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6.6《路程、时间与速度(常见的数量关系)》公开课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12-02 22:0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题:路程、时间与速度(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执 教: 紫霄书屋 时 间: 2014年 月 日 学 校: 紫霄书屋

《路程、时间与速度》 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题 执教 6.6 路程、时间与速度(常见的数量关系) 紫霄书屋 教学内容 课时 1课时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79~81页 “路程、时间与速度”穿插在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相关知识并且接触了和路程、时间、速度有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路程÷时间=速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的基础。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创设故事情境,从“速度”这个难点入手,从而引出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二是通过“认一认”“看一看,说一说”教材“试一试”,充分探讨三者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分析 三是多种形式分层训练,便于学生巩固内化,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认识“总价÷数量=单价”的数量关系。教材呈现的步骤是;情境创设-速度概念-举例说明-单位书写-探究三者关系-应用。这种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从部分到整体的关系。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也不像时间那么常见,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与时间两部分组成的。教材编排意在让学生从多角度感悟速度与路程、时间的紧密联系。 知识技能 教学目标 1、知道“速度”的表示法,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 2、理解和掌握行程为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并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引领学生经历“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建立初步的模型化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 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行程为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关系,建立数学重点 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学模型。 难点 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和正确书写速度单位。 教法 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尝试教学法 教法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学法 学法 考、交流的过程,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 教具教师 课件 学具 学生 练习本、直尺 教学策略 播放学校运动会百米比赛场景。 师;同学们,百米比赛如何论输赢? 一、课前交流谈话导入 学生;看谁跑得快。跑得快的胜,跑得慢的就输了。 师;跑步有块有慢,坐车、走路、做作业也有快有慢,我们说的快、慢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那就是——速度。比如说,某某同学写字速度快,某某同学总是磨磨蹭蹭的,速度慢。《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灰太狼常常乘风而来,速度快。慢羊羊一步一个脚印,速度慢。(板书课题;路程、时间与速度) 备注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举出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合1、感知和理解“速度、路程、时间”三个概念。 作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竞走比赛,松鼠4分钟走了280米;猴子4分钟走了240米;小兔3分钟走了240米。猜猜,谁能赢。 学生独立观察表格,比较谁快谁慢。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发现;松鼠比猴子快,因为同样的时间,松鼠走得路长一些;小兔也比猴子快,因为它俩走的路一样长,小兔只用了3分钟。 学生可能会发现问题;就看小兔和松鼠比了,它俩谁快呢? 怎样比较小兔和松鼠谁更快?与同桌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学生可能说;可以算一算小兔和松鼠1分钟各自能走多少米。 指名学生上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成后,请板演的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小兔;240÷3=80 松鼠;280÷4=70 猴子;240÷4=60 讨论、小结;小兔平均1分钟走80米,就是说小兔的速度是80米每分。(边说边在上述算式后添上单位;米每分,表示每分钟走多少米) (2)理解“速度、路程、时间”。 师;其中,240米、280米,在数学上叫什么?(路程);3分钟、4分钟,是指用去的时间;80米每分、70米每分、60米每分叫速度,表示每分钟走的路程。师生共同小结,一边小结一边在上述算式下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教师举例说明,帮助理解;老师从讲台走到教室后面,这段距离叫——路程;用了大约10秒钟,这是时间;老师走得不够快,表示速度不快。再加快速度走一遍,这回用的时间少了,大约只要5秒钟,速度变快了。请同学们各举一个例子,说说路程、时间与速度。 课件演示以下画面,感受速度快慢与单位不同。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4千米每时。 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是12千米每时。 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每秒。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像这样,4千米每时、12千米每分、340米每秒、30万千米每秒,速度快慢不同,所以单位不同。 【设计意图】速度有快有慢,单位也各不相同,这需要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速度的快与慢,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速度。 2、探究“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1)观察板书,回顾;怎样比较小兔和松鼠谁更快?根据学生回答,在上述“路程、时间、速度”中间添上“÷”,即“路程÷时间=速度”。 (2)教学“试一试”第1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试一试”线段图,观察线段图,理解题意,想一想,填一填。 学生独立计算、填空。完成后,与同桌说一说。 指名板演,并说一说怎么想的。在学生讲解时,教师适当点拨;140千米、每时行70千米分别表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路程、速度。求的是什么?板书;(时间) 请学生用运算符号将“时间、路程、速度”连成等式;时间=路程÷速度。 运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路程=速度×时间”。 (3)回顾这三个数量关系,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如何记住它们。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3、探究“总价、单价与数量”的关系。 (1)教学教材第80页“试一试”第2题。买东西时,都要

