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第四次中东战争背景资料
更新时间:2024-03-18 02: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42码的鞋子是多少厘米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预测未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好在这只是一个以历史事件为参考,解读地缘的帖子,并不属于半仙性质的预测贴。所以我们接下来,还是会把历史推进到第四次中东战争,看看阿拉伯联盟针对犹太人的战略反攻,阿拉伯国家又依托了什么样的地缘武器,以及对中东地缘格局,造成了什么样的深远影响。至于说这些“历史”,对解读今日的政局有什么作用,就看大家自己的理解了。会“渔”的话,总比去半仙那里求“鱼”要好的多。
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的角度看,以色列更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都取得了近乎完美的结果。在从埃及人手中夺取西奈半岛;叙利亚人那里占得了戈兰高地;吞并了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在内的,整个巴勒斯坦地区,并顺带把约旦从耶尔库克河下游南岸赶走之后,以色列在地缘安全已经得到了足够的保证。如果以色列的政治家们仍嫌不满意的话,再想办法把黎巴嫩境内的北加利利山脉吃掉,以色列的地缘结构就会更加完美了。不过鉴于黎巴嫩本身的体量,并不足以威胁以色列的安全,这片高地并非非拿不可(在第五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的政治家最终还是没能放过这片土地)。 如果能够保住上述战利品,相信犹太人是非常愿意以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的实际控制线为基础,和邻居们签订和平协议的。然而从阿拉伯人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从战略安全角度来看,约旦人并非不可以接受放弃约旦河西岸,最起码他们的首都安曼,和以色列之间还有外约旦高原做缓冲,但埃及人却怎么也不可能接受,以色列军队在苏伊士运河东岸的存在。那样的话,不仅运河的安全会受到直接影响,埃及的心脏——开罗,也毫无安全可言。至于叙利亚人,当他们站在戈兰高地上时,以色列人会担心他们的水源安全;而当以色列军队控制戈兰高地后,大马士革就必须直接承受军事压力了。
既然阿拉伯人无法接受战争的结果,那么双方的战争状态就不可避免的还将持续下去。只不过已经在战略上,接近取得完美结果的以色列,这时的战略思维出现了微妙变化。既然想拿到的,都已经拿到了,如何保住这些胜利果实,就成为了以色列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首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一贯以攻代守的以色列军队,也不可避免的开始转入战略防御了。这其中最为典型表现就是,以色列开始在苏伊士运河东岸,修建一条坚固的防线——巴列夫防线。
修建“巴列夫防线”看起来,并非多余之举,因为无论是当事双方还是我们,都很容易看出,埃及人是绝不会放弃西奈半岛的,也就是说这场战争迟早会暴发的。只不过,一场全面战争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消耗。无论下一次战争,谁会是战术主动者,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做准备。不过这并不代表埃及人就会在准备好之前,和以色列和平共处了。要知道,作为阿拉伯世界的盟主,如果被以色列占据这么大一片战略要地,而不及时作出反应的话,埃及的领导能力势必会受到很大质疑,并直接影响到下一轮战争的外交准备工作(埃及如果独自发动战争的话,是没有胜算的)。
基于向世人展示埃及一直在战斗的原因,1967年——1970年期间,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维持了一种有限战争的状态。在这期间,苏伊士运河两侧直至地中海,发生了无数次渗透与反渗透,突击与反突击的小规模战斗。而埃及方面最大的成果,就是在1967年10月21日,用反舰导弹击沉了以色列海军的驱逐舰“埃拉特号”(也是战争史上第一次用导弹击沉军舰);当然,对于这样重大的损失,以色列人也不可能没有报复行动的,运河西岸的苏伊士、伊斯梅利亚两市,也遭到了以色列炮火的报复性攻击,出现了大量平民伤亡。
