤战役未始,主将叶志超狂奔数百里,渡过鸭绿江;日军将攻旅大,旅大主将赵传业随即乘船逃跑,等等,诸多的跑路门,涌现出了诸如叶跑跑、赵跑跑这样的长跑将建,可见但是一些战略要地的清军主将真的连酒囊饭袋都不如啊!虽说主将逃走后仍有许多的军官力战拒敌甚至是以身殉国,然而主将一跑,人心即散,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终不成气候。而且清军营务废弛,疏于操练,当兵之人多为市井之徒,插科打诨一个顶俩,打起仗来却是一群熊包,毕竟战场上你面对的是受到过严格的军事训练的职业军人啊,而在街上用钢管和砍刀斗殴

的伎俩是对他们没有多少杀伤力的!李鸿章做梦也没有料到甲午战争爆发,战前他对于抵抗外国军队入侵的实际战争准备几乎为零。

而日本国民对于这场战争就像期待已久了一样。可以说日本对于这场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他们不惧怕战争甚至渴望战争,因为这一战不但可以掠夺殖民地抢夺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机取代中国成为亚洲第一大国!此战日本可以说是以国运相赌,若胜便是羽化成仙,若败则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日本是抱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心来的,他们不是来挑起战争的,而是来拼命的!他们大部分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无论是射击还是肉搏,以及其它的军事技术上都是十分的精湛的,而且当中有许多人世代都是武士,他们自幼接受严格的武术训练和体能训练,虽说日本武术大部分是借鉴中国的武术,但是经过几代日本人的不懈努力,日本武术已自成一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军人拥有着浓厚的武士道精神,以杀身成仁报效天皇为至上荣誉,一群亡命之徒前来拼命,估计即使常山子龙复生心中也难免生惧。而正是由于这种武士道精神,使得日本军官深受其害,每每冲锋在前,这样难免死伤,但是事实证明,将领们喊着:给我冲,和跟我冲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一群不怕死的军官,领着一群不怕死的士兵,来和个把不怕死的清军掐架,先甭说别的光比人手都吓死你,一经接触便知道什么叫做兵败如山倒了!

从以上的三大原因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当时是面临着一个内部腐化堕落加上会党不明就里被外人所用,一个烂摊子。而此时的日本是处心积虑,加上内部团结,一心来砸这个一直以亚洲老大天朝上国自居的外强中干的老大哥的场子,正如梁启超所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中国岂有不败之理?我们无法去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不再让历史重演,努力发展国防,加强内部的团结,严惩腐化堕落,中国必可繁荣昌盛!历史不再重演!

2010级农村与农业发展学院 刘伟天

学号:20102015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q4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