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平在无锡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作报告

更新时间:2024-05-06 10: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毛小平在无锡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作报告

毛小平

(2011年9月21日)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无锡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无锡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回顾总结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审议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无锡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和中共无锡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奋力争先,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和体会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在中共江苏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党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个率先”为目标,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和干部群众,积极应对发展挑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圆满完成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率先”的奋斗目标。 过去五年,我们突出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793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财政总收入达到1580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其中一般预

算收入达到512亿元,是2005年的2.8倍,经济综合实力继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45.7%和42.8%,比2005年提高12.3和5.2个百分点。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和能力、光伏太阳能制造技术和产值跃居全国城市首位。无锡成为全国科技创新先进城市、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3.1%,比2005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61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63亿美元,分别是2005年的2.1倍和2.3倍;服务外包主要指标在全国21个示范城市中名列前三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高效农业比重分别提升到76.5%和53.9%。

过去五年,我们突出城乡一体、生态立市,城乡面貌实现大变样。坚持城乡统一规划,重塑城市空间格局,连续实施“三年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太湖新城、锡东新城基本成型,农村“三集中”成效显著,城市化率达到71%。市区工业“退城进园”全面完成,江南大学、职教园、人民医院、市民中心、博物院等重大工程建成投用,城市功能布局更趋合理。环太湖、苏锡、锡张高速公路建设和国省干线一级公路改造全面完成,建成城市快速内环,五年新增城市道路1008公里,城乡骨架路网基本形成。京杭运河“四改三”工程竣工,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通车,地铁一、二号线开工建设,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开通6条境外航线、20条境内航线,无锡(江阴)港跨入“百

万标箱”、“亿吨大港”行列,城市集聚辐射能力

大幅提升。建成运东大包围城市防洪工程,加强防震基础工程建设,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万元GDP能耗五年下降20.9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五年分别削减32.9%和32%。市区形成太湖、长江“双水源”供水格局,原水预处理和制水深度处理全面完工,安全优质供水保障能力实现跃升。污水处理厂全面提标改造,污水主管网、排水达标区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太湖无锡水域水质逐年改善,蠡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湿地保护与恢复成效明显,林木覆盖率从2005年的20.3%提高到2010年的24.7%,建成国家森林城市,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跻身国际花园城市。

过去五年,我们突出寓强于富、普惠于民,人民生活实现大改善。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2元,分别是2005年的1.73倍和1.75倍。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城乡五大类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均达98%以上,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市区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低保标准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域城乡并轨。市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超过1000万平方米,“公交优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成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文化建设成绩斐然,思想理论武装、历史文

化保护、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无锡、宜兴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清名桥街区、惠山老街、长泾镇、荡口镇、礼舍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名镇名村,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城市。人口服务管理、全民健身事业以及档案、史志、红十字、慈善等事关民生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过去五年,我们突出加强法治、扩大民主,社会和谐实现大进步。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人大在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上的重要作用,人大代表工作和常委会制度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壮大。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工作取得新成绩。加快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市、市(县)区、镇(街道)三级行政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市(县)区两级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6500余项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行“一平台三机制”社区扁平化管理新模式,99.8%的社区建成社区事务工作站,95%的村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和村委会依法自治率均达到99%以上,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普及率达到100%。深入开展“法治无锡”、“平安无锡”建设,“五五”普法工作全面完成,评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安定。

过去五年,我们突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建工作实现大提升。围绕争创全省党的建设模范区目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进一步增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等选人用人方式逐步推开。实施“百千万”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程,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扎实推进“强基工程”和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活动,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加强机关作风与效能建设,各级干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意识更加自觉,攀高比强、创新实干的氛围更加浓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筑无锡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发展成就,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奋进的结果,也是与历届市委的工作基础和老领导、老同志的关心支持分不开的。在这里,我代表中共无锡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解放军、武警驻锡部队和在锡部省属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无锡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发展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一条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只有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实现

无锡科学发展的新跨越。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年来,我们致力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持续推动高层次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创业,创新驱动正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实现产业升级,无锡才能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形成优势、实现率先。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五年来,我们全面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致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就业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问题得到了初步改善。实践证明,城乡是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只有坚持走中心城市带动、城乡一体发展的路子,才能实现城市能级和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更大突破。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增进民生福祉为本。五年来,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致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问题,使科学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了造福人民的过程。实践证明,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汇聚各方力量,夯实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根基。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五年来,我们以太湖水环境治理为核心,致力推进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城乡经济结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正朝着绿色、低碳、可持

