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一本通

更新时间:2024-04-15 14: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第一部分考纲考点解读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一、货 币

1、商品的基本属性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拓展:商品生产者重视产品质量的经济学依据:

①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基本属性,商品的质量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让渡使用价值才能获得价值,从而实现盈利,所以必须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②企业要经营成功必须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有利于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形象。

提示:①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②假冒伪劣产品不具有应由的使用价值,不应该作为商品进行销售。 ③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实现价值的途径可以多样。 ④判断一物品是否是商品有哪两种方法? 2、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1)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产生: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即货币产生的交换。

(3)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商品)人们之所以追求货币就是因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因而它成为财富的象征。 (4)货币的基本职能(从产生时起具备) ①价值尺度

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货币是商品,有价值。

如何执行: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数量的价格。

特点: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标价) ②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特点: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分为买卖两个阶段。 ③货币的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

1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提示:

①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职能。价值尺度:“标价”、“价格”等;流通手段:“购买”、“买卖”等。贮藏手段:“保存”、“退出流通领域”等。支付手段:多用“赊销赊购”、“还债”、“利息”、“税款”、“工资”等;世界货币:多用“世界市场”、“国际支付”等,如美元、欧元。 ②流通手段≠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如“换客”的行为属于商品交换,而不是商品流通。

③注意:区分商品流通、物物交换与流通手段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分为买卖两个阶段。 物物交换:不需货币媒介,买卖同一时空。 ④网上购物,货币执行的是哪些职能? 3、纸币的流通规律 (1)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政府发行并强制使用的。(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产生:金银条块→金属铸币→不足值的铸币→纸币。

③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2)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发行的依据: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 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②其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流通次数

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区别 含义 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物价全面持续下跌的价上涨的现象。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一种经济现象;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总社会总供给。 供给。 表现 纸币贬值、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经济过物价全面持续下降、市场疲软、经济萎缩热的现象。 的现象。 原因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消费需求不足、货币增长乏力。 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危害 使货币购买力降低,影响人民生活,和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失业社会经济秩序。 增加和收入减少,市场需求不振,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 解决根本方法: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主要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办法 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的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扩大内需和增加税收)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出口。 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提高三率)

2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联系:表现为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不平衡,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发币量与发行纸币的数量不平衡造成的;两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调控的目的: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保证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提示:①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②纸币面值(面额)≠纸币购买力。

③金银纪念币的本质是货币,纪念钞的本质是纸币。

④网络中的Q币、比特币是虚拟货币,只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中使用。 ★关于纸币发行量或纸币购买力的计算问题

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成反比,货币贬值,现在商品价格=原价格/(1-x%)

货币升值,现在商品价格=原价格/(1+x%)

例:假设2013年1单位M国货币/1单位N国货币为1:5.5。2014年,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其他条件不变,从购买力角度来看,则两国间的汇率为

A、1:4.95 B、1:5 C、1:5.6 D、1:6.05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和计算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2013年M国的通货膨胀为10%,据此可以判断出,2013年M国货币贬值,1.1单位货币相当于2012年的1单位货币,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是下降了,据此,M国和N国的汇率变化可以用下式计算:1/1.1=Ⅹ/5.5,得出X=5,即汇率为1:5,故B项正确。

启示:通货膨胀率为10%是指物价上涨了10%,而不是纸币贬值了10%,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变式:假如是纸币贬值了10%的情况下,则M国和N国的汇率变化可以用下式计算:1/(1-10%)=5.5/X,得出X=4.95,即汇率为1:4.95,此时答案为A 4、结算方式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现金结算:用现金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帐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 (2)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含义: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功能及优点:可以集存款、取款、借款 、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的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的便利。 ②支票(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5、外汇和汇率 (1)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 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

(3)人民币币值变化的影响

3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SDR,全称特别提款权,指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又被称为“纸黄金”,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是用资金的权利,可以作为成员国的储备货币,用于弥补成员国官方储备不足。 人民币纳入SDR的利弊

利:①代表IMF乃至全球对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的肯定,是对人民币使用和国际化的肯定。 ②可以增加国际对人民币的信心,增加国际上人民币的使用,不仅会在各国储备货币里面增加人民币,而且会有更多的人民币资产配置;

③有助于促进中国金融改革,人民币加入SDR意味着中国要承担更多国际货币责任,这也反过来要求中国进一步稳妥推进包括汇率市场化在内的各项金融改革。 ④方便国际消费,企业走出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⑤规避汇率风险。

⑥人民币加入SDR有助于完善国际货币体系

不利:增加国际责任、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科学宏观调控的难度。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正确认识金钱: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金钱)。 (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如何)

①对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有意义的事。 ③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二:价格

1、供求关系与价格 (1)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

①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商品的价格受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习俗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②供求关系如何影响价格?

