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量表秘诀

更新时间:2024-07-01 21: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现金流量表的Excel编制方法

现金流量表是企业的主要报表之一,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可以采用工作底稿法或T型账户法,也可以直接根据有关会计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而工作底稿法和T型账户法比较复杂,采用分析填列法较为简便。用这种方法编制现金流量表,关键是如何进行分析计算。会计期间内发生的会计业务比较复杂,而现金流入和流出又分布于多个科目,分析计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现金流量表的信息质量。在运用分析填列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工作实践中,反复进行理论推导,使之成为易懂且便于操作的现金流量表公式,并将其与Excel电子表格的强大功能相结合,从而为企业提供一种准确、经济、简便、灵活、适用的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 一、基本思路

根据会计理论和现金流量表的原理,反复进行理论推导,使现金流量表的各项转换成为易懂且便于操作的现金流量表公式;转换后的每项现金流量表公式由资产负债表项目、利润表项目及少量特殊业务项目组成;然后利用Excel表格将现金流量表公式链接起来:涉及到资产负债表项目和利润表的项目,已在现金流量表公式中由Excel自动生成,涉及到少量特殊业务的项目,则需要建立一个附件,最后只需完成少量特殊业务项目的填列,就能直接完成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了。 二、Excel现金流量表编制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建立“现金流量表.XLS”工作簿,在工作簿内建立“资产负债表工作表”、“利润表工作表”、“附件工作表”和“现金流量表

工作表”4张工作表。

第二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完成“资产负债表工作表”和“利润表工作表”。

第三步,通过分析将现金流量表的各项转换成为易懂且便于操作的现金流量表公式。

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计算公式的分析为例。在分析法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增值税销项税额+应收账款期初数-应收账款期末数+应收票据期初数-应收票据期末数-预收账款期初数+预收账款期末数+未收到现金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减少+当期收到前期核销的坏账损失”。由于当期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并不一定全部收到现金,故应减去当期净增加的应收账款后,才是当期实际收到的现金。

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加上应收账款期初数减去应收账款期末数的理论依据如下:从会计恒等式“应收账款期初数+当期借方发生额-当期贷方发生额=应收账款期末数”可知,当期实现的业务收入,只有减去应收账款净增加数,才是当期实际收到的现金,因此必须计算出当期应收账款净增加数。将上述会计恒等式进行移项得“应收账款借方发生额-应收账款贷方发生额=应收账款期末数-应收账款期初数”,而应收账款借方发生额减贷方发生额之差额既是当期应收账款净增加数,也是应收账款期末数减应收账款期初数之差额,“业务收入-(应收账款期末数-应收账款期初数)”才是实际收到的现

金,也即“业务收入-应收账款期末数+应收账款期初数”,所以在计算公式中加上应收账款期初数,减去应收账款期末数。应收账款当期净增加数在会计记录难以直接取数,而在资产负债表上则可以直接查找应收账款期初数和期末数。

当应收账款符合核销条件时,可以进行核销处理,这时核销会计分录为借记“坏账准备”,贷记“应收账款”。从该会计分录中可以看出,核销应收账款使当期的贷方发生额增加,而贷方发生额即是应收账款的收回;但核销坏账并未收到现金,故应减去当期核销的坏账。因而,当期未收到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减少,均应从业务收入中减去。

对于“加上当期收回前期核销的坏账”的理解如下,前期已核销的坏账当期收回的,会计分录为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坏账准备”;同时,借记“现金”,贷记“应收账款”。从上述会计分录可知,应收账款期末数额并无变化,所以调整应收账款毫无意义,但确实收到了现金,故应加上当期核销的坏账。应收票据的调整与应收账款类似。 预收账款属于负债类会计科目,其贷方记载预收账款的增加数,借方记载预收账款的减少数。当期实际收到的预收账款净增加数,即是预收账款贷方发生额减去借方发生额之差额。预收账款会计恒等式为“预收账款期初数+贷方发生额-借方发生额=预收账款期末数”,因而公式中应减去预收账款期初数,加上预收账款期末数。

以上从理论上分析了“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的计算公式。其他现金流量表各项目计算公式的分析在此从略。

