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种常见的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24-05-22 19: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二十種常見的哲學關係在高考作文中的應用 推薦一、過程與結果

思想1:一切事物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消亡的過程。

闡釋:凡事有個過程,做事必須按事物發展的規律一步一步地來,不能急於求成,不能好高騖遠。“揠苗助長”中的古人為了追求“禾苗快快長高”的結果,而人為地改變禾苗生長的週期和過程,結果事與願違,禾苗全枯死了。

思想2:事物個體存在的過程從屬於一個更大的整體的過程。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闡釋:人生就是一個由若干小過程聯結而成的大過程,每一個小過程都有相應的結果。如詩人總感歎人生過程的渺小、短暫,李青蓮感歎:“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蘇東坡感歎:“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人生這一過程,相對天地、長江來說,當然太渺小,太短暫。但我們大可不必悲傷,為客觀規律而悲傷,這不是上帝的意思。相反,明白了人生只一瞬的道理,我們當更加珍惜人生,讓自己的人生充實些。我們應當選擇積極的界定,而積極的界定體現在三點:一是愛,一是快樂,一是奉獻。也就是說,人生的意義在於愛得充實,快樂得充實,奉獻得充實。

思想3:一個過程的結果有兩種情況:一是事物發展中前一個階段和下一個階段的仲介點,一是最終消亡。

闡釋:人生過程中有許多結果,一年有一年的結果,一天也有一天的結果,一天中的每件事也有一個結果,但這些都只是人生中上一階段和下一階段之間的一個點,而不是人生過程的歸宿。

思想4:事物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前進的複雜的過程,前進中也有波折。但終究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闡釋: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常伴隨痛苦、失敗、挫折,“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蘇軾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溫室裏培植不出棟樑之材,夢想

1

“風正一帆懸”,則更是一廂情願。

思想5:事物發展是一個始終運動的變化的過程,世界惟一不變的是變。沒有一成不變的。 闡釋:“刻舟求劍”中那個“可愛”的古人想以“不變應萬變”,結果眼睜睜地丟了自己的劍。《易經》有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誰要做守常者,誰就是失敗者。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以此為哲學根據的。樂極可以生悲,苦盡才能甘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思想6:有什麼樣的過程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過程的內容充實,結果也充實。只注重形式和時間意義上的過程必然帶來消極的結果。

闡釋:事物發展過程本身的客觀規律不能違背。誰違背,誰受過程本身的規律懲罰。結果重要,過程更重要。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形式主義,盲目發展,都將只能開出無花之果甚至是苦果。 二、整體與部分

思想1:整體和部分互為條件。整體由若干部分組成,部分從屬於整體。

闡釋:大局意識,長遠目標。10個阿拉伯數字和任何文字是有限的,可是它們表示的值和意思是無限的,因為它們有無數次的組合。車轆的周長是有限的,可是它的開始與末尾連接,於是它便可以走無限的路。“千裏來書為一牆,讓他一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鄰里之間是這樣,其他又何嘗不如此呢。 坐井只能觀天,盲人靠摸不能識象。說的也是同樣道理。

思想2:整體中有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主要部分不可或缺,甚至起決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部分對整體有反作用,有的局部破壞了,全局就有變化。

闡釋:“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瑉空歸月夜魂。”昭君的一生的改變僅僅因為一張畫。畫師毛延壽因昭君未賄賂他,在畫像時給點了一顆痣,以致昭君不能得皇上臨幸,最終“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正如莫泊桑在其小說《項鏈》中所說:“人生是多麼奇怪,多麼變

2

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從某種意義上,細節決定成敗。 思想3:部分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

闡釋:佛說,一滴水要永恆,那就把它放到大海。這是對的,部分總要依賴整體才能長久。但是,這並不等於部分就沒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特殊性了,由每一滴水匯成的大海的顏色是蔚藍的,但每一滴水卻是無色的,而浪花卻是潔白的。做為個體的自己要保持個性的獨立,要勇於創造。請求“錐處囊中”的馮諼;敢於自薦的毛遂;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屈原;獨標“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頤;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還有張衡、嶽飛、袁隆平、錢學森等等。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這些民族的脊樑,才得以屹立於世界之林。

思想4:系統的整體不僅大於任何部分,而且大於部分之和,部分最優化的組合使整體發揮最大的功能。

闡釋:“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柏楊說:“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是一條蟲。”“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作為一個個體,我們需要的就是團隊精神,這種精神能使自己與整體保持和諧,發揮個體的最大功能。1+l>2 三、原因和結果