从战略上来看,埃及和以色列都清楚,这些回合性质的小规模战斗,除了证明双方仍处在战争状态以外,对改变双方实际控制线并没有什么帮助。不过对这场拉锯战的最初发起者埃及来说,战争还有另外的意义——消耗。埃及人十分清楚,就军队的战力来说,优势是在以色列一面;但就整体的地缘实力来说,优势却是在埃及一面。即使这些在报复与反报复之
间轮回的战争,会让埃及承担更多的损失,但作为人口更多,纵深更大的埃及来说,却应该比以色列更能承受这些损失。也就是说,纳赛尔试图通过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以国力来拖垮以色列。这种在商战中被称之为“以本伤人”的战术,其逻辑就是:“如果这场战役中敌人造成我们三千人的伤亡,我们仍然能够坚持战斗,因为我们有人力资源储备;如果我们成功造成敌人一万人的伤亡,那么敌人将被迫停止战斗,敌人没有人力资源的储备。”(当时的一位新闻记者总结的)。这套逻辑在后来的两伊战争中也被伊朗人所使用。人口数量倍数于伊拉克的伊朗,在武器补给不如伊拉克的情况下,也曾经用人海战术来消耗伊拉克的战斗力。
从战术效果来看,埃及能否以一场消耗战来拖垮以色列,是很值得怀疑的。特别是在以色列,可以从全世界的犹太人那里,获得额外补给的背景下。这一点,纳赛尔和埃及的政治家们,心里也是很清楚的。因此在进行消耗战的同时,埃及人也同时在酝酿一场决战,以夺回西奈半岛。
假如埃及和以色列都只是非洲中部的两个小国,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是战与和,很大程度就只是他们之间的事了。虽然大国们也一定会为此说上几句,甚至直接干预,但并不会当成外交重点。只是埃及和以色列的地缘位置太过敏感了,假如因战争引发苏伊士运河关闭和石油价格飚升的话,受影响的就不只是埃及和以色列两国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美、苏两个势不两立的大国,也倾向于在阿、以之间暂时维持不战不和的状态,而不是进行一场代理人战争。
鉴于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意中东再重燃战火,在消耗战进行第四个年头时(1970年10月),埃及方面迫于压力,不得不和以色列达成了和平协议,结束这种让双方都疲于奔命的战斗状态。问题是,从战略上来看,以色列人会很乐意看到双方维持这种不战不和的状态,以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吃进去的阿拉伯领土(按两个超级大国的想法,就先维持个二三十年再说)。而对于埃及和叙利亚来说,这种眼睁睁看着以色列消化自己国土的做法,无异于慢性自杀。正因为如此,一场由埃、叙两国主导的,阿拉伯国家的战略反攻也就再所难免了。
埃及和阿拉伯国家有理由为现状感到不满,从双方的地缘实力对比来看,相信任何一个评估者在看地图时都会为阿拉伯世界的失败感到不可思议。一个人口过亿,也算具有很强向心力的民族,居然被一个人口不过数百万的民族打败,这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也正因为如此,纳赛尔才会认为,就算以成倍的损失和以色列进行消耗战,也应该有机会把犹太人给耗死。
对于以色列为什么能够支撑到现在,作为阿拉伯世界领袖的纳赛尔其实心里也很清楚,那就是来自外部的干预。基于以色列存在的地缘政治价值,以及自身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以色列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不愿意把中东作为冷战对抗前线的想法,又使得苏联在是否全力支持埃及和阿拉伯世界备战的问题上左右为难。一方面,在以色列政治上明显倒向西方阵营的前提下,阿拉伯世界应该是苏联的天然盟友;另一方面,如果把中东变成代理人战争的主战场,苏联也同样有巨大的风险。
现在问题就很清楚了,无论阿拉伯世界采用何种方式和以色列对抗,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排除外部干扰。即使不能让那些大国倒向自己,最起码也要让他们保持中心,让博弈在一种“公平”的环境下进行。要做到这点,看起来并不容易。因为自从这个世界开启工业化进程之后,阿拉伯世界就彻底丧失了和西方对抗的资格,同时也失去了国际政治的话语权。不过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工业化固然是阿拉伯世界的死穴,但同时也为阿拉伯人提供了另一项在古典时期所不具备的地缘武器——石油。