第四步,将少量特殊业务项目用“附件工作表”列示出来,并用Excel将现金流量表相关公式链接起来。由第三步分析推导的公式,即可根据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中的相关项目对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进行设置。其中,通过分析推导的少量特殊业务项目如下:其他业务收入根据“其他业务收入”账户明细账贷方余额直接得到,增值税销项税额根据“应交税金”账户明细账销项税额项贷方余额直接得到,未收到现金的应收账款的减少根据“应收账款”账户明细账的贷方及摘要查找未收到现金的应收账款的数额,未收到现金的应收票据的减少根据“应收票据”账户明细账的贷方及摘要查找未收到现金的应收账款的数额,当期收到前期核销的坏账损失根据“坏账准备”账户明细账的贷方及摘要查找收到前期核销的坏账损失额。在公式中,各项目已同资产负债表工作表、利润表工作表相应项链接自动生成数据,只需将少量特殊业务项目的数据分别分析填列即可,这样就能直接自动生成“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的数据了。其他现金流量表各项目的计算公式可按上述方法分析填列。

第五步,在“现金流量表工作表”各项中设置相关公式,就能自动生成现金流量表。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企业有外币业务,就需要填列附件工作表中的“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项目。该项目实际中一般可采用倒轧的方法,即首先直接从期初、期末的资产负债表处计算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然后分别减去经营、投资、筹资活动的净额,最

后计算出的差额就是要填列的数。企业只需按上面的过程简单地修改附件工作表中最后两行的公式即可。

这种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理论性强、适用广泛,主要适合于大、中型企业的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其使用基础是手工做账,如果把这种小软件作为模板镶嵌在已有的财务软件中,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利用上述方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的优点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经济实用,目前企业绝大多数都有电脑,而且绝大多数都使用微软的Excel电子表格,这样就无需增加新的投资;二是操作简便,财务人员只需处理好“附件工作表”中的少量特殊业务项目,就能自动生成现金流量表。但利用该方法编制现金流量表也有其缺点:其一,推导现金流量表公式,需要有牢固的会计理论、现金流量表方面的知识及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并非所有层次的会计人员所能掌握。其二,此方法并非适合所有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实际应用此方法时,要根据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作适当的调整,因此,在“附件工作表”每项后都留有几行空行,以备调整时用。

总之,利用Excel链接相关公式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是建立在分析填列法基础上,对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的一个新的探索,相信这种方法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也一定会对企业今后编制现金流量表有所帮助。

快速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一直是企业报表编制的一个难点,如果对所有的会计分录,按现金流量表准则的要求全部调整为收付实现制,这等于是重做一套会计分录,无疑将大大增加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在实践中也缺乏可操作性。许多财务人员因此希望仅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两大主表来编制出现金流量表,这是一种奢望,实际上仅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无法编制出现金流量表的,还需要根据总账和明细账获取相关数据。 作者根据实际经验,提出快速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与读者探讨,这一编制方法的数据来源主要依据两大主表,只从相关账簿中获得必须的数据,以达到简单、快速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目的。本文提出的编制方法从重要性原则出发,牺牲精确性,以换取速度。

编制现金流量表按以下由易到难顺序快速完成编制:

首先填列补充资料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情况”各项目,并确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第二填列主表中“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各项目,并确定“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第三填列主表中“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各项目,并确定“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第四计算确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计算公式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编制现金流量表的难点在于确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于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在企业业务中相对较少,财务数据容易获取,因此这两项活动的现金流量项目容易填列,并容易确保这两项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结果正确,从而根据该公式计算得出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容易确保正确。这一步计算的结果,可以验证主表和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各项目是否填列正确。

第五填列补充资料中“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各项目,并将计算结果与第四步公式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如不相符,再进行检查,以求最终一致;

第六最后填列主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各项目,并将计算结果与第四步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验证,如不相符,再进行检查,以求最终一致。由于本项中“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是倒挤产生,因此主表和附加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相等的,从而快速完成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下面按以上顺序详细说明各项目的编制方法和公式: 一、 确定补充资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现金的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 现金的期初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初余额;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 一般企业很少有现金等价物,故该公式未考虑此因素,如有则应相应填列。

二、确定主表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吸收投资

所收到的现金 =(实收资本或股本期末数-实收资本或股本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应付债券期初数) 2.借款收到的现金 =(短期借款期末数-短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 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投资人未按期缴纳股权的罚款现金收入等。 4.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 =(短期借款期初数-短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剔除利息)+(应付债券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剔除利息) 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应付股利借方发生额+利息支出+长期借款利息+在建工程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预提费用中“计提利息”贷方余额-票据贴现利息支出 6.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发生筹资费用所支付的现金、融资租赁所支付的现金、减少注册资本所支付的现金(收购本公司股票,退还联营单位的联营投资等)、企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建固定资产,除首期付款支付的现金以外的其他各期所支付的现金等。

三、确定主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短期投资期初数-短期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 该公式中,如期初数小于期末数,则在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利润表投资收益-(应收利息期末数-应收利息期初数)-(应收股利期末数-应收股利期初数)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 =“固定资产清理”的贷方余额+(无形资产期

