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义
更新时间:2023-09-30 21: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义
第一章 现时代精神的凝炼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重点:哲学及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第一节 哲学是一门古老又常新的学问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一词,在古希腊文中,是由“爱”和“智慧”这两个词组成;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
概括: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普遍具有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不系统的,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哲学以理论的形态对世界观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和必要的论证。 思考:哲学并不神秘,但学好哲学又不容易。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自觉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贯彻和体现在人生领域,就是人生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意义和最终目的的看法和根本态度,它包括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生死、苦乐、荣辱等问题的观点和态度。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哲学与具体科学
从历史上看,哲学在产生的初期,是同具体科学结合在一起的。
哲学和具体科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是有区别的。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某一特殊的领域和方面,研究它的特殊的本质和规律。哲学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还是相互联系的:
一方面,哲学不能离开具体科学。哲学的智慧是从具体的科学知识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 另一方面,各门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二、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
另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认为我们的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是可认识的,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世界能够达到一致,这就是可知论点。凡是认为我们的思维不能认识存在或不能完全认识存在,就是不可知论。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它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区分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 在实践中科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矛盾是在实践中得到解决的。任何人的实践,首先面对的是外部世界即自然界,必须承认作为实践对象的外部世界是先在的,第一性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这就在本质上唯物主义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第一方面的问题。
人的实践既包含意识要素,如实践的计划、目的、方法等,又包含物质的要素,如实践的主体、
1
对象、手段以及实践的结果等,实践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的变换过程,是把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在实践中既扬弃了物质的纯粹客观性,又扬弃了精神的主观性,通过主体的物质性活动,使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在实践的结果中既体现了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又体现了意识对世界的正确反映,达到了物质与意识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三、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哲学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斗争还伴随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则有三种历史形态,辩证法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者都认为,思维或精神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物质是由精神派生的。
主观唯心主义把精神,即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客观物质世界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贝克莱 “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把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客观精神,并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作“理念”、“宇宙精神”或“绝对观念”等,认为这种客观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演化产生的,并最后归结于这种外在于物质的精神。(柏拉图, “理念”论;黑格尔 “绝对精神”,朱熹“理”)
唯心主义哲学的社会根源: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立的社会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一般总会夸大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力量的作用,而贬低物质生产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地位。
认识论上的根源:人类认识过程是曲折的,而不是直线式的,如果把这个曲折过程中的某一个片断夸大起来推向极端,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第一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其特点是把世界的来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水、火、气或细小的原子;五行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常常还具有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一切皆变、有生有灭。例如,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不断燃烧永不熄灭的火,上升为气,下沉为水和土。中国古代思想家与五行说相联系,用阳阳二气来解释世界上各种事物发生、发展、变动的原因。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有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但它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几种具体的实物,则是肤浅直观的认识。
第二阶段: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吸取了近代科学的成果,是从自然科学基础上产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它的缺陷在于:
第一,机械性。有些唯物主义哲学家甚至把动物和人都比作是一部机器,只是比钟表更加精细的机器。这种唯物主义因此也被称为机械唯物主义。
第二,形而上学性。当时的自然科学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的经验阶段,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孤立的研究;同时,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而忽略了事物的变化发展。但这种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方法,经过培根和洛克把它从自然科学领域移植到哲学中来,就形成了近代唯物主义特有的形而上学性,成为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第三,不彻底性。在对社会历史的解释上仍然没有摆脱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束缚,表现出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裂,因而是一种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第三阶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继承了古代和近代唯物主义优秀传统,又克服了它们的严重缺陷,把唯物主义世界观建立在现代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并在社会实践观点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成为真正科学的革命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革命变革。
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产物。 科学前提: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恩格斯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领先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联系的清晰图画。”
在社会领域,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创立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劳动价值论,指出了通过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分析去探索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道路。19世纪初叶法国历史学家基佐、米涅等阐述的社会阶级斗争的历史,也提供了一把打开近代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钥匙。
