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酰胺类抗生素(ZHT)

更新时间:2023-11-23 17: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华大学教案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 第三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授课时数 3学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第 次课 教学课型 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讨论课□ 实习(践)课□ 其它□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掌握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抗菌作用机制及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青霉素的化学性质及特点;半合成青霉素的结构特征;头孢菌素的化学结构特点、四代头孢菌素的特征; 2. 熟悉半合成青霉素的一般合成方法;半合成头孢菌素的发展概况和构效关系;头孢菌素的合成;非经典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 了解苯唑西林钠和氯唑西林钠;头孢菌素的代谢;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物。 主要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主要知识点: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抗菌谱及其不良反应;四代头孢的特点 教学重点:青霉素G及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谱、抗菌作用原理、耐药性及机制、适应症及主要不良反应。 教学难点:抗菌原理、耐药性及机制。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教学媒体选用、板书、互动设计等): 大课讲授,使用多媒体课件 一、概述:概要介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分类及特点。(5分钟) 二、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25分钟)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5分钟) 2. 抗菌作用机制 (10分钟) 3. 耐药机制 (10分钟) 三、青霉素类 1. 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G,青霉素V(40分钟) 2. 耐酶青霉素类(5分钟) 3. 广谱青霉素类(5分钟) 4. 抗铜绿假单孢广谱青霉素类(5分钟) 5. 作用于G-菌青霉素类 四、头孢菌素类抗生素(25分钟) 五、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10分钟) 1. 碳青霉烯类 2. 单环β-内酰胺类 六、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5分钟) 七、小结、布置思考题(10分钟) 教学小结、复习思考及作业题布置: 教学小结:重点在青霉素的作用机理、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四代头孢的特点。通过视频加深学生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认识,提高其兴趣。尽量以图表方式讲解。 复习思考题: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 2. 如何防治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3. 头孢菌素如何分类?其特点有何不同 第三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导言

此类药物为临床常用抗生素,青霉素目前虽耐药性较多,但由于其高效,无毒,廉价的特点,

仍然是敏感菌感染的首选用药;头孢类发展较快,抗菌范围广,是研发的热点。将此类药物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进行联合,其作用更强,耐药性产生少。

第一节 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一、分类

此类药物均具有β-内酰胺环结构。根据化学结构分类 分类 一、青霉素类 1.窄谱青霉素类 2.耐酶青霉素类 3.广谱青霉素类 4.抗铜绿甲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5.抗革兰氏阴性菌青霉素类 二、头孢菌素类 1. 第一代 2. 第二代 3. 第三代 4. 第四代 三、其他β-内酰胺类 1. 碳青霉烯类 2. 头霉素类 3. 氧头孢烯类 4. 单环β-内酰胺 四、β-内酰胺酶抑制药 五、β-内酰胺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代表药物(注射) 青霉素G 甲氧西林 氨苄西林 羧苄西林,哌拉西林 美西林 头孢拉定 头孢呋辛 头孢哌酮,头孢噻肟 头孢匹罗 代表药物(口服) 青霉素V 氟氯西林、氯唑西林 阿莫西林 匹美西林 头孢氨苄 头孢克洛 头孢克肟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 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坦、头孢拉宗、头孢米诺 拉氧头孢、氟氧头孢 氨曲南、卡芦莫南 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泰能、优立新、奥格门汀 Cephalosporin7-氨基头孢烷酸(7-ACA)HR1CNOONSH2CR2COHOPenicillin6-氨基青酶烷酸(6-APA)酰胺酶HRCNOOSCH3CH3NCOHO青霉素酶or 酸稳定性抗菌谱二、作用机制

青霉素类的β-内酰胺环与抗菌活性有关,而噻唑环与过敏反应有关。

1. 作用于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菌体死亡。

青霉素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后,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抑制PBPs中转肽酶的交叉联结反应,阻止肽聚糖合成,细胞壁缺损大量水分涌进细菌体内,细菌肿胀、破裂、死亡。 PBPs:转肽酶,转糖基酶,羧肽酶活性,与细菌胞壁合成和细胞分裂有关 2. 激活细菌的自溶酶,从而使细菌体破裂死亡。 三、耐药机制

1. 产生水解酶:耐药菌产生水解酶,如青霉素酶和β-内酰胺酶,水解药物的β-内酰胺环使之失效;目前已达200余种;BJM分类法(4大类11小类)

2. 酶与药物牢固结合:耐药菌产生水解酶与抗菌药结合,使药物不能到达PBPs靶位;也称“陷阱机制”或“牵制机制”

3. 靶位PBPs结构改变:PBPs结构改变;合成量增加;产生新的PBPs

4. 菌膜通透性改变:通道孔蛋白(以OmpF和OmpC为主)结构改变,抗生素进入菌体减少 5. 增强药物外排:主动外排系统,为跨膜蛋白 6. 自溶酶缺少: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

第二节 青霉素类抗生素

一、窄谱青霉素类(天然青霉素类)

青霉素G penicillin G,又名苄青霉素 benzyl penicillin 【来源化学】

具有青霉素的基本结构,其侧链为苄基,故称苄青霉素。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即生物合成,有F、G、K、X 、双H等成分,性质稳定,抗菌作用强,产量高,价格低廉。青霉素G为有机酸,常用钠盐或钾盐,在室温下粉剂稳定,水溶液不稳定,易被酸碱、氧化剂、金属离子分解破坏,不耐热,室温放置24h 大部分降解失效,故需临用现配。不耐酸、不耐酶、窄谱、对绿脓杆菌无效。 【体内过程】

口服易被胃酸破坏,吸收极少;肌肉注射吸收快而全,广泛分布于细胞外液,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淋巴液、中耳液及各组织,脑膜炎时可透入脑脊液;无代谢过程,90%由肾小管主动分泌而排泄,此过程受丙磺舒影响。 【抗菌作用】 三菌一体。

1. G+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除金葡菌以外)和厌氧阳性球菌等

2. 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破伤风、炭疽芽胞杆菌、厌氧破伤风杆菌、难辨梭菌、产气夹膜杆菌、丙酸杆菌、真杆菌、乳酸杆菌肉毒梭菌等 3. 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等 4. 少数G-杆菌:流感杆菌与百日咳杆菌

5.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鼠咬热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等 6. 放线菌 抗菌作用特点

1. 繁殖期细菌作用强,静止期细菌作用弱:抑制细胞壁合成,对已经形成的细胞壁无效 2. G+菌作用强,G-杆菌作用弱:G+菌含有的肽聚糖占50%-80%,G-菌只占1%-10%,此外在G-菌肽

聚糖层外有脂多糖、脂蛋白等特殊成分

3. 对人和动物毒性小,对真菌,原虫,立克次体,病毒无效:人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结构; 4. 不宜与四环素、氯霉素及大环内酯类等速效抑菌剂合用:抑菌剂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5. 缺点:不耐酸、不耐酶,耐药现象普遍,抗菌谱窄;可引起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 【临床应用】 敏感菌所致疾病首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oc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