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山东地区枣强移民考
更新时间:2024-05-25 01: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明代山东地区服饰中的纹样推荐度:
- 相关推荐
2011年10月 古代文明 October,2011 第5卷 第4期 The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Vol.5 No.4
[帝制中国]
明代山东地区枣强裔移民考
张金奎
提 要:
在山东东部地区,有很多人自称其祖先是来自河北枣强县的移民,且迁徙时间集中于洪武、永乐年间。金、元之际,确有大批河北冀州一带的百姓因为躲避水患和战乱东迁到山东,但明朝初年,冀州一带是移民重点迁入地区,山东人向河北迁徙才是主流。
明朝中后期,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化,冀州一带百姓大量东迁。为避免被政府强制遣返,他们不约而同地宣称是明初移民的后裔。这一权宜之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冀州一带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通过口耳相传,逐渐固化为枣强人,并随着清朝中叶出现的编撰谱牒之风,进入家史,凝固为共同的历史记忆。
关键词:枣强 移民 山东
Abstract:
In the east part of Shandong Province,many people claim that their ancestors were immigrants who from Zaoqiang County, and the migration time concentrates in Hongwu, Yongle period.During the Jin and Yuan Dynasty, because of flood and war,there was indeed a large number of common people lived in jizhou area moved eastward to Shandong province.But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Jizhou was the immigration key moved into the area.The mainstream was that the native of Shandong Province moved to Hebei area.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because of the deterioration of living environment,a lot of people around Jizhou Eastward.In order to avoid forced repatriation by the government,they all claimed to be descendants of immigrants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This expedient, and as time goes along Jizhou economic and social situation's change,through word of
mouth,gradually solidified as Zaoqiang people,and entered the family history in the context of Compilation genealogy atmosphere appeared in the mid-Qing Dynasty,and then coagulated for the common historical memory.
Key words: Zaoqiang County immigrants Shandong Province
明初,为解决因长期战乱等原因造成的人口地区性失衡,政府曾有组织的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人
1
口迁移。这其中,山东地区因为移民来源广泛、流向复杂等因素,堪称明初移民的典型标本,也因此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本文拟就其中的枣强裔移民问题做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
在今天的山东济南、淄博、潍坊等地,也就是明代济南府、青州府辖区及邻近地区,有大批据说是来自河北枣强地区的移民后裔,“要问老家在哪边,直隶省的枣强县”的歌谣至今传唱。据刘德增的调查,在今天的章丘市,枣强移民村落占总数的36.52%,寿光市的枣强移民村落占村落总数的16.08%,博兴县枣强移民村落占61.54%,惠民县更是占到了84.21%,其他地区也有大量分布。其中前三个县市的移民村落大多宣称建置于洪武、永乐年间,且以洪武二年居多。惠民县则以宣德年间为主,其次是永乐朝。
