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湿地保护建设的形势与对策(精选多篇)

更新时间:2023-09-28 09:45:01 阅读量: 调查报告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篇:广州湿地保护建设的形势与对策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主要包括湖泊、河流、沼泽、河口三角洲、滞蓄洪区、水库、池塘、水稻田和浅海滩涂等,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委与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成联合调研组,于去年7月至9月,开展了关于广州湿地状况与保护的调研。现从广州湿地保护与建设的状况、湿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的对策等三个方面加以介绍。

一、广州湿地状况

近年来,我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一些地方对湿地保护未引起足够重视,随意侵占、破坏湿地的现象时有发生,污染物排放总量攀升,环境质量下滑,形势相当严峻。与xx提出的“着眼于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要求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影响了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一)河流遭到破坏

由于在城市建设中填埋占用河涌河滩地、把河涌用作排污通道、污水处理能力滞后、治理河岸护堤时采取垂直型护壁堤围的形式等原因,致使部分河流水面缩窄,河涌数量减少,河流和河涌被污染、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

(二)老城区湖泊水面面积不断减少

我市老城区三个人工湖(荔湾湖、流花湖和东山湖)的水面总面积已从原来的105.7公顷,减少至xx年的70.6公顷,减少了33%。水面面积的减少,对老城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是很大的。

(三)沼泽逐渐消失

对河流、河涌的硬底化和水泥护壁式改造,使沿岸的沼泽失去了生存条件,面积大幅减少。城市的建设也使市区内原有的沼泽基本消失。

(四)浅海滩涂湿地功能退化

由于不按科学和生态需求条件,大量围垦滩涂,使这些浅海滩涂的湿地功能逐步退化,也使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20年前,从狮子洋到伶仃洋均有成片茂密的天然红树林,但目前仅在南沙坦头村残留了3.03公顷。

(五)人工湿地未能得到应有重视

由于人们对待人工湿地的态度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使得这些湿地的功能被随意改变。例如,从1952年到xx年的50年间,我市水稻田面积从18.83万公顷减少到9.55万公顷,减少了近50%。山塘、水库被填埋的情况也十分普遍。

二、湿地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对湿地保护认识不足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虽然我市在湿地保护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但这些工作主要还是针对污染治理和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而做的,湿地还没有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被认识,被全社会所关注和重视,人们对湿地生态价值普遍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

(二)湿地保护机构不健全,法规不完善

国家规定湿地保护工作由林业部门牵头,但由于涉及林业、水利、农业、国土、环保、海洋、城建、规划、航运、旅游等多个部门和行业,林业部门如何有效开展工作的问题亟待解决。缺乏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法律、法规,使湿地保护工作无法可依。

(三)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矛盾突出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作为后备土地资源的湿地首当其冲,存在被大量或被提前和不合理占用的问题。开发与保护的平衡如何把握,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如何兼顾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通过规划进行协调。

三、几点建议

(一)努力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

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的精神,把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作为改善生态状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抓紧抓好。为此,要把加强湿地保护同建设适宜生活居住、适宜创业发展的生态城市的目标结合起来,加大湿地知识普及和湿地保护意义宣传的力度,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湿地保护与建设事业。

(二)做好湿地科研和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加强湿地的科学研究工作,建立湿地资源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监测系统,摸清湿地资源家底,掌握湿地的动态变化,研究湿地恢复与重建的方式和技术手段。在此基础上,抓紧湿地保护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突出湿地生态城市的理念,建立规划指标体系,把湿地保护与建设纳入广州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三)加大政府对湿地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力度

湿地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应在政策、资金、科学治理等方面大力支持,起到主导、示范作用。建议在采用工程措施治理河涌污染时,与生物措施配套,着眼于河涌生态功能的恢复。把对海珠区万亩果林单纯的绿地保护上升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在番禺的滨海湿地划定保护区域,并在核心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人工湿地建设的投入,并通过政策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加入到人工湿地的建设中来。

(四)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

从维护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向子孙后代负责,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坚决克服“先建设,后保护”、“先侵占,后恢复”的不当做法,对现有湿地实行普遍保护,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要加快湿地保护与建设的立法步伐,并争取早日颁布实施,使湿地保护与建设工作有法可依。对随意占用湿地、改变湿地用途或已完成截污工程后仍然向河涌排放污水的,要依法坚决查处。

