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总结 -

更新时间:2023-03-15 06: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加强仔猪腹泻性疾病防治 做好夏季猪病防控

日期:2011-07-18

作者:刘远

来源:农业部网站

——访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猪病专家组组长、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博士

生导师杨汉春教授

当前已进入高温高湿季节,生猪容易发生各种不同疫病,给养殖户造成损失。如何做好夏季生猪疫病防控,特别是去年底以来,部分地区发生和流行的仔猪腹泻性疾病,生猪发生类似疫病的风险再次加大,为此,记者就相关问题特别采访了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猪病专家组组长、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杨汉春教授。

记者: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引起仔猪腹泻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疫情状况如何? 杨汉春:从去年底到今年年初,我国华东、华南、华北等部分地区出现以仔猪腹泻为主要特征的生猪疾病,导致仔猪死亡增加,给当地养殖户造成了一定经济损失。我们知道,仔猪腹泻的原因十分复杂,除极端天气多、温度变化大等饲养环境等发病因素外,还有病原性因素引起,如夏季易发的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圆环病毒病、附红细胞体病等常见猪病。调查表明,这次多个地区发生和流行仔猪腹泻性疾病,主要病原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其次是传染性胃肠炎,也还有猪轮状病毒病、Kobu病毒病等,部分养殖场还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继发感染。目前,疫情已趋于稳定。

记者:仔猪腹泻性疾病有什么特点,母猪和其他猪会受影响吗?仔猪腹泻性疾病的主要病原是什么?

第1页

杨汉春:仔猪腹泻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出生后10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一些地方的养猪场 几乎整窝发病,呈水样腹泻,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不死的仔猪成为弱仔和僵猪,日龄较大的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相对较低一些。

仔猪腹泻性疾病的主要病原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有的猪场还存在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混合感染。通过对病毒的分析,与先前的流行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等疫病临床病例相比,这次流行毒株主要引起哺乳仔猪的严重疾病,对妊娠母猪和其他生长阶段的猪没有明显影响,病毒的病原学特性和致病特性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记者:夏季如何做好猪流行性腹泻等常规猪病的防控工作,你对广大养猪户有那些建议呢?

杨汉春:建议,一是严格生猪饲养管理。规模饲养场实行封闭饲养,育肥猪坚持“全进全出”,不断提高生物安全水平。要做好猪舍的通风和防暑降温,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猪舍通风干燥,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供给充足营养,增强猪群抗病力。

二是做好夏季消毒灭源。当前重点要加强对猪舍特别是仔猪产房消毒工作。仔猪断奶后,产房母猪应全部移出,然后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洗,喷洒消毒或薰蒸消毒。生猪出栏后,要对猪舍及饲槽等设施设备要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保证空舍期。

三是做好生猪疫病综合防疫。各养殖场(户)结合实际,在做好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同时,还要重视夏季易发的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圆环病毒病、猪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等常见猪病的防控。对生猪流行性腹泻发生地区,根据疫病诊断和流行情况,开展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免疫。

四是配合做好调运监管。做好引进仔猪的检疫管理,坚持做好引进生猪先隔离饲养观察合格后,再混群饲养。当前重点要防范生猪长途调运导致疫病跨区域传播,要选择从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或猪场购买仔猪或引种,

第2页

避免引入带毒,防止疫情传入。

五是加强防疫科普知识宣传。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广大养殖户防疫意识。定期派出兽医专家进村入户,指导养殖户开展疫病防控。一旦发现疫病,要及时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告,及时诊断和处置,积极做好生猪防疫工作。

猪增生性回肠炎的诊治

猪增生性肠炎是由一种厌氧菌—细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一种接

触性传染病,常发生于6-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也发生于母猪,被感染的猪群死亡率虽然不高,仅有5%-10%,但由于患猪对饲料利用率下降(比正常猪下降17%-40%),生长迟缓,被迫淘汰率升高,猪舍占用时间延长,给养猪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还是严重的。 病原

PPE的病原为细胞内劳森菌,格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在猪回肠上皮细胞内的细胞质中繁殖。很多猪在感染活跃期会排放出大量细菌,在接种后1-3周的粪便中可检出大量细菌,感染猪可持续排菌4-10周。病菌一旦被排放在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存活于猪只粪便中,从而造成猪场持续性感染。细胞内劳森菌对一般的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对季铵盐和含碘消毒剂敏感。

流行病学

本病无严格的季节性。病猪及病原的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工人的服装、靴子、器械、老鼠均可携带细菌而成为传播媒介;核心群的公母猪是潜在的传染源,并能引起急性传染病的爆发,6-20周龄的断 第3页

奶后仔猪,慢性型多见,4-12月龄青年猪多发生急性出血型。各种应激反应如转群、混群、昼夜温差过大、湿度过大、密度过高、频繁引种、频繁接种疫苗、突然更换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等;猪群内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PCV-2、PRRSV);饲喂发霉饲料等可诱发该病。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有急性型与慢性型之分。患猪中,急性型占的比例小,慢性型占的比例大。不管是急性型还是慢性型,如无继发感染,体温一般都正常。急性型的患猪,主要表现为突然严重腹泻,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不久虚脱死亡,也有的仅表现皮肤苍白,未发现粪便异常而在挣扎中死亡,有时会发生发病猪被同栏猪群攻咬致死。慢性型的患猪,临床表现轻微,表现同一栏猪不时出现几头腹泻,间歇性下痢,粪便呈糊状或不成形,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厌食,对食物好奇,但往往吃几口就走;精神萎糜,弓背弯腰,皮肤苍白,消瘦,生长不良,甚至生长停止或下降;病程15~25d,有的形成僵猪,有的在衰竭中死亡。 病理剖析

本病剖检特征是小肠及回肠粘膜增厚、出血或坏死等,粘膜增生表现出增生性花纹或分枝状皱褶,严重时似脑回状;浆膜下和肠系膜常见水肿。增生坏死性肠段表现有鼓气或炎性分泌物和积水现象,肠段较薄,坏死性肠炎的病变部还可见凝固性坏死。出血性肠病的病变类似于增生性肠病,但很少波及大肠,主要在小肠末端

壁局部增厚,肠腔内有血液;结肠内积有含血的粪便。

病理组织学变化为肠腺上皮细胞显著增生,未成熟的肠腺上皮细胞畸形排列,代替了正常的粘膜结构。 诊断

该病一般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特征(腹泻、粪便稀软、不成形、血便),特征性病变(小肠及结肠黏膜增厚,坏死或出血)即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取肠黏膜涂片,用姬姆萨液染色,显微镜检查,观察到细胞内劳森菌的,就可确诊)。在临床上应注意与密螺旋体病(猪痢疾)的区别,猪痢疾除有下痢混有血液外,尚有黏液和坏死物;剖析时可见病变集中于大肠;死亡率高,严重感染猪,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n7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