阿拉伯人所掌握的石油对于这个世界有多重要,我想已经不需要花时间去论证了。
如果阿拉伯人想将之作为战术武器,影响大国态度的话,他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协调一致。就合纵连横这点来看,这其实是很困难的。首先波斯湾那些产油国并没有处在阿、以对抗的第一线。也就是说,犹太人虽然伤害了阿拉伯人的民族利益,但并没有影响到那些产油国的国家利益;其实石油资源也并非控制在一国手中,那些产油国是否能够共同对敌也是一个问题。因此公平的说,阿拉伯世界的凝聚力算是不错的。最起码在对抗以色列这个问题上,的确曾经做到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只是毕竟这个民族,目前是由十几个国家组成的,客观上给了外部势力分化的机会。而当大国们,特别是美国,把波斯湾产油国单独剥离出来,以胡萝卜加大棒政策重点经营时,阿拉伯联盟也就等于被人抓住死穴了。
美国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单独经营波斯湾产油国,已经是冷战之后的事情了。最起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阿拉伯人对于真主赋予他们的这些资源,还是充满着政治幻想的。也正是因为有这张牌还没有正式发挥过作用,阿拉伯人才会心有不甘,认为自己绝对有实力把以色列人赶下海。
以当时的世界格局来看,如果阿拉伯人威胁控制石油出口的话,直接受影响的,就是严重依赖中东石油的欧洲。而作为世界最大工业国家的美国,同样也无法独善其身。其实就产油国本身来说,即使没有以色列,他们与西方国家的“石油战争”也迟早要开打的。鉴于西方自殖民时代以后,一贯的强势地位,各产油国的石油公司,有相当的股权是控制以西方国家手中的。也就是说,如果想办法通过非商业行为国有化的话,这些产油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资源被别人吸血。这种背景和埃及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并引发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背景是一样的。
比资源控制权更为重要的,还是资源的定价权。从市场的角度看,占据世界石油出口大部分份额的阿拉伯国家,应该在石油定价上更有发言权。但实际上,原油的标价权也是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的。从利益争夺的角度看,标价权其实比控制一部分股份,要更容易获得利益。仅仅依靠一些数字游戏,就有可能让一个国家的财富坐上过山车。
既然争夺石油控制权的博弈,是无法避免的。而现在又有了以色列这个现实的眼中钉需要拔掉,那和以色列有直接矛盾的埃及、叙利亚等国,与那些手握资源的阿拉伯兄弟,就更容易合力进行战术准备了。
在阿拉伯国家内部,正是竭力协调,准备对以色列和整个西方世界进行反击时,最应该感到遗憾的,就是埃及总统纳赛尔了。这个成功从英法两国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并由此而成为阿拉伯世界领袖的埃及人。在1970年9月28日主持召开阿拉伯联盟紧急会议后,突发心脏病离世,时年52岁。如果你相信伟人决定历史的话,那么纳赛尔的离世无疑对阿拉伯联盟是一个重大打击,也应该会改变历史的走向。但实际上,历史走向并不是由某一位精英人物所决定的。那些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能够顺应历史,把握机会,而不是真的在创造历史。所以纳赛尔的离世,并没有影响阿拉伯联盟的既定战略,也没有影响到埃及作为阿拉伯联盟盟主的地位。
当然,如果你理解的“历史”,不是我说的“大历史”,而是那些以人物串连起来的文史。那么纳赛尔的离世也的确改变了“历史”。最起码取代他领导阿拉伯联盟绝地反击的不会是他,而是他的继任者“萨达特”了。不过从历史轨迹来看,谁是这场战争的领导者并不重要,这场战争具体发生在哪一天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阿拉伯国家,如果没有主动发动一场,将所有底牌出尽的决战,是绝对不会死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接任总统之位后,又用了三年时间准备的萨达特,只是碰巧在为埃及和阿拉伯世界,完成一项历史任务罢了
仔细研究几次中东战争的过程,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战争的时间都特别短。除了双方都没有准备的第一次中东战争,打打停停的持续了半年时间以外。其它几次战
