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更新时间:2024-05-28 17: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六、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答: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完全独立,甚至名词使用上也未作严格的区分,互用概念的现象比较多见。第三,考虑到目前我国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因为他们绝大部分将从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体育教育工作,具体涉及到体育教学、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健身锻炼等领域中工作,体育心理学包括这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对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大有帮助。 3.何谓体育心理学?

答: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景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4.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含义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是一个包含多种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包含心理学的许多传统学科,如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以及其他的学科(Anshel,2003)。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身体练习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可加以应用。同时,也促进体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5.体育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答:在体育心理学中受到研究的社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领导理论和风格,心理学对教练有效工作的影响,影响团体凝聚力(团体共同的感觉)和团体动力学(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因素,观众特性(如规模、评价的角色、观众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等)对运动表现的影响,攻击性,影响解释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文化因素,以及性别对影响运动表现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因素的作用。 6.教育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答:教育运动心理学领域主要探讨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记忆过程,通常也称信息加工;研究和应用提高动机水平、调节情绪和感觉状态、降低焦虑程度和矫正不良思维内容等的方法。教育运动心理学与运动教育学和动作技能学习等学科有很大关联。 7.简述体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七个重大事件。

答:1898 年Tripkett进行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1925年Griffith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1965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ISSP)成立;1967年北美运动和身体活动联合会(NASPSPA)成立;1969年加拿大心理技能学习和运动心理学联合会(CSPLSP)成立;1985年高级应用运动心理学学会(AAASP)成立;1987年美国心理学会第47分会(锻炼和运动心理学)成立。

七、论述题

1.学习体育心理学对您未来的工作有什么意义?

答:学习体育心理学对您未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1)体育实践工作的需要。作为一名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但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对今后从事体育实践工作大有帮助。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体育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将走上体育教育教学岗位,他们主要的体育实践工作是从事

体育教学,其次是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和健身锻炼。对于一名体育教师而言,将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体育实践工作中,对提高自己的工作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①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广泛的,首先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要,这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要是不一样的,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要,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例如,学生的性格有外向型和内向型,在教学中,对待内向型的学生可采取多表扬、多鼓励方式,而对待外向型的学生,适当时候可进行批评和教育。第三,可采用一些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和调节情绪状态,如可以采用表象训练法帮助学生掌握、改进、提高运动技术,可以采用放松方法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等等。第四,有些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不高,动机不强,表现出的行为是上体育课心不在焉、消极怠工,体育心理学有助于体育教师了解学生兴趣不高、动机不强的原因,并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机水平。第五,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例如,采用目标设置方法,让学生在达到一个个具体、明确的目标的同时,体验体育学习的成功感,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学校运动队训练和比赛的需要。指导学校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也是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也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提高训练水平;二是怎样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使运动员处于最佳比赛状态,充分发挥最大潜力,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见案例分析1-2);三是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消除疲劳,调节情绪,恢复良好的身心状态。总之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体育教师有效地指导学校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

(2)体育科学研究的需要。

体育教师不仅是一名教学者,也应该是一名研究者。作为一名中小学的体育教师,自己“研究者”的角色主要不是定位在纯学术性的研究方面,而是定位在应用研究方面,并且主要集中研究自己实践工作中发生的问题,这对自己提高的实践工作效果,促进自己专业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我国当前开展的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由于倡导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教师在实施新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将会碰到一些新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通过研究去解决这些新问题和困难。

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些复杂的心理活动有些是体育心理学教科书上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所不能解决的,有些是涉及不到的内容,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思考、探讨一些具体的心理学问题。

此外,从我国体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现状来看,与运动员心理问题的研究相比,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心理方面的研究,无论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稍逊一筹。因此,加强体育教学心理学的研究,体育教师应该有许多方面的优势。

2.试述体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答:要对体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一个明确的回答似乎比较困难,但根据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还是可以对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作出大致的描述。

其一,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分工将更为明确。

我国学者祝蓓里1986年就指出,世界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动向就是要求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分家成为两门独立的学科。从近20年的发展来看,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不断朝着各自的方向发展,未来三门学科的分工将会越来越明确,各自会建立更为完善的学科体系。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已充分反映出这种发展趋势。

其二,运动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将进一步细分。

未来的运动心理学将继续强化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即学术运动心理学和应用运动心理学。学术运动心理学主要的任务是进一步研究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该项任务主要由大学和研究所的运动心理学教授或研究人员承担,他们也给学生或运动员讲授体育心理学的知识,并经常在教育和临床情景下开展自己

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也有可能得到应用,这些工作者也被称为学术运动心理学家。应用运动心理学重视将体育科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应用于运动情景之中,以提高运动参与者的心理健康和运动表现(Wann,1997),并且寻求从运动和锻炼的经验中来进行总结和推论,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学者被称为应用运动心理学家。应用运动心理学很少关注单一变量的作用,更重视多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不太关注统计上的显著意义,更关注临床的意义。

其三,体育心理学的质性研究方法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

体育心理学的量化研究方法将继续得到广泛的运用,但目前的趋势是研究者们已经开始重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结合使用,从而使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大大提高。所谓质性研究方法就是通过观察或访谈收集资料,分析被试的言词、故事或叙述,从而推论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这一研究方法将对体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四,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将更加广泛。

1985年,原国际运动心理学会主席Singer博士对运动心理学的未来方向作出了富有卓见的预测,他确定了11种虽已研究,但今后依然会受到更加关注的主要研究领域:(1)儿童与运动学习,(2)专项运动测验,(3)运动成绩的预测,(4)运动员的认知,(5)自我控制技术,(6)适宜心理过程的心理和发展,(7)运动动机,(8)运动员的全面训练计划,(9)运动员的追踪研究,(10)强体力活动训练计划造成的后果,(11)对运动员的跨文化心理学比较研究(季浏等,1994)。Singer博士的展望主要集中在竞技运动心理学领域。20年过去了,这些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广泛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体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不太成熟和研究方法的缺陷,这些研究内容还有待于继续深入的研究。除此之外,一些新的问题需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体育锻炼产生心理健康效应的中介机制究竟是什么?心理选材的指标在多大程度上能预测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体育学习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究竟多大?等等。总之,随着体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和应用性不断增强,体育心理学要研究的内容将越来越广泛。 第二章 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答案 六、简答题

1、简要评价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答: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机械地用动物的学习规律来解释人类的学习行为;过分强调客观,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认知心理学理论得到迅速发展,无论在理论探讨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相比有较大突破。认知心理学把学习归结为单纯的内部心理过程和意识系统,把人的认识活动归结为纯粹的认知行为,甚至类比或等同于计算机对信息的机械加工,忽略其他非认知因素的影响,从而表露出其片面性。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由学习者根据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来建构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更强调真理的相对性,重视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但在实践中要注意避免因过于强调相对性而导致真理观的相对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具有自主性、全面性和渗透性三大特点。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由于过分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生物学动力机制,容易忽视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由于只注重人的情感与价值,而漠视客观的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简要介绍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观点。

答: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是一种S(刺激)-R(反应)的联结理论,将学习者学到的行为解释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是其对刺激情境所作出的反应,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认知心理学理论既强调外在的客观因素(环境),也强调学习者内在的主观因素(心理结构),把重点放在两者的结合上,主张学习就是将外在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S-O-R。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由学习者根据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来建构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强调“自上而下”的学习策略,注意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重视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重视意义学习,强调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重视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简单介绍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在体育学习中的原则。

答: (1) 小步子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把运动技能的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这些小单元称作小步子。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以确保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

(2) 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学生很少有机会对每一个学习内容作出反应。要改变这种消极学习的现象,就要求在上述“小步子”(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中学生都要作出积极的反应。

(3) 即时反馈原则。即时反馈原则是指当学生展示所学运动技能(作出反应)后,必须要及时使他们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

(4) 自定步调原则。自定步调原则是指在体育学习中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潜力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个体化的学习方式,并不断地通过练习纠错、评价反馈等措施,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5) 低错误率原则。低错误率原则是指在小步子的体育学习内容引导下,学生可以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反应”,提高学习效率。 七、论述题

1、试述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答:认知心理学理论对体育学习的影响同样体现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认知,熟悉运动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达到自动化阶段时才表明学习结束。

第一,强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认知心理学理论非常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学习中的地位,认为越是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对于解决问题、掌握新知识的作用越大,并强调无论多么复杂的概念和原理均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实物、表演、图像和符号等)呈现给学生。因此,在体育学习中,学习每一项运动技能都应首先让学生接触最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

另外,体育教师还应注意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同一运动知识与技能,如教师示范、学生体验、多媒体展示等等。也就是说,对同一个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基础水平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不断增加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使学生一步步迈向较高的认知层次。

第二,注意建立学习内容的层级结构。

加涅(Gagne Robert. M.)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可划分成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多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问题解决八种学习类型。这八种类型是依顺序按“简单—复杂”这一维度组成的层级系统。在这个层级系统中高一级层次的学习必须以较低层次的学习为基础。根据加涅的这一观点,体育学习中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应设计成层级式的,既要分析学生当前要掌握的内容属哪个层级,同时还要分析其“基础层”和“高一级层次”的学习内容,从而构成学习内容的“层级”结构。

第三,重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的作用

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认为,如果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性,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又具备与之相联系的观念,这时的教材对学习者来说就是一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材料。在体育学习中,为使学生将已有的运动知识、动作技能、实践经验与需要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就要对所需要学习的运动知识和技能进行处理,设计一个引导性内容。这个引导性内容最好以学生通俗易懂的语言、图形、图表或多媒体等方式呈现出来,其目的是给学生一个同化新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框架。 2、试述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答: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的观点,在体育学习中,体育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建构”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灵活多样的体育学习活动。

其一,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体育学习。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出对事物的了解或对知识的掌握应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没有必要给学习者设定某一个固定的学习起点。根据这一观点,在体育学习中,体育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多个学习起点和多条学习路径与机会,注意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学习相应的运动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灵活地开展体育学习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其二,强调“自上而下”的学习策略。

“自上而下”的学习策略是指学习内容最好是由整体向具体展开,即先完整地给学生呈现学习内容和任务,将他们带入一个较完整的问题情境之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尝试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相关的、具体的知识和方法。

在建构主义看来,“自下而上”的学习策略是“使学习过于简单化”的根源,而“自上而下”学习策略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支架式”、“抛锚式”等教学方法和模式,这在学习实践中有助于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其三,注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给学习者提供与其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或真实的实践情境,以利于学习者在这种情境中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真实性的学习情境或任务有助于学习者了解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同时这种情境又是整体性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综上所述,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来安排和实施各种学习活动,并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3、试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答:该理论对体育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罗杰斯追求的不但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且还追求面向未来社会需要的和谐教育。基于这一观点,体育教师应注意选择更具有弹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并有利于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学习内容,使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不仅掌握了固定的运动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掌握了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促进自己健康发展的方法,获得了强健的体魄以及保持健康状态的能力。

第二,重视意义学习,强调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理论则强调情感、能力、价值观等非认知因素对学习的重要意义,突出学生思维、情感和行动进行整合的必要性,认为情感和理智全部投入的学习是自动发起的学习,也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学习。罗杰斯认为,学习过程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要重视对学生价值、态度、情感等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面对广大的学生(非体育专业或体育特长生),体育教师应舍弃那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毫无意义的、竞技性较强的、学生既难以学会也不感兴趣的内容,精选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教学内容;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接受式学习方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求,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教学氛围,让学生选择对自身发展有意义的内容进行学习,并给学生留出自我修改、自我思考、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使他们在体育活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体育学习兴趣,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为实现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重视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过程

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与学的方法,而不是学习的内容;重视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 传统的体育学习是学生被动接受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长时间以来,我们总是单纯地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忽视学生如何获得这些知识与技能。这种重结果、轻过程,重内容、轻方法的学习完全无视知识和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个性和思考。因此,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观点,体

育学习应更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

第四,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把学习当作是满足学生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决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体育学习中,体育教师一定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来构架学习的内容,允许学生根据需要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第三章 运动兴趣参考答案 六、简答题

1、何谓运动兴趣,运动兴趣与运动需要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人们一旦对体育运动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对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事情和信息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运动兴趣和人的运动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发生以一定的运动需要为基础。这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对所要参与的体育运动或所学的运动知识与技能产生强烈的欲望,感到这些运动知识和技能需要了解,需要掌握,他才会兴趣盎然地进行该项体育运动或体育学习。 2、简述运动兴趣和运动爱好的关系。

答:运动兴趣可以发展为运动爱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运动兴趣与运动爱好当作一回事,实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运动爱好则是从事某项体育活动的倾向。当运动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体育活动的倾向时,就变成了运动爱好。运动兴趣与运动爱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是紧密联系的。一个人对某项体育运动的爱好必须建立在对这一运动的认识兴趣基础之上,但人们对某项体育运动感兴趣,却未必一定会去从事相应的运动。 3、简述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联系和区别。

答:(1) 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所需要的意志努力程度不同。一般来说,在产生直接兴趣的体育活动中,不需要或较少需要意志努力。间接兴趣则不然,因为个体对体育活动本身不一定有强烈的兴趣,一般都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获得好的结果。

(2)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具有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将由较多地受直接兴趣影响转向更多地受间接兴趣的影响。

(3)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体育运动的直接兴趣又转化为间接兴趣,而直接兴趣又有利于参与者继续从运动中得到乐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这种转化,对于促使个人积极而有效地参加体育运动非常必要。

4、简述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1)强大的动力作用。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有助于人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在体育学习中,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激励其行为,使之成为体育学习的动力,加快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生如果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就会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之中,体育学习的效果自然会好。

(2)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运动兴趣可以使人在不断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开阔眼界,丰富自我,培养全面细致的观察力,发展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创造性运动的能力。运动兴趣一旦得到激发,学生会不断建构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更大、更快、更好的益处。

(3)最终实现终身体育。运动兴趣的形成可以对其今后终身从事体育专业或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起到准备作用。运动兴趣对终身体育的实现也具有促进作用。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让学生爱上体育课,并积极主

动地参加到体育学习中去,从而进一步将体育运动和自己的生活、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5、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运动需要的满足。运动需要主要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身价值(如趣味、娱乐、竞技、健身、健美等)所产生的一种渴求趋势,或想掌握某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一种需要。运动需要会促使学生对其所渴求学习或参与的体育活动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2)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也有赖于其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越深,相应的兴趣也就越强烈。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运动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主要不在于运动技能掌握的广度(多)而在于其深度(精),即运动技能的水平。因为运动技能水平越高,就越有机会体验体育运动内在的魅力,领悟运动技术所蕴含的奥妙,倍感其乐无穷。人们一般在余暇时间会更积极、主动地邀请同伴参与自己所擅长项目的活动,从中满足自己的运动需要。

(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一般来讲,趣味性、娱乐性和竞争性越强的内容越具有魅力,越能吸引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或练习