思想1:因果聯繫是客觀存在的普遍關係,沒有無果之因,也沒有無因之果。因果地位相互轉換,在此時此地是結果,在彼時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另外因果本身也可相互轉換,相互作用。

闡釋:礎潤而雨,月暈而風。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都給世界到來了巨大的危害,之後人們都建立了災難預警機制。

思想2:因果關係具有複雜性和多樣性,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形式。 闡釋:一個原因可以導致許多結果。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就導致個人崇拜、官僚主義、家長制、領導終身制等多種結果。一場“文化大革命”給中國人造成的災難哪里僅僅是經濟的滯後呢?民族的文化,國民的靈魂……有時,一種原因還會同時帶來正負兩面的結果。李白豐富

3

多彩的詩篇,既是其坎坷不平的人生經歷的反映,更是儒家、道家、佛家、縱橫家、名家等多種思想影響的結果。2003年SARS的產生的原因就是複雜的、多樣的,環境污染,領導瀆職,民眾陋習,等等。同樣,造成的結果也是複雜的、多樣的,經濟的,教育的,心靈的,民族的,國際的,等等。 四、必然與偶然

思想1:必然與偶然相互聯繫,不可分割。必然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居支配地位,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偶然伴隨著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事物的發展。

闡釋:種瓜只能得瓜,得不出豆來,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但種瓜沒有得到瓜或得到的瓜太小(因為氣候、土質、肥料等因素的影響),這是偶然。“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的詩句裏包含了季節更替的必然。

我們看待事物,萬不可把偶然的當作必然的,像“守株待兔”裏的農夫一樣。有人在生命裏摔了一跤後就起不來,這就是錯把失敗當成人生的必然,敗倒在“偶然’的腳下了。 思想2:偶然中包含必然的因素,必然中也有偶然存在。在一定條件下,偶然和必然可以相互轉化。

闡釋:很多科學發現都有偶然的因素,如青黴素的發現。人的生命最一開始就是偶然,隨後在一個接著一個的偶然中,孩子慢慢長大成人,安家立業,偶然中經過了一個又一個機遇,或偶然抓住,或偶然錯失。於是乎或平淡或精彩的人生便就此書寫而成。

車禍從幾率上看,一定是偶然的,然而其中也有必然。兩位司機都心存僥倖,都想在最快的時間通過這個路段,都覺得也許對方會讓,都信奉一句話:兩強相遇勇者勝。於是就頂上了。當然還有很多車禍中的必然:超載後的必然,闖紅燈的必然,酒後駕駛的必然,疲勞駕駛的必然,等等等等。又或者是誰誰誰,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步入了商界,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其實這當中的必然就更多了:此人的性格,身對成功的渴望度,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對機會的把等。這些其實都是此人成功的必然。

4

藝術家在偶然中獲得了靈感,創作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作品。雖然靈光乍現的那瞬間是偶然的,然而這當中有蘊含了多少經年積累的必然呢!

還有一見鍾情,看似偶然,但是兩人的相互吸引力是此情的必然。 五、內容與形式

思想1:任何事物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無一例外。

闡釋:能把肉體和靈魂分開?一副臭皮囊,這是我們人存在的形式,而精神才是我們人的本質內容。精神是最關鍵的,所以哲學家說,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安寧,而非肉體的享樂。 生活中,有些領導大搞形象工程,走嘩眾取寵的形式主義,而不管實際內容的改變,結果損害了國家人民的利益。當前社會一味追求包裝,明星炒作,商品包裝,書籍追求豪華版,假廣告氾濫。

藝術的探索和突破,形式和內容可有先有後,有輕有重。

思想2:內容決定形式,反過來,形式也會反作用於內容,由於時間、地點、條件不同,同一內容也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形式。

闡釋:同樣一輪夜月,卻有陰晴圓缺。有人說,生活就是演出。倘若真如此,那我們要演好多種不同形式的角色:母親的兒子,兒子的父親,妻子的丈夫,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 六、現象與本質

思想1:現象富於變化,而本質則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闡釋:蘋果落地是自有蘋果樹以來就有的現象,其現象背後也始終包含著萬有引力的本質。但只有牛頓最先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這需要背景知識的儲備,更需要積極的持恒的思維狀態。

