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左传晋楚邲之战的军事描写特色
更新时间:2023-12-06 00: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晋楚邲之战左传原文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试析《左传·晋楚邲之战》的军事描写特色
[内容摘要] 春秋战国,硝烟弥漫,《左传》记叙了春秋二百五十余年的四百八十多次战争事件,其中,诸侯争霸的五大战役尤为出色,而五大战役中的晋楚邲之战又是其中记载详细、描写生动、用墨最多的一次大的战役,从中可以看出晋楚邲之战所体现的军事描写特色。
[关 键 词] 《左传》;晋楚邲之战;以言叙事;曲折情节;鲜明形象;细节刻画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孔子所作《春秋》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写。《左传》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按鲁国隐公至哀公十二个国君的顺序,比较系统、客观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特别对列国间战争的记载尤为详细,所占篇幅也最大,记载了春秋二百五十余年的四百八十多次战争事件。其中,诸侯争霸的五大战役尤为出色,而五大战役中的晋楚邲之战又是其中记载详细、描写生动、用墨最多的一次大的战役,它以楚国围郑、晋国救郑为开端,以楚军胜利、晋师败绩结束。
一、交战国战前的形势
楚国是南方地区的大国,地广民众,物产丰富,兵力充裕,城濮之战后不久,楚国即同晋国讲和,以减轻楚国的压力,转移晋国的视线。在达到这一目地后,楚国积极发展军力,伺机再次北上中原,同晋争霸。秦晋殽之战后,秦国亲近楚国,从而极大地牵制了晋国的力量,为楚国再次北进中原提供了客观上的帮助。楚国利用这一机会,再次向中原地区用兵,扩张自己的势力,它接连吞并中原南部的江、淮流域的诸多小国,如申、唐、鄀、息、罗、六、蓼等国,并伐郑伐陈,使之降服,接着它又先后迫使蔡、宋等国归附自己。楚庄王继位之后,英明有为,在他的整治下,楚国的实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楚庄王明白,要真正号令中原诸侯,必须从军事上战胜晋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的夙愿。在晋楚相争的形势中,中原地区的掌控,成为两国相争的主要目标。郑国处于中原的中心地区,在政治上有其象征意义,在军事战略中郑国是楚国
1
出入中原的重要通道,在经济上郑国为当时重要的商业中心,有相当的经济利益,于是郑国成为晋楚两国争夺的主要目标,谁能控制郑国谁就可以主掌中原。楚国深知郑在争霸全局中的重要性,决定对郑用兵,迫使其服己,以便进而封锁黄河,阻晋南下。周定王十年即鲁宣公十二年春(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以郑通晋为罪名,大举伐郑,拉开了晋楚邲之战的序幕。
晋国的方面自取得城濮之战胜利后,开始放松对楚动向的警惕,而与原先的盟国秦之间产生了矛盾,矛盾的激化,是两国间先后几度兵戎相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左传》“五大战役”之一秦晋殽之战,是役,晋军虽然伏击秦军成功,取得战役上的大胜;但在战略上,却使秦晋联盟陷于瓦解,两国间战事频繁。与此同时,晋国不能容忍楚国势力重新弥漫于中原的局面,故召开盟会,争取各国,力图抑制楚国的北进。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夏六月,晋国因为楚庄王围郑、发兵营救郑国。
二、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以言叙事
《左传》中的记言独具特色,有时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现场景,晋楚邲之战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