(4)成功体验的获得。运动兴趣是体育学习获得成功的动力,而体育学习的成功又是激发和提高运动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说来,有成功希望的、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能带来愉快感的体育运动容易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这些体育运动中,学生比较容易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获得成功体验,兴趣就会随之产生。学生往往是越感兴趣越要学,越能有所得,而越有所得,就越会感兴趣越要学。

(5)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一般来说,不受学生爱戴、亲近的教师,大多数是教学能力差、好训斥、武断和偏执的教师。受到学生爱戴、亲近的教师,不但教学水平高,而且朝气蓬勃、与学生打成一片。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爱屋及乌”。学生常常会为其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学生对某位教师有好感,往往会由此而发展为对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相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果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而且共同解决问题和承担任务,就会增进相互间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论述题

1、应该如何利用运动兴趣的各种品质,激发与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答:(1)运动兴趣的倾向性是指运动兴趣总是指向于一定的体育项目或体育事件。当一个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感兴趣时,他的意识就常常倾向于去参与这项运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善于挖掘出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有效方法,充分揭示体育运动的内在美,让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这一品质,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应该实施单元教学,让学生在某一个单元的学习中相对集中地对某一项目进行练习。这样有利于获得好的学习效果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反过来强化运动兴趣的倾向性。

(2)运动兴趣的广泛性是指运动兴趣指向对象范围的大小。在运动兴趣的广泛性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运动兴趣广泛的人,除了会经常注意所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本身以外,还会去了解与该项运动相关的其他运动及其各类信息,并加以钻研,从而大大增进自己对该项运动的了解,为大幅度提高该项运动技能水平提供可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巧妙地设计教学内容,避免过去那种“就教材教教材”的现象,注意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式和探究式学习,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兴趣面。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喜欢体育学习,而且可以诱导学生从对某一项目本身的兴趣发展成与该项目有关的更具普遍性的运动兴趣。

(3)运动兴趣的稳定性是指运动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运动兴趣的持续时间越长表明稳定性越强,持续时间越短则稳定性越弱。稳定的运动兴趣可以让学生持续地坚持体育锻炼,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即使在体育运动中受到了挫折也不会放弃,从而形成强有力的推动力,促使学生获得好的成绩。这种结果反过来又强化运动兴趣的稳定性,为体育学习提供更强的推动力量。反之,如果运动兴趣不稳定,体育学习就难以坚持下去,无法获得理想的成绩。

(4)运动兴趣的效能是指运动兴趣对体育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根据运动兴趣的效能水平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积极的运动兴趣促使人自觉、主动地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以便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运动兴趣的效能高低主要表现在对实际行动的推动力大小,以及起作用时间的长短上。因此,培养学生具有高效能的运动兴趣,对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参与体育运动,更好地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发展个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试述运动兴趣的初级、中级、高级水平的不同特点及其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答:(1)运动兴趣的初级水平——有趣。“有趣”是人们对于新事物或有趣现象的直接兴趣,是在感知中由于兴奋性增强形成的一种不太稳定的愉悦倾向,属于始发状态的低层次兴趣,是由事物的新异刺激而引起的好奇心。它是兴趣发展必备的基础,自始至终由外部刺激引起,兴趣的范围很不明确。这种兴趣处于初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活动内容的选择杂乱无章,不能有效地巩固自己的主要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必须首先由“有趣”开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学生的运动兴趣尚未形成之时,必须注重发挥学习内容的新异性,巧妙地运用新颖生动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

(2)运动兴趣的比较高级水平——乐趣。“乐趣”是继发状态的中层次兴趣。运动兴趣进入比较高级的水平时,已不仅仅停留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表面。“有趣”不断地发展积累,由量变引起质变,由被动的、观赏性的兴趣转化为主动参与的兴趣,由不太稳定的愉悦倾向(情绪性的)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热爱倾向(感情性的),其动力效应大大增强,从而形成“乐趣”。只有发展成“乐趣”,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才能具备主动自觉的积极动力。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的倾向性,利用其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增强其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由乐学向爱学转变。这时学生的运动兴趣相对稳定,范围较广,但不够深入,未能达到对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探究的程度。

(3)运动兴趣的高级水平——志趣。“志趣”是完成状态的高层次兴趣,即对体育运动技能及其基本用途的兴趣。志趣是乐趣与志向的结合,是推动人实现远大理想目标的迷恋性的、最稳定的动力倾向,是学生获得好成绩的最宝贵的心理动力。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进取方向,奠定其事业的基础。当兴趣发展到志趣时,学生的体育学习方法日趋完善,不仅能掌握运动技能的一般用途,而且对体育运动的本质也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能发现运动技能之间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并对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这一切都标志着学生的运动兴趣已经达到相当稳定的程度。这时有意识体育学习的内部动机占了绝对优势,即使是在外界的干扰下,仍能克服困难,坚持进行体育学习。 第四章 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六、简答题

1、简述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之间的关系。

答:运动动机对学生运动行为的影响是复杂的。正确的动机及适宜强度的运动动机对学生的运动行为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而过弱或过强的动机对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的影响是消极的。不适宜的动机可通过认知、情绪、自我控制等机制对运动行为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学生注意涣散或狭窄、情绪低沉或亢奋、技能学习缓慢或动作完成失误,甚至出现伤害事故。

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效果之间还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即运动动机对体育活动结果有促进作用,同时,良好的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效果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运动动机。 2、简述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对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

答:一般而言,内部动机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推动力量较大,维持的时间也较长。因为由内在需要所引发的活动本身就可以使学生得到某种满足,如运动乐趣的获得、竞争的参与、运动效能感的提高等,无需外力的作用。因此,内部动机的“内滋奖励”是既经济又更富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心理动力。

而外部动机对学生体育参与的推动力量相对较小,持续作用的时间也较短。“外附奖励”一旦消失,外部动机的动力作用也会很快减弱。但外部动机对于那些年龄较小或尚欠缺运动动机的学生来说,利用外部动机引发运动活动行为还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3、简述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对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

答:直接动机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本身相联系,动机内容相对具体,行为的直接动力作用较大,不

失为推动学生运动活动的有效力量。但当体育活动内容具有一定难度,需花较大、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学会和掌握时,或学生对某一练习方法、形式产生单调感、枯燥感时,直接动机作用的局限性就将表现出来,其作用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也就减小。

而间接动机虽然相对遥远,与当前体育活动的直接联系较少,但它与长时间活动后产生的最终结果和社会意义相联系,其影响持续的时间较长,能使学生更自觉地、持久地进行体育活动。因此,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作用。 4、简述学生体育成就动机的培养。

答: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可通过教育得到提高。通过与学生的谈话、讨论,使他们对与运动学习成就动机有关的自我行为产生“意识化”;

通过游戏、竞赛或其他相关活动安排,使学生认识到设置目标、采用实现目标的行为策略与成败的关系,以及成败对情感体验的影响,获得成功与失败经历的“体验化”;

通过对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运动目标”、“心理定向”、“成功标准”等概念的讲授与理解,使这些观念在学生头脑中“概念化”;

通过变“常模参照”为“自我参照”,即多强调学生自己运动学习和锻炼前、后的比较,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最后,可让学生将学到的成功标准和行为策略应用到某一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内容之中,自己选择活动目标、策略和评价标准,对动机水平、行为表现和情感反应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 5、如何保证竞争对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产生积极作用?

答:为保证竞争对体育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产生积极作用,避免不良后果,应注意:(1)竞争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2)在三种竞争形式中,应以团体间竞争为主。

(3)进行个体间竞争时,应当按照能力分为高、中、低三组,以使每个学生均有同等获胜的机会,即使失败。

(4)竞争活动要适量。

(5)在组织竞争活动中,注意提醒学生以发挥和展示出自己的能力为主;提倡相互鼓励、团结互助;鼓励胜不骄、败不馁。 6、合作学习有哪些特征?

答:合作学习的方法与形式有许多,其共同的特征有: (1)小组目标、计分与奖励。

(2)个人责任。 (3)成功机会均等。 (4)组间竞争。

(5)交往技能。 (6)注重个人需要。

7、体育教学中的反馈形式有哪些?

答:体育教学中反馈的形式有:

(1)社会性评价: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某个学生; (2)象征性评价:教师在成绩单上给某个同学画了个小红旗; (3)客观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技术或能力表现给予的分数; (4)标准性评价:教师以排名次的方法给学生打分。 8、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恰当的表扬和批评?

答:表扬和批评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为目的

(1)在多鼓励、严要求和适当、适度批评时,要力争做到表扬每个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强化每一个努力。

(2)要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和能力的学生进行表扬和批评。

(3)要“对事不对人”,尤其要将表扬和批评的重点放在学生是否努力上,放在行为表现上,放在是否有所提高上。

(4)要树立学生的评价标准,使他们逐步地做到自我表扬和批评。 (5)要了解学生对教师表扬、批评的理解与评估。 (6)要公开表扬,私下批评,理智、慎重地使用惩罚。

9、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生的观察和模仿学习受到哪些强化的作用与影响?

答: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生的观察和模仿学习还受到强化的作用与影响。强化为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认知提供了反馈信息,其种类包括:

(1)外部直接强化,如实物、表扬和其他形式的对合乎要求的体育态度和行为的奖励。

(2)替代性强化,即学生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而使自己受到鼓励,进而使相应态度和行为出现频率增加的趋势。

(3)自我强化,学生因为实现了自己设置的体育活动目标而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给予的积极肯定。 七、论述题

1、试述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答: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动机的培养是指促使学生从没有运动活动动机到形成活动动机的过程,而动机的激发是指将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的过程。培养是激发的前提,激发又可进一步加强已有的动机。在学生运动动机培养和激发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增加运动活动的趣味性;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主要求;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

(2)培养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3)适当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 (4)及时反馈,积极评价。

(5)端正对运动活动的态度。 2、试论体育态度转变的阶段与条件。

答:根据凯尔曼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不良体育态度的转变过程应包括: (1)服从阶段

服从阶段是指学生为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而从表面上接受社会、学校的规定、要求,听从体育教师的说教,在体育行为表现上与他人保持一致的过程。服从阶段的特点是学生的行为较大地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一旦外因消失,服从行为就会停止。 (2)认同阶段

认同阶段是指学生逐渐自愿地接受他人的体育观点和群体规范,使自己的体育态度与社会、学校和体育教师的要求逐步接近的过程。认同阶段中,学生的体育行为不完全取决于外部因素,认同能否顺利实现有赖于个体对体育活动情感上的接近和体育活动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 (3)内化阶段

内化阶段是指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他人的体育观点、信念,并把这些新的观点、信念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彻底转变了自己体育态度的过程。它也是学生对体育活动行为价值认识提高,体育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成分协调一致的过程。

影响学生体育态度转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班集体和同伴小团体等学生自身之外的因素,以及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心理认知等学生自身的因素。体育态度转变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

(1)劝说与劝说者的态度。学生将正确的体育观点和信念内化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是体育态度转变的最终目的,因而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劝说过程中,体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

提出明确的观点,提供大量形象、生动、具体的事实论据,说理论证,以理服人,同时还要加强情感渲染,以情动人。

在宣传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使学生的体育态度发生转变时,劝说者的态度是否友好、诚恳、坚定,影响着学生体育态度转变的效果。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责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态度,同时,在教育中也都要平等相待、以诚相待、区别对待,热情耐心,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2)逐步提高要求。学生原先的体育态度与要求改变的态度之间距离的大小是影响体育态度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两者之间的差距大,体育态度转变的难度就大,且易产生异化转变;如果两者之间的差距小,则转变难度小,且易产生同化转变,即学生可能不自觉地缩小了自己的态度、行为与体育教师提出的转变要求之间的差距。所以,应当首先了解学生现有的体育态度,估计其与要求之间的距离,提出学生能够达到的转变要求。然后逐步提高,不断缩小两者的距离。若急于求成,过早、过高地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将会适得其反,不但不能转变学生原来的态度和行为,还会产生对立情绪。

(3)学生的体育活动实践。体育活动的实践可影响态度的转变,这是因为在实践中,学生能够获得他们原先没有认识到的体育活动的价值,体验到过去没有感受到的情感。因此,在安排体育态度消极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时,应首先考虑使他们能从体育实践活动中获得乐趣,取得进步,达到目标。这对他们体育态度的转变至关重要。

(4)必要的体育活动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要求。在体育态度转变的初期,明确体育学习活动的规章制度,并用它们要求学生,对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观念是有益的。初期时,学生的掩饰行为较多,体育教师应加以识别。对符合规范的态度和行为应给予鼓励,对不符合规范的态度和行为要明确加以制止和纠正。一定的规定对学生会产生约束力,这种约束力随教师的严格执行而增加。教师的要求与规定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学生的体育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五章 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参考答案 1.

简述体育活动中学习目标定向者和成绩目标定向者的区别。

体育运动情境中学习目标定向者与成绩目标定向者在成就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因素 成功定义为 参与的重要性 参与运动的动机 努力程度 自信心 注意集中在 对困难或挫折 参与的兴趣和满意感 对成功原因的看法 运动中的欺骗和不当行为 对运动目的看法 学习策略 对运动成绩的关注 2.

简述体育活动中目标设置的作用。

答:(1)体育活动中合理的目标设置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和行为指向到需要进行的体育活动任务上。 (2)体育活动中合理的目标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努力并动员其能量,提高学生的运动表现。 (3)体育活动中合理的目标设置能够让学生长时间的坚持参与体育活动。

学习目标定向者 提高、进步 努力、掌握 健康、交际 较高 易提高 学习过程 持之以恒 较高 更相信努力 不赞成 努力、合作、好市民 正反馈,进行深层加工策略 更少、焦虑程度低 成绩目标定向者 与他人相比的高成绩 与他人比较的高能力 竞争、获得再认 较低 易波动、易受损 引起焦虑 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 较低 相信努力,但更强调外在因素 倾向于认可 高地位、高名声、财富 负反馈、进行深层加工策略 更多、焦虑程度高 答:

(4)体育活动中的目标设置能够使学生为完成体育活动目标而主动的设计、执行最适合的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手段。 3.

简述团队目标设置确定目标环节需要注意哪些?

答:第一,由谁来确定团队目标非常重要。对于团队来说,目标的确定需要有几个方面的成员,首先团队中的教师、教练必须参加。其次是团队的核心成员,或是团队的全体成员。

第二,团队的目标必须跟团队的目的相联系。目标是朝向目的的,它是达到目的的阶梯。所以团队的目标必须跟团队所要达到的目的相连接。

第三,采用一定的程序来随时调整目标,。有的时候刚开始定下来的目标不一定就能适合现实情况,还需要根据监督、检查的情况,随时纠正目标的偏向,把目标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第四,注意将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相结合。个人的目标来自于团队的目标,而且对于团队的目标起支持性的作用。

第五,在目标确定后,必须有效的把目标传达给所有的团队成员及相关者。这些相关的人可能是团队外部的成员以及对团队负责的上级部门等。 4. 简述团队目标的作用。

答:(1)团队目标具有凝聚作用。

(2)团队目标具有导向作用。目标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目标也规定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措施和步骤。

(3)团队目标具有激励作用。

(4)团队目标也是评价团队各项工作成绩大小、质量高低的尺度。 5. 简述团队的特点。

答:(1)成员之间相互依存;(2)成员之间相互协调;(3)团队以实现共同目标为主要任务;(4)团队成员对团队的成败负有责任。 6.