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4.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收回融资租赁设备本金等。 5.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在建工程期末数-在建工程期初数)(剔除利息)+(固定资产期末数-固定资产期初数)+(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上述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项目中核算。 6.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短期投资期末数-短期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 该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7.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投资未按期到位罚款。

四、确定补充资料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净利润 该项目根据利润表净利润数填列。 2、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本期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发生额累计数 注:直接核销的坏账损失,不计入。 3、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制造费用中折旧+管理费用中折旧 或:=累计折旧期末数-累计折旧期初数 注:未考虑因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而减少的折旧。 4、无形资产摊销 =无形资产(期初数-期末数) 或=无形资产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注:未考虑因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减少。 5、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长期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 或=长期待摊费用贷方

发生额累计数 6、待摊费用的减少(减:增加) =待摊费用期初数-待摊费用期末数 7、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 =预提费用期末数-预提费用期初数 8、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 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或收入)明细账分析填列。 9、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明细账分析填列。 10、财务费用 =利息支出-应收票据的贴现利息 11、投资损失(减:收益) =投资收益(借方余额正号填列,贷方余额负号填列) 12、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 =递延税款(期末数-期初数) 13、存货的减少(减:增加) =存货(期初数-期末数) 注:未考虑存货对外投资的减少。 14、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 =应收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应收票据(期初数-期末数)+预付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其他应收款(期初数-期末数)+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15、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 =应付账款(期末数-期初数)+预收账款(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票据(期末数-期初数)+应付工资(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福利费(期末数-期初数)+应交税金(期末数-期初数)+其他应交款(期末数-期初数) 16、其他 一般无数据。

五、确定主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收入×(1+17%)+利润表中其他业务收入+(应收票据期初余额-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应收账款期初余额-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期末余额

-预收账款期初余额)-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2、 收到的税费返还 =(应收补贴款期初余额-应收补贴款期末余额)+补贴收入+所得税本期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营业外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业务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收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公式一) 具体操作中,由于是根据两大主表和部分明细账簿编制现金流量表,数据很难精确,该项目留到最后倒挤填列,计算公式是: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公式二) =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4+5+6+7) } 公式二倒挤产生的数据,与公式一计算的结果悬殊不会太大。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存货期末余额-存货期初余额)〕×(1+17%)+其他业务支出(剔除税金)+(应付票据期初余额-应付票据期末余额)+(应付账款期初余额-应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末余额-预付账款期初余额) 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应付工资”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应付福利费”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管理费用中“养老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成本及制造费用明细表中的“劳动保护费” 6.支付的各项税费 =“应交税金”各明细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应交款”各明细账户借方数+“管理费用”中“税金”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业务支出”中有关税金项目 即:实际缴纳的各种税金和附加税,不包括进项税。

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营业外支出(剔除固定资产处置损失)+管理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折旧、坏账准备或坏账损失、列入的各项税金等)+营业费用、成本及制造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应收款本期借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本期借方发生额+银行手续费

六、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 =汇兑损益

七、重要说明 本文提出的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仅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简单办法,说其简单,是因为这个方法仅是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及部分明细账编制,而实际业务是错综复杂的,按本文办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无法全面反映出来;按工作底稿法和T型账户法编制,工作量又非常大,这需要平时做好积累,在实际工作中,现金流量表是年度决算报表,平时并无编报要求,大部分企业财务因为工作繁忙,而疏忽做好这一基础工作,都是年终决算时临时编制,却又无从着手,本文方法可以暂时解决这些企业财务人员的燃眉之急。 现金流量表在企业决策中作用,各企业管理层还未引起高度重视,企业财务人员编制该表也是应付完成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很难审计或干脆不审。充分发挥现金流量表的作用,还有一个逐步的认识过程。 要精确编制现金流量表,需要财务人员平时按月做好数据的积累工作,本文提出的办法也仅是权宜之计,从重要性角度考虑,按本方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基本能反映出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

满足企业基本的决策需要。读者可以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对该方法进行完善补充,以符合自己的编制习惯和需要。 本文提出的编制方法,从事报表编制的财务人员会很快熟练的,熟练后一般在一小时以内可以编制出现金流量表,作者本人的最快速度是20分钟。 本文提出的编制方法,是粗略性的,仅适合主业突出的单一主体企业,不适合多元化经营的集团企业以及购并、重组、对外投资频繁的企业。

快速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窍门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在实践中大家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都感到十分棘手,通过以下方法的介绍,能帮助你快速学会编制现金流量表。 主表的编制方法:

下面的口决基本上能概括其编制过程: ①看到收入找应收,未收税金分开走; ②看到成本找应付,存货变动莫疏忽; ③有关费用先全调,差异留在后面找; ④财务费用有例外,注意分出类别来; ⑤所得税直接转,营业外去找固定资产; ⑥坏账、工资、折旧、摊销,哪来哪去反向抵销; ⑦为职工支付的单独处理。

第①句话针对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因为直接法是以利润表中营业收入为起算点,所以我们看到营业收入,就要找应收项目(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等)。未收的税金再单独作账(收

到钱的增值税才作为现金流量)也就是说应收账款中包括的应收取的税金部分,若实际未收取现金则贷记应交税费。另外,有关贴现的处理,将应收票据因贴现产生的贴现息(已计入财务费用)作反向调整。 但由于制度的规定和企业一些特殊的作法等原因,上述项目的发生额可能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无关,这些发生额则要做特殊处理,典型的特殊调整业务包括:计提坏账准备、收到债务人以物抵债的货物、销售业务往来账户与购货业务往来账户的对冲(如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的对冲)、“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账户中含有的视同销售产生的销项税额(如将货物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领用本企业产品)。

简言之,在进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的处理时, 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 应收账款(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应收票据(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财务费用(票据贴现息)

应收账款(用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 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销项税额(销售商品的销项税额,不包括对外投资、在建工程领用商品的销项税额) 预收账款(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第②句进行“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的处理时,找应付科目(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同时考虑存货项目的期初和期末

变动值,看是否与此项目有关,有关的调整。

但由于制度的规定和企业一些特殊的作法等原因,上述项目的发生额可能与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无关,这些发生额则要做特殊处理,典型的特殊调整业务包括:当期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不包括消耗的物料)、生产成本中含有的生产工人工资、当期以非现金和非存货资产清偿债务减少的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销售业务往来账户与购货业务往来账户的对冲(如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的对冲)、工程项目领用本企业购买的商品。

借: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进项税额(购买商品的进项税额,不包括在建工程领用商品的进项税额)

预付账款(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贷: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 应付账款(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应付票据(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应付账款(用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

第③句是指先把“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的数额全部调整“支付的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而后面把6项内容调回来。这6项内容是:坏账准备,累计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应付管理人员工资,应付管理人员的福利费(销售费用无任何调整) 第④句指的就是上面说的贴现息。

第⑤句指所得税直接结转,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都是从固定

资产盘盈、盘亏那来的,自然就要找固定资产了。

第⑥句是指这几个项目不影响现金流量,那么反向抵销就可以了。

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贷:坏账准备、累计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费等

第⑦句支付给职工和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较特殊,需单独核算。

借:存货(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提取工资及福利费) 销售费用(提取工资及福利费)

管理费用(提取工资及福利费、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 其他应收款(代垫房租等)

在建工程(用现金支付在建工程人员工资及福利费) 贷: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应付职工薪酬(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补充数据的编制方法:

对补充数据的编制,大家只要能理解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间接法核算的规律,就能很快掌握编制方法: ①与损益有关的项目(9项)调整净利润。

固定资产(4项):减值准备,折旧,处置损失,报废损失;无形资产(1项):无形资产摊销;财务费用:反映本期应属投资筹资的财务费用,不包括贴现息;投资损失。

②与损益无关的专案(四项):存货,递延税费,经营性应收及

应付,这几项的调整可以应用平衡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当使所有者权益增加时,调减净利润;当使所有者权益减少时,调增净利润,从而实现了将权责发生制下的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去除不影响现金流量变化的项目。

编制简单的现金流量表,其实你也可以做到

好多人都说现金流量表难,不知道要怎么编。应该说这是正常的,因为我们平时做会计工作都采用权责发生制,而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来编的,所以难免会在思维习惯上一时无法改变过来。 现在网上也提供了很多现成的自动生成现金流量表的电子表格,简单一点的就是指输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数据就出来现金流量表的,稍微复杂点的还加入了部分调整项目。前者生成的报表纯粹是做做形式的,后者的话,由于企业的业务千差万别,核算的明细内容也可能各不相同,很难把所有应该包括进来的调整项目完全考虑到,所以生成出来的报表也难以保证不会漏掉一些项目,尤其是重要项目。

大部分人学习编制现金流量表,都是照着书本来的。书上的内容讲的比较全面,看着也比较累,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些项目是一般企业根本没有的。从应试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全面掌握每一个项目,但是从实务的角度来看,其实我们可以把一些不常用或不相干的项目舍弃,只需要适当掌握一些常用项目,就可以从容应付工作了。这样一来你会发现,要搞清楚的东西少了,报表更加容易理解了。我们将要开始的学习,就是顺着这样一个思路开始的。