商品的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商品短缺时,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物以稀为贵”,处于卖方市场。商品的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导致商品过剩时,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货多不值钱”,处于买方市场。

4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提示:生产状况、天气、政策、人为炒作等会影响供给,收入、物价、政策、消费观等会影响需求。

(2)价格反过来也会影响供求关系。商品价格与供求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2、价格与价值 (1)二者各自的含义:价格是指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两者的关系(一般成正比):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反之,则越低。

提示:商品的价值主要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人力、物力)两个角度分析。 3、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量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注意: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生产部门里, 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生产条件主要是 指劳动工具。

(4)关于商品的价值量的几对关系: 提示:有关价值量的计算口诀:

正比关系就用“×”,反比关系就用“÷”; 增加关系就用“+”,减少关系就用“-”。

如:1件M商品售价为A元,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B%:商品价格=A÷(1+B%);当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B%:商品价格=A÷(1-B%) 4、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1)劳动生产率的含义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它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 (区分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 (2)个别意义: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而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使个别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低,就处于有利的地位;反之,则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就会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3)社会意义: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会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

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关键要注意:商品价值量只与“社会的”有关,和“个别的”无关。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同时,要注意对题中的数量进行观察、计算。

5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例1:假设2015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16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6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B)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本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计算此题分两步:

首先,可以把15元看成2015年1单位M商品的价值总量,2016年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M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就是1+50%,价值总量没有改变,所以2016年1单位的M商品的价值量为15÷(1+50%)=10;

第二步,该国货币贬值20%,既过去1单位的货币价值,在现在仅为1-20% =80%,用贬值前的货币去表示M商品的价格为10元,贬值后的货币用来表示M商品的价格,如果把其设为X,则80%X=10 有X=12.5 综合式为 15÷(1+50%)÷(1-20%)=12.5。正确答案应为B.

此题解答的关键是对提高50%的理解。提高50%不是提高一倍,应该是1+50%,即生产率提高50%以后,应该是1.5M=15,即1M=10。

货币贬值20%,相同货币只能购买到1-20%的商品,即0.8M=10。因此答案就是12.5。本题设计意图很好,经济学和数学结合起来,反映了当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趋势。 例2. 某国2012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如果2013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11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 ( )

A. 110亿元 B. 120亿元 C. 130亿元 D. 132亿元

[思路点拨]找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以及商品价值总量的计算方法。 2012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这说明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2013年该国M商品因增加劳动者10%,而其他条件不变,故该国品的价值总量不变。故2013年的M商品的价值总额是:11亿件×10元/件=110亿元。故选M商品的数量应该是:10亿件×(1+10%)=11亿件;而不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么提高,选A。

[解题启示]解答此题一要注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无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实为干扰因素。

提醒:价格变动分析一般从几个方面着手?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注意图) 提示:①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内容是本质,表现形式是现象。

②等价交换并不在每次具体交换中体现,而是在动态中实现的,是在长期交换的平均数中实现的。

③等价交换原则在货币产生之前,要求价值量相等;在货币条件下应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 ④市场调节其实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即三大杠杆:价格、供求、竞争。

6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6、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下降,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影响消费者的需求。

A: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B: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①调节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生产产品,生产者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③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④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三、消 费

1、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2)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增加居民收入 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水平也较快提高。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③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下降;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3)其他因素:物价水平。——实施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7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补充:从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方面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在分配领域做出调整: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居民消费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大小存在密切关系。不同行业、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职工工资增长幅度过低等问题仍持续存在,已成为提高百姓消费总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制约因素。

②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是释放消费潜力、拉动经济增长、维持稳定的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

(3)如何提高消费水平:

对国家而言,①生产决定消费。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扩大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国家应完善分配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分配差距。

③发挥国家财政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居民消费信心。 ④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⑥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⑦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科学、理性消费,促进消费的健康发展。

对个人而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科学、理性消费。

对企业而言,要积极关注市场需求,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供好的服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提示: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家庭总支出。一般来说,家庭总支出不包括储蓄、股票、债券等金融投资。

恩格尔系数减小,并不意味着家庭用于食品支出的绝对量减小。 2、消费类型 ①按消费对象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最常见的消费类型)、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③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例如:商家常利用消费者从众、追赶潮流的心理来利用名人做广告推销商品。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效果。)——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出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炫耀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提示:从众心理强调仿效性,攀比心理强调炫耀性;从众心理受大众化影响,攀比心理受个