简述设置团队目标应该注意的问题。 答:首先,设立的目标要适度。

第二,相信团队成员的能力,他们有能力完成一个比现在更好的一个目标。 第三,制定的目标,应简洁,便于操作。

第四,设置的团队目标要通过各种渠道让所有的团队成员都知道。 七、论述题

1. 试述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

答:(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应该遵循“有内在价值、新颖多样和有挑战性”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出学习某种动作的理由和价值,强调学习这些动作对于技能掌握的意义,此外,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应该新颖多样,这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完成教学内容上,减少与他人比较的机会。任务还应当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感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控制学习的结果的。

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选择和参与决策的机会,这样能使学生有一种自我决定感、责任感,有利于学习目标定向的形成。在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机会时,教师应该注意使学生的各种选择难度相当,避免学生为了减少努力、维护自我价值感或避免失败而选择过易或过难的任务。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Ames(1988)认为如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低,自由选择不仅不会增强其自我决定感,反而可能使学生不知所措 。因此,教师应协助学生选择并运用适当的策略来引导学生。如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组织形式来引导学生。

积极地给予学生表扬和奖励,表扬和奖励的原因和形式可能会影响到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如果体育教师不是采用带有控制企图的而是采用认可的形式,具体地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进步或表现进行表扬和奖励,学生就会具有更多的内部动机,而且感到更有能力,易形成学习目标定向。相反,如果教师用表扬和奖励来使学生按教师所要求的方式进行学习时,就有可能降低学生的个人控制感和内部动机。另外,公开的表

扬和奖励容易导致学生与他人的比较,因此,应注意在进行公开的表扬和奖励时多进行学生自身的纵向表现对比,减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对比,使学生的满足感和价值感源于自我比较的结果,从而使学生关注知识的掌握和自身能力的提高,形成学习目标定向。

提供同学、同伴之间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进行教学分组时采用异质的、多样化的小组划分方法,鼓励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环境中,个体的成功依赖于小组的成功,此时的社会比较也是基于小组之间的比较,淡化了个体的能力比较,使学生关注于如何更好地共同完成任务,而不是相互比较。

(2)合理的评价方式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还要注意自己采用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以及评价形式向学生所传递的信息,学生对此信息的知觉会影响其成就目标定向的形成。

教师的评价方式既要让学生体会教学的具体要求,又要暗示学生教师所看重的是什么。一般来说,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一般的教师通常喜欢做总结性评价,评判学生的成绩或不足,将学生置于和其他同学进行比较的地位,使得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他人的表现和分数,将注意力指向成绩目标,而非学习目标;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所取得的进步等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分阶段视具体情况,向学生提供有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的有用信息,那么就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比较,使学生相信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会取得成功,进而形成稳固的学习目标定向。 2. 试述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置的原则。

答:第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

在进行目标设置时,体育教师对学生能力以及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恰当判断与评价是设置成功目标的重要依据。如果不能正确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有可能制定出过高或者过低的目标,即不切实际的目标。过高的目标会夸大学生的实际能力,易使学生产生畏惧感和挫折感,不利于目标的实现;过低的目标,会降低学生的运动动机,不能激发他们的挑战欲望,容易使学生的实际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 。因此,在进行目标设置时,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现实的生理机能水平、运动技能水平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认真地分析和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第二: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

具体、明确、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是可以用语言加以描述和可用文字加以记录的目标,即可以用次数、米数、秒数等可测定的量来确定的数字目标。

明确的目标可以使人更清楚要做什么、怎么做,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设置具体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明确而有效的追求成功的行为,而且还有助于对目标进行评价,有助于定量化地检验是否达到了目标,特别是对于体育活动动机和技能水平低的学生,设置具体明确的目标尤为重要。相反,“再跑快点”、“尽最大努力”等这些笼统、模糊的目标就如同没有目标,不利于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尽量引导、帮助学生设置明确的目标,而不是笼统模糊的目标。

设置具体的、可测量的目标会比仅仅设置一般性的目标(如“尽最大努力”)产生更大的动机推动作用并导致更好的成绩 。明确的目标比仅仅设置笼统模糊的目标产生更大的动机推动作用并导致更好的成绩。

第三:设置有难度的又可实现的目标

一个好的目标应该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经过努力可实现的。目标最好是学生需要经过较大努力才能达到的水平。只有这样的目标才具有挑战性,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水平。如果目标太容易完成,学生就体验不到挑战性,无法激发学习和锻炼的动机。相反,如果目标太难,学生反复努力后仍达不到这一目标,就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怀疑自己的能力,使其动机水平降低,甚至放弃努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给学生设置目标时,既要掌握学生的身体发育规律和各个项目的运动特点,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自我评价。因为面对同一目标,教师认为按学生的实际能力,应该能够达到,但学生自己认为达不到,那么这个目标对学生来说是不合适的目标。因此,为了保证目标既有困难又有可能实现,可将学生最近的能力水平作为参考,并在必要时修正目标以适应情况的变化,使学生总是处于一个既有困难又可实现的目标之间。

第四:设置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紧密结合的目标

一般而言,短期目标比长期目标有效,对人的行动最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推动作用,但必须有长期目标的引导,行动才能更加自觉,坚持不懈。因此,体育教师在给学生设置目标时,应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并将长期目标划分为一个一个短期的子目标,当子目标被一一实现后,就会自然加大长期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结合最理想的是使用“阶梯型”式目标设置。其具体步骤是:首先,确定学生经过努力奋斗所能达到的最终目标;然后,确定这个具体任务的基础水平或一般水平表现;最后,确定几个指向于实现最终目标并且难度逐步加大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实现目标的过程和行为表现,若发现学生达到下一个目标有困难时,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可能是子目标间的阶梯设置过高,超出了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此时可以把 “阶梯目标”分解成两个或更多的阶梯;另一个可能是学生没有得到一个恰当的指导,或不清楚如何去完成下一个阶梯目标或克服阻碍达到下一个阶梯目标的所需要的那种技能,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协助学生掌握这个技能。

第五:设置有反馈的目标

对设置的目标提供反馈,有助于学生了解在向目标前进道路上的活动情况,并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改进。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设置有效的目标,还要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另外,对学生的阶段性反馈应以积极肯定为主,并指出其今后努力提高与改进的方向。 3. 试述团队目标设置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四个环节。

答:计划阶段: 目标确定环节:

在组建体育团队时,不仅是团队的教练、教师要对团队上一个阶段的总体状况进行总结,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也要对团队上一个阶段的总体状况进行总结。其中关键需要总结的是上一个阶段本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取得的主要成就,初步确定这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及工作重点。

在总结上一阶段的总体状况时,团队中的教练、教师和团队成员之间要充分的进行交流沟通,使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对团队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认识,然后选择和确定团队这一阶段要达到的目标

目标分解环节:

首先,确定目前的情况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第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明确采取的行动步骤,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需要怎么做才能达到。第三,将责任分配到每一个团队成员身上。第四,规定达到所定目标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第五,确定达到目标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第六,注意跟踪反馈。

执行阶段 目标执行环节:

当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有了具体的、定量的明确目标后,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努力地实现这些目标,并对照目标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通过监督、反馈来完善控制系统,保证目标的执行。

但在目标执行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利用团队目标实现团队成员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

利用目标来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其最大优点是使得团队成员改变在别人的控制下才能工作的习惯,而更多的选择采用自我控制的方法进行工作

在目标执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是将团队成员的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不断地反馈给个人。团队成员也会经常从自己目标的完成情况上分析,检讨自己,找出自己在训练中的问题,以便及时自我调整或得到教练或其它队员的支持。这种双向互动活动能够有效排除队员对目标考核的对立情绪。

(2)监督与咨询

在目标的实施阶段,团队领导的监督是必要的,更多的是监督事先制定的目标是否实现而不是在实现目标的手段上进行过多的干预。在方法手段上充分授权给团队成员,并明确其责任,给他们更大的施展空间,充分激发队员的热情。当然,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团队领导还要提供必要的训练方法、手段、途径和

策略。

教师、教练要抓一些重点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计划工作的执行进度,以此为指标,对于那些偏离计划“轨道”的队员进行及时的沟通和调查,找出问题,提供咨询,寻找策略,甚至对于一些例外情况要做出调整,对于表现优秀的队员,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

(3)反馈与指导

在实践操作中,往往有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团队成员应及时将情况反馈给教师、教练,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也能让教师、教练及时了解队员的训练动向。

反馈和指导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正式的反馈和指导,如:定期召开小组会,与队员共同讨论他们训练情况和完成目标的情况,当出现问题时,根据队员的要求进行专门性的研讨。非正式的反馈和指导,如:教师、教练可以在任何时候,下到队员中间了解情况,并同队员聊天,了解他们关于训练和对目标的看法等。

(4)信息管理

信息在设置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确定目标需要获取大量的信息为依据;分解目标也需要加工、处理信息;实施目标的过程也是信息传递与转换的过程。

信息传递直接影响教练员、队员之间沟通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准确性。队员了解教师、教练的态度和对他们的期望,知道实际目标与教师、教练所要求的目标的符合程度,对于所遇到的困难也容易达成共识,加深双方的相互理解。

检查阶段 目标评估环节: (1)目标的激励与考核

仅靠团队中的教师、教练的监督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目标考核体系来对队员的行为活动进行引导、约束和激励。引导和约束学生的个人行为与整个团队的目标执行情况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一致,并通过激励来引导学生的个人行为。队员通过目标进行自我控制,每一个队员都应该规定自己对于实现团队的总目标应该做出的贡献。

针对于团队的总体目标,发展出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短期目标,通过对于短期目标的考核、评价、反馈来判断总体目标的实现情况。

(2)目标的检查和调节

对所取得的进步和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即把实现的进步同原来制定的目标相比较。检查目标实施的进度、质量、均衡、落实情况,还有目标对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需要检查其他问题,及时防止一些偏差出现,比如:不宜过分强调定量指标,忽视定性的内容,要根据多变的环境及时调整目标等。 第六章 运动归因参考答案: 六、简答题

1.什么是归因? 归因的理论主要有哪几种?

答: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目前影响较大的归因理论有Heider的理论、J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Kelley的三度理论和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2.简述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答:Weiner提出,可以根据三个维度对成败的原因分类。这三个维度是:(1)内外源维度。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2)稳定性维度。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3)可控制维度。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还可再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

3.简述J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归因理论。

答:“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或者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

如果人们能够知道某一个体行为的真正目的,那么,对于其个性的推断就会更有把握。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考虑社会赞许性 、独特性、选择自由性三个基本因素。 4.简述Kelley的三度归因理论。

答:Kelley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所以称为三度理论。三度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协变性原则。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区别性 、一贯性和一致性 。 5.什么是协变性原则?根据协变性原则归因是否符合逻辑?

答: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就被称作协变性原则。协变性原则符合归因的逻辑模式。 6.什么是归因训练?在体育运动中,归因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所谓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在体育运动中,归因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或运动员在未来体育学习与运动竞赛中的成就动机。

7.简述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答:(1)自我效能感低 (2) 消极思维 (3)情绪失调 (4)人际关系不良 8.简述归因训练的基本思想。

答:个体在对自己行为的因果知觉中,存在各种归因偏差,通过归因训练,个体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从而消除归因偏差。 9.简述再归因训练的几种常用方法。

答:再归因训练的常用方法有:团体发展法;强化矫正法;观察学习法。 10.简述影响运动归因的内部因素

答:个性特征; 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性别;年龄 11.简述影响运动归因的外部因素。

答:社会文化背景特征;运动项目特征;训练年限;比赛结果 七、论述题

1.试举例说明Weiner归因模式中几个维度的区别。

(略)

2.试述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

答: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有内部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个性特征、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性别和年龄。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特征、运动项目特征、训练年限和比赛结果。

不同的个性特点会导致不同的归因倾向。 个体的成就动机将影响其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高自我效能者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而低自我效能者则把失败归因为能力低。同样,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或可以控制的原因,如能力或努力,则自我效能感将会提高。

有关男女运动员在归因方式上是否存在差异,目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归因的倾向与被试的性别有关。具体而言,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因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或其他不稳定的及外部的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的因素,如缺乏能力等。对男女归因方面的差异,主要是从男女在自信心、期望和成就目标上的不同几个方面来进行解释。

在目前运动归因研究中存在着一个明显不足,就是缺乏对年龄发展的研究。 社会文化背景特征的不同也会对运动员的归因方式产生影响,

国内外有研究表明,在运动情境中,从事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的运动员所报告的内外源没有区别。但是,也有大量的研究证明,集体项目中的个体与个人项目中的个体的归因方式存有差别。主力队员和非主力队员在归因自我可控性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训练年限不同,归因稳定性维度方面存在着差异。有关研究指出,随着年龄和训练年限的增长,经验的积累,运动员越来越趋于成熟。

运动员总是自发地对运动结果进行归因。一般来说,失败的结果比成功的结果更可能引起归因,尤其是出乎意料的失败比预料到的失败更趋向原因探究。

此外,教练员、运动队的凝聚力以及家庭背景等均是影响运动员归因的因素。 3.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试述对具有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教育措施。

答: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对具有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可以采取下列教育措施:

(1) 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教师、家长和教练要帮助青少年正确面对失败,对他们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引导他们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2)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教师、家长和教练要帮助青少年摒弃能力固定、不可控制的观点,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即让他们将学习、锻炼过程本身视为努力的目标,避免仅仅把成绩当作努力的目标。

(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对青少年进行归因训练有如下步骤:了解青少年的归因倾向;创造一定的情境,让他们多次体验学习的成败;引导他们学会将成败的原因归结于努力与否。通过归因训练,逐渐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有助于个体形成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教师务必加强班级、或运动队人际交往环境的建设,提倡积极向上、平等互助的良好人际关系,启发青少年的多种兴趣,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需要,使他们在学习与训练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4.试述习得性无助个体的心理特征。

答:习得性无助个体有下列心理特征: (1) 成就动机水平低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成就动机水平低,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遇到困难时往往自暴自弃。在他们心目中,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于成功的希望。

(2)自我意识消极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自我意识消极、不健康,他们不能进行恰当的自我认识、真实的自我体验和合理的自我控制,容易陷入自卑、自我中心、自我失控等自我意识的误区,对学习毫无信心,与他人相处时,他们大多自卑多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这使得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日渐疏远,易引起抑郁的产生。

(3)自我效能感低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倾向于制定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他们经常体验到强烈的焦虑,这样使他们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4) 消极思维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常常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不会取得成功,因而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并以消极的方式重复不变地对待学习问题,本来可能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

