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现状及政策研究

更新时间:2024-02-01 09: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陕西省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现状及政策研究

陕西省人事厅

陕西是我国西部一个欠发达省份,人口3720万,其中,农业人口2335万;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415.4万公顷。辖1个副省级市,9个地级市,1个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共有107个区县,174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全省有国家级贫困县50个,省级贫困县27个。

一、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现状

1、乡镇各类人才队伍总量。全省乡镇各类人员总量为1246531人。其中,乡镇党政机关工作人员55312人,乡镇事业单位人员368879人,乡镇企业单位人员339335人,农村实用人才483005人。

2、乡镇党政机关人员情况。全省乡镇机关编制总数为43624名,实有总人数55312人。其中,具有公务员身份的35122人,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19368人,聘任和临时类人员822人;30岁及以下11946人,31岁至40岁22121人,41岁至55岁18650人,55岁以上2595人;公务员第一学历,研究生5人,大学本科1979人,大专7398人,中专15657人,高中及以下10083人。取得后续学历的有20535人,其中,研究生400人,本科7679人,专科12456人。不具有公务员身份人员,本科以上1853人,专科6959人,中专及以下10556人。

3、乡镇事业单位人员情况。全省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总数为340564人,实有人数368879人。其中,管理人员39195人,专业技术人员301930人,工勤人员27754人;30岁及以下114117人,31岁至40岁116399人,41岁至55岁108478人,55岁以上29885人;学历结构为,研究生2303人,大学本科24631人,大学专科107568人,中专及以下237092人;专业技术人员当中,高级职称6051人,中级职称80197人,初级职称185049人,无职称人员34547人。

4、乡镇企业人员情况。全省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

人员共有339335人。其中,经营管理人才132108人,专业技术人员207227。30岁及以下97677人,3l岁至40岁117527人,4l岁至55岁96835人,55岁以上27296人;研究生学历198人,大学本科13971人,大学专科34685人,中专及以下290481人;专业技术人员当中,高级职称1406人,中级职称10823人,初级职称29638人,无职称人员165360人。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情况。我省现有农村实用人才共计483005人。其中,农民技术员119662人(含技师、高级技师),生产能手288441人(种植能手172264人,养殖能手78907人,加工能手32264人、捕捞能手5006人),经营能人57850人(企业经营人才25535人,农村经纪人20333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11982人),能工巧匠115207人<技能型人才99687人,文体艺术类人才15520人),其它实用人才21507人;年龄结构为,40岁以下239352人,41岁以上243653人;学历结构为中专以上21810人,高中174911人,初中及以下286284人。

6、农村基层人才的需求情况。全省乡镇对人才的需求总量为61577人。乡镇民营企业既是用人大户,也是需求大户,需求39147人,占了总需求量的63.6%,其它依次是中学5520人,小学4105人,卫生3549人,涉农服务站所2374人,其它行业需要相对较少。专业要求:民营企业主要需要经济管理、工、理科类人才,分别是5676、3954、2970人。中小学主要需求理科、外语,文史哲类人才,分别是3389、2804、2436人。乡镇党政机关主要需要公安司法、农业服务、办公室文秘、村镇服务建设等类人才,分别是827、687、506、472人。学历要求:中学需要量大的是大学本科生,需4567人。小学需要量大的是专科生,需2618人。卫生系统对大学本科生和专科生的需求各半,为1741、1477人。乡镇民营企业需求量大的是高中生、大专生、本科生,为16099、9648、8433人。

二、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近几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到突出地位,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战略,制定出一系列促进基层人才资源开发政策,在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制度建设,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一是改变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积极探索适应经济发展、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现代人才管理方式。出台了《陕西省特殊人才职称评审办法》,《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实施方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选拔管理办法》和《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选拔管理办法》,改革完善了职称分类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以业绩、贡献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使用指标体系,向边远贫困地区、向基层科技推广、向工农业生产一线倾斜。对长期在生产建设第一线且能力强、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破格评审职称、授予专家荣誉。一批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企业家和农民科技带头人,如李黑记、纪俭等,被破格选拔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2名非公有制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被选拔为各类专家,5名非公有制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入选省“三五人才工程”,为全省305名非公有制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评定了高级职称。真正把“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人才衡量标准落在了实处。

