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数学”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3-03-18 09:29: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童心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
1.鉴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本位数学课堂的需求
《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标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而如何体现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要靠我们教师去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结构,研究学生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以及接受能力的快慢,从而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鉴于我校“童心”校园文化特色课堂的实践需要
2009年我校在总结前面二十多年成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先生追求不息的童心的思想为指导,开展了“校园童心文化”的构建。而“童心数学”作为学校童心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平时的课堂中进行着渗透和实践。在此,我们将童心数学作为一项课题进行研究,是对童心数学课题的重新梳理和进一步的实践。
3.鉴于对学生后续发展的教学需要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客体上,即重在客观知识的授受上。因此,容易使教育陷入“目中无人”的误区,即无视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使他们始终处于“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这种既缺乏生机又没有热情的刻板程序中,被动的接受知识灌输。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走入这样的一个误区——脱离儿童世界,使学生坐在课堂中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知道学习的目的和用途,从而在繁琐的练习题中渐渐地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孩子对数学的后续发展。“童心数学”的课堂教学是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即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经验和自发需要、兴趣,把学生主题活动的组织与创造视为教育活动的本质。
4.鉴于教师重新定位课堂教学的需要
(1)很多教师还处于“说新话、做旧事”的教学状态,课堂仍旧是教师的“主战场”。
新课改虽然已经进行十年,一线教师虽然都已经渐渐熟悉并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放到现实生活中去,由于受到中国特殊教育体制的束缚,教师在“怎样学、怎样教”的问题上,采取的往往都是按教材内容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求得巩固的情况。教师还处于研究怎样用教材教的问题中不能自拔,形成了从教材到教师再到学生的单线联系。
1
(2)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错误解读,课堂变成了教师放羊的“牧场”。 部分老师认为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应该让学生与教材发生关系,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老师只要从旁点拨,这就是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数学发展了。但这样的方式只保证了学生对教材的提前接触,虽然也有提高学生兴趣的功能,但没有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及起现实的知识起点,教材的教学起点往往是一年甚至几年编排的知识逻辑起点,所以指向的还是学生学教材,而不是真正研究、面对学生的动态课堂。
(3)作业、试题还在左右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成为了习题的“训练场”。 教师自主选择和编写练习题的意识较弱,所以课堂的内容选择上还容易受作业上的习题和试卷上的试题影响,认为学生做对了练习题、考到了高分就等同于掌握了知识。而要做对题目、考到高分最便利的途径就是反复的练习和讲解,故课堂渐渐就变成了指向练习题的巩固训练课。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论述。
关于课堂教学活动,在课标中有这样的论述,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二)专家视点: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1.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应该放手让儿童去动手、动脑探索外物,获得丰富的逻辑——数理经验,通过反复的抽象,逐步形成、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这就像织网,活动愈多,则经纬交错愈慎密,认知结构同化外来信息的功能就愈强。对教师来说,强调活动即意味着应着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而不必舍本逐末过多地拘泥于一事一物的记忆。
2.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徐教授认为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的“大朋友”的角色出现,设计种种游戏,以开放的形式,在玩中学习,在玩中领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激发,创造欲望得以满足,学习信心得以增强,合作意识和个性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3.特级教师吴正宪:注重“创造孩子们喜欢的课堂”,(1)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是否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教学资
2
源?(3)设计教学环节是否进行了有效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4)课堂教学中是否通过有效地评价与调控,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5)课堂教学是否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了后劲? 三、课题的界定
童心:就是“儿童心情孩子气”,运用到数学教育教学上,就是要以一颗童心看学生。教师也应该始终保持一颗童心,“用一双儿童的眼睛”来打量数学世界,看待学生的数学学习。“童心”具有好动、好胜、好表现等特征。
童心数学:旨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赖以生活的环境为基础,设计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充分经历丰富数学学习的过程,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它具有生成性、活动性和趣味性等特征。