刘德增的调查主要依据地名志资料。地名志和谱牒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笔者接触到的谱牒资料中,也有类似的反映。
如《淄川张氏宗谱·世系图》中称其始祖张子中“原籍枣强县人,其所自出无考。旧谱广文公曰:斆闻明初被花子军之变,山东民死者十之七。当路者言之朝,乃迁冀州枣强之民实之,故始祖自枣强徙于淄川,占城西关北地数十亩为业,今祖茔是也。居城中南巷,遂人在四图籍中,后易在三图,盖万历初年也。”
淄川孙氏十一世孙守珍于咸丰十一年撰写的修谱序言中称:“吾孙氏,自明初洪武二年虎、豹二祖由枣强迁居淄邑,已越十三世于兹矣。自洪武二年至嘉靖二十年后一百八十余年,我虎祖尚在,豹祖未殁,乃以二祖为迁居之始。”长山左氏的祖墓墓碑上亦称始祖左星午“大明洪武四年自直隶枣强迁于山东长山焦家桥”。④
称祖先始迁于永乐时期的也不少,如邹平释氏称,“吾族始祖兄弟二人自大明永乐由直隶枣强迁居于此,地属邹平之东南隅二十里小清之阳,村名释家套焉。”张氏也说,“吾家先世系直隶枣强籍,有明永乐二年始祖讳顺迁邹,居东郭。”⑥
在清末民初编撰的大量乡土志中也有类似记载。如《长山县乡土志·氏族》收录的9个大姓中,有王氏、李氏等7姓来自枣强,其中5姓迁于洪武二年,两姓迁于洪武四年,一姓迁于永乐四年。另一个大户刘姓,也是于洪武二年从距离枣强并不遥远的直隶宁津迁徙而来,只有徐氏来自江苏昆山,但时间也是频繁出现的洪武二年。⑦乡土志的信息很多采自民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清末民初的社会调查报告。
与洪洞大槐树移民、小云南移民相比,枣强移民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研究成果也不是很多,且基本以明初山东确实存在枣强移民为出发点。如曹树基在《洪武时期山东东三府地区的人口迁移》一文中指出,途经枣强是山西移民进入山东最便捷的通道,山西移民的巨大推动力对枣强地区的人口外 ①②
①
②
③
⑤
刘德增:《大迁徙——寻找“大槐树”与“小云南”移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0—103页。 张务振、张务瀚编:《淄川张氏宗谱》卷首,光绪九年刻本。引文中之“斆”,指万历四十一年族谱创修者张斆。 ③
孙守珍:《山东淄川孙氏族谱》,1997年编印。 ④
左宗干:《左氏族谱》,民国二十四年手抄续修,2010年复制本。长山县原属济南府,1956年并入邹平。 ⑤
释存业:(邹平)《释氏族谱·原序》,民国二十一年奉先堂续印本。 ⑥
张务耕:《张氏族谱》卷1,《张氏重修族谱记》,光绪二十六年七修本。 ⑦
清末抄本,“国家图书馆藏乡土志抄稿本选编”丛书影印本,线装书局,2002年。 2
移有重要影响。①在随后的研究中,曹先生又判定,“所谓枣强人可能是真定人的代名词,犹如洪洞县之对于山西人。”②李靖莉《黄河三角洲明初移民考述》一文,在肯定所谓枣强移民主要是山西移民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由枣强转迁黄河三角洲的移民可分为自愿转迁和政府分发两种。另外,小股移民自发迁入也是黄河三角洲存在大批枣强移民的重要原因。③
但与大槐树移民、小云南移民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枣强移民在明代已经被人提及。如李开先即曾指出,“章人由枣强徙居者,十常八九。”《章丘县乡土志》的记载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清末该县的7个大姓中,有5个宣称来自枣强,另一姓是从省内他处迁来的孟子后裔,只有一姓是土著。5个大姓中,焦氏、胡氏、高氏称徙自“明初”,谢氏明确声称来自洪武二年,只有张氏称迁徙于金章宗四年。
那么,如此众多的枣强移民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是否真的主要迁徙于洪武、永乐年间呢?
⑤
④
二
与大量移民后裔宣称来自枣强不同,翻阅《明实录》,我们发现,在官方记载中,移民的流向恰恰与之相反。如《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七年六月,“山东安丘县民邢义等言:本邑人稠地隘,无以自给,愿于冀州枣强占籍为民。从之。仍命户部徙青州诸郡民之无业者居冀州,凡徙八百余户。”
在建文年间的靖难之役中,真定府和济南府是重灾区,靖难军和政府军曾在这里反复拉锯,给当地造成重大损失。永乐元年十二月,北京行部尚书郭资等曾奏报:“真定枣强县民初复业,加以蝗旱,流殍者众。今天寒,乞遣人核实,以施赈济。”朱棣认为当地“民困如此,济之如当救焚拯溺,少缓即无及”,于是下令马上遣官赈济,并“命监察御史一员监督”。朱棣的迅速反应,间接证明当地确实破损严重,亟需休养生息。