二是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出台了《关于加强全省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了“‘三个一’乡土人才工程”,即在十五期间,围绕区域内农业科技、经济开发中的人才需要,每个县区至少要培养100名体现县级水平,1000名体现乡

级水平,10000名体现村级先进实用技术水平的乡土人才,达到每个村民小组至少有1名,每个村民委员会至少有1至3名,每个乡镇至少有10名以上,每个县区至少有100名以上科技致富能手。各地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先后有6人受到中宣部、人事部、农业部表彰奖励,136人被授予“陕西省农村优秀人才”荣誉称号,受到各市表彰838人,县区表彰6586人。榆林市评选出的“十佳杰出人才’’中有三位是农村乡土人,每人奖励5万元。神木县2005年给50位优秀的种植能手每人奖励了农用拖拉机1台,极大地调动了各类人才投身生产建设第一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改革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办法,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出台了《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通过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实行兼职兼薪,工资总额与单位效益挂钩等措施,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干事业的积极性。

四是突破传统的人才范围,树立大人才观念。出台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意见》。健全人才流动制度,支持人才到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工作,在人才评价、使用、职称评定等方面平等对待。改善选拔奖励机制,实现人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平等,将非公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纳入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

2、加强培训教育,注重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农村基层人才的综合素质。

陕西地处西北,受自然条件、传统观念影响,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人均收入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此,我们把加强人才的培养、培训和提高人才整体素质、能力作为重点,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近几年来,各市县结合省上要求,以提高公务员素质、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为重点,普遍开展了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业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各区县普遍建立了培训基地,开展了计算机应用能力、世界贸易知识、行政许可法等专题知识培训,培训考试合格率达到90%。建立了继续教育证书制度,把继续教育任务完成情况与技术职务晋升结合,调动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习的积极性。西安市各区县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才达到上万人。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是区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各市县根据技术工人从事的岗位系统设班,分工种培训,有效提高了技术工人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各县普遍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一方面发挥乡镇农技校职能,定期开展科技知识讲座,提高乡土人才理论水平,一方面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利用省市引智示范基地项目,推广农业新技术。各市县还结合各自实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劳务输出工作需要,重点开展了电脑、麦秆工艺、玉雕工艺、家电、家政等培训,基层人才培训工作年年都有新,内容,使广大农村实用人才的数量不断增加,技艺水平不断提高。

3、开展科技帮扶、抓好典型示范,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氛围。 一是开展农村优秀乡土人才和突出贡献专家评选活动。选拔表彰了“陕西农村百名杰出人才”和11个乡土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先后有4人受到国家人事部\农业部的表彰奖励,1人被评为“省突出贡献专家”,536人次被授予“陕西省农村优秀人才”荣誉称号。商州区从2003年开始,开展了创建十强乡镇、十强企业、百强村、千名致富能人活动,全区共授牌各类致富能手843人,全区上下形成了学科技、用科技、比科技的热潮。西安市户县的郭秦龙,育出的玉米良种在全国累计推广2亿多亩,被破格评选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葡萄育种专家纪俭,培育的“户太8号”葡萄获得国家金奖,推广10多万亩,创造经济效益1亿多元,被誉为“陕西省优秀

乡土人才”。在他们的带动下,户县乡土人才中先后有2人获国务院专家津贴,3人被评为国家级新世纪学术带头人,10人评为省管、市管专家。全县共获国家专利159项,户县因此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起到了带动一片,造福一方的作用。