当然要编制现金流量表,你需要一定的会计基础:

首先,你要熟悉平时常用的会计科目,每一个科目都核算哪些具体内容,你要能说的出来这些具体的对象中哪些是直接支付现金的,哪些是没有支付现金的,当然如果你对此还不熟悉,那也没关系,可以参考相关的初中级教材,联系自己平时做的工作,多琢磨琢磨,也可以多问问有经验的人,等到基本的几个环节能兜的下来了,就可以开始来学了。

其次,你需要一张科目余额表(包含各个明细科目,有期初余额、累计借贷发生额和期末余额4栏数字,用电脑记帐的话,都能打印出来这张表的,如果你还是手工记帐,准备好总帐和明细帐也是一样的)、一张资产负债表、一张利润及利润分配表、一张现金流量表。 考虑到大部分企业执行的还是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所以我们还是按照旧的准则规定的科目来学习编制原理,并且假设现在处于一个业务相对简单的一般中小制造企业,没有对外投资业务,没有特殊业务,没有长期负债,没有预计负债,销售业务采用现销和赊销,没有特殊销售,不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所得税采用应付税款法。

准备好了吗,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吧?? 入门篇1

先来说一点理论性的东西,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分类反映原则

由于没有对外投资业务,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现金的概念等同于资产负债表上的货币资金。货币资金有期初数和期末数,期初数减期末数得到的差就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流量表要表达的,就是这个净增加额由哪些内容组成的。打开现金流量表我们可以看到,大致分为三大类: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各大类又具体分为若干明细项目。这样分类的目的,是为了给报表使用者提供有关现金流量的信息,并结合现金流量表和其他财务信息对企业作出正确的评价。

(2)总额反映与净额反映灵活运用原则

通常情况下,现金流量表一般应按照现金流量总额反映,而不以流入和流出相抵后的净额反映,比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等等,因为以总额反映比以净额反映所提供的信息更明确更有用。

但是下面的情况可以用现金流量净额来反映:一是周转快、金额大、期限短(通常不超过3个月)的项目。二是某些金额不大的项目,如处置固定资产发生的现金收入和相关的现金支出可以相抵后以净额列示。三是不反映企业自身的交易或事项的现金流量项目,例如各种代收代付的款项等。

(3)合理划分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

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应当按照其概念进行划分,但有些交易或事项则不易划分,一般我们习惯上把利息收入和股利收入划为投资活动,把利息支出和股利支出划为筹资活动。

发生的财务费用,应当视其形成的原因分别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中反映,票据贴现利息作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的减项,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列入“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银行借款利息支出列入“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有些现金收支可能具有多类现金流量的特征,如缴纳的所得税,由于很难区分是经营活动产生的所得税,还是投资或筹资活动产生的所得税,通常将其作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对于某些特殊项目,如自然灾害损失和保险索赔,若能分清属于固定资产损失的保险索赔,通常作为投资活动,流动资产损失的保险索赔,通常作为经营活动;若不能分清属于固定资产还是流动资产的保险索赔,通常归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4)外币现金流量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企业外币现金流量以及境外子公司的现金流量,以现金流量发生日的汇率或加权平均汇率折算。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作为调节项目,在现金流量表中单独列示。

(5)重要性原则

本来,不涉及现金的投资和筹资活动不应反映在现金流量表内,但是如果不涉及现金的投资和筹资活动数额很大,若不反映将会导致报表使用者产生误解并作出不正确的决策,这时就需要在现金流量表中以某种形式恰当地予以揭示。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于不涉及现金的重要的投资和筹资活动应当在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或附注中

加以反映。

此外,重要性原则对现金流量表中各项目的编制也有很大影响。比如收到的租金,如果企业此类业务不多,并且金额不大,可以将其归到“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中,但是如果业务发生频繁,或者租金数额很大的话,就要单列一个项目来反映。

入门篇2

哪些业务需要在现金流量表上反映?