比比哪个便宜,哪个贵,便宜就是指价格低一些,在数学上叫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付的钱数叫总价。 (2)根据教材情境图,说说图中的信息,哪个数据是总价,哪个数据是数量,要求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12元、15元是总价,3千克、5千克是数量,求每千克的价格就是求单价。 学生独立计算。 小组汇报,全班汇报。探索、发现;总价÷数量=单价。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第一个数量关系式。再通过“试一试”教学,推理出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并说说自己对三个数量关系式的理解,由此理解算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1、独立完成教材第80-81页“练一练”第1、3题。 先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有没有将单位写错,或将数量关系式弄反。完成后同桌交流,指名汇报或板演。2、完成教材第80页“练一练”第2题。 先说说“7.9千米每秒”是什么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表示翟志刚在太空每秒“行走”7.9千米。 三、巩固深化 师;相当于每时“行走”多少千米? 学生回答。用计算器计算;7.9×60×60=28440(千米)。 师生对话,感受科技的神奇,祖国的强大。 3、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4题。 学生读题,看图,弄清题意后,先独立想一想,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再指名回答。一定要让每位学生正确表述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如果学生说不准确或说得不够简洁,教师可以板书一句作为例句,让学生照样子仿说,重在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分层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内化,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认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探索了从未学习的内容;数量关系式。知道了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还学习了总价、数量与单价之间的关系,并能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路程、时间与速度 240÷3=80(米每分) 280÷4=70(米每分) 240÷4=60(米每分) 五、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速度 140÷70=2(时) 路程÷速度=时间 60×10=600(米) 速度×时间=路程 12÷3=4(元每千克) 15÷5=3(元每千克) 总价÷数量=单价 一、填空题。 1、老虎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80千米,可写作( )。 六、备选练习 2、小明的行走速度是每分钟66米,可写作( )。 3、小华的速度是60米/分,表示的意思是( )。 4、一辆汽车的每小时行驶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每小时行驶80千米/时”是指汽车的( ),“2小时”是指汽车行驶的( ),求“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就是求汽车两小时共行驶的( )。(在括号里填上“时间、速度和路程”) 5、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 )×( )=( ) ( )÷( )=( ) ( )÷( )=( ) 二、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一列火车行驶的速度为110千米/时。“110千米/时”表示这列火车每时行110千米。…… …( ) 2.速度÷时间=路程。…………… …( ) 3.飞机飞行的速度为12千米/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80千米/时,这辆汽车的速度比飞机快。…( ) 三、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关系,解决问题。 1、已知速度30千米/时,时间6小时,求路程。 2、已知速度30千米/时,路程180千米,求时间。 3、已知时间6小时,路程180千米,求速度。 4、已知速度50千米/时,路程200千米,求时间。 5、已知时间5小时,路程300千米,求速度。 四、基础练习。 1.甲船3时行驶60千米,乙船5时行驶90千米,哪条船行的快? 2.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上午7:00从甲地开往乙地,速度为60千米/时,这辆汽车是在什么时刻到达乙地的。 3.一辆大巴车从张村出发,如果每小时行驶60千米,4小时就可以到达李庄。结果只用了3个小时就到达了。这辆汽车实际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 从甲地到乙地936千米,大车行3小时走216千米,从甲地到乙地1066千米,小车行4小时走312千米,问哪车先到达? 5、一辆小汽车4小时行360千米,一辆卡车2小时行170千米。哪辆车跑得快 ? 6、汽车上山速度为每小时36千米,用了5小时。下山只用了4小时,汽车下山时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五、附加题: 1、一列火车车长180米,每秒行20米,这列火车通过320米长的大桥,需要多少时间? 2、一列火车长360米,每秒行15米,全车通过一个山洞需40秒。这个山洞长多少米?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速度”的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概括。因此教学时,应先抓住关键概念“速度”,结合情境感知速度的快慢并理解速度的含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播放一些速度差别很大的运动或现象,让学生亲身感受速七、教学反思 度有快慢,单位也各不相同。接着引出“路程、时间、速度”三个概念,并通过“认一认”“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充分探讨三者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之上理解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时发现还有一些学生不能熟练掌握并运用,需要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联系生活情境和已有经验多加练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l5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