例如晋军渡河后,郑遣使派皇戎来做说客,让晋楚交战。中军副帅先縠表示同意,但是下军副帅栾书反对。“栾武子曰:‘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师直为壮,曲为老。’我则不德,而缴怨于楚,我曲楚直,不可谓老。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右广初驾,数及日中;左败受之,以至于昏。内官序当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谓无备。子良,郑之良也。师叔,楚之崇也。师叔入盟,子良在楚,楚、郑亲矣!来劝我战,我克则来,不克遂往,以我卜也,郑不可从。”[1]通过栾书的言语,对楚军进行了描述,楚庄王勤政爱民,楚军不骄,士气不衰落,军队有防备,同时指出郑楚联盟,郑使劝战的真实目的,栾武子的话展现了战前楚军的情况,以及郑国的观望动机。和开篇上军统帅士会的话(见前文)一样,这是《左传》中独有的以言叙事,为以前的典籍所不见的。
2
(二)曲折的故事情节
“文似看山不喜平”。《左传》在文学性方面比《春秋》有了很大增强,从《春秋》只作大事记式的记录,到《左传》中出现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历史散文的一大进步。宣公12年,晋、楚邲之战,《春秋》仅用30个字:“十有二年春,楚子围郑,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而《左传》记载这次战争却用了三千余字,详尽地记述了战争的整个过程,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又有许多面目清楚的人物。
楚子围郑,晋师救郑,当晋军到达黄河时,传来了郑楚讲和的消息。在决定下一步战略方案的时候,晋军内部发生了尖锐的分歧和激烈的争执。荀林父认为郑既己降楚,晋军再去救郑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主张暂时不渡黄河,勒兵观衅,待楚军南辙后再进兵,逼郑附己。上军主帅士会赞成荀林父的意见,强调兵只可观衅而动,楚军当时正处于优势地位,现在同它作战对晋不利,主张另待时机,再树霸权。他们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却遭到中军副帅先縠的坚决反对,他认为晋所以称霸中原,是因为军队勇武,臣下尽力。如今失掉郑国,称不得“力”;面临敌人而不打,称不得“武”,若是在我们这些人手上失掉霸主地位,还不如去死。并强调“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丈夫也。”在这种好战心理的驱使下,先縠不顾荀林父的军令,擅自率其部属渡河南进。他这种行为严重干扰了晋军统师中枢的有效指挥。先縠擅自渡河的事件发生后,晋下军大夫荀首即认为这么做必败无疑,这时司马韩厥就向荀林父建议道:“先縠以偏师攻敌,势必招致危险,您身为元帅,对此是负有罪责的,还不如命令全军渡河前进,这样,即使是打了败仗,责任也是由大家共同承担。”荀林父被迫令全军南渡黄河,行至邲地(河南衡雍西南),由西而东背靠黄河列阵。
楚军闻知晋军渡河,内部也出现了战与不战的分歧,令尹孙叔敖主张见好就收,及时辙兵,不与晋军作正面冲突;而宠臣伍参则在分析了晋军内部将帅不和等弱点后向楚庄王建议同晋开战。楚庄王采纳了伍参的意见,打消南撤念头,转而率兵向北推进,抵达管地(今河南郑州一带)。就在大战一触即发的前夕,郑襄公派遣使臣皇戎前往晋营,以“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为由,劝说荀林父进攻楚军,并答应郑军协同晋军作战,对郑国的这一劝战建议,晋军将帅中又发生了一场辩论。中军副帅先縠力主答应郑使的要求,赞成立即出战,认为“败楚、服郑、在于此矣”。下军副帅栾书则不同意先縠的意见,认为楚军实际情况并非“骄”“老”和“不备”。郑国来劝战,纯粹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希望晋、楚速战速决,以战争结局来决
3