二是组织开展优秀科技干部包村、包片、包扶企业。各市县选派熟悉农村工作的优秀年青干部到乡镇、村挂职,提高基层组织管理能力和为农民服务的水平。商洛市山阳县仅今年四月份以来,就选调了30名县级医务技术骨干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提高乡镇卫生院技术水平,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宝鸡市12个县区近年来已先后从县乡机关中选派210名干部到所属企业进行包扶和挂职锻炼,他们运用新知识、新理念,积极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使乡镇民营企业飞速发展,并涌现出了东岭集团董事长李黑记、陕西太白酒厂厂长张吉焕、宝鸡育才集团董事长史军辉等优秀民营企业家和一批致富带头人,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是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稳定基层人才。渭南市对录用到乡镇基层单位工作的大学生,在实习期直接套用转正定级于资,享受科员待遇;对近年招录的乡镇预备公务员和优秀大学生,根据工作能力和实际表现,安排乡镇长助理职务,2年后正式任命,实现了每个乡镇平均2名大学本科生的目标;市县各级人事部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乡土人才开发规划,设立了“三帐一册”,对县乡村乡土人才登记造册,建立乡土人才管理台帐和乡土人才库;人才主管部门多次组织乡土人才座谈会、观摩会,交流经验,帮助解决项目、资金、技术、场地等,建立了一批乡土人才培养基地,两年间,为农民授课辅导1300多场次,培养乡土人才5000多人。

实践证明,农村基层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农村基层人才作用发挥的好坏,对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和稳定、巩固基层政权起着重要的作用。稳定、扩大和发

挥农村基层人才队伍,一是要领导重视,建立基层人才开发、培养和管理的长效机制,营造基层人才良好的生长生活环境。二是要转变能职,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服务“三农”的新途径。三是要切合实际,围绕当地特色产业,突出重点,发挥出自身优势。四是典型引路,通过抓点示范,典型引路,引导、带动农民致富。

三、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省的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看,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层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从全省分布上看:关中地区由于地处平原,交通便捷,人数较多,占55%。陕北、陕南由于地处高原、山区,沟壑纵横,自然、经济、交通条件较差,人数较少。咸阳市南部八个县区是平原县,人才较多,北部五个县区是山区县,人才较少。南部的泾阳县基层人才总量达14828人,北部的长武县仅7347人,不足泾阳的一半。从区域分布情况看:全省10市、l区(除西安)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农村基层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渭南市是传统的农业市,目前共有各类农村基层人才78779人,占全市总人口540万人的1.4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受机构改革、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制约和市场经济体制冲击,基层人才队伍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从行业分布上看:基层人才大多集中在县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而农村乡镇人才十分匮乏,特别是艰苦边远山区乡镇人才严重不足。宜川县农技系统共有工作人员339人,在乡镇一线工作的人员仅有98人;全县72名畜牧专业技术人员,在乡镇一线工作的仅有5人。陇县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有741人,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只有256人,仅占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30%。人才分布不仅在区域上不合理,在系统间也非常不平衡,直接服务经济建设的人才缺乏:乡镇专业技术人员中,中小学占84.3%,卫生院占8.3%,而涉农服务

站所仅占4%。宜川县秋林镇的主导产业是畜牧业,但该镇竟没有一名懂畜牧的专业技术人员,广大农民迫切需要乡镇站所提供技术服务,但这些站所却无能力提供服务。

2、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知识层次偏低。

从党政人才专业情况看:参加工作时,学历中文科占16227人,理工科占8930人,后续学历文科占16493人,理工科占4042人,文科多,理工科少。

从所从事行业情况看:乡镇党政机关为55312人,事业单位为368879人,乡镇企业为339335人,显示出“头大身长腿子短”的怪样子。

从第一学历人数情况看:党政人才本科以上1984人,占3.6%,大专为7398人,中专及以下为25730人,加上党校等后取学历,党政人才本科以上也仅占15.8%。事业单位人员本科以上者为2757人,占6.5%,大专为10360人,中专及以下为25203人,高中及以下人员占11.5%。乡镇企业本科以上4871人,大专为11173人,中专及以下116243人,呈“金字塔”形,且塔基庞大。

从职称情况看: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仅占1.6%,而无职称人员达55%上。乡企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占4.2%,高中及以下占到了65.6%,高级职称仅0.3%。高层次人才较少。

延安市延长县基层专技人员70%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农业人才仅占3.2%,基层文秘、农村财务管理人才仅占0.08%和0.11%。子长县专技人员中教育、卫生系统占65%,而从事农业一线的专技人员仅有78人,占5.3%。洛川县苹果种植面积达50万亩,而从事苹果产业的专技人员为31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仅为0.88%。该县百益乡果业站15人,专技人员只有3人。陇县卫生系统近5年来没有接收到1名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高学历医务人才严重断