(5)情绪失调

习得性无助的个体在情绪上表现为烦躁、冷淡、绝望、颓丧、害怕、退缩、被动,并由此陷入抑郁状

态,情感上心灰意懒、自 暴自弃、害怕学业失败,并由此产生焦虑和其他消极情感,从而在行为上逃避学习。

5. 试述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的具体方法。

答:有效的归因训练对学生或运动员更好的完成训练任务和调整心理状态十分有利。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行积极的反馈。有研究指出,主要给予积极反馈、同时偶尔给予批评比其它反馈形式的效果好。当学生或运动员失败时,要使他们感到自己虽有缺点,但仍被集体、教师或教练员所完全地接受、喜欢。

(2)增加成功的体验。个体只有获得一定的成功感,才能建立一种积极的心理定势,相信自己可以把握命运。为此,可以将学生与运动员按照年龄、技能水平、体能水平分组,进行教学和训练比赛,以使不同的学生或运动员有更多机会体验成功。

(3)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成功的标准是相对的。应让学生和运动员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为自己制定不同的成功标准。这一标准应是具体、明确、富有挑战性的,能给自己提供不断的成功体验。

(4)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教练员或教师应指导运动员或学生明白哪些因素是可控的,哪些因素是不可控的,并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那些可控性因素上,而忽略那些不可控的因素。

(5)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可以帮助运动员接受个人的责任。

(6)强调个人努力。应当教育学生或运动员,个人努力是提高技能水平、运动成绩的最重要决定因素,这样将会产生更好的动机效果并产生更好的运动成绩。

(7)谨慎地比较个体之间的差距。对个体分析其他人的长处时,应注意使用客观的标准和恰当的期望,比如,如果使用操作性的、具体的评论来指出学生或运动员的不足,有助于使技能较差的学生或运动员明确了解他应当做怎样的努力才能改进技术,同时也不会产生失落感和羞愧感。

(8)实事求是。归因应与实际相符,否则会使学生或运动员产生对教师或教练员的不信任和抵触情绪等。这将不利于运动员自信心的建立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6. 试述归因方式对人的行为表现的影响。并举例加以说明。

答:在运动情境中,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人常常将自己体育运动成绩好归因于自己运动能力强或努力;反之,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则常常把失败看作是任务太难、自己的运气不佳、教练员不好、或者裁判员不公等外部原因。一般来说,内部归因的个体成绩要比外部归因的个体成绩好。所以,可以将内外源的位置与其能力结合在一起,用来预测个体的体育运动成就。

在成就情境中,将行为结果归于不同的原因维度,会使个体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

运动员把成功或失败归于稳定的原因,还是归于不稳定的原因,与期望和习得性无助感有关。 举例:略

第七章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答案: 一、

简答题

1.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哪一种更能增进心理健康?

答:总体来说,有氧运动比无氧运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2.体育锻炼对焦虑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答:体育锻炼对焦虑产生的影响是:

(1)长期锻炼和急性锻炼均能降低状态焦虑。 (2)体育锻炼与调节、降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有关。

(3)从降低焦虑的效果来看,长期锻炼比短期锻炼更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4)状态焦虑的减轻可能是因为身体活动的效应抵消了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压力与困难。 (5)体育锻炼对感受高度压力的个体具有特殊的效应。

(6)进行体育锻炼均能减轻焦虑,但在30分钟以内的锻炼效果最大。 (7)停止锻炼24小时内,焦虑程度会回到锻炼前的水平。 (8)体育锻炼降低焦虑与体育锻炼降低肌肉紧张度有关。

(9)渐进性放松练习与体育锻炼一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状态焦虑,但体育锻炼比渐进性放松更能降

低特质焦虑。

3.什么样的体育锻炼方式、锻炼频率、锻炼环境更有利于增进心理健康。

答:每次锻炼20—30分钟,每周3次以上,中等强度的身体锻炼。

选择腹式、有节奏的呼吸;非竞争性锻炼项目;闭锁式、可自定节奏、重复式的锻炼;带来愉快体验的锻炼。

4.简述体育锻炼与人格、认知功能的关系。

答:体育锻炼与人格的关系:

(1)在青少年时期参与运动对个体的人格发展有促进作用,使个体在外向性、稳定性和依赖性方面

有一定的转变。

(2)锻炼的人相比,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有较强的自制力,他们更聪明、认真、富有想象力,为人直

率,而且有较强的自立能力。

(3)锻炼可以使A型行为特征发生积极的变化。 (4)可以培养勇敢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的情感。

(5)不同的锻炼方式对不同性别的人群的自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6)体育锻炼抗议通过提高个体的身体自尊而对人格产生影响。 体育锻炼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1)体育锻炼与认知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2)体育锻炼与认知功能关系在不同年龄人群的身上有不同的体现; (3)不同的锻炼项目、运动负荷及坚持年限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也不相同; (4)体育锻炼能延缓或预防中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

(5)体育锻炼对正常人群和有心理障碍人群的认知功能的影响也不相同。 5.影响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哪些?

答: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以及个人的心理特征和状态。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育活动的特征。 6.为什么说体能是社会应激的调节变量?

答: 因为:

(1)有很多研究支持:有氧体能能抵消有家族高血压史(至少父母中有一人被诊断患有原发性高

血压)的个体在应激反应中升高的唤醒水平。

(2)研究发现,同样经历过较大的生活应激,有氧体能高的人要比有氧体能低的人抑郁水平低。

因此,体能可以调节应激状况下的抑郁状态、提高个体的自我概念,而肌肉力量的增强又可以大大地提高对力量的自信,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和身体康复。

(3)长期的有氧锻炼将会增加各种抵抗疾病的淋巴细胞的水平,因此,参加锻炼的个体产生疾病

的可能性就小,而且,体能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个体对应激的心血管反应和抑郁情绪。

7.比较锻炼成瘾者与非锻炼成瘾者的差异。

答:锻炼成瘾者和非锻炼成瘾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 锻炼成瘾者锻炼后更难以休息,并产生更多的应激; 第二, 参加体育锻炼后体验到高度积极的情感;

第三, 当错过一次锻炼机会后产生高度的抑郁、焦虑和愤怒的情绪体验; 第四, 为完成某项锻炼计划倾向于忽视身体的不适、疼痛或伤病(特别是男性)。 8.当有规律的锻炼者中断运动时,可能带来的心理后果是什么?

答:当有规律的锻炼者中断运动后,有可能会引发

(1)一定程度的抑郁和焦虑。

(2)由于体能下降影响身体自我认知,导致身体自尊下降。 (3)失去以往的锻炼乐趣。

(4)认知功能的衰老速度得不到延缓。

二、

论述题

1.列举六种理论对体育锻炼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原因加以解释。

答:(1)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该假说认为,当人体处于运动过程时,血液中氨基酸的改变会影响中枢递质的变化,而外周氨基酸的增加是调节中枢神经化学、生理、认知等改变的重要调节因素。

(2)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该假说认为,体育锻炼可以通过促进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有效地增进心理健康。而单胺类神经递质分泌量的增加同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关。

(3)脑内神经肽假说。该假说认为,体育锻炼的抗抑郁作用可能是由于长期有规律的运动可以通过骨骼肌的收缩,增加传入神经纤维的机械敏感性,并触发和增加神经肽的释放,激活中枢阿片系统(Thoren,1990),从而影响大脑分泌β-内啡肽。

(4)心血管健康假说。有氧锻炼由于提高了心血管系统机能,有助于减轻受到应激刺激时的机体生理反应,并可以加快有机体从应激状态中恢复的速度,而且,体质的增强也有助于提高有机体对抗应激和紧张及在应激和紧张状态下“正常运转”的能力。

(5)注意力分散假说。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分散对当前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使消极情感得以发泄,使紧张情绪得到松弛,并趋向稳定。同时,体育锻炼也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发泄口,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运动得到升华和转移。

(6)社会交互作用假说。体育锻炼参加者以体育锻炼为纽带,不论地位、层次、文化水平等的差异,平等地在一起从事体育锻炼。这种交往可以令人抛开烦恼和忧虑,也更容易与他人产生亲密感,从而进一步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同时,由于锻炼过程中交往的增多,增加了心理郁闷时可寻求的社会支持力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体育锻炼可以通过积极的社会交往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试述并比较体育锻炼行为的几种理论。

答:体育锻炼行为的理论:健康信念模型、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控制点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跨理论模型。

(1)健康信念模型。健康信念模型认为,人们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除非他们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锻炼动机和锻炼知识,或认为自己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或明白了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并且感觉到完成运动并不困难。当然,这些因素是受社会-经济状况、人口统计学因素和行为暗示的影响的,可以通过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比如大众媒体的宣传或亲朋好友的带动等等。

(2)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根据合理行为理论,锻炼行为是个体对某一个健康威胁的反应,当个体认识到由于他们的静止生活方式而使他们的健康受到威胁时,就会采纳合理的建议、做出参加锻炼的决定。合理行为理论指出,行为由行为意向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和主体规范来决定,行为态度由行为后果评价权重的行为信念所决定。

计划行为理论比合理行为理论增加了一个称为“行为控制感(知觉到的完成行为的困难和容易程度)”变量,这一变量能更好地解释自主控制相对比较低的行为。

(3)控制点理论。控制点理论认为,个体要对影响自己行为的因素进行评价,评价这些因素是处于自己控制之下,还是由他人或某种偶然因素所控制。内部控制是预测锻炼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

(4)社会认知理论。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行为、环境三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因素中的认知、思维和情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5)跨理论模型。跨理论模型从认知、行为和时间等三方面来综合考虑行为的变化过程,指出不同类型的认知在锻炼行为改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重要性也不同。根据跨理论模型,采用什么样的锻炼行为干预策略必须视个体行为所处的阶段而定。

3.如果你是一位社区体育指导员,你发现有一些中年人从正在进行的体育锻炼中退出了,你将遵循什么原

则给他们指导和建议?

答:所采取的措施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根据锻炼对象行为改变的不同阶段,采取适当的措施;

(2)为锻炼对象设置良好的锻炼情境(如标识、口号、海报、漫画等); (3)设法让锻炼者喜欢所从事的运动;

(4)为参加者设置适宜的锻炼强度、锻炼时间和锻炼频率; (5)提倡参与者以小团体的形式或与朋友一起锻炼;

(6)和参与者一起制订锻炼计划的协议或声明,使他愿意完成计划; (7)提供机会让参与者自己选择锻炼项目; (8)奖励锻炼者的出勤和积极参与; (9)给予个别化的反馈; (10)寻找方便的锻炼地点;

(11)让自己达到预期目标的锻炼者自我奖励;

(12)鼓励参与者自行设定灵活的、以时间为基础的目标; (13)提示锻炼者将注意力集中于外部环境(而不是自己的身体)。 (14)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

(15)在锻炼计划开始执行以前,让参与者完成决策平衡表(即锻炼得失评估表); (16)帮助锻炼者争取配偶、家人和同伴的社会支持; (17)建议锻炼者写锻炼日记。

第八章 运动损伤的心理成因与康复练习题答案 六、 简答题

1. 简述Williams和Adersen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

答:Williams和Adersen1998年,在总结和归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修正了一个建立在应激理论基础上,旨在解释运动损伤与心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 这个模式的关键成分是应激反应,一个具有潜在应激的运动环境要求运动员对所接受任务的相关要求、运动员的应对资源和任务产生的后果要有充分的认知评估。运动员的“应激反应”可直接或间接的受一系列心理因素调节,并且能被心理干预手段影响。

2. 简述生活事件对运动损伤关系的影响。

答:近年来除了Passer等人研究外,所有的研究支持生活事件显著影响运动损伤的发生。接触性项目的研究和非身体接触性项目的研究大体得出相同的趋势。 3. 简述应对资源对运动损伤关系的影响。

答:运动员拥有的应对资源包括应对行为、社会支持、处理应激的技能、集中注意力策略以及医生规定的自我为中心的医疗方案,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运动员对应激做出的反应。 4. 简述个性对运动损伤关系的影响。

答:从Adersen 和Williams于1998年提出应激—损伤理论模型,指出了影响运动损伤发生的几个人格变量(意志、特质焦虑、控制点、成就动机等)后,关于损伤运动员人格特征的研究就渐渐转向了对人格的某一具体维度的探讨,这方面受到关注最多的是特质焦虑和控制点。 5. 简述影响运动损伤康复的心理变量。

答:众多的研究提出态度、应激控制、社会支持、目标设置、积极性自我谈话、心理演练以及相信恢复方法的效果等,是影响运动损伤康复的几个重要的心理变量。 6. 简述运动员受伤后心理反应的5个阶段。

答:运动员对损伤的反应与疾病者体验到的悲哀反应相类似,其基本过程由否认开始,经忧郁而达到解决和接受。因此运动员受伤后的反应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否认,愤怒,许愿,抑郁,承认。 7. 简述目标设置对运动损伤的恢复的作用。

答:设置目标有助于运动员将注意指向当前的活动任务,增强自信心水平,降低认知焦虑,形成现实的期望和最佳的心理状态。结合提高自我效能策略设计与设定个人目标,对缩短运动员的康复时间特别有益。

8. 简述运动损伤康复中的积极思维方法。

答:思维可对人的行为直接产生影响。受伤运动员的思维内容直接影响其在康复期的感知和行为方式。教会运动员用自我肯定的思维,如“我在一天天好起来”、“运动就有损伤,损伤不可怕,我能战胜它”等。通过积极的思维,有助于运动员战胜运动损伤带来的身心痛苦,并可能缩短康复练习所需时间。 9. 请列出三种以上的运动损伤恢复的心理学方法。

答:研究证明下述心理方法对运动损伤康复较为有效: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设置目标,积极的暗示、自我谈话以及表象训练,寻求社会支持,否认与移置,投射与升华等。 七、 论述题

1. 论述有关人格和运动损伤的研究。

答:从Adersen 和Williams于1998年提出应激—损伤理论模型,指出了影响运动损伤发生的几个人格变量(意志、特质焦虑、控制点、成就动机等)后,关于损伤运动员人格特征的研究就渐渐转向了对人格的某一具体维度的探讨,这方面受到关注最多的是特质焦虑和控制点。(1)关于特质焦虑。虽然目前关于特质焦虑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但是关于焦虑方向性的问题还有必要深入得进行。(2)但在对控制点与运动损伤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的观点存在较多的不一致。 2. 论述影响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因素目前研究的概况。