争大都一周时间内就终结了主要战事。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前后也不过进行了不到二十天时间(1973年10月6日——10月24日)。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固然与双方的战略纵深、地形有关,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原因,决定了战争的效率,那就是——武器。
由于技术的发展,现代战争所使用的武器在杀伤力和远程投送能力上,都比之前了有质的突破。在这种技术背景下,一场高级别的战争,不仅能够迅速消耗掉战争双方的战争能力,更会缩短双方的战略纵深。也就是说,如果一方能够迅速取得军事优势(特别是制空权),让对方的核心圈(体现为政治中心、政治领袖等)直接感受到战争威胁的时间,被大大压缩了。而如果政治家和国民不是一定抱着你死我活的决心,主战场的失利就足以让他们作出妥协的决定了。
在现代战争中,来自外部势力的干涉,也更多的决定了战争的走向。由于阿、以双方都没有完备的工业体系,自己制造武器,必须从外国进口大量军用物资,更为大国影响战争的走向,提供了途径。换句话说,就是谁能够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武器补给,谁就更有机会赢得战争。而大国对于交战双方的政治态度,也能够从武器供给的角度看出来。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多么的重要。否则战端一开,你根本没有机会把你在人口、资源等方面的综合实力,转化为连续作战的军事能力。一旦之前储备的军事物资耗尽,又得不到补充的话,即使你的体量再占优势,也只能接受失败的结局。从这点来看,犹太人就看得比阿拉伯人清楚多了。最起码你现在能句在国际武器市场上,买到以色列出产的尖端武器以及其他高科技产品。至于阿拉伯国家,除了石油和宗教极端主义者,估计大部分人想不到其他东西。
在阿、以双方热衷于通过战争解决矛盾时,这个世界是被一道铁幕一分为二的。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双方希望在政治、军事上获得支持的话,就必须在苏联和美国之间做出选择。当然,也不是所有国家都对这个双分世界感到满意的。一开始就和西方世界存在结构性矛盾的红色中国,以及因强烈的地缘矛盾,导致交恶的中、苏关系,使得红色中国希望能够在这个两分的世界,以“第三世界”为基础突围,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来。只是鉴于当时的实力所限,这更多表现在外交事务和经济合作上。具体到军事方面的全面支撑,也就只有越南、阿尔巴尼亚少数几块实验田了。
以中东这种强度和广度的博弈来说,中国显然不是双方所考虑的后台。而中国所能够选择的,也无非是根据政治多数的原则,选择站在“正义”的阿拉伯人一方(要是犹太人有十几个国家,而阿拉伯人只有一个,“正义”的一方应该就是犹太人了)。如果不是以色列和美国那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阿拉伯国家并非不愿意让美国人来帮助自己,但现状是,他们如果想置以色列于死敌的话,唯一能指望的就是苏联了。其实我们昨天也分析了,如果有得选择,苏联和美国都不愿意看到中东再燃战火,因为那样会让大家的利益都受到损害。只是大国固然可以因为自己的利益需求,“绑架”小国进入自己的阵营,拥有地缘价值的小国,也同样可以“逼迫”大国,成为自己的后台。
在逼迫大国提供支援的事情上,最先做出动作的是埃及。而具体的战术要求,就是要苏联提供全面的军事支撑(当然也是要花钱的)。由于埃及和阿拉伯联盟,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的报复倾向太过强烈,苏联人当然清楚,埃及人这样做是为了重启战端。为了逼迫苏联做决定,埃及在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就开始进行布局了。那场持久了三年多的埃、以消耗战,有一个战术目的就是让苏联人看看,自己的武器有多么落后。这显然会让苏联人面子上挂不住,要知道如果让那些游走在美、苏两大联盟之间的小国,对苏联的军事能力产
生怀疑的话,俄国人所损失的,就不仅仅武器出口的收益了。