定郑国的去从,中军元帅荀林父一时犹豫于两派的意见之间,迟迟未能作出决断。正在晋军进退不决之时,楚庄王遣使求见晋军主帅,表示楚这番出师北上,目的只是为了教训一下郑国,而并无开罪晋国的意思。晋上军统帅士会代表荀林父答复说,晋、郑同受命辅佐周王室,如今郑怀有二心,晋特奉王命质问郑国,而与楚国无涉,回答得比较客气,先縠对此大为不满,认为士会谄媚楚国,便派中军大夫赵括用挑衅性的语言答复楚使:晋国出兵是为了把楚军从郑国赶走,“必逐楚军”,为此,不惜同楚军交锋,“不避战”,这样一来,晋军内部的混乱分歧,便直接暴露在楚使跟前,楚庄王从而掌握了晋军的意向和虚实。为了进一步麻痹晋军,确保决战的胜利,楚庄王再次派人向晋军求和。然后,楚国的乐伯、许伯、摄叔等人乘战车向晋军挑战,安然归来。楚军挑战后,晋军中两个心怀不满、希望晋军失利的人魏锜和赵旃,也先后要求前去向楚军挑战,未被允许,改为出使请和。这时,下军副帅郤克建议要加以防备,先縠不听。赵、魏两人进至楚营后,并未请和,而是擅自向楚军挑战,楚军抓住战机,战车奔驰,士兵飞跑,掩袭晋军、荀林父正在营中等待楚军派使者前来议和,楚军突至,顿时手足无措,下令退兵。晋军争相渡河,一片混乱。楚庄王这时派人请唐国惠侯和楚军将士潘党一起追击晋军上军。晋上军在士会指挥下,预作准备,设计挫败了楚左军的进攻,有条不紊地向黄河北岸撤退;晋下军大夫荀首为营救其子率部反攻,射死楚将连尹襄老,活捉公子谷臣。所有这些,起到了掩护晋军渡河的作用,减少了晋军的伤亡。经过一天的激战,楚军取得了胜利。
邲之战就是这样一波三折、峰回路转地把整个战斗描绘出来,曲折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体现了《左传》叙事详细完整,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注重文章的结构和布局,总是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地叙述或描写,而不是毫无选择,平铺直叙的特点。
(三)鲜明的人物塑造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左传》描写战争场面,通过战争来表现人物个性。
晋楚邲之战中描绘了十几个人物,有详有略。其中,两军对垒中决定战争胜负的双方高层人物用墨最多,形象鲜明。以下谨分析晋军中的主要人物。
晋军主帅荀林父——优柔寡断 缺少谋略
荀林父这一形象是通过他的言语、行动、以及楚国伍参的谈话,战败回国,士贞
4
子劝谏晋景公的言辞表现出来的。
“及河,闻郑既及楚平,桓子欲还,曰:‘无及于郑而剿民,焉用之?楚归而动,不后。’”[2]这段描写说明,荀林父对整个形势的看法完全是正确的。
待到中军副帅先縠不听将令,擅自渡过黄河,荀林父听从了司马韩厥的建议,“师遂济”。虽然短短三个字,却已经暴露了荀林父的指挥问题。他明明知道中军副帅先縠的做法是错误的,他本应该驻守黄河,一旦先縠率部和楚军交战,胜可以做为后援,败可以做为接济,但害怕一人独自承担罪责,便不顾大局,下令渡河。这说明他个人的问题,为将之道,岂可不以国家大局为重,而只顾个人自身安危?同时这件事也正如楚臣伍参所言:“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说明荀林父还没有在军中树立威信。
到了楚军突然发起进攻,桓子不知所为,“鼓于军中曰:‘先济者有赏。’”[4]三军统帅岂可这样?他本应身先士卒!面对强敌,毫无防范,遭遇进攻,不战而退。那当初何必令晋军渡过黄河,这不是多此一举吗?既然已经渡过了黄河,不论战与不战,都该早做部署。真不知他如何能统率三军?
至于他回国后,“秋,晋师归,桓子请死”[5],这说明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士贞子谏曰:“不可。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夫其败也,如日月之食焉,何损于明?”[6]这是从旁人之口说出的对荀林父的评价,依我看,不过是为了求情而说的好话,荀林父在这次邲之战中并无上乘表现。
晋军副帅先縠——呈能冒进、肤浅短见
晋楚邲之战,晋军失败的主要责任者首当其中的就是晋军副帅先縠,而对他的刻画,也是通过他的言辞和行动表现的。
晋军到达黄河,主帅荀林父不想作战,士会表示赞同,而先縠却反对。“彘子曰:‘不可。晋所以霸,师武臣力也。今失诸侯,不可谓力。有敌而不从,不可谓武。由我失霸,不如死。且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夫也。命为军师,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我弗为也。’以中军佐济。”[7]看看作者所用的词:彘子(蠢猪)。左丘明是非常瞧不起他的,表面上看他心高气傲,争强好胜。而实际上,他根本不顾现实的情况,不听主帅的将令,擅自用兵,直接导致了晋军的失败。
郑使来劝战,彘子曰:“败楚服郑,于此在矣,必许之。”[8]真是愚蠢,他根本就没看出郑使的真实意图,他也忘了现实的处境,晋文公已经去世,晋国现在根本就没有楚国强大。楚庄王英明有为,亲率大军前来,怎敢轻言一定会胜利呢?