答:近年来出现众多的实验进行心理因素对运动损伤影响的研究,由于这些研究采用的方法不一致,导致直接比较各研究之间结果的困难。(1)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存在这样一个趋势:心理社会因素、应对资源和情绪状态(如,竞赛特质焦虑)能影响运动损伤的发生,在这些因素中,研究最多、被证明对运动损伤有影响的是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减缓作用;应激应对技巧是否具有减缓运动损伤发生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个性特征好像对运动损伤的发生没有关系,也不存在运动员具有受伤倾向的典型个性特征,但人格因素可能影响运动员对应激运动环境的反应,如,敢为性、控制源的转变、具有竞争性的焦虑特点和内在动机,它们并不直接影响运动员受伤,但是却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运动员如何对应激做出反应,恰恰是运动员的这种应激反应会导致运动员受伤。(2)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仅仅考虑单个心理因素对运动损伤的影响,很少有研究采用多变量评估,因此我们还缺少不同心理变量交互作用影响运动损伤发生的知识。

3. 谈谈你对运动损伤的心理学恢复方法的认识。

答:(1)运动损伤不仅使肌体机能水平明显下降,而且在心理上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损伤后,对受伤者进行心理恢复就显得尤为重要。(2)其主要目的是,消除受伤后的心理障碍,走出阴影;促进受伤体机能的恢复。(3)Grove 和 Gordon(1991年)在Adersen 和Williams的应激—损伤模型的基础上经扩充,提出了一个运动损伤恢复理论关系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运动员的损伤能否恢复和返回赛场是由治疗的相关因素、损伤的相关因素以及影响个体的应激源史、应对资源、个性等心理因素和心理干预共同决定的,损伤的恢复过程是心理反应、认知和行为交互作用的过程。(4)研究证明下述心理方法对运动损伤康复较为有效: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设置目标,积极的暗示、自我谈话以及表象训练,寻求社会支持,否认与移置,投射与升华等。

4. 根据你掌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设计一种运动损伤的心理学理论模型。

答:(1)目前已经存在运动损伤的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模型,对于我们全面理解运动损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可以看到,该理论模型都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2)未来运动损伤的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模型应逐渐把着重点由过去关注某单一心理因素对运动损伤发生的影响,过渡到考虑各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运动损伤的方面。(3)未来运动损伤的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模型应考虑到采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运动损伤。目前运动损伤的心理学研究理论模型,有一方面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略:年龄。(4)未来运动损伤的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模型应更多的关注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干预。

5. 某右利手篮球运动员的右肘关节损伤,设计一个针对该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计划。

答:(1)篮球运动员损伤的特点及其影响运动损伤的相应心理因素。(2)Grove 和 Gordon(1991年)在Adersen 和Williams的应激—损伤模型的基础上经扩充,提出了一个运动损伤恢复理论关系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运动员的损伤能否恢复和返回赛场是由治疗的相关因素、损伤的相关因素以及影响个体的应激源史、应对资源、个性等心理因素和心理干预共同决定的,损伤的恢复过程是心理反应、认知和行为交互作用的过程。(3)研究证明下述心理方法对运动损伤康复较为有效: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设置目标,积极的暗示、自我谈话以及表象训练,寻求社会支持,否认与移置,投射与升华等。 第九章 注意与运动表现参考答案: 六、简答题

1.什么是注意?简述体育运动中注意的特性。

答: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信息的指向和集中。体育运动中的注意有三个特点:选择性、强度(阈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 2.简述注意控制训练的步骤。

答:注意控制训练的步骤包括:

(1).向练习者传授所参加运动项目的注意特点及注意要求的知识。 (2).对练习者当前的注意技能进行评价。

(3).根据运动项目的注意要求,分析练习者注意技能的长处和弱点。 (4).制定训练计划,帮助练习者提高注意的选择、转移、集中和分配的技能。 (5).通过练习,帮助练习者掌握和运用提高注意技能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答:注意控制训练是一个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来提高注意的选择、注意的集中、注意的转移以及注意的分配等几种注意技能的训练程序,而且,其他心理技能训练程序也与其联系紧密。唤醒调节、设置线索词、自我谈话、模拟比赛情景与制定比赛行动方案以及过度学习技能是注意控制训练常使用的具体方法。 4. 简述如何对注意进行测量。

答:可以通过行为、生理学以及自我报告法三个方面测量注意。利用探点反应时技术进行注意的行为评估;当唤醒水平不断升高时,注意范围不断缩小。因此,可以根据心率、脑波等生理学指标来提供一个连续的注意变化过程的具体信息。自我报告法一般将注意作为一种倾向或特质来加以测量,注意和人际关系方式测验(TAIS)是运动心理学领域中常用的测量注意的人格特质的工具。 5. 简述积极自我谈话的基本步骤。

答:积极自我谈话的基本步骤如下:

(1)用积极自我谈话取代脑海里出现的任何消极谈话。 (2)在内心集中注意,同时对唤醒水平作出一些调整。 (3)在小范围内从外部把注意集中于和任务有关的线索上。 (4)一旦有了注意控制的感觉,就立即完成运动技术。 6. 简述如何进行适宜的唤醒水平调节.。

答:唤醒适宜水平的调节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当唤醒水平过高时,采用身体放松(行为干预)的方法或认知重建的技术来降低紧张应激和唤醒水平;其二是当唤醒水平过低时,则需要唤醒激活策略来提高唤醒水平。 七、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答: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由于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活动的目的认识得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同时,体育教师还应重视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的培养。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将一些技术动作的要领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引起和维持注意。另外,建立严明的课

3.简述注意控制训练的方法和技术构成。

堂纪律和主动探究的课堂气氛、是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保证。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利用一些过去生活、学习或锻炼经历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来指导自己有效地学习,教师应引导他们积极进行及时总结。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2. 什么是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地运用这三种注意?

答:根据注意这一过程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其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以及随意后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人们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包括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和刺激物的意义性。同时,学生们对教学内容所产生的兴趣和期待等心理状态都会引起他们对教材内容的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既有助于学生对新鲜事物进行定向,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有关事物,也能使人们从当前进行的活动中分散注意力,因而,它对人们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活动目的的认识、兴趣、过去的知识经验、人格特点以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一种特殊的注意形式。随意后注意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系统的、持续时间长的运动技能时,既有助于他们将心理活动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同时,又能节省很多心理资源。

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掌握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各种注意产生的条件和注意规律,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注意,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3. 试论述注意控制训练的方法和技术

答:注意控制训练是一个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来提高注意的选择、注意的集中、注意的转移以及注意的分配等几种注意技能的训练程序,而且,其他心理技能训练程序也与其联系紧密。唤醒调节、设置线索词、自我谈话、模拟比赛情景与制定比赛行动方案以及过度学习技能是注意控制训练常使用的一些方法。 (1)唤醒调节。当唤醒水平过高或过低会缩小或扩大注意的广度。最佳表现出现在唤醒的适宜水平。唤醒适宜水平的调节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当唤醒水平过高时,采用身体放松(行为干预)的方法或认知重建的技术来降低应激和唤醒水平;其二是当唤醒水平过低时,则需要唤醒激活策略来提高唤醒水平。 (2)设置线索词。根据选择性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设置简单而适宜的线索可以指导人们在复杂的环境中选择恰当的刺激,排除其它刺激的干扰作用。线索词可以是用于指导运动技能完成的字词,也可以是具有激发动机的性质字词。

(3)自我谈话。积极的自我谈话是帮助保持注意集中、营造积极心态的训练方法。在比赛不顺时或高挑战性情境下,人们常会出现自我贬抑的一些想法。此时,停止消极思维,用积极思维来避免注意力陷入过多的内心分析当中是必不可少的。

(4)模拟比赛情景并设置比赛行动方案。模拟比赛情景是一种运用图像和言语模拟来帮助运动员适应新环境,集中注意力,减少分心因素干扰作用的方法。在训练中模拟比赛中的各种情景可以让运动员从身体和心理上形成习惯。设置比赛行动方案是帮助运动员做好比赛准备,将注意力放在比赛全程的每一个环节上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重点是要求运动员聚精会神,并强调过程目标。

(5)过度学习技能。在运动训练中可以采用双重任务的练习方法,以加快主要任务的自动化程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第二、第三个任务,加大运动中的注意负荷,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技能熟练程度,最终减少任务之间的干扰以及提高注意分配的策略。 第十章 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参考答案 六、简答题

1.什么是心境状态?

答:心境状态是由环境刺激而引起的情绪或情感的唤醒状态,是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状态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境主要体现在精力感和幸福感两个方面,消极的心境包括抑郁、疲劳、惊慌、愤怒和紧张等情绪。

某种心境一旦被唤起,它能持续较长时间,如持续几小时、几天甚至几周,而且具有稳定而弥散的

特征,会使人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淡薄的背景,在一段时间里影响主体对事物的态度和主体的行为表现以及身心健康。

2.什么是冰山剖面图?

答:在运动领域的研究中,人们将优秀运动员的标准化POMS的分值标图,与常模样本相比,优秀运动员的心境状态剖面图呈冰山状,即成功的运动员“紧张”、“抑郁”、“疲劳”和“慌乱”等消极情绪得分较低,而“精力”较高,人们将优秀运动员的心境状态剖面图称为冰山剖面图。冰山剖面图说明了运动员与非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不同,但无法准确可靠地鉴别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3.什么是交互作用模式?

答:在运动心理学关于行为的研究中,特质论心理学家考虑运动行为的成因,通常只考虑人格因素的影响,不考虑特殊情境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运动行为。情境论的心理学家则主张运动行为大都是环境所决定的,人格的作用较小。交互作用理论认为,预测运动行为需要将人格特质因素与情境因素一并考虑,它们可以以独特的方式互相作用或结合起来一起影响运动行为。用交互作用模式来预测运动行为可以用公式来表示:运动行为=人格+情境+人格×情境+误差。公式中的误差是指所有可能影响运动行为但无法测量的因素。

4.简述体育锻炼对改善心境状态的作用。

答:不同人群参与不同类型及强度的身体锻炼对心境的变化大多具有积极意义。在年龄方面,身体锻炼与老年人积极心境的提高和消极心境的降低有显著相关;老年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心境变化比青年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心境变化更趋向持久。在锻炼强度方面,不同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心境有不同的影响,中等强度的身体锻炼对心境改变的效益最大。 5.为什么可以利用POMS监测运动疲劳?

答: 运动疲劳是大强度训练所引起的生理心理症状。过度疲劳或过度训练会导致明显的负性心境,当训练刺激增加,心境困扰也随之增加,特别是训练时间太长时,训练负荷量越重,心境困扰也越大,这些心境困扰包括沮丧、愤怒、疲劳的增加,精力下降,反之,训练负荷减轻时,心境状态改善。因此,可以将POMS的监测作为运动训练负荷监测的指标,防止过度训练。有研究表明,用POMS来诊断过度训练的准确性男性为80%,女性为84.8%。

6.运动类型与评价方式是如何影响赛前心境对行为结果预测的?

答:在赛前心境与行为结果的预测中,存在运动类型与评价方式两个调节变量。在运动类型方面,相对闭锁式运动技能而言,赛前心境能更好地预测开放式运动技能的行为结果;赛前心境预测个人项目比预测团体项目的行为结果效果更好。赛前心境对短时间运动项目(如划船、摔跤等)的预测效果比长时间运动项目(篮球、排球等)好。在评价方式方面,在以自我为参照标准进行评价行为结果时,赛前心境能更好地预测行为结果。

七、论述题

1.试述赛前心境状态对运动行为预测的作用。

答:赛前保持理想的情绪状态被广大运动员和教练员认为是取得运动佳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心境对行为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在赛前心境对行为结果的预测中,存在运动类型与评价方式两个调节变量。在运动类型方面,相对闭锁式的运动技能而言,赛前心境能更好地预测开放式运动技能的行为结果,例如,赛前心境状态在预测足球运动时要比举重运动好。赛前心境预测个人项目比预测团体项目的行为结果效果更好。赛前心境对短时间运动项目(如划船、摔跤等)的预测效果比长时间运动项目(篮球、排球等)好。在评价方式方面,在以自我为参照标准进行评价行为结果时,赛前心境能更好地预测行为结果。以自我为参照标准评价行为结果主要有赛后对行为的自我评价、比赛成绩占个人最好成绩的百分比以及比赛表现与赛前预期成绩的比较三个方面。如果只是要预测某位运动员在比赛中是输或还是赢,或预测他是否会比别的运动员跑得好,那么心境对行为结果的预测就较弱;如果是要看运动员的表现是否接近个人的预期值或以前的最好成果,那么心境对行为结果的预测较强。

2.为什么说交互作用模式能有效地预测运动行为的效果?

答:在运动心理学关于行为的研究中,特质论心理学家考虑运动行为的成因,通常只考虑人格因素的影响,不考虑特殊情境可能对个体运动行为的影响;而情境论的心理学家则主张运动行为大都是环境所决定的,人格的作用较小。交互作用理论认为,虽然人格特质和情境因素确实都能影响运动行为,但情境论与特质论不能真正地预测行为,在预测运动行为时需要将人格特质因素与情境因素一并考虑,不仅需要考虑人格特质和情境因素可以单独决定行为,同时它们还可以以独特的方式互相作用或结合起来一起影响运动行为。交互作用模式预测运动行为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运动行为=人格+情境+人格×情境+误差。公式中的误差是指所有可能影响运动行为但无法测量的因素。

人们在利用交互作用理论预测运动表现中,将测量获得的心境状态作为情境因素,发现人格特质与心境状态确实存在关系。用某些特定的人格特质和心境状态来预测运动员的能力,发现预测的准确率可达到80%。如果单一用人格或情境来预测运动表现或行为其效果较小;当以人格特质和情境及其交互作用来预测运动行为较单独使用人格特质或情境来预测运动行为其效果大大加强,大概可以解释运动行为的30%。 第十一章 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参考答案: 六、简答题

1. 什么是唤醒及其主要表现?

答:唤醒是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体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唤醒有三种表现,即脑电唤醒(刺激使脑电出现去同步化的低压快波)、行为唤醒(非麻醉动物唤醒时伴随的行为变化)和植物性唤醒(较高水平刺激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三者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单独存在。唤醒对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保持觉醒状态有主要作用,它为注意的保持与集中以及意识状态提供能量。 2. 什么是焦虑、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

答: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特质焦虑是指不同个体在焦虑倾向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差异,属于个性心理的特征部分;状态焦虑则是一种在强度上有变化、随时间而波动的短暂情绪反应。 3. 什么是倒U形假设?

答:倒U形假说认为,由昏昏欲睡的低唤醒水平到中等唤醒水平的临界点以前,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运动表现也将随之向着好的方向改善。当唤醒水平超过中等唤醒水平的临界点后继续向高度兴奋方向的发展,唤醒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导致运动表现的逐渐恶化或成绩的下降。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唤醒对运动表现最为有利。

4. 运动技能的复杂程度对唤醒水平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答:高水平的唤醒可促进粗糙或简单的运动技能活动,但会干扰精细或复杂的活动;较低水平的唤醒有助于精细或复杂任务的完成,却会阻碍粗糙的或简单的活动取得更好的成绩。决断的数量少、备选范围比较狭窄、速度要求不快的运动技能,其适宜的唤醒水平比较高。刺激的数量多、持续时间短、强度小运动技能在相对低的唤醒水平下容易获得好的运动表现。参与活动的肌肉越多、对肌肉协调运动越高、对动作精确性和稳定性的要求越高的运动技能,越需要在较低的唤醒水平下才能够取得好的运动表现。 七、论述题

1. 什么是应激?结合体育运动应该如何理解应激的概念?