有這麼一個行銷案例,說的是英國、美國兩位皮鞋推銷商,差不多同時來到南太平洋某群島推銷皮鞋。他們在島上實地考察後,發現該島氣候溫和,土著居民都在街上赤腳行走,不穿鞋子,根本看不到鞋店。英國推銷商當即向公司總部發回一個電報:“該島無人穿鞋,我擬明

5

闡釋:“大河有水小河滿”,但“浩瀚的海洋來自涓涓清泉”。“西湖一勺水,閱盡古來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這些句子都說明了這個道理。絕不可忽視集體的力量,但決不可過分依賴集體的力量;個體是集體特殊化的表現,只有把個體當成整個集體時,集體的力量才得以顯現。 十三、實踐與認識

思想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認識起決定性的作用;而在認識中形成的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但理論又不能脫離買際。

闡釋:必須堅決反對和糾正一切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觀點、思想和作風。當前,這種錯誤觀點、思想和作風十分突出的表現就是本本主義、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本本主義唯書不唯實,既不從變化著的實踐出發,也不以指導變化著的實踐為目的;形式主義唯名不唯實,貪圖虛名,不問甚至排斥實踐的內容和效果;官僚主義唯官不唯實,以官為本,無視甚至否定實踐的需要和意義。它們的共同特徵是認識和實踐相脫節、主觀和客觀相分裂,其認識論的根源是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背遭而馳的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

思想2:在認識的過程中,情感、經驗、他人的認識往往要參與其中,利弊共存,關鍵是要實事求是。

闡釋:在認識過程中,干預認識方向的因素很多,情感、經驗、他人的認識,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我們的思想。這些干預因素是雙刃劍,利弊共存。諸葛亮錯用馬謖就是因為情感左右了理智,曹操聽了蔣幹一番話後就殺了蔡瑁、張允就是因為他人認識的干預。德國小說家海澤說:“愛情能創造奇跡,填平鴻溝,摧毀藩籬。”仇恨,這是人類最難消解的情緒,所以“復仇”成為戲劇、小說永恆的主題,但是,愛情卻可以融化仇恨,改變人們的認識。 古人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十四、主觀與客觀 思想1:人有主觀能動性。

11

闡釋:“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這固然是讓人感動的細節,但客觀地說,這只是動物的本能,與人不同,人表現恩義的方式要豐富得多。可以磕頭,可以言辭,可以送禮物,可請吃飯等等。

思想2:發揮主觀能動性要受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的制約。

闡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這個道理。四面楚歌中的項羽無論如何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也難挽回楚霸王的大業。 十五、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思想:生產力水準是社會發展的標誌。“物”的發展、“人”的進步,構成社會的發展進步。首要的生產力是人,而非物,人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知識份子,知識份子是思想和科學技術的代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闡釋:人,是一切發展的關鍵因素。唐太宗見新科舉子雲集殿下,不禁滿懷喜悅地說:“天下英雄,盡人吾彀中矣!”我們提出“教育興國”的口號,也證明了知識份子在社會中的主導作用。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 十六、真理與謬誤

思想1:真理與謬誤是辯證的,對立統一.又相互轉化。真理是相對的,只是一定條件、範圍和某一發展階段上的真理,沒有絕對的真理。

闡釋:列寧說:“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來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錯誤。”這話算是“真理與謬誤”的辯證關係的形象說法。

思想2:普遍認同不一定就是真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闡釋: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裏,普遍認同也可能是普遍的錯誤。達爾文之前,有誰相信人是猴子變得呢?都以為人是高貴的,是上帝造的。哥白尼之前,有誰相信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呢?都理所當然的以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弗洛伊德之前,有誰會以為自己內心的一切源於“醜惡”的性呢?都以為自己是高尚的。事實證明,這三次普遍認同的都不是真理。

12

相反倒是少數的人類思想的先行者在用真理挑戰人類不必要的自尊。 思想3:掌握了權力並不等於擁有了真理。

闡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權力、習慣勢力等至多能難為宣傳真理的人,終究不能戰勝真理。布魯諾的生命可以消失在羅馬鮮花廣場的愚昧之火中,但布魯諾所追求的真理卻因此更加大放光芒。

十七、否定與否定之否定

思想1:對待一切事物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要辯證地看待。

闡釋:事物的發展是矛盾的,具有兩面性。因此,我們看待問題應該堅持辯證的否定觀,“一分為二”地看待。否定就是揚棄,有克服,有保留,繼承一切積極因素,拋棄一切消極因素。魯迅在《拿來主義》一文中說的“拿來”的方法就是辯證的否定觀,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思想2:新事物的發展是艱難曲折的,但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