层。

从调查情况看,各市县农村基层人才大多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基本上靠的是实践积累。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不高,绝大多数为初中或初冲以下文化水平。现有农村基层骨干人才(农民高级技师)大都是毕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专生,由于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知识老化,信息闭塞,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培训手段落后,培训方式不灵活,乡镇干部异地交流受许多因素制约,平时学习不能很好保证,知识型和专业型干部不足。从西安市对实用人才培育的实践来看,虽然培育的面广、载体多、培训人数多,但真正培养出称为人才的不多,培训只在面上。

3、农村基层人才待遇偏低,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

农村基层人才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差、条件艰苦。一些乡镇财政紧张,福利待遇低,有时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在基层人才中普遍有进城无望、进修无门的消极思想情绪,并伴有明显的失落感和委屈感。延安市调查表明,约占60%的农村基层人才认为自己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发挥,75%的人才专业技术不对口,学非所用。去年,宜川县新闻中心专门从延安大学新闻系引进的1名女大学生,因驻地工作生活条件差,从而导致该生流失。

4、农村基层人才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人才流失和浪费现象并存。

人事管理的办法和手段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期传统模式,人才合理流动不畅,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配套,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导致有的地方人才稀缺,而有的地方则出现人才闲置浪费现象。统计显示,全省乡镇党政机关超编25%,事业单位超编8%。

现行军转安置政策和义务兵安置政策占用了单位有限的编制,客

观上也造成了“有用的人进不来,而不懂业务的人一大堆”现象。乡镇部分机构职能上划,导致乡镇职能削弱,增加了协调难度。虽然加大了乡镇领导的交流力度,但农村基层人才交流进出口不畅,边远乡镇缺人,城郊乡镇超员。基层人才长期工作在固定的区域,造成思想僵化,工作无动力、无激情,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黄龙县是人口仅有4万多人的小县,三年流失人才达30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20人。

5、对农村基层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我省大多数县、乡财政困难,维护稳定,想方设法保人头工资是当地政府的第一要务,现有专业人员参加学术交流的差旅费都无法解决,根本谈不上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基层人才的继续教育、再培训和知识更新等无法实现。统计测算显示,三年未接受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实用人才301670人,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62.5%。

安康市地方财政拮据,吃饭财政状况一直得不到改善,全市年财政收入5亿元,而支出16.18亿元,相差11.18亿元。延安市宜川县2004年财政收入1579万元,财政支出1.2亿元,其中工资支出达8000余万元。

6、农村基层人才作用发挥有待于体制、机制、观念的转变。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和历史的原因,基层人才自身的市场意识、创业意识不强,“等、靠、要”习惯没有根本改变,“官本位”、“跳农门”、“弃技从政”等思想在一些人才的思想观念中仍然根深蒂固,不安心基层,不安心工作,想方设法找关系,“跳槽”到“好”单位,成为一些人的奋斗目标。个别领导口头上重视人才,实际工作中只看重经济指标、项目、资金,在人才观念上存在“短视症”。有的领导忙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实际上不重视,“加大人才投入”成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空话。一些大学办学模式、培养方向脱离农村基层需求实际,培养长线专业人才多,急需

紧缺专业人才少,供需失衡现象严重。

四、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十一五”是陕西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针对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陕西省“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这是我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陕西的重要举措。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机制相结合,充实和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有力保证,也是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之一。

l、稳步实施《陕西省“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

一是选派优秀大学充实农村基层人才队伍。

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每年为每所高中招录师范专业本科生2人,五年共2800人;每年为每所农村初中招录师范专业本科生1人,五年共7155人。

加强乡镇医疗卫生队伍——为每个乡镇卫生院招录医学专业本科生2名,五年共3546人;招录医护专业大专生3名,五年共5319人。

补充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基层法检队伍——每年从应届本科生中为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招录公务员1名,五年共8735人;每年从应届法律专业本科生中为每个基层法庭招录公务员1名,五年共2105人。