先来看一笔简单的业务吧,企业开出现金支票,从开户银行提现金3000元。会计处理我们都会做:

借:现金 3000 贷:银行存款 3000

我们看到,对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来说,增减各3000元,余额没有变,也就是说并没有影响净增减额。并且流入和流出的3000元,既不属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也不属于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因此我们看到了如下的游戏规则:

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由于不影响现金流量净额的变化,所以现金流量表不需要反映这些内容。

再来看我们是怎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额的: 借: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 12000 贷:累计折旧 12000

现在看到了什么?我们做了上面这个会计处理以后,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换句话说,货币资金并没有因此

而发生增减变动。由此我们看到了第二个游戏规则:

非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由于不影响现金流量净额的变化,所以现金流量表不需要反映这些内容。

2008年11月11日,收到A客户通过银行汇入的所欠货款5850元,我们会这样做:

借:银行存款 5850 贷:应收帐款 5850

这笔业务影响的是什么?对了,我们看到货币资金增加了5850元,影响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增加了5850元,这就是我们要反映在现金流量表上的数字。所以我们得到了第三个游戏规则:

现金各项目和非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由于会引起现金流量净额的变化,所以现金流量表主要反映这些内容。

来总结一下:

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如果只涉及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或者只涉及非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不会发生现金流量;只有发生的经济业务涉及现金各项目与非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时,才会影响现金流量。

入门篇3

也来说说“四柱清算法”

期初数+本期增加数-本期减少数=期末数

相信这个公式我们都很熟悉,其中有余额,也有发生额。让

我们来把这个公式略做变形:

本期增加数-本期减少数=期末数-期初数 (公式一) 公式一很重要,它是把发生额的增减变化通过余额的增减变化来体现出来。可以想象一下,资产负债表上面的数字都是余额,但我们要编制的现金流量表上的数字都是发生额。运用公式一,我们可以根据余额的增减来得到发生额的增减。

再来看另外一个变形:

本期增加数=(期末数-期初数)+本期减少数

或者:本期减少数=本期增加数-(期末数-期初数) (公式二)

相比较而言,公式二可能更加实用,它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报表的数字联系起来了。等号左边是现金流量表的数字,通过等号右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数字加加减减得到。

当然还有更多不同的变形,大家可以自己去写一下,揣摩一下。会计的学问就是这样,说简单,其实并不简单,说难吧,也不是很难。其中的道理你想明白了,就是所谓的一通百通,万变不离其宗,没什么难可言。

入门篇4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假如企业本期销售收入为23万元(假定为含税收入):其中付款提货3万元,赊销20万元;同时收到前期的赊销款11万元,那么你知道一共收到多少现金吗?没错,3+11=14万元。

但事实上我们的报表上是没有这样的数字提供给你的。假设期初的应收帐款为15万元,那么期末数=15+20-11=24万元。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了收入是23万元,应收帐款期初数为15万元,期末数为24万元,怎么才能知道收到的现金是多少呢?

应该这样来算:23-(24-15)=14万元 下面来推导一下上面这个过程。

(1)把所有的现销业务合并起来做成一个分录: 借:现金、银行存款等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把所有的赊销业务合并起来做成一个分录: 借:应收帐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把(1)和(2)合并成一个分录: 借:现金、银行存款等

应收帐款 -------------------------------------(借方累计发生额) 贷: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表上的本年累计数)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明细帐上的累计发生额)

(4)本期收到前期的应收帐款: 借:现金、银行存款等

贷:应收帐款 -------------------------------(贷方累计发生额) (5)再把(3)和(4)合并成一个分录: 借:现金、银行存款等

应收帐款 ---------------(借方累计发生额-贷方累计发生额) 贷: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表上的本年累计数)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明细帐上的累计发生额)

(6)参照前面的(公式一)可以得到下面的调整分录: 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倒挤出来的数字)

应收帐款---(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把发生额替换成余额> 贷: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表上的本年累计数)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明细帐上的累计发生额)

来把上面的数字代进去看看得到的结果: 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14 应收帐款 9(=24-15)

贷:主营业务收入 19.66(假定按17%计算增值税)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34(23*0.17/1.17) 怎么样,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了没有?明白了的话,我们再来考虑一下稍微复杂一点的情况。比如,存在材料销售的情况、存在应收票据或预收帐款的情况等。道理和上面一样,把所有的业务汇总成

一个类似如下的调整分录就行了:

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倒挤出来的数字) 应收票据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应收帐款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预收帐款 ------------(期初余额-期末余额)(特别注意一下) 贷: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表上的本年累计数) 其他业务收入 -----------------(利润表上的本年累计数)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明细帐上的累计发生额)

可以自己来推导一下这个调整分录是如何出来的,以便加深印象。我们可以注意到,所用的这些数据都来自于报表上或明细帐上面。

入门篇5

“收到的税费返还”

本项目我们一般能碰到的,也就是增值税的出口退税额。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免抵退额扣除免抵额,就是税务机关应该退给企业的增值税。这部分税还没退给企业的时候,我们一般是放在“应收补贴款”这个项目里的。