(五)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湿地保护与建设是一项牵涉面广、协调难度大的系统工程。我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与建设工作,积极推行领导干部抓湿地保护与建设示范点的办法,及时研究解决湿地保护与建设工作中的问题;支持、帮助林业部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优势,明确职责,团结协作,做好湿地保护与建设工作。

第二篇:环境保护的形势与对策

环境保护的形势与对策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管理严重滞后,与环境保护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为全面落实观,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当前环境保护要切实解决好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核与放射污染,以及促进人与和谐等突出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实行有利于环保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请收藏好范文 网:wWW.hAOWORD.COM)推动环境科学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落实环境保持责任制,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效应。

环境保护 战略位置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

环境、资源、健康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一、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一)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4年增加了27.8%,化学需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简称“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全国水力侵蚀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发达国家上百年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显现。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二)当前我国环境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环境形势严峻,保护环境紧迫又重要,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工作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欠账多,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偏低;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监督能力薄弱,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能力不足,部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

(三)加强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二、当前必须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

一是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要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三是要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四是要把渤海等重点海域和河口地区作为重点,加强海洋环保工作。五是要严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

(二)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一是要加快原煤洗选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二是要加强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新(扩)建燃煤电厂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电厂外,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或者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三是要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四是要根据环境状况,确定不同地区的脱硫目标,制订并实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五是要制订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治理规划,加大烟尘、粉尘治理力度,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六是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能源,积极发展核电,有序开发水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三)以防治污染为重点,加强城乡环境保护

一是要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二是要在建设中注重保护自然和生态条件,尽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动植物等自然遗产,努力维护地区的生态平衡。三是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四是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五是要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六是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

(四)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

一是要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二是要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退

化和草原沙化。三是要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和开发的环境监管。五是要做好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岛等海洋、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五)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辐射环境安全

一是要全面加强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国家对核设施的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监管。二是要科学制订核电发展规划,核电建设要充分考虑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废物处理处置等问题。三是要加强在建和在役核设施的安全监管,加快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步伐。四是要加强电磁辐射和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督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监管体系。

第三篇:中国城市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

中国城市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

-----以深圳的环保形势政策为例

(姓名:鲁媛学号:2014071069 学院:三院10级中医骨伤)

摘要:以深圳的环境保护为例,分析其当前环境保护的形势和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以方便我们更深层次了解和全面剖析中国城市环境保护的形势与对策,领悟环保问题的严峻性,以及及时解决环保问题的必要性,增强应对城市环保问题的信心。

关键词:城市环境保护,形势,政策

深圳是全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国际化大都市,中国华南第二大城市,位于珠三角东岸,与香港一水之隔。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到了2014年,深圳已经成为没有农村的城市。依托于其有利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扶植,创造了享誉世界的深圳速度。2014年深圳gdp总量位居大陆第四,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指出,深圳在国内城市中仅次于香港、上海、北京位列第四。2014年9月20日召开的“第八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发布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2014),深圳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75.8分,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居全国第三位。从深圳我们看到了中国的绿色发展模式——冒出近5000亿元工业产值的热土,却极少看到滚滚浓烟,大片城市绿地和郊野山林间隔了都市的喧嚣,“绿地、绿林、还有绿水”成为商业楼盘最大的卖点,环境质量和生态品位成了政府施政的焦点。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伴生着环境的改变甚至恶化,在人们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过程中,我们来深度剖析深圳所面临的环境保护形势以及其应对的措施和政策。

一、深圳所面临的环境保护形势

1、水源保护与村镇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

全市水源保护区集中于宝安龙岗两区,近年来水源区内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激增,一些污染行业如电镀业、印染业、皮革业、化工业、造纸业增多,排放的各种有害污水加上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都严重威胁到饮用水源,使水源水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水库水质污染综合指数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水源水质还符合饮用水源标准,但已经达到非控制不可的危险边缘。加上深圳是一个缺水城 1

市,水源短缺和水质污染并存将严重影响深圳以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城市废水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水体发黑发臭。

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逐年增多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城区河流有机污染日益严重,如流经城区的深圳河、福田河、大沙河等等,有机污染指标已经超出国家地面水五类标准的几倍到几十倍。水体严重变质,常年发黑发臭,河中鱼虾已经基本绝迹,不仅影响城区景观和投资环境,还危害沿岸居民的身体健康。[1]

3、城区噪声居高不下。

一是交通噪声严重,据统计超标率达87%。二是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夜间施工和餐饮业等带来的社会生活噪声直接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4、城区大气氮氧化物浓度逐年升高。

