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常见差错及防范

更新时间:2023-11-16 20: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稿件写作常见差错及防范

一篇好的新闻稿应当观点正确(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内容真实(不是纸馅包子、周老虎)、条理清晰(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或演绎或推理)、合乎语法(遣词造句符合汉语习惯)、遵循逻辑(概念明确、判断真实、推理正确)。但是在大量的来稿中,也时有发现语法失范、逻辑混乱;错用成语、数据失实等现象,甚至还有政治差错。经过近四年5万份来稿归纳整理,形成这篇讲稿。如果说肖总和鲁助理、张主任是从正面侧重于内容方面阐述的话,那么,我这里要讲的是从反面、侧重于表达形式即语言文字常见差错方面论述。目的是为了引起大家重视,杜绝政治错误,减少知识差错,力争不出现文字差错,使我们的稿件质量再上一个台阶,提高上稿率,也使我们的报纸质量更上层楼,为读者所喜闻乐见。不论从正面讲还是从反面谈,都是为了办好我们的报纸,目标是一致的。

其实,每次参加培训班的学员,都在返回单位后,激发出写稿热情。记得最清楚的是2009年北戴河班之后中化陕西院的齐晓燕、湖南院的陈月云、河北院的郭子元、河南院的高开来等逐渐在报纸上崭露头角。2010年吉安班、长沙班后,四川141队的唐石梅、广东局的王慧、江西223队的鲁彪写作热情都很高,消息、照片都有涉猎。唐石梅的照片两次上一版。每当看到有新面孔在报纸上露脸,而且是参加过培训的新人,就感到很欣慰。

另外,去年无锡班上,河北局的同志给我纠正了两处错误,邢台电缆厂的厂名是江泽民1991年9月20日所题而不是我说的李鹏。还告诉我,那个金字边的缆经过书法家涂改,变得看不出是“金”字边了,但也绝不是绞丝旁。我从网上搜到了,照片在我的U盘里。把分辨率调到300了。还有关于离休,也不就是只要是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革命工作人员都是离休。那个文件也在网上找到了。特别感谢。我们都是一家人,个人学识有限,不知道的东西远远多于知道的,差错难免。有人把正确的答案告诉我,使自己的知识储备又丰富了一些。,不至于误导他人,我从心底里感激。

下面从常见差错讲起,然后分析出现差错原因、提出防范措施与大家共勉。 通常把新闻写作中的差错归纳为三类,即政治差错、知识差错和语言差错。 一、政治性差错(附件)

1.把胡锦涛“总书记”写成胡锦涛“书记”;把温家宝总理写成“总经理”。我

1

们说,书记成千上万,而总书记只有一个。总经理也数以万计,但总理只有一个。这不是漏掉或者多写一个字的问题,而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如果见了报,导致报纸停刊、报社关张的大问题。至于其他报纸出现过的“邓不平”、“胡锦铸”则成为编辑、记者培训每次必讲的教训。关键部位万万马虎不得。要从稿件的源头抓起,不让差错流转到下道工序是我们每个撰稿人的责任。

2.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搞了很多纪念活动,大家也写了不少纪念文章。但是,又和建国60周年一样了,出现不少错误。

有一首诗中写到“‘七一’,送来了一面鲜红的党旗,她是井冈山上的星火燎原,她是战胜敌人的雄浑号角,她是雪我国耻,拯救民族的双刃剑”。

“双刃剑”指两面都有刃的剑 ,人们在用这个双刃剑的时候, 当一面对着敌人,另一面一定会对着自己,这时如果将剑刃对着敌人砍去的时候,敌人用兵器一挡,剑就会反弹回来,对自己就会有一定的危险。 用来形容事情的双重影响性,既有利也有弊。比如,计划生育就是双刃剑,好处是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弊端是多年后将造成人口老龄化。

“双刃剑”隐含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东西是有两面性的,既可以伤到敌人,又可能伤到自己,因此,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好,正确估计到事物的两面性,合理的运用好。要不然对自己不一定是个好事 。

把制造汽车称为“双刃剑”。汽车是技术文明的产物,给人们带来了极大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但是汽车急剧增多以后环境污染、交通堵塞、消耗能源、占用土地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社会问题。

网络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武器;弄不好,又会被它伤了自己。为此,国家要加强网络管理,建立相应的网络监管职能部门。

作者显然没有理解其含义,以为双刃比单刃锋利,却不知道这么用是出现了个政治错误,我们党怎么可以伤到民众和自身呢?难道我们党的成立还有弊端?本意是要歌颂,由于用词不考究,变成相反的意思。这样的文章我们敢刊发么?不要看到一个词出现频率较高就想写进自己的文章,没有搞清楚其真正的含义,最好不要用,以词害义不可取。

3. 1991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为刚落成不久的河南平顶

2

山市地质工作者纪念碑题词: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我们引用时不可以添加“以”变成“以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这样一是篡改了原文,二是不合语法,“以......为”是固定句式,不可以随意改动。非要加“以”那还要在无上前加“为”全句变成“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尽管意思一样,但不是江泽民题词,是改写的人的话。要是在文革中文字狱横行时,弄个帽子真够一戗。

4.类比不当,本意是歌颂共产党,开头说,90年,90年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一个长寿老人由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时间,也是一个民族由盛到衰的时间。(一个看死简单的数字,书写的是中国的辉煌。)一个90岁的人面临死亡,90岁的党呢?不能说下去了。再有一个民族由盛到衰的时间只有90年吗?盛衰也许就在几年,比如爆发战争、发生经济危机,瘟疫、地震等造成灭顶之灾,使经济倒退。也可能比较顺利,有惊无险,上百年都在“盛”。两处都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像这样的稿子,编辑怎么敢发?

5.“秋海棠叶”的说法。我国版图形状如雄鸡报晓,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写稿人也不是耄耋老人,怎么会歌颂起“秋海棠叶”来了呢?而且“秋海棠叶”的说法在庆祝共和国60周年的纪念文章中不止一次出现。“秋海棠叶”的说法有,是指20世纪初台湾出版的中华民国地图,或者是中国大陆1947年以前出版的中国地图。是把现在的蒙古国也算在里面的版图形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版图状如雄鸡已经得到国际公认,怎么写稿子就说起“秋海棠叶”来了呢?如果现在我们的版图以元代的疆域为版本,那么俄罗斯、蒙古国、朝鲜、越南、尼泊尔、缅甸等国肯定要和我们到联合国理论。新华社有一篇《中国驻海参崴领事馆办公室正式开馆》,“海参崴”的提法与俄正式叫法“符拉迪沃斯托克”不符。经请示外交部有关领导后明确,今后该机构正式对外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符拉迪沃斯托克办公室,相关稿件中不要再出现海参崴,以后稿件中涉及该城市都用符拉迪沃斯托克,避免中俄因此产生不必要误会。 “海参崴”的地名已经不能用了,要称“符拉迪沃斯托克”。但人们私下里一直把那里当作自家的领土,一直沿用过去的名字。但正式出版物一定要注意,不能带个人感情色彩。从网上找东西不加甄别,会产生国际纠纷。我们写作时一定要和国家的提法保持一致。不能看到网上有这样说的,就拿来为我所用。网上的东西鱼龙混杂,可以说好多东西都经不住推敲。因为上传东西的是“人”,而人的知识多寡、政

3

策水平不一。所以我们投稿前要让我们单位负责宣传的同志把把关,把错误消灭在稿件未发出前。这样做是对自己、对单位、对报纸都负责。

6.“外蒙”的提法不正确。“外”相对于“内”。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为联合国成员国。苏联解体之后,蒙古失去资助,国力逐渐衰退。1992年2月12号放弃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的总统制民主,实行议会制。新宪法当天生效,国名改为“蒙古国”。现在蒙古国是主权国家,就像国家明令禁止称韩国为南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北朝鲜一样,不能叫“外蒙”,应该叫“蒙古国”。现在去那里承揽工程的多起来了。稿件提到在外蒙施工如何。这和“秋海棠叶”的说法一样,没有把平时口语和正式出版物区别开。千万要小心不能碰高压线。

7.台、港、澳提法:香港、澳门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在任何文字、地图、图表中都要特别注意不要将其称作“国家”。尤其是多个国家和地区名称连用时,应格外注意不要漏写“(国家)和地区”字样。对台湾当局“政权”系统和其他机构的名称,无法回避时应加引号,如台湾“立法院”“行政院”“监察院”“选举会”“行政院主计处”等。不得出现“中央”“国立”“中华台北”等字样。如不得不出现时应加引号,如台湾“中央银行”等。台湾“行政院长”“立法院”“立法委员”等均应加引号表述。台湾“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等也应加引号。严禁用“中华民国总统(副总统)”称呼台湾地区领导人,即使加注引号也不得使用。

对台湾地区施行的所谓“法律”,应表述为“台湾地区的有关规定”。涉及对台法律事务,一律不使用“文书验证”、“司法协助”、“引渡”等国际法上的用语。不得将海峡两岸和香港并称为“两岸三地”。不得说“港澳台游客来华旅游”,而应称“港澳台游客来大陆或内地旅游”。

“台湾”与“祖国大陆(或‘大陆')”为对应概念,“香港、澳门”与“内地”为对应概念,不得弄混。不得将台湾、香港、澳门与中国并列提及,如“中港”“中台”“中澳”等。可以使用“内地与香港”“大陆与台湾”或“京港”“沪港”“闽台”等。不得称到香港、澳门是到“国外”而称“境外”。

台湾的一些社会团体如“中华道教文化团体联合会”“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等有“中国”“中华”字样者,应加引号表述。今年大运会上入场式导引牌

