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甘肃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更新时间:2023-09-01 11:47: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6年甘肃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一) ........... 2

2016年甘肃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二) ......... 14

2016年甘肃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三) ......... 27

2016年甘肃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四) ......... 37

2016年甘肃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五) ......... 47

2016年甘肃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包过学员内部使用资料。

——————————————————————————————————————————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控制

【答案】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2. 文化模式

【答案】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3. 社区

【答案】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4. 人口老龄化

【答案】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5. 理性命题(霍曼斯)

【答案】理性命题是霍曼斯在其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中提出的一项命题,是指人们在对两种行动进行取舍时,会根据他当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结果总价值一也增大的行

为。理性命题既是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的概括,又是对它们的限定。它力图指出:人是一个会合理盘算的功利主义者。在行动前除了要考虑行动结果的价值,还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得到。如果报酬的价值很高,但可能性很小,那么行动者采取这一行动的可能性不会大。过一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明:行动一价值(可能性)。

6.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答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代表作,这本书是韦伯对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精神进行详细分析的伟大著述。这本书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

7. 主文化与亚文化

【答案】(1)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力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的类别有:①民族亚文化:②职业亚文化:③越轨亚文化。

8. 性别角色

【答案】性别角色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的模式。它是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为男性相联系的一整套规范系统和机制,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或“女”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表现出与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9. 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

【答案】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是语言相对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10.社会进化论

【答案】社会进化论是将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进而解释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生物有机体是相似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延续,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自然规律。

二、简答题

11.简述“我看人看我”(费孝通语)所体现的社会学理论观点。

【答案】“我看人看我”所体现的社会学理论的观点有:

(1)从字面上来看,“我看人看我”的意思就是通过别人的眼睛、他人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行为。从这个方面来说,它所体现的就是库利所说的“镜中我”理沦。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一一即他有了某种想法一一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与他的群体论相一致,他假定:“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未曾经验过的抽象;同样,一个社会,当被视为与个体分离的事物时也是如此。真实的是,人的生活可以从个人方面去考察,也可以从社会的,即总的方面去考察。”他的这种认识与极端原子论的个人主义相对立,而以相互作用或相互渗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特征。

(2)角色理论

米德用角色的概念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米德研究了儿童角色意识的形成,即从想象扮演某个角色发展为成熟地承担某个角色。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例如一个人通过他人对自己角色扮演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从而与他人进行互动。

(3)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

印象管理是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

12.当代各国社会政策有哪些主要的内容?

【答案】由于国情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不同,各国政府的社会政策领域有一定的差异。但从总体上看,当代各国社会政策有以下主要的内容:

(1)社会保障政策

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社会政策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所谓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狭义上只将其界定为对特殊困难者的现金帮助;广义上则包含了在所有被认为是基本需求的领域中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保障。

(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

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责任一般只能由政府来承担,由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3)公共住房政策

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以福利性的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公共住房政策是现代都市环境下解决城市居民,尤其是贫困者住房困难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4)公共教育政策

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接受教育或发展教育事业既是社会成员个人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各国普遍要求政府在教育方面加强公共投入,以便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更加公平地分配受教育机会。

(5)劳动就业政策

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工业化社会以来,就业不足一直是困扰各国的难题之一,需要政府在此领域也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对劳动者提供必要的保护,并协调劳资关系。

(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

社会福利服务,是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迄今为止各国政府都尽力促进社会福利服务事业的发展,并鼓励民间机构或个人采取各种方法促进这一事业的发展。

(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当代各国社会政策体系中有一些政策行动重点针对某些具有特殊需要的群体,其中重点包括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妇女、移民等群体的专门化社会政策行动。这些群体或者具有比其他人更多的社会服务需要,或者在生理、经济或社会等层面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而需要更多的社会保护。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

除了上述主要内容之外,社会政策还包括其他一些政策行动领域。如有的国家将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治”也划入社会政策领域,另外有些研究者将家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等都纳入社会政策的范围。