续发展方向加速转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不遗余力地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不遗余力地推动经济集聚集约发展,才能在有限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实现永续发展。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五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率先发展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才能带领全市人民不断创造无锡发展新的辉煌。

五年不断探索,也使我们更清醒认识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发展中的差距和竞争中的挑战:产业层次和整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能力不足;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各板块功能集聚、错位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人口老龄化加剧,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民生改善任务艰巨,社会管理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机关作风效能和党风廉政建设仍需加强等。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在新一轮发展中积极应对和解决。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任务

今后五年,是无锡迈向“第二个率先”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国际国内经济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和改变,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既是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新的矛盾凸显期。总体看,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胡锦涛

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国务院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共江苏省委要求苏南地区当好先行军,争取到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勇担历史责任,坚定争先信心,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无锡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巩固无锡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率先地位。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生态城、旅游服务城、高科技城、宜居城建设目标,坚持科技驱动、城市引领、民生导向、生态保障,全面组织实施《无锡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社会建设、文化振兴、生态文明五个《行动计划》,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发展“六个注重”的最新要求,全面落实省委实施“八项工程”的决策部署,在以下八个方面加快推进我市基本现代化各项建设。 (一)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未来五年,我们要全面实施产业升级行动计划,加快构建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

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布局合理性和经济综合竞争力,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万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

实现服务业超越发展。依托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良好基础,将培育壮大服务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提高服务业增速,扩大服务业规模,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层次,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9.5%。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环境工程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旅游休闲、物流会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软件与信息服务、研发与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加快将无锡打造成为旅游休闲之都、商务会展之都、工业设计之都、文化影视之都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长三角金融业集聚区,到2015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55%。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研发、销售、采购、物流、商务等领域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培育一批上规模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升发展传统服务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城市综合体,加快传统服务业业态提升与创新,深入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全面提升服务业集聚区的专业化、特色化水平。 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将先进制造业发展摆到更加重要的位臵,加大先进制造业投入,加速制造业技术升级与装备更新,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成果产业化与市场化应用,做大做强物联网与云计算产业,扎实推进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

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微电子、新材料与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建成一批世界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从整体上推动我市制造产业提档升级。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引导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特色冶金、精细化工等优势支柱产业加速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全力支持本土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实现做大做强,到2015年培育形成1家千亿元企业、30家百亿元企业和100家行业龙头企业。更大力度推动优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五年新增上市公司65家。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致力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培育发展特色农业园区,打造精品农业品牌,到2015年全市农业园区化面积达到30%以上,全面提升农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培育壮大生物农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高效农业面积达到60%,以生物农业为代表的新兴农业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大力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推进农田标准化改造,高标准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严格执行《无锡市蔬菜基地条例》,加快实施蔬菜基地建设工程,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认定力度,到2015

年“三品”面积达到90%以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建立区域创新体系

未来五年,我们要持之以恒抓科技第一驱动力、人才第一资源,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打造“东方硅谷”,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突出企业科技投入主体地位,引导企业确立“技术为本”的发展观,推动企业普遍建立科技投入长效机制,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要力量,到2015年,全市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到90%以上。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立技术研究院和科学家工作室,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三站两中心”研发机构,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主体,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突出企业引才用才主体地位,鼓励各类企业引进创新创业人才、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加强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内涵及功能建设,完善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与科技创业支持,提高科技型企业的存活率和成长性。大力倡导“产、学、

研、资”合作,鼓励推动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金融机构、各类基金开展战略合作,实施成果转化,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资”合作新机制。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加快建立完善“投、保、贷、中介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示范区。进一步整合优化区域创新资源,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税收、信贷、用地、公共采购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全社会参与创新、支持创业、崇尚创造的浓厚氛围。

汇聚国际国内人才。围绕建设“东方硅谷”目标,加快实施中央“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等国家和省重大人才项目,深化完善“530”计划,大力引进国际国内顶尖人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中介服务领军人才、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广泛汇聚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快建设“人才特区”,到2015年,全市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突破5万人,其中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突破5000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50万人。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强重点人才培养、引进与使用,建立以重点人才支撑重大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新模式。围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加快宜居宜业城市环境与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大力举办高等院校,加快引进科研机构,着力改善科研条件,培育城市文化学术氛围,争取国际国内顶尖科学家团队落户无锡,全面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 (三)拓展城乡发展体系