4

写的就是“中华台北”而不是中华民国。

来稿中出现 “我国与台湾合作” 显然是错误的,是承认台湾独立,属于政治错误。将“中国”与“台港澳”并列、将一些国家与台港澳并称时应该在“等国”后加上“和地区”。(有关部门明确规定各新闻单位不得人为炒作台湾选举情况,但是, 台湾地方选举结果出来,南京一家报纸不仅对台湾选举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而且错误地刊登了五个参选人的照片。在台湾选举结束的第二天,北京一家报纸出版的新闻周刊,以16个版的篇幅渲染台湾选举。)当然是重大失误。总编吃不了兜着。

政治性差错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有。西方的编辑学教材也很强调“政治正确”,比如,规定不得使用性别和种族歧视语言等。

8.文革遗风 。来稿中“风雨坎坷60年,红了环球一片”。共和国6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对世界也有影响,但不是其他国家都和我们实行一样的社会制度。 “红”,有特定的含义,如红军、红色政权。今年纪念建党90周年唱红歌。寻找红色足迹等。都存在于一个历史阶段中。文革中人们狂热地喊着要解放全人类,祖国山河一片红。现在仍用这种提法,是没有与时俱进的表现。

9.“金融危机”错为“经济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中央文件中一致的提法是“金融危机”而非“经济危机”。

10. 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上提法的具体变化,来稿中还常看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法。正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要那个“有”也没有哪个“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用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备注:1982年9月8日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上做的政治报告的题目是《全

5

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987年10月25日赵紫阳在中共十三大上做的政治报告的题目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上世纪九十年代用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做的政治报告的题目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做的政治报告的题目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上做的政治报告的题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我们要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可以自己想当然。我们做的就是咬文嚼字的工作。态度要严肃、文风要严谨。 二、知识差错

知识错误以散文诗歌中出现居多。一篇稿件,涉及的知识五花八门,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名、职务、专业术语,生活常识。没有点积累还真有点麻烦。 1.历史知识

(1)关于党员人数。纪念建党90周年的来稿中,7000万,8000万都有。据人民网,截至2006年底,全国中国共产党党员7239.1万人。2010年底中组部宣布,党员总数8026.9万。其中女党员1803万,占党员总数的22%。工人党员700万,农民党员2400万。胡总书记“七一”讲话也说到8000万党员。作者还是对执政党不熟悉。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就容易出错。造成我们的作者不在少数都说7000万党员的大党如何,一下就少了1000万。写成稿件发报社前一定要在关键处仔细核对。这不是小错,可能导致不能见报。设身处地想一下,一篇文通字顺没有差错的稿子编辑们愿意刊发呢,还是需要查资料核实的稿子上稿率更高呢?

(2)“亿万个烈士”,也是和前面的错误一样。抗战八年死伤3500万人(进入90年代后中国公布的白皮书在统计时又把受侵略军折磨致死致伤的民众数加

6

上,得出的概略数字是死亡2100万人,负伤1400万人,合计死伤3500万人。)解放战争三年,我国有1000万同胞死于战争,就是这4500万人也还不能都叫烈士,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没有说“烈士”,他们是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所以,引用数字不要想当然。你自己心里想想可以,但形成文字,要公开发表,就要对读者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不能用想当然的东西误导人。

(3)2010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不少人写散文、诗歌来歌颂没有错。但是对历史事件和时间搞的不是很明白。如“89年前,西柏坡的号角吹响”。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来转移到嘉兴南湖,看电影《建党伟业》表达很清楚。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文中的89年应该指的这件事。1948年5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由延安移驻西柏坡。二者相差27年。我们写东西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动笔前要做好功课,把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起因、结果都要查证一番。不能写完一点鼠标发报社信箱,用不用,改不改是他们的事和我没关系了。要学古人反复推敲,把差错消灭在自己手里。

今年各单位追寻红色足迹,去井冈山的人不少,回来有感而发,写点纪念文字,很好的事情。问题是又出错了。说毛主席在井冈山如何。毛泽东在井冈山时,只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影视作品里称毛委员。1935年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以后称“主席”。(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有首歌唱道“红米饭、南瓜汤,餐餐味道香,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天天打胜仗。”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4)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我们国家还搞了阅兵,展示60年来的发展成果。但是不少地方张贴标语堂而皇之写着“庆祝祖国60华诞”,来稿中写道“60岁的中国刚刚振兴”。我们的祖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而不是祖国成立。祖国怎么就只有60岁了呢?《咬文嚼

7

字》杂志社每年都推出“十大经典错误”,2009年就有把“新中国”60周年说成“祖国”60周年的这个经典错误 。在来稿中既有祖国60岁,还有新中国5000岁。写成了“伟大的新中国5000年的蕴涵和积淀。”写稿时大概只记得不要把60周年说成祖国了。(今年建党90周年,于有作者把建党和建国搞混了,说共和国90年如何。思路不清楚,行文就出问题。(2011年66期头条。已经修改) (5)“(史记)成为两千多年后一代代编史者自觉效仿的通例”

两千多年后就是现在了。只是现代的编史者才效仿《史记》的纪传体体例吗?不是。是从司马迁之后一代又一代编史者都这样做。不要小看一个“后”,一下把两千年的人和事都抹杀了。只要把“后”改为“来”就没有问题了。写稿件一定要反复推敲,不要出现历史错误。虽然不是教科书,但报纸有导向功能,不能以错误的知识贻害他人。新闻无小事。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每个人写出的东西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凡涉及史实, 都要与原文进行核对, 仔细查证。引用古诗文要查找出处。 2.地名错误

我们都知道,我国有5个自治区,可以简称“区”,如“区政府”“区人大”。但不能把自治区写成省。在来稿中有内蒙古省、广西省(2011年67期四版《重走红色路》),甚至还出现过东北省。这是不应该的。写好稿子要仔细看看再发送。

小的地名如把孟家村写成“梦”。七星“河”误为“和”;受方言影响把冈底“斯”山,误为冈底“子”山,看下地图就知道了。把神“农”架写成神“龙”架。当地人NL不分造成的。把“湖南”念成“福蓝”,把神“农”念成神“龙”不会产生歧义,但写文章应当规范,要用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要让非本地人都能看明白。陕西黄陵,而不是“皇陵”。是“黄”帝而不是“皇”帝。此“黄”帝比秦始皇称帝的“始皇帝”要早3000年。每年台湾同胞来黄帝陵祭祖,国家很重视,因为我们一直强调海峡两岸同根同祖都是炎黄子孙。来稿写成“皇陵”,当地的人写错不应该。我们校对时因为知道这个非常有政治意义的地名,纠正过来,避免了差错。

曹妃甸工业园区写成“草”,这是由拼音录入造成的。曹妃甸在距离唐山市区80公里的南部沿海,距北岸四十里,上有曹妃殿,得名。

8

曹妃甸的由来,有着两个不同的版本。

一个故事说,这个小沙岛原来一直没有名字。唐朝初年,还未称帝的李世民率兵跨海东征,随军有位能歌善舞的妃子曹娴,长得花容月貌,一路上伴着唐王赋诗、对弈,深得唐王宠幸。但娇小虚弱的曹妃不堪军旅之苦,染上重疾离世。 李世民下令将船停在滦南县海域的小岛上,厚葬曹妃,并下旨在岛上建三层大殿,内塑曹妃像,赐名曹妃殿。曹妃从此也被人供成海神,祈求保佑出海平安。许多渔民都到此祈拜曹妃,殿内常年香火旺盛,小岛也因此得名为曹妃甸。

另一个传说是,这个小岛原叫“沙垒甸”,是古代渔家停船避风的小岛。相传李世民率兵追赶叛军时,在渤海湾搭救了一位被叛军调戏的渔家姑娘,她姓曹。

后来由于海上气候无常,风高浪急,李世民病倒在船上。渔家女子得知救命恩人病倒后,就日夜守护在李世民身边,为他端茶送水。经过几天的精心调理,李世民的病情很快就好了。李世民也对眼前这位善良、美丽的渔家姑娘有了好感,并对她说,等他平定叛军后,就接她回宫做妃子。随后,李世民就转战南北,当地的老百姓知道这件事后,都把这位曹姓渔家女子供为贵妃。经过十多年的鏖战,李世民忘了与渔家女的“海誓”。这位曹姓的渔家女一直在岛上等待,终身未嫁,最终死在岛上。老百姓在岛上修建寺庙——曹妃庙,岛屿也就被人称为曹妃甸。如果知道这个缘由就不会误认为是荒草甸子了。

桑树坪写为“平”,是对地名中以地貌为特征命名不了解。“坪”泛指山区和丘陵地区局部的平地,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阶地或台地。

塬: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 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陕西来稿中地名中的“塬”和“坪”一定有“土”。井冈山茨坪。 3.人名错误

一是作者,一是领导。

作者名字因形似而误,如把陈芳科的“科”写成“料”,把周仁恕的“恕”写成“怒”,把安全处副处长张鑫粘贴为安全处处长张鑫副。名字寄托着家长的祝福,以周仁恕的“恕”为例,“恕”是宽容、谦和、忍让之义,变成“怒”意思就大相径庭,家长不会希望自己孩子天天发火怒气冲天,影响身心健康。从“恕”

9

可以看出这人的年龄应该在50岁上下。现在90后00后的家长谁还推崇宽厚仁恕,都希望自己孩子不受欺负。有的家长说,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打你,你就打他。打坏了,我出医药费。再就是希望孩子成为伟人,成为冠军,张王李赵全都伟大,全都冠群。全是天字号

再来看张鑫副。在官本位盛行的我国,谁家家长给孩子取个“副”呢?叫正的不少,叫副的几乎没有。现实生活中副职的领导都当正职称呼,比如**副局长,你叫**局长他不反对,但如果你叫他**副局长他肯定不痛快。所以看到这样的名字出现时一定警惕,最好与作者沟通核实。