思想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创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第一个全面地自觉地叙述了辩证法。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猜测到了客观事物本身辩证发展的规律,把整个自然、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发展过程,这是黑格尔最重要的贡献。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思想中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是头脚倒置的,唯心主义的封闭的哲学体系窒息了革命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尖锐地批判了基督教教义和宗教神学,指出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造上帝。他揭露和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主张使哲学从抽象的思辨回到现实的自然,从幻想的天国回到人间。费尔巴哈最大的贡献是在德国哲学唯心主义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这是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但是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时,把其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抛弃了。恩格斯形象地指出,他在倒洗澡水时,把澡盆里的婴儿也倒掉了。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没有越出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窠臼,是一种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拯救出他的辩证法这个“合理内核”,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历史唯心主义,吸取了他的唯物主义这个“基本内核”,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特别是提出社会实践的观点,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了起来。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对象: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宣告了以往旧哲学作为“科学之科学”的终结,并明确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首先,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具体科学以世界的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以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其次,两者又有联系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要继续从具体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养料,来丰富自己。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为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内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三,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特点,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并把变
3
革旧世界和变革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科学发展为基础,通过实践,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要求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要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结论,都是以时间、空间、条件为转移的,当时代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那些反映特定时代的结论,也应当变化,必须对现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做出新的哲学概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思想体系,不是僵死的教条的,而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基本理论是对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普遍规律的概括和反映,并经过实践反复证明的普遍真理。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又不拘泥于个别过时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发展和创新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体系,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与时俱进,最主要的是进行理论创新。要科学地反映人类在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观点,发展新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继承又不断创新的过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要求,它既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精神状态。
解放思想,就是适应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新情况、新特点,根据新的实践形成新的想法、新的方法和新的理论,并用以指导新的实践。解放思想要求人们要从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那些不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也是无止境的。因此,解放思想体现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探求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实现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的统一。人们的实践活动只有合乎事物发展的时代性,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创造性,才能达到实事求是。由于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因而实事求是的内容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与时俱进,就是人们的思想、方法、理论都要始终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开拓创新,根据社会实践去研究新的问题、新的工作方法、总结新的经验,又要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体现时代性是与时俱进的最鲜明的标志,把握规律性是与时俱进的最本质要求,富于创造性是与时俱进的最生动的体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一方面,与时俱进,通过开拓创新而形成新的想法、新的方法和新的理论必然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
另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科学的发展主要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创新,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建立,高分子
4
物理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的产生等。
现代技术主要包括电子技术原子技术、分子设计技术、激光技术、信息技术等。以电子、光电子、计算机、网络通讯与软件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高技术发展的热点领域;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正酝酿着重大的突破;以纳米、可再生循环材料、智能化结构与功能材料和制造工艺为代表的材料科技的突破;资源生态与环境的压力、再生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空间和海洋的研究和开发等等。
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形成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视野。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西方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源远流长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如“五行”说起源很早,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推测黄帝“建立五行”。对“五行”说的明确论述,较早见于《尚书?洪范》中,它概括出了水、火、木、金、土“五行”及其相应的属性。“五行”指五种自然实物或材料,是先民对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中经常接触的、有实用价值的五种具体实物的概括。战国时期阴阳家一派,后来和“五行”说相结合,形成阴阳五行说。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其主要理论形式是气一元论。中国古代尚未形成科学的物质概念,但却提出了接近于物质概念的“气”。气的观念,大致来源于先民在农业生产中对云气的观察。
中国先哲无论是观察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生活,以及探索人自身的机体活动,都具有多方面的辩证思维、辩证观点和辩证方法。中国先哲很早就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天、察地、视人、看世界。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观点,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阴阳互补、相依相待就是各种事物的基本联系和关系,而五行变化、相生相克又表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天、地、人、物,构成了一个包举万有、统摄万象、道生气出、变化日新的有机的统一整体。