楚少宰如晋帅,士会待之以礼,而彘子以为谄,使赵括从而更之,曰:“行人失
5
[3]
辞。寡君使群臣迁大国之迹于郑,曰:‘无辟敌。’群臣无所逃命。”[9]先縠不想想,他这样做犯了兵家大忌,一、暴露了内部的矛盾。二、让对手探明了虚实。他不顾一切,表明要战的决心。
“郤献子曰:‘二憾往矣,弗备必败。’彘子曰:‘郑人劝战,弗敢从也。楚人求成,弗能好也。师无成命,多备何为?’士季曰:‘备之善。彘子不可。’”[10]真不知先縠这个中军副帅是怎么当的,一再要战,而又不懂军事,上军副帅郤克的建议是对的。但他却不听。做为中军副帅,他有责任辅佐中军统帅。口称要战,但他却根本不和中军统帅荀林父以及其他将帅在一起共同商定、研究怎样破敌光是嘴上逞强,而无实际行动。和其他将帅离心离德,对荀林父无半点支持,到后来战事爆发的时候,根本不见他的踪影。我想:通过前面的描写,大家已经看到了作者对他的态度,所以,大战时他的表现作者根本就不屑再写,如果要写的话,一定也是他丑态百出,在整个邲之战中,他是做为一个反面人物描写的。
上军统帅士会——熟知兵法、深谋远虑
晋楚邲之战、晋师败绩,然而,作者却用了很多笔墨描写晋军的统帅,尤其是上军统帅士会,作者是把他和中军副帅先縠作为对照,连在一起写的。一正一反,有先縠说话的时候就有士会的谈话,从而衬托出士会的形象。
士会一出场,作者就写“随武子曰”。“子”,在古代是对人的尊称,作者一开篇就这样称呼士会,首先就表达了作者的态度,这是一个能人啊!随武子曰:“善!会闻用师,观衅而动。”[11]“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12]从士会的话里,可以看出他熟知兵法。
楚少宰出使晋军,随季对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与郑夹辅周室,毋废王命。’今郑不率,寡君使群臣问诸郑,岂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13]楚使到来表示不敢得罪晋国,士会应对得体,也不轻言战。由此看出士会在外交上也深谙其道。
魏锜和赵旃受命前往召请楚军结盟。上军副帅郤克劝中军副帅先縠设防,先縠不听,士季曰:“备之善。若二子怒楚,楚人乘我,丧师无日矣,不如备之。楚之无恶,除备而盟何损于好?若以恶来,有备不败。”[14]你看,士会虚心纳谏,他认副帅提的有理,就积极采纳,并针对楚军的情况,分析战局,提出对策,很有谋略。
“彘子不可,士季使巩朔,韩穿帅七覆于敖前,故上军不败。”[15]士会提出对策,中军副帅先縠根本就不采纳。然而,做为上军统帅的士会,根据战时的实际情况,从大局出发,为以防万一,还是在敖山前设下了伏兵。后来果然如他所料,正因为部署
6
得当,上军才在整个晋军中独树一帜,败中取胜。
“驹伯曰:‘待诸乎?’随季曰:‘楚师方壮,若萃于我,吾师必尽。不如收而去之。分谤生民,不亦可乎?’殿其卒而退,不败。”[16]看看,士会审时度势,熟知兵法,运用自如,并能为晋军其他将帅考虑,同担罪责,爱护士兵,用现在的话来说,具有“团队精神。”
晋楚邲之战,从战前对形势的分析,两军对垒时对军队的部署,战役打起来时对军队的指挥,处处都闪现着士会的身影,他熟知兵法,对对方的形势了如指掌,对战局的发展料事如神,交战时指挥若定,从容不迫,一个军事家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在中军统帅荀林父的寡断无谋,中军副帅先縠的刚愎不仁的映衬下,上军统帅士会的形象熠熠生辉。
(四)生动的细节刻画
邲之战中有很多细节描写,使整个战斗的场景栩栩如生,以下仅举两例: 楚军进攻,荀林父下令渡河退兵,“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17]。一句话,写尽晋师溃败时的狼狈之状,一幅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紧张混乱的场面出现在眼前,何其惨烈!
“及昏,楚师军于邲,晋之余师不能军,宵济,亦终夜有声。”[18]这个细节,说明楚军终止了对晋军的进攻,而晋军渡河的声音响了一夜,形象的说明晋军并不是人少,而且晋军根本就没有准备,船只不够,只得分批过河,这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晋军统帅荀林父的指挥不当。
三、尊礼思想的体现及对战争的总结
《左传》体现了对“礼”的推崇,礼作为“国之干”和“身之干”,体现在外交往来,战争之中,蔡尚思先生认为“《左传》以礼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中国礼教思想史要目》)。邲之战中就处处体现着这一特色。
随武子曰:“礼不逆矣。”“礼顺,若之何敌之?”[19]这里暗含了作者的观点:非礼必败。
楚少宰如晋师,曰:“寡君少遭闵凶,不能文。闻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将郑是训定,岂敢求罪于晋?二三子无淹久!”随季对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与郑夹辅周室,毋废王命。’今郑不率,寡君使群臣问诸郑,岂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
7
[20]
楚国的使者请晋国退兵,但是言辞委婉。晋国的将帅巧妙应答,彬彬有礼。双方虽
为敌国,战事也一触即发,但却谦恭有礼,表现了大国风范。
楚国的乐伯、许伯,摄叔到晋军挑战,“晋人逐之,左右角之。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己。麋兴于前,射麋丽龟。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即免。”[21]这段记载,描写的是“致师”中的“顾献”之礼。所谓“顾献”,是指在背后有敌人追击的情况下,射取动物作为礼品,回身献给对方。出现这种场面时,追击的一方一般也就以礼相报,不再追逐,这可视之为古代的一种军事道德。
“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22]如此场面,恐怕在后世的战争中也少见,楚军就是在追击晋军时,也待之以礼。说明楚庄王治军有方,一个明礼的军队,怎能不打胜仗。而晋军面对楚军的帮助,不但不表示感谢,反而嘲讽对方,无礼至极。别忘了你们是在逃跑啊,这一段描写也刻画了晋军的滑稽可笑,粗俗无礼。暗示了作者的观点,“礼不逆矣,若之何敌之?”