领导名字出错。作者不知道自己局长叫什么名字。东北局局长毛建民在总局的电话簿里和我们报社二十周年纪念刊和2009年与共和国同行的画册里都是建设的建。来稿出现了健康的“健”,我们猜测,是不是过去都错了呢?还是最近改名了呢?去核实,听电话那头作者问了好几个人都说不清楚。我们还是没有采用健康的健。还有吉林局局长皮世凤来稿中有风也有凤,但我们认为应该是人中凤凰之凤,不应该是风雨的风。(世风:社会风气。如世风日下,世风淳厚)有一出戏叫《三凤求凰》,三个男子追一女子,其中凤和凰是没错的。现在不少人给女儿取名为“凤”其实不对,现在人们说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是后起义。凤凰中“凤”为雄“凰”为雌。所以男性取名为凤才是正解。同样还有鸳鸯。鸳为雄,鸯为雌。是有区别的。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骆琳是男性。就以为是用“林”。以为“琳”是女性专用。“琳”是美玉。男女都可用。凭想象其实并不像。

把平顶山市副市长“邢文杰”的姓“邢”写成不常见的“刑”,上政府网站看,才找到正确答案。不仅姓氏错了,职务也错了。原稿中写的副书记。

把队长姓氏写错,蒋写成将。可能是拼音致误。但写完要核实,把好第一道关。

写作稿件时,一定要对人物保持高度警惕:肯定是这个人吗?他的名字的确是这样写的吗?前后文是否统一?会不会张冠李戴?领导人的姓名都核实了吗?虽然有名字,但这个人到现场了吗?外国人的名字,首次出现时写清全名了吗?用的是姓还是名?不要以为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的外文名可以用汉语拼音替代,或者,他们的外文名可以自己硬译一个,译名要以新华社编的译名手册为准。

10

4.职务正副要分清,排序要分清。经常看到来稿写着“生产队长”、“销售经理”。还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地质分会副会长迟明苏写成了会长。平时人们不称副,副职也都当正职叫。但写文章一定要正副分开。大到国家,小到单位,都一样。生产队长就是副队长,销售经理就是副经理,是马虎不得的。

有的单位书记、队长一肩挑,有的地方分设。我们地勘单位和地方政府部门不一样,地方是书记在市长前,我们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局长、队长在书记前。副职以任职时间先后排序,也是不能写错的。 5.专业术语错误

关于长焰煤还是长烟煤 来稿中讲到在新疆三塘湖发现了550亿吨的煤炭资源,在600米处提取的岩芯显示煤种为低灰长烟煤。我并不懂得煤炭分类,但感觉只冒烟没有火苗的煤不好。于是问编辑是不是有误。编辑到来稿单位网站去找,说他们自己写的就是长烟煤。我说上百度搜搜吧。在煤炭分类里,根据煤中含有的挥发性成分多少来分类,可以分为

贫煤(无烟煤,含挥发分低于12%) 瘦煤(含挥发分为12-18%) 焦煤(含挥发分为18-26%) 肥煤(含挥发分为26-35%) 气煤(含挥发分为35-44%)

长焰煤(含挥发分超过42%)有长焰煤没有长烟煤。百度百科对长焰煤的定义:长焰煤是变质程度最低的一种烟煤,它的挥发分特别高,燃烧时火焰长,因此而得名。

关于“岩心”还是“岩芯”。在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1514页芯释义②泛指某些物体的中心部分:岩芯、笔芯、机芯——手机、计算机里(集成线路板)芯片都用“芯”。我们煤炭地质系统一直用“岩芯”,其他行业如冶金、中化地质用“岩心”。两者词典里都收录了,都不算错。但还有个约定俗成,我们用了几十年了,就统一为“岩芯”。

关于“钻铤”还是“钻梃”,也要求证一番。“铤”,形容词,如“铤而走险”,形容轻快地走向危险境地。不要看到钻梃是金属的就用金字边的,用错了。“梃”,名词:棍棒。不要看到它是木字边就认为不对,钻杆、锚杆的“杆”不也没有人把它改为金字边吗?不能望文生义。(去年吉安班上宁夏的同志说,我们的教科书就是金字边的。我说,在词典没有把金字边的铤的形容词词性改为名词,我就

11

坚持。)

关于离退休。在国发1978(104号)文中有规定,要够一定级别。享受离休待遇的条件为参加革命工作的时期和离休的年龄。即凡是1949年 9月30日前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干部;在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并脱产享受“供给制”(个人生活部分凡享受以下供给制的,属于“供给制”:(1)伙食按规定享受小灶、中灶、大灶;(2)服装、棉被等生活用品;(3)极少的普通津贴费。实行部分供给、部分工资制的(含包干制),可视为供给制。除此之外,其他支付形式不属于供给制。建国前享受过供给制待遇,也享受过薪金制待遇的,按享受供给制待遇对待。)和“包干制”待遇的干部;在敌占区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干部;1948年底前在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并享受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薪金制待遇的干部。只要符合下列年龄规定,都可享受离休待遇:①中央、国家机关的部长、副部长,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书记、副书记、省长、副省长、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及相当职务的干部,正职年满65周岁,副职年满60周岁;②中央、国家机关的司局长、副司局长,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厅局长、副厅局长,地委书记、副书记和行政专署专员、副专员及相当职务的干部,年满60周岁;③其他干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科研、高教、翻译、工程技术、农业技术的九级,文艺十级,卫技十一级以及相当于行政十八级以上的;符合《几项规定》离休条件的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科研、高教、翻译、工程技术、农业技术的六级,文艺、卫技的七级以及相当于行政十四级以上的,由退休改为离休后,从一九八○年十月份起改发其原工资。)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离休待遇的原则是“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略为从优”,即干部离休后按同级在职干部规定的范围阅读文件,听重要报告,参加有关重要会议和政治、文化活动,了解国内外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原工资照发,医疗、住房、用车、生活用品供应等优先照顾。对于抗日战争时期及其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分别给予生活补贴。)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县处级)人员离职休养,简称“离休”,现在这样的离休干部都在80岁左右了。退休指的男满60岁,女(干部)55岁,(工人)50岁,退出工作岗位休养。各单位设立的离退休干部管理部门,既管理离休人员也管理退休人员。但具体到一个人不可能既是离休又是退休,被写作“离退休老干部XX”,显然是没有搞清楚离退休是两个概念而混为一谈。

关于招投标。招标是指招标人(买方)发出招标通知,说明采购的商品名称、规格、数量及其他条件,邀请投标人(卖方)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投标的行为。投标是与招标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投标人应招标人的邀请或投标人满足招标人最低资质要求而主动申请,按照招标的要求和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招标人递价,争取中标的行为。

12

在稿件中经常看到招投标不分的情况。我们找活干,是从别人手里接活,是去“投标”而非“招标”。如果我们也开始“招标”了,那表明我们的活路太多,自己干不过来了。我们也可以干一手活 ,那就改变我们给人打工的状态了。 6.数据差错

数字大了,以 “万”或“亿”为单位,避免太多的“0”。审校时经常遇到少了零或多了零的现象。比如,某队新建住宅楼2130平方米,212户喜迁新居。每户平均10平方米,还喜滋滋地打电话向亲朋好友报喜。10平米的房怎么住?喜从何来?经核查是少了“0”。我们写完稿件发送前一定要再仔细过一遍,不然闹笑话。

类似的情况还在捐款中,已经是5位数了,再以万为单位,一下就变成亿了。三万变三亿,一个队的固定资产也没有这么多,全捐了都不够。还有把人均年收入2.7万写成2.7亿的。果真如此,我们还为买不起商品房发愁吗? (1) “成本降低了10倍。”

“倍”指跟原数相等的数,因此倍数只能表示数量增加。数量减少可以用分数或百分比。可改为成本降低了90%或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 (2)“(某队)勘探区面积1052.83平方米,设计钻孔85个。”

要在20×50米的地方打85个孔,岂不是打成蜂窝煤?后经核实,漏了“千”。应该是1052.83平方千米.

(3)“从2007年冬至今(2008年底)(某队)在邱家和永丰160万平方公里的勘察区域内,设计钻探总工程量17000米。”

全国960万平方千米,一个队一年在两个地区就勘探了1/6的国土面积,显然是过大了。经核实是多了个“万”。差之毫厘,失之万里。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4)“在布雅煤矿外围获得新增1.49亿吨的煤炭储量,为今后规划勘探开发1—2个30吨大型矿井提供了科学依据……”(2004年8月9日1版)

先说什么叫“大型”煤矿。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规定,地下开采煤矿年产原煤120万吨以上(含120万吨)、露天开采煤矿年产原煤400万吨以上(含400万吨)、煤层气企业年产5亿立方米以上(含5亿立方米)的属于大型煤矿。30吨即使是日产,一年也才10万吨也不会是“大型”,更何况煤矿是以年产为单位的呢。

13

(5)约数连用致错:“选票近百余张”;“开动钻机48台多”。要么近百张,要么百余张,保留一处。48台是“确数”,“多”在这里显得多余。还有半台或1/3台么?

(6)1500米以下还是1500以浅。1500米以下就是1500以上没有,都在1500米下面。实际情况是1200米处有煤层,1300米处还有。不要小看一个字,开发成本不一样。作预算差着不老少呢。 (7)慎用翻番

中国曾在20世纪的后20年顺利实现了使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 翻番的意思 2的次方;

例如 [1]翻一番,就是原数乘以2的一次方。 翻两番就是原数乘以2的2次方。

例如 20翻两番就是20×2的2次方=20×4=80。

翻两番的说法最早由邓小平提出。根据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这番话并不是邓小平主动向客人介绍情况时讲的。邓小平说:“前不久一位外宾同我会谈,他问,你们那个四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我跟他讲,到本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达到一千美元,算个小康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9页。)也就是在这次讲话中,邓小平开始筹划两个十年翻两番的战略。 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经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据此,大会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和方针政策,确定了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争取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和具体步骤。

到1995年,我国经济提前实现原定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

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包括到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9404万亿

14

元人民币,约合1·08万亿美元。照此推算,到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应为35·7616万亿元人民币,按现价计算,约合4·32万亿美元。 某局制订十二五规划,前三年翻一番,后两年翻两番。这速度很恐怖。翻番是啥概念?以基数是2为例,翻一番,变成4,翻两番就是8,在这基础上再翻一番,则变成16。后两年每年都是8。这是什么速度?