中国古代一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教育家提出行先于知,由行而致知的见解,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认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源泉。荀子的认识论,以行为出发点,并以行为最后归宿。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社会历史皆是由古到今的变化过程,而变化的结果是今胜于古,这一思想是为很多古代哲学家所赞同的,如商鞅从“世事变而行道世异”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主张。对于古今之变的动因和主体力量问题,还提出了重视经济因素和民众力量的观点,如“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唯邦本,本固邦安”等等。这些思想,无疑是蕴含着唯物史观的一些因素的。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中来理解,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哲学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它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又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特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的欧美哲学。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朝两个方面发展: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传播,另一个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出现和发展。
现代西方哲学虽流派众多,但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种思潮,即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思潮为法国哲学家孔德所开创,主要包括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以及科学哲学等流派,其基本理论倾向是否定哲学的世界观功能,推崇经验,反对哲学对世界本原问题的研究,并将其作为形而上学加以拒斥,主张用实证原则改造哲学,使之成为像实证科学一样的科学。
人本主义思潮为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所开创,主要包括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弗洛伊德主义等流派。与科学主义思潮不同,人本主义思潮承认哲学的世界观功能,重视对世界本体和人生根基问题的探讨,但它将世界和人生的本质归结为非理性的生命意志和本能冲
5
的自然物;二是已加工过的物体。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它们共同构成了生产力中物的要素。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以及知识和智力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起主导作用的能动因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劳动相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物质生产过程就是在劳动者主导下进行的。
生产力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生产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因为,构成生产力主要要素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都属于物质性的要素,是作为客观实体而存在的。生产力是现实的物质力量,它存在于人们的物质性活动之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有着自身客观的发展规律。生产力还具有社会性,这是因为,它是在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社会劳动中形成的,是人们社会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同时,人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生产的。生产力就是通过人们的分工、协作等中介形成的社会力量。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是人们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其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技术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工艺和能力的总称。科学与技术虽有区别,但又具有内在联系,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科学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揭示的科学观点。但是科学本身是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当它渗透到生产力各实体性要素当中时,它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一是通过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物化为劳动工具;二是将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三是通过科学的学习和教育的途径,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四是将科学运用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水平。
在当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表述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的公式已由科学——技术——生产转化为科学D技术D生产。科学技术的进步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正是根据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是生产力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3、先进生产力及其发展过程
先进生产力在本质上是集中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判别一种类型的生产力是否先进,不仅要看构成它的基本要素的性质,而且还要看这些要素的构成和结合方式。 先进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从其构成要素上看,先进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掌握了当时先进科学技术和具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较高劳动技能和较高素质以及能力的人;先进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特别是劳动工具比较先进,是当时先进科学技术的凝结和物化;先进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是需要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才能认识和把握并加以改造的复杂事物和对象。
第二,从其基本要素的构成和结合方式上看,先进生产力是由具有较高技能和素质的劳动者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自身与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科学合理的结构并能够发挥最大效能的生产力系统。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畴,是相对于落后的生产力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生产力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过程。大体上来说,生产力的发展经过了三个基本的历史形态: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和自动化生产。这三个历史形态的相继更替就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作用下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就是要使我们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符合生产发展的规律,体
46
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1、生产关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定的客观的经济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生活自古以来就建立在生产上面,建立在这种或那种社会生产上面,这种社会生产的关系,我们恰恰就称之为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多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有着复杂结构的系统。静态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从动态看,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过程,也就是说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生产关系。从静态和动态统一起来看,生产关系是主要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为本质,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为谁支配。它体现着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在生产关系各个要素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和支配的作用,构成了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这是因为: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只有人们与生产资料以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并形成一定的占有关系,生产劳动才能进行,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其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基本性质。再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最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关系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生产关系是在客观的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对于某一时代的人们来说,生产关系是一种既定的关系,是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选择和改变的。