比如本期的免抵退额是15万元,免抵额是10万元,那么应退税额就是5万元。如果应收补贴款期初余额为1万元,本期收到税务机关的退税额4万元,那么期末应收补贴款余额为2万元。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明白了,“收到的税费返还”就是应收

补贴款的贷方发生额4万元。直接就在现金流量表上填4万元行不行?当然行了。但是如果你每个项目都这样割裂开来填写数字的话,很有可能最后编出来的现金流量表会出现钩稽关系上的不平衡,而且也很可能连错误在哪里你都不知道。

我们所采用的调整办法,是一种综合的调整,通过验证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的数字调整的是否正确,来确保现金流量表的平衡。退一步来讲,哪怕你调错了现金流量的项目,也不会导致现金流量表的不平,即使不平,你也能很快找到问题在哪里。

(1)本期申报应退税款:

借:应收补贴款 -------------------------------(借方累计发生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明细帐上的累计发生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明细帐上的累计发生额)

(2)本期收到税务机关的退税: 借:现金/银行存款

贷:应收补贴款--------------------------(贷方累计发生额) (3)由(公式二)可知(2)也可以改写成: 借:现金/银行存款

应收补贴款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贷:应收补贴款-------------------------------(借方累计发生额) (4)把(1)和(3)合并起来可以得到我们需要的调整分

录:

借:收到的税费返还 ------------------------(倒挤出来的数字) 应收补贴款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明细帐上的累计发生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明细帐上的累计发生额)

我们不妨把上面的数字填进去验算一下: 借:收到的税费返还 4(倒挤出来的数字) 应收补贴款 1(=2-1)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1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15

这样的话,调整后的应收补贴款的期末余额=期初1+调整额1=2,与报表上的数字相等,从而确保应收补贴款项目全部调整完毕。

什么?那位美女说你们企业都是内销产品,没有出口退税?那么,恭喜你啦!

入门篇6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本项目和“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一般采用流入和流出相抵后的净额来填列,涉及的资产负债表项目主要有“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等,涉及的利润表项目主要有“营业外收入”等。

通常,当“其他应收款”的期末数小于期初数,或者“其他应付款”的期末数大于期初数,我们会合理地认为现金的净流入量增加了;反之,当“其他应收款”的期末数大于期初数,或者“其他应付款”的期末数小于期初数,我们会合理地认为现金的净流出量增加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写调整分录: 借: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贷:其他应收款 -----------------------(期初数-期末数)[差>0,填这里;差<0,不要填]

其他应付款 -----------------------(期末数-期初数)[差>0,填这里;差<0,不要填]

“营业外收入”有时候可能有少量的罚没收入,并且通常直接以现金的方式收取,所以有:

借: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贷:营业外收入 ------------------------(累计发生额) 这两个分录可以分开来做,也可以合并起来一起做,对最终的报表数没有影响。

入门篇7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如果本期购进存货20万元,相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3万元,其中9万元用现金直接支付,14万元是赊购,另外本期支付前期的赊购款10万元,那么我们可以知道总共支付的现金=9+10=19万元。

但是,在报表上只能找到如下的数据:存货期初8万元、期末10万元,应付帐款期初12万元、期末16万元,主营业务成本18万元。怎么得到那个19万元呢?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18+3+(10-8)-(16-12)=19万元

没看明白?不要紧,我们来推导一下调整的过程: (1)本期购进的全部存货

借:存货 --------------------------------(借方累计发生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明细帐累计发生额)

贷:应付帐款 -----------------------(贷方累计发生额) 现金、银行存款等 (2)本期销售的全部存货

借:主营业务成本 -------------------(利润表上的本年累计数) 贷:存货 -----------------------------(贷方累计发生额) (3)本期支付前期的赊销款

借:应付帐款 --------------------------(借方累计发生额) 贷:现金、银行存款等

(4)把(1)、(2)和(3)合并起来成为一个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 -------------------(利润表上的本年累计数) 存货 -----------------------(借方累计发生额-贷方累计发生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明细帐累计

发生额)

贷:应付帐款 ------------(贷方累计发生额-借方累计发生额) 现金/银行存款

(5)利用前面的(公式一)替换得到调整分录如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 ------------------(利润表上的本年累计数) 存货 --------------------(期末数-期初数)[发生额替换成余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明细帐累计发生额)

贷:应付帐款 --------(期末数-期初数)[发生额替换成余额]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倒挤出来的数) 呵呵,也不是很复杂是吧。我们用前面的数字来验证一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 18 存货 2(=10-8)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 贷:应付帐款 4(=16-12)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19