8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人炫耀心理影响;从众心理表现为跟风随大流,攀比心理表现为向……看齐。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那些支出无计划,为了撑面子不惜举债消费而不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的行为,是缺乏理智的。过于紧缩消费会使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我们提倡消费要适度。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视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原因:①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②绿色消费理念有利于个人生命健康,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是应该大力提倡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主旨: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核心:可持续性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补充:节约资源的原因和意义:

①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②有利于促进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绿色消费、保护环境的消费原则。

③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能源利用率,也促进企业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节能减排。 ④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⑤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补充: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遏制浪费、厉行节约提出建议。

①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适度消费,理性消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消费原则,形成节约型消费模式。

②企业经营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能源利用率,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节能减排。 ③国家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形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四、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1)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有没有的问题);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如何消费的问题);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例:远程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教育、医疗和服务,体现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例:汽车生产的大发展,促使人们对家庭轿车的强烈向往;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掀起手机消

9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费热潮,体现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被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引导生产——消费中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为什么?

①根本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现实原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需要,这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③重大意义:

A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B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C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D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③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④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3、公有制及其主体地位 (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

(2)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指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集体经济,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如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形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国有资产)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国有经济≠公有制经济)

10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提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公有制是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从哲学上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与主要矛盾的区别。

(4)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措施:A:必须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B: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5)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

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懂得区分判断,理解其作用)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③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提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的地位不平等,公有制是主体;两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平等,各种所有制同等受法律保护。 ④作用: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①地位: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②客观必然性: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说,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实现形式: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④要求:两个“毫不动摇”+ 一个“保证”。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五、企业与劳动者

1、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1)企业的含义: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11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提示:公司的直接目的是营利,但是公司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

(2)企业的地位: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国有、集体、非公有制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其中,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3)组织形式:公司制是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

注意: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有: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2、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 (1)公司的含义:是依法设立的,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公司以全部资产对债务承担责任。(法人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自然人) (2)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注意区分)

有限责任公司:由50人以下股东出资设立,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股份有限公司:是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提示:如果公司股东滥用法人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注意区分) 不同点 公司股东数量 资本划分与股权证明 募股集资与财务信息 股权转让 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向股东之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股东表决 组织机构 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由股东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组成,股东较少或规模较小的公司可以不设董事会和监事会。 相同点

12

有限责任公司 股东数量有上限,在我国,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 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以公司签发的、不能流通的出资证明书作为股东的凭证。 不能社会公开募股集资,无需向社会公开财务信息。 股份有限公司 股东数量没有上限,有下限,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 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以公司签发的股票作为股东的凭证。上市公司股票可以流通。 可依法向社会或一定范围内的特定对象公开募股集资,具有开放性,因而须向社会或一定范围公开财务信息。 股东可以依法转让股份,一般无需其他股东同意。 一股一票制 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组成。 公司都以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都要承担社会责任,都是企业法人,股东都承担有限责任。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3)组织机构:

①决策机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股东会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权力机构、股东大会是股份有限公司的权力机构,董事会对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负责 ②执行机构:董事会聘用的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 ③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

(5)公司制优点: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3、企业经营与发展 (1)目的:利润。 利润表现为企业的经营收入与生产经营成本之间的差额。 (2)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 ④面向市场,遵循价值规律,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以质取胜。 ⑤公司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 ⑥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⑦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创建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有经济安全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提高参与经济全球化水平。 ⑧进行企业兼并或企业联合 4、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①企业兼并含义:指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兼并的核心是竞争。

意义: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企业联合——“强强联合”。 企业联合,是指企业之间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大经济效益,而实行的合营或合并。大企业之间的联合通常叫“强强联合”。

③企业破产含义: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意义: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竞争力。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提示:出现企业的兼并、破产、联合是价值规律(或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结果。 5、劳动和就业 (1)劳动的意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3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2)从经济生活角度看,我国重视解决就业问题的原因和意义 现实原因——严峻的就业形势:

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通畅。④劳动者的就业观念相对陈旧。 理论依据: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我国重视就业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解决就业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④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就业的意义: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②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③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④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党和政府:①根本措施:大力发展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一战略,一政策,一方针) ③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企业: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

6、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1)劳动者权利的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它权利

(2) 原因: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②劳动者的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3)如何维护劳动者权利?