第二,历史性。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历史演变构成了社会形态更替的主要阶段和内容。
第三,具体性。任何生产关系都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特殊条件下的产物,它是由这一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形式。因此,任何生产关系都是具体的,抽象的一般的生产关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2、生产关系的类型
生产关系大致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包括:原始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
一种则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包括: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
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三、阶级和阶层 1、阶级的实质
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这一阶段上的产物,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
阶级的划分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所起作用以及结成的关系所决定的。列宁对阶级有一个经典的说明:“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在实质上是由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
47
2、阶层及其特点
阶层是基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职业和收入等形成的社会群体。一是阶级中有阶层。二是在不同阶级中从事相同活动的人形成的群体。
阶级分成为阶层,阶层从属于阶级,这是阶级与阶层的联系;阶级和阶层的划分标准不同,所指人群不同,这是阶级与阶层的区别。不能混淆划分阶级和阶层的标准,用阶层的划分替代阶级的划分,进而用阶层替代阶级,否认资本主义国家阶级仍然存在的事实。
在我国,随着对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剥削阶级作为完整意义上的阶级已被消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成为社会的基本阶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同时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也是我国的基本社会阶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阶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等基本的社会阶层之外,又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阶层主要是依据他们从事的职业和谋生方式来划分的。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阶级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首先要求做到全面性,即要全面地对社会各阶级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全面正确地把握社会各阶级的实际情况以及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力量对比的变化。
其次要求做到具体性,即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一,严格区分有阶级性和不带阶级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第二,要严格区分阶级和阶层、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阶级利益和阶层利益。第三,必须对阶级和阶层进行历史的考察。
第二节 社会政治结构与要素
一、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构 1、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特点
在社会经济结构的上面竖立的是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4]上层建筑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组织设施,这部分通常被称为政治上层建筑;二是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等,这部分通常被称为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的文化结构。
政治上层建筑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政治上层建筑是以暴力为后盾的。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基本职能就是通过暴力等强制力为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以及运用这种暴力和强制力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正常的社会秩序。
第二,政治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经济是基础,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对观念上层建筑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一般来说,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和观点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但是,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对人们的思想和观点起着一种支配性的影响和作用。
2、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构成要素 构成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基本要素主要有:
(1)政治法律设施,包括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国家机器。
(2)政治法律制度,即以统治阶级的政治、法律观点和思想体系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国家制度、司法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
(3)政治组织,即与政治法律制度相联系的政党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在政治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居于核心的地位,对其他要素起着支配作用。
48
二、国家的起源、本质、类型和职能
1、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历史现象。国家在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和政治概念,而不是一个地域概念。国家的起源是同阶级对立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在社会分裂成为敌对阶级的情况下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而产生的,将来也必然随着阶级的灭亡而失去其存在的根据。
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的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5]国家的起源充分表明,国家在本质上是适应阶级统治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另一方面,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管理的需要有着密切联系。分工出现之后,生产活动和产品的交换有了很大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权威组织来保证生产以及交换的顺利进行,同时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并成为某些人的职业,使得这种权威组织不仅十分需要而且成为可能。 与原始氏族组织相比较,国家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它是按照地域而不是按血缘为标志来划分和组织居民;
第二,它设有特殊权力机关,即常任官吏、特殊的武装队伍,以及各种强制性的机关; 第三,它拥有征收赋税以维持自身存在的特征。 2、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国家的类型和形式涉及国体和政体的关系问题。
所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掌握政权,是统治阶级;哪些阶级是被统治阶级。所谓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一定的国体必须要有一定的政体来体现,否则阶级的统治就不能落实;同样,一定的政体也必然会体现、服务于一定的国体,否则,政体就无法存在。
国体是区分国家类型的标准,存在过四种不同的国体: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政体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君主政体,一类是共和政体。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两类政体往往都会有自己的特殊实现形式,如英国、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巴黎公社政权形式、苏维埃政权形式和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等政权形式。
3、国家的职能和发展趋势
国家的职能一般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大类。 国家的对内职能是:
第一,政治职能,即调整阶级关系,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第二,经济职能,即组织、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巩固自己的经济基础; 第三,社会职能,即调节社会矛盾,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将阶级斗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免社会陷于崩溃,同时不断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与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使社会得以正常发展。
国家的对外职能是:
第一,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
第二,根据本国的利益调整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事务。 国家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对内职能是对外职能的基础和后盾,二者都是国家阶级本质的体现。
国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资本主义国家是剥削阶级国家的最高发展形式,也是其最后的形式。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则是继资本主义国家之后产生的并与其有着本质
49
区别的新型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有着如下基本的特征:
第一,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具有新的阶级内容。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被压迫阶级的国家,是大多数人享有民主,而只对少数人实行专政的国家。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职能发生了根本的转化。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行使自己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统治工具这一职能的同时,也不断强化着管理社会、组织经济文化建设的职能,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发展的需要。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对外也是把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增强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和友好交往作为自己主要的职能。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历史任务和发展趋势发生了本质变化。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历史任务是为消灭阶级和使国家走向消亡创造条件。列宁认为,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建立到国家的消亡,大致要经历三个基本的阶段,即政治国家、非政治国家,国家的自行消亡。由于现有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大多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成的,因此,在现阶段还不具备国家走向消亡的条件。所以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不仅要充分发挥政治国家的职能,更需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解放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同时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为国家走向消亡创造条件和基础。
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1、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政治制度。
民主与专政是国家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作为政体的民主是由作为国体的专政决定的政治形式。
民主就其本义来说,是指人民掌握政权,是人民做主;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所谓“民主”也只是统治阶级的民主。民主首先是一种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属于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它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它的经济基础的性质,而它也是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的。
“民主”的概念产生于古希腊,在雅典这一城邦国家最先出现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但这只是民主制的萌芽或初步形成。在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是资本主义民主,它是历史上剥削阶级民主制发展的最高和最完善的阶段。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和专政的统一。资本主义民主是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的对立面产生的,在历史上发挥过重大进步作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民主在形式上也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它决不像西方资产阶级所宣扬的那样,是什么“真正的民主”,是超阶级的“全民的民主”,是民主的惟一的模式。资本主义民主的阶级本质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它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的工具。资本主义民主虽然在形式上给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一些民主的权利,但是,它仍然是剥削阶级少数人的民主,具有其无法克服的局限性,所以它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民主所取代。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符合民主本义的、真正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民主不仅体现在政体形式上,而且体现了国体的内在本质。它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行民主与对少数反抗社会主义的敌对者的专政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民主的根本要求,保证了人民享有管理国家和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一个过程,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2、民主与法制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保障的。
社会主义法制就是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令等法的规范和制度的总和。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而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只有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制定出体现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社会主义法律和制度;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根本保障。
50
正在阅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义09-30
学生个人年度思想政治总结参考范文08-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库》07-05
一个可以感到快乐的地方作文500字07-03
当前市直部门机关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06-23
招标代理机构诚信与廉洁承诺书04-21
仓储物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06-06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思考06-07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06-02
对领导班子的综合评价材料范文精选三篇09-10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讲义
- 马克思主义
- 原理
- 基本
- 中国南宁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目录
- 高职商务英语课程“实境耦合”教学模式初探-最新教育资料
- 2015年一季度思想汇报
- 2018年间苯二甲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预测(目录)
- 恒温培养箱期间核查方法
- 08101834 - 重庆理工大学后勤植物询价采购文件doc
- 南开15秋学期《国家公务员制度专题》在线作业辅导试卷
- 最新北师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 新目标七年级英语下:Unit11综合训练(含答案)
- 八年级科学试题-八年级科学上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卷 最新
- 开放日活动资料
-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化学全册 第五单元《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1 鲁教版 doc
- 17—18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数学试题(附答案)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9)-推荐
- 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 2016年“六·五”世界环境日致辞:改善环境质量 推动绿色发展 doc可编辑
- 2012无锡市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题库(2)(1)
- 广东省湛江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 计算机网络总结
-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网络技术教案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