扩大乡镇农技队伍——为全省乡镇涉农服务机构招录农、林、水、牧、机和城镇规划建设等专业本科生5000名,五年内平均每个乡镇达到3名。

二是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力度。

省财政每年出资5000万元,设立“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资金”,

并鼓励社会、个人捐助,争取国外资助,进行国际合作,多方筹措资金振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各市、县建立相应资金,每年每个设区市不低于500万元,每个县不低于50万元。全省计划五年投资7.5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基层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一对招录选派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奖励;对

到基层就业的大学实行助学贷款偿还;对有志于基层从医从教的在校大学生实行助学金政策;对支农、支教、支医人员给予交通、生活补贴;对参加学历提升教育人员适当补助;实行面向基层教育资助跟踪。

三是建立人才投身基层的导向机制。

实行从基层为县以上机关遴选公务员制度。从2006年起,县级及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国家公务员,全部在具有二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中招录和从具有二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公务员中遴选。

实行县以上法、检两院补充公务员从基层遴选制度。从2008年起,县以上法、检两院补充公务员主要从具有二年以上基层法庭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中选拔。

从2006年起逐步实行从基层为县以上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人员制度。

对到乡镇以下从医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工资倾斜政策。

建立职称评审导向机制。把在农村基层一线工作的经历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

全省各级政府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机制创新,在全省形成人才到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有前途”的上下联动激励机制。

四是不断提升农村基层人才素质。

从2006年起,对35岁以下不具备国民教育大专学历的乡镇、街

道办事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带薪离岗学历教育。

每年在省内高校师范、医学专业各设立500个助学金名额,资助家庭困难、有志到乡镇以下农村从医从教的本科生。

由市、县两级对辖区家庭困难、学业优秀的高中生进行资助。省教育厅每年在省内高校招生计划中单列1000个指标,面向基层进行“合同培养”形式招生。

五是选派专业人才到农村支农、支教、支医。

采取按需选派、对口支援、定期轮换方式,每年组织中级以上职称的农技人员、教师、医生到农村进行为期一年的支农、支教、支医服务。省级五年选派9900人,市级五年选派13200人,县级五年选派9900人。选派期间“三支”人员原单位所有待遇不变,另外给予交通、生活补贴。

支农、支教、支医以乡镇为示范基地,以高级职称人员为骨干,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宣传教育农民等五方面任务,与当地基础建设项目、产业化项目、引智项目、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相结合,实行捆绑式“三支”,抓点示范、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六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全省各级组织、人事、农业部门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这条主线,依托农业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实施“一村一品”项目,每年重点培养5万名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依托农校、农函大、农广校、农职校、林广校等培训机构,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万人;通过支农专业人员传帮带,每年培养农民技术员2万人。

七是清理临时代课人员。

对不达标教师安排到下一级学校任教,腾出的岗位安排选派的师范专业本科生。对全省32533名代课人员,由教育部门区分不同情况

予以清理。对已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通过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对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二年内离岗自行参加学历教育,取得教师资格的,通过竞争上岗择优聘用;未取得教师资格的按照“谁聘用、谁清退、谁补偿、谁做工作”的原则予以清退。对已取得教师资格但通过竞聘未能上岗的人员,由教育部门制定相应政策予以清退。同时,各县教育部门对县以下高中未达到本科学历的教师,安排到农村初中任教;对城镇和农村初中未达到大专学历的教师,安排到农村小学任教。

八是实行周转编制,确保到基层工作大学生有岗有位。 为了确保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在乡镇机关.和基层法庭可实行周转编制,周转编制的数量视现有编制使用情况和大学毕业生到岗情况,由人事部门编制部门确定。

九是确保到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对到辖区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人事档案由县各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工资和福利待遇由县政府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予以发放。当地财政确有困难的,省财政在下达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时通过专项划拨予以支持。