后来看到那份规划,是这样表述的“十二五”期间,“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也就是前三年翻一番,后两年再翻一番。五年一共翻两番而不是三番。 (8)泰山主峰高1542.7米,说日观峰不到2000米,差着450多米,这样写容易误导读者,是山涨高了呢?还是重新测量了呢?

序数词:表示数字顺序的词,如第一、初一、首先、其次等。出问题最多的是把“再次”当第三用,在首先和其次后用了“再次”。再次的意思是第二的意思,没有第三的意思。用了其次后要用第三。“再次”与“其次”在同一等级上是并列关系,不表先后。

关于数字,阿拉伯数字不可以与汉字计量单位连用。比如100,不可以写成1百,同样1000也不可以写成1千。数字大了,零也就多了,可以以 万或亿为单位,比如3.4亿吨或34000万吨是正确的,写成3亿4千万吨就是错误的. (今年煤炭记协好新闻评选,有个单位选送的新闻标题\从0.3到3千万\就被作为错误标题而落选.正确的表述应该是3000万) (1:10000错成1:0000)

使用阿拉伯数字不得当的地方还有,如把十佳青年误为10佳青年,解放军四总部误为解放军4总部;相邻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误用阿拉伯数字,如两三个误为2、3个;带“几”的字表示约数,误用了阿拉伯数字,如十几人误用为10几人;该用阿拉伯数字的地方没有用,例如,公历世纪、年、月、日、时、分、秒,部队番号、文件编号、证件号码等;阿拉伯数字与汉字亿、万及计量单位连用失误,如1.23亿误用为1亿2千3百万,3000元误作3千元。千米、千克的“千”是单位。 附 “二”和“两”的用法:

① 单独用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如“两个人”、“两天”、“两辆车”,不说“二个人”、“二天”、“二辆车”。

15

② 单独用在“位”和度量衡量词前,“二”和“两”都可以。如“二位好”、“两位好”都合规范。“二万”和“两万”都可以。

③ 如果度量衡量词连用,则最后一个必须用“二”。如“两块两毛二”、“两米二十”、“两吨零二十公斤”。 7.常识差错

由于年轻作者从校门到单位忙于学习和工作,生活积累不够,就出现了一些由阅历不够形成的差错。

(1)今年5月,副刊发了一组应景的散文,都是写槐花的。其中写到“碗口大的槐树直插云霄”。碗口“大”指的是横截面积,有句话说得好,砍掉脑袋碗大个疤,就是横截面积。还活着的树怎么只有碗口大呢?显然不合理。应该碗口粗,“粗”,指的是树的胸径。“直插云霄”的说法也欠妥。槐树的树冠大,不似杨树、水杉、柏树挺拔,长高了可以 “直插云霄”。

(2)关于全国高考,(来稿说今年六月七八九是全国普通高考的日子,他们单位在考点附近,为考生家长提供休息的地方和饮料)。从 2000 年开始,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科目由统考语数外文科加政治、历史、地理;理科加物理、化学、生物改为语数外加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随着考试科目减少,考试时间也相应减少为两天了。当然现在也有考两天半的地方,如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区他们要加考民族语言。也有考三天的地方,如海南、江苏,和2000年前的文理各考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从2003年,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由七月七八九改为六月七八九三天。为的避开7月酷暑和雨季。来稿把自己所处省区当作全国来写,就出错了。再就是普通高考的“普通”也不妥,全称是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因为有重点大学提前考试,简称高考,不可以简称为普通高考,普通是和特殊相对应。要严谨,马虎不得。

(3) 人物年龄出错,闹笑话。一篇人物通讯,文中说**生于1956年,1957年去北京学习深造,1岁就到大学学习,比神童还神童。显然不对。打电话向作者核实,原来是1935年,差了21岁。

(4)年三十看到了圆圆的月亮。有一篇稿件,题目是《年夜值班》,听着远近的鞭炮声,看着圆圆的月亮。月的圆缺是有规律的,我们的农历就是以月亮的圆缺为周期的。如果当月有30天,初二就可以看到很细的月芽;如果是29天,

16

则在初三看到月芽。到十五月圆,然后再慢慢变小,周而复始。从没有变过。倒是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说法。无论如何,年三十是看不到圆月也看不到月芽的。要么没有在那天值班,要么是从网上找来的,并无亲身体验。

(5)关于节气。如9月份了,还麦浪滚滚。每年我国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由南往北,就结束冬小麦收割了。9月看到的是水稻。只要留心,从每年的新闻报道中就可以得到我国夏收的正确信息,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

(6)来稿中还看到端午节包粽子,用蓖麻纤维捆扎。在我国产“麻”的是苘麻,秸秆外是纤维,我们看到的麻绳都来自苘麻。蓖麻产油,医药上作泻药,工业上作润滑油。蓖麻的秸秆不产纤维。

(7)不止一次看到把泡桐当梧桐,让梧桐开紫花。南京的行道树就是俗称的梧桐,学名叫“悬铃木”,春天和叶子一起钻出来的那个绿球就是它的花。三球悬铃木叫“法国梧桐”。文中提到的开一串串紫花的是泡桐,也有开白色花的。泡桐先开花后长叶。当年焦裕禄在兰考种的就是这种速生材。一年可以长3—5米。幼树是空心的,所以人们又叫它“炮筒”。材质较软。

在我国还有青桐,也有人叫它梧桐,但不是梧桐。青桐也不开紫色花。注意观察生活,还要以正确的知识写出。处处留心皆学问。现在多好啊,什么有疑问都可以到百度百科去查,那里聚集了各行各业的专家,而且更新特别快。奥运会百米决赛刚结束,牙买加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博尔特的简历、成绩都可以查到了。

(8)门,是大家天天进出必经的地方,但对门的各部位叫什么作者不是很清楚。但应该知道门槛在下面,门楣:正门门框上方的横木,贴楹联横批的那个位置。门的左右叫门框。“坐在门楣上叹气”。人可以坐在门槛上等人或者想心事都没有问题。但坐到门楣上有点想不通。院门是栅栏的可以坐上去,如果是现在的单元门、房门、屋门是坐不上去啊。

要写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事物。小了闹笑话,大了影响自己的形象,影响上稿率。

其他不当,略举一二。 1.拟题不当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明亮,文章就有精气神,人们就有阅读兴趣。题好

17

半边文。意思是有个好的题目,文章就做好了一半。福建省121地质大队获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看题目以为是获集体奖,看内容是队上一职工获奖。显然是文不对题。消息的题目要有新闻五要素中的的三要素,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事。

再如“一局举办业务知识培训班”,什么方面的业务知识?没有交代清楚。什么人学什么知识?题目没有交代。看内容知道是劳资社保人员参加的培训。不能觉得题目长就不写进题目,让人看了摸不到头绪。

宁夏局被授予自治区经营业绩“跨越杯”,自治区是省级 ,自治区的国资委是局级。文中是获得区国资委的跨越杯,不是区政府,所以拟题时不可以擅自改动。

2. 关于时效性:分稿时经常发现,有的单位稿件扎堆,要么不来,要么十几份一天来。“五四”了才把“三八”的稿件发过来,7月5号才见到端午节的内容。今年纪念建党90周年,“七一”前后各单位都有活动,报纸也特开辟专刊尽量把各单位的都发表了争取不遗漏。但如果7月20号以后才发来“七一”活动的就不好再登了。凡重大活动要想宣传出去,就要早筹划,早报道。不能等领导看到其他单位有了报道过问了才被动地写稿子。我们的站长、资深记者都有前瞻性,比如学习“七一”讲话,当天就把收看的相关报道发来了,很及时。

3.关于照片:存在问题,①领导去工地,不戴安全帽,工地的人戴了领导不戴,出现在照片里,给人的印象是领导不注意安全,或者是领导的脑袋比安全帽硬度高。这样的照片真的不好用。②会议图片都是后脑勺。看下新华社拍人民大会堂会议场面的,可以从45度角拍,既有会标也有主席台,听会的人有个侧脸。③领导不注明左右,不知道谁是谁。④构图也大有讲究。本来是我们的职工为民警送防暑物品,拍照者从警察背后拍,结果是我们瘦小的职工抱个纸盒子在太阳地里低着头,高大的警察好像训斥小偷?构图很重要。稍微变换下角度,以职工为主,而不是从警察背后入手效果就大不同。所以我们拍现场照片一定要动脑筋,抓住与表现主题最贴切的瞬间,而不能产生歧义。2011第23期一版刊发了一幅照片,山东一队抗旱打井工地上,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考察时,竖起大拇指,说煤田地质职工都是好样的,当然话是文字说明.抓拍得好,说明配的也好。现场新闻图片讲究的就是抓拍,定格瞬间。2011年43期一版刊发的照片也有不怎么好的,瑞丰老总到工地检查,工地负责人站在老总对面掐个腰,老总垂手而立,如果不

18

看文字说明,会以为是那叉腰的人在训斥对面的人。2011年53期三版刊发的照片,说的是*局领导去驻地养老中心慰问,带去了10000元的米、面、油。画面上的老人们在打麻将,连头都没有抬,周围的慰问者都站在身后略显尴尬地神色。构图不好。2009年54期一版发的照片是暴雨过后工地一片泥泞,去安全检查的人都背着手对着镜头,笑嘻嘻的,一点也不着急工地恢复生产。画面捕捉不成功。

4. 关于稿件“四无”现象

作者简单地把在本单位用的简报直接发给了报社,无单位、无地址、无联系方式、无签发人。这样的稿子怎么采用?想打电话都没有办法。即使我们的记者站站长都要留联系方式。做好一次,以后复制粘贴就可以了。不是什么技术含量高的事情。我们觉得文章不错,想刊发,但没有签发人不能用,用了,稿费寄给谁?还有人用笔名,不是不可以,但要在稿子后写上真实姓名。在自己知名度还没有高过总书记的情况下,还是要把单位、地址、联系方式、签发人写全,举手之劳,方便你我。 三、语言差错