答:人类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境时产生的那种心理和生理的过程称之为应激,又称为紧张。 在结合体育运动认识应激这一概念时,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导致应激的刺激可以是躯体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诸因素,但是这些刺激物通常不能直接地引起紧张,在刺激与应激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中介因素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2)应激不能只根据生理术语来界定,还应考虑应激的认知因素。在许多情境里,一个刺激的绝对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对个体的意义。(3)应激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生理化学基础,神经递质的变化,特别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活动,是应激产生的物质基础。(4)应激能与多种情绪相结合而形成复合情绪。过于强烈和持久的复合性应激情绪会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导致

心理操作效率的全面下降。(5)知觉水平的不同,应激程度也不一样。用积极的眼光知觉高的要求,试图通过达到高的目标率来迎接挑战,以便进一步获得尊重和自尊的人,他们往往由于建立非常高的标准和目标而使自己陷于紧张的境地。

2. 影响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影响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一般可以分为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两大类。

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环境因素是比赛的重要程度和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通常,参加越是大规模的比赛,对于运动员来说就越重要,所引起的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水平也就会越高。主场与客场、预赛和决赛、积分和排名、观众的多少及支持度、媒体的报道力度等,也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运动员对体育比赛重要性的主观评价。从胜负的角度来看,竞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是产生赛前状态焦虑的次重要环境因素。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越大,给运动员带来的赛前状态焦虑水平升高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体育运动情境中,与升高状态焦虑水平有关的个性特征方面的因素有两种,它们是高特质焦虑和低自尊。特质焦虑作为一种个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将竞争和社会评价看作是更具威胁性或不具威胁性。相对于低特质焦虑的个体,高特质焦虑的人倾向于把竞争看作具有更大潜在威胁,对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更为敏感,更容易导致赛前状态焦虑水平的激增。自尊也与对威胁的知觉和产生相对应的状态焦虑变化有关。与自尊水平相对较高的运动员相比,低自尊的运动员往往有着更低的自信、较少的经验和更高的状态焦虑。因此,通过有效的途径改善运动员的自信,对于降低运动员的的状态焦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 心理技能训练概述 六、简答题

1.心理技能训练与心理训练的关系是什么?

答:(1)心理技能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和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和运动员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过程。

(2)从广义上讲,心理训练是有意识、有目的对运动员或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从狭义上讲,心理训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形成运动员或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过程。

(3)心理技能训练是指使个体掌握心理技能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过程。从严格意义上讲,心理技能训练与心理训练有一定的区别,心理技能训练是心理训练的主要部分,心理训练则是一个上位的概念。心理训练中还包括模拟训练。

2.心理技能训练计划制定的过程需要遵循那些理论依据? 答:(1)心理技能训练是科学化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2)心理技能训练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 (3)心理技能训练的长期性; (4)心理技能训练的两个目标。 3.如何制定心理技能训练计划? 答:(1)个人评估、明确训练基线; (2)确定训练任务与目标; (3)制定具体内容。

4.简述系统的心理技能训练计划的步骤。 答:第一阶段 谁是受辅者; 第二阶段 与运动员的初次见面;

第三阶段 对运动心理学家进行运动方面的教育; 第四阶段 建立需要评估计划;

第五阶段 需要教授的心理方法和策略; 第六阶段 选择的心理方法的实际教授和学习;

第七阶段 即时的和赛季末的对PSTP的评估。

5.运动员的五种一般心理技能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答:运动员的五种一般心理技能主要有:应激控制、唤醒水平控制、目标设置、集中注意力、表象技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1)唤醒水平的有效控制可避免应激;高应激产生高唤醒水平; (2)对以前最佳表现的表象有利于应激控制;

(3)通过表象可进行提高注意力的练习;为了使表象效果更佳,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进行表象的内容上;

(4)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可以通过提高动机水平而影响唤醒水平; (5)欲获得好的表象效果就必须放松;通过表象可以学习和进行放松; (6)唤醒水平上升,注意的集中程度也上升;

(7)现实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有助于比赛应激的控制;比赛应激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比赛目标的实现; (8)集中注意于当前任务,有利于阻断和消除消极思维,实现应激控制;有效的应激控制,有助于集中注意于当前任务。

6.心理技能训练的实施过程?

答: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一般可以分为4个阶段: (1)运动分析阶段; (2)个人评估阶段; (3)概念或动机阶段; (4)心理技能发展阶段。 七、论述题

1.试析中国优秀运动员心理技能特征

答:(1)中国优秀运动员已经初步掌握了焦虑控制、集中注意力、提高自信心、提高动机水平和加强集体意识的心理技能。中国优秀运动员在自信心和集体意识方面表现非常突出,而在心理准备方面则表现欠佳。

(2)中国优秀运动员未表现出心理技能的差异性,只是在动机维度方面存在显著的项目差异。此外,在焦虑控制、集体意识两方面存在显著的项目与性别的交互作用。

(3)运动等级(技术水平)不同,运动员的心理技能有差别。心理技能的高低,特别是对焦虑的控制、集中注意力和自信心,是优秀运动员与非优秀运动员在心理上的主要差距。

(4)我国优秀运动员心理技能不仅有水平差异,而且具有结构上的差异。根据运动员心理技能发展水平和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四类:低心理技能发展水平的心理准备型;低心理技能发展水平的自信心型;心理技能发展水平较高的自信心——集体意识型;心理技能发展水平较高的自信心——集中注意力型。四种不同类型心理技能的组合,反映出中国优秀运动员心理技能结构上的特点。 2.举例说明在心理技能训练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答:(1)预防为主并调控在先; (2)长期坚持且系统训练; (3)积极主动的自觉配合; (4)与专项训练相结合; (5)用量化指标评定训练效果。 3.试析运动心理学中的道德或伦理问题

答: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或伦理标准,是规范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的行为,取得教练、运动员信任,做好服务工作的必要条件。事实上,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标准与其他体育科研人员或其他咨询服务行业的伦理学标准是一致的,当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在目前,我们国内还没有关于运动心理学工作者任职资格的任何法律和规定,也没有相应的运动心理工作者的伦理标准,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运动心理学工作者服务的质量、社会对他们工作的认可以及运动心理学工作者自身的发展。所以,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运动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1)能力; (2)诚实;

(3)专业和科学的责任; (4)对人们权利和尊严的尊重; (5)关注他人的利益; (6)社会责任。

第十三章 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六、简答题 1.什么是渐进放松训练?进行该训练的条件是什么?

答:渐进放松训练是通过先使某肌群紧张,再使其充分放松,以建立肌肉紧张与放松程度的区分感觉的一种训练方法。

(1)基本渐进放松法的练习; (2)加上暗示语的渐进放松训练; (3)不同场地的渐进放松训练。 2.自生训练与渐进放松训练的区别是什么?

答:自生训练和渐进放松都可以诱发放松反应。但不同的是,渐进放松法依靠的是肌肉的动态收缩和放松,而自生训练法依靠的是身体对于四肢和肌肉的相关感觉。 3.自生训练法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答:(1)运动员采用一种舒适姿势练习(通常是躺下); (2)运动员以深缓的方式呼吸,并且专注在自我呼吸上面; (3)运动员交替地紧张和放松身体所有肌肉数次;

(4)运动员专注在某部分躯体的放松,并且体会每一肢体沉重的感觉; (5)运动员体会四肢和腹部的温暖感觉,以及前额的冰凉感觉。 4.沉思法是如何引起放松反应的?

答:(1)找一个宁静的、能使身体和精神愉快的地方,坐或躺着、闭眼、全身放松; (2)反复的默念某一暗示语或者全神贯注于某一感觉表象上; (3)当完全感到安静和放松时,开始做下述动作。 5.生物反馈训练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1)在实施生物反馈训练前,必须向练习者解释清楚训练的目的和方法,让其处于躯体肌肉放松及精神放松的状态;。

(2)心理上,要求既不对过去念念不忘,也不对将来忧心忡忡,不要把思维集中在解决任何现实性问题上,而应任其无意志地自由漂浮;

(3)松弛状态下可能出现一些暂时性的躯体感觉,应事先告知练习者,以免引起练习者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4)说明训练主要依靠自我训练来控制体内机能,且主要靠按时练习,仪器监测与反馈只是初步帮助自我训练的手段,而不是训练的全过程;

(5)生物反馈训练可能具有特异性。 6.渐进放松训练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1)学会体会肌肉紧张时的感觉。这个阶段的训练内容包括:收缩肌肉群,体会其感觉,再放松肌肉群,注意体会相反的感觉。

(2)练习约持续20-30分钟。练习时要平静、缓慢、不要急躁。

(3)练习要每天进行一次,选择一个安静而不受干扰的地方去做,时间可以选择晚间睡觉前。 (4)完成肌肉收缩的时间约为5-8秒。但这只是一个约计的时间,切忌不要因过多地注意计时而分

散自己的意念。

7.举例说明沉思的各种方法

答:(1)东方静默法,著名的中国气功,印度瑜伽,日本的坐禅中都包含放松训练的内容。 (2)松弛反应,进行这种放松的4个必要因素是:安静的环境;肌肉放松;用一个心理手段;一个随和的姿态。

(3)超觉静坐,又称为超觉入静、超脱性入静、超越冥想。 8.什么是生物反馈训练?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生物反馈训练又称“内脏学习”或“自主神经学习”。这是借助现代电子仪器把内脏活动的信息显示出来,作为反馈信息传入大脑,使运动员了解自己内脏活动的情况并与主观感受相联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射性地控制内脏活动,藉以降低紧张程度的一种训练方法。

生物反馈训练的作用是:

(1)控制应激反应,提高放松效果;

生物反馈放松训练,能够加速运动员放松训练的进程,提高放松训练效果,并且有效对抗应激。 (2)克服放松训练的盲目性;

纵观各种放松训练,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往往在于人体对自身的紧张或放松的认知和对其强度的评价。 (3)增加练习者参与训练的能动性。

生物反馈信息反映出运动员的每一步提高都可以鼓舞运动员的信心,调动其训练的积极性。 9.什么是系统脱敏训练?它的主要程序是什么?

答:系统脱敏是一种以渐进方式克服神经症焦虑习惯的技术,常用于运动情景中,矫正以焦虑反应为主的不适行为或躲避反应。

系统脱敏技术包括三个程序: (1)肌肉放松训练; (2)建立害怕事件层次; (3)实际治疗。

10.模拟训练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1)提高对比赛应激情境的适应性; (2)提高参赛的准备程度; (3)提高比赛的抗干扰能力 ; (4)有效地提高训练程度。 七、论述题

1.解释雅各布森的渐进放松法程序,其理论假设是什么? 答:(1)雅各布森的全套渐进放松训练

这个过程是按照确定的顺序,有系统地先紧张再放松某些特定的肌肉群。先放松左胳膊的肌肉开始,然后放松右胳膊的肌肉,继而对左腿右腿、腹部、背部、胸部和肩部进行放松,最后以放松颈部和面部的肌肉作为结束。

(2)理论假说

雅各布森的基本假设是,骨骼肌紧张水平和变化与内部情绪唤醒状态紧密相关,即从外周肌肉输入的信号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外周输入信号减少时“脑部的紧张将趋于缓解”。 2.举例说明生物反馈训练的基本途径

答:生物反馈已经可以反馈越来越多的生物信息,主要包括人体的皮温、皮肤电、肌电水平、脑电波形、心率、心电、血压、呼吸及眼动等,用于运动员行为干预的生物反馈训练主要有以下几种。

(1)皮温反馈

皮肤温度反馈(thermal feedback),是指把练习者的皮肤温度变化呈现给练习者,练习者操纵所知觉

到的温度变化,从而改变自己身体某一部分温度的一种反馈方法。

(2)皮电反馈

皮电反馈(GSR feedback),是指将被试的皮电活动呈现给他本人的一种反馈方法。 (3)肌电反馈

肌电反馈(EMG feedback),是指把微弱的肌电信号加以放大,以声或光的形式反馈给练习者,练习者根据这种反馈信号操纵肌肉活动,从而使肌肉放松或增强的一种反馈方式。

(4)脑电反馈

脑电波(或脑波)又称脑电图,有多种类型,脑电波型主要与频率有关。 (5)其它方式

除了上述几种使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以外,还有其它方面的生物反馈训练,包括心率(HR)反馈、呼吸频率反馈、皮肤蒸汽压力反馈、胃酸反馈和血液化学成分反馈等。 3.什么是模拟训练?常用的模拟训练方法有哪些?

答:模拟训练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目的是为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做好适应性准备。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学生对比赛应激情境的适应性,在头脑中建立起合理的动力定型结构,以便使技战术在千变万化的特殊情况下得到正常发挥。

常用的几种模拟训练方法有: (1)对手特点的模拟; (2)不同起点比赛的模拟; (3)裁判错判误判的模拟; (4)对观众影响的模拟; (5)关键比分竞赛法; (6)气候模拟法; (7)时差模拟法。 (8)场地的模拟。

4.对于本章中介绍的几种放松方式,你认为哪一种方法适合自己?试解释其原因。

(根据回答的问题具体分析给分) 第十四章 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参考答案 五、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9. √ 10. × 六、简答题

1. 简述表象训练的作用。

答:(1)表象训练有助于加快运动技能的学习,巩固和改善已学会的运动技术动作。(2)有助于调节人的情绪以及生理唤醒水平的作用。(3)能够增强动作练习者的信心,使注意力更加集中于当前的任务。 2. 简述表象训练的心理神经肌肉理论。

答:心理神经肌肉理论认为,当人进行运动动作的表象演练时,与动作有关的神经和肌肉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在反应模式上与实际完成动作的情况一致,在强度上略低。这是因为在大脑运动中枢和骨骼肌之间存在着双向神经联系,人们可以通过主动表象运动动作,引起有关的运动中枢兴奋,兴奋经传出神经传至相关肌肉,往往会产生难以觉察的运动动作。尽管表象训练所产生的肌肉运动并不外显,肌电活动也轻微到让人难以觉察的地步,但却足以激发和拓通技术动作的神经通道,强化技术动作的心理图式。多次激发可以起到加深动作记忆、巩固完善动力定型,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的目的。这就使得通过表象训练来改善运动技能成为可能。

心理神经肌肉理论从神经心理和肌肉反馈两个方面来解释表象训练的作用,这一观点对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3. 简述表象训练的符号学习理论。

答:符号学习理论也称为符号—知觉假说,是由认知心理学流派学者们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表象训练时未必一定会出现肌肉系统的潜意识电活动。表象训练之所以能够促进运动操作,是因为它可以帮助运动者获得和理解技术动作的图式编码,从而在认识层面上对技术动作进行准备和计划,对各种序列进行符号的练习。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人脑中所储存的运动图式对运动操作至关重要,因此,人可以通过对符号的学习和演练——即表象训练,将技术动作转译为符号编码,从而建立和巩固头脑中正确的运动图式,消退错误的图式,发展最佳的图式,从而使运动技能得到发展和提高。虽然,有不少实验对这一理论加以支持,但许多学者批评这种观点过于强调动作的认知成分,而且人为地将运动活动分为认知性和运动性两类,其实,两者是相互渗透、难以割裂的。 4. 简述表象训练的唤醒—注意理论。

答:唤醒—注意理论将心理神经肌肉理论和符号学习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该理论认为,表象训练可以从神经肌肉与认知两个方面提高练习者的技术动作操作。一方面,表象可以帮助练习者调节自身的生理唤醒水平,使自己达到最理想的神经肌肉能量状态,以促进学习或操作。另一方面,表象训练可以帮助练习者将注意力集中于动作任务有关的思维上来,有选择地进行要完成的任务,从而排除与任务无关的刺激干扰。总的来说,该理论结合了生理和认知两个角度,分析了表象的机制,对原理的解释更趋全面,使人们更易于接受。

5. 简述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理性情绪疗法的主要步骤。

答:(1)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艾利斯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澄清不合理信念与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之间的紧密联系。

(2)结合学生所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并识别出自己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一一列出。

(3)转变不合理信念。辩论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6. 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暗示训练的作用是什么?