前引《明太宗实录》的资料使用的是“中研院”史语所1962年的校勘本。在江苏国学图书馆的传抄本《明太宗实录》中,这条资料见于该书第64卷,文字也略有不同。原文如下:“永乐七年六月庚午,山东安丘县民邢义等言:本邑人稠地隘,无以自给,愿于冀州枣强占籍为民。从之。曾命户部从(從)青州诸郡民之无业者居冀州,凡从(從)八百余户。”⑧
这里的“从(從)”字难于理解,且与“徙”字形近,应为“徙”字之误。不过“曾”字显然不是“仍”字的误抄。按照国学图书馆本实录,朱棣此前应该已经下令迁徙山东青州等地无地民众前往填实冀州(枣强属冀州管辖)等地。换句话说,徙民填实冀州的行动应该开始于永乐初年。虽然从语义上看,史语所校勘本更为顺畅,国学图书馆传抄本中的“曾”字有些突兀,但嘉靖《真定府志》中的记载,恰恰为这一“突兀”提供了佐证:“真定自永乐初地旷人稀,徙齐、晋人户以实之。”⑨ ①
⑥
⑦
曹树基:《洪武时期山东东三府地区的人口迁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另见氏著《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2—202页。 ②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第235页。 ③
李靖莉:《黄河三角洲明初移民考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④
李开先:《奉议大夫南京户部郎中贞庵刘君墓志铭》,《闲居集》卷7,见《李开先全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601页,。 ⑤
杨学渊:《章丘县乡土志》卷下《氏族》,光绪三十三年石印本。 ⑥
《明太宗实录》卷93,永乐七年六月庚午,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62年校勘影印本。 ⑦
《明太宗实录》卷26,永乐元年十二月乙酉。 ⑧
《明太宗实录》卷64,第九页b面,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 ⑨
嘉靖《真定府志》卷12《籍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嘉靖刻本,第167页。 3
不过从众多个案来看,移民的来源远比这复杂。试举几例:
① 断事赵庠,“其先本山西泽州名族也,国初徙诸富民以为冀实,故令占籍为冀。”① ② 通判陶万象,“先世籍东平,自高祖某徙家棘津。”②
③ 枣强监生郑养大,“郑自始祖讳友成公由齐迁赵??居枣强城南之洪流固村,去始祖盖六世矣。”③
④ 清人张于陛,“其先遵化人,明初徙居枣强。”
⑤ 清人刘璠,“刘氏之先居密云,自始祖忠迁于枣强之臣赞乡。”⑤
棘津系枣强古称,万历《枣强县志》卷一《沿革》即称枣强在殷商时属“棘津地”。例①、例②、例③显示的是山西、山东人迁居枣强;例④、例⑤的先人则来自北京附近地区。可见,枣强及附近地区的移民来自四面八方。只是这些移民是否都迁自永乐时期,尚难判断。特别是后两个例子,不排除是洪武时期南迁北京附近的元朝遗民的可能。
明初,曾大量迁徙山西人户填实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山西移民大多是有组织地前往,在移入地所占比例和影响自然也要大一些。山东因为自身人口不足,西迁真定一带的数量应该比较有限。民国时期编纂的《冀县乡土志》中记载:“明代以前,冀境凋残,土民稀少。成祖定鼎燕京,始迁山西之民以实之。”这里只提及山西移民,从侧面证明当时山西移民的数量应该占据了绝对优势,以至于山东等地的遗民被淹没其中,甚至没能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痕迹。
前面枚举的5个例子,只有例①确定属于政府行为,后4个例子是否是被政府强制迁徙,尚不清楚。不过,从官方记载来看,在有组织迁徙之外,确实存在山东百姓自发前往枣强一带生活的现象。如《明宣宗实录》记载,宣德三年(1428年)七月,“青州府民刘中等奏:永乐中因岁歉流徙至北京枣强县,凡二百余户,居二十年,已成家业。今有司追还山东。乞就附籍枣强。上谓尚书夏原吉曰:彼此皆吾土,但得民安即已。”⑧
在明代,“北京”常被用来代指北直隶。如李攀龙在《明开封府同知进阶朝列大夫王公墓志铭》中写到“公讳绍,字孟宣,其先枣强人”。宋祖骏、宋祖骅在在“枣强”二字下面加的注释即为“北京真定府冀州枣强县”。⑨
从族谱资料中,我们也能发现山东人向河北地区迁移的例证。如《冯氏族谱》载,“永乐二年,我始祖世昌公自山东之中都北迁于丰润县之西南溪歌庄,遂家焉。”⑩这一记载出自冯氏五世孙冯钊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初编族谱时撰写的族谱序言。当时据明朝建立不过100余年,据永乐二年(1404年)更只有80多年,冯钊的记忆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又如文安纪氏,原本生活在山东德平, ①②
④
⑥
⑦