近年来深圳市大气氮氧化物的含量直线上升,主要来源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和餐饮业油烟火烟污染,其浓度水平和超标率均居广东省各市之首。

5、城市垃圾迅速增多。

据统计特区内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2.4%,特区外生活垃圾部分不能及时清理,垃圾的乱倒、乱堆、腐烂、变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深圳市地面水水质。各类建筑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都构成了对环境的污染。

6、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过去某些土地开发欠合理,工程建设未能采取有效环境保护措施,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由于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93.27% 因此,“还我青山绿水”已成为深圳人的呼声。[2]深圳的未建城区高强度开发,植被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破坏景观,污染饮用水源,淤积河湖,毁坏防洪设施和治涝工程,这是造成深圳洪灾的重要原因。 7、城市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

中国在许多传统的城市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基本解决的同时,许多新的城市环境问题又接踵而来。一是城市环境污染边缘化问题日益显现。城市周边地区更多地承担着来自中心城区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垃圾、工业废气等污染,城市周边地区的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大气污染问题更为突出,影响了城市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二是机动车污染问题更为严峻。中国已经成为

世界汽车第四大生产国和第三大消费国,2014年汽车保有量达到2742万辆。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导致的城市空气污染将是城市发展,特别是大城市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三是城市生态失衡问题不断严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生态失衡问题不断加重,“城市热岛”、“城市荒漠”等问题突出。同时,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进一步降低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二、应对深圳环境保护的政策和详细措施

1、采用经济手段,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环保的经济政策,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从源头上缓解经济高速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

环境经济手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环保要求, 通过调节利益分配, 来提高环境成本, 鼓励节能治污, 相对而言, 效果明显, 负作用小。如完善收费政策。一是强化排污收费政策,按照收费标准高于治理成本的原则, 逐步提高二氧化硫排污费、化学需氧量排污费收费标准;二是完善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提高收费标准, 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制定有利于环保的金融信贷政策、税收政策,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跨流域生态补偿与关闭污染企业赔偿机制。

制定无偿补助的政策,吸引企业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环保政策实施。深圳《市政府公报》正式发布实施《深圳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办法》提出采取无偿补助和贷款贴息两种方式,对深圳市企业进行污染防治、生态恢复、新技术开发等6种环保项目进行资助,最高资助额可达600万元。可获资助的6种环保项目:一是重点污染源防治,包括技术和工艺符合环境保护及其他清洁生产要求的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防治;二是区域性污染防治,主要用于跨流域、跨地区的污染治理及清洁生产项目;三是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广应用项目,主要用于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的推广应用以及生态工业园污染防治项目的建设;四是重点生态破坏治理,主要用于饮用水源地污染治理项目以及其他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工程;五是重大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应急设备的储备;六是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

2、采用法律手段, 完善环境保护的法治体系。

为了使深圳环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深圳编制了《环境保护十年规划和“八五”规划》,1994年,又以更高的起点和标准编制了《深圳市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4年长远规划》。1995年.深圳还专门制定了《深圳市珠江三角洲经济特区环境保护规划衔接方案》。1996年,探圳市将环境保护主要目标和措施又写进了《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4)》。在完善环保规划的同时,深圳市还十分重视环境立法工作。1992年7月.深圳经济特区获得立法权后,市人大审议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深圳经济特区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等l0多件有关环境方面的法规。深圳市政府也先后制定颁布了《探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深圳经济特区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3]

但目前在法律方面所做的仍然不够,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环境问题暴露出来,我们要及时更新完善法律法规,减少法律漏洞,使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做的就是一要全面清理环境法律法规,二是修改《环境保护法》,三是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修订《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 制定污染源限期治理管理条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监测条例等等。

3、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公共道德,采取措施应对城市垃圾增多,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深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搞好河流治理、水源保护和海域整治,强化水土流失的治理,严格控制噪声污染,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废气、废水处理等,使环境质量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维持了良好水平。如对排气超标车辆实行强制治理,加快发展燃气汽车,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努力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深圳市在污染治理中积极研究和采用新的技术,减少污染的产生,提高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效率,如目前正在探索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这一方法不仅成本很低,而且可以在解决水环境的同时兼收美化城市的效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逐步向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城市经济结构趋近,确立了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战略,使深圳的产业结构努力发达国家水平。深圳在加