答:(1)增强学生和运动员对学习和比赛的自信心,建立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2)帮助学生和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

(3)帮助学生和运动员调节情绪,创造有利于学习和比赛的情绪唤醒。 (4)帮助学生和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的节奏和发力程度。 (5)有助于学生和运动员将注意力集中于当前任务上。 7. 简述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自信训练的方法。

答:(1)通过暗示法树立自信心;(2)通过理性情绪疗法重建自信;(3)通过设置适宜的目标增强自信;(4)通过对最佳操作的表象训练提高自信;(5)通过对成败的正确归因增强自信;(6)用积极思维法替代消极思维法增强自信;(7)通过成功体验的认知积累来增强自信心。 8. 特质自信与状态自信区别是什么?

答:特质自信属于运动员的人格特质倾向性,是个体对其所具有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获取成功的信念和确信程度。而状态运动自信是个体在某一刻、某一情境中对其具有的能力在竞技中获取成功的信念和确信程度。 七、论述题

1. 试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论述表象训练的应用。

答:首先,在教学和训练中,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表象训练。(1)表象的感官觉察训练。要求通过各种感官通道感受和体验各种各样的动作;譬如,可以通过视觉表象自己投篮的图像,通过本体感觉来表象投篮时的肌肉感受,通过听觉来辅助强化表象篮球运球时每次落地的声音,从而从多个感官通道强化动作机能。)(2)表象的清晰性训练。要求清晰、逼真地回忆过去的各种感觉体验;譬如,可以在放松后,开始表象一支铅笔盒,慢慢清楚地看到盒面上的图案、文字,它们的颜色,然后,用表象打开盒盖,清楚的表象里面的物品。(3)表象的控制能力训练。要求训练者对表象进行操纵或塑造。譬如,在放松后,让学生或运动员表象一个彩色的篮球静止停在地面上,然后,用表象的控制能力,让篮球随自己的意愿向不同的

方向旋转、翻滚,从而提高学生或运动员随意控制表象的能力。其次,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可以结合项目进行表象训练。(1)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运动专项、不同的练习目的来设计相应的表象训练内容。(2)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结合电化教学,先观看优秀运动员正确技术动作的音像资料,然后,进行表象训练。(3)初学者以视觉表象为主逐步过渡到动觉表象为主。(4)利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示辅助表象训练。

2. 你赞同哪一种表象理论?为什么?

答:赞同唤醒—注意理论。因为唤醒—注意理论将心理神经肌肉理论和符号学习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该理论认为,表象演练可以从神经肌肉与认知两个方面提高练习者的技术动作操作。一方面,表象可以帮助练习者调节自身的生理唤醒水平,使自己达到最理想的神经肌肉能量状态,以促进学习或操作。另一方面,在认知上,表象演练可以帮助练习者将注意力集中于与动作任务有关的思维上来,有选择地进行要完成的任务,从而排除与任务无关的刺激干扰。总的来说,该理论结合了生理和认知两个角度,分析了表象的机制,对原理的解释更趋于全面,使人们更易于接受。 3. 试结合实践论述在体育学习和训练中如何使用认知训练法?

答: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可以采用认知训练法,帮助学生或运动员改变在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学习中以及竞技比赛中出现的不合理的信念,从而避免不合理思维给学生或运动员在心理和行为上造成的问题。合理情绪疗法的中心问题是要用合理的信念来取代个体不合理的信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信念对学生或运动员情绪和行为的不良影响。合理情绪疗法的实施主要步骤:第一步,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首先要向学生或运动员介绍Ellis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ABC理论),澄清不合理信念与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之间的紧密关系。讲解不合理思维的三大特点,即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想法。第二步,结合在体育教学或训练中,学生或运动员所存在的普遍性或特殊性的问题,与学生或运动员一起分析并识别出自己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一一列出。例如,在体操教学中,当教授一些难度较大的杠上动作时,一些学生或运动员在遇到几次失败后,会产生“我不是练体操的料”、“考试肯定过不了”的不合理想法,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被严重削弱、情绪低落,不敢继续尝试的后果。这时,体育教师或教练可以与这些学生或运动员谈心,先帮他们找出这种“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通过“辩论”法使学生或运动员认识到其危害。进而,用积极的信念加以替代,如“一两次高难动作的尝试失败只代表过去,而不能代表新的努力也将会失败,更不表示我学不好体操。”通过对不合理信念的放弃,并建立新的合理信念,学生或运动员的信心和勇气会被重新激发出来。第三步,转变不合理信念。辩论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帮助学生或运动员向其不合理的信念提出质疑,提出辩论,然后放弃这些不合理信念,通过系统的训练,从而解除或减轻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

4. 试以自己为案例分析对象,说明认知训练法的应用。

答:认知训练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步骤:第一步,首先了解Ellis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ABC理论),澄清不合理信念与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之间的紧密关系。了解不合理思维的三大特点,即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想法。第二步,分析并识别出自己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一一列出。例如,“我不是练体操的料”、“考试肯定过不了”的不合理想法,会导致学习积极性被严重削弱、情绪低落,不敢继续尝试的后果。这时,先找出这种“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第三步,转变不合理信念。通过“辩论”法使自己认识到其危害。进而,用积极的信念加以替代。 5. 请结合实践论述暗示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答: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应根据不同项目特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或运动员的不同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灵活和有针对性地使用暗示训练。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以下几个时机运用心理暗示训练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1)当学生或运动员学习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产生紧张、焦虑和畏难情绪时,可以采用暗示语使他们逐渐放松和保持镇定。(2)当学生或运动员出现错误动作而且难于纠正时,可以用暗示语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动作。(3)当训练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或运动员缺乏兴趣、感觉厌烦时,可以用暗示训练鼓舞情绪,唤起学生或运动员的学习兴趣。(4)当学生或运动员对训练感到疲劳、情绪低落时,教师可以采用暗示训练,提高他们的情绪水平,并强化意志品质。(5)当学生或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学习,

还没有达到动力定型的程度时,可以采用暗示语配合动作练习,强化他们对技术动作学习,巩固和加速动力定型的形成。(6)当学生或运动员注意力分散时,采用暗示训练帮助他们及时集中注意力于当前任务。(7)当动作操作需要发力时,可以采用暗示训练,提示动作的发力时间点以及发力强度,帮助学生或运动员快速掌握发力的技巧。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心理暗示的形式与方法有:自我暗示、他人暗示、表情和体态暗示、环境暗示、标志暗示等。

6. 试结合个人经历,论述自信训练的应用。

答:在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自信训练方法包括:通过暗示法树立自信心;通过理性情绪疗法重建自信;通过设置适宜的目标增强自信;通过对最佳操作的表象训练提高自信;通过对成败的正确的归因增强自信;用积极思维替代消极思维法增强自信;通过成功体验的认知积累来增强自信心。 第十五章 体育运动中的凝聚力参考答案 六、简答题

1. 什么是团体凝聚力?团体凝聚力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运动心理学家Carron将体育领域中的团体凝聚力定义为团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和(或)为了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团结在一起、保持一致倾向的动态过程。

团体凝聚力的特征主要体现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对团体的有关问题采取共同的态度;团队组织得好,能理解和接受成员的需要,相互关心,相互协助。

2. 任务凝聚力和社交凝聚力之间有什么区别?哪一种凝聚力与团体的比赛成绩联系最紧密?

答:任务凝聚力是指团体内的成员为达到特定的任务而在一起工作所做出的努力程度,它是与完成团队的目标和指向运动的客体相联系的。社交凝聚力是指团体队员之间彼此喜欢和彼此愉快地交往的程度,它涉及到友谊、亲和以及社会性支持、人际关系等影响因素。

在团体凝聚力中,任务凝聚力和社交凝聚力是两个独立的组成部分。许多研究表明,任务凝聚力与运动队的比赛成绩有着非常密切和积极的联系。在集体项目的运动队中,比赛的胜利与任务凝聚力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对于同样的队伍,如果拥有很高的社交凝聚力但是缺乏任务凝聚力,他们的比赛成绩往往是糟糕的。

3. 解释团体凝聚力的概念模型。

答:群体动力学认为,一个团体既有个人特征,也具有团体特征。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是个体特征的标志,而团体的一体化或一致性是团体特征的标志。在群体动力学的基础上,研究者发展了团体凝聚力的概念模型。这一模型强调每一个团体成员对团体凝聚力的感受,包括团体对个体成员的吸引程度(团体对个体的吸引)以及成员对团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感受程度(团体一致性)两类感受。这两大类感受又根据团体目标的不同分为任务和社交目标。这样就可以从团体任务吸引力(ATG-T)、团体社交吸引力(ATG-S)、团体任务一致性(GI-T)、团体社交一致性(GI-S)四个方面考察每一个团体成员对团体凝聚力的感受。 4. 影响团体凝聚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在团体凝聚力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它的因素可以归纳为环境因素、个人因素、领导因素和团体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团体规模、合约责任、外来压力、团体成员相处时间的长短等。个人因素有满意度、团体成员特征的相似性以及团体成员角色等。领导因素主要包括领导行为、领导者的决策风格。团体因素主要包括团体目标、团体状况和运动项目等。 5. 提高学校体育团体凝聚力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答:提高学校体育团体凝聚力的途径:让学生明确体育教学或运动队的团体目标;建立良好的团体规范;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七、论述题

1. 试以某一个学校体育团体的具体情况为例,谈谈影响该团体凝聚力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一些提高该团体凝聚力的途径或方法。

答:提高学校体育团体凝聚力的途径和方法:

(1)让学生明确体育教学或运动队的团体目标 具体可采用目标设置法。

(2)建立良好的团体规范

具体可采用课堂常规设置法和强化法。 (3)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

具体可开展各种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组建运动队,及时表扬和嘉奖。 (4)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素质。体育教师或教练要关心和爱护学生,灵活、合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体育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协调师生关系。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体育教师或教练还要学会掌握一些调控情绪的方法,并善于运用这些方法调节学生情绪,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

2. 试分析团体凝聚力与运动表现的关系,并以体育运动中的实例说明。

答: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之间呈正相关。在那些强调任务凝聚力而不是社交凝聚力的比赛中,以及强调相互配合而不是个人能力的互动项目中,团体凝聚力对运动成绩的影响更为重要。同样,取得优异的成绩可能是提高团体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增强团体凝聚力除了可以提高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比赛成绩外,还能提高团体效能,增强团体成员的自信心,激发团体心理动力,增加运动员继续参加比赛或学生继续参加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和面对困难的坚韧性,减少人们在体育运动中的退出行为。

更重要的是,团体凝聚力与活动表现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团体的活动规范。如果一个团体的活动规范比较强,那么凝聚力高的团体就比凝聚力低的团体活动表现好,但如果一个团体的凝聚力很高,活动规范很差时,团体的活动表现通常比较低。 第十六章 体育运动中的领导心理问题 六、简答题

1.领导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权威性;服务性;综合性;超前性;全局性。 2.教练员的领导功能有哪些?

答:(1)决策功能。这是教练员领导行为的基本功能,由于教练员在体育团队中占据着显赫、重要的位置,他要能够审时度势,知人善任,确定目标,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做出最终的决断。

(2)组织功能。为了实现团队的目标,教练员要在做出决策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组织、策划和管理工作,要尽可能科学、有效地安排计划,使用人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3)沟通功能。而身处中心地位的教练员,在队伍中人际关系,与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其职责之一,又是影响工作效果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时的沟通与交流是教练员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协调关系、提高效率的可靠保证。

(4)激励功能。激励是教练员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和制定各种条例、制度,提高运动员积极性、充分发挥运动员创造性的有力武器。 3.简述教练员影响力的种类?

答:(1)强制性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也被称之为权力性影响力,是在组织任命而获得教练员职务、同时也获得了在运动队中的地位和权力后所形成的,是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的一种带有强迫性的影响力。

(2)自然性影响力。自然影响力也被称为非权力影响力,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有这种影响力。只是因为各自本身的特征与条件的差异,而在力度和范围上有所不同。教练员作为运动队的领导者,除了社会组织赋予他的强制性影响力外,更需要的是具有本身内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它基于教练员本身的能力与人格魅力,源于他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的心理品质和道德修养等。 4.教练员影响力的心理效能有哪些?

答:(1)服从感。运动员自觉地接受指导与要求,服从管理,听从指挥。(2)敬畏感。在运动员的眼

中,教练员是一名指挥员,是权威人物,有威严,有魅力,有感召力,他的指令与要求应该坚决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3)敬重感。运动员对教练员非常尊重,不但是因为教练员所处的位置,更主要的是由于教练员本身的人格特点,思想品质、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个人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教练员是运动员内心的偶像、行为的楷模。

(4)敬爱感。教练员应该是运动员的良师益友,尽管在平时非常严厉,但在训练场外和日常生活中,教练员是和蔼可亲的,受到运动员由衷的爱戴和喜欢。

(5)信赖感。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合作关系往往要保持相当长的时间,教练员在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会担当多种角色,其中包括父母、师长、同伴、领导者等。因此,除了威严之外,教练员应该给予运动员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更多的关心与教育,彼此之间建立起和谐友好、融洽和信任的良好关系。 5.教练员权威体系有哪几个方面?