除此之外,从晋军将帅的对话中,战后楚庄王的言语中,还可看出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尚德思想,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左传》中记载的五大战役中,有三次是晋楚之间的战役,邲之战是中间的一次,只有这一次晋军失利,而这一战也树立了楚庄王的霸主地位。
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楚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邲之战就此划上句号。接着,楚庄王进兵衡雍,在那里以胜利者的身份修筑楚先君宫殿,举行祭河仪式和祝捷大会。然后撤军凯旋南还,从此,楚在中原的势力更显见长了。邲之战的胜负原因,归结起来,不是由于双方军力强弱的悬殊,而是在于双方战争指导者主观指挥上的正误,晋军的失败,是因为援郑之师出动过迟、贻误战机,对于战与不战晋军内部意见不统一,主帅荀林父缺乏威信,导致中军副帅先縠不听指挥,擅自用兵,渡过黄河。过河后,又轻信楚军的求和请求,放松戒备,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当战争全面爆发后,荀林父惊慌失措,轻率下令渡河退却,自陷危境。渡河时,自相残杀,一片混乱,由此丧失战争的主动权,陷于失败。楚军的胜利,则在于作战指导高明一筹,楚庄王亲自统率楚军,指挥集中统一,不像晋军那样各自为政,在战前一再遣使侦查晋军的虚实,并佯作求和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和松懈晋军的防卫,在作战中,又通过挑战应战,由小
8
战变为大战,迅速展开奇袭突击行动,一举击溃晋军,可以说,在整个邲之战中,晋国的失败主要责任者在于中军副帅先縠和中军统帅荀林父,是因为他们将帅不和,指挥不当才招致晋军大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晋楚邲之战包含十分丰富的兵法,艺术特色鲜明,传统文化展现充分,他是《左传》中描写战争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9
注释:
[1]《春秋左传集解》第十一卷,宣公下,第586、587页。 [2]同上,第584页。 [3]同上,第586页。 [4]同上,第589页。 [5]同上,第605页。 [6]同上,第605页。 [7]同上,第585页。 [8]同上,第586页。 [9]同上,第587页。 [10]同上,第588页。 [11]同上,第584页。 [12]同上,第585页。 [13]同上,第587页。 [14]同上,第588页。 [15]同上,第588页。 [16]同上,第589页。 [17]同上,第589页。 [18]同上,第590页。 [19]同上,第585页。 [20]同上,第587页。 [21]同上,第587、588页。 [22]同上,第589页。
参考文献:
1.《春秋左传集解》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8月第1版 2.《五经四书全译》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0年8月第1版 3.《左传故事》 京华出版社 2005年5月北京第1版 4.《左传》军事思想研究 北华大学古籍所 2004年8月
5.邲之战——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较量 河南博物院 2006年4月21日
10
正在阅读:
试析左传晋楚邲之战的军事描写特色12-06
2016-2022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和答案04-07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范例09-21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做到全局统一认识07-07
盐城市物价局关于商品房价格有关文件03-18
MEMS封装用局部激光键合法及其实现07-20
英语日常会话-碰到朋友02-12
中国邮票发行史知识03-12
英语 最常见的不可数名词 304-11
三网融合视频运营平台建设方案08-29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晋楚
- 试析
- 左传
- 描写
- 特色
- 军事
- 判断卤代烃同分异构体数目
- 英美文学选读 网上测试习题集
- 最新创意教案·幼儿园小班亲子游戏:和纸杯做游戏 - 图文
- 财务会计学习指导、习题与实训(第三版)-王宗江-全部习题参考答案
- 估价习题
- 2018六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测试题
- 工业产品设计(Inventor)技能大赛模拟题(咖啡壶)
- 青岛版初二上学期知识点总结数学初中教育教育专区
- 自招物理奥赛典型例题(练习卷)
- 配送中心运营管理复习题
- 基于组态软件的化工厂监控系统设计
- 《TZM钼合金棒材》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 宋代科举考试中的锁院制度
- Workbench学习
- 高分子化学实验教案
- 第一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 苏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写作指导3-素材积累
- 2013微机期末复习题与答案
- 2015年财经法规税收(4)
-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四章习题哈工大