13.简述社会分层的主要方法。

【答案】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1)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主观法的主要用途在于发现人们的分层意识,因为人们的分层意识对他们的心理反应以及行为表现有很大影响。

(2)声誉法。声誉法要求评判人员必须熟悉那些评判对象。此外,为了防止评判员主观偏见的影响,应当把那些与评判员相类似的人以及同属一个群体的人排除在他们的评判范围之外。声誉法不仅可以用来对具体的人排定名次,还可以推广到评价各种正式社会地位的相对声誉。例如,可以用来进行职业声誉的研究。

(3)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

由于不受主观因素影响,因此客观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除了上述三种基本分层方法外,社会分层实证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还有: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不平等指数法、库兹涅茨比率法、社会经济地位测量法等。

14.谈谈你对中国目前性别角色变迁趋势的认识。这种变化有什么社会影响?

【答案】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是个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它包括性别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内容。其中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力在人的幼年期尤其重要和明显,最初始于父母有意无意的性别角色期待,随后通过“差别对待”和“角色模式认伺”两种机制不断得以强化。

(1)中国目前性别角色变迁的趋势

①“男主女从”减弱和“内外不分”增强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小断提高,加速了家务劳动的电气化、社会化,使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参与社会生活,妇女要与男性一起平等地竞争,双方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

②家庭生活中“男性中心”出现位移

方性别角色已不再是划分家庭角色地位和分工的唯一标准。人们开始本着经济的原则注重双方的合力,以各自独有的长处来形成家庭的核心。

③从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向“双性角色”发展

以桑德拉贝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双性化”或日“男女兼性”的概念。“男女兼性”是指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

(2)性别角色变迁的社会影响

①男女平等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并参与社会生活,与男性一起平等地竞争,从事一些曾经由男性主导的岗位,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②家庭角色地位和分下的变化,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照顾家庭的职责,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妇女的负担;

③性别角色的变迁,使得妇女的权利意识增强,更多的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政治地位明显提高;

④性别角色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观念,引起了新的社会思潮,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社会建设。

15.如何理解“个体化的社会”的来临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新趋势和新特征?

【答案】从20世纪下半期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由于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和变迁,各种大型集体和社会组织也发生了持续性的消解或重组,它们的影响力也在明显地衰落或转变,相对而言,当代个人面对的是一种更为个J险化的或“个体化的社会,’o

个体化社会主要出现了以下新的特征和趋势:

(1)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互联网和信息科技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全方位的影响。

(2)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成了抽象化的符码数字象征系统对经济活动的渗透,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并且,高波动性和高风险性也成为当代经济领域的常态现象。

(3)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社会产业结构由重型化的工业制造业向轻型化的信息服务业的转型使得社会生产体系呈现了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

(4)社会劳动部门的白领化、年轻化、女性化。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型导致了新的劳动和分工趋势,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业群体、年龄和性别这几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项。

(5)劳动方式的自主化和个体化。借助计算机、网络、传媒等新技术,劳动时间和空间的流动性大大加强,劳动弹性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6)就业方式的开放性和选择性。随着个人对职业选择的自由度的提高,各种形式的短期就业、临时就业或自雇用越来越成为常态。

与社会结构、组织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变迁相应的是,以往集体化和组织化的社会景观正在被改造,个人变得更为异质、多元和多样。作为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的个体,我们的生活境况、劳动就业、社会流动变得更加因人而异,集体性的记忆、命运、经验图式、行动方式愈趋淡化,人们也更加难以复制出彼此的经历和体验。大型的集体化和组织化社会渐行渐远,“个体化社会”成为最新的生活动向。

16.社会群体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案】社会群体的基本类型包括: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

①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②次级群体

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初级关系淡化,次级群体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形式。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划分)

①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②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一一尤其是成文的一一规定。

(3)内群体与外群体(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划分)

①内群体

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感。

②外群体

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内群体中的成员对外群体及其成员普遍抱有怀疑和偏见,甚至采取敌对态度,在心理上无任何归属感。

(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以及心理认同划分)

①所属群体

所属群体,又称隶属群体,是指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着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空间等方面。