劳动者:①维权前提:自觉履行劳动义务(互为前提);②维权重要保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③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国家:①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②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③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④实施劳动法,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⑤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企业:①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②遵守职业道德,自觉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7、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决定干什么。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

14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

(2)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来实现自主择业。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都能有所作为。

(4)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就业形式多样化,人们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就业,如通过职业介绍所、媒体广告、网上人才市场、招聘会等途径选择职业,实现就业。

六、投资理财的选择

1、我国的商业银行及其主要业务 (1)含义地位:商业银行,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为主要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主要业务

①存款业务。存款是银行对存款客户的负债。这项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②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银行费用。

③结算业务:为经济活动中的货币收支提供手段与工具,如利息的计算、转账结算。 ④其他业务:债权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服务。 提示:中国人民银行不是商业银行,而是我国行政机关。 2、储蓄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 (1)在我国,储蓄存款都能获取利息。存款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2)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提示:①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年利率=月利率×12(月)=日利率×360(天);另外就是复利率。

②利率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存贷款利率的调整会影响到储户收益、企业贷款成本、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居民投资方式的选择和股票价格的变动等。

③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存款准备金率是针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 ④我国储蓄存款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拟定,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提醒:1.利率市场化的利弊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

15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①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 ②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提高信贷质量。③增加金融机构自主和获利能力④增强储户自主选择权,提高信誉好的客户的收益。 ⑤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 弊:①商业银行竞争、经营压力增加。②利率波动的风险。 2.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是什么性质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和灵活性。盘活商业银行存量资金,增加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从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达到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 3、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四种投资理财方式的异同 (1)储蓄存款

①性质:是一种信用转让行为。

②收益:储蓄存款都能获得利息,活期储蓄收益相对低,定期储蓄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

③风险:银行的信用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2)债券

①性质: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②收益与风险:

a.国债:中央政府发行,以中央政府的信誉担保、以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风险小;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储蓄存款利率。(发行国债主要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巨大建设项目、特殊经济政策、战争)

b.金融债券: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与企业债券比,违约风险小;利率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高于国债和储蓄存款利率。

c.企业债券: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以企业利润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是一种风险大的债券;利率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提醒:1.国债与银行储蓄的风险比较?

2. 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伦敦采用簿记建档方式,成功发行了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期限1年,票面利率3.1%。此次央行票据发行是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在中国以外地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央行票据。这不仅有利于丰富离岸市场高信用等级的人民币金融产品,也有利于深化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对于推动跨境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也具有积极意义。 (3)股票

①性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②收益: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利润,公司只有盈利才能分配股息或红利。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③风险: 股票是一种永不退还的永久性债券,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股息和红利来

16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源于企业利润,如果公司亏损、破产或倒闭,股东不但不能获得收入,反而要亏损;股票价格受到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波动性较大。可见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提示:

①股票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②股票是股份凭证≠债券是债务证书。股票的价格=预期股息÷银行的存款利率。 ③发展股票市场,能促进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 (4)商业保险

①特点: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避免风险的发生);功能:保障和互助。 ②性质:风险保障。只有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 ③种类: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两大类。 ④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⑤收益与风险: 风险发生后能获得约定的保险金。如果没有出现合同约定的可能出现的事故或者其他情况,受益人则得不到保险金。 提示:

④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是商业行为,社会保险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行为。 ⑤投资注意点:兼顾收益与风险,投资方式多样化,量力而行,利国利民。

例:目前,互联网金融年化收益率一般为5.0% ,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 ,活期存款利率为0.35% 。如果你家在银行有 10万元定期1年的存款,已存了6个月,你会建议父母此时将这笔钱“搬 ”入“╳╳宝 ”吗? 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自己作出选择的理由。 不同投资理财方式的比较: 表一 储蓄(便捷的投债券(稳健的投资) 股票(高风险、高收益) 保险(规避风险) 资) 性质不同 储蓄存款 债务凭证 股份凭证 取得股息分享红 风险保障 按保险条款,从保险公受益权不取款获息,安全性到期收取利息和本同 大 金 利经营好坏决定收益 司获得相应经济补偿 区 偿还方式按存款方式获得有明确的付息期限, 股金不能退,只能 保险事故发生获得赔偿 不同 本金和利息 必须偿还本金 出售股票 或保险金 信用度高,收益高, 别 投资收益利率较低,风险较代用率高,流通性收益高 或有回报 不同 低 强,时间长,风险较储蓄大 联系:都是个人投资行为,对国家建设和公民生活有利,都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利益,也有一定的风险。

17

风险大 或没有回报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表二:流通性、收益性、安全性比较 流通性 收益性 安全性 储蓄 低 低 高 债券 高 较高 较高 股票 高 较高 低 保险 低 险种不同,收益不同 高 结论:储蓄、债券、股票、保险等各种投资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认清各种投资方式的利弊,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使自己的资金保值、增值。