以“童心数学”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活动: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在数学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节奏、学习方式和学生自己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充分的、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学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建构适合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以学生知识为起点的、学生喜欢的、以学习主题活动代替教师讲授的课堂教学形式。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不同领域归纳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不同组织形式与方法。
通过课题的实践,提高教师组织和策划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提高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判、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层次把握等教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通过主题学习活动进行思辨,不断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
五、研究内容与策略
我们试想从两个层面开展 “童心数学”的研究:一是理念层面的研究;二是教育教学实践层面的研究。
1.研究“童心”及“童心数学”的特征。 2.构建“童心数学”的理想课堂。 3.探索“童心数学”学生学习活动的策略。 针对以上研究内容,我们运用了以下操作策略: (一)研究“童心”及“童心数学”的特征。
面对着儿童这一具有特定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教育对象,我们怎样设计我们的课堂,怎样组织我们的教学才能抓住童心,构筑理想的“童心数学”教学模式?这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主要问题。于是我们在这方面查阅了多方面的资料,从了解“童心”,了解“童心数学”开始。
3
首先,我们家乡的艺术名人——***先生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们启发,他说:“儿童世界”就是“纯真世界”,“童心”就是“真心”。 而在李贽、王守仁为代表的中国儿童教育思想,以陶行知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和以卢梭、杜威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中,让我们认识到教育必须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尊重儿童未成年的状态,珍视儿童清纯、天真、好奇和智慧的自然天性,不揠苗助长,把儿童看作生命发展的主体,激发孩子们发自天性自然的主动权和自主权,映照出儿童生命本质中美好的“童心”,体现出儿童作为生命体独立价值的存在。
再则,我们也认识到“童心”既有美好、可爱的一面,需要发现、尊重、保护、扶植、利用;也有需规范、引导、培育、发展的一面,使其螺旋上升的健康发展。由此我们所倡导的“童心数学”便具有生成性、活动性和趣味性等特征。孩子是动态的,在生活中能生成很多教育资源,我们可以以此来组织系列的活动,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体验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要求,自觉形成自我教育。叶圣陶也说“习惯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起来的”。所以“活动”成为我们“童心数学”的主要载体。
(二)构建“童心数学”的理想课堂。
“童心数学”的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课堂,动态的课堂,智慧的课堂,生成的课堂。我们希望学生在“童心数学”课堂上的具体表现是:好想、好说、好学、好质疑、好探索、好展示、好模仿、好合作,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在具有“数学味”的童心课堂中,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有效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
构建“童心数学”的理想课堂,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节奏、学习方式和学生自己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充分的、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学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建构适合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得到不同的发展。
1.尊重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一方面,“童心数学”的课堂主体是儿童,他们是真实的,生活着的,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是独立于世的。他们虽不成熟,但并非一无所知,而且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幻想;他们虽禀赋各异,却不乏生命灵性、不乏独到见解。童心数学应该是以儿童为基点和起点,从儿童的现实学习生活出发,理解儿童面临的各种学习生活问题,探寻有效的引导方式。
另一方面,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论断中,我们认识到:要在教学中具体贯彻准备性的原则,首先必须做到不去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其认知发展阶段的材料;其次教师应力图避免从外部人为地加速儿童对某种问题的认识过程,对内容的彻底掌握比速度快慢更为重要;第三,向儿童教授新概念应尽可能按其在自发的认识过程中的顺序进行。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符合儿童身心的活动,引导学生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学习的活动。
4
2.尊重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童心数学”的实践中,我们要尽可能地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思考,尽可能地将课堂“慢”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追求表达的完整性,但鼓励其表达清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在实践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
(三)探索“童心数学”学生学习活动的策略。 1.“活动——自我发现”策略
儿童自我发现的东西才能积极地被同化从而产生深刻的理解。利用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发现与“向学生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其学习效果远优于后者。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每次过早地教给一些儿童自己日后能够发现地东西,这样会使他不能有所创造,结果也不能对这种东西真正的理解”。所以设计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并得出规律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比教师的注入式灌输或是启发式诱导更加深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活动——自我发现”策略就是尊重和关注学生所需经历的知识形成过程,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获得知识和认知结构上的提升。