闡釋:新事物的產生、發展要歷經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一方面,新事物本身需要一個不斷修正、完善的過程。即便是產生一個天才,他的第一聲啼哭也和普通嬰兒無兩樣。另一方面,新事物的對立面——舊事物雖然氣數已盡,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舊事物仍然有強大的力量。經過萌芽,長到足以影響舊事物的利益時,舊事物便會暴突起來,舉起鉤鐮,準備刈除。弱小的新事物要毀壞舊事物的“鐵屋子”,談何容易!人類歷史上,有哪一種新思想的誕生沒經歷血與火的洗禮?一出又一出慘烈的悲劇在新思想的宣導者身上發生。 十八、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思想1: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時代、地域等)變化了,社會意識也必然或遲或早地發生變化。

闡釋:社會始終隨著科學的進步而進步。比如新《婚姻法》的頒佈與實施,就是社會存在改變的結果。“安樂死”這樣一種社會意識也正在被一些國家接受。對死囚由淩遲砍頭到絞刑、槍斃再到文明的電椅或藥物注射,也是社會存在改變了,人的社會意識在隨著改變,人類由

13

野蠻走向文明,走向人文關懷。

思想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與社會的發展變化不一定是同步的、一致的。社會意識有很強的歷史繼承性。

闡釋:社會存在變化了,並不等於舊有的社會意識就徹底消亡。孔孟老莊的思想已經老得皓首皤皤了,但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眩目的思想光芒。思想更多的時候像位老人,精神矍鑠的守望著時代,守望著每一個追逐時代的漫遊者,一方面隨時間老去,一方面又是時代漫遊者,渴望回去的精神家園。我們完全相信,再過一千年,我們還是要回到蘇格拉底、老子、孔子、釋加牟尼、耶穌那兒去尋求智慧。

思想3: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每一種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闡釋:宗教中蘊涵著哲學,哲學中透出詩意,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有滿幅禪韻。《聖經》哪里單單是一部基督宗教的書,它分明是一部哲學大全,也分明是一部有著動人故事的文學書。《莊子》也是,既是哲學,又是詩。難怪德國詩人席勒說:“哲學的終點,往往是詩歌的起點。” 十九、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思想1:物質文明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精神文明又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二者是一種辯證關係。

闡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就好像鳥的一雙翅膀,折損一翼,鳥不得飛。一個國家,物質財富的充實,固然好,但如果國民的素質、信仰、思想、道德等精神文明的因素不夠充實,那麼,這個國家的國民不過是一群生活在沙雕宮殿裏的蟲子,隨時可以被消滅。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精神文明的建設往往更重要。救治靈魂比救治肉體更有價值。 思想2: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諧地發展,社會才能穩定、健康地發展進步。

闡釋:物質豐裕,民風淳厚,這便是理想的社會,自古及今,人們都在憧憬。陶淵明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桃花源,《鏡花緣》中描繪了一個君子國。在這些虛構的社會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和諧地發展著,因此,我們讀來甚為美好。人行世間,有三個層面,一是俗務,人際

14

應酬之類即是;二是事業,人總得幹事,幹事當然要求幹成事;三是審美。審美極為重要,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外,人生還需琴棋書畫詩酒花。哲學家阿諾德說過:“詩歌拯救世界。”許多人僅僅停留在第一層面,或第二層面,而沒有審美沒有精神的審美愉悅,心便難以充實和淨化。許多人感歎人生苦短,其實,苦是因為人生不是審美人生,短是因為靈魂沒有精神家園。

二十、社會環境與個人成長

思想1:人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受一定社會環境的制約,不能完全脫離社會而存在。環境總要影響甚至改變人。

闡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便是強調環境對人的作用。環境於人是雙刃劍,既可樹人,也可毀人。孟子的母親懂得這個道理,怕孩子受環境的不良影響,而三擇其鄰,最後住到學堂旁,孟子才開始讀書。“與善人居,若人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覺其臭。”

思想2:人有主觀能動性,在一定條件下,個體的活動也反作用於社會。

闡釋:環境對人影響大,不等於人就是環境的奴隸。人有主觀能動性,可以抵制環境的影響。叔本華說:“事情本身並不影響人,影響人的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和態度”。這句話也是包含了人可以在環境中獨立甚至改造環境的意思。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lt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