补充: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投资理财选择时应遵循四个原则:

(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收益,但投资的风险大小不同,收益一般和风险成正比。投资应根据自己的风险的承受能力去选择投资方式。 (2)要注意投资的多元化。分散投资是化解风险的最好办法。 (3)投资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己的经济的实力,量力而行。

(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七、个人收入的分配

1、按劳分配为主体 (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的)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原因: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4)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 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1)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信息等 劳动 知识 技术 管理 资本 如个体、私营、外资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凭借特定的知识产权获得的收入,如稿费 指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 指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 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股票收益、存款利息收入 (3)意义: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18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4)实行分配制度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多层次性。

②直接原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实践证明: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是什么)主要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平均主义) (2)(为什么)

①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②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③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④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公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效率。 (3)(怎么办)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①根本上(生产):生产决定分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收入分配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②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③分配: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A意义: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B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措施: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④再分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A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B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提示:①基尼系数 ②要正确区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哦。

③转移支付大多具有社会福利的性质,如社会保险、救济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抚恤金、农产品价格补贴,实质上是把国家财政收入返还给个人。 4、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的的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公平的含义:公平的含义较宽泛,经济领域主要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

19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关系

区别: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存在矛盾: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效率亦指把蛋糕做大);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分配公平亦指把蛋糕分好)

联系: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3)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②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八、财政与税收

1、 财政收入及其来源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财政收入的来源即形式(根据筹集资金的渠道分):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称:税、利、债、费。

提示:税收收入是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1)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2)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3)分配政策的影响:

①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②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③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和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怎样提高财政收入

①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②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有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0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3、财政支出及其种类。

(1)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分类((按照具体的用途分):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提示:国家财政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 4、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②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③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

④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提示:财政赤字则是衡量财政政策状况的重要指标。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等,但也会增加政府债务负担、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引发经济危机等,要科学、合理确定赤字规模。 5、我国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民生问题)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基础设施工程)

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社会总供给:包括国内最终产品和劳务、国外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进口)。 社会总需求:包括国内投资需求和国内消费需求、国外需求(出口),

情况一: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情况二: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提示:我国现阶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收入、支出、税收)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贷款、利率、汇率等)。 6、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提示:国、税、法的关系:国家通过税收组织财政收入,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

21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税收具有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不享有对税务机关的监督权力) 例如:国家规定网上交易必须纳税。年收入12万以上必须自行申报纳税。

税收具有无偿性:无需返还,无需付出任何代价。(≠国家对纳税人不提供相应的服务) 税收具有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修改。(≠征税对象、税率固定不变)

关系: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7、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 (1)个人所得税

①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属于所得税。

②纳税人: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居住不满一年或不在我国境内居住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③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④作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2)增值税

①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属于流转税。

点拨: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产品销售价-原材料价)为征税对象的,它的直接负担者是下一环节的购买者。如织布厂的布的增值税由服装厂负担,服装厂的服装的增值税由百货商场负担。

②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③税率:实行比例税率,基本税率17%

④作用: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提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的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调整国家、企业的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 ②避免重复征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③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问题:

例. 如果某工程师的月工资为7000元,则其个人所得税为_____

级数 1 2 3 全月应纳税所得税 X≤500元 500<X≤2000元 2000<X≤5000元 税率(%) 5 10 15 解析:首先确定应征税额:收入扣除费用。依照《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去费用3500元(假如起征点为3500元)后的余额,为应税额。所以该工程师的应税额为:7000-3500=3500元。其次明确税率(题中已经给出)。关键是分段计算:

22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不超过500元部分:500×5%=25元

超过500元至2000元部分:1500×10%=150元 超过2000元至5000元部分:1500×15%=225元

累计税额:25+150+225=400元,这是该工程师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 8、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原因:①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国家: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为物质基础。 ③个人:根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理,公民在享有国家提供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因此,在我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①偷税 ②欠税 ③骗税 ④抗税

偷税的主要表现: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 骗税:骗取出口退税,虚报自然灾害,骗取自然灾害。

(3)要求:①个人:增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②国家:完善税收和财政制度;加大稽查处罚力度,严惩违反税法的行为;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堵塞漏洞;加强税收宣传,教育人们要自觉依法纳税。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

九、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含义 (1)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市场好象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提示: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1)积极作用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和枪支弹药、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

23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配置效率低下、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

自发性——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唯利是图、两极分化)。 盲目性——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而其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盲目决策,一哄而起)

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3、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1)是什么: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市场交易规则。

(2)为什么: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3)怎么办?