未来五年,我们要全面实施城市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增强中心城

市集聚辐射功能,大幅提升城乡集约开发建设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努力彰显城市山水特色与人文风貌,打造生产发达、生态良好、生活幸福的现代化滨水花园城市,到2015年,市域城市化水平超过75%。 优化市域发展格局。突出市域资源整合,构筑无锡主中心、江阴和宜兴副中心“一体两翼”空间结构。江阴市要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大力推进锡澄一体化发展,加快锡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对接,打造纵深辐射、江海联动的枢纽港城,实现“优化提升”。宜兴市要依托交通区位与产业集聚优势,加快对接无锡及周边城市,打造宁杭城市带上重要的中心节点城市,实现“做大做强”。市区重点实施“一区五城六市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快城市中心区改造升级,加快太湖新城、科技新城、锡东新城、惠山新城、锡西新城建设,加快东港-锡北、羊尖、鹅湖、玉祁-前洲、洛社、阳山新市镇建设,实现“功能崛起”。“繁荣老城”,全面提升崇安、南长、北塘三个老城区的商贸休闲与综合服务功能,彰显文化深厚、品质精致的城市中心区形象;“做强锡惠”,推动锡山、惠山两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美化滨湖”,使滨湖区成为无锡生态经济发展典范;“提升新区”,把新区打造成为代表无

锡现代产业发展水平的“东方硅谷”,推动各区错位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功能板块,全面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实施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加快无锡(江阴)港建设,完善京沪高速铁路安镇枢纽建设,完成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无锡站改扩建和宁杭城际铁路无

锡段建设任务,加快推进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锡太高速公路、宜马快速通道建设,开工建设沿江城际铁路,力争启动建设铁路Z3线。着力优化城乡交通体系,全面建成地铁一、二号线,开工建设地铁三、四号线,基本建成“三纵、六横、二联”市域高速公路网络,形成“高速外环+快速内环+放射连接”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加强支路网、慢行系统和停车场建设,公交出行分担率超过30%。着力增强城市防灾功能,加快运西地区大包围以及锡东新城等重点区域防洪除涝体系建设,全面完成锡澄运河“五改三”工程,争创国家水利现代化示范市,加大市政公用、城市安全、人民防空、防震减灾等功能性设施的建管力度,大力推进“感知无锡”为重点的智能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抵御各种灾害的综合能力。

打造滨水花园城市。突出滨湖、滨江、滨氿地理优势,彰显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特色,加快无锡以及江阴、宜兴现代化滨水花园城市建设,确立无锡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独具一格的城市形态风貌。立足滨水城市生态敏感性特质,大力实施流域水环境整治,加强生态功能区、城市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城乡生态恢复重建,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和环境绿化美化,到2015年,新增森林面积7100公顷,90%以上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立足展现江南水乡田园风貌,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村连片整治为抓手,推行垃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打造优美乡村。立足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全面完成建成区危旧房和低洼棚户区改造,着力解决市容市貌、环境卫生重点难点和显见

性问题,建设全覆盖、网格式、精细化和市民自觉参与的城市管理体系。立足“滨水花园城市”形象定位,强化面向海内外的城市品牌宣传推广,通过打造环太湖公路自行车赛、马拉松赛、音乐艺术节、书画艺术展等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和节庆展会,提升无锡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培育市场经济体系

未来五年,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城乡一体的现代经济体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 进一步深化改革。重点实施“事转企”改革,按照市场化、企业化原则,全面整合市属旅游、园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经营性资源,组建现代企业集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推出文化旅游新品,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产业。发扬无锡工商实业家艰苦创业传统,激励新时期无锡企业家“四千四万”精神,在全社会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创业致富光荣的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创业、兴办实业,引导民营企业创新企业组织制度和经营管理方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团,推动重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腾飞发展,到2015年全市营业收入超50亿元民营企业达到40家以上。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高科技产业和地方金融领域集聚。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政府各类资源性、经营

性资产,提升投融资规模、质量和效益。积极推进资源环境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立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金融、产业、投资等体制机制。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事业管理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科技人才体制、文化体制、城市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

进一步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入推进经济国际化。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层次和水平,大力引进跨国企业综合型总部以及研发、投资、物流、营销和金融等职能型总部,大力引进对优化城市功能和产业配套有重要作用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大力推进龙头型、基地型服务外包项目落户,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招商,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比重超过40%。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外贸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打造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超过50%,服务外包接包合同执行额达到90亿美元。加快西港经济特区等境外经贸合作载体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并购、开辟国际市场,打造有影响力的无锡本土跨国公司。以江阴高新区、锡山开发区升级为契机,推动开发园区“二次创业”,加快各类开发区产业升级和集约高效发展,力争到2015年,省级以上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比重达到80%,利用外资占全市比重超过75%。全面推进城市国际化,深化友城合作,扩大与国际先进城市的交流,努力在引进国际科技合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产业等重大项目和国际化专业人才上取得突破。