逻辑混乱、语法失范,是当前新闻媒体和出版物语言文字错误的重要表现形式。据《咬文嚼字》编辑部统计分析,出版物中的错误,语法和逻辑错误占19%。据“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征集活动”组委会2006年10月对征集到的病例所作的统计分析,报刊中的逻辑语言应用病例中,语法错误占19.5%,逻辑错误占14.6%,两类错误共占34.1%。这两个数据,充分说明了语法失范、逻辑混乱的严重程度。

先看语法错误。语法错误又分为词法错误和句法错误。 (一)语法错误 1.词法错误 (1)错用词语

错用词语的现象在来稿中极为常见,主要原因是不明了词义或误解词义。或者把口语当作书面语言,写进稿件。平时说错影响面小,上了报纸影响面就大了,要接受出版局的审查,不规范就影响报纸公信力。 ①亲眼目睹等

“凯旋而归、亲眼目睹、主动请缨、安排部署、必须要、提出质疑、涉及到、成为了、床第”都是不规范,用错了的

19

凯旋而归:“凯”是胜利的歌;“旋”,回转。这个成语是说打了胜仗唱着歌回来。加了“归”就变成了打了胜仗唱着歌回来回来。

亲眼目睹:“目睹”,就是眼睛看到,还有个类似的词叫“耳闻目睹”这里的“目睹”当然是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加了亲眼也是赘余。本意是想说的文雅点,却罗嗦了。说成亲眼所见没错,说成亲眼目睹就成了我亲自亲眼看到的。不符合汉语表达方式。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是吴趼人的代表作。作者没有用”亲眼”但我们不会傻到认为是写别人看到的。“亲眼”使人想到用的最滥的“亲自”。一般说这个词,是指领导很忙,还亲自来做完全可以由下属作的事情。现在不是领导的人自己跑一趟,也说亲自,你不是领导,没有手下可派,你不自己去谁替你去?有点主客不分。想起讽刺与幽默,一人擅拍马,在厕所门口看到领导,谄媚地说,领导您亲自上厕所呀? 主动请缨: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本身就是自己主动提出,而不是别人强迫的,就有“主动”的意思在里边。再加上“主动”,是想起强调作用吗?再就是古代“请”是“请让我……”而不是现在带有尊敬意味的请别人怎样。如您请。请坐。保留在现在的“请问”含有古意“请让我问您”。

安排部署:部署释义为“安排”。那安排部署就是安排安排。本来用“部署”使得句子书面化,“安排”口语化。安排部署连用就不是书面语言了。中央文件都说“研究部署”,没有说安排部署的。

必须要:“必须”释义为“一定要”,“必须要”就成了“一定要要”,也是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

提出质疑:“质”就是“提出“,提出质疑是叠床架屋的说法,不合乎汉语表达习惯。

涉及到:及,就是到,释义为:牵涉到,关联到,再加上“到”,就多余了。 同样,成为了的“了”也是多余的。看人民日报,新华社新闻没有这样用的。成为,不必加“了”就已经是完成式。可以说“成了”,有句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可以说成为,但不要说“成为了”。

经常念错写错的。

“床笫”错作“床第”(第是别字)

笫(zǐ三声),古代的床板(木制为板,竹制为笫,统称笫)。有的字典释笫为“席”,是不准确的。笫是床的构件,席不是床的构件,所以床又称“床笫”。“床笫之私”

20

字眼,也说‘作’,读书的时候遇到‘做’字可不能读成‘作’。大多数北方方言没有入声,‘做’是去声,‘作’也是去声,完全同音,意思又相同,什么时候写哪个字,这就麻烦透了。”

基于上述分析,吕先生指出:“区别的办法基本上还是用‘文’与‘白’做标准,但不是绝对的。那么怎么办呢?我说,遇到没有把握的词,宁可写‘作’不写‘做’。” 过了十几年,吕先生又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中,再次论述作、做二字的用法:“语音上二者在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区别。习惯上,具体东西的制造一般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文章’,抽象一点的、书面语言色彩重一点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一般都写成‘作’,如‘作罢,作废,作对,作怪,作乱,作价,作曲,作文,作战,装模作样,认贼作父’。”

从吕叔湘的论述及上表所列词组,可以找到区分作、做用法的一般规律: ①区别二字用法的基本方法,是用“文”和“白”做标准:

②做语素用,内容抽象或书面色彩重的词,一般用“作”;内容具体或口语色彩重的词,一般都用“做”;成语都用“作”。

③做单音节动词用,多用“做”,少数用“作”的,其宾语的含义也比较抽象。 ④表身份、成绩、行为等义的“作为”,用“作”不用“做”。 ⑤动名词做宾语一般用“作”,一般名词做宾语一般用“做”。

⑥遇到没有把握的词,宁可用“作”不用“做”,但同一个词不要一会儿用“作”一会儿用“做”,要做到局部统一。

掌握了汉字辨析方法,就有了辨识汉字使用正误的武器。 二、广闻博识,长期积累,成为杂家 1.掌握党的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稿件写好后要反复斟酌这样几个方面:稿件揭示的主题思想是否符合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是否符合党在现阶段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否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政治立场是否违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报道的思路和方向上,是否恪守正确的原则,是否维护新闻的党性和真实性。是否做到了以正面报道为主,是否能正确引导读者去思考一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报道的主旋律、大方向是怎样的,内容是否清新,情调是否健康。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从巩固马克思主

41

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维护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的和谐舆论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坚持杜绝在导向上的偏差和失误。要严格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绝不给错误的言论提供传播渠道。严守新闻宣传纪律,主动消除导向隐患,把导向落实到每一篇稿件中、每一个字词上。不能太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 守住不得逾越的六条“政治底线”:

(1)不得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2)不得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出现严重的政治错误; (3)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 (4)不得违反民族、宗教政策,危害民族团结,影响社会稳定; (5)不得宣扬凶杀、暴力、色情、迷信和伪科学,思想导向错误; (6)不得传播谣言,编发假新闻,干扰工作大局。

如称少数民族为“回回”、“蛮子”;或随意简称,把“蒙古族”简称为“蒙族”、“维吾尔族”简称为“维族”;使用口头语言中含有民族名称中的污辱性说法,如用“蒙古大夫”指代庸医;把古代名称与现代名称混淆。如把“高句gōu丽lí”称为“高丽”。把宗教与民族混为一谈。如说“回族就是伊斯兰教”;把少数民族支系和部落称为民族,如把“摩梭人”称为“摩梭族”;把穆斯林宰牛羊及家禽,错误地写作“杀”。应该用“宰”。

网上可以搜到新华发布报刊禁用、慎用词。 2.学好语法和逻辑

通讯员都必须学好语法和逻辑,把语法规则和逻辑规律作为消灭语言文字错误的武器。在网上很容易找到每年的《咬文嚼字》杂志,多看,多思考,少出错。 3.掌握书面材料文字出错的规律

在写作过程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要防范各种知识性错误。汉语字词也有着丰富的知识内涵,用字用词错误,有时是知识欠缺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

下面是几位编辑在校对时发现的存在错误的6个句子,请大家看看,它们涉

42

及的知识面多么广。

1.(1998年,)13亿双眼睛同时凝聚这里,那拍岸惊涛撞痛了13亿颗心。 作者描述1998年抗洪,可谓情真意切。遗憾的是1998年我国并无“13亿双眼睛”和“13亿颗心”,我国人口达到13亿是2005年1月6日的事。新华社宣布这天0时2分,中国的第13亿个公民在北京诞生。

2.《洛神赋图》??《历代名画记》中载西晋明帝司马昭作有此图。

司马昭是三国时代的人物,且西晋并无“明帝”,作《洛神赋图》的是东晋明帝司马绍。

3.零下40度的酷寒,寒流压得温度计里那根细细的水银柱一个劲地矮下去。有两处错误:一是“零下40度”应作“-40 ℃”;二是水银的凝固点是-38.87 ℃,气温降到-40 ℃,“那根细细的水银柱”凝固了,“矮”不下去了。

4.2009年11月的那场大雪,下了足足45厘米。我们知道,气象学记录雨雪降水的单位是毫米,24小时内降雪5毫米为大雪;24小时内降雨25—49.9毫米为大雨.如果用厘米就大了10倍.也没有这样说的.可以改成那场大雪下了一天一夜,积雪厚45厘米。就没有问题了。5.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内有208条河,其中额尔齐斯河、额敏河、伊犁河是外流河。额敏河和伊犁河都不是外流河。外流河指“流往海洋的河”,额敏河和伊犁河都不是流往海洋的河。

6.革命是千万人民群众长期奋斗的事业,决非少数人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句中的“决非”当作“绝非”。决、绝都可用在否定词前面,但含义是有差别的。“决”用在否定词前面,表示不容怀疑、不可动摇,含有主观成分,如“决不妥协”“决不退让”。“绝”用在否定词前面,表示排除任何可能性,含有客观判断的意思。“绝非少数人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表示的正是对事物的客观判断。 6个句子都存在错误,但错误的性质不同,涉及的知识领域不同。1涉及人口知识,2涉及古代史知识,3、4涉及自然科学知识,5涉及地理知识,6涉及语言文字知识。知识储备不足,是很难发现这些错误的。

让我们以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弗兰西斯·培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名言作为结束语。在座的各位不仅是

43

本专业、本行业的技术权威,还应成为广闻博识的杂家、写作的高手,共同为煤炭地质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44

即两口子的隐私。第的本字是“弟”,本义“次序”,如“次第”。引申为等级、功名、地位,和床不相干。 ②空穴来风

“空穴来风”是成语,语出宋玉《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枳句(ɡōu),枳(zhǐ三声)树上弯曲的枝杈。枳句会招来鸟儿做巢。空穴,孔洞,空穴会引来风袭。这句成语用自然现象比喻由于自身存在弱点,病菌、流言才得以乘隙而入。白居易在《初病风》中也说:“朽株难免蠹(dù),空穴易来风。”但是,一些人引用这句成语时,常错误地比喻“没有根据的谣言”。《现汉》也作了自相矛盾的释义:“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下次改版时要修订了。 ③炙手可热