②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并非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而是指某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这些成员通过参照群体来认知、评价所属群体,并由此影响到对其所属群体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成员自身的价值观,削弱或者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划分)

①血缘群体

血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血缘群体历史最为悠久,是个体学习、参与社会生活的出发点。

②地缘群体

地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这类群体的出现比血缘群体要晚。比较稳定的、牢固的地缘群体是人类采取定居形式后的产物。

③业缘群体

业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这类群体的出现是生产力日益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阶级社会逐步产生的结果。

④趣缘群体

趣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兴趣、爱好、志向等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

(6)先赋群体和自致群体(按群体成员资格获得方式划分)

①先赋群体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该群体的属性,且此种属性一般不能由个人选择和改变的群体,例如,性别群体、年龄群体、种族群体等。

②自致群体是指个人通过后天努力获得进入资格或个人自由选择的群体,例如大学生群体。 (7)利益群体和信仰群体(按维系群体的力量的性质划分)

①利益群体是指人们在获取利益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利益关系为主要联系纽带的社会群体,例如市场中的合作伙伴等。

②信仰群体指社会生活中基十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而形成的各种群体,如政党群体、教徒等。

17.怎样对于社会运行的状态做出评价?

【答案】评价社会运行状态要遵循三大原则: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衡量社会运行与发展不能只从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片面的角度出发,而是必须用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标准来评价,这个标准应包括社会的各个基本方面。综合性原则的运用有两条基本途径:

①理论综合研究。其一般过程是,首先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大量实际材料,然后通过分析材料说明其内在的联系,并由其中找出最重要的联系,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②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合研究。这类模型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社会现象虽然复杂,但总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而加以计量。计量化的社会现象具有准确、严格、客观性强和容易比较的特点。

(2)协调性原则

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即社会多种要素、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状况,包括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和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三个方面。

①结构性协调是指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与排列和严密的组织性。 ②功能性协调

功能性协调是指社会系统在活动和作用上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功能上的协调有两种情况: a.在结构协调基础上的功能协调,这时,功能上的协调有牢固、可靠的基础,是一种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协调。

b.结构不协调,但由于人们主观上的努力,在结构发挥的作用上做了尽可能的调整,功能上实现了暂时的协调。

(3)满足需要的原则

需要是个人、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对于维持和发展其自身活动的条件的各种要求的总和。满足需要的程度是指个人、社会集团与社会实现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所达到的水平或状态,是一个具有一定确定性的、可以量度的范畴。

18.社会化的主要理论及其观点是什么?

【答案】社会化的主要理论包括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扮演”理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生命历程”理论。

(1)“镜中我”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

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角色扮演”理论

该理论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与“客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

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imitationstagc),嬉戏阶段(playstage)和博弈阶段(gamestage)。随着一个人从只能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到能够扮演普通的“一般化他人”的角色,“客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

(3)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

①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②自我是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服从现实的一部分,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③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能和谐一致,那么人格发展过程将会是正常的;如果三者失衡甚至长期冲突,人格发育将会非常困难,甚至出现某些心理疾病。

(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根据个体在各个时期的典型心理反应,埃里克森将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岁一1岁);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岁一3岁);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岁一5岁);勤奋与自卑感

(学龄时期,6岁一11岁);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5)生命历程理论

①基本思想。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②基本分析范式,就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③研究的基本主题。生命事件发生的轨迹,即先后次序,以及生命事件之间的过渡关系。 ④生命历程理论在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与个体的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时,应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对人的生命历程有重大影响,生活在不同时间和

空间的生命会面临不同的社会景观。时间和空间规定了不同生命所拥有的生活机会、权力和回报。

第二,生命的相关性。生命与生命之间是相关的,生命历程与生命历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生命的相关性,要求考察不同生命历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生命的时间安排。生命的时间安排,是指一个社会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特定角色和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后果的期望。生命的时间安排描述的是个体的生命历程与整个社会期待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人的能动性。个体的能动性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也有很大作用,因此也是生命历程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方面。