(五)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未来五年,我们要全面实施社会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完善城乡一体的民生保障制度,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到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5.55万元和2.8万元。 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全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突出农民、企业一线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进一步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增长机制,力争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五年翻番。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推动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大力提高居民经营性收入。积极鼓励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大力发展物业、资金、劳务等各类农村富民合作组织,创造条件让居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行困难群众、重点优抚对象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提高转移性收入在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中的比重。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增长机制,努力缩小城乡保障差距,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加快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力争基础养老金水平五年翻番。完善城乡居民

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医保基金支付比例,适时取消最高限额。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制度,落实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力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五年翻番。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强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建设管理,实现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有保障,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有支持。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做好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推进红十字事业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创新社会事业投入机制,完善社会事业发展布局,有效增加财政和社会资本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建成一批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加快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优化职业教育规模结构,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支持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15年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15年,每千人病床数达到4.2张,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以内,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加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完善社区健身服务体系,争创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六)创新社会管理体系

未来五年,我们要深入推进法治无锡建设,全面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社会管理格局,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打造法治型公共服务政府。完善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政策法规,支持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凝聚社会各方参与社会管理的强大合力。探索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途径,落实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责任义务,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动镇(街道)把工作重心逐步转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全面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提升镇(街道)和村级组织推动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全面深化以“一平台三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扁平化管理服务新模式,形成在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下,社居委、社工站、社区社会组织、物业公司、业委会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管理的

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全面推进居住证制度,逐步实现户籍管理向登记管理转变,促进流动人口常态管理、平等服务和社会融入。大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大幅度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提升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把社区打造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创新维稳安全机制。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权益保障渠道,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接访制度。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入推进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和大调解体系建设,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臵和应急保障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危险物品、职业健康、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公共安全事故。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加快现代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特殊人群动态管理,完善虚拟社会管控机制,强化网络公共安全危机应对,牢牢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平安无锡建设。 (七)打造文化振兴体系

未来五年,我们要全面实施文化振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更大力度推进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把无锡建设成为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

建设思想文化阵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实施以“尚德务实、和谐奋进”城市精神为核心的尚德文化工程和以“四尊四创”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工程,凝聚思想文化共识,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发挥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突出青少年德育养成,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适应城市化快速推进和人口加速流动的新形势,加强城乡居民和流动人口思想文化引导,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培育现代公民法治意识与科学精神,倡导和谐人际关系与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积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坚持正面宣传,把握舆论导向,净化文化环境,培育淳朴民风。

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全面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建成无锡大剧院、中国泥人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加快基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到2015年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1200平方米以上。全面落实文化名城建设长效机制,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加大两大遗址公园、五大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名人故居、纪念馆保护修复和建设,推动古运河、惠山老街、宜兴紫砂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泥人、紫砂、二胡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和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更大力度支持锡剧振兴,完善公益性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机制,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加快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鼓励各类民间资金投资建

设文化设施,参与振兴文化事业,进一步做好社科研究、史志征集、档案开发、文物保护等工作。

壮大现代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产业,重点培育创意设计、影视传媒、数字网络、文化旅游等核心产业,使之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大力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层次,加快建设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无锡园区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培育壮大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园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努力将无锡打造成为文化影视之都。加快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现代传播相融合,积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构建特色鲜明、具有综合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到2015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5%。 (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系

未来五年,我们要全面实施生态文明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全面实施太湖(蠡湖)新城“清水流域”示范项目工程,加快推进望虞河西岸、直湖港、太湖西岸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实现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持续改善。

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多水源供水系统和区域应急水源工

程。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20%以上。深入实施控源截污,有效控制工业点源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深入推进排水达标区建设,切实控制并减少污染物入水总量。加强对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实现垃圾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和减量化再利用,力争到2015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2以上。

强化资源节约利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认真清理闲臵土地,严格控制增量用地,大幅度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效率,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深入推进化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琉璃瓦和热电等行业的整合整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幅度压降燃煤总量。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区建设,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到2015年万元GDP 能耗比2010年下降20%。加快实施一批重点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成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园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0%。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施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大力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加强人口综合调控。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实施积极的人口调控政策,以优化人口年龄和素质结构为重点,大力引进受教育程度高的优秀年轻人才,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实行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无条件落户、市民化待遇,进一步放宽投资