“国际足联主席一职炙手可热,继任人之间再掀波澜”、“清华学子炙手可热”。 “炙手可热”这句成语使用频率很高,但十有八九用错,把贬义词误作褒义词,把“炙手可热”比喻行时、走红、抢手。炙,会意字,上肉下火,含义就是“火上烤肉”。炙手,灼手。“炙手可热”语出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丞相即杨国忠,杜甫用“炙手可热”形容杨国忠权大势盛,告诫人们远离杨国忠。可见“炙手可热”是贬义词,跟行时、走红、抢手不相干。 ④灯火阑珊

“晚风徐徐,城市的阑珊灯火尽收眼底。”

阑珊,暗淡。灯火阑珊,灯火暗淡。是将要熄灭。例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城市入夜的万家灯火,璀璨亮丽,不能用“阑珊”来形容。 ⑤曾几何时

“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

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多久。而“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是远古时代的事。 ⑥叹为观止

“台湾交通混乱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语出《左传》,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舞蹈,看到舞“韶”时,不禁赞美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观止”的意思是“好到了极

21

点”,“尽善尽美”,是褒义词。 ⑦莘莘学子

“这位莘莘学子终于走进清华大学。”

“莘莘学子们从公举东身上,再次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莘莘:众多。“这位”与“莘莘”是矛盾的。“莘莘学子们”中的“莘莘”与“们”是同义反复。 ⑧首当其冲

“在扑灭森林大火战斗中,解放军战士又一次首当其冲。” “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

冲:冲要。首当其冲:处在冲要位置,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不是“冲在前面”或“敢为人先”。 ⑨豆蔻年华

“这些女同志当初在豆蔻年华就干起了钻工。”

“豆蔻年华”语出杜牧七言绝句《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这首诗是赠给一位十三岁多一点儿的雏妓的,用“二月初”的豆蔻花形容她。豆蔻春末开花,“二月初”正含苞待放。“豆蔻年华”只能比喻十三四岁的女子,用来比成年女工显然不合适。 (2)成语音同形似致误

常见成语里错用同音或形似别字,主要原因是不明了成语的含义。例如: “川流不息”错作“穿流不息”

川,江河,“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如同流水源源不断。穿,本义“破透”,无“流水”义。

“旁征博引”错作“旁证博引”

旁是个多义字。本义“广泛”,别义“侧边”。古书上有“旁求俊彦”,“旁求”不是“从侧边求”,而是“广求”。征是一形二字,本义“走远路”,又是“徵”(证明、验证义)的简化字,义为“搜集”。“旁征博引”的含义是:广泛搜集,大量引证。人们对“旁”的含义,只知“侧边”而不知“广泛”,就自然地联想到“寻找旁证”,而将“旁征博引”错作“旁证博引”。 “草菅人命”错作“草管人命”

22

菅,一种茅草,茅和草都是不值钱的,“草菅人命”比喻视人命如茅草而任意残杀。菅字与管字形体近似,且菅字不常用而管字常用,许多人不知菅字的含义,故常将“菅”错写作或错读作“管”。

这类别字还有:呕心沥血错作沤心沥血 呕:形容费尽心思如“呕心之作”;沤两读。一声时做水泡讲,读四声时作长时间浸泡使起变化,如沤肥。 以下(括号内是正字)。

金榜提(题)名 题,动词,写:提:垂手拿着,如提着包。使事物由下向上移,如提高、提升。把名字写在金榜上,类似于现在录取通知书,不过不是邮寄给本人而是公开张贴

走头(投)无路 无路可走,“投”是投奔而不是脑袋的“头”。

饮鸠(鸩)止渴 鸩:传说中的一种有毒的鸟,用它的羽毛泡的酒喝了能毒死人。比喻只求解决眼前困难不顾严重后果。鸠,斑鸠没有毒。

针贬(砭)时弊 砭:石古代治病用的石块或石针。比喻发现或指出当下的错误,给社会治病。而“贬”降低,

额首(手)称庆 把手放在额头上表示庆幸。用了“首”变成额头称庆显然不对。 趋之若骛(鹜)“鹜”鸭子下面是鸟。“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做不好的事情。“骛”下面是马。一作纵横奔驰,“驰骛”;一作追求,如好高骛远。

一诺千斤(金):季布说话算数,所许诺言信实可靠。古人“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

言简意骇(赅) 赅:完备,全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骇”惊吓、震惊。意思完全不同。

竭泽而鱼(渔) 渔:捕鱼;鱼:生活在水里的脊椎动物。成语的意思是把水淘净把鱼都捞光。比喻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不落巢(窠)臼“窠”鸟售昆虫的窝。窠臼:现成格式老套子。成语意思是比喻文章或艺术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巢也是鸟窝。但成语约定俗成,用巢为错。 烩(脍)炙人口:脍:切得很细的肉或鱼;炙:把肉放在火上烤。字面意思是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都欣赏。烩:烹调的一种方法,菜炒好后加少量水淀粉;或者把米或饭与菜一起加水煮。这种方法做出来的菜或饭没有脍炙

23

的鲜美。

不径(胫)而走,正确的胫是“月”字边,(月即肉),是小腿。径:狭窄的道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方法,如捷径,门径。成语的意思是: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传布迅速。如**消息不径而走。和作小路讲的径没有关系。

自抱(暴)自弃,暴:糟蹋。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和环抱的抱没有关系。 一愁(筹)莫展,一筹:计数的一根竹签,借指一着,引申为计策、办法。成语意思是,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没有。和发愁有关系但不能写作发愁的愁。这样写的人是把“愁眉不展”和“一筹莫展”搞混了。

声名雀(鹊)起。形容名声迅速提高。可能是麻雀飞的没有喜鹊快和高,因此用喜鹊的鹊,不用麻雀的雀。据说麻雀的名声没有喜鹊好。当然,有个约定俗成的问题。

(3)缺乏汉语词汇典故知识致误

汉语词汇里,有不少词语含有典故,缺乏典故知识是误用别字的重要原因。例如: “悬梁刺股”错作“悬梁刺骨”

“悬梁”典出《汉书》:“(孙敬)好读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刺股”典出《战国策》:“(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股,大腿。蒲松龄的《狼》有“两股战战”的说法)血流至足。”后世用“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

错作“悬梁刺骨”就不知何义了。 “墨守成规”错作“默守成规”

“墨守”即墨子之守。战国时期,楚惠王准备攻打宋国,要鲁班制造攻城器械。墨子得知,前去劝阻。墨子解下衣带当城墙,鲁班将木牒当攻城器械,两人在桌子上较量攻守。鲁班设计了九种攻城器械,都被墨子一一破了。鲁班无计可施了,墨子却还有守城之策。楚惠王看了他们的攻守表演,终于取消了攻打宋国的计划。因为墨子善守,人们便将牢守、固守称作“墨守”。后世将“墨守成规”作为成语,“墨守”的含义改变了,变成“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比喻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错作“默守成规”就不知何义了。 “再接再厉”错作“再接再励”

24

“再接再厉”出自韩愈孟郊合写的诗《斗鸡联句》。韩愈和孟郊一块儿看斗鸡,触发诗兴,便共同创作了《斗鸡联句》。两只鸡斗了几个回合,就无精打采地退出战斗。这时,鸡的主人就给鸡喷水,一喷水,两只鸡就像是睡了一觉醒来一样,又精神抖擞起来。但是,它们没有马上去厮斗,而是先在地上磨喙。孟郊见此情景,写了两句诗:

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砺,磨刀石,是名词,在诗句中作动词用,表“磨砺”义。“再接”,再斗;再砺,再磨砺。“再接再厉”作为成语,比喻做事贵在坚持,要不断地努力。厉是砺的本字,所以成语“再接再砺”写作“再接再厉”。“厉”后来被“砺”取代,改义为“严格,猛烈”。人们不知厉字的本义,以为“厉”是别字,妄改作“励”。励,义为“劝勉,振作”,无磨砺义。 “九州”错作“九洲”

九州是九个行政区域,不是九个大海中的陆地。“九州”典出大禹治水,相传大禹治水成功,

将天下(华夏大地)划分为九个行政区域,称作“九州”,后世用“九州”作为华夏的代称。

将“九州”写作“九洲”,就不知所指了。

这类别字还有:黄梁(粱)美梦,一股(鼓)作气,美仑(轮)美奂,磬(罄)竹难书,滥芋(竽)充数,世外桃园(源)。(括号内是正字)。 (4)望文生义错用成语

①一部优秀的电视剧能收到万人空巷的效应。

把“万人空巷”误解为“人们都待在家里”,街道上没有一个人。

语源:苏轼《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巷字有二义: “里中道”; “住宅”。“万人空巷”通常形容有了重大活动,人们都走出家门,家里没有人了。

②在七月流火的日子里,工人们踩着滚烫的土地?? 把“七月流火”误解为盛夏烈日热浪。

语源:《诗·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先秦历法的七月;流,运行;火,大火星。七月流火,描写的是先秦七月的天象:到了七月,大火星便偏西向下运行。此时的华夏大地,已是夏末秋初,暑热尽退,秋凉已至。主要对“火”

25

误解为“热”而不知道是“火星”。

③中央电视台某著名主持人:下面请大家欣赏美轮美奂的芭蕾舞。

由于中央电视台的影响力,“美轮美奂”一时成了时尚成语,媒体和出版物纷纷用“美轮美奂”形容绘画、天鹅、自然景物,形容各种美的事物。

语源:《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古代圆形粮仓。奂:众多。众多粮仓矗立,自然高大宏丽,所以说“美轮美奂”。“美轮美奂”有两个限制词:轮,奂。即轮美、奂美。所以,又作“轮奂美”,只能形容建筑物,不能形容其他事物。可以说悉尼歌剧院、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美轮美奂,但不可以说服装、灯光、瀑布、音乐等等。 ④姐姐性格孤僻,卓尔不群,平时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把“卓尔不群”误解为不合群。 卓尔不群:超群出众。