国家:①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市场规则,加强监管。②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③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道德经济和诚信经济)

经济活动参加者(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企业 :遵守市场规则和职业道德,诚信经营,遵守市场道德,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绿色消费,要有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2)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③宏观调控: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3)优势: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宝贵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够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提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

24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好发挥政府作用。 5、科学的宏观调控 (1)是什么: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必要性:①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

③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3)手段(怎么办?)

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①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行为,调整经济关系。②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

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提示

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有财政收支、税收政策、国债规模等;货币政策主要有利率、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信货规模等。

②正确区分三大手段:以价格为例,如果是国家运用阶梯(差别)电价措施引导消费,是经济手段;如果是审判价格违法案件,是法律手段;如果是实施限价措施,是行政手段。

十、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新要求 (1)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目标: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

25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贡献的国家。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有以下几项新要求。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在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基本内涵(是什么、怎么办?)

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做法: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做法: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做法: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做法: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为什么)

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③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必要性(为什么)

①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②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具体措施(怎么办?)

26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原因: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措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原因: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措施:A要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B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C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③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原因: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措施: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原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措施: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十一、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和影响 (1)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生产过程的国际协作),贸易全球化(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易),资本全球化(投资者资金的跨国运动)。

提示:顺应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要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比如人力、资源等优势。

(3)载体:跨国公司 (4)影响:

①积极: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国际贸易发展,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普遍受益) ②消极: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国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4)应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同时,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

提示: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把“双刃剑”。一般而言,经济全

27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球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利大于弊,但关键还在于各国如何正确应对。 2、跨国公司 (1)含义: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其目的是实现时自己的最大利益。

(2)作用: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3、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1)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

提示:最惠国待遇原则适用于国家或地区,国民待遇原则适用于公民、企业、船舶。 (2)作用: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4、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客观必然性

①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必然要求。③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

①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③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

④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⑤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提示:“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走出去”是指通过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⑥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提示:①引进来≠走出去,要注意具体方向。

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亚投行成立的意义:第一,它对促进亚洲国家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本地区内资本的有效配置,并最终促进亚洲地区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 。 第二,有利于扩大全球投资需求,支持世界经济复苏 。

28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第三,促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动中国产业升级,推动中国金融服务业的改革发展和国际化接轨。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理解:(1)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2)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3)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专政的含义

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专政就是阶级的统治。世界上从来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民主,也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专政。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具有广泛性。表现在:民主权利的广泛性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具有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法律、制度、物质的保障;还表现在表现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日益得到充分的实现。 提醒:人权事业的发展是第几种表现?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被庄严的载入我国宪法。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我国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政治基石。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调动亿万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新时期的新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推进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二)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含义: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依法参与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的义务是政治义务是指公民应对国家和社会承担的责任。

(2)重要性:公民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

29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3)内容: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自由与法律的关系:公民行使政治自由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创造各种条件,保障公民真正享有和行使政治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法律允许范围内的。 ③监督权。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4)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含义: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地适用法律 表现:

①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③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①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A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B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C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②要求:A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B 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①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3、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30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3)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根本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公民积极自觉地参与政治生活 (1)为什么公民需要自觉参与政治生活?

必然性:依法自觉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意义:

①能否自觉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

②自觉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公民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能力。

③国家可以不断改善公共管理,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有力地促进了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有利于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公民如何自觉参与政治生活?

①必须遵循法律、法规和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②依法行使政治性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③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⑤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拓展:公民该如何参加政治生活?

(1)提高政治素养,端正政治参与态度,提高政治参与能力.(2)原则(3)自觉的参与. (三)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1) 各种选举方式的特点: 选举方式 直接选举 优点 每个选民都有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 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适用 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差额选举 了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竞争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①不同时期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②我国根据国家性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状况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31

缺点 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 每个选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当事人 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选民易受误导,积极性受影响 可能影响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被选举人之间的竞争容易导致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发生 从选民 角度看 间接选举 等额选举 从候选人角度看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注意: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的最大特点。城乡‘同票同权’,意味着农村人口在选举及政治权利的实现上向宪法规定的平等原则迈出了一大步。”

(3)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①原因:第一,公民行使好选举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第二,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第三,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②要求: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①间接参与的方式: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②直接参与的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决策前):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重要的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专家咨询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有了决策草案):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该决策方式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社会听证会制度:为了决策利民。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其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民主管理) (1)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村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区别于国家基层政权机关、村支部)

内容:①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②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决策;③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是解决自己问题的有效途径;④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保证村民能够监督村干部和村委会的工作。 (2)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①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的途径。

②实行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32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③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④对于公民来说,能学习民主管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参与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

(1)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特点: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④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2)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意义: ①有利于改进被监督者的工作。

②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③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3)公民应该怎样行使监督权?