沈良:《断事正赵庠墓志》,乾隆《冀州志》卷20《艺文下》,乾隆十二年刻本。 万历《枣强县志》卷3,《刑部主事王鹤龄撰通判陶公墓志铭》,“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孤本方志选”影印康熙增修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0年,第523页。 ③
万历《枣强县志》卷3,《左都御史高邑赵南星撰太学生郑公暨配张硕人合葬墓志铭》,第525页。 ④
万历《枣强县志》卷3,《御史德州年弟卢世漼撰东昌府同知九齿张公暨配宜人桂氏合葬墓志铭》,第543页。 ⑤
万历《枣强县志》卷3,《礼部尚书真定梁清标撰参戎刘公墓志铭》,第556页。 ⑥
万历《枣强县志》,卷1,第213页。 ⑦
《冀县新乡土志教科书》第26课《明清兵患》,冀县赞化石印局民国十二年出版,“国家图书馆藏乡土志抄稿本选编”丛书影印本,第205页。 ⑧
《明宣宗实录》卷45,宣德三年七月乙亥。这一记载后来被徐学聚收入《国朝典汇》卷89《户部三·户口》,只是户数变成了“凡三百余户”,见该书第1216页,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不过这一区别并不影响山东百姓存在自发移民枣强的判断。 ⑨
宋祖骏、宋祖骅:《补注李沧溟先生文选》卷3,《明开封府同知进阶朝列大夫王公墓志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宋光廷刻本,齐鲁书社,1997年,第695页。 ⑩
冯当宗等:《冯氏族谱·族谱原序》,民国六年五修本。 4
后始祖纪寿“徙直隶盐山县,再徙保定府。永乐十年卜居文安县宁受屯”。①纪寿之子纪亨生于洪武九年八月二十八,卒于景泰七年九月初一。二世祖有如此准确的生卒年月记录说明该谱创修很早,其记载也是可信的。
从以上官、私史料来看,洪、永间的人口迁移,山东人向河北一带迁徙应该是主流。
在官方编纂的史籍中,关于枣强人于明初移民山东的记载,笔者只见到一条,见康熙《阳信县志》卷3:“洪武十三年,红军为祟,十村九墟,迁直隶、东三府民以实阳信。”这一记载后被收入《古今图书集成·广舆汇编·职方典》卷207《济南府部》下(原文之“迁直隶、东三府民以实阳信”被改为“迁直隶及青州、登州、莱州三府民以实其邑”),并被曹树基、李靖莉等引用。但康熙《阳信县志》成书时,距明初已经300余年,现存史籍中也没有找到洪武十三年前后阳信或济南地区曾发生白莲教众余部起义的记载,所以它只能作为孤证存疑。
枣强在元代隶属冀州,冀州又隶属于真定路。洪武元年,明朝北伐军占领大都后迅速南下,占领真定,并将其作为进攻山西扩廓帖木儿元军的前沿阵地。大批明军云集到这里。从道理上讲,为躲避大战,当地百姓外逃到邻近的山东或河南地区居住,是完全可能的。另外,为保证西进明军的后勤补给,明朝政府曾于洪武二年正月把真定府划归已经基本稳定统治的山东行省管辖,④直到几个月后真定战事基本平息时才“复其旧”。虽然时间短暂,但不排除山东行省方面出于保护人口的需要,主动迁移战区百姓到济南地区居住的可能。大量谱牒资料称其始祖迁自洪武二年,似乎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目前笔者见到真定人户被外迁的证据只有一条,即《明太祖实录》卷110:“洪武九年十一月戊子,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遣人赍冬衣给之。”⑥凤阳和山东在明初同属人口迁入区,且山东较之凤阳要近得多,气候、风土类似,真定无业人口被迁到山东屯田,应该是可能的。只是尚无直接证据可以证明。
不过在官方典籍中,移民真定的记载要多得多。如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⑦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诏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刘谦、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陈春、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朱荣往彰德、卫辉、大名、广平、顺德、真定、东昌、衮州等府劝督迁民屯田。”永乐元年(1403年)六月,户部致仕尚书王钝议准:“种田囚人若照籍贯分定地方,则有多寡不同,难於编甲。今宜不分籍贯于保定、真定、顺天等府所属州县挨程安置,先近后远,庶几聚落易成。”⑨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县民申外山等获准“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等县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等等。