⑤也许有人认为唐代诗人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cháng)物,其实,他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把“别无长物”误解为没有别的特长。 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⑥记者赶到他生前工作的单位,耳濡目染了许多平凡而动人的故事。 把“耳濡目染”误解为听到看到。

耳濡目染:由于常见、常听而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思。可以改为耳闻目睹。

⑦把“不忍卒读”误解为读不下去。

例句:尤其是古代系列,很多书被搞得不忍卒读,唐突古人,以至于此。 不忍卒读:(多因内容悲惨)不忍心读完。

⑧面对太湖的水色山光,又焉能不为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化所惊叹!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太湖的水色山光,乃是自然景物。应将“巧夺天工”改为“鬼斧神工”,或删去“巧夺天工”。

(6)缩略语误用

汉语中,为便利使用,由较长的语词缩短省略而成的语词。(但缩略语部可以生造,比如宣传贯彻造成“宣贯”是不规范的 )

26

例: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地方各级政治协商会议”的缩略语)

彩电(“彩色电视机”的缩略语)

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的缩略语)

2010年,中央电视台明令禁止在电视节目中使用英语缩略语,如先前被广泛使用的“NBA”被改称“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我国鼓励对外语缩略语进行恰当的翻译后进入汉语词汇,反对不加翻译直接混入汉语中的外文缩略语。对外文缩略语的限制与规范,是维护汉语纯洁性的重要举措。以后TV DV PK等就不能出现在我们的报纸上了。

我们的稿件中常见的:

报刊杂志:报纸和刊物。经常看到“单位为了提高员工素质,订阅了报刊杂志”。这样用就重复了。可以改为“报刊”或“报纸杂志”。

科技技术:是科学技术的缩略,不可以说“科技和技术”含量如何。用了就是重复、赘余,不简洁。

还要规范下宣传贯彻不可以缩略为“宣贯”,现在这个还作为不规范用法在纠正之列。贯彻落实是不是可以缩略为“贯落”呢? 2.句法错误

常见的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语序不当;句式杂糅等几种。 动宾不搭配 错句:筹措队伍、提供基础,手对手指导,正确的应是筹措资金,调配队伍;打下基础;手把手指导或面对面指导。

(1) 搭配不当指句子相关成分在意义上或语言习惯上不能配合。

①“听着他的雄心壮志”可以两改:一是改为“听着他的豪言壮语”;二是改为“听着他表达雄心壮志”。为什么这样改?“豪言壮语”紧缩后是“言语”是动词“说话”;“雄心壮志”

紧缩后是“心志”为名词,因此要加“表达”。这样句子就完整了。 ②元杂剧这种新形式在金代已经初步奠定。

“形式”与“奠定”不搭配。奠定,稳固地建立。改法:在“新形式”后加“的基础”;或者将“奠定”改为“形成”。

③中学时代的那些同学的愉快的笑容和爽朗的歌声,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 “笑容”和“歌声”是联合短语作主语,谓语是“回响”。“歌声”可以“回响”,

27

“笑容”却不能“回响”。可改为“??爽朗的歌声至今还在耳边回响,灿烂的笑容经常在脑海里浮现。”

④构思好不好,关系到作品好不好,正是作家在作品上显示出他的艺术本领。 两面与一面不搭配。“好不好”是两面的,“显示本领”是一面的,两面与一面不能搭配。

稿件中最常见的是动宾不搭配。“起到?? 影响”应为“产生??影响”。 “增加??水平”应为“提高??水平”:“奠定”丰碑”应为“树立”丰碑;奠定基础。

“开展(召开)培训班”应为“开办”,或者“开展”培训。犯了两处错:动宾不搭配和杂糅。既想表达办班又想表达培训,结果就成了病句。

“不断提高职工工作生活环境,”“提高”应为“改善”。可以说提高生活质量或提高生活水平。

“组织学习新疆反分裂斗争形势报告会”。要么学习会议精神,要么学习报告。不可以学习“会”。

(2) 成分残缺或多余指句子里少了必要的成分或多了某个成分使句子意思不

清楚。

宾语残缺:“针对河道砂石遍布(的情况)”话没有说完就说起另外的事情。 ⑤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制度)。括号里的内容是必须有的,否则缺宾语。 ⑥我久久伫立在楼前,默默地辨别原来三间平房的位置。

成分多余。“伫立”即长时间站立,没有必要再用“久久地”来修饰。 (3)语序不当指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失当而造成语病。

⑦标题:总局四个集体个人获国务院国资委表彰,从标题看,以为是四个集体四个个人,实际是两个集体两个个人,差了一半。改为两集体两个人。不能为了节约几个字,就把原意搞错。 ⑧6个省基金勘察项目完成。

“6”作定语,究竟应该放在哪个位置?现在的位置容易产生歧义,是六个省还是一个省的六项目?看文中知道是一个省,那么“6”的位置应该在“项目”前,改为“省基金勘察6项目完成”。

⑨ “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剧作家个性和精神生活。”

语序不当。“丰富多彩的”位置失当,应移至“剧作家”后面。“丰富多彩”是形容个性和精神生活的。

28

(4)句式杂糅指不同句式(句子结构形式)捏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语病。 功勋卓绝,是把功勋卓著与坚苦卓绝杂糅在一起,没有搞清楚杂糅在一起。”卓著“:突出地好;卓绝:程度达到极点。举例就是坚苦卓绝。 ⑨一个人的进步快慢,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关键在于内因”和“内因起决定作用”两个句式杂糅了。选用其一即可。 ⑩深入学习??讲话,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实效。 “推动”与“建设”可以搭配,但“推动”与“实效”不能搭配。分析这个病语可知,作者把“推动建设”与“使党建工作取得实效”两个句式杂糅了。 (5)时态不对。尽管汉语没有英语中严格的时态,但我们的“着、了、过”还是表时态意义的。“没看我正忙着呢。”就是进行时;问:吃了吗?答“吃了。完成时;这东西你吃过吗?吃过。过去完成时。例句:完成时和进行时搞混。有这样一句话“父母在麦田里忙着丰收”,看着别扭,因为平时我们不这样说。收割是进行时,丰收是完成时。只有收割完了才知道是不是“丰收”。这个丰收还要和去年比较,比去年多了才叫丰收,少了叫歉收。父母在地里收麦子,还不知道收成怎么样。用丰收是不对的。

(6)歧义:在歌颂党的文章中,说道: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了29届奥运会。没有序数词“第”就可以理解为从1到29都是我们国家举办的。而实际情况是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所以联合国文件存档,以很少产生歧义的法文为文本。我们汉语词汇太丰富,很精彩,但也容易出错,都按对自己有利的去理解,就不好说了。

“水未列名流””流“的第八个义项:品质、等级。如一流、三教九流、不入流,女流、名流。用它来比喻真正的水流还真不这么表述。都是说名山大川,而不说名山名流。语言有个约定俗成,不能以自己的想象为依据,更不能自己生造。 (二)逻辑错误

有些句子结构完整,符合语法规则,但在事理上讲不通。这种错误就是逻辑错误。

语法研究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它管的是组词造句通不通的问题;逻辑研究的是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它管的是语言内容对不对的问题。逻辑存在于语言材料之中,所以思维正确的基础是语言表达的贴切、严密。语法要服从逻辑,一句

29

话不但要有适当的结构,还要事理上讲得过去,才算是通的。要想正确表达思想,第一件事就是要讲逻辑。 1.概念不清 例如:

(1)一盏盏灯光闪耀。“一盏盏”不能修饰“灯光”,应改为“一盏盏明灯”。 (2)我曾做过一度家庭教师。“一度”是副词误用作形容词,“一度”与“一次”用法不同,“一次”用在动词之后,“一度”用在动词之前,应改为“一度做过”。另外,已有了“过”和“一度”,就不必再用“曾”字修饰了。 (3)“4月14日,人们再次聚焦青海玉树”。

作者把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连起来说,把汶川当作第一次,把玉树作为第二次,就说成了“再次”。发生在同一地点的第二次才可以说“再次”。事实不是这样。错的不是一个字的问题,反映的是概念不清。 2.概念误用

如果一天能记住三个词汇,一年就有一千多。

“词汇”指词的总汇,属于集合概念,不能用表示个体数量的限定词“三个”修饰。可把“词汇”改为“词”。

同样,纸张、书籍、船只、车辆、人口都是集合概念,不能用表示个体数量的限定词修饰。可以说三本书,不可以说三本书籍。买了200本各类图书,不可以说买了200本书籍。依此类推。 3.判断失真

每一本书都是有教育意义的,应当让孩子多读点书。

“每一本书都是有教育意义的”这个判断是不真实的。现在出版物鱼龙混杂,有些对孩子成长有负面影响。 4.误用否定

“有关部门表示,今后一定要杜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本想表达的意思是“此类事件今后不会再发生”,由于误用双重否定(杜绝??不再)表达的意思变成“还要发生”。

“反腐倡廉避免不走过场”。也是误用双重否定把本来表示 “避免走过场”或“不走过场”。变为一定要走过场了。 5.违背矛盾律

(1)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中国就在世界上,怎么能说世界上没有呢?

