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我的宗教观

更新时间:2024-04-12 21: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不朽――我的宗教观

胡 适

【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掌握主题思想,并能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2、了解本文深入浅出的论证方法。

3、了解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胡适,以及他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哲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和崇高地位。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本文有“破”有“立”,破中有立、立中带破的论证过程及层次。 2、层层递进的推理过程。

3、对传统“不朽”观的了解和把握。

【作家生平】

胡适(1891――1962),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安徽绩溪人。5岁开蒙,在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

名字由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后因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适,字适之。

1910年,胡适先生准备北上去考留美官费,闭户读了两个月的书,就和二哥绍之一同北上。他自述:“ 我在学校里用胡洪骍的名字,这回北上应考,我怕考不取为朋友学生所笑,所以临时改用胡适的名字。从此以后,我就叫胡适了。”

1904年进上海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信仰进化论,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提创白话、主张文学革命,成为五四文学革命先驱。

1917年完成哲学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

1

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与革命派分道扬镳,并创办《努力周报》。

1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8年任吴淞中国公学校长。1930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 1932年与蒋廷、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

抗战爆发后,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 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思想创作概况】

1、思想渊源

《不朽――我的宗教》是胡适从终极关怀的层面来讨论人生价值、意义问题的。副标题“我的宗教”,可以显见其理论层次。

胡适的“不朽”概念虽然是从“小我”的时空维度来说明其与“大我”关系的,但其思想文化资源却驳杂不纯。

首先,它是中国传统的“三不朽论”的发展。他的“社会不朽论”其实只是扩大传统“三不朽论”的范围。

其次,在怎样改造的问题上,胡适吸取了西方人本主义的思想,把佛教的“众生皆佛”也纳入“三不朽”中。

再次,吸收了基督教的“原罪”学说、天堂地狱观念以及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并以此来弥补传统“三不朽论”只能扬善不能抑恶的功能阙失。

第四,吸取了近代科学的自然观,如莱布尼茨的世界一体论。

从上可以看出,作为“社会不朽论”的思想资源十分丰富,揉和了中外古今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但是,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胡适人生观价值取向虽然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但并不意味着其人生观价值导向是多元的。

2

2、创作概况

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多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疑案的考证,下力甚大,惜成果不显。

【写作背景】

1、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新文化运动:一九一五年创刊于上海的《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号召青年同“陈腐朽败”的思想决裂。它高举民主和科学和大旗,提倡民主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新青年》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广泛的影响。

3、范缜,南北朝时著名的思想家,早年丧父家贫,曾从名儒习经史,性情耿直、不畏权贵,持不卓之见,常为世俗陋见所不容。

《神灭论》是范缜最重要的著述,也是中国思想史上“无神论”理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南北朝时,佛教大盛,灵魂不灭之说炽烈,流布所至,百说噤声。范缜以“形、神”关系为中心,阐释了“神”这种精神现象的生理依据。

他的主张具体如下:“神即形也”“形即神也”,但行为基础、神为派生;“形质神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锋利与刀刃的关系。

3

【题解】

胡适一贯倡导个性解放,特别注重个人的社会责任。《不朽——我的宗教》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他的这种自由思想。这篇杂文从“不朽”的概念入手,通过批驳宗教世界“神不灭论”(灵魂的不朽)、世俗世界的“三不朽说”(1)立德的不朽,(2)立功的不朽,(3)立言的不朽), 提出自己的独特论点“社会的不朽论”,举例、说理论证了“小我”同“大我”的内在关系,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说明了“小我”只有与社会有益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不朽。

【课文分析】

1、层次结构 全文自然分为四节。

第一节:简要介绍宗教、世俗世界所订立的“不朽”标准,在简要评析后指出各自的致命缺陷。

第二节:总结上文,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社会的不朽论”,在说明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础上,从普遍联系的角度、“小我”与社会的角度,论证作者的不朽观。

第三节:总结上文,具体说明论证“小我”只有依存于社会这个“大我”才能不朽。并详细界定了“我的宗教观”的具体含义。胡适认为,传统的“三不朽论有三大阙失。1)只是“寡头不朽论”,即不朽只是少数伟人的不朽;2)只是“善”的不朽,只能扬善而不能贬恶;3)界限含混不清。胡适认为,“三不朽”论在理论与功能上的阙失只有通过重新的改造方有现实意义。第四节:以“跋”的形式交代写作本文的缘起及过程。作者于1918年先写成一部分,1919年写定付印,经过修改才完成此稿。

2、内容分析

《不朽——我的宗教》是胡适关于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的重要文章。许多年以来,胡适都是以“三不朽”作为人生的信条。母亲的去世,使得胡适对自己从前的信条产生了反思。文章分析了“神不灭论”和“三不朽说”,在肯定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说历史价值的同时,也指出这“三不朽”说只注重少数“精英”而忽视多数民众,只单从积极的一方面来说而没有顾及其他的方面,

4

并且范围都很含糊这三层缺点。由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社会的不朽论”。作者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一切“小我”之间,“小我”与社会“大我”之间,都存在着历时的和共时的、直接的和间接的紧密联系,因而个体“小我”的善恶功过,都与社会“大我”一样是永存不朽的。这样,文章末尾就得出一个结论:每个“现在”的“小我”,都对社会“大我”的“无穷过去”和“无穷未来”负有重大责任。文章论题重大而能深入浅出,纵横捭阖却重在以理服人。文章讲神学,讲哲学,谈社会,谈人生,但不是在悬空的抽象道理中兜圈子,而是用大量古今中外的实际事例来说话,这增强了论理的现实感和启发性。作者采用三弦的声浪、生肺病的一口痰等最浅近的例子,阐析社会万物间时空难尽的有机关联性,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极其通俗易懂。此外,整体行文的口语化,令人感到质朴而亲切,关键之处的格言式,又倍增其哲理的启迪与警策。这一切,都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明白清楚的优良学风和文风。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从纵向看,社会历史连绵不断,个人造成历史,历史造成个人;从横向看,社会生活是交互影响、分工合作的过程,个人造成社会,社会造成个人。此即莱布尼茨所谓世间一切物质互相联系、一切人交互影响的“世界大充实论”。基于社会有机体论的世界观和社会观,我们可以认识到?小我?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无量数?小我?有直接或间接的交互关系的,是和社会的全体和世界的全体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的,是和社会世界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因果关系的。个人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成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都应该是不朽的。正如胡适在《不朽》的最后说“我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我须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负了那‘大我’的无穷过去,方才可以不遗害那‘大我’的无穷未来。”

利于社会,贡献社会是我们人人都应有的社会责任。就个人而言,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随社会的变化发展而成长成熟。个人的社会行为是同社会一同不朽的。为了个人不朽之行为可以不致遗害社会,我们势必要多做些利于社会的事情,少危害社会。这是胡适先生“内心宗教的教旨”,也应该是我们应有的社会思维。

(一)三不朽论是中国古代人生信仰。《左传》记载了叔孙豹著名的三不朽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l0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