真定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元末红巾军北伐,扩廓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李思齐等人的内战都曾给真定地区带来深重灾难。真定下属之枣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在册人口只有1352户,7731口。此后又遭靖难之役打击,到永乐十年(1412年),在册人口不过增加到1953户,9847口。按照 ①②
②
③
⑤
⑧
⑩
11
纪昌期:《纪氏家谱》,道光十五年刊本。 康熙《阳信县志》卷3《灾祥》,康熙二十一年刻本。 ③
见中华书局影印本,原编第79册之29页。 ④
《明太祖实录》卷38,洪武二年正月癸亥。 ⑤
《明太祖实录》卷40,洪武二年三月癸丑。 ⑥
《明太祖实录》卷110,洪武九年十一月戊子。 ⑦
《明太祖实录》卷193,洪武二十一年八月癸丑。 ⑧
《明太祖实录》卷237,洪武二十八年三月己酉。 ⑨
《明太宗实录》卷21,永乐元年六月庚戌。 ⑩
《明太宗实录》卷188,永乐十五年五月辛丑。 11
万历《枣强县志》卷1《户口》,第289—290页。
5
例子出自《程氏宗谱》中的庆云县一支。庆云县在明清时属河间府,20世纪50年代划归山东。上引这段话把明初山东移民的几个典型要素——山西洪洞大槐树野鹊窝、枣强、永乐二年——都融合了进去,颇有研究价值。
不过,要理清众多移民自认枣强裔的原因、是否和山西移民转迁有关,以及是否在嘉靖以后存在一个枣强乃至冀州人户东迁的小高潮等问题还需要大量的实地调查、论证以及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辅助。
金元之际,因为战乱、水患等原因,大批冀州及附近地区百姓向东迁徙到了山东境内。但在明初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冀州地区更多的是承担移民迁入地的功能,本地土著东迁齐鲁的规模应该很小。枣强乃至冀州地区出现较多的东向移民更多的应该是发生在明代中后期。但由于规避返乡、族群归属等因素的存在,大批移民后裔自称为来自明初,并认定枣强为祖籍。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权宜之计通过口耳相传变为不可置疑,雪球越滚越大,并通过大批若干代后(主要是在清代中后期)编撰的谱牒逐渐凝固于文字和历史当中。
[作者张金奎(1973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邮编100732]
[收稿日期:2011年5月1日]
(责任编辑:李媛)
11
正在阅读:
明代山东地区枣强移民考05-25
五年级下册英语单元测试题Unit 2 Good Behaviour - 鲁科版(五四制)(三起)(无答案)11-08
翟镇中心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总结05-10
《平“语”近人》观后感04-02
我和妈妈去赶集02-12
纺平绒项目可行性报告(2013年发改委评审通过案例范文)-专家免费咨询05-07
纪律作风集中整顿研讨材料04-04
机械工程材料习题(含答案)09-2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山东地区
- 枣强
- 明代
- 移民
- 一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教材说明及教学
- 最新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全套资料(Word版,26页)(自
- 专项应急预案框架
- 基础护理学学习指导与题集
- 如何挖掘客户需求
- 流程与组织变革管理高层班成长型企业管理转型突破
- 育华小学2010年“阳光寒假”活动方案
- 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 2015年黄陂一中“分配生”考试语文试卷
- 论文浅谈计算机硬件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 2014年上期华湘学校二年级数学学科期末质量监测试卷分析评价报告
- 美式整脊的历史、特色、治疗步骤与功效 - 崔彦杰
- 非常规与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新技术
- 《诗经》和《楚辞》有什么异同之处
- 专家论证塔吊基础及装拆方案(九江翰林苑小区1#、2#楼) - 图文
- 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古汉语(1)》期末考试古文翻译题库
- 尔雅(超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后作业答案整理
- 2012年各地中考数学压轴题精选4
- 导师指导记录(定稿)
- 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人生如舞台 第10课 哈姆莱特(选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