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逼迫苏联在提供军事支援时,能够毫无保留的把最先进的武器提供给参战的阿拉伯国家。当然,前提还是要苏联人肯铁心做埃及和阿拉伯联盟的军事后台。这点,就不是让苏联武器露拙就能做到了。最终让埃及人如愿以偿的,还是因为博弈中第三方的选择权。简单点说,埃及人向苏联人表示,如果他们真的不愿意帮助埃及的话,那么他们将别无选择投入美国的怀抱。虽然苏联和美国已经达成交易,维持阿、以之间不战不和的现状,但如果埃及的政治风向发生逆转,那这种在美国主导下的平衡,就等于把俄国人踢出局了。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别无选择的必须帮助埃及进行战备工作了。
在搞掂俄国人态度之后,西方的态度变得至关重要了。埃及人倒也没有指望美国人会完全放弃以色列,站到自己的背后。不过作为美国的盟友——欧洲,其态度却并非不可影响的。作为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地缘板块之一,欧洲人虽然在战略上,已经成为美国领导下的西方联盟的一部分,但并不表示欧洲就不能有自己的意见了。毕竟双方只是盟友,而非一个国家。即使不能指望欧洲成为自己的后台,但最起码可以想办法让他们保持中立,断绝与以色列的军事关系。假如能够做到这点,不仅以色列无法从欧洲购买武器,即使美国在战争期间全力支援以色列,效率上也因此而打折扣。毕竟俄国人的飞机和船船从黑海到地中海南岸的尼罗河三角洲,要远低于美国人横穿整个大西洋、地中海的距离。
要想逼迫欧洲人保持中立,用自己的政治态度做威胁就不灵了,毕竟争夺世界的是美、苏两国。小弟们考虑的,更多的是眼前的利益,即使是欧洲这个副手级的小弟也不例外。如果埃及人威胁对欧洲关闭苏伊士运河,是个施压的办法。不过这样做的风险也是很大的,毕竟上一次埃及人做类似举动,引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事实上埃及人有更好的牌可以打,那就是“石油”牌。这当然不是说埃及人自己有油,而是他的阿拉伯兄弟们,地下藏着足以影响世界的石油。向欧洲威胁断油的威胁,在后来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不仅欧洲人在军事上,断绝了与以色列的往来。其中立的政治态度,也使得战争期间的美国空军在空援以色列时,不得不选择非常精准的航线。以从随时可能对其发起攻击的北非阿拉伯国家,以及不想惹火上身的欧洲“中立”国家的领空中间,穿行而过。
在政治上搞掂苏联,中立欧洲以后,阿拉伯联盟在外交层面上已经扭转了劣势。接下来,一场阿拉伯人期待以久的复仇之战,就将正式上演了
正在阅读:
42第四次中东战争背景资料03-18
六(3)小学生素质报告01-09
《数学哲学与数学史》欧洲中世纪的数学02-26
学校专用教室管理考核办法06-20
我最想感谢的人作文400字07-09
(强烈推荐)硫铁尾矿综合利用30Kt硫酸项目研究建议书定稿01-27
3、资产评估单选题10-03
掼蛋比赛策划方案03-19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04-0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中东
- 战争背景
- 资料
- 阅读数学讲稿
- 仁爱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词汇句型-Unit4Topic3基础闯关训练
- “数学文化”课的考核(六期)(1)
- 电大建筑结构考试小抄
- 婴幼儿发展及行为
- 办理注册香港分公司需要提供的资料
-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读书笔记
- 婚姻登记知识
- 二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 振动实验报告讲解
- 动物性食品安全
- 父亲姓名权被侵犯儿子能维权吗
- 孤独症早期家庭训练指导方法-发育障碍儿童教育
- 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
- 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 地铁区间防护密闭隔断门
- Ddgouda期货市场教程 预测试卷一
-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情景式默写及答案
- 水泥槽式输送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发改立项备案+2013年最新案
- 中国的人口(地理教学设计)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