(1)知识经历活动策略
不主动把现成的数学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寻找知识产生的起因,探索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寻求规律、获得结论。例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经历如下学习活动过程:①通过学生自己观察、触摸,找出圆柱的表面指的是几个面?是哪几个面?②通过学生量、剪、算等活动,逐步归纳出要求圆柱的表面积,我们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③归纳求圆柱表面积的一般方法。
(2)问题引领活动策略
从学生的实际(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等)出发,由浅入深、逐步通过问题引领阶梯式的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从而将思考走向深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例如“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逐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能保证从30瓶药品中找出其中的一瓶次品,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用模型进行试验活动)②你还有更简单的办法吗?(学生边试验边思考)
2.“活动——冲突”策略
冲突法又叫新颖法,即让学生学习那些与自己已经具有的知识有所不同的新
5
事物。处于某一发展阶段的学生具有自己一定的各自不同的认知结构,学生能运用这些结构去同化传入的信息,有些能同化,有些则不能。于是,在能够同化与企图同化的两种信息之间就有了矛盾,导致认知结构内部的不平衡。这种内部的不平衡接着又可能引起认知结构的变化,这样就使结构得到了发展。这样新旧知识的衔接、承启、组织中,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习的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探索者”。“活动——冲突”策略即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以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重组已有知识,将外界新的信息融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形成新的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
(1)自我冲突策略
对于难度中等或较小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并进行自我调整,这样产生的效果会比老师直接教给学生“一个小窍门”要好的多,因为这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创造,所以学生对此的想法是最深刻的。如教学完四舍五入取近似数后,有出现了“去尾法”和“进一法”这两种新的取近似数的方法,学生往往很难分辨。“用容量是50毫升的瓶子到底需要几瓶才能装完?”、“可以装满几瓶?”这两个看似一样但意思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设计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一次或多次的反复试验,就完全能自己体会出来。
(2)他我冲突策略
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等的不同,可能有些学生能马上领悟过来,而有些学生可能还钻在“牛角尖”里,设计两派学生的辩论活动,通过别人与自己的认识冲突,在思辨中统一思想,从而将知识消化、同化掉。
3. “活动——同伴影响”策略
学生之间彼此看法的交流,可使他们不断了解他人的观点。在同一认知水平上的学生之间由于思维水平、语言表达等比较接近,所以比成人更能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自我认识中解脱出来,修正自己的观点,同化他人的信息。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的多层次的学生交流活动,常常比教师苍白的说教更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向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数学教学不仅仅表现为抽象的符号传授,更应是生动的、富于思维碰撞的心灵沟通。“活动——同伴影响”策略正是基于学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需要。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活动,将活动中的小组内成员不同的观察感受、操作方法、活动感悟、心得体会进行交流,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学习活动。 六、研究对象
6
三年级、四年级、六年级全体学生 七、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3年5月) 1.确定研究课题
2.学习相关理论,学习国内外有关略读课文教学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3.进行研究设计,制定研究工作计划。
(二)实施阶段(2013年5月——2014年8月) 1.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2.及时收集研究信息,不断调整完善操作过程。 3.定期组织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三)总结评价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0月) 对研究成果进行反思,论证和评定研究成果的价值。 八、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教学论文、案例、课题观摩课等。 九、研究组成员及分工:略。
7
正在阅读:
“童心数学”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03-18
寻找春天日记10-29
高三英语上学期第一次期中模拟考试试题一区春考班无答案04-13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分类汇集(我已整)2013.12.505-10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期末测试卷(一)10-03
什么云进销存软件好用12-03
作文开头结尾专项训练1.docx04-11
- 政治生活四单元导学案 - 图文
- 1.有线广播电视机线员基础知识培训大纲
-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课程试卷《机械制造技术》试卷(11)
- 作文时评素材 -
- 04-质量管理部-GJB9001C内审检查表
- 楚雄市事业单位2014考试哲学部分
- VB6.0界面美化不带任何附件的简单实现方法
- 焊工作业选择题
- 家长座谈会材料
- 架子工班组
- 力学部分静力学基础知识点及教案
- 2015年毛概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 中三班幼儿园识字风采展示方案(游戏形式)
- Attitude What It Takes To Succeed课文翻译
- 1反方:轮岗不利于人才成长
- 2018-2024年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监测分析与投资盈利预测报告(定制版)目录
- 突发事件中新闻报道的修辞策略
- 欧陆514C直流调速控制实验 - 图文
- 未来出版社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案
- 201012月政治经济学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