大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同时,积极发展高效清洁的二次能源,大幅度提高了电力和石油制品的比例,减少了煤炭的直接燃烧,减轻了环境压力。[4]

目前深圳已采取措施实现垃圾循环利用。建立健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消费者付费制度,引导公众树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产生。建成现代化城市生活垃圾压缩式收运系统,到2014年建成300座以上小型集装箱型压缩转运站,到2olo,特区外建成两座大中型转运站,提高中远距离城市生活垃圾运输效率。 提高焚烧发电处理比率,降低卫生填埋处理比率。发展有机垃圾生化处理、填埋气体回收利用等项目。构建促进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经济和产业政策体系,到2014年,全市已建立以水资源、能源及废弃物循环利用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基础设施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

4、进一步强化环保监督、监测管理。

一是提高环保准入门槛, 严格环境准入。二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坚决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生产能力和产品。三是落实污染减排目标责任, 实施严格的问责制度。四是加强环保基础工作。

5、鼓励公众参与, 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护环境。

为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环保总局发布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 对环保部门以及污染严重企业公开环境信息提出了要求。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了环境保护的责任。[5]

三、综述

从深圳城市环境保护的形势政策及应对措施来看,城市的环境保护形势虽然严峻,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危险边缘,但是经过多方面的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基本可以控制环保局势,虽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仍然有很多新的环境问题被发现,但是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和科技的进步,城市环境管理进一步深化,我国城市步入生态建设与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新阶段,并向着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探索生态型城市和不断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向不断迈进。经过不断的努力,中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要对城市环境保护充满信心,因为在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已基本遏制住了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建成了一批社会全面进步,城市基础设施

较为完善,环境质量良好,环境面貌清洁优美,生态趋向良性循环,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参考文献:

[1]周红霞,加强环保造福人类--浅议深圳环境保护现状及治理对策[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5,10:56-57

[2]熊华武、卓建民,深圳河治理工程中的环境保护[j]广东水利水电,1998,5:16-17

[3]李燕杰,环境,一笔宝贵的资源--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市深圳[j]中国环保产业,1997,12:24-25

[4]柯文仲、张小兵、王谨,让历史告诉未来--深圳市环境建设纪实,11-12

[5]杨朝飞,中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和政策措施[j]中国石化,2014,6:26-29

第四篇: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

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

2014年07月22日 09:26来源:人民日报

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时代主旋律,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在京联合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首场报告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作题为《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的报告。

问:环境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请简要介绍一下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历程。

答: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消费模式问题,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从全球视野看,人类的认识和探索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英、美、日等国家曾发生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

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觉醒,出现过三本代表性著作《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

第三阶段:奋起的飞跃。以1972年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14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14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等四次世界性会议为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延展。问:伴随着国际环境与发展事业,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经历了怎样的进程?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答:我国环境保护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2年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保工作32字方针。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提出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14年。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制定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大力推进污染防治。

第四阶段:从2014年到2014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五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近年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重要变化。一是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十一五”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14年的52%提高到2014年的85%,燃煤电厂脱硫机组比例由14%提高到90%。二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2014年以来,环境保护部拒批332个、总投资超过1.1万亿元的“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项目。三是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重金属、化学品污染等环境问题有所缓解。四是深化污染防治。全国七大水系好于ⅲ类水质比例由2014年的41%提高到2014年的64%;劣ⅴ类水质比例由27%下降到12.3%。有效保障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的环境质量。五是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中央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35亿元,支持2.6万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570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六是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环保的氛围更加浓郁。

问:我们也注意到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准确加以判断和把握?答: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环境质量改善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

pm2.5问题引起公众普遍关注。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70%左右的城市不达标。今年年初,受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雾霾天气。

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2014年,十大流域中劣ⅴ类水质比例占10.2%,61个重点湖(库)中24个劣于ⅲ类标准。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不达标,农村仍有2.98亿人饮水不安全。

生态保护和农村环保亟待加强。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全国近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

2.8亿吨。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4%、57%和67%。

环境风险不断凸显。全国排查的4万多家化学品企业中,12%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不足1公里。电子废物、工业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持续增加。

问:造成我国目前环境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唯gdp的政绩观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是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环境压力日趋强化。我国粗放工业模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能源、钢铁、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日益盛行。如果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势必带来更大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风险。

三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环境责任的压力日益加大。我国对外产品出口承担了巨大的生态环境逆差。

四是环境管理体制不顺、能力支撑不足和法制不健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依然存在,环保队伍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环保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越来越不适应。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需加修订,“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第五篇:周生贤: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

周生贤: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

2014-7-10

7月9日,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一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上,作了题为“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的报告。以下根据报告主要内容整理。

我国对环保的认识和探索经历了哪些阶段?

