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 亲亲相隐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3-10-11 08: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亲亲相隐”之我见

摘要: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的法律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道德原则,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这一制度是儒家宗法伦理思想在刑事法律领域的体现,为后世封建法典所继承。 本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即亲亲相隐制度的涵义、存在价值以及关于现代立法如何融合亲亲相隐制度的几点建议。本文的重点在于第二、三部分。 关键词:亲亲相隐,法律,刑事责任

目 录

一、亲亲相隐制度的涵义及历史渊源 .............................................................................................. 3

(一) 涵义 ................................................................................................................................. 3 (二)历史渊源 ........................................................................................................................... 3 二、亲亲相隐制度的存在价值 .......................................................................................................... 3

(一)亲亲相隐制度有利于对亲情的维护,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3 (二)亲亲相隐制度有利于对人权的保护。 ........................................................................... 4 (三)亲亲相隐制度有利于解决证人作证难的问题——以例论证容隐制度在当今的设立的必要性 ....................................................................................................................................... 4 三、 关于现代立法如何融合“亲亲相隐”的几点建议 ................................................................ 4

(一)亲亲相隐与法律义务并存 ............................................................................................... 5 (二)在刑事诉讼中对拒绝作证权加以限制。 ....................................................................... 5 参考文献 .............................................................................................................................................. 6

2

一、亲亲相隐制度的涵义及历史渊源

(一)涵义

亲亲相隐制度是指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不予告发和作证,而且减免刑罚。 (二)历史渊源

这一原则最早始于孔子,他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为了适应汉武帝推行儒家思想的政策需要,汉代鼓励家族主义精神和法律对伦理道德的包容,在汉宣帝节四年发布诏书,规定了“亲亲得相首匿”制度:“自今子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延尉以闻。”根据这一原则,卑幼首匿尊长,不负刑事责任;尊亲长首匿卑幼,除死罪上清减免外,其他也不负刑事责任,而上请一般也会对其进行宽宥。实际上这是免除了亲属之间的犯罪监督和纠举义务。[1] 后来这一制度得以系统化,规定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之外,没有纠举告发的义务,相互包庇隐瞒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这一制度是儒家宗法伦理思想在刑事法律领域的体现,为后世封建法典所继承。

二、亲亲相隐制度的存在价值

(一)亲亲相隐制度有利于对亲情的维护,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秦二世而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秦朝的法律制度过于严苛。秦朝在亲属、邻里相互间告发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严苛的法律规定,知其有罪而不进行告发者,将受到严厉的刑事处罚。

大义灭亲之举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实际上,人情之实才是立法之本,而亲亲相隐制度正是对亲情的呵护,更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与稳定。

3

(二)亲亲相隐制度有利于对人权的保护。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奉行了几千年的亲亲相隐制度,其体现出来的人权意识跃然于纸上。而一直以来我们被“集体主义高于个人主义”的思想熏陶着,现存的教育体制和文化精神要求个人承担更多一些对社会的义务,而往往忽略人的基本权利,即人权。在法律面前,人情不得已作出了让步。

(三)亲亲相隐制度有利于解决证人作证难的问题——以例论证容隐制度在当今的设立的必要性

证人出庭作证难的普遍性,从文化角度分析,人们在传统文化中为自己的不作证寻找正当依据,这个时侯 传统的“亲亲相隐”的生命力就得到弘扬。中国古代一直提倡“亲亲得相隐匿”,孔子曾说“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中国古代是反对一定亲等之间的人出庭作证,举发尊亲属犯罪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

“亲亲相隐”不出庭作证是我国千百年来民族文化传统积淀的产物。证人不出庭作证已成为对本民族文明进步过程中所创造的法律思想法律价值加以积累凝固而形成一种内心信念,最终经过世代相传后取得比较稳固的地位,形成一种超稳定的民族法律文化心理。[2]尽管社会不断发展,它并不随社会变化而即变。尽管我们今天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证人有作证义务,有出庭义务,但这种规定受到传统文化心理和顽强抵触,因而收效甚微,证人不出庭作证倒成了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现象。

三、关于现代立法如何融合“亲亲相隐”的几点建议

我认为亲亲相隐制度对现代法治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对它进行合理地吸收,使其为我所用,在存续两千年之后,继续发挥它的作用。以下是我对现代立法如何确立“亲亲相隐制度”提出的几点意见。

4

(一)亲亲相隐与法律义务并存

我认为其存在的必要性,与现代刑法中“你可以保持沉默,但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将成为呈堂证供”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的观点是,在现代的法律制度中保留亲亲相隐制度,同时也规定证人有作证义务,但被告人的亲属、朋友有权利以维护其与被告人相互间关系为由,不出庭作证,在我看来这是既合法又合情合理的。 (二)在刑事诉讼中对拒绝作证权加以限制。

容隐制度的立法精神在于维护亲情,进而维护社会稳定,但是在某些犯罪例如贪污罪等犯罪以及叛敌罪等危害国家安全罪,对于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利用公务而实施职务犯罪的各种包庇行为,我们可以规定犯罪者的配偶不得拒绝作证。否则,容隐制度相当于为黑暗腐败的恶势力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5

参考文献

[1]马克昌:《中国法制史同步辅导与案例集》,武汉大学出版社 [2]李富成:《证人出庭难的原因分析》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ok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