三、论述题

19.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答案】(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社会学和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①从对象上看,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则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特殊规律。

②从科学层次上看,历史唯物论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社会学在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角度对其他社会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

③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论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学则着眼于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观点研究社会。正由于历史唯物论与社会学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因此它们在理论上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2)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涉及社会整体,整体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社会学与政治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个别的关系。这点很像历史学跟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同样,在其他具体的社会科学都涉及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限度内,其他社会科学也都是社会学科学。

因此,可以把全部社会科学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哲学科学〔历史唯物论)一一一般;第二层次是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一一特殊;第三层次是单科性的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一一个别。社会学既是哲学和单科性社会科学之间的中介,又和其他社会科学一起成为哲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中介。

(3)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跟特殊的关系。

①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区别

a.历史学面向过去,社会学则面向现在和将来;

b.历史学研究各个社会的发生、发展、衰落、灭亡的规律,尽管也研究社会的横断面,但研究横断面是为了纵向地说明社会,因此历史学主要是一种纵向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

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尽管也研究社会的纵剖面,但研究纵剖面是为了横向地说明现实社会,因此社会学主要是一种横向科学。

②管理学与社会学的区别

与社会学最接近的是管理学。管理学侧重从管理的主体一一管理者、领导人一一方面来研究问题。社会学当然也要研究人,但社会学研究人、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等主要是为了客观地说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条件和机制。所以管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政治科学。

①社会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a.科学社会主义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这样的政治学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这样的社会学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二者的角度是不同的。

b.二者学科的性质和层次不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属于单科性学科,社会学则是综合性的学科,但是二者之间绝不存在什么从属关系、包容关系。

②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联系

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理论基础相同,都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独立学科,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20.试述社会研究的一般程序。

【答案】具体研究阶段是进行一项研究的完整过程,包括研究的具体方案和研究的具体实施程序或步骤。要确保一项具体研究达到预期的目标,严格遵循研究设计所计划的具体研究步骤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具体研究大致可分为八个主要阶段:

(1)提出和界定问题;

①问题必须具有理论导向。理论导向,是指所提出的问题是由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构成的,而且问题能够通过经验来证实或证伪。

②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在选择研究问题时,最好考虑现实中人们关注较多的、与实践关系更为密切的问题。

③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研究可行性。衡量问题的可研究性的标准有:a.问题具有明确的范围;b.问题能切合实际;c.问题与研究者自身条件相符合。

(2)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回顾别人是如何研究的;

了解和掌握别人的相关研究,一方面可以知道自己的问题是否有了解答,或己经解决到何种程度,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有利十理论和知识创新;另1方面也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为自己回答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3)进行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是指为了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实现研究目的,对研究中所涉及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检验所作的具体计划。

(4)收集资料;

资料收集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

①资料必须具有可信性,即资料来源是可靠的,值得信赖的;

②资料必须具有针对性,即收集的资料应针对所要解答的问题,对证明问题具有有效性; ③收集资料要注意时效性,即所收集的资料应该是新的;

④所收集的资料必须具有系统性,即资料必须是完整的,而不是断章取义的,它能够用来系统证明所研究的问题。

(5)整理和分析资料;

整理资料主要是对收集起来的资料加以汇总、分类、补充完善和加工清理,以便为分析工作做好准备。资料整理完毕之后,就需要对资料进行分析,从中探寻新的发现。

(6)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新发现;

在资料分析中发现新问题之后,就需要对这些新的发现寻找理论解释,即对所看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和实际的角度去加以解释。

(7)得出结论;

研究者根据各种解释的有效性和完备性,最后提出解答问题的最终结论。结论的特点有: ①研究的结论具有概括性,能够概括研究所发现的规律;

②结论要具有完备性,即所作的结论一般是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解释,其逻辑结构是完备的; ③结论必须具有有效性,即能够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

(8)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

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的意义包括:

①公布研究结论以便于其他研究者加以检验和评估;

②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③有利于知识积累;

④帮助研究者确立学术地位。

2016年甘肃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二)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包过学员内部使用资料。