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消费模式问题,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从全球视野看,人类的认识和探索历程,主要经历了工业革命以来的沉痛代价阶段、宝贵的觉醒阶段和1972年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以来的奋起飞跃阶段。纵观世界环境保护的历史,每一次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都会推动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重新调整。

我国环境保护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也经历了从认识到实践的不同阶段和过程。从1972年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保工作32字方针,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提出环境管理八项制度。从1992年到2014年是第三阶段: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制定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大力推进污染防治。第四阶段是2014年到2014年这10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五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阶段。

我国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十一五”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14年的52%提高到2014年的85%,燃煤电厂脱硫机组比例由14%提高到90%;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2014年以来,环境保护部拒批332个、总投资1.1万多亿元的“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项目;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高,重金属、化学品污染等环境问题有所缓解;污染防治得到深化——全国七大水系好于ⅲ类水质比例由2014年的41%提高到2014年的64%;劣v类水质比例由27%下降到12.3%。有效保障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的环境质量;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中央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35亿元,支持2.6万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5700多万农村人口受益。

第 1 页 共 4 页

总之,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环保的氛围更加浓郁。

如何判断和把握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一面?

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环境质量改善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

pm2.5问题引起公众普遍关注。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70%左右的城市不达标。今年年初,受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雾霾天气。

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2014年,10大流域中劣v类水质比例占10.2%,61个重点湖(库)中24个劣于iii类标准。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不达标,农村仍有2.98亿人饮水不安全。

生态保护和农村环保亟待加强。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全国近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污水90多亿吨,生活垃圾

2.8亿吨。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4%、57%和67%。

环境风险不断凸显。全国排查的4万多家化学品企业中,12%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不足1公里。电子废物、工业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持续增加。

哪些是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的主要原因?

一是唯gdp的政绩观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是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环境压力日趋强化。我国粗放工业模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能源、钢铁、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日益盛行。如果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势必带来更大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风险。

三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环境责任的压力日益加大。我国对外产品出口承担了巨大的生态环境逆差。

四是环境管理体制不顺、能力支撑不足和法制不健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制约环保事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依然存在,环保队伍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环保

监管力量与日益繁重的环保任务越来越不适应。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需加修订,“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目前环保工作的难点、重点、亮点、热点在哪儿?

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终身追究其责任。

全国环保工作者,将在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创造亮点、应对热点上狠下功夫。

第一,突破难点,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是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环境保护的最新认识。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必须坚持保护优先方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第二,抓住重点,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在从严遏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优先解决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第三,创造亮点,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认真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着力抓好火电厂、钢铁厂、水泥厂、造纸厂、城镇污水处理厂、畜禽养殖场和机动车减排措施落实,确保重点项目按期保质建成投运。第四,应对热点,进一步加强大气、水和农村污染防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集中力量抓好大气、水、农村污染防治工作,以环境质量改善的实际成效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

怎样看待环保新阶段、新道路?

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环境保护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先导、提质、倒逼等综合作用,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要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监管优化经济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通过发挥环境影响评价“控制阀”、节能减排“紧箍咒”、环境标准“催化剂”等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必须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多赢。

探索环保新道路的着力点是加快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哪些主要内容?

国务院常务会议最近审议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包括10条35项具体内容,重点有六个方面: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缩过剩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钢铁、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新改扩建项目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前一年完成21个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任务。压缩过剩产能,认真清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

二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增加天然气、煤制甲烷、煤层气供应,发展核电、水电、风能和生物质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强化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及山东省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耗煤建设项目实行煤炭减量替代。

三是严格治理机动车污染,提升燃油品质。实施机动车国五标准,加快淘汰黄标车。加快车用燃油低硫化步伐,实行优质优价。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加强步行、自行交通系统建设。

四是强化综合治理,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采取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工业锅炉窑炉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扬尘环境管理、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北方采暖季节污染控制等综合措施。

五是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尽快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抓紧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根据预警等级,采取重污染企业限产限排停产、停止建筑施工土方作业、机动车限行等应对措施。

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保障措施。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充分运用价格税收杠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治理大气污染。加快修改“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本报北京7月9日电 记者冯永锋整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om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