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另一方面要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一)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单元引文增加:“我国正在努力建设职能科学、权职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服务型政府 1、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1)我国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政府担负四个方面的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政府担负着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职能。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建设负有特别重要的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一方面,政府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政府组织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政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提供公共服务。

例如,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

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优化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等。

33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3)政府如何正确行使职能?

①加政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的轨道上开展工作。②政府履行基本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政府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③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意识;④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监督。⑤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4)建设服务性政府的根本目的: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5)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

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这是我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2、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这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做到: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为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3)政府应该让公民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①政府向公民提供的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主要有:政府建设了行政裁决制度: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

②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的意义:有助于解决自己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二)政府权力的行使和监督 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1)政府依法行政的含义: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这就是依法行政。 (2)为什么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 必要性:

①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必须依法行政。

②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重要意义:①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

34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

政府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持克服懒政、怠政,坚持惩处失职、渎职。 2、政府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1)科学决策: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民主决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3)依法决策:坚持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的过程符合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平、职责明确。

提醒:我国政府正在建立健全决策问策和纠错制度,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1)为什么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必要性:①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权力是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②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①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②才能防止滥用权力,保证清正廉洁;

③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

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2)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①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提示: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②我国已经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③实施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的要求:政府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为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政务公开的意义:有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我国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35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②中国共产党的监督;③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⑤司法机关的监督;⑥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上级机关、法制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等多种监督形式。 提示:

①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社会和公民的监督,不属于国家机关的监督。

②中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纪委)、中央巡视组的监督属于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反贪污贿赂总局的监督属于司法机关的监督。 5、我国政府权威的树立 (1)含义:政府的权威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可的威望和影响力。

(2)来源:从根本是说,一个政府是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政府的工作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具有历史上任何政府都不可比拟的权威。

(3)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 (4)政府权威的树立:

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的利益。 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单元引文修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 (1)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2)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3)常设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部分职权。 (4)职权:

①立法权: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②决定权:依法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③任免权: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和罢免的权力。 ④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

(5)全国人大的地位和职权: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是我国的唯一立法机关,拥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其常设机构。 2、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 (1)地位: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36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2)产生: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①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②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五年。 (3)职责:

①义务: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②权力:人大代表在国家权力机关参加行使国家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含义:遵循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这就是民主集中制。

(2)地位:实行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鲜明特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3)表现:

①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看,一方面,各级人民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原选举单位有权罢免自己选举出的代表。另一方面,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②从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看,一方面,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另一方面,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其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分工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③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看,一方面,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另一方面,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去贯彻执行。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我国的政体和政权组织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3)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这一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要求: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②坚持制度自信,

37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不是要故步自封,要不断推进国家涌进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3)坚持党的领导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性质决定了她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了共产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1)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保证

③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在。

(2)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

注意: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度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4)为什么说依法执政是中共执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5)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4、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1)我国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 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②在内容上,我国宪法规定最根本的最主要的问题,诸如国体政体国家的基本国策,公民的

38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最重要的问题。

③在法律效力上,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法律地位.因此,宪法不仅是指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任何普通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而且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2) 怎样坚持?

①中国共产党坚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

②政府要坚持依宪行政,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宪决策 ③公民要遵守宪法和法律,这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④还要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事项、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①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思想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③科学发展观

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主题:它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创新意义和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中共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 6、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地位: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主党派的性质: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3)基本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自的性质决定)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

39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不是组织和思想领导。 ③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政协的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发扬民主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形式;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主题:民主和团结;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的渠道主要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 (4)优越性: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5)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它不是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 拓展: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事业: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共与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政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组织:彼此独立

法律地位:平等;方针上,相互监督。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我国共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它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习惯上被 称为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是定居在中国土地上各民族的总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

内容:各民族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原因: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为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2)民族团结

内容: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原因:

①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40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权利的重要保证。 ③有利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各民族共同繁荣

内容: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原因: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拓展: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的保证。 3、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1)是什么?