落户、携科技成果落户和特殊专才落户政策,加快引进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逐步降低经济增长对简单劳动力的需求,到2015年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数达到3000人。认真研究老龄化社会新形势,采取切实措施将人口老龄化控制在经济和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力争到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老龄化率低于17.7%,为无锡可持续发展奠定人口基础。 争创全省党建工作最佳实践区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在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市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深刻认识“四个危险”,勇于面对“四个考验”,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使我市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争创全省党建工作最佳实践区,为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

(一)着力提升能力素质,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提高科学化水平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党执政兴国的历史责任和面临的形势考验,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完善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考学评学述学等制度,继续实施“百千万”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程,

广泛开展理论宣传和形势政策教育,真正把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的要求上来,把全市干部队伍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践上来。

加强领导能力建设。紧扣科学发展主题,着眼于领导推动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引导各级干部更新知识,转变观念,积累经验,有效克服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切实提高科学发展、岗位履职和依法办事的能力。紧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眼于破解制约可持续发展难题,引导各级干部研究世界先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学习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的创新实践,努力探寻具有无锡特色、符合科学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路。紧贴社会发展现实,着眼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引导各级干部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与群众工作方式,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忠实践行党的执政为民宗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权,统筹运用好群众推荐、组织推荐、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干部自荐等办法,形成科学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构建充满活力的干部选任机制,加大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和干部交流力度,建立健全差额选拔干部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全面落实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考核评价体系,客观准确评价干部业绩,引导干部把

精力放在推动发展、实干为民上。重视青年干部、基层干部、党外干部和妇女干部的培养选拔,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着力夯实执政基础,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上提高科学化水平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引导基层党组织选学习标杆、找工作差距、定发展目标、争一流业绩,形成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良好工作局面。针对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进一步创新基层党组织设臵方式,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团结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党建强社、合作富民”活动,加快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组建党组织步伐,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落实社区党组织“三强一化”工作要求,提高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领导推动社区各类组织有序运行,夯实和谐社会建设基础。

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继续做好新时期党员发展工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素质好、能力强、威信高的优秀分子吸纳进党组织,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全面实施党员素质提升工程,增强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帮助解决失业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的实际问题,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切实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逐步提高社区党务干部的收入水平,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务工作者工资待遇和保障制度。大力宣传优秀党员先进事迹,

引导广大党员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三)着力保持政治本色,在反腐倡廉和作风效能建设上提高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全面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穿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全过程,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全局之中,寓于各项改革和重要政策措施之中,推动我市反腐倡廉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坚持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遵守政治纪律的教育和监督,强化执行力监督检查,严明党的纪律,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思路谋划反腐倡廉建设,整体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各项工作,在全省率先建成具有无锡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工作力度,对任何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都要坚决查处、决不姑息。加大教育拒腐、制度防腐、源头治腐、惩治反腐的力度,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发生,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扎实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全面提升反腐倡廉工作在各级党政组织、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中的认同度和满意度。

进一步加强作风效能建设。自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自觉增强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能。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使各级干部真正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精力花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防止脱离群

众倾向,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调查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帮助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多做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的实事好事。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从严控制和压缩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臵及运行、公务接待等经费支出,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大兴勤政为民之风,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政风行风评议等工作,推进党政机关绩效管理,认真解决党风政风方面不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确保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各项事业顺利发展。

(四)着力凝聚政治合力,在党内民主和政治制度建设上提高科学化水平创新党委工作制度。按照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要求,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科学确定党委班子成员职责权利和任务要求,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规范党委决策咨询制度,重大决策事先充分征求党员、群众、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明确全委会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健全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认真落实我市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实施办法,建立党代表提案工作制度,保证党代表有效行使各项权利。

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深入推进党务公开,拓宽党内意见表达渠道,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

解与参与程度。改革基层选举制度,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试点,普遍推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换届时公推直选。完善基层民主决策制度,探索建立重大决策记名制、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内生活制度,促进基层领导班子定期开展思想交流、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切实增进团结合作。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有机统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各项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与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充分发挥政协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方面的职能作用。继续加强党对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携手开创发展新局面。进一步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使之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党做好群众工作的参谋和助手。加强党对人民武装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做好对台工作,凝聚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同志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638万无锡人民的共同期盼。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中共江苏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奋力争先,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pv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