——————————————————————————————————————————

一、名词解释

1. 文化相对主义

【答案】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一种倾向,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2.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3. 场域

【答案】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而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另一方面是这些位置彼此之问的客观关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场域:①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②场域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一争。③场域也包含一种投入。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

对场域的理解还必须坚持一种关系主义的方法论。研究的对象可能是场域中的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一个行动者,但是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必须将所关涉的一切事情都纳入研究之中,并且小能够保持一种静态的观点。这样,对场域的理解和把握既是关系论的,又是整体论的、结构论的,并且还是过程论的。

4. 形式性合理与实质性合理

【答案】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如果所有的行动都可以用量来表不,即能被计算并尽可能以货币单位这一形式来表示,那么这些行动在形式上是合理的,即属于形式合理的经济行动。其合理性的程度由计算的可运用程度决定。

实质合理性是指通过一种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动方式,根据某些价值的基本要求,向现存的人的群体供应产品。其合理性的程度与产品的实际分配方式以及被提供产品的人群的范围有关。实质合理性并不满足于日的合乎理性的计算,而是要提出伦理的、政治的、功利主义的、享乐主义的、等级的、平均主义的或者某些其他的要求,并以此用价值合乎理性或者在实质上日的合乎理性的观点来衡量经济行为的结果。

5. 社会分化

【答案】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社会学正是从社会分化的兔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

6. 反向社会化

,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答案】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socialization)

给长辈的现象。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7. 镜中之我

【答案】库利的“镜中之我”概念认为,自我源自以群体为背景的同他人的符号性互动,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认识自己,就如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将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①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②做出行为后,设想他人对自己行为评价;③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行为.

8. 内化

【答案】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

,它反映了将内射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

人的一致性形象中。

9. 精英循环(帕累托)

【答案】精英循环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是指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体现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小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10.政治社会化

【答案】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首次提出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现在,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精致的政治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

二、简答题

11.简述社会控制的涵义及类型。

【答案】社会控制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按控制对象划分

①对于意志的社会控制,包括舆沦、暗示、个人理想、社会宗教、艺术和社会评价之类等基于伦理的社会控制;

②对于情感的社会控制,包括法律、信仰、礼仪、教育和幻想等基于政治的控制手段。

(2)按功能性质划分

①积极性控制,运用舆论、宣传和教育等措施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积极预防社会越轨行为的产生;

②消极性控制,运用惩罚性手段对己有社会越轨行为进行制裁。其中,消极性控制又可称为狭义上的社会控制,其针对的是特定越轨人群。

(3)按控制的性质划分

①硬控制,又称正式控制,利用法律、纪律、政权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控制。

②软控制,又称非正式控制,利用舆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控制。

(4)按社会控制的作用力方向划分

①外在控制,经由外在压力实施的控制。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负向的制裁措施,例如对那些

违反了社会规范的人的惩罚;二是正向的奖励措施,如提升、奖金或者鼓励,它倾向于奖励服从者。

②内在控制,通过群体规范的内化而取得的控制。它是社会化的结果。个体幼年时期学习特

定条件下的适当的、被期待的行为举止,从而习得了服从社会规范的动机(无论是否有外在压力)。

(5)按控制手段的来源因素划分

①组织控制于段。现代社会发达的分工体系,将社会个体置于各种社会有机联系之中,人们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组织控制的具体形

式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权威,另一种是组织规章。

②制度控制手段。“制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③文化控制手段。文化中有一些人类共同遵从的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就是文化控制手段。文化控制手段有两个主要特征:a.非刚性:b.广泛性。

12.社会行政对社会政策有何作用及意义?

【答案】社会行政对社会政策的作用和意义有以下几点:

(1)绝大多数的社会政策,无论其是否通过国家立法,一般都是由政府行政机构或其委托的机构来组织实施。因此,社会行政系统可看成是社会政策的执行系统。

(2)政府行政机构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常常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他们或者独立地制定社会政策,或者向国家立法机构提出社会立法议案,并且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下制定社会政策的实施细则。

(3)政府行政机构在社会政策制定中的作用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过程密切相关。在行政为主导的政治体制中,政府行政机构在社会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13.社区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答案】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由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1)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如村落、集镇等,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然而,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2)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3)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如共同的文化传统、民俗、归属感等等。它们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人们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互动,形成了各种关系,并由此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社区。

14.形成竞争的条件有哪些?