答:教练员的权威体系,就是构成教练员权威组合的相关内容与成分,其中包括报酬性权威、强迫性权威、合作性权威、专家性权威和模范性权威等。

奖惩权力是教练员所掌握的报酬性权威和强迫性权威的体现,合法性权威是指教练员所处地位与权力,专家性权威是指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模范性权威是指教练员本身的吸引力和成员对其的敬佩与喜爱。

6.简述教练员领导行为的两种倾向。

答:教练员的领导行为按其工作特征可以分为: (1) 倾向于工作任务的领导行为。

这种类型的教练员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运动队的目标上,他们为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成绩、获取比赛的成功,制定训练计划、采取措施、监督执行,以保证团队顺利、圆满地完成目标,最终实现团队或个人的理想。

(2) 倾向于人际关系的领导行为。

这种领导行为的教练员,非常注重维护运动队的团结与利益,强调团队内部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为增加凝聚力、鼓舞士气、提高团队成员间的理解与相容努力工作,以期建立团队和谐的人际关系,满足大家的心理需求。

7.教练员具体的领导行为有哪些?

答:(1)训练和指导行为。在教练员的组织和指导下,让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提高技术、战术水平,不断提高运动成绩,教练员同时还要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策划、指导、落实团队的业务活动。 (2)民主行为。在教练员的主持下,同运动员一起商讨并确定团队(或个人)的目标,并制定实施步骤和训练方法,制定比赛方案等。以此增强队员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专制行为。一般说来,教练员有主见敢负责,善决断有自信,因此,在运动团队中强调并保持权威的地位,以其知识能力、经验水平和个人魅力行使职权,有一定的专制性,以保证团队的正常运作。 (4)社会支持行为。教练员要善于对内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使大家和睦相处,彼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增进团队的凝聚力;对外能够得到社会各界以及运动员亲友、球迷、媒体的支持。

(5)奖励行为。教练员要对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良好表现和取得的成绩进行及时的评价与表彰,奖励表现突出的运动员,这样就可以大大激发运动员的进取心,使运动员在训练中更加刻苦努力,不断达到新的标准,实现既定目标。 8.试述教练员领导的类型与特征。

答:教练员在执教过程中的领导方式不尽相同,形成各自的风格。正是由于这种领导风格上的特征,在执教过程中会对运动队或运动员产生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心理气氛和行为规范,进而影响团队或运动员目标的实现。

根据有关领导理论,通常把教练员的领导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专制型的领导行为的特征是,以取胜为中心,发号施令,工作目标定向于任务;

民主型的教练员领导行为是以运动员为中心,采取合作性的态度,关注运动员的感受与发展; 放任型教练员领导行为的特点是工作没有中心,对工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甚至很少参与、过问,对不对之处听之任之,对训练水平和比赛表现好坏也无所谓。

体育运动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表明,民主型和专制型的教练员有助于运动队或运动员的成绩的提高和事业的成功,放任型的教练员行为工作业绩最差。然而,由于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专业水平、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努力目标对教练员的领导行为方式都会提出不同的要求,教练员的领导行为也十分复杂,不能简单的划分为每一个类型。作为一个优秀的教练员要能够充分利用领导理论调控自己的教练行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实际采取有效的领导方式,在保持一定执教类型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执教风格,在运动实践中科学、合理、创造性地开展教练员工作,胜任自己的角色。 9.影响教练员领导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答:(1)教练员的素质与魅力 (2)高超的管理能力。 (3)教练员的领导方式。 (4)情境特点。

(5) 运动队或运动员的特点。 10.重任务的教练员领导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答:教练员在执教过程中的领导方式不尽相同,形成各自的风格。正是由于这种领导风格上的特征,在执教过程中会对运动队或运动员产生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心理气氛和行为规范,进而影响团队或运动员目标的实现。

任务型领导方式:这种类型的教练员把注意力放在训练、比赛任务的完成上,其特征就是把任务明确化,提出训练、比赛的具体目标与要求,并以完成情况作为评价与奖惩的依据。 11.重关系的教练员领导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答:重关系型领导方式:这种类型的教练员特别注重强化和维持团队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尊重成员的意见,加强交流沟通、增强理解、化解纠纷、心理相容,促进队员自主性发展,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12.试述特质理论的主要论点

答:领导的素质理论主要研究领导者的个人特性,以期预测选拔具备何种素质的人作为领导最为合适,这种理论阐述的重点是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个人品质的差别。根据心理学家们对领导特质的来源所作的不同解释,素质理论还可以分为传统素质理论和现代素质理论。 13.试述行为论的主要论点

答:行为论认为,领导者最重要的方面不在于领导者个人素质,而是在各种不同环境中做些什么,有效的领导者以他们的特殊作风区别于那些不成功的领导。这种理论有许多研究和表述,通常认为,有效领导是以两种方式来帮助个体或团队实现目标的。该理论确定了实现团队目标的领导行为,即领导行为的两个维度:关心人与抓工作。 14.试述情境理论的主要论点

答:情境论认为,有效的领导者不仅取决于他们的行为方式,而且还取决于领导所处的环境如何,这种环境包括领导者特征、下属成员特征、工作的性质、群体组织的机构和强化方式等,又分为以下两种: (1)情境特质论重点探讨什么样的个性特征最适合什么样的情景,也就是说,每一位领导者的个性特征在这一情景中有效,但不一定在另一个情景中有效。

(2)情境行为论主要是研究不同领导者在不同情境中的特别的行为特征,当某一位领导者在从事政治活动时,他可能会做什么,但当他从事家庭活动时,他又会做什么等等,这些都是情境行为理论十分关心的问题。

15.试述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答:领导的归因理论认为,在领导情境下,领导主要是人们对其个体进行的归因。研究者发现,人们

倾向于把领导者描述为具有诸如智慧、进取心、勤奋、善于表达等素质。而且,不论情境如何,人们都倾向于将工作和关怀维度都高的领导者视为最佳。 16.试述魅力理论的主要论点

答:魅力型领导理论的研究者,试图确认有领导魅力的领导者的个性特征。广义的魅力型领导概念强调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观,促进共享意识及理想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的力量。狭义的魅力型领导的概念是指魅力型领导只有在存在危机的时候才会发生,这时领导者提出的目标或观点,成员在感情上受到鼓舞,并被该领导的个人魅力所吸引。

七、论述题

1.试述教练员发挥领导功能的先决条件

答:(1)决策权。教练员应该能够对一个运动团队的组织机构、人员选配及其目标的实现所采取的行动步骤等起决策性作用,即有决定为实现团队目标而采用何种手段与方法的权力。

(2)权威性。教练员受到大家的拥护,运动团队的成员能够响应教练员的号召,按照教练员的要求去行动。

如果缺乏上述条件,教练员就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其领导功能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2.试析强制性影响力的特点与作用。

答:强制性影响力也被称之为权力性影响力,是在组织任命而获得教练员职务、同时也获得了在运动队中的地位和权力后所形成的,是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的一种带有强迫性的影响力。在运动团队的日常训练中,强制性影响力表现为教练员提出训练、比赛计划和其他各种要求等,以指令性任务的形式下达给运动员,运动员则表现为要按照教练员的指令和布置的任务去执行、去完成。运动员一般是要被动地接受、服从教练员的指挥与领导。在这一过程中,最基本的管理手段就是奖励与惩罚。 3.试析自然性影响力的特点与作用。

答:自然影响力也被称为非权力影响力,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有这种影响力。只是因为各自本身的特征与条件的差异,而在力度和范围上有所不同。教练员作为运动队的领导者,除了社会组织赋予他的强制性影响力外,更需要的是具有本身内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它基于教练员本身的能力与人格魅力,源于他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的心理品质和道德修养等。自然影响力与强制性影响力差异很大,自然性影响力是经常性、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对运动员心理上、行为上的影响是深刻的,运动员的服从也是甘心情愿的。因此,这种自然性影响力的作用要比强制性影响力更大、更深、更持久。 4.比较倾向于工作和倾向于关系的两种教练员领导方式的异同

答:倾向于工作任务的领导行为:

这种类型的教练员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运动队的目标上,他们为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成绩、获取比赛的成功,制定训练计划、采取措施、监督执行,以保证团队顺利、圆满地完成目标,最终实现团队或个人的理想。

倾向于人际关系的领导行为:

这种领导行为的教练员,非常注重维护运动队的团结与利益,强调团队内部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为增加凝聚力、鼓舞士气、提高团队成员间的理解与相容努力工作,以期建立团队和谐的人际关系,满足大家的心理需求。

实践证明,以上两种教练员的领导行为各有优点与不足,而一名成功的教练员,往往是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其相互补充,达到预想的目的。

5.试析影响教练员领导行为的团队或队员因素。

答:(1)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喜欢不同的领导方式。 集体项目的运动员比个人项目的运动员更喜欢任务定向型的领导方式。如篮球与游泳。

(2)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喜欢不同的领导方式。技能水平高的运动员更加喜欢运动员定向型的教练员,因为他们能够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Martens,1987)。

(3)不同年龄的运动员喜欢不同的领导方式 。低龄的运动员喜欢关系行为高、任务行为低的教练员。 (4)不同性别的运动员喜欢不同的领导方式 。男运动员与女运动员相比更喜欢倾向于专制型的和社会支持型的教练员。

(5)不同动机水平的运动员喜欢不同的领导方式 。任务动机越高,越喜欢训练和指导的领导行为;亲和动机和外部动机越高,越喜欢社会支持型的领导行为。 6.影响教练员行为的情境因素具体有哪些?

答:情境因素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当前任务。最重要的情境变量是当前任务。运动场上的现场指挥要求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显然效率不高。在如此形势之下,教练员应该承担起果断决策并迅速采取行动的责任,不容许有任何的犹豫与拖拉。

(2) 团队传统。一个集体如果长期经历一种领导方式,就不可能对这种领导方式的改变产生迅速而积极的响应,不管改变这种方式的领导者是谁。

(3)时间。在完成任务时间十分有限或情况非常紧迫时,专制型的领导方式比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有效的多。

(4)助手。领导者的助手越多,联合他们一起向着领导者指引的方向共同努力就显得愈加重要。 (5)紧张情境。研究表明,在紧张的条件下,专制型的领导完成的任务效果好;在一般情况下,民主型领导下完成的任务好一些。因此,在比赛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可能会使运动员寻求更加专制的领导方式。 7.分析教练员影响力对运动员心理产生的作用。

答:(1)服从感

运动员自觉地接受指导与要求,服从管理,听从指挥。 (2)敬畏感

在运动员的眼中,教练员是一名指挥员,是权威人物,有威严,有魅力,有感召力,他的指令与要求应该坚决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 (3)敬重感

运动员对教练员非常尊重,不但是因为教练员所处的位置,更主要的是由于教练员本身的人格特点,思想品质、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个人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教练员是运动员内心的偶像、行为的楷模。 (4)敬爱感

教练员应该是运动员的良师益友,尽管在平时非常严厉,但在训练场外和日常生活中,教练员是和蔼可亲的,受到运动员由衷的爱戴和喜欢。 (5)信赖感

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合作关系往往要保持相当长的时间,教练员在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会担当多种角色,其中包括父母、师长、同伴、领导者等。因此,除了威严之外,教练员应该给予运动员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更多的关心与教育,彼此之间建立起和谐友好、融洽和信任的良好关系。 8.如何建立教练员的权威?

答:教练员的影响力在某种意义可以理解为教练员在运动团队中所具有的权威力量。所谓权威是指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一种让人甘愿接受对方影响的心理倾向。教练员的权威就是运动员心悦诚服地去接受教练员的领导,对其的要求与指令认真执行,这是运动员或团队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权威可以概要地表述为: 权威=权力+威信

其中权力是上级组织赋予的,而威信则是让人信任和乐于接受的。尽管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影响作用是相互的,但教练员往往处在支配地位,其影响力要比运动员大的多。

教练员的权威体系,就是构成教练员权威组合的相关内容与成分,其中包括报酬性权威、强迫性权威、合作性权威、专家性权威和模范性权威等。

奖惩权力是教练员所掌握的报酬性权威和强迫性权威的体现,合法性权威是指教练员所处地位与权力,专家性权威是指教练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模范性权威是指教练员本身的吸引力和成员对其的敬佩与喜爱。

9.试述领导行为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答:领导行为研究的特点与趋势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从领导的职能来看,传统的领导模式强调的是抓组织或关心人(任务趋向或关系趋向;指导或参与),而新的领导行为模式更加注意的是富有魅力、善于激发理想与转换型的领导。这一点集中体现在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上:好的管理者擅长计划、组织与控制,而卓越的领导者能够成功地建立并组织起上下具有共同的理想,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挖掘潜能,而且还善于授权。

(2) 在影响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因素上,研究者们从强调领导者个人的特质与行为,转向于越来越强调组织本身的特点(如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等),领导者和现实的互动、领导者自身的能力与人格魅力(在工作能力上尤其强调劳动者的“软性”的领导能力)、具体的人物情节等因素的作用,适宜的领导风格也越来越与这些因素相关联。

(3)在领导行为有效性研究中,自从费德勒在20世纪中提出权变模式以来,后期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沿着权变的思路展开的,交易型、魅力型、转换型等最新的领导模式都是权变模式的拓展,只不过所强调的权变因素随着时代的变化、研究的深入、实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后来的这些研究深化了费德勒的权变模式,丰富了权变因素的内容。

(4)变与不变的权变统一。情境永远是权变的,在变化的情境中,领导者的自我监控意识与能力是不变的。特质理论强调智力、自我激励与成就驱动;归因型领导模式强调归因过程,即领导者应正确对引起成员行为的因素做出判断与解释;魅力型领导具有超凡的个人品质,能审时度势,即使是权变模式也强调领导者应对不同情境使用不同的领导风格,具有清醒的意识。从这里能够看出,虽然各个模式没有明确强调领导者认知过程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但都强调了其重要性。研究领导者的自我监控能力将会成为领导行为有效性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越来越受到重视。 10.举例解释放任型教练员的表现和效果。

答:放任型的教练员工作没有中心,在训练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甚至很少参与、过问,对团队或者运动员的错误与不足之处听之任之,对训练水平和比赛表现好坏也无所谓。(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论述,视情况给分)。

11.举例说明民主型的教练员行为表现及其效果。

答:民主型的教练员领导行为是以运动员为中心,采取合作性的态度,关注运动员的感受与队伍的和谐发展。(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论述,视情况给分)。 12.举例说明专制型的教练员领导行为的表现与效果。

答:专制型的领导行为的特征是,以取胜为中心,发号施令,训练目标定向于比赛获得胜利。(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论述,视情况给分)。 第十七章 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参考答案: 五、简答题

1.各举5个例子说明运动中哪些行为是道德行为,哪些行为是不道德行为。

答:个体在运动中的道德行为表现为明辨是非、遵守纪律与运动规则,服从与尊重裁判、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等(任选5个);个体在运动中的不道德行为表现为受个人的欲望所驱使,经常故意犯规、辱骂斗殴、装假、作弊以及服用违禁药物等(任选5个)。 2.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它包含哪些方面?

答:攻击性行为是指有目的地伤害另一生命体的行为。它主要包含有下面几个方面: (1)它是有目的的行为。

(2)它包括言语活动和身体行动两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m3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