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为什么?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这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前提条件;

②中华民族有团结统一的传统;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

③我国宪法和法律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3)怎么办 从国家角度看

①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③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履行好各项职能,依法打击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分裂行为。

④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从公民角度看

①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②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义务。(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同各种危害民族关系思想和行为作斗争。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事业。)

③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 (1)进程: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可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被载入第一部宪法,③1984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基本法。④2001年,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落实:为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各民族自治地方

41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制定、实施了与之配套的法规、规章、条例等。

(3)意义:我国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有力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5、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 (1)含义:它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地位:基本政治制度,处理民族问题的民族政策

核心内容:自治权,其范围和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没有民族乡)

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不是自治机关。 前提和基础:国家统一

(2)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必然性:

①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6、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宗教信仰白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②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注意:邪教不是宗教。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取缔邪教组织,严惩邪教犯罪,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三个 “要求”和两个“支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

42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②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我们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宗教团体已成为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信教群众已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提示:①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适用于信教群众,又适用于不信教群众。 ③对待宗教,用尊重、保护、引导,而不是鼓励、支持。 7、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

③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三者间的关系: ①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统一的。 ②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③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目的和归宿。 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和法律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4)我国建立了一系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适应。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括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长等在内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一)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基本权利和义务 (1)构成要素:

人口、主权、领土和政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2)基本权利:

①独立权:主权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例如:自由修改宪法,变更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

②平等权:即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

43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在国际法上地位一律平等的权利。

例如:任何国家不得已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

③自卫权:主权国家保卫自己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例如:防御和自卫 ④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进行管辖的权利。 例如:管理在外侨民和驻外使馆等

(3)主权国家的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关注:中国南海建岛:是任何主权国家享有的自保权和自卫权,与所谓“军事化”没有关系,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方有权维护自己的领土主权和合法正当的海洋权益,同时中国坚定致力于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管控争议,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争议。”

2、国际组织的含义及作用 (1)含义: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这就是国际组织。

(2)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有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成员性质),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地理范围),有一般性的和专门性的(职权范围) (3)地位: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4)作用:

①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国际组织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②国际组织的消极作用: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受诸多因素制约,有其局限性。当成员之间的矛盾激化时,国际组织的能力就受到影响。一些大国依仗实力,控制国际组织,使之成为其推行强权和霸权的工具。 3、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1)地位: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宗旨:简单地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原则:《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

①各会员国主权平等;②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③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④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⑤集体协作;⑥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⑦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4)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联合国也有局限性。 (二)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 (1)国际关系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44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4)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①是什么?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 ②为什么说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A、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B、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有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冲突的根源。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

C、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利益追求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因此,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③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 注: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结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维护的原因:

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义性和正当性。 (2)主要内容:

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3)如何维护:(从国家利益的内容方面结合材料阐述,以下答案供参考) 国家:

①始终把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抵制外国干涉我国内政。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⑤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公民:

①树立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②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③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1、当今时代的主题 (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2)关于和平问题

①世界和平的意义: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②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战后,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但

45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是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艰巨任务。 (3)关于发展问题:

①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②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4)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主要根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5)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6)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拓展:和平是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发展是和平的重要保障,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2、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2)世界多极化的表现:

①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②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3)世界多极化的意义:

①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②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③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注意: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3、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1)实质: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综合国力的含义和内容:

①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各方面力量的总和。

②综合国力的内容: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起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我国的对策:我们一定要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4、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新增) 46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三)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基本点)

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②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③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的含义: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主要表现:不屈服、不允许、不依附、不结盟、不联合、不歪曲、不干涉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主要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1)是什么?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同于以往西方列强通过侵略、征服、控制的的途径,掠夺、攫取别国的财富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2)为什么?

①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决策。

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

③这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走和平发展道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怎么办?

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②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③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切实履行主权国家的义务,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④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尊重别国合法利益,维护各国共同利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⑤为了保证中国的和平发展,必须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47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作用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实质及社会作用: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提示:文化的形式包括思想、理论等静态产品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等文化活动。 思考:什么是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什么样的现象不属于文化现象?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②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

(2)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C、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A、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B、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与综合国力 (1)地位和作用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③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④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48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及其特点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潜移默化(侧重过程方式、每时每刻、不知不觉,不是有形、强制的)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②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深远持久(侧重结果效果、经年累月、难以抹去)

①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影响,都是深远持久的。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5、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这里的“文化”指的是优秀文化和健康有益的文化。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 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 物质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 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体育项目、建筑艺术、语言文字等都是表现形式。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的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

49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校本课程 高三政治一本通 2016届高三政治组

富。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3)由于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不会有世界文化五彩缤纷的景象。 (4)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因此,文化又是世界的。

思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含义?符合什么样的矛盾观?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费孝通名言) (2)必要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和进步。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③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反对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和一位推崇外来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1)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生活中) (2)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活动等。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思考:商业贸易是如何传播文化的? 5、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文化传播途径)

①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 等发展阶段。

②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注意: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le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