【答案】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形成竞争需具备以下条件:

(1)它必须是人们对于一个相同目标的追求,目标不同就不会形成竞争。

(2)这个被追求的目标必须是比较少的和比较难得的,即一个人或者一些人夺取到了目标就

意味着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失去丁得到的机会。对于数量很多、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的日标的追求,不能形成竞争。

(3)竞争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目标物,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竞争虽然也是人与人间的一种相互排斥或相互反对的关系,但它是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而不是直接的反对关系。虽然竞争双方中一方的胜利就标志着另一方的失败,但对方的失败不是直接目的而只是间接目的。

15.试述默顿“中层理论”主张的含义。

【答案】(1)中层理论的含义

默顿提出,社会学理论是指逻辑上相关并与经验相符的一组命题。而“中层理论”是指“介十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而统一性的理论试图解释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中的一切观察到的一致性”。

(2)默顿认为中层理论具有六个特点

①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中层理论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它更接近于构成可验证的命题的观察资料。

②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它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如参考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等都属中层理论。

③中层理论可以融入到社会学理论系统中去,即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④中层理论区分出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

⑤中层理论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

⑥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3)根据默顿的中层理论观点,社会学理论要有所发展,第一步是先要建立具体化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以可接受经验验证的假设为基础的。接下来才可建立综合性的概念体系,而不应急于提出宏观大理论。

(4)默顿并非主张不去发展综合性的社会学理论体系,而是认为,社会学要达到此月标,必须重视科学研究的阶段性和知识的积累性。

16.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答案】(1)西方社会学分层现象是现代西力一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此起彼伏、从未间断,西方社会学者也认识到其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而过度的冲突和斗争会引起社会动荡,形成社会运行的障碍。出于维护的目的,他们对社会分层现象也十分重视,进行了长期研究。作为这一研究的结果,他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分层理论和模式,用以描述社会差异,把握各个社会层次上人们的社会表现,预测不平等现象的发展趋势,干预和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其主要的理论代表有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和帕累托的精英循环论。

(2)西方分层理论有明显的不足,对于这些理论不要盲目照搬。尽管如此,仍然可以有选择

地借鉴西方分层理论,为我所用。

①西方分层理论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的,它所指导的一些社会政策或措施确实对社会运行起到某种协调作用。我国虽然在基本制度上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但作为社会系统,总有些共同的结构特征及共同的运行规律。有选择地借鉴这些理论,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②西方分层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社会不平等。我国目前虽然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基础,同时消灭了由此产生的经济上、政治上的根本性不平等,但毕竟还存在着阶级差别,存在着种种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消灭社会不平等,是我国社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意义上,西力分层理论缩小不平等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③西方分层理论创造了一整套研究方法,用以把握各社会层次之间的差异、它们的动态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分层结构对社会运行的影响,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像多元分层模式、精英循环理论,如果不把它们视为对特定社会状态的实质性解释理论,而看做方法性工具,还是具有一定启迪性和应用性的。对这类方法,我们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加以选用。

17.简述文化模式。

【答案】(1)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2)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①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与文化内容。

各种特殊的文化模式,受到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物质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地理条件、资源、人口的影响等。另外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特点、意识形态、外来文化等等。

②普遍的文化模式,指各种文化模式虽各具特点,但是就其基本结构看却有着共同的东西。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语言,包括语言、文字、符号等;

b.科学,如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又如社会科学知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 c.习俗,如各种各样的礼仪、礼节等;

d.家庭与社会制度,如婚姻形式、继承制度、社会控制、教育制度等;

e.政府,如政体、司法、法律程序等。

18.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特点与类型。

【答案】(1)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mw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