原来如此,这下有点明白了?好的,我们继续设想一下,企业采购存货,不仅通过应付帐款,还有应付票据,还有预付帐款呢,另外不光销售产品,可能还出售少量的原材料什么的。没关系啊,搞清楚了一个,另外的也就容易弄懂了,无非是多了几个调整项目而已:

借:主营业务成本 -------------------(利润表上的本年累计数) 其他业务支出 --------------------(利润表上的本年累计数)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明细帐累计发生额)

存货 --------------------------------(期末数-期初数) 预付帐款 --------------------------(期末数-期初数) 贷:应付票据 -----------------------(期末数-期初数) 应付帐款 -----------------------(期末数-期初数)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倒挤出来的数) 那位MM在说什么?存货中不仅有材料成本,还有工资到哪里去了?真是个漂亮又聪明的MM,会计掌握的有点水平咯。没错,生产企业从购进原材料开始,经过生产加工过程,到产成品出售之前,所有发生的料、工、费都归集到存货项目中,简单归纳一下就是:

料、工、费 →(增加)→ 【存货】 →(减少)→ 销售产品

我们看到,存货在增加的时候,有购进的原材料,也有发生的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存货项目涉及“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和“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两个现金流量项目。但是如果考虑太多了,容易晕过去。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可以分步来进行调整,先假设存货增加支付的现金都是属于“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等以后在“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的中再给调整回来就是了。

入门篇8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相信这一项对于做会计工作的朋友一定不陌生,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支付的工资、奖金、福利费、各类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等等。

(1)计提各种工资、社会保险费和职工福利费等的时候 借:生产成本 ------------------(明细帐上工资、福利费等项目的累计发生额)

制造费用 ----(明细帐上工资、福利费等项目的累计发生额) 营业费用---(明细帐上工资、福利费等项目的累计发生额) 管理费用------(明细帐上工资、福利费等项目的累计发生额) 贷:应付工资 ---------------------(贷方累计发生额) 应付福利费 ------------------(贷方累计发生额)

(2)当支付各种工资、社会保险费和职工福利费等的时候 借:应付工资 ------------------(借方累计发生额) 应付福利费 ------------------(借方累计发生额) 贷:现金、银行存款

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 ------(明细帐上的累计发生额) (3)现在我们同样把上面两个分录合并

借:生产成本 -(明细帐上工资、福利费等项目的累计发生额)

制造费用-----(明细帐上工资、福利费等项目的累计发生额) 营业费用---(明细帐上工资、福利费等项目的累计发生额) 管理费用---(明细帐上工资、福利费等项目的累计发生额)

贷:应付工资 ------------(贷方累计发生额-借方累计发生额) 应付福利费 --------------(贷方累计发生额-借方累计发生额) 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 -(明细帐上的贷方累计发生额)

现金、银行存款

(4)再利用我们的(公式一)得到如下

借:生产成本 ------------------(明细帐上工资、福利费等项目的累计发生额)

制造费用------(明细帐上工资、福利费等项目的累计发生额) 营业费用 ----(明细帐上工资、福利费等项目的累计发生额) 管理费用-----(明细帐上工资、福利费等项目的累计发生额) 贷:应付工资 --------------------------(期末数-期初数) 应付福利费 -----------------------(期末数-期初数) 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 -(明细帐上的贷方累计发生额)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倒挤出来的数) 以上各步,可能大家现在都能熟练推导出来了,但是注意,现在还没有完事呢。我们看到,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是存货项目,前面在调整存货项目的时候,我们是假设存货项目的增加都作为“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来调整的,但是实际上其中增加的人工成本并不是“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所以要把它给减去,成为如下的调整分录:

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明细帐上的工资、福利费等项目的累计发生额)

营业费用 ------------------(明细帐上工资、福利费等项目的累计发生额)

管理费用 ------------------(明细帐上工资、福利费等项目的累计发生额)

贷:应付工资 ------------------------------------(期末数-期初数) 应付福利费 --------------------------------------(期末数-期初数) 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 --------(明细帐上的贷方累计发生额)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倒挤出来的数) 实际操作上,由于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中大多数明细项目属于“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我们调整的时候一般先将所有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发生额都作为“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然后在其他项目的调整中扣除,于是乎我们可以把上面的调整分录写成:

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明细帐上的工资、福利费等项目的累计发生额)

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明细帐上工资、福利费等项目的累计发生额)

贷:应付工资 ------------------------------------(期末数-期初数) 应付福利费 --------------------------------------(期末数-期初数)

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 (明细帐上的贷方累计发生额)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倒挤出来的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m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