30

4.成语错用同音字。如(括号内为正字):

不茅(毛)之地 各行其事(是) 好高鹜(骛)远 仗义直(执)言 明火执杖(仗) 走头(投)无路 以(倚)老卖老 分道扬镖(镳) 金璧(碧)辉煌 稍(少)安勿(毋)燥(躁) 变本加利(厉) 真知卓(灼)见 鬼域(蜮)伎俩 蓬壁(荜)生辉 精兵减(简)政 默(墨)守成规 汗流夹(浃)背 不加(假:jiǎ凭借)思索 出奇致(制)胜 (三)义近字混淆致误

如:采彩 度渡 炼练 消销 熔融 汇会 汲吸 依倚 作做 复覆 象像 记纪 分份 长常 词辞 暴曝爆 (四)义连致误

汉字里的许多字构词能力很强,可以和不同的字合成不同的词。因此,写作主体容易发生下意识的联想,而导致写别字的“无心之误”。如: 文化—文明 奥运会—奥动会 科学—科技 (五)义反致误

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含义相反的词,也容易写错。 (六)错分、错合

汉字里面的独体字很少,总共不过500多个字,合体字占绝大多数。合体字一般由两个独体字组合构成,合起来是一个字,而拆开来是两个字。这类字容易造成错分(一个字错分为两个字)、错合(两个字错合成一个字)的错误。如: “明”错分为“日月” “月夜”错合为“腋”(横排) “炭”错分为“山灰” “白水”错合为“泉”(竖排) (七)互倒致误

汉语词汇里的许多由两个字合成的词,作为语素的两个字位置互易就会变成另一个词。例如:

办法─法办 马上─上马 北京─京北 开封(河南)—封开(广西) 力量─量力 女子─子女 开放─放开 感情─情感 得了─了得 (八)错简、错繁

使用非规范“简化字”,叫做“错简”;简体转为繁体转换对应不准确,叫做错繁。

36

1.错简

发生错简主要有三种情况:

(1)错用已经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里的“字”。如: 歺(餐)兰(蓝)付(副)亍(街)祘(算) 肖(萧)桔(橘)仃(停)抪(播)咀(嘴)

(2)错误地类推简化。例如“鄧”中的偏旁“登”简化作“又”,“讓”中的偏旁“襄”简化作“上”,但凳、橙的偏旁“登”不能类推简化作“又”,壤、镶的偏旁“襄”不能类推简化作“上”。类推简化就成了错字。 (3)自造简化字。钻机写成“占”

(4)收入《简化字总表》中的简体字,叫做简化字。简化字是规范汉字。有些简体字在民间和网络流传,但它们不具有法定性,不是规范汉字。 2.错繁

被简化字取代的字,叫做繁体字。有些出口海外的书刊,要使用繁体字,因而要将简化字转换成繁体字。简转繁经常发生错误。为什么会发生“错繁”?主要原因是“一简对多繁”转换偏误。 “一对多”有三种情况:

(1)一个传承字,兼做另一个或多个繁体字的简化字,变成一形多字。如:几是传承字,兼做幾的简化字;里是传承字,兼做裏(裡)的简化字;云是传承字,兼做雲的简化字;征是传承字,兼做徵的简化字;台是传承字,兼做臺、檯、颱的简化字;系是传承字,兼做係、繫的简化字。

(2)一个古字,借作繁体字的简化字。如:体是古字,音“笨”,借做體的简化字;适是古字,音“括”,借作適的简化字;党是古字,古有“党项族”,借作黨的简化字。

(3)两个或多个繁体字,共用一个简化字。如:復和複共用简化字“复”;發和髮共用简化字“发”;鍾和鐘共用简化字“钟”。

因此,这类简化字转为繁体时,要求对应准确。对应错了,会闹笑话。如: 皇後(后)长徵(征)茶幾(几)髪(發)生 公裏(里)人雲亦雲(云)中文係(系)

简化字里一简对多繁占30.32%,简转繁时要特别注意。

37

(九)使用已经废止的异体字

异体字是指一字多形,同一字有两个甚至多个写法。如(括号内为异体字): 窑(窰、窯)创(剏)泪(淚)吊(弔)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规定:“全国出版的报纸、杂志、图书一律停止使用表中括弧内的异体字共1 055个。”

后来,先后三次共恢复了其中的28个字,停止使用的异体字还有1027个。使用了国家明令停止使用的异体字,就属于错别字。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异体字可以用于姓氏和书法作品。如河南作家李准,准字下还有一个“十”。 (十)汉语词汇里,有些合成词或音同或义近,有些合成词甚至被认为是同义词。 这些词容易混淆错用。例如:

学历(历,经历。学历,学习经历。) 学力(力,力量,学力,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权力(力,力量。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 权利(利,利益。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成心(成,已定的。成心,故意。) 诚心(诚,诚实。诚心,诚恳的心意。) 利害(利,利益。利害,利益与损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厉害(厉,严厉。厉害,难以对付与忍受。)

必须(一定要。) 必需(必不可少。一般指物质方面的需要,如粮食是必需品) 截止(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义为“终止”。)报名7月20日截止。 截至(及物动词,后面必须带宾语,义为“告一段落”。)截至发稿,已经有**人报名。

编撰还是编纂?撰是写,纂是编。安徽省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获奖。编纂就是把现成的资料加以取舍,不加编者观点比如词典、百科全书、方志。而撰有作者主张和观点在里面。如**撰文指出。

笔迹不是笔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毛主席的笔迹,应该是痕迹的迹,而不是读书时写的随笔或记录。墨迹、真迹。足迹都是用这个痕迹的迹而不是记录的记。 品位--品味 品位: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品味:指人的格调、情趣 叩还是扣?叩响心扉,用做敲的叩,而不能用器物口朝下放置或覆盖别的东西的扣。

38

黏和粘是有区别的,泥浆黏度用“黏”不用“粘”。粘,形声,从米占声,含义为“用黏性的东西使物体连接起来”。如“粘连”“粘贴”。

黏和粘原本是二形一字,都是黏性材料,只是制作黏性材料的原料不同,一个用大米,一个用黄米(黍)。专家们在整理异体字时,曾把黏字作为异体字淘汰了。后来又恢复黏字,这样就出现了一字二形。于是,专家们将两个字的音和义重新规范:粘读“沾”,义为“使连结”;黏读“年”,义为“黏性”。 度──渡

度,会意,从庶(省灬)从手(变形为又),直接会意即“庶民之手”。但这个“手”是度量的标准。《说文解字注》:“周制寸尺咫寻常仞,皆以人体为法。”周代计量长度、宽度、高度,以人体为标准。这就是“度”的原始含义。计量长度有“由此及彼”的意思,因而引申为“通过”。渡是后造的会意字,从水从度,会意为“由此岸及彼岸”。由此,度和渡的含义就有了分工:度,由此时及彼时(时间);渡,由此岸及彼岸(空间)。渡难关用有水的渡,欢度春节,五一、十一用没有水的度。 即──既

即、既是两个古老的字,甲骨文里就有。剖析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可以明白无误地掌握它们的含义。即、既的甲骨文,左旁都是“豆”(盛饭的锅),这表明二字都跟吃饭有关系。即的右旁是“人面对饭锅”的形象,表示“就食”。既的右旁是“人背对饭锅起身要走”的形象,表示“食毕”。古人用“就食”表示“正在或将要发生”的意思,用“食毕”表示“已经发生”的意思。“正在或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就是即、既二字含义的本质区别。“即使”“既然”都是假设,但是,假设的前提不同:“即使”假设的前提是“尚未发生”;“既然”假设的前提是“已经发生”。

备——倍(备感倍感 备受倍受)

备,繁体作備,是由小篆演化而来的。甲骨文里也有备字,是象形字:筐里盛着一支箭,含义是“具”,即器具。金文备字形体变了,成了会意字,由矢和用组合而成,含义未变,还是“具”。小篆在金文备字左边加个“人”,除了表“具”义外,增加了“慎”的含义(不是普同的“具”,而且置放武器的“具”)。所以,备字兼有“具”“慎”二义。由“具”引申出“具备”“设备”,又引申出“齐备”

39

(完全);由“慎”引申出“预备”“防备”。

倍,形声,从人咅声,本义“反”,是“背”的本字。古文里常用“倍”表示“反叛”义。《礼记》:“信以结之,则民不倍。”“不倍”,不反叛。“背诵”的含义是“重诵”,是从“反”引申出来的。所以,古文里常见将“背诵”写作“倍诵”。在现代汉语里,倍字的本义已被“背”取代,而被假借表示“跟原数相等的数”,如“倍数”。又引申为“

程度比原来深得多”,如“倍加”“倍增”。

倍感,表示感受的程度,如“倍感亲切”,感到特别亲切。备受,表示“全面受到”。类似的还有“备尝”(尝够了),“备至”(无微不至)。不可写作“倍受”“倍尝”“倍至”。 作—做

作,是个古老的字,甲骨文里就有,《说文解字》释义为“起也。”这是作字的本义。现代汉语仍在使用的“振作”“枪声大作”“一鼓作气”中的“作”,都是“起”的意思。作息时间,就是起来与休息的时间

作字后来增加了一个含义“工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的“作”,含有“起”和“工作”的双重含义。作字的引申义,分别由“起”和“工作”二义而衍生:由“起”引申出振作、发作、动作等义;由“工作”引申出制造、充当、从事、行为等义。

“做”是后造字,最早出现在宋、元时代,但含义跟后来的“做”不同,当“即使”“播弄”“做作”讲。做字收入字书,最早见于明代,明末出版的字书《正字通》释义说:“做,作俗字也。”这说明,在明代,“做”才作为“作”的异体字在民间流行。由于作字已经流行两千年,后起的“做”不可能取代“作”,于是作、做同时流行。这就给使用者造成困难。

上世纪80年代,吕叔湘在《评讲一份通报》一文中专门论述了作、做二字,他说:“古代只有一个‘作’字,是个入声字。后来在说话中变成去声,可是读书音还是入声,就有人造出一个‘做’字来代表说话的去声字音。这种‘文白异读’的现象,现在许多方言里都很普遍。如严肃的“肃”读成xu ,甘肃读一声。不过,‘做’和‘作’跟别的文言异读字不同之处是:别的字只有一个字形,说话用一个音,读书用另一个音;‘做’和‘作’两个字形,说话里边有些从书面里来的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pd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