十是严格管理和考核。

全省各级人事部门要制订考核办法,加强对选派毕业生、定向生、支医支教等基层就业或服务人员的管理。对享受振兴计划待遇的毕业生,市、县人事部门要加强考核管理。对违反协议不到基层工作或不严格履行服务年限的,列入本人不诚信记录,由省人事厅予以通报并在网络和媒体曝光,本人退还全部培养、资助经费,并不得在全省党政机关和财政供养单位就业。对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

十一是统筹安排全省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为全面、协调、有序的推进“振兴计划”的实施,省政府决定,将“三支一扶”计划、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各部门面向农村基层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全部

纳入《陕西省“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进行统一安排,统一布置。

十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检查、督促。

切实做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离不开社会舆论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理解、配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巩固基层政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宣传,是我们现在及今后二个时期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督促、检查,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职责,改变“重项目、轻人才”、“重经济效益、轻人才效益”、“见钱、见物、不见人”的旧观念,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长远性、经常性的工作,摆在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真正做到关注人才工作,研究人才工作,布置人才工作,检查人才工作,使各级领导特别是县乡两级领导牢固树立起“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兴则事业兴”的观念。

2、大力引进先进农业管理和农业技术专业人才。

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离不开农民的增收,农民的增收离不开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引进先进农业管理和技术专才,加大农业引智和先进技术推广力度,以发展壮大农业示范基地和推广“一村一品”项目为手段,加大对人才智力的引进、投入,加快县域农业经济成规模发展,使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3、加强基层人才队伍管理。

“十一五”期间,市、县两级要以贯彻《公务员法》、推进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为契机,对临时聘用人员、混岗人员,按照“谁聘用谁清退”、“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认真予以清退,理清混岗人员关系;对清理出的临时人员、混岗人员,通过公开考试

招聘(考)的方式,择优聘(录)用。对不符合岗位要求、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采取离岗培训、转岗、提前离岗等方式予以妥善安置。对空出的岗位,优先用于安置选派的高校毕业生。凡不按政策进行清退的,除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外,在财政转移支付中按人头扣除支付资金。今后凡不按规定随意进人的,一经发现将严肃查处。

4、夯实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结合省情实际,遵循教育规律,调整教育发展思路,以提高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素质为目标,着力夯实基础教育,确保适龄儿童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提高技术素质为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明确职业技术院校的定位、职能和办学方向,加强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基地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规模地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以培养创新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在稳定规模,发挥优势,提高水平,办出特色上下功夫,确保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地方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要主动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动手能力为重点,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农村基层的急需紧缺人才。要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吃苦奉献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正确处理个人成长、事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关系,树立远大的理想,到农村基层一线发挥所长,建功立业。

五、对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l、创新机制,全面启动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集中地,搞好农村基层事业单位改革,建设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尽快建议国家启动事业单位配套改革,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二是建立对事业单位领导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在充分赋予事

业单位领导人的财权、事权、人权的同时,要强化对领导权利的监督、约束,建立 起严格的任期目标考核、审查、监督和奖励机制。我们目前工作的误区在于,更多的注重事业单位内部聘用制,岗位设置,技术岗位设置比例,审批等,而对于单位起决定作用的领导人的管理、约束、目标考核、奖惩机制流于形式。

三是加强对职工权益的保护。主要在于切实发挥职工代表大会作用,用科学规范的合同依法保障事业单位职工权益。

四是创新社会事业发展的新观念。事业单位的设立旨在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事业单位的经费旨在保障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完成。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在有些领域要引入市场机制,比如,进行社会事业招投标管理就是一个方向,它的要旨在于养事,而不在于仅仅养人、养单位。建议部里研究制定社会事业招投标目录及管理办法。

2、统筹规划,加快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目前,各部门针对各自需要,制定了一些人才发展计划,如“西部志愿者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等,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缺乏总体目标的引导。应积极建议国家从全国层面做好农村基层人才开发的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

3、加大财政支持,实行政策倾斜。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西部投入太少,特别是对教育的投入更少。中央提出实施西部人才战略以来,由于条件和资金的制约,在基础教育发展,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上,步子不大。建议中组部、人事部协调有关部委,设立国家“西部人才培养引进基金”;出台切实体现支持西部农村发展的,有财政投入的